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路遥《平凡的世界》的创作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虽然我还没有看过这部作品。不过有许多好朋友对我推荐过这部书。所以一直以来对它的感觉都很不错。便将此文献在这里了!!】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陆文学新潮迭起,各种全新的创作理念扑面而来。但举目文坛,你会发现颓败、绝望、平庸、无奈、商业炒作充斥其中,很少有能深深打动读者.震撼读者的文学作品出现。是文学远离了读者,还是读者远离了文学?应该说,都不是。人们照样在读作品,在读“依然神圣”的那些值得读的作家的作品,这其中就包括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这部小说在发表和播讲以后,接到过成千上万封感奋的读者来信,尤其在农村、工矿、学校、基层单位的青年中激起了波澜,形成了文学的社会反应相对沉寂时期里的一个少见的高潮。而且时至今日,《平凡的世界》依然是广大读者,尤其是出身底层的年轻人最喜爱的作品。这从近年来各种畅销作家排行榜上赫然前列的路遥和近年来反复印行的各种版本的《路遥全集》,《路遥中短篇小说选》,《平凡的世界》以及连带出现的大面积的路遥作品盗板书中不难看出。尽管路遥之于当代文学尤其是新时期文坛不容忽视,《平凡的世界》名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榜首,但批评界对于路遥及这部小说仍然有太多的误解及由此导致的漠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路遥被评论界淡忘了,他的名字已难得再从评论家的笔下出现,甚至我们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作为高校中文系教材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竟然也看不到他的身影。从这之中更可折射出学者们对路遥的关注和研究处在一种
什么样的程度。80年代以来的文坛上几乎找不到像《平凡的世界》这样一部读者之多,影响之广的作品,但是在理论研究上却没有达到相应的程度,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极度的反差恰恰验证了路遥的名言:“作家的劳动决不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而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 回到路遥,回到《平凡的世界》——是我们无可回避的事实。而本文将从创作特色方面对这部作品加以解构和分析。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联系作者自身状况和他的其他作品,意在解构出《平凡的世界》的独特价值和个性风采,挖掘其丰富的内涵和永久的魅力。
一
任何故事的发生都有其特定的空间,而成功的作家往往从自己较熟悉的环境着手来刻画人物。路遥曾经说过:“我是一个血统的农民的儿子,一直是在农村长大的,又从那里出来,先到小城市,然后又到大城市参加了工作。农村可以说是基本熟悉的,城市我正在努力熟悉着。相比而言,我最熟悉的却是农村和城市的…交叉地带‟,因为我曾长时间生活在这个天地里,现在也经常…往返‟于其间。” “我较熟悉身上既带有…农村味‟又带有…城市味‟的人,以及在有些方面和这样的
人有联系的城里人和乡里人。这是我本身的生活经历和现状况所决定的,我本人就属于这样的人。” 《平凡的世界》之所以震撼人心与作者选取自己熟悉的七八十年代城乡“交叉地带”作为文章的大背景不无关系。社会的发展使得现代的人不可能永远脱离农村或永远不接触到城市而活着。城乡“交叉地带”相对于城市或农村更是一个容易产生故事的地方。而七八十年代有正是中国的转型期,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加上城乡在传统的文化.习俗.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固有差异和冲突,所有的一切都为这部作品平添了一丝魅力。
路遥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交叉地带”这一概念,这是他的发明。自他发明后,他就专注的耕耘在这块土地上直到生命的终结。《平凡的世界》更是将他的这一范围发挥到了极制。大到省城(主要是省城),小到乡村,中间是县城和专署所在地。相对于一个圆,圆心是在县城的定点上半径是乡村和省城,故事的人物们就在这个圆内作着相应的运动,他们身上也带有着“交叉地带”的固有特色。一方面,《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大多出生于农村,即使没有出生于农村也与农村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对他们来说,他们的祖辈、亲人和许多朋友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他们的根在这里,他们也不可能彻底的脱离农村而生活,更多的人还是要生活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像孙少安和双水村的大多数乡亲们,他们人生的舞台还是这片充满泥土气息的天空。另一方面,以孙少平、金波、田润叶、孙兰香、金秀等为代表的广大青年(尤其是接受过教育的知识青年),对他们来说,农
村虽有各种各样的好处,但毕竟是闭塞狭小的,青年人的梦想使他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从农村走向城市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冲动。他们义无返顾地跳出农门,奔赴城市,在城市的天空下意气风发,努力拼搏,充分发挥着自己,为了理想,为了充实的人生而奋斗不已,以农村人特有的文化.美德影响着城市。此外,田晓霞、李向前、顾养民等出生于城市的青年人,他们与那些双水村出来的年轻人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以爱情关系为主)。对这些人物来说,他们与出自农村的青年生活上的交会,才是他们存在于这部小说中的必要。他们以自己的城市文化、心态影响着孙少平这些人,但更多的是被孙少平这些人身上的农村文化、美德所深深影响,这些使他们成为真正的朋友,恋人,亲人。这种城市和乡村相交会环境下形成的人与人的互动,成为这部小说一个突出的亮点。
但即使描写的是城乡“交叉地带”,有城市有乡村,在作者眼里也是有轻有重的。路遥的情感始终寄托在那个叫做双水村的地方,由于衷爱,他希望小山村的青年人走出山坳到外面闯一片自己的天地,于是就有了人物延展的县城、专署所在地、省城等,有了众多与小山村出去的年轻人发生关系的人。可以说,这个“交叉地带”的出发点在双水村,落脚点也在双水村。县城、专署所在地、省城只是双水村的附庸,没有了双水村,县城、专署所在地、省城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没有了双水村的人和事,再多的城里人在文中也没有用。路遥之所以选择双水村这个小山村,是因为他始终不曾放弃农村,这与他自身的生活经历有很大关系。路遥就出生在陕北的一个贫穷农村,并
通过读书、打工等方式徘徊在城乡“交叉地带”,他对那片最初生他养他的土地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双水村的人物始终怀有偏袒之心,在双水村内部的人际关系中他的情感倾向是在那些世代为农,儿女读书上进的人物(如田玉厚一家)身上。但一旦双水村的村民和外部人物发生纠纷,路遥的情感倾向立刻转向小山村。在路遥的情感世界里,双水村永远是轴心,县城、专署所在地、省城都是轴线上的点,是完全为了双水村的人物设想的。这大概就是路遥永远走不出“交叉地带”的动因吧!
同时这部作品也透露出了作者对乡土乡情的深深留恋和呼唤。乡情、乡思、乡恋是路遥作品作品永恒不变的内容。作者对农村家庭生活、人伦关系的人情化描写,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农本文化意识。在《平凡的世界》中描写的孙玉厚一家的生活也正是千千万万农民传统生活的缩影。孙玉厚孝敬母亲,善待弟弟,为儿女操碎了心,无不体现了孝、悌、仁、瓷的伦理规范。而懂事较早的少安,自小就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但同时他有是一个传统伦理情感和人生义务的承担者。至于一生追求生命价值的孙少平,无论是在县城求学,还是在黄原揽工,铜川挖矿,最让他放心不下的还是自己的“家”。以孙少安为例,作为商品大潮冲击下农村的最先觉醒者之一,他有随时代潮流行进的目光和勇气。是他第一个为古老的双水村引来了机器声,办起了乡镇企业,他不但要自己先富起来,而且要使全村人都富起来。他可以说是新时代农村新人的一个代表,但同时孙少安又是一个“本分”的农民,不愿意离开土地一步。他说:“咱们是农民的后代,出路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