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改革开放三十年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欣颖国贸一班1011081129
思修论文
上海改革开放后居民生活上的变化
1840年上海开埠之初,上海的市场经济是由外国资本家及其买办所主导的,随着上海租界的繁荣,江浙一带有钱的绅商,也就是原来在乡下的有点文化、有点前瞻性的土财主开始参与进来,并且开始形成一定的势力。再随着时代的发展,大约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由一些原来的小商贩发展起来的,或者在国外攒了点钱回国的"海归派"所组成的民族资本家开始展露头角,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
在这个时期,虽然上海仍然处于清政府的封建统治下,但在实际上,自由资本主义已经有了长远深入的发展。而且在社会主导权力上基本上摆脱了封建统治,同时超脱了外国政治势力的控制。成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由王国。也成就了上海最初的繁荣!
上海无海
驻足上海,看不到波涛汹涌、白帆点点的大海,只见到宽阔的黄浦江静静的流过,给大上海带来了无穷的活力和无尽的魅力。
浦江西岸便是当年的十里洋场,一座座异国风味的建筑矗立在美丽的外滩,向人们展示着那远去的曾经的繁华。自1843年开埠,一百多年的时间,上海始终独领风骚,这里是中国实业的发祥地,是对外交往的窗口,是经济的风向标,是冒险家的乐园。二、三十年代,上海已是中国最大通商口岸,是具有明显的西方色彩的城市,纸迷金醉,风花雪月,成就了多少文人墨客、戏子名媛。鲁迅曾在此捉笔为枪,讨伐那黑暗的封建制度;孙中山以这里作为革命的中间站,报国思想生长、升华;梅兰芳、胡蝶、周璇从这里脱颖,一代明星名就功成;蒋介石、杜月笙更与这里有着不解之缘,那时候左右中国全局的极有可能是青红二帮。解放后,上海作为全国最早的工业基地,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上海牌的手表、轿车,凤凰、永久牌的自行车曾经是国人的梦中情人,上海师傅、上海技术支援全国更是上海的骄傲。
浦江东岸是上海最年轻的城区,一九九O年正式开发开放,短短十几年的时间,浦东经济高速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惊人变化,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杆。繁荣与开放在这里播种,东方明珠电视塔、金茂大厦、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浦东国际机场,无一不描绘着国际大都市的开阔前景,浦东已经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被海内外人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
一条小小的黄浦江,记载着上海过去的奢靡与今天的繁荣,正这是这条小小的黄浦江,见证了上海一步一步的辉煌。今日的上海,已经是一座极具现代化而又不失中国传统特色的海派文化都市,处处显现着她的独特魅力,令人着迷--外滩老式的西洋建筑与浦东现代的摩天大厦交相辉映;徐家汇大教堂圣诗声声,玉佛寺香烟袅袅;过街楼下的麻将老人,弄堂里的足球少年;群众剧场的沪剧、滑稽戏,大剧院的交响乐、芭蕾舞;老饭店的本帮佳肴,杏花楼的广式粤茶,云南路的各地小吃,红房子的法国大菜,小绍兴的三黄鸡,美国的肯德基;上海老街的茶馆,衡山路的酒吧,中西合璧,新欢旧爱,各有各的精彩。夜幕降临,霓虹闪耀,夜上海粉墨登场,和平饭店的爵士乐,豫园的丝竹音乐,让人追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
代老上海的旧梦,而现代迪斯科的节奏,遍地开花的网吧,又把人带回了21世纪的现代文明......,21世纪的上海,光荣与梦想在这里汇合,张扬着国际化大都市的广博情怀。
二
上海有海
上海的海在远离市区的东面,在南汇、在崇明、在金山,那里不象青岛海滨那样美丽,也没有北戴河的沙滩那样迷人,更比不上亚龙湾的瑰丽,那里只有片片滩涂、丛丛芦苇,有的只是人迹罕至的处女地。人们只所以认为上海无海,是因为海对上海来说是那么的微不足道,是因为黄浦江耀眼的光芒遮盖了辽阔的大海。
如果说黄浦江是上海的过去和现在,那么大海就是上海的未来。随着浦东开发的不断完善,上海市区的发展已经接近极限,百尺竿头怎样更近一步?上海应该怎样向更深层次发展?海,逐渐纳入了领导层的视线。
上海市十一五规划把"1966"四级城镇体系框架列为上海未来发展的重点,突破66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扩大至整个上海6340平方公里的郊区,构建"大上海"的概念,特别是临港新城的规划建设,更体现了上海走向海洋的战略思想。
临港新城是洋山深水港的陆域腹地和主要的集疏运基地,是依托集装箱国际深水枢纽港、国际航空枢纽港以及国家级现代化装备制造业园区,充分体现新世纪上海建设水平、相对独立、功能完善的综合型滨海新城;是社会、经济、环境、文化高度协调发展的魅力都市、碧水蓝天绿树环抱的生态都市、提供24小时活动的活力都市;是上海继浦东开发开放之后独具辅城作用的又一战略重点发展区域。临港新城的建设将把上海由传统的依托黄浦江、长江发展走向海洋的重大战略转移,是加快上海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举措,是21世纪的上海实现跨越的希望所在,这标志着上海从此将由狭窄的黄浦江走进无垠的海洋,将历史性的终结上海无海的现象。
由江入海,体现的是上海人观念的转变。一条小小的黄浦江已经不能承载上海日新月异的发展,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龙头老大,上海人的目光已经深探到了海外,超越自己、超越梦想、超越世界是上海人21世纪的方向,上海这颗东方明珠越来越放射出夺目的光芒。
完善机动车总量调控政策,对中心城区新增机动车实行总量调控政策,将新增公车额度纳入拍卖管理。
改善中心城规划布局,保证交通设施用地扩大"禁止左转弯"道路范围加快道路设施建设,完善使用管理。
优化中心城路网布局。
推进道路交通功能细分。
确立公交专用路权和优先权推进公交优先发展。
停车泊位实行区域差别政策。
大力推进交通信息化依法实行严格的交通管理。
我:然而现在却大不一样,如今自行车像潮水一样,遍及世界各地,进入家家户户,人们在上下班和郊游时都经常用它。近几年来,电动自行车也逐步多了起来,它节约能源,噪音低,无污染,越来越为人们所认同。
爸爸:是啊,时代真是不同了,如今几乎家家都有自行车、摩托车普及率高,甚至有私家车。
我:众所周知,车是现代社会一种重要的出行交通工具,但是现在它已经转换了自己的角色,银色的奔驰,金色的宝马,雪白的丰田,黑色的林肯,这些让人类感到自豪与骄傲的轿车,已经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而是尊贵身份与地位的象征。试想一下开着这么名贵的车在平原上驰骋,在立交桥上盘旋,在高架上奔驰,在林荫道上兜风,这多威风啊!
爸爸:上海的交通工具、交通条件、交通设施真是昔非今比,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更何况是三十年。我们这一辈包括我们父辈们年轻时真是生不逢时。
我:爸爸听您刚才说话的语气,您似乎对过去上海的交通很是抱怨。对了,我很想知道过去有没有什么交通工具给您留下过深刻的印象,例如说轮船或者火车甚至是飞机?
爸爸: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交通工具还是火车,那个时候的火车在我眼里已经是快得不得了了,当然了,和现在的飞机不可同日而语,对于过去的人们来说,坐飞机可算是黄梁美梦了。
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乘飞机走南闯北、旅游、出差、公干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了,据报道:飞机还是现有的发生失事率最低的一种交通工具呢。
爸爸:不只是飞机,如今我们周围日常的交通工具也是越来越多、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汽车、轮船,地铁,磁悬浮,这些先进的交通工具大大缩短了人们交往的距离,给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我:您说的很对,但是说到"汽车",爸爸,您有没有感到虽然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陆地交通在某种程度上好像反而倒退了。如今到哪去首先想到的是堵不堵车,然后才是坐什么去。自己开车油钱不说,光从时间上算,也比坐公交车强不了多少。
爸爸:这是因为以前车太少,现在车太多。其实如果让我回忆一下过去,那么我就不会再对现在的交通状况有任何的抱怨了。
我:那要得看哪一方面,速度是加快了,舒适性也提高了,但就是越来越远,越来越堵了。
爸爸:这倒也是实事。在上海这样的城市里,我觉得最幸福的人就是那些夫妇两人都在自己居住地附近上班,孩子的学校也离家很近,一家人都步行或者骑车外出。如果家里有辆车,主要是外出购物或者旅行使用。那些每天要驾车往返几十多公里甚至是100多公里去工作的人们是最辛苦的,他们倒是提前体会到了美国后工业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
我:没错,如今在上海每天身受交通之苦的人不计其数,对很多人来说,如果哪一天较平日以更短的时间顺利上下班、上下学,那都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就以我为例吧,每星期从学校来回家里都要花6、7个小时,我想坐车从上海处境去杭州一个来回也不过这点时间吧。
爸爸:其实也没有你想得那么悲观,你也别夸大烦恼,现在上海的轨道交通越来越发达,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上海这座城市的交通压力,这些你应该了解得比我更多啊。
我:话虽如此,可你也知道我要乘轨道交通去学校就得6号线换4号线再换3号线,最后再换9号线接着短驳到松江,这样折腾,我感觉也不是很方便......,哦,对了爸爸,你知不知道上海第一条地铁是什么时候开通的?
爸爸:我记得是在1995年。
我:地铁一号线全线开通试运营,实现了上海地铁建设零的突破。算算至今上海的轨道交通包括地铁1号线、2号线、3号线、4号线,六号、八号、九号线等多条地铁和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