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课文赏析举例:
第一课:北京的色彩
第4段用细腻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秋天的树叶,学习这一段时要和课后第2题联系起来。

第一句是总写句,概括了秋天的树叶带给作者的感受,作者用了“征服”一词。

征服:本义指用强力使别的国家、民族或自然屈服,在这里指北京的树叶令作者感到心旷神怡。

第2、3、4句具体地描写了在从机场进入市区的路上,作者欣赏到“绿色”时“又惊又喜”的感觉。

教学时要紧扣作者的感受,作者“惊”的是居然在绿色中又呈现出“千百种奇妙的色彩”,一连串“AABB”式的词语(“深深浅浅”“闪闪烁烁”“团团簇簇”)点缀在句子中,语言显得靓丽;作者“喜”的是北京的色彩虽纷繁但又十分“和谐”。

和谐:配合得适当和协调。

第5、6句则用了两个比喻表现了银杏树叶的曼妙。

裱制:用纸、布等衬托、装饰字画、书籍等。

“纷纷扬扬”突出了树叶的轻盈,“黄绢裱制的小扇面”突出了树叶表面的细腻、光滑。

尽量多朗读,以读代讲,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北京之美和作者被“征服”的惊喜。

背诵这一段时让学生理清层次,逐层背诵。

课后第3题:“紧贴”“不断”“寻找”表达了“我”想看到北京色彩的急迫心情。

“毫不犹豫”表达了“我”的自豪(为首都北京感到自豪)。

第二课:我的百草园
第2段描述了一个生机盎然的百草园。

鲁迅先用概括的方法写百草园的物什之多。

“……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这一层是静物描绘,以各种静物最有代表性的特征进行粗线条的描写。

“也不必说”引出百草园里的动物,长吟的鸣蝉、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简单地选取三种动物,各以其“叫”“伏”“窜”的代表性动作来描写,说明这些动物在百草园中的生活是多么的自在。

这里虽然用的也是铺开的写法,但是鲁迅用得却很简明。

“也不必说”也是欲扬先抑,为下文作铺垫。

鲁迅这寥寥几十个字,百草园里各物的形影声色便如活了一般。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鲁迅极为出色的描写能力。

要引导学生读句子,想象画面,体会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

接下来“单”字一转,引出园子的泥墙来写。

不写园子而写墙,墙竟然也是能给孩子带来乐趣的场所,用的是烘托旁衬法。

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既是拟人状物,又暗示出园子里既是各种小生物的天堂,也是孩子的乐园。

从蜈蚣、斑蝥到何首乌、覆盆子,这里的动物和植物都让孩子感到新鲜。

单是泥墙就有如许的乐趣,我们自然就会想到,这百草园会给孩子们带来多少快乐了。

* 第3段写冬天的百草园。

先指出它比较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写捕鸟,又先写不宜拍雪人,塑雪罗汉。

这样写费字不多,却把儿童爱玩的特点都写出来了。

教学“捕鸟”一情节时让学生先读课文,找出文中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析这些词语的作用。

作者用“扫开”“露出”“支起”“撒些”“系”“牵”“看”“走”“拉”“罩住”等一连串
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这个环节可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适当加以点拨;通过讨论让学生合作学习,既发挥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又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 第4段回忆了闰土的父亲教“我”捕鸟的事,表现了儿时天真与贪玩的个性。

* 在回忆了百草园的乐趣以后,鲁迅用了一种情境突转的手法,引出了文章的第二部分,讲述他的学生生活:“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 作者先以儿童哀伤的语气发问,家里大人为什么送他入学?然后,连用三个“也许是”来加强儿童对成年人意图的揣测和不信任。

“再见,我的蟋蟀们!再见,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的语气是孩子式的,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离开百草园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第三课:七月上天山
第2段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雪峰高大而又色彩淡雅,雪水晶莹而又充满动态美。

第二句着重描写了雪峰的“高矗”“巨大”,并着力渲染了色泽之美:以蓝天为背景,白缎似的雪峰耸立着,白云投下的云影如几朵银灰的暗花。

第3~7句着重描写了雪水之美。

在描写时,作者抓住雪水“飞泻下来”到“汇成湍急的溪流”,再到“水势缓慢的洄水涡”,到“清澈的水底”这一由动到静的变化,用了“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千万朵盛开的白莲”等比喻,写出了雪水形色兼美的特点。

第3段描写雪峰下翠绿的原始森林。

注意抓住“密密的”“重重叠叠”“斑斑点点”等叠词和“像撑天的巨伞”这个比喻,体会原始森林的茂密。

抓住能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和“偶尔能听到远处的几声鸟鸣”,体会从侧面衬托出的森林的“寂静”;从林外“阳光灿烂”和密林中“难见天日”这种对比描写中体会森林的“幽静”
第4段主要描写了天山的花海。

教学时,可抓住“名副其实的春天”这一说法提问:从这段的什么描写中表现出七月的天山是“名副其实的春天”?让学生自读课文,勾画最能体现“春天”这一特点的描写,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特别要注意体会“像不断的织锦……像天边的彩霞……像高空的长虹……”这一连串的比喻,想象花海的广阔无边、高大茂密、五彩缤纷。

正因为花海有这些特点,所以作者说人是“浮”在花海上的。

一个“浮”字,生动传神地表现出了人徜徉在鲜花丛中的潇洒与悠闲。

* 第5段用反问句结尾,进一步突出了七月的天山繁花无边,不是春天,胜似春天。

第五课:歌词两首
《长江之歌》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写出了长江的多彩神韵、磅礴气势和源远流长,写出了祖国儿女对长江的无限赞美和无比依恋之情。

作者把长江比作一位温情而充满力量的母亲,每一句话,都是雄浑的乐章,如同巨浪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读着它,就如同和着涛声,对着长江动情地诉说。

《我的中国心》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表达了海外赤子热爱祖国的真诚情怀。

语言深入浅出,非常凝练。

作者用“萦”字表达了对祖国的魂牵梦绕;用“烙”字表达了对祖国刻骨铭心的爱;“重千斤”是说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作者心中的分量,更是说祖国在作者心中的分量;“澎湃”一词表达了对祖国浓烈的血浓于水的思念。

歌词中还有很多地方,用词非常精当,表现出如倾如诉的平实风格,让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思念母亲的游子正发自肺腑地唱着自己心中的歌。

第六课:那棵高山榕
课文的第1~4段介绍了那棵高山榕所处的环境以及它旺盛的生长状态。

其中,第1段描绘出了那棵高山榕周围的环境——青山伟岸苍翠,青山“静静地、庄严地围绕着”的碧水宁静妩媚,会让我们对眼前的景物产生崇敬的心情;第2段写高山榕的普通与平凡,文章用“没有……没有……”突出高山榕的平凡,“呼吐晨风,吸纳朝阳”让我们感受到高山榕尽管平凡,却是非常健康地成长着;第3段写高山榕给天和地带来了亮丽,给山和水增添了和谐;第4段概述这棵高山榕既普通又不同寻常,同时引出下文——高山榕不寻常的故事。

课文的第5~7段详细地讲述了邓小平1992年南巡深圳时种下一棵高山榕的故事第9段讲那棵高山榕融入了邓小平深沉的爱,祖国和人民也将永远热爱和怀念邓小平
第九课:烂漫的点地梅
题目:作者是借“烂漫的点地梅”赞美高原筑路兵崇高的精神。

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
抓住“根扎得很深”“一丛一丛的几乎贴着地皮,一团团地拥抱着土地”这些词句体会这种高
原植物的顽强生命力。

姗姗而来:形容来得很晚。

“青藏高原的天有多蓝,云有多白,点地梅就有多美”这句赞美点地梅的句子让我们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点地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课后第1题,在于引导学生抓住高原筑路兵和点地梅的共同之处,体会作者借赞美点地梅歌颂高原筑路兵的美好心灵,领悟“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

第十课:“妙极了”与“糟透了”
“妙极了”是母亲的评价,这句评价感情色彩强烈,母亲看到8岁的“我”能写诗,借此机会,赞赏“我”,鼓励“我”。

“糟透了”是父亲的评价。

父亲注意的不是“我”写诗的行为而是理性地看待诗本身的质量。

在这里,父亲说的“糟透了”,可能是想给孩子一些警告,更有助于他的健康成长。

赞不绝口:赞美的话说个不停。

形容对人或事物十分赞赏。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直截了当:(言语、行动等)简单爽快。

这里指父亲的评价简单、爽快而明白。

固执:古板执著,不肯变通。

庆幸:为事情意外地得到好的结局而感到高兴。

作者体会儿时的幸运,一是因为“我”有个常常鼓励我、赞扬我的母亲,她常常肯定“我”,给“我”力量和自信;二是因为“我”还有一位严厉的父亲,他的批评和教育,使我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不足,并获得更大的进步。

作者体会到父母教会了自己如何正确地对待生活中的“批评”与“赞扬”。

正确的态度是:第一,在面对批评时仍然要勇往直前;第二,在受到赞美时绝不能骄傲自满。

第十一课:在急流中
第3段:这一段描写作者远远看到的景色和划竹筏的人的动作。

湍急的江水,在曲折的河道中卷着浪花,打着漩涡,一路翻腾着奔向远方。

(突出江水湍急,为下文的描写埋下伏笔。


“急流汹涌的江面上……”把远处出现的小竹筏比作小蜻蜓。

小小的蜻蜓落在了水流湍急的江水里处境相当危险,但它仍然在挣扎着向前进。

这是在说划桨人的勇敢。

抓住“不停”“灵巧”“湍急多变”“曲折前行”等词语体会划竹筏的女人的坚强镇定。

第6段:此处将包裹比作“火苗”,与前边的“红杜鹃”的比喻相呼应,除了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还能衬托出年轻母亲的坚强。

课后第2题:(1)句中的动词描写了江水的湍急,交代了年轻的母亲出现的艰难环境。

(2)句中带点词语写出了年轻母亲驾驶的筏子犹如蜻蜓在汹涌的江水中极其艰难地逆流而行。

以上两句都表现了母亲的勇敢、沉着、坚强、奋进。

第十四课:数字图书馆
这篇说明文作者采用的是拟人化手法,用第一人称来叙述,用生动活泼、简明易懂的文字来介绍这些最新的科学技术。

文章第2段介绍在传统的图书馆里图书们的生存状态。

在对图书馆里每天的日常生活作介绍的同时,含蓄地告诉我们,传统图书馆存在的不足,“当读者需要的图书……读者失望的神情”“每当这个时候……让更多的读者阅读”,这些都从侧面反映出人们求知的热情与传统图书馆功能局限性之间的矛盾。

第4段用“我”——一本图书的亲身经历和亲眼所见来进一步说明传统图书馆的不足,认真体会“容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伤痕累累”“疲惫不堪”这些词句指的是什么。

(指由纸装订的图书容易毁损)第5段是全文的重点段,在这一段里,作者用简明的语言文字告诉我们什么是数字图书馆。

这一段的最后两句也是过渡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十五课:仙人掌
文章第1段是对仙人掌生存环境的生动描写,用了许多词语。

如:炙烤、灼目的光晕、恼人的炎热、难耐的干渴、灼热的沙漠……让学生自己把这些词找出来作上记号,读一读,再根据这些词语在自己头脑中展开想象,体会仙人掌生存环境的恶劣,生存的不容易。

第2段是一个总起的段落,作者以一个设问句开头,然后自问自答,原因是仙人掌独特的自身结构和生活方式。

为后面的具体介绍作了概括性的提示。

第6段是一个过渡段,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总结了上面的内容:仙人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开启下面的内容:仙人掌的用途非常广泛。

“奉献”与“索取”是一对反义词,在这儿是赋予仙人掌人的品性。

典范:典型、模范。

第10段第1句对仙人掌进行总结:凭着顽强的生命力在艰苦的环境中生长着;给人们贡献出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第2句用其他树木和花草与仙人掌作比,突出仙人掌的坚忍顽强和默默奉献的精神,称赞它这种独特的美。

这里是以人喻物,具有丰富的内涵。

本课写“热”的词语有:
烈日炙烤灼目炎热灼热
炎热干燥酷热干旱
第十七课:古诗两首
《芙蓉楼送辛渐》,前两句叙述送别时的情景。

连江的寒雨和孤独的楚山,写出了诗人的心境。

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这句话说夜里长江上下了雨。

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

天亮时分,举目远眺,只见楚山孤独的影子。

后两句写送别时的嘱托:请辛渐带信给洛阳亲友,表白自己纯洁的心迹。

用“冰心”比喻自己清廉正直。

诗的大意为:迷蒙的烟雨在夜幕中笼罩着吴地,与浩渺的江水连成一片,天亮时,我将送你启程,而我却要独自留下,如同这形单影只的楚山。

如果洛阳的亲友询问我的情况,请你一定转告他们,我的一颗心,如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不因流落他乡而改变气节,始终保持着高尚纯洁的品格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写景,热烈美好,春意浓郁。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

只见客舍,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元二奉命出使安西,当然是从长安出发的,作者那时也在长安做官。

诗人不写长安,而写“渭城”“客舍”,可见送行之远,情谊之深。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描写出送别的自然环境。

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直接写人抒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也许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此刻诗人再没有旁的话可说了。

只好又斟上一盅酒来劝慰行人:“朋友,再干一杯吧!”此处妙在一个“劝”字和一个“更”字,暗示在饯别时已喝了不少酒,说明对方已推说不能再喝了,而主人还要劝他再饮一杯。

这一劝酒动作,胜过千言万语。

元二此去,西出阳关,路途遥远,边关荒凉,人地生疏,诗人分外为友人担心。

诗的大意为:清晨,渭城细雨霏霏,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得更加翠色欲滴。

朋友,请再喝下这杯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友了。

第十八课:永远记住您,老师
这篇课文以海伦·凯勒自述的方式,饱含情感地描写了安妮·沙利文老师对她的教育令其终身受益以及她对安妮·沙利文老师的感激、热爱之情。

全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先写“我”因
又聋又瞎而生活在沉寂和黑暗的世界里;再写安妮·沙利文老师对我的教育;最后写安妮老师的教育令我终身受益。

整篇文章抓住老师爱我、我爱老师两条情感线,将叙事、抒情融为一体,事例具体,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以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是本文一大写作特色;以自述方式,两条情感线索并行,把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充分表达了师生之间的浓浓深情。

第一部分(第1段):写“我”因又聋又瞎而生活在沉寂和黑暗的世界里。

第二部分(第2~13段):写安妮·沙利文老师对“我”的教育。

这部分是全文的重点,详细介绍了安妮老师教我识字词、教会我怎样玩耍、教我喂鸽子感受空气的存在、陪我上大学、教我学说话几件事,高度赞扬了莎利文独特的教育方法和老师强烈的爱心,表达了作者对莎利文老师的感激、敬爱之情。

第三部分(第14段):写安妮·沙利文老师的教育令我终生受益。

第十九课:韦德的心愿
文章主要写了一个家境贫寒的孩子——韦德希望在圣诞夜得到圣诞老人所送的棉手套与棉鞋,在知道他的用意后,令老师和全班同学深受感动的事。

全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先写“我”问学生在圣诞夜想得到什么礼物,孩子们纷纷抢答,再写韦德简单而又充满爱心的愿望令人感动,最后写孩子们从韦德的行为中深受教育。

整篇文章,层次清楚,情感丰富,耐人寻味。

借韦德的小小心愿来赞扬其美好的品质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运用韦德与其他孩子
的心愿、表现作比较,以及先描写韦德微乎其微的心愿使人感觉寒碜,再揭示其心灵的美好这种先抑后扬的方法来烘托、展示人物形象,是其最大的特色。

第二十一课:匆匆
本文运用排比、对比、拟人、比喻、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展示出作者的内心世界。

文章开头,作者以“燕子来去”“杨柳青枯”“桃花开谢”三个排比句来描写春景,用自然界的事物与时间作对比,点出题眼“日子一去不复返”。

然后,在第2、3段,作者把自己过去生命时间的流喻作一滴水,把大自然“时间的流”比作大海,以渺小和浩瀚两相对比,抒发了伤时而又惜时的感喟。

再以拟人化手法叙述时光来去匆匆,说“太阳它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日子从“水盆”“饭碗”“双眼”“手边”“跨过”“飞去”,饶有情味地刻画了日子来去匆匆的样子,深化题旨。

最后在第4段,作者全用反问句来追寻自己过去生命“像游丝样的痕迹”,显示了对生命价值的严肃思考和对生活执著的追求,并以“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作结,与开头呼应,表现了难以平静的心情,引人深思,启示人们要珍惜时间,有所作为。

本文以“匆匆”为题,抒写时间易失难得,蕴理于情,意蕴深厚。

全文篇幅短小,结构单纯,“燕子”“杨柳”“轻烟”“微风”“薄雾”“初阳”等事物飘忽灵动,给人营造出一种清隽淡远的意境。

课后第2题第一句用拟人化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时间来去匆匆;第二句告诉我们日子稍纵即逝,要珍惜时间,不能枉度此生。

第二十二课:收藏阳光
本文通过讲述田鼠尼克收藏阳光、颜色和单词,在寒冬到来时,给同伴们带来温暖与快乐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不仅需要物质的储备,还需要精神的力量。

全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故事:田鼠尼克收藏阳光、颜色和单词,在寒冬到来时,给同伴们带来温暖与快乐。

第二部分写这个故事蕴藏的深刻寓意,只要留心收藏生活中的快乐,就能战胜面临的困难与挫折。

“阳光”就是指让人感到温暖、振奋、高兴的精神动力。

收藏的“颜色”就是指对多姿多彩的生
活的观察和描述。

尼克收藏的“阳光、颜色和单词”就是指收藏的精神生活。

抓住“兴高采烈”“欢呼雀跃”理解尼克带给大家的快乐。

明白,在生活中,仅储备物质的食粮是不够的,还应该储备精神的食粮。

最后,理解课文题目的深刻含义,“阳光”就是比喻温暖、光明、幸福的心境,也可比喻过去的快乐生活。

*课后第2题,要积极引导学生透过日常生活事例去理解,第一句告诉我们要把过去生活中快乐的时光珍藏在心中,当我们遭遇挫折时,要尽可能地回忆原来曾有过的美好时光,这样我们的心情就会变得豁然开朗,我们的内心就会感到温馨愉悦。

第二句要让我们明白在生活中,光有物质的富有是不行的,还必须要有精神的富有。

第二十三课:沙漠玫瑰
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我们”和邻居对沙漠玫瑰这一特别事物的美的不同理解。

我们赞美沙漠玫瑰是因为目睹了它顽强的生命力;而邻居很难把它与美联系起来,是由于邻居认识事物时是孤立的,所以没有体味到“沙漠玫瑰”的美。

由此得出,了解一个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对全面理解它是至关重要的。

课文告诉我们要学会历史地看问题。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事物的方法,感悟沙漠玫瑰顽强的生命力。

第二十五课:看戏
作者把对人物的描写和对场面的描写结合得非常紧密,把眼睛看到的和感情体验结合得非常紧密。

他把观众比喻成海,这个海随表演的情景而变化,时而沸腾,时而平静。

他把艺术家的歌唱比喻成珠子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

他把艺术家比喻成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像潮水一样,涌到这位艺术家的面前。

第2段集中告诉我们,这种“静”,不是没有人,而是挤满了人。

在每一个角落都挤满了人。

而且,作者还作了一个比喻——“这简直像一个人海”。

这些人都是来观看梅兰芳先生的京剧表演的,虽然有这么多人,却又这么安静,这可看出人们是多么期待演出开始,他们努力控制着自己的激情。

犹如“海在屏住呼吸”。

“那里面有歌,也有舞;有悲欢,也有离合;有忠诚,也有奸谗;有决心,也有疑惧;有大公的牺牲精神,也有自私的个人打算”,这一组句子把《穆桂英挂帅》这个戏剧故事的剧情做了一个概括的描绘,突出了戏剧的跌宕起伏和尖锐的矛盾冲突。

(奸谗:奸诈,奸险,出卖国家利益,说人坏话和用花言巧语巴结人。


*第4段是着重写了梅兰芳的精彩表演。

当女主角出场时,“平静的海陡然膨胀起来”这个“陡然”和“膨胀”说明观众的激情是蕴涵已久的。

“卷起一阵暴风雨”“像触了电似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凸现了观众对剧中人物的喜爱,从侧面衬托出艺术家表演技巧的高超。

“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圆润的歌喉说明艺术家的歌声美妙,“辽远”与“逼近”,“柔和”与“铿锵”是两对反义词。

既表现了艺术家演唱的技巧高超,又反映出剧情跌宕起伏,内容丰富。

(铿锵:形容声音响亮有力)。

这里对艺术家唱腔的描写细腻生动,妙不可言。

作者把艺术家的唱词比作“珠子”,从一笑一颦中,从优雅的水袖中,从婀娜的身段中,“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看到艺术家那高超的表演。

(颦:皱眉头。

婀娜:轻盈柔美)。

作者在形容歌声如珠子时,用了一系列动词“滚、滴、溅、落”增强了动感,描绘出唱段的感染力。

可以结合课后第3题进行,体会词语在表现艺术家精湛技艺方面的作用。

*第6段写戏剧达到了高潮。

这一段把艺术家的表演和观众的反响融为一体。

“戏在这时候达到顶点。

我们的女主角也就在这时候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想要把这朵鲜花捧在手里,不让它消逝。

” 作者的这一个比喻,不仅新颖贴切,而且有很强的感染力。

表现出人民群众是多么地喜爱和珍惜人民的艺术家,希望美好的艺术之花永远绽开,永不凋谢。

让我们感受到梅兰芳艺术生命的辉煌。

观众像潮水一样涌到艺术家面前,观众和他打成一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