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选择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选择1. 引言1.1 背景介绍“双一流”是我国教育界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代表着高水平学科建设和高水平大学建设。
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深入推进,高校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背景介绍中,首先需要明确“双一流”建设对高校提出的更高要求,要求高校不仅在学科建设上要达到一流水平,更要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在高校不断追求卓越的如何更好地服务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亟需高素质的人才和科技创新支撑。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重要基地,应当积极发挥其优势,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
本文将围绕“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选择展开研究,探讨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责任,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1.2 问题提出高校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双一流”背景下承担着更加重要的使命和责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革,高校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当前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之一。
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深入推进,高校在承担教育教学任务的也需面对着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诸多挑战和机遇。
高校如何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提升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能力,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如何更好地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和专业优势,搭建产业实践平台和科研创新载体,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发展,提升地方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已成为“双一流”高校亟待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议题。
这一环节的深入分析和探讨,将有助于指导高校在“双一流”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优质发展和共赢发展的目标。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高校作为培养人才、推动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的重要机构,在“双一流”建设中承担着更加重要的责任。
浅议高等学校如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浅议高等学校如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对高等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析了高等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指出高等学校增强服务能力应采取的措施。
标签:高等学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措施高等学校的三大基本功能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
高等学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统筹协调好这三大基本功能之间的关系,研究和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如何把高等学校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高校服务社会的新途径。
一、高等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1. 增强科技创新力,服务物质文明建设。
高等学校在为地方提供发展动力、破解发展难题等方面能够发挥独特作用。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仅是办学质量的体现,也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在为地方经济服务中,高等学校要勇于承担起历史责任,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服务物质文明建设。
一是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基础。
高素质人才的匮乏是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发挥高等学校优势,培养出大量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以破解地方经济发展“瓶颈”制约。
二是科技服务。
科技服务是核心。
地方经济的增长,主要取决于科技的更新和进步。
只有创新和提升科技服务的质量,才能提高地方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
三是信息服务。
信息服务是通道。
高等学校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高效、快捷、准确的信息服务。
四是物质资源服务。
物质资源服务是必不可少的辅助形式。
高等学校的科研基地、科技中心、图书馆、体育场馆等是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重要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就能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2. 发展民主政治,服务政治文明建设。
高等学校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阵地,起到为党和政府重大战略决策提供研究咨询,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加强政治文明研究的重要作用。
高等学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当好党和政府的参谋、思想宣传的窗口、政治文明研究的基地,在推进政治文明建设中有所作为。
关于培养实用人才 服务地方经济
关于培养实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关于培养实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的论文报告一、实用人才的定义与重要性实用人才是指在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基本素质的基础上,能够胜任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各类工作。
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培养实用人才已成为各个行业的重要任务。
在服务地方经济方面,实用人才能够为地方经济带来更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动力,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实用人才培养的必要性1. 增强地方经济竞争力。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地方经济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
对地方而言,实际上是对城市、乡村的竞争,尤其是在经济结构、人才结构等方面的竞争。
而实用人才的培养能够增强地方经济的竞争力,提高地方企业的竞争力,从而在市场上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2. 提升地方企业创新能力。
在当前的市场条件下,创新能力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
而实用人才具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为企业带来新的思路和创新思路,这将促进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加强地方人才资源的利用。
地方企业若没有足够的人才支持,将难以在市场上立足。
而实用人才的培养将能够加强地方人才资源的利用,增强人才引进和培养的能力,为地方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持。
4. 实现地方经济转型升级。
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新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对于经济稳步发展至关重要。
而实用人才的培养能够为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重要的支撑,推进经济结构的升级和重组,提高经济竞争力。
5. 推进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合作。
对于地方而言,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实用人才的培养能够为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提供更多的创新支持,进一步加强双方协力推进地方经济发展。
三、实用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法1. 加强职业教育。
在实用人才培养方面,职业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
职业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实际应用技巧和实际工作经验,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同时,也能够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实用人才。
高职院校创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模式
87交 流作者简介:刘瑞蕾(1983.11-),男,汉族,湖南岳阳人,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讲师,研究的方向: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高教管理;周小力(1985.6-),女,汉族,湖南岳阳人,学历:硕士研究生,职材: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创业教育、英语教育。
基金项目:课题: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大中专学生就业创业研究专项课题,“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策略研究”(项目编号:XJK16BJCY16)。
高职院校创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模式刘瑞蕾 周小力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摘要:本文旨在研究分析地方高职院校如何通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进而形成院校自身办学特色,增强办学实力以期更好的为城市教育事业发展而思考,对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模式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模式现阶段各专业行业迭代加快,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的市场适应能力的不足较为明显,特别是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标准上显得尤为突出。
如何培养出适宜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专门型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模式上如何与地方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相契合进而实现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自身特色办学实力的凸显,创新其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突出。
一、明确目标培养人才以本研究样本所在区域为例,目前岳阳市的四所高等职业院校分别承担了城市发展中化工机械、卫生农林和基础教育的基层人才输出任务和城市需求功能。
其中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基本上承担了岳阳地区60%以上的乡镇初等教育教师培养任务,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基本上承担了岳阳地区70%以上的护士卫生基层人才和80%以上的农林基层专业人才。
由此可见,他们的办学特色和定位是非常明确且明显的,前者发展成为了省级骨干(示范)高职院校,后者成长为国家级骨干(示范)院校。
可见,地方性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办学目标上只有牢牢结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
在专业设置上、教学实践上、科研服务上如何更深入的将服务地方经济行业、专业和岗位创新课程设计和办学理论,从而设计出和地方经济发展相符合的课程,形成自我办学特色能力不失为地方高职院校办学目标的主要宗旨。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既是高等学校激发办学活力、拓宽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更是高等教育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和知识经济提出的必然要求。
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全省高校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明确提出了“服务地方做贡献”的新要求,这是在高校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扩内需保增长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在高校学习实践活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践特色的具体体现。
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五”以来,江苏高等教育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高等教育体系逐步完善,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入,运行机制不断优化,与地方经济社会结合日益紧密。
高校服务地方观念不断增强,服务的形式、规模和范围有了较大发展,为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建成一批服务我省特色产业的专业。
2000年以来共向社会输送了190多万名大学生,毕业生就业率基本保持在90%以上,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是对接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不断提升科技服务能力。
近五年来,全省高校科研经费投入180亿元,其中横向经费近50%;承担国家和省部级课题9.75万项;鉴定成果3760多项,实现技术转让4800多项,授权专利近5000项。
2008年,全省高校拥有省级以下科研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及与企业共建的各类产学研联合体1392个,应用型科技成果转化总数达6700项。
三是直面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供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撑。
各高校依托自身的人才优势、智力优势和区位优势,积极为各级政府及企事业单位提供高水平的决策咨询和理论支撑。
南京大学连续举办了25期“江苏发展高层论坛”,先后专题讨论过“结构调整和江苏经济发展的第三次机遇”、“中国经济进入新增长阶段的江苏对策”、“面向21世纪江苏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等不同的主题,被誉为江苏省委省政府决策的“思想库”。
东南大学紧密结合政府和企业管理实践需要开展高层次应用研究,“全国市、县(区)科技进步考核指标体系”、“我国副省级城市发展模式及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等多项研究成果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创新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方 经 济建 设 和发 展 , 即培 养 具 有 较 高 语 言 技 能 和 懂 得某 一专 业
领 域 知 识 的高 素 质 的应 用 型 英 语 人 才 ,将 应 用 型 英语 人 才作 为
培养重点 , 办 出 英语 专业 的特 色 , 着 眼 于 培 养 学 生 的创 新 精 神 和
创 造 能力 , 强 调 学 生 的 个 性发 展 , 使 学 生 具 有 扎 实 的语 言 专业 基
语 专 业 的 培养 目标 和规 格 : 这 些 人 才应 具有 扎 实 的基 本 功 、 宽 广
要 改 变 课程 内容 陈 旧 、 分 割 过 细 和 简单 拼 凑 的状 况 , 避 免脱 节 和
不 必 要 的 重 复 。要 防止 “ 因 人 设课 ” 的情 况 出 现 。 要 优 化课 程 结 构, 构 建 以必 修 课 程 和选 修课 程相 结 合 、 有 利 于学 科 交 叉 与 融合
邢台 0 5 4 0 0 1 ) ( 邢 台学 院 外 语 系 河 北
摘要 : 社 会 对 外 语 人 才的 需求 呈 多元 化 的 趋 势 , 要 求 英语 人 才培 养 模 式 上 实现 创 新 。 紧密 结 合 地 方 经 济发 展 和 市场 的 需 求 . 从 目标 定 位、 原则 、 专 业课 程 体 系、 评价体 系, 加 强 师 资 队伍 建设 等 方 面 , 探 索 地 方 性 高校 英语 应 用型 人 才 的培 养 模 式 。
参 与 科 学 研 究 ,培 养 学 生 自主学 习能 力 ,进 行 创 新 性 实 验 和 实
坚持科学发展观 。 以 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义 理 论 为 指 导 , 坚定 不 移 地 贯 彻 党 的教 育 方 针 , 培养 面 向基 础 教 育 和 地 方 经 济 、 社 会 发 展 需 要 的德 、 智、 体 全 面 发 展 的合 格 本 科 人 才 。 树立素质教育观 。 要 以人 才 “ 应用型” 的培 养 目标 , 培 养 学 生 实 际综 合 能 力 为 主 。 在语 言基 础 知 识 与 技 能 教 学 的 同 时 , 注 重 文
创新职教人才培养模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适应工作岗位需求。这也说明学校, 尤其是职业学 校必须深化教育教 学改革 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对
人才 的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教学深化改 革最 重 的方面 。下面 是我对 创 新职 业 教育 人才培 养 模式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的一些看法 。 1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中专业建设创新 《 家 中 长 期 教 育 改 革 和 发 展 规 划 纲 要 国 (00 22 年) 指 出, 2 1— 00 》 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 展 和 产 业 发 展规 划 , 使 职 业 教 育 规模 、 业 设 置 促 专 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 定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2 1 年惠州 01 GP成绩 己排在珠三角城市的第五, D 现代服务业 、 石
陈 宁 江
( 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惠州 5 65 ) 10 7
摘要 :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 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培养技能人才, 为经济社会发展 打下基础。创新职 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优 秀技能人 才是创新 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 本文从专业建设创新 、 课程设置创新、 授课方式创新三方面阐述 了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以适应经济社会创新发展 。 .
经济发展急需的人才。惠州的职业教育经过 l 0多 年 的迅猛发展, 己形成相 当的规 模 , 目前全市职业
学校达 4 所 , O 在校学生近 l 万人 。随着职业教育 O 规模 的扩大 , 提升教育质量 就显得非常重要 , 提升 教育质量关键在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从最近的常 州市城管执法部门录用 l 2名硕士研究生当一线城
油化工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 旅游度假产业、 绿色产 业 己形成相当规模 , 在各行业都存在相 当数量的知
收稿 日期:. 2 0 - 1 2 1- 4 2 0 作者简介: 宁 ̄ 1 7- , , 陈 Z(9 9 ) 男 广东兴宁人, 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师 。研究方 向: 高职 教学管理 。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及作用。
首先分析了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随后提出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新模式,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成功经验。
进一步探讨构建该模式的关键要素,讨论高校如何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在探讨未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提出建议实现服务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并对研究进行总结和展望。
本文旨在为不断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水平,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关键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问题、成功经验、关键要素、调整、发展趋势、可持续发展、建议、总结、展望1. 引言1.1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指以城市或地区为单位,通过改善区域内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来提高经济效益和综合实力的过程。
在当今社会,区域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繁荣和人民生活提高的重要指标。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可以带动就业增长。
发展经济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去参与生产,同时也需要提供更多的服务岗位。
这将带动就业市场的扩大,减少失业人口,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可以提升地区的竞争力。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地区间的竞争愈发激烈。
通过提升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地区可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吸引更多投资和人才流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还可以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经济的发展意味着更多的财富和资源可以用于改善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让居民享受更好的生活条件。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对于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繁荣稳定来说至关重要,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来推动和实现。
1.2 高校人才培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高校人才培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在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培养的优秀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他们在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思考
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思考文/许艳平摘要:职业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面临着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并提出职业院校应对接地方产业需求,优化专业设置;深化校企合作,实施校企合作项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行业精英;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产学研结合项目和现代学徒制;拓展服务领域,满足多样化需求五条具体路径,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的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职业教育;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渠道,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不仅可以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就业,还可以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区域竞争力。
邵阳作为湖南省的一个地级市,地处湖南省中南部,是连接湘中与湘西的重要节点。
近年来,邵阳市紧密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但是,当前职业院校在服务地方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等。
这些问题影响了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以期破解存在的问题和桎梏,提高职业院校的质量和效益。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力求为职业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一、对接地方产业需求,优化专业设置(一)调研地方产业结构,确定人才培养方向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对接地方产业需求,优化专业设置。
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工作者深入调研地方产业结构,确定人才培养方向。
职业院校要关注地方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趋势,了解这些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
例如,如果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是新能源,那么职业院校就可以侧重培养与新能源相关的人才,如新能源研发、新能源项目管理等。
民族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
民族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民族高校作为我国特色鲜明的高等教育机构,承担着培养民族地区高级专门人才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
由于地理环境、教育资源、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的限制,民族高校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
深入研究民族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促进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地方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教育资源不足不同于发达地区的高校,民族高校在师资、教学设施、教学资源等方面明显不足。
这种教育资源的短缺直接影响了高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也制约了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效果。
2. 人才培养模式滞后民族高校多年来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改革相对滞后,过分追求学科的广度而忽视深度,缺乏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专业人才。
这导致了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往往无法顺利就业和发挥作用。
3. 地方社会经济需求与高校教学科研脱节由于缺乏对地方社会经济需求的深入了解和研究,民族高校教学科研往往脱离了地方社会经济的实际需求,导致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1. 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政府要加大对民族高校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教师的培训水平和教学科研条件,改善教学设施和设备,以提升高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2. 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民族高校要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路径,注重学科的深度与实际应用的结合,突出地方特色,培养适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
高校还应加强与地方企业、政府等社会组织的合作,建立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的机制,提高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
3. 加强对地方社会经济需求的深入了解和研究民族高校要积极开展对地方社会经济的深入了解和研究,加强学科研究与地方社会经济需求的结合,推动高校教学科研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
通过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持,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合适的专业人才,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取得新的成果。
集团化办学帮扶工作情况汇报
集团化办学帮扶工作情况汇报我校作为一所国有大型综合性大学,一直秉承“育人为本、服务社会、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努力提升教学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近年来,面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我校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关于推动高校集团化办学的号召,主动融入集团化发展的大格局,加强集团化办学帮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绩。
具体情况如下:一、集团协作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我校积极响应集团化办学的政策导向,在教育教学方面与集团内其他成员单位开展紧密协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我们积极借鉴集团内其他高校的先进经验和优质资源,加强资源共享,推动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创新。
在教学管理方面,通过与其他高校开展教学管理经验交流研讨,不断完善教学管理体系,提高教学服务质量和水平。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在人才培养方面,我校与集团内其他成员单位深化合作,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我们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大纲编制、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与其他高校开展深入合作,共同打造了一批适应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的优质专业。
在实践教学方面,我们与集团内其他高校合作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实践机会,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科研创新合作共建平台面对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新形势,我校与集团内其他高校加强科研合作,共建科研创新平台。
共同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开展科研合作,共享科研资源与成果。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我们与集团内其他高校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合作,共同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效率。
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我校积极响应国家“双一流”高校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号召,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我们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等方面的项目,积极推动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
在科技服务方面,我们搭建科技服务平台,为地方企业提供技术咨询、科技成果转化等服务,积极支持地方企业的科技创新和发展。
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在服务地方经济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综合论坛企业的吸引力。
导致双方合作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形成与企业相适应的教学实践体系,学生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企业要求的目标相差甚远.导致学生毕业工作后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
(二)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主要以盈利为经营目标,如果通过合作不能带给其利益受益,宁可选择放弃,所以,如果没有政府在政策上的激励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下,大多企业不会主动找到学校进行合作。
通过对企业相关人员的访谈得知,企业不愿主动与学校合作的原因有:(1)会增加其管理成本。
企业要安排专人对学生“传、帮、带”,学生才能适应工作岗位;(2)学生的生产效率低。
在实习过程中易出现不合格产品,很难保证产品的质量,从而影响企业声誉。
(3)企业在学生实习中会增加风险。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如果发生安全事故,企业就要承担相应的医疗费等费用。
这些原因都会导致企业不愿主动寻找学校进行合作。
《职业教育改革方案》中提到“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打造一批高水平实训基地;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多元办学格局,推动企业和社会力量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所以职业院校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企业、行业标准,聘请企业的工程师讲授工作方法、工作流程和相关行业标准,无论是教学还是评价都按照真实的项目操作流程来执行,训练学生在课堂上达到企业要求的职业素养、专业能力和安全意识。
对达到企业要求的职业素养、专业能力和安全意识的学生,优先推荐到企业工作职业教育模式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标准是学校的内部标准和行业企业等社会用人标准的有机结合,而现实是校企合作企业积极性和参与度并不高,企业对校企合作项目的参与意向,主要集中在招工难时与一师职校对接,企业没有长远的人才储备意识。
政府要通过明确解读法律法规,明确企业对职业教育的义务,并强力推进行业或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通过政策激励和税收优惠,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建立政府牵头、行业与企业参与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制定和完善有关校企合作的法规,明晰校企双方在合作中的权利、义务及相互关系,并积极扶植和发展校企合作的第三方服务机构,解除企业对学生安全、学生管理和企业利益保障等后顾之忧。
服务区域经济新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实 用 型 人 才 的静 态 需 求 , 要 能 适 应 区 域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中 西 本 科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 启 示 : 叉
产 业 结 构 、 业 变 化 对 应 用 型 人 才 的 动 态 需 求 , 步 形 成 与 行 逐
区域 经 济 良性 互 动 、 互 融 合 的 人 才 培 养 机 制 , 高 等 教 育 相 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才 。 广 西 高等 教 育 需要 大 力培 养 符 合 社 会 要 求 的 实 用性 人 才 , 才 的 培 养 要 主 动 适 应 广 西 地 区 经 济 建 设 与 社 会 发 展 的 要 人 求 。 广 西 本 科 人 才 培 养 , 科 学 定 位 、 出特 色 , 本 地 区 所 需 要 的 高层 次 专 门人 才 能 够 自主 培 养 , 适 应 广 西 地 区 人 才 市 要 办 使 以 场 需 求 变化 和 高 等 教 育 发 展 需 要 。
底 是培养 技术型人 才还是 技能 型人 才 或是 工程 型 人才 。目
前 , 养 目标 还 比较 模 糊 , 要 进 一 步 细 化 , 使 培 养 模 式 、 培 需 以 课 程 设 置 等 顺 利 实 现 既 定 的 培 养 目标 , 不 产 生 脱 节 。 另 而
的变化 。
( ) 业 设 置 时 间 : 迟 学 生 专 业 定 向 时 间 , 生 入 学 3专 推 学
() 培训模 式上 , 论 与实践脱 节情况 仍然严重 。 3在 理
2 实 用 新 型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 思 考
借 发 达 国 家 本 科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 不 断 发 展 和 完 善 广 对
2 1 培 养 目标 . 总体上要 求知 识 结 构更 完 整 、 识 面更 广 、 度 更 大 , 知 深 偏 重于研究 型和创新 型 ; 才具 有 跨学 科 性复 合型 特点 , 人 本
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 、专业课结合本地域特 色需要 ,将理论知 识融汇
到 实践 课 程 中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必须坚持知识、能力 、素质的辩证统
知识 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 ,包括科学文化知识 、专业基础 与专业知识 、相邻学科知识 。 目前 ,地方性高校非 常重视结合 地方特色 和优势产业 ,以培养符合本地专业要求的人才。如在 河北科技大学 ,不仅加强 了化工制药 、钢铁材料 、经济管理等 相关 专业贴近地方实际的课程教学 ,还增加了燕赵人文知识的 渗透 和灌输 ,让学生在结合本地特色的学 习实践中 ,加深对本 地 区、本行业的关注和热爱 。加之学校制定 的理论和实践相结 合的教学模式 ,让 学生在不 同时期、以不 同感受到工厂、车 间 及其它生产 工作现场接受实践教学 ,既奠定 了扎实的基础理论 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也培养 了学生的动手 、动脑 能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大部分就业于本地区、本 专业 ,能 很快投入 到本地经济建设 中去 ,在实践过程中发现 问题时又能 及时反馈给母校 , 取得相应 的理论支持 , 在此过程 中形成了教、 学、实践互相促进、互为补充的互动效应 ,在人才培养上有了 生 动 、鲜 活 的 生产 实例 。
维普资讯
e ,硼专 N C E栏 课EH ARR 题 O R
篷应 地 方 涛笈 展 需要 ,创 新 人 力 儋 养 式
师 伟力 蒋 立 杰
人才培养模式 ,是指高等学校根据人才培养 目标和质量标 准 ,为大学生设计 的知识 、能力和素质结构 以及怎样实现这种 结构 的方式。要创 新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知识 、能力和素质结 构并不难 ,难就难在怎样实现 、用什么方式 、走什么样 的路去 实现这种精心 设计 的知识 ,能力和素质结构 。这是摆在所有教 育管理者面前 的一道严峻考题 ,它要求教育管理者解放思想 、 更新教育观念 ,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 ,达到培养高素质 人才的 目的。作为地方性高校 ,尤 以适应 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 为前提,重点掌握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的环境和政策 ,根据 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认真调整学校发展政策并努力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 ,完成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 命。
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
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我国积极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配套服务,并在改革中不断推进人才培养计划,努力在新时期中积极转型,全面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
为了更加有效的促进我国区域性经济的稳定发展,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对人才缺口的需求,这里我将以区域性高等院校为人才培养的重点基地,分析地方性经济发展人对人才的相关需求,并在如何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人才中做进一步研究,通过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实施相关培养战略,进一步强化我国区域性经济发展,并在其中努力推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换代,实现传统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这里就以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做研究分析。
关键词:区域性经济;应用创新;本科人才;研究分析就目前来看,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的20年,从经济弱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人均生活质量水准也有了很大提高。
越来越多的的人受过高等教育,我国越来越重视对人才的培养,深刻明白只有创新创造才能推动国家的发展,因此这些年我国强化了人才的培养力度,尤其是对高校的科研、人才培养都做了很大的支持,这对于我国未来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
这些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开始逐步放缓,国家积极调整产业链结构,升级配套服务,努力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创新创大国,推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背景分析这些年我国经济产业结构在努力升级换代,并强化创新创造意识,强化产业配套、研发以及人才培养。
与此同时,我国有关于高等教育的改革也在紧锣密鼓的开展,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努力实现中国梦而积极做改革优化,并努力完善高等教育存在的疑难杂症。
就目前来,我国教育改革正处在关键时期,一些地方性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也越发明显,需要做适应性的调整优化来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要求。
针对目前高等教育存在的相关问题,我国在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就做出了重要提示,我国一些本科院校应该积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努力朝着人才缺口发展,一些普通本科院校应该向应用型高校过度来满足社会发展要求。
努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取 代 另 一 种 教 育 , 不 是 以 创 新 教 育 取 代 专 业 教 育 。 文 化 的 品位 讲 究 一 个 “ ” 大 学 行 为 文 化 的 品 位是 也 雅 。
行 而是 将 创 新 教 育 的 思想 渗 透 到 专 业 教 育 之 中 , 穿 于 指 师 生 员 工 的生 活 方 式 、 为方 式 及 其 价 值 观 和 价值 贯
教 育 和 经 济 、 会 发展 培养 高 素 质 的创 新人 才 。 社
一
式 的转 变 , 范 院 校 由单纯 的 师 范 性 向师 范 性 与 学 术 师
性 统 一 的 观 念 转变 。
、
树 立 创 新 教 育 理 念 , 养 高 素 质 人 才 培
在 我 国 , 新 教 育 是 在 教 育 现代 化 的基 础 上产 生 创
和 发 展 机 遇 , 们 师 范 院校 必 须 坚持 社 会 主 义 的办 学 的 人 才 培 养 目标 。实 现 三 个 转 变 , 由狭 隘 的知 识 再 我 即 方 向 , 强 素 质 教 育 , 断 深 化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 学 内 现型 向知 识 、 力 、 质 协 调 发 展 的 人 才 质 量 观 的 转 加 不 教 能 素 容 和 课 程 体 系 、 学 方法 和 教 学 管 理 的 改革 。 为地 方 变 , 教 由单 一 的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向灵 活 多 样 的 人 才 培 养 模
维普资讯
第1 8卷 第 பைடு நூலகம்期 2 0 年 8 月 02
商 丘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OURNTAI OF S HANGQI TEACHERS CO1IEGE U
V o . 8 No. 11 4 Aug t 20 us . 02
基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地方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区域综合 实力竞争最 终是人才 的竞 争 ,因此 ,培
养 高 技能 “ 双创 ”人 才不 仅是高 校 自身发展 的需 要 , 也是 区 域经 济 发展 的客观 要 求 ,竞 争 呼 唤 富有创 新
收 稿 日期 :2 1 . 62 0 0 .4 1
一
子核… 一 次核… … 主核… 一次核… … 子核一
方面 ,区域的经济要发展 ,人才是关键 ,教育是基础 , 经 济发展 需 要教 育 … 。同 时 ,地 方高 校教 育发展 需 要 区域经 济 实力 的 支持 ,经济 发展 程 度 制约 着教 育 发展 的规 模 和速 度 。 高等 教育 以通过 人 才培 养传 播 知识 ,通过科学研 究创造知识 的功能 ,成 为经济社会 发展 的重 要 因素 ,它 已经 从社 会 的边 缘 走 向社 会 的
摘要 :基于 区域 经济发展 的地 方高校 “ 双创 ”人 精 神和 创 业 能力 的人 才 。一 个 地 区 的发展 和 建设 对 双 才培养 ,是 时代 的要 求 是 区域 经济发展 的 需求 ,也 于人 才的需求是多样化 的 ,其 中 “ 创”人才 已经成
是 对 高等 教 育更 高 水 平 的要 求 。通 过 分 析 区域 经 济 发展 与 “ 双创 ”人才培 养 的关系 ,构建地 方高校 “ 分 子 型” “ 创” 人才 培养模 式 , 以期对地 方高校 实 施 双 “ 双创 ”人才 培养 提供 参 考 。 关键 词 : 区域经 济 ;地 方高校 ;分子 型 ;双创 ; 人 才 培养 模 式
职 业 时 空
2l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9 01 月
( ) “ 子 型 … ‘ 创 ”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解 析 二 分 双
1 主核 。“ . 分子型” “ 双创 ”人才培养模 式基 本结 构的主核是 “ 双创 ”能力培养 ,这个 主核的 内涵应 该 定位 为一 ~ 服务 区 域经 济 发展 ,为广 西北 部湾 经 济 区城一 镇 一 村各 级 区域 经济 建设 ,培养 专 业基 础 扎 实、实践能力 强、人文素质高 ,同时具有 “ 双创 ”素 质 的 大学 生 。 2 次核 与子核 。“ 分子型” “ 双创 ”人才培养模 式 基本结构 的次核 由 “ 双创 ”教育 、思想政治文化教育、 社 会实 践 与保 障体制 构成 。 ( )“ 1 双创 ”教育 。地 方高校 培养大学 生职业 素 质能力 的重要方式之一就 是开展 “ 双创”教育。首先 , “ 创 ”教育需 要地 方高 校开设 以培养 “ 双 双创 ”意 识 为 核心的指导公共课程 ,使学生 掌握 具备 “ 双创 ”能 力所 必需的基本知识 、基本技能 。通 过建立健全具有 地方 高校特色 的 “ 创”教育教材 ( 双 课程 )体系 ,并 在 教学 计划 、教学改 革实 践 中加 以体现 。其 次 ,“ 双 创 ”教 育离不开高素质 的师资 队伍 。一方面通过集 中 培训 ,加强教师掌握 “ 双创”教育 的基 本知识 ;另一 方面通 过开展产 、学 、研一体化活动 ,学 校在政策上 鼓励 有 能力 的教 师进行 创业 ,让 教师深入 实践 单位 、 企业 ,体验创业过程 ,积攒创业案例 ,丰富创业教学 经 验 。还 可 以邀请 创 业者 作 为特 约演 讲 者 或担任 实 习导师 ,使 没 有创 业 家庭 背 景 的学生 也 能够 对创 业 者 和创业 机会有 更好 的理解 。第三 ,“ 创 ”教育必 双 须 建立 与 传统 考核 不 同的考 核体 制 。地 方 高校 要根 据 “ 双创 ”人才 的培养 目标 ,建立科学合理 的考核体 制 。全 面考核学生在各个 阶段 、各个方面 “ 双创” 的 意识 、知识 、能力和心理 品质发展等情况 ,激发学生 的 “ 双创 ”意识 ,激励学生 积极进取 ,为区域经济发 展服 务 ,争 当 “ 创 ”人 才 。 双 ( )思想政治 文化教 育。 以 “ 2 双创”教育为核心 的思想政治 教育 ,要 强化学 生 “ 双创 ”素质 和基本 品 德 的养成 ,突 出学生 的积极性 与实践性 ;要 贴近大学 生关心 的社 会实 际和热点 问题 ,让学生开 阔视野 ,培 养 “ 双创 ”灵 感 ;要加强学 生心理 健康教育 ,注重培 养其 良好 的心 理品质和 自尊 、 自爱 、 自律 、 自强的优 良品格 ,增 强其 克服 困难接受 考验 承受挫 折的 能力 , 形成 以开放 性 、多 样 化为 特 点 的思想 政 治工 作教 育
高校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与途径
高校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与途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其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对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产业协同等方面探讨高校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与途径。
一、科技成果转化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高校可以通过技术转移、科技成果孵化等方式,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
例如,高校可以与当地企业合作,将科研成果应用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中,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成立科技企业、技术转移中心等机构,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商业化的产品和服务,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二、人才培养高校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式是人才培养。
高校可以通过开设专业、培养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例如,高校可以根据当地经济社会的需求,开设相关专业,培养符合当地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
三、产业协同高校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产业协同。
高校可以通过与当地企业、政府等机构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例如,高校可以与当地企业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此外,高校还可以与当地政府合作,共同推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综上所述,高校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与途径多种多样,包括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产业协同等方面。
高校应根据当地经济社会的需求,积极开展科研服务工作,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大学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大学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学作为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对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当今时代,如何让大学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实现二者的协同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首先体现在为地方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各类专业人才,而大学可以根据地方产业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例如,在一些以制造业为主的地区,大学可以加强机械工程、电子信息等相关专业的建设,培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技术人才。
同时,大学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实习、实训等方式,让学生提前了解地方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模式,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为地方企业输送优秀的人才。
大学的科研创新能力也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高校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优秀的科研人才,能够开展前沿性的科学研究。
大学应加强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例如,针对地方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大学可以组织科研团队进行攻关,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
同时,大学还可以鼓励教师和学生自主创业,将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化,带动地方相关产业的发展。
大学可以为地方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咨询服务。
大学中的专家学者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广阔的视野,能够为地方政府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
例如,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社会治理等方面,大学可以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调研和论证,为地方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此外,大学还可以开展各类培训和讲座,提高地方干部和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文化传承与创新也是大学服务地方的重要职责之一。
大学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阵地,能够为地方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大学可以通过开展文化研究、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挖掘和保护地方特色文化,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大学还可以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将地方文化推向世界,提升地方的文化影响力。
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
究
张礼兵;吴婷;黄风立;朱荣华
【期刊名称】《教育教学论坛》
【年(卷),期】2017(000)024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国家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机制与社会企业需求出现脱节的现象.为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地方本科院校为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制定了服务地方区域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其实现的措施.通过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为推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实现传统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以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总页数】2页(P222-223)
【作者】张礼兵;吴婷;黄风立;朱荣华
【作者单位】嘉兴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浙江嘉兴 314001;嘉兴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浙江嘉兴 314001;嘉兴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浙江嘉兴 314001;嘉兴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浙江嘉兴 314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0
【相关文献】
1.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食品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 张永清;刘海英
2.民族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实用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 [J], 黄传慧
3.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 [J], 吴云
4.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J], 王妍妍; 陈宇
5.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 [J], 万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马树杉
近年来,随着企业接受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的步伐不断加快,市场对劳动力整体的技术与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促进了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的发展。
常州工学院自创办以来,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按照地方需求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使我校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连续几年接近100%,受到社会欢迎
一、转变办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担负着为地方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重任。
地方高校要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必须转变办学观念,改革传统的以学科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坚定不移地走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办学之路。
首先必须找准学校的定位。
对地方高校如何定位?传统的思维方式习惯于从学校的办学历史和办学条件等角度提出。
因此,通常有人把举办应用型本科教育,说成是为了避免与国内重点老高校的竞争而走差别化竞争道路的结果。
我认为这种认识有很大的偏颇。
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许多重点老高校没有经历的或是正想发展的一类教育。
与传统的本科高等教育相比,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没有层次上的高低之分。
举办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在做前人未做好的事,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前沿。
有了这样的认识,底气足,方向明,才能真正地在人才培养体系上做较大的改革和创新,走出新路。
其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新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近年来,尽管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在素质教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仍然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科学、轻工程,重学术、轻技术,重研究、轻应用,重知识、轻素质,重专业、轻人文的倾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不够明确,突出应用的特色不足,按学科体系来组织教学,课堂教学占的比重过大.与经济、产业的实际需要结合不够紧密,学生工程训练太少,不能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热情,毕业学生的适应性和就业的灵活性较差。
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从全面的系统的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特别要具体分析大学生进校以后是如何接受教育、受到影响、成长成才的。
事实上,当前的人才培养体系与大学生实际接受的培养体系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我们主张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但是很少认真地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学生从选校到毕业的培养过程。
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了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等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但事实上,很少有人针对一个学校、一个专业、一个年级的学生来整体设计,协调培养过程.关注培养结果,收集反馈信息,改进培养方案。
也就是说人才培养有很多子体系,但缺少一个完整的、协调的、整合的、优化的总体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转变人才培养质量观.建立多样化的质量标准。
新的质量观要涉及到如何看待、评价学生的问题,涉及到教师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职责问题,涉及到教师与学校、系的关系,涉及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在对上述有关人才培养体系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调研的基础上,我校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培养体系的内涵和外延,把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工作、图书资料和信息提供工作、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推广和服务工作、学生管理工作、招生和就业指导工作、共青团工作、两课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素质教育工作、教师管理和队伍建设工作、校园文化和校风建设工作等等都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成立了学校人才培养委员会。
由人才培养委员会组织专家教授、管理人员共同来设计、统筹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特别是协调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的工作。
学校还打破了专业教研室不管学生的传统习惯,加强了专业教研室建设.明确专业教研室必须对本专业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二级学院(系)要对所属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学校对全体学生负责,建立了学校、二级学院(系)、专业教研室三级负责的人才培养责任制。
学校还建立了由专业教研室向本专业学生班级派出导师,对学生的生涯设计、成才规划、选课、生活进行引导和指导的班级导师制。
班级导师制改变了过去专业教师不关心学生全面成长的观念,改变了对学生的培养以管为主的做法,注重以引导、启发和以身作则,以榜样和权威的力量去带动和说服、激励和帮助学生的做法o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新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为我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我们要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他们应当具备宽厚且结构合理的基础知识,有较强的实践动
手能力,特别是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创造性地综合解决有关工程或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从事有关岗位的核心工作能力,有较高的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这种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方面既要达到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规定的本科基本要求,又要充分体现地方企业的实际要求及学校的特色。
学校各个教学系、专业教研室对所办专业的知识和能力进行系统的分析,找出最小的如同语言中的词那样可以迁移能够重新组合的知识点、技术点和技能点。
以这些知识点、技术点和技能点为基本单元。
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建立了新的课程体系,确定了教学和考核重点。
在此基础上要求各专业都要确定鲜明的培养目标,以人才培养特色强化专业特色,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
二、树立“零距离培养”的理念,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近年来.为了使培养的学生能尽快适应岗位的需要,我们提出了“零距离培养”的办学新理念,通过产学研结合,将目前社会生产实践中正在使用的理论、技术、设备、工具直接优化组合到教学内容中,我们还采纳了“基于最终目标的人才培养”的理念,根据学生本科四年中应该达到的实践动手能力、技术水平进行总体设计,分阶段、分层次、分类型地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岗位能力的培养和培训,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独立完成某项具有代表今后工作岗位要求水平的工作任务,得到较为全面系统的职业训练,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离不开第一线的实践.需要企业的支持和配合。
正是在与社会各界和广大企业广泛合作的基础上,我校的机电工程学院实行了企业化管理的运行机制,建成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兼顾科研、产品开发和制造、销售和售后服务产学研一体化的工程中心。
工程中心的教师根据产品开发和学科专业特点组成若干个小组,他们既是教师又是研究人员,既是工程技术人员又是师傅。
学生在学习的一定阶段进入工程中心,他们既是学生也是助手,既是徒弟又是工人。
工程中心根据市场情况攻关开发、制造销售产品。
这种模式对培养学生、培养教师都有极其明显的好处。
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习惯传统填鸭式授课方式的教师来讲也是巨大的挑战。
我们将土木工程学院的大部分实验室办成产学研结合的基地,专业教学尽可能地围绕实际工程展开,使学生在这些实验室里完成各项实验的同时,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今后社会职业岗位上的责任和工作任务。
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根据国际大公司的质量标准和人才需求,深入企业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前培训,教师和学生同在现实工作环境中得到锻炼。
学校的各校办高科技企业也尽可能地与有关专业建立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教师参与校办高新科技企业的科技攻关和产品开发,企业为教师提供科技创新的舞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
几年来,通过产学研结合培养出来的应用型人才.不管是本科层次还是专科层次都显示了鲜明的特色,较强的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对于地方本科高校来说,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强劲需求是地方高校举办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出发点和生命源泉。
“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不仅是为了报答地方财政的支持,也是我们的立校之本和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根本保证。
有了需求,才有办学的“理由”和“必要”。
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给地方高校提供了横向科研、产学研究合作的机遇和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社会环境和条件。
“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听起来有点“土”,感觉上有点“低”,但这是最符合院校实际的。
几年来,我校根据江苏省和常州市工业经济以制造业为主的特点,在专业设置、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的建设方面。
侧重与制造业有关的专业,使这些学科和专业成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
同时,加强与地方相关企业的联合和合作,加大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广度和深度。
通过加快校内产学研基地建设步伐,发挥了学校在高新技术的推广使用和新产品的开发等方面的作用,支持和推动了地方产业群落的形成,在强化培训,开发新产品、推广新技术、发展新产业等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常州工学院院长)
《中国高等教育》2004年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