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可编辑修改word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题目: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学生贾惊骁
学号 1215540123002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指导教师江小英
目录
摘要 (3)
前言 (3)
一、独生子女的问题行为表现 (3)
(一)过分自我不懂感恩 (3)
(二)孤僻胆小缺乏热情 (4)
(三)依赖成性抗挫力差 (4)
(四)营养过剩品德低分 (4)
二、问题行为形成的原因 (4)
(一)家庭教育与独生子女的成长 (4)
(二)学校教育与独生子女的成长 (5)
(三)伙伴关系与独生子女的成长 (6)
三、独生子女教育对策 (6)
(一)不要“溺养娇惯”,得协调一致 (6)
(二)不要“一味表扬”,得严爱并进 (7)
(三)不要“拔苗助长”,得循序渐进 (7)
(四)不要“重才轻德”,得全面发展 (8)
(五)不要“包办封闭”,得家校配合 (8)
结论 (8)
参考文献 (9)
摘要
培养子女永远是一门学问,培养独生子女更堪称一门新学问,而随着国家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的家庭越来越多,独生子女教育就成了令人关注的问题。
从我国目前家庭教育的状况来看,出现了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比如偏颇的教育目标影响了孩子的健全发展,不当的教育方式造成了孩子不良的心理品格,欠缺的教育知识削减了家庭教育的合理性与实效性等等。
如何搞好家庭教育,使孩子有个更好的未来,成了千千万万父母心中最想解决的难题。
本文拟从目前独生子女存在的一些基本行为问题出发,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伙伴关系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引起独生子女产生问题行为的原因,并在最后给出关于独生子女问题行为的一些教育建议。
关键词:独生子女;问题行为;对策
前言
独生子女是指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现象。
在中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后,独生子女问题才成为社会的普遍性问题。
[1]
独生子女逐渐成为中国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
据统计中国3.2 亿个家庭中,独生子女家庭占20.72%,独生子女已达6600 多万。
这些独生子女大部分生长在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大部分将成为未来社会的骨干力量。
在世纪之交,独生子女的教育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各种实证性的探索和规范性的研究应运而生。
当代的独生子女既是“皇帝”,又是“奴隶”,优越的物质生活使他们像“皇帝”,而在精神、创造力发展方面,他们更像“奴隶”,独生子女正在成长,他们希望独立于父母、教师,对自己的事情有自主权,在任何时候都受到尊重,他们希望有更多的时间与朋友交往。
而现实生活中,父母的“溺爱”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理,学校表面上推行素质教育,实际上仍搞应试教育的做法,部分教师推崇的“师道尊严”的认识,导致了独生子女处于一种思想、行动受束缚,满是压力,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的境界中。
[2]
一、独生子女的问题行为表现
(一)过分自我,不懂感恩
在独生子女的心中,以为自己就是家里的太阳,谁都要听他的,自己可以一味的支配别人。
任性、专横是很多独生子女的表现,一点小事没有顺着自己,就大发脾气。
很多孩子不容许别人向他提出不一样的意见,否则就大哭不止,有什么事情不顺心就开始大吵大闹,躺在地上打滚,甚至去动手攻击别人。
对于长辈的爱,他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根本不懂得感恩。
(二)孤僻胆小,缺乏热情
由于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缺乏与同胞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很少与小伙伴一起游戏,而家长拼命给独生子女创造过多保护的环境,使独生子女成天关在家中,不给他们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生活在缺乏儿童伙伴的环境中,既不易养成与人协同合作精神,又缺少竞争性,所以社会适应能力差,可能形成孤僻、缺乏热情的个性倾向。
在新接触一个新环境中往往适应不过来或是适应得很慢。
我听过不少这样的例子,某某学生被某所名牌大学所录取,该生上大学后竟由于适应不了新的环境,闹着要回家。
还有这样的一个例子,某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被美国的一所有名大学录取,可是该学生竟然在赴美国之前的一个月患了“精神忧郁症”,原因就是他害怕自己不能适应美国的生活。
[3]
(三)依赖成性,抗挫力差
这是目前独生子女中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问题。
他们缺乏独立意识,懒惰,特别的依赖于别人,生活自理能力很差。
他们不会洗衣服,不会铺床叠被,不会整理自己的物品,有的孩子甚至在家连碗都没有洗过,独立生活能力非常的差。
独生子女们娇气、动不动就哭,更为突出的是他们的抗挫的能力特别的差。
“老师,我不会”“老师,你帮我”是很多孩子的口头禅。
很多孩子只听得进表扬而听不进批评,遇到难题就开始求助,或者干脆绕过去,有些孩子甚至因一些小事而寻短见……这样的事情真是令我们痛心和惋惜,但是同时我们也想到的是新一代的独生子女的承受能力太差了,经不起一点点打击和挫折。
(四)营养过剩,品德低分
家长们为了让子女有一个更加健康的身体,拼命的为子女买来各种营养品,为子女补充各方面的营养,生怕子女哪方面发育不良或者是有所欠缺,想让子女有一个特别健康和强壮的身体,结果却适得其反,造成了子女消化不良,身体发育过早,而且还形成了子女挑食、偏食和不爱惜粮食等问题。
品德就更是低分了。
中国素称为“礼仪之国”,“孔融让梨”“雷锋的故事” 也一直是被人们所传诵的,而在现在的独生子女身上,却很少看到这些优良传统美德的影子。
他们在家受宠惯了,什么事情都得依着他们,从来都不会主动去让着别人,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
而更别提助人为乐、谦虚等美德了,他们只知道一味的为着自己的利益。
还有很多的孩子花钱大手大脚,从来不知道什么是节约,只知道没钱就找家里要,在现在的一些学校里孩子之间攀比现象严重,比穿比吃,甚至讲名牌,讲排场的现象比比皆是。
[4]
二、问题行为形成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与独生子女的成长
处在儿童期的独生子女,生理和心理正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在这个时期,他们的可塑性很大,如果他们接受了不良的道德影响,就容易让他们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错误的世界观,而让他们接受良好的道德影响,就会让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人格特征。
在家庭中,与孩子接触最多的是父母,因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经常的教育者,父母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儿童由于年龄偏小,认识事物、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对父母,他们保持着一
种依赖的心理状态。
对事物的认识,他们认同于于父母的观点,父母的言行,不
管是正确还是错误,在孩子们眼里他们都认为是正确的,是积极向上的。
因而,
父母作为孩子在家庭中接触最多的成年人,他们的道德、人格状况,道德修养水
平都将成为孩子道德认可的标准。
父母良好的道德、人格,高水平的道德修养,
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处于儿童期的独生子女善于模仿,孩子在为人处事,言谈举止等方面,常常会
把与他们朝夕相处的父母作为自己的模仿对象,所以说,父母的处事态度,言行举
止都会对孩子起示范作用。
父母在家庭中将自己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传导给孩子,就会使孩子形成有利或不利,好与坏,善与美等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孩子的辨
别和评价能力,并付诸道德实践。
如有一位父亲在参加专升本的考试中做了弊,回家后在餐桌上兴致勃勃地大谈自己如何“机智勇敢”地躲过了监考人员,并为自己如此
通过了考试而暗自庆幸。
没有想到时过不久,儿子考试作弊,被老师当场“抓获”。
面对孩子,父母心理明白,正是自己无意之中的一个错误行为被天真的孩
子所模仿,抵消了平时无数次的正面说教。
儿童处于人生的基础阶段,他们从无知无识到有了基本的道德规范,但他们的
道德情感认识、观念习惯等,都可以通过教育而获得、改变、提高,也有可能会
由于教育的不到位而出现偏颇。
在家庭中,父母对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将起着重
要的导向作用。
我校有一位家长,无论学校组织什么活动,他都积极鼓励并支持
孩子参加,而且积极地为学校开展活动献计献策。
他认为,每一次活动对孩子来
说都是一个绝好的锻炼机会。
正是基于家长的这种积极认识,他的孩子每次活动
都会积极参与,而且表现十分出色。
另外,我校曾经开展了“大力推广普通话”
的活动,学校要求全体少先队员都要坚持在校说普通话,提倡在家说普通话,孩
子们认识到了推广普通话的意义和作用,都非常乐意地去参加这些活动。
可没过
几天,就有一个孩子捂着脸哭着告诉班主任老师,他再也不说普通话了,因为他
用普通话和爸爸交谈时,爸爸指责他“油腔滑调”,他据理力争,还被爸爸打了
一巴掌,使这位孩子失去了讲普通话的信心。
正是父母按照自己的道德认识对孩
子肯定与否定,赞赏与斥责,奖励与惩罚,孩子都会逐渐接受这些认识,并变为
自己的某种认识和习惯,从而表现出或优或劣的道德行为。
作为父母,必须时刻注意自身的道德修养,并自觉对孩子施以正确的道德影响和
教育,创造一种良好的家庭氛围,给孩子自我发展的自由,尊重和信任孩子,并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交流,鼓励孩子上进,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道德规范,而且孩
子在和谐的家庭气氛中容易产生发挥自身潜能的动力,在学习上表现出主动性较强,
很少有学习不努力的情况。
同时,家长还要不断加强学习,如参加家长学校,订阅家
教报刊等,不断提高家教水平,特别是要认识自己的教育责任,彻底改变重智轻德,
轻视劳动教育等不利于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的错误做法。
(二)学校教育与独生子女的成长
学校是少年儿童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教育得失对独生子女的发展影
响重大。
要搞好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就必须牢牢抓住学校这个主要环节。
在班级中,若
独生子女在班集体中的地位较高,那么将对独生子女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产
生较强的成就需要和持久需要,表现出乐观上进而不自卑,但容易较少富有同情心。
某人曾对某校五年级 320 名学生中独生子女的班级地位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
结果发现:有 90%以上的儿童认为“我在班级里很愉快”,有 60%左右的独生子
女认为“自己不是个重要的人”,20%左右的孩子认为“自己不受欢迎”,14
%左右的学生感到“有些人看不起自己”,12%左右的学生诉说“有人总欺负他”
等等。
以上情况说明:虽然独生子女在家里受到关心和重视,但班级感受却不同,
这一点对独生子女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另外,担任干部的独生子女比不担任干部
的班级地位要高。
总的来说,大部分独生子女在班级里感到愉快和感到受人欢迎,
但感到自己是个重要的人的人数较少,加上学习成绩的评价和班级的区别,独生
子女将处于不同的地位等级。
(三)伙伴关系与独生子女的成长
同伴交往在独生子女的成长发展中具有特殊意义。
一个独生子女如果能独得较
好的伙伴关系,则更能增强自信心、上进心,克服自卑感,并促进独生子女思想
道德向积极方面发展,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努力、团结合作、独立性、创造性和
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等品质。
据调查,大多数的独生子子都有强烈的交往需要,
感觉到自己的人缘很好,但也有少数独生子女“感到孤独”、“不愿意交朋友”、“没什么知心朋友”等。
通常情况下,独生子女喜欢和同班同学、父母、邻居伙伴、老
师等交朋友。
作为老师和家长都应该尊重孩子,主动和他们做知心朋友,鼓励孩
子去交友,尊重孩子的朋友,并为他们创造宽松的条件,以引导的方式处理孩子
交友中的失误,多鼓励孩子去参加“手拉手”活动,以达到让孩子和伙伴之间相
互交流、沟通,学习上进的目的。
对学习成绩较差的独生子女,更应该鼓励其他
独生子女和他们交朋友,让他们在交朋友中寻找乐趣,增强自信心。
家长在独生
子女交友问题上造成不要出现以下认识:“为了学习,要求孩子减少与朋友的交往”、“怕孩子学坏,严格限制孩子交朋友”、“不愿意孩子有较亲密的异性朋友”、“要求孩子选择学习好的同学做朋友”等,以上这些都是干涉、限制孩子
交友的做法,这样做不利于独生子女处理好伙伴关系,不利于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
我曾经有一位同学叫张端,是独生子女,生性顽皮好动,学习不求上进。
心
急的父母一气之下给他规定:放学回家后只许呆在家里搞学习,不允许他和任何
伙伴交往,连家里的电话都被上了锁。
最后,这孩子苦闷至及,终于在一个双休
日乘父母不注意的时候离家出走。
后来,我校心理专家和他进行了促膝谈心,并
与他的父母进行了沟通,使他的父母改变了以前的做法,而是积极鼓励他交朋友,并让张端邀请伙伴来家里玩。
在与伙伴交往的过程中,张端不再苦闷,重新找回了自信。
近年来,独生子女的成长与教育越来越多地得到社会关注,农村独生子女父母
双双外出打工,独生子女成为“留守孩”,“城市农民工子女就读问题”等等,
都给独生子女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总之,独生子女身上的人格弱点并非与生
俱来,而是后天教育的后果。
影响独生子女成长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家庭、学校和
伙伴关系,我们应该认真把握独生子女成长的规律和特点,有的放矢,确保独生
子女能在一个较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中健康茁壮地成长,使他们真正成为新世纪
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5]
三、独生子女教育对策
(一)不要“溺养娇惯”,得协调一致
现在,许多家庭教育排的是“4.2.1”阵式,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与父
母共同对着一个“小皇帝”。
这些人都对教育孩子热情过度,见解很多。
往往有
这种情况:父母要严格要求,而四位老人却流于迁就;父母主张“教育成才”,
老人却说“树大自然直”。
在很多家庭中存在着教育不一致的因素,孩子做错了
事情,爸爸妈妈批评时,爷爷奶奶却护着孩子,或是孩子提出无理要求被爸爸妈
妈拒绝时,回头找爷爷奶奶,马上就得到了满足。
长此以来,孩子会越发的任性、
不听指挥,这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
我表弟是个绝对的网迷,我小姨发现他迷恋上网后就把他关在家里,可我外婆
不忍心看孙子被关在家里就偷偷的把他放出去玩,这上我小姨很是气愤,就和我
外婆大吵了一次。
这让家里的气氛变的很是糟糕,后来慢慢通过亲戚的劝解才是
外婆和小姨的关系得到缓解。
家庭成员在孩子的教育上有不同意见是正常的,但绝对不能拿孩子作试验品、
牺牲品。
而应当在施教之前通过学习、分析、交流而达到统一。
不是谁年龄大、
职位高就听谁的,而应该建立在现代教育思想基础上,谁的意见科学,符合孩子
的实际就听谁的。
家庭成员有了科学的统一的教育指导思想,有了统一协调的行动,家庭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二)不要“一味表扬”,得严爱并进
现在的教育多为“戴高帽”的教育,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过于一味地表扬与
赞赏。
而我认为教育应该是“严”与“爱”的紧密结合体,寓爱于严,严中有爱,爱中有严。
严爱的教育才能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
我高中时候的班主任是个思想比较古板的人,他对好学生和坏学生的分的很开,成绩好就是好学生成绩差就是坏学生。
他对那些好学生从不批评,做了坏事
也把他敷衍过去,做了好事就拼命的表扬;可对那些成绩平平的学生就好不客气了,做了坏事就得通报批评,还有其他惩罚,做了好事也就一带而过。
总之,不
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不能一味的表扬或批评孩子或学生,得表扬与批评相结合,
得严爱并进。
(三)不要“拔苗助长”,得循序渐进
现在有些人什么都想超前,超前消费、超前思维,对孩子也要搞拔苗助长式
的超前教育。
一岁教识字,二岁背古诗,三岁学计算,还要教外语。
课本没弄懂,
又去听奥赛。
还有钢琴、舞蹈、绘画、书法等各类艺术特长班,就算孩子有三头六臂,每天有 72 个小时又如何能安排得过来?孩子的时间,被“前途教育”占满了,
家长都想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理想的胚胎。
今天妈妈这样要求,明天爸爸又那样要求,造成孩子无所适从。
孩子谁也得罪不起,从小承受过重的精神压力,致使那些脸上
写满稚气和青春的孩子们,背负着成年人的沉重期望,在本该悠闲的双休日,奔波于
各种为他们特设的学习场所。
经过了一天的学校生活,疲惫不堪地回到家中,大人们
都在悠闲自在地欣赏电视节目,而小小的孩子还要伏案对付那似乎永远也做不完的习题,电视中精彩的节目对他们来说只是周末晚上的奢侈享受。
孩子们的负担实在太重了!在这种过重的精神压力和负担之下,孩子自然不快乐,自然会产生厌学的情绪。
有些孩子因为不堪忍受而逃学拒学,有些孩子甚至以自杀的方式来逃避烦恼。
父母应该懂得,庄稼生长有季节,孩子成长有过程。
拔苗助长会使庄稼枯萎,
教育孩子凭主观臆断,急于求成,也只会是欲速不达。
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
身心发展规律,在孩子现有基础上寻找和培养生长点,循循善诱,循序渐进,积
沙成塔,积小胜为大胜,引导孩子脚踏实地,扎扎实实,走向成才的高峰——这
才是一条成功之路。
[7]
(四)不要“重才轻德”,得全面发展
重智轻德是一种最普遍的错误倾向。
有一些家长认为智力的开发就可导致子女成才,因此只重视对子女的智力开发、文化学习的提高,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健康教育,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许多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业和分数,一开口
就是“考多少分,排多少名”,而对孩子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内心隐秘、情感世界,以及理想、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则不闻不问。
对孩子的奖惩随其考分高低而起伏。
考好了,笑逐颜开,有求必应,出手大方;考差了,阴云翻滚,横眉冷对,
甚至来一场“男女混合双打”。
弄得许多孩子心力交瘁,自暴自弃,甚至离家出走,有的还闹出了生命危险。
青海学生夏斐因考分低而被其母活活打死的惨剧,
仍不时在各地上演。
这样的父母一定要痛改教育思想,把目光从关注分数转到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
上来。
要树立对孩子的信心。
李白说过“天生我才必有用”,自己的孩子只要不
是痴呆傻,就应对孩子的未来抱有信心。
即使是学业后进的子女,也应用爱护和
欣赏的眼光观察、分析和发现孩子的潜能。
父母越予以肯定,孩子也越肯努力。
郭沫若小时语文不及格,爱迪生小时候曾被老师斥为不可教,可是后来,他们不
都成大器了吗?
必须注意的是,无论是成人还是成才,道德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都至关重要。
俗话说“德启智,勤补拙”,在家庭教育中,一定要在“全面发展”的要求下,
将品德、个性培养放在首位,这样才是对孩子真正的关爱,孩子也才能有保障成
才成人。
(五)不要“包办封闭”,得家校配合
有的家长对宝贝孩子宠爱有加,生怕子女吃了一点点苦,受了一点点累,“捧
在手里怕飞了,含在口里怕化了”。
学校搞点劳动,怕孩子累着;做卫生,怕孩
子脏着;甚至好些地方发生了爷爷奶奶自愿到学校为孙子当值日生扫地的事。
还
有的家长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不闻不问,放任自流。
有的甚至对学校横加指责,
对老师辱骂殴打,造成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深刻裂痕。
这样的家长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因为他们已经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8]
结论
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爱而不宠、养而不骄。
独生子女的父母
在教育子女方面更要重视,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正确运用家庭教育方法,在学
习上对他们宽严有度,做到严厉而不失温情,放手而不失引导,教给他们正确的
学习方法,在适当劳动中锻炼他们,营造良好的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
使这些孩
子能在爱的阳光雨露下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有着内在的规律性和科
学的方法;家庭教育也是一门艺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有掌握科学的方法,
进行因材施教,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许莉娅.《独生子女的成功教育之路》[M].2007 年9 月第43 页。
[2]汪晓萍.《独生子女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现状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1 年8 月第15 卷第4 期。
[3]马爱华,刘湖森.《我国独生子女政策探析》[J].2000 年第4 期。
[4]钱焕琦.《走向自觉——道德心理轮》[M].人民出版社2003 年第188 页。
[5]王宾齐,杨芳绒.《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弱点及其教育对策》[J].2000 年第7 期。
[6]沈文.《独生子女现象和家庭教育》[J].载《独生子女》,2005 年第8 期。
[7]兰金刚.《浅谈独生子女中学生的主要心理特征、成因及教育策略》[J].载《科教
文汇》,2007 年第1 期。
[8]周丽萍.《浅析独生子女教育中家庭的责任》[J].载《青少年日记(教学交流
版) 》,2007 年第1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