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木 多 倍 体 育 种 研 究 进 展

合集下载

林木育种名词解释

林木育种名词解释

林木育种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林木育种学:是研究林木群体的遗传结构、改良方法、优良品种(类型)的选育与繁殖的理论及技术的科学。

2、个体改良:以细胞学为基础,以改变个体的基因型,培育出优良个体为目的的育种方法。

3、群体改良:以群体遗传学、数量遗传学为基础,以改变群体的基因频率,使群体平均数得以提高,培育出一个优良群体为目的的育种手段。

第二章林木选育技术基础1、物种(species):物种是由形态相似的个体组成,同种个体间可以自由交配,并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而不同种间杂交则不育。

(林奈-瑞典科学家)2、形态学种:指分类学家在物种分类时采用的方法,主要形态上相似,有一定的分布区域的群体称为一个种。

3、生物进化(evolution):指生物在遗传、变异与自然选择作用下的演变发展、物种淘汰和物种产生的过程。

4、种群或居群(population):由分布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个体组成的群体。

5、地理小种(geographic race):由遗传性状相似的个体组成的种内分类单位,有共同的祖先,占有能够适应的特定地域。

6、生态型(ecotype):同一物种内因适应不同生境而表现出具有一定结构或功能差异的不同类群。

7、地理(种源)变异:一个树种分布在广大地区,由于突变、环境的自然选择和隔离的作用,分化并产生了种内不同的地理生态种群,这就是地理(或种源)变异。

这种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变异。

8、立地间的变异:在一个种源区内,由于立地类型的差异而产生的一些变异。

9、林分间的变异:在相似的立地条件下不同林分间的差异。

10、个体间的变异:在同一林分中不同个体间的差异。

11、群体:指一群个体间可以进行随机交配的许多个体的总称。

12、群体的遗传结构:群体中各种基因的频率,以及由不同的交配机制所形成的各种基因型频率在数量上的分布特征。

13、基因型频率(genotype frequency):在一个群体中,某一特定的基因型个体占个体总数的比率。

植物组织培养发展现状研究[]

植物组织培养发展现状研究[]

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研究进展摘要:植物组织培养作为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的各个领域。

本文综述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现状,指出其在雨中和优种块繁等方面的科技支撑作用。

同时概述了有关新技术的开发利用,及应用前景展望。

植物组织培养是从20世纪3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一项生物技术。

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胚胎、原生质体等,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进行繁殖的方法。

由于是在试管内培养,且培养的是脱离植株母体的培养物,故也称离体培养或试管培养。

目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已经取得巨大的进展,在观赏植物,如菊花、牡丹、百合等方面有诸多应用。

同时,许多观赏植物已经实现产业化生产,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快繁体系,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 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组织培养的技术过程大致分为六步:植物培养材料的采集,培养材料的消毒预处理,制备外植体,接种和培养,根的诱导,炼苗移植。

以上个步骤均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2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现状2.1 在植物育种方面的应用2.1.1单倍体育种单倍体植株往往不能结实,难以进行繁殖。

在培养中用秋水仙素处理,可使染色体加倍成纯合二倍体。

这种培养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多为单倍体育种。

单倍体育种具有高速、高效、基因型一次纯合等优点。

因此,通过花药或花粉的培养的单倍体育种已成为一种新的育种手段。

2.1.2 胚培养采用人工的方法在无菌条件县从种子中将成熟胚和未成熟的胚分离出来,然后放在人工合成的培养基上培养,使它发育成正常的植株,从而有效的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获得杂种植物。

目前,在这一方面获得成功的自交或远缘杂交不亲和性植物有怀地黄、矮牵牛、普通小麦、黑小麦等。

2.1.3 培养细胞突变体在组织培养过程中,细胞处于不断分生状态,易受培养条件和外界环境(如放射、化学物质)的影响而产生诱变,从中可以筛选出对人们有利的突变体,从而培育新品种。

实验田4年生转基因毛白杨嫁接苗和自根苗安全性研究

实验田4年生转基因毛白杨嫁接苗和自根苗安全性研究

DOI:10.13275/ki.lykxyj.2022.02.007实验田4年生转基因毛白杨嫁接苗和自根苗安全性研究侯荣轩1,赵 烨1,田彦挺1,佀化玙1,张华新2,李 娟3,纪清巨4,杨庆山5,孙宇涵1*,李 云1*(1. 北京林业大学林木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林木花卉遗传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 100083;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91;3. 盐山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河北 沧州 061300;4. 沧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种苗站,河北 沧州 061001;5. 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014)摘要:[目的]对种植于天津滨海的自根苗转AhDREB1基因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 × P. bolleana ) ×P. tomentosa )以及种植于沧州盐山的嫁接苗转基因株系进行安全性研究,评估转基因毛白杨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

[方法]利用PCR 扩增以及电泳技术,对种植在天津滨海和沧州盐山实验田的4年生转基因毛白杨基因组DNA 、土壤DNA 、沧州嫁接苗砧木DNA 以及抗性微生物基因组DNA 进行PCR 特异性检测。

对天津实验田土壤中根际微生物数量进行连续动态监测(3月、4月、5月)。

分别在天津滨海和沧州盐山实验田模拟自然条件下转基因毛白杨植株枯落物掉落,检测不同生长阶段的不同器官(新生嫩芽、多年生枝条、新生根尖、多年生侧根、新生嫩叶、当年生老叶)的降解时间。

通过化感实验,检测天津滨海和沧州盐山实验田转基因毛白杨植株叶片对白菜(Brassica pekinensis )种子的生长是否造成影响。

[结果]电泳结果显示:外源基因稳定存在于转基因毛白杨基因组中,实验田土壤DNA 、抗性微生物DNA 样品以及沧州嫁接苗砧木DNA 中均未出现目的基因片段;天津非转基因植株和转基因植株的根际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数量没有显著差异;转基因毛白杨的枯落物,无论是飘落在杂草表面、土壤表面还是埋入土壤,2个月后外源基因均被降解。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应用及进展摘要:本文综述了植物组织培养理论的发展,重点论述其再脱毒、快繁、育种与有机化合物工业生产以及种质资源的保存等方面的应用,并对应用的前景作简单的展望。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应用;进展中图分类号:Q943.11.理论起源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德国动物学家施旺创立了细胞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如果给细胞提供和生物体内一样的条件,每个细胞都应该能够独立生活。

1902年,德国植物学家哈伯兰特在细胞全能性的理论是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

1958年,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从美国传向世界各地,美国植物学家斯蒂瓦特等人,用胡萝卜韧皮部的细胞进行培养,终于得到了完整植株,并且这一植株能够开花结果,证实了哈伯兰特在五十多年前关于细胞全能的预言。

植物组织培养的简单过程如下:剪接植物器官或组织——经过脱分化(也叫去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再经过再分化形成组织或器官——经过培养发育成一颗完整的植株。

植物组织培养的大致过程是:在无菌条件下,将植物器官或组织(如芽、茎尖、根尖或花药)的一部分切下来,用纤维素酶与果胶酶处理用以去掉细胞壁,使之露出原生质体,然后放在适当的人工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这些器官或组织就会进行细胞分裂,形成新的组织。

不过这种组织没有发生分化,只是一团薄壁细胞,叫做愈伤组织。

在适合的光照、温度和一定的营养物质与激素等条件下,愈伤组织便开始分化,产生出植物的各种器官和组织,进而发育成一棵完整的植株。

植物组织培养即植物无菌培养技术,又称离体培养,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理论,利用植物体离体的器官如根、茎、叶、茎尖、花、果实等)组织(如形成层、表皮、皮层、髓部细胞、胚乳等)或细胞(如大孢子、小孢子、体细胞等)以及原生质体,在无菌和适宜的人工培养基及光照、温度等人工条件下,能诱导出愈伤组织、不定芽、不定根,最后形成完整的植株的学科2.植物组织培养发展简史植物组织培养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一项生物技术。

林木遗传育种

林木遗传育种

林木遗传育种:指研究林木的遗传与变异,并根据其特性及遗传变异规律研究如何有效地控制和利用这种遗传和变异来改良林木的固有类型、创造新品种的技术与过程。

变异:亲子代间及子代各个体间性状有差异的现象.可遗传变异: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能够连续遗传给后代的变异。

染色体:细胞间期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上色的物质。

同源染色体:成对,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且形态结构相同的染色体。

非同源染色体:不成对,结构不相同的染色体。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测交:被检测的个体与隐性纯合体的杂交.性状分离: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全部个体都表现显性性状,F1自交,F2个体大部分表现显性性状,小部分表现隐性性状的现象。

连锁遗传定律:处在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遗传时,联合在一起的频率大于重新组合的频率。

表型模写:由环境引起的表型变化与由基因型引起的变化很相似,这种现象称表型模写。

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点的相对基因染色体组:是指二倍体生物配子中所具有的全部染色体,记为X。

单倍体:体细胞中所含染色体数是正常配子染色体数的生物体。

同源多倍体:增加的染色体组来自同一物种。

双单体:2n染色体组缺少两条非同源染色体的个体。

四体:2n染色体组增加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个体突变:遗传性状飞跃式的间断的变异现象称为突变。

细胞质遗传:染色体以外的遗传因子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又称核外遗传或染色体外遗传。

数量性状:现为连续变异的性状,如花朵的重瓣性,叶片的大小等。

加倍效应:是指表作用于同一性状的等位基因和非等位基因的效应之和。

互作效应/上位效应:由非等位基因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应。

遗传力:亲代某一性状传递给子代的能力。

广义遗传力:用方差表示即基因型方差在总的表型方差中所占的比例。

狭义遗传力:表型方差中加性方差所占的比值.无性系:采用无性繁殖法繁殖的品种(品系)称无性系品种(品系)孟德尔群体:雌雄配子的结合不在特定的父母本间进行,也不限于在一个家系内以自交的方式去繁殖,而是在一个群体内所有个体间随机交配,任何个体所产生的配子都有机会与群体中任何其它个体所产生的异性配子相结合。

林木育种历史及现状

林木育种历史及现状

一、林木育种学发展历史
(4)杂交与倍性育种 最早树木杂交是1845年德国Klotzch进行的欧洲赤松和欧洲黑松 间杂交。19世纪未,爱尔兰Henry开始杨树杂交,20世纪初, 美国、意大利、德国开展杨树杂交。20世纪30年代,掀起杂交 育种高潮,在松、落叶松、板栗、榆树等树种中都作过大量试 验,但取得的成效最大的仍只限于杨属。 1936年瑞典Nilsson-Ehle发现了三倍体山杨无性系,曾掀起过 多倍体育种的热潮,但没有取得显著成效。
一、林木育种学发展历史
20世纪20~30年代,费希尔、赖特和霍尔丹等人将生物统计学与孟德尔遗传 理论相结合,重新解释了达尔文学说,形成了群体遗传学。以后切特韦里科 夫、多布然斯基、赫胥黎、迈尔、阿亚拉、斯特宾斯、辛普森和瓦伦丁等人 又根据染色体遗传学说、群体遗传学、物种概念及古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知 识,发展了达尔文学说,建立了现代综合进化论。
一、林木育种学发展历史
无性杂交、辅导法和媒介法、杂交亲本 组选择、春化法、气候驯化法、阶段发 育理论等,对提高农业生产和获得植物 新品种具有实际意义。 获得性状能够遗传的理论,缺乏足够的 科学事实根据。 米丘林培育出300多种新型果树。 他的杂交理论经李森科发挥后被苏联政 府采纳为官方的遗传科学。该理论在苏 联、东欧和中国盛行一时,对生物学研 究造成了不良影响。
一、林木育种学发展历史
二、林木育种学研究现状
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生物技术,虽然受树木本身生物学特性的限制, 稍滞后于生物学科的其他领域,但林木组织和器官培养于20世纪80年代 取得实质性进展,据统计已有30多个科200多种获得了完整植株,但应 用于林业生产的树种仅局限于桉、杨等。
二、林木育种学研究现状
二、林木育种学研究现状

林木遗传育种(课件)

林木遗传育种(课件)

林木遗传育种学一、林木育种的概念及其特点(一)概念林木育种(forest tree breeding)是以遗传进化. 理论为指导,研究林木选育和良种繁育原理和技术的学科。

1、优良品种的选育选种:利用种内存在的丰富变异,在种的范围内进行选择。

种源选择(群体选择)林分选择(群体选择)优树选择(个体选择)引种:从外地或外国引进本地没有的树种。

杂交育种:通过人工有性杂交培育新品种。

多倍体育种:毛白杨三倍体、刺槐四倍体、欧洲白桦三倍体等诱变育种:(辐射育种、突变体筛选等);生物技术育种:(花药(花粉)培养、原生质体培养与融合、基因工程等)。

原生质体融合植物基因工程育种2、优良品种的繁育种子园:是由优树无性系或家系营建的,以生产优质种子为目的的特种林。

采穗圃:是由优树无性系营建的,用以生产优质种条(插穗和接穗)的繁殖圃。

3. 遗传测定(二)林木育种工作的特点1. 育种资源丰富2、育种周期长(1) 早期预测早――晚期生长相关分析形态――生长的早期鉴定生理――生长的早期鉴定法(2) 促进提早开花结实(3) 采用多种育种途径相结合,不断为生产提供改良程度逐步提高的繁殖材料。

3、树木可供研究利用的时间长,可以在遗传测定后进行再选择。

4、优良性状可以通过无性繁殖方法得到保存和利用5、多数为异花授粉树种,遗传基础广泛和稳定6、在多数情况下,选育和繁殖遗传基础广泛的林木品种或使用混合品种是适宜的。

二、林木遗传育种的回顾林木引种可追溯到2000年前,大规模的引种工作是从19世纪50年代由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南半球国家引种松树开始的。

杨树、桉树、云杉、花旗松及落叶松等树种都已远远超越了各自的自然分布区,已成为国际性的重要造林树种。

种源试验是开展最早的林木遗传育种活动。

法国学者De Vilmorin于1823~1882年首先进行了欧洲赤松种源试验,随后法国、俄国、奥地利、瑞士等林学家对落叶松、云杉、松、橡等树种作了种源试验,证实了种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我国植物组织培养企业现状

我国植物组织培养企业现状

一、现代植物组织培养的定义和目的植物组织培养(Plant Tissue Culture)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组织(如形成层、花药组织、胚乳、皮层等)、细胞(体细胞和生殖细胞) 以及原生质体,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当的培养条件,使其长成完整的植株统称为植物组织培养。

培养植物体或一部分器官、组织、细胞、细胞器、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使其按照人们意愿去分化或产生人们所需的部分或产物,来满足人们的需要,为人类造福。

当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与现今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相结合即为现代植物组织培养( Modern Plant Tissue Culture)。

二、现代植物组织培养发展简史及当前研究动向(一) 国际植物组织培养发展简史1、萌芽阶段:(二十世纪初至30年代中)在Schleiden和Schwann创立的细胞学基础上,1902年德国植物生理学家Haberlandt提出,人们可以培养植物的体细胞成为人工胚。

当时他培养了小野芝麻、凤眼兰的叶肉组织、万年青属植物的表皮细胞等。

限于当时的技术和水平,培养未能成功。

但它对植物组织培养发展起了先导作用,在技术上也是一个良好开端。

1922年Haberlandt的学生Kotte和美国的Robbins,采用无机盐、葡萄糖和各种氨基酸培养豌豆和玉米的茎尖,结果形成缺绿的叶和根,能进行有限地生长。

1925年Laibach将亚麻种间杂交不能成活的胚取出培养,使杂种胚成熟,继而萌发。

2、奠基阶段: (30年代未到50年代中)1934年美国植物生理学家White培养蕃茄的根, 建立了活跃生长的无性繁殖系,并能进行继代培养,在以后的28年间转接培养1600代仍能生长。

利用根系培养物,研究了光、温、PH、培养基组成对根生长的影响。

1937年他们首先配制成综合培养基,发现了B族维生素对离体根生长的重要性。

同年法国的 Cautheret,Nobecourt 培养块根和树木形成层使其生长。

《林木遗传育种学》课程大纲

《林木遗传育种学》课程大纲

《林木遗传育种学》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中文):林木遗传育种学(英文):FOREST GENETICS AND FOREST TREE BREEDING 课程编号:14241016课程学分:4.0课程总学时:64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二、课程内容简介(300字以内)林木遗传育种学是研究林木遗传与变异的规律,并以遗传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研究选育和繁育林木良种的原理及技术的学科。

遗传学部分主要介绍遗传的三大基本规律及其细胞学基础,遗传变异,分子遗传学,群体遗传学以及数量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育种学部分主要介绍林木选育技术基础,遗传育种资源和林木引种,种源与优树选择,杂交与倍性育种,无性系选育与繁殖造林,种子园以及遗传测定。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和林木良种选育与繁殖的理论及技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遗传学与育种学基本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林木遗传改良上的科学研究问题与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求学生系统和有重点地掌握遗传学基本原理、林木选育和良种繁育原理及技术。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绪论(2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使学生明了遗传学是生物科学的最前沿,林木育种的特点和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对本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研究兴趣。

要求:了解遗传育种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遗传和育种工作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遗传学和育种学在科学和生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遗传育种学的定义(概念)、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任务。

难点:遗传育种学在科学和生产发展中的作用。

林木遗传学部分(31学时)第一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2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牢固地树立新陈代谢、世代演替、遗传变化等都离不开生物细胞的认识。

理解遗传物质在细胞的染色体上,染色体的行为是遗传三大定律的基础;掌握细胞的有丝分裂规律。

2.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细胞核结构、染色体的超微结构;有丝分裂及有丝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细胞工程近十年的研究进展

细胞工程近十年的研究进展

细胞工程细胞工程是生物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总的来说,它是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按照人们的设计蓝图,进行在细胞水平上的遗传操作及进行大规模的细胞和组织培养。

当前细胞工程所涉及的主要技术领域有细胞培养、细胞融合、细胞拆合、染色体操作及基因转移等方面。

通过细胞工程可以生产有用的生物产品或培养有价值的植株,并可以产生新的物种或品系。

根据设计要求,按照需要改造的遗传物质的不同操作层次,可细胞工程学分为染色体工程、染色体组工程、细胞质工程和细胞融合工程等几个方面。

(1)染色体工程染色体工程是按人们需要来添加或削减一种生物的染色体,或用别的生物的染色体来替换。

可分为动物染色体工程和植物染色体工程两种。

动物染色体工程主要采用对细胞进行微操作的方法(如微细胞转移方法等)来达到转移基因的目的。

植物细胞工程目前主要是利用传统的杂交回交等方法来达到添加、消除或置换染色体的目的。

(2)染色体组工程梁色体组工程是整个改变染色体组数的技术。

自从1937年秋水仙素用于生物学后,多倍体的工作得到了迅速发展,例如得到四倍体小麦,八倍体小黑麦等。

(3)细胞质工程又称细胞拆合工程,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将细胞质与细胞核分开,再进行不同细胞间核质的重新组合,重建成新细胞。

可用于研究细胞核与细胞质的关系的基础研究和育种工作。

(4)细胞融合工程是用自然或人工的方法使两个或几个不同细胞融合为一个细胞的过程。

可用于产生新的物种或品系(植物上用得多,动物上用得少)及产生单克隆抗体等。

其中单克隆抗体技术利用克隆化的杂交瘤细胞分泌高度纯一的单克隆抗体,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在诊断和治疗病症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途。

大规模的细胞培养可分为三个层次:单个细胞培养、组织培养和器官培养。

植物细胞和原生质体培养技术可以用于育种,也可用于各类植物的快速繁殖,在培养无毒苗、长期贮存种子和生产次生代谢产物等方面发挥作用。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可用于制取许多有应用价值的细胞产品,如疫苗和生长因子等。

林木育种

林木育种

林木育种学:以遗传进化理论为指导,研究林木优良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原理和技术的学科。

林木遗传改良:为提高和改良林木产量和品质,采取控制林木遗传特性的技术措施。

林木品种:指产品的数量和品质符合生产需要,能适应一定自然和栽培条件,特性明显,性状遗传稳定,由人工选育的林木群体。

林木良种:多指通过人工选育、性状有一定程度改良的繁殖材料。

而良种应是优于当地主栽品种的、新选的品种。

种质资源:也称为基因资源:指以种为单位的群体内全部遗传物质,或种内基因组、基因型变异的总和。

对于栽培植物又常称为种质资源。

育种资源:是遗传资源的组成部分,指在选育优良品种工作中直接利用的繁殖材料,往往是根据品种选育目标调查、收集的资源。

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所拥有的基因,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

引种:把一个树种从原有分布范围引入新的地区栽培称为引种。

驯化:通过人为干预使物种适应新环境或将动植物从野生状态改变为家养或栽培的过程。

种源:一批种子或苗木等繁殖材料的原产地产地:一批种子或苗木等繁殖材料的生产地(区)种源选择:通过种源试验,为某一造林生境筛选最佳种源的过程。

种源试验:不同种源在同一地区的栽培对比试验。

地理变异:长期受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和基因交流的限制,群体间在各性状上发生了遗传分化的现象。

优树:相同立地条件下的同龄林木中,生长、干形、材性、抗逆性等性状特别优异的单株。

杂交:不同基因型的个体间交配称之杂交。

自交:相同基因型个体间或同一个体内交配称之自交。

近交:遗传型相近的个体间交配称之近交。

远缘杂交:亲缘关系远的个体间杂交,一般指属间、种间杂交。

杂交育种:通过杂交,获得杂种,经遗传测定选出并繁育优良杂交种(品种)的过程。

杂种优势:指杂种在经济性状、抗逆性、适应性等性状上超过其双亲的现象。

种子园:采用优树无性系或家系组成,以生产优质种子为目的的林木种子生产专用林,它采用隔离方式以防止外源不良花粉传入,采用集约经营方式经保证种子高产稳产和便于采集。

林木遗传改良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东北林业大学

林木遗传改良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东北林业大学

林木遗传改良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东北林业大学第一章测试1.木材形成过程包括()。

参考答案:形成层细胞的增殖;次生细胞壁的合成;木质部细胞的增大与分化;细胞的程序化死亡2.形成层是木本植物侧生分生组织所形成的一个筒状结构,其活性决定了树木()。

参考答案:径向生长3.木材形成依赖于维管形成层的活性,而维管形成层来自()。

参考答案:束中形成层;束间形成层4.杨树次生木质部中的导管细胞约占()。

参考答案:33%5.人工林品质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木材密度的降低。

()参考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不同点就在于植物细胞具有()。

参考答案:细胞壁;液泡;叶绿体2.()可延缓自由基清除酶活性,从而阻止体内自由基的过氧化作用,减少对膜的损伤。

参考答案:脱落酸3.酶促系统主要有()。

参考答案: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GR);超氧化物歧化酶(SOD)4.受体的特征是具有()。

参考答案:特异性;可逆性;高亲和性5.植物细胞中的信号类型可分为()。

参考答案:胞间信号;胞内信号;化学信号;物理信号6.顺式作用元件本身可以编码蛋白质,从而发挥功能。

()参考答案:错第三章测试1.在实践生产应用当中,我们会在优良种源中筛选优良的林分,然后进行优树选择,主要目的是()。

参考答案:获得更大的遗传增益2.局部分布区种源试验与全分布区种源试验相比()。

参考答案:试验种源数量一般较少,但试验小区较大;试验期限较长3.优树选择就是选择长得最快的树,不需要考虑其他指标。

()参考答案:错4.在造林中不仅要求“适地适树”,而且要求做到“适地适种源”主要原因是因为()。

参考答案:获得更大的遗传增益5.种源试验结果表明种源之间之所以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地理环境不同,也就是前面介绍过的地理变异。

()参考答案:错第四章测试1.分子标记的一般特点()参考答案:数量丰富;表现为中性;多态性高2.一年生植物用于分子标记遗传作图的暂时性分离群体包括()参考答案:F2分离群体;回交(BC1)群体3.植物分子设计育种,在计算机平台上对植物体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反应进行预测;然后根据具体育种目标,构建品种设计的蓝图;最后结合育种实践培育出符合设计要求的植物新品种。

林木育种学复习资料

林木育种学复习资料

林⽊育种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林⽊育种学:⼜称林⽊改良,是应⽤林⽊遗传性原理,以⽣物统计学为⼯具,与森林⽣态学等其他学科密切相关,研究林⽊新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的原理和技术的学科。

2.林⽊基因资源:所研究的林⽊群体包括的全部基因或者他们的载体。

3.林⽊育种资源:是遗传资源的⼀部分,指在选育有利品种⼯作中直接利⽤的繁殖材料,是根据品种选育⽬标调查、收集的资源。

4.设施保存:利⽤机械设备保存植物的部分组织或器官,从⽽保存植物的种质资源。

5.遗传增益:当某些树⽊性状优于其周围的同种,同年龄的其他树⽊的性状,表现出经济性状的提⾼。

选择响应除以被选择群体的平均数。

6.精选树:通过遗传测定,证实是基因优良、配合⼒良好的优树。

7.种⼦区划:以种⼦经营为⽬的,将⼀定的地区范围划分成若⼲地域单位。

包括垂直区划,⽔平区划。

8.引种:把树种从原有的分布区扩展到分布区以外,或引进外来树种,称为引种9.乡⼟树种:每个树种都有⼀定的分布范围,当它在⾃然分布区内⽣长时,称为乡⼟树种10.外来树种:当栽种到⾃然分布区外时,被称为该地区的外来树种11.双交:是指4个种先配成两个单交杂种,然后再对两个单交杂种进⾏杂交。

即:(A×B)×(C ×D)12.回交:由两个亲本产⽣杂种F1,再与其亲本之⼀进⾏杂交。

13.复式杂交:指⽤两个以上的品种经过两次以上的杂交。

14.家系:由同⼀植株产⽣的全部种⼦(⼦代)由单株树⽊上⽣产的⾃由授粉⼦代,或由双亲控制授粉产⽣的⼦代。

15.半同胞家系:同⼀个家系的种⼦,只有⼀个共同亲本;16.全同胞家系:由同⼀对⽗本和母本产⽣的⼦代;17.种源:通常是指从同⼀树种分布区范围内不同地点收集的种⼦或其它繁殖材料。

18.种源试验:同⼀树种的树⽊长期⽣长在⼀定的环境条件下⽣长、发育,会对特定的⽣态条件产⽣⼀定的遗传反应,把⾃然分布在各地理区的种源样本(种⼦或苗⽊)集中在⼀个或多个地点,对其⽣长、形态及⽣理特性等所进⾏的对⽐栽培试验,称为种源试验。

利用流式细胞术鉴定杏及其部分近缘植物的倍性

利用流式细胞术鉴定杏及其部分近缘植物的倍性

西北农业学报 2021,30(10):1504-1513Acta Agriculturae Boreali-occidentalis Sinica网络出版日期:2021-10-11 doi :10.7606/j.issn.1004-1389.2021.10.008网络出版地址:https ://kns . cnki net/kcms/detail/61. 1220. S. 20211011. 1419. 030. html利用流式细胞术鉴定杏及其部分近缘植物的倍性杨 丽123,孙浩元123,张俊环123,闫爱玲12,姜凤超123,张美玲123,王玉柱123(1.北京市林业果树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93;.北京市落叶果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93;.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93)摘要果树多倍体生长旺盛、果实大且无籽或少籽、产量高、适应性和抗性强,多倍体砧木能够诱导嫁接植株矮化、提高植株对干旱等非生物胁迫的耐受能力。

基于多倍体的诸多优点,发掘、培育与利用多倍体种质资源是果树育种的重要内容。

利用流式细胞术鉴定植物倍性技术简单、效率高、结果准确。

为了鉴定150份杏、7份李和9份李杏砧木种质资源的倍性,发掘多倍体资源,采集其幼嫩叶片,利用Partec 试剂盒制备细胞核悬 液及染色,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DNA 相对含量。

以二倍体杏品种'巴斗,为外标,其他种质资源DNA 相对含 量值与其比较,确定各自倍性水平,若与二倍体'巴斗'DNA 相对含量比值近似1,为二倍体;比值近似2,为四倍体;比值近似3,为六倍体。

结果表明:150份杏均为二倍体;7份李资源中,2份欧洲李和1份黑刺李为六倍体,4份杏李为二倍体;9份李杏砧木资源中二倍体5份,四倍体1份,六倍体3份。

关键词 杏;李;杏李砧木;流式细胞术;倍性鉴定中图分类号 S602 4文献标志码 A 杏是原产中国的古老果树树种,目前广泛分 布于世界各地,种质资源十分丰富,据统计,世界上的杏约有10〜12个种[1 ,被用作鲜食、仁用、观 赏、砧木等多种用途。

间伐保留密度和套种对杉木中龄林材种结构的影响

间伐保留密度和套种对杉木中龄林材种结构的影响

第41卷第6期2021年11月森林与环境学报2021,41(6):593-600Journal of Forest and Environment DOI : 10.13324/ki.jfcf.2021.06.005间伐保留密度和套种对杉木中龄林材种结构的影响刘 静",赵铭臻「,王利艳「,陈志云3,林开敏X,李 明Z(1.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2.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杉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福州350002; 3.福建省顺昌埔上国有林场,福建顺昌353200)摘要:密度调控是杉木大径材培育的关键环节,为研究杉木中龄林大径材近自然培育的合理间伐保留密度,在福建省顺昌埔上国有林场11年生杉木人工林进行间伐后套种木荷、观光木、火力楠和楠木4种阔叶树试验,分析间伐对杉木中龄林生长和材种结构以及对阔叶树生长的影响。

试验设置间伐保留 密度为900、1 200、1 875株・hm -2(不间伐),每个处理3个重复,共9块样地,间伐后全部套种4种阔叶树。

2017—2020年连年生长调查结果表明,随着间伐保留密度的增加,杉木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单株材积及其增量、中径材出材率、大径材出材率都明显下降,林分蓄积量、小径材出材量和开放科学标识码(OSID 码)出材率、中径材出材量明显上升;4种套种阔叶树的平均树高和平均地径随着间伐保留密度的增加而减小。

总体上,间 伐保留密度为1 875株・hm -2时适宜培育杉木小径材和中径材,能够获得较高的林分蓄积量;在900株・hm -2时适宜于近自然经营下杉木中龄林大径材培育。

关键词:杉木;间伐;中龄林;材种结构;密度中图分类号:S75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018(2021)06-0593-08Effects of thinning reserve density and interplanting on timber assortment structure of a middle-aged Chinese fir forestLIU Jing 1,2,ZHAO Mingzhen 1,WANG Liyan 1,CHEN Zhiyun 3,LIN Kaimin 1,2,LI Ming 1,2(1.College of Forestry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02,China ;2. Chinese Fir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of National Forestry and Grassland Administration ,Fuzhou ,Fujian 350002,China ; 3.Fujian Pushang National Forest Farm ,Shunchang ,Fujian 353200, China)Abstract : Density control is a key silvicultural measure to cultivate large-diameter timber in Chinese fir plantations. To identify the optimal thinning retention density for this purpose ,interplanting broad-leaved trees after thinning was carried out in an 11 -year-oldChinese fir plantation at the Pushang State Forest Farm in Shunchang ,Fujian. The effect of thinning on the stand timber assortmentstructure of this middle-aged forest under the close-to-nature management was analyzed. The thinning retention densities were set at900,1 200,and 1 875 tree • hm -2( without thinning ). Three replicates for each treatment were designed and a total of 9 plots wereestablished. The broad-leaved trees were interplanted after thinning. The results of annual growth investigated from 2017 to 2020showed that increased retention density of thinning caused significant decreases in the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and tree height ,individual plant volume and its increment , yield rate of medium-diameter lumber , and yield rate of large-diameter lumber. Standvolume ,small-diameter timber yield ,and medium -diameter timber yield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Height and ground diameter of the 4broad-leaved trees that were interplanted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retention density of thinning. In general , a thinning retention density of 1 875 tree • hm -2 was suitable for cultivating small-diameter and medium-diameter wood of Chinese fir ,and toobtain a higher stand volume. Conversely ,a thinning retention density of 900 tree ・hm -2 was suitable for the middle-aged Chinese fir under near-natural management and large diameter timber cultivation conditions.Key words : Chinese fir ; thinning ; middle-aged forest ; timber assortment ; density遗传育种、立地选择和密度控制是人工林经营和材种培育的关键技术⑴,其中合理的间伐保留密 度,可以有效地调控和改善林分内光照、温度、湿度、土壤养分等环境条件,是培育人工林大径级木材收稿日期:2021-07-01 修回日期:2021-09-09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杉木高效培育技术研究”(2016YED06003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971674);人工林可持 续经营福建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费(PTJH18009)O第一作者简介:刘静(1995 -),女,硕士研究生,从事杉木培育研究。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不同倍性体间杂交
当某树种中存在有可育的不同倍性体时, 利用 不同倍性体杂交是获取新的多倍体最为简捷而有效 的途径 . Nilsson_Ehle( 1938) 最早用三倍体欧洲山 杨与二倍体进行杂交试验 ,获得了一些三倍体 、 四倍 和混倍体植株。此后的众多研究表明, 利用三倍体 与二倍体杂交之所以能够获得多倍体, 是由于在三 倍体不规则的减数分裂中可以产生少量不同倍性的 可育配子的缘故 . 通过不同倍性体间杂交途径已成 功获得多倍体的林木包括杨树 、 桑树、 桦木、 桤木、 刺槐、 枸杞等. Einspahr 等( 1984) 、Weisgerber 等( 1980) 利用四倍体欧洲山杨与二倍体美洲山杨杂 交获得了异源三倍体山杨 , 为杨树纸浆材等森林工 业用材新品种选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北欧和 美国的有些地区 ,甚至将四倍体山杨雌株直接栽在 优良的山杨林分中自由授粉 , 每年在四倍体上采种 育苗 、 造林 .
植物细胞核内染色体组加倍以后 ,常常带来一些 形态和生理上的变化 ,在提高生长速度、增进遗传品 质以及提高目的代谢物含量等方面具有优势. 就主要 利用营养器官的林木多倍体育种而言, 由于许多树种 能够进行无性繁殖, 可以不必担心多倍体育性差而导 致繁殖困难的难题, 而多年生习性又保证品种一旦育 成就可以长期持续利用等 ,因此林木多倍体育种的潜 力更大 、 作用更为突出。 • 具体主要用于如下 3 个方面. •
林木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杨艳红
概念:
多倍体:英文名称:polyploid 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 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多倍体在生物界广泛存在,常见于 高等植物中,由于染色体组来源不同,可分为同源多倍体 和异源多倍体。 • 多倍体在动物界极少发生,在植物界却相当普遍。很多 植物种都是通过多倍体途径而产生的。约33%的物种是多 倍体。被子植物中约有40%以上是多倍体。小麦、燕麦、 棉花、烟草、甘蔗、香蕉、苹果、梨、水仙等都是多倍性 的。香蕉、某些马铃薯品种是三倍体的。一般马铃薯是四 倍体。蕨类植物也有很多是多倍体,裸子植物较少多倍体 ,但有名的红杉(Sequoia sempervirens)则为六倍体。 •
随着世界森林资源紧缺的加剧, 林木多倍体新品 种将以其速生 、 优质以及高抗逆性等特性, 在森 林工业用材( 如纸浆材等) 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中 得到重视, 而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必将逐一 解决相关的限制性难题, 使林木多倍体育种焕发出 新的生机与活力. 可以预见,建立在现代遗传学以 及细胞染色体工程技术基础之上的林木多倍体育 种 , 将随着人类对其应用价值认识的提高以及有 关新技术方法的注入而全面步入实用化程度 ,从而 带动未来林业的持续 、 高效发展 .
多倍体植物一般生活力强 ,对环境适应性亦强 ,抗 旱 、 抗寒以及抗病虫害等优势明显. 仅从植物地理 分布上看 ,多倍体大多出现在高纬度、 高海拔以及 北极、 沙漠等气候环境变化剧烈的地区,说明植物多 倍体比通常的二倍体具有更强适应不利自然条件的 能力. 通过多倍体育种可提高林木的抗逆性 , 相应扩 大树种的栽培条件与种植范围 . 如四倍体柳杉的耐 寒性增强; 三倍体欧洲山杨比较耐干旱瘠薄,更适宜 于条件较差的山地栽植 , 而且还表现出较强的抗病 能力 ; 三倍体桦木表现对锈病的抗性增强等.
4
天然或人工未减数配子杂交
直接利用天然未减数 2n 花粉进行多倍体育种的树种主要是杨 树 . 国外在灰杨、香脂杨、黑杨杂种 ( Heidemj) 等杨树中均发现有天然 2n 花粉, 并用这些花粉进行授 粉杂交得到了三倍体 朱之悌等 ( 1995) 利用毛白杨天然 2n 花粉与毛新杨 、 银腺杨杂交,最终获 得了 26 株生长、 材质俱优的异源三倍体 ,这些三倍体已经得到大 面积推广应用, 产生了巨大的经济 、 生态和社会效益. 但并不是所 有树种都会自然产生 2n 花粉, 且 2n 花粉发生往往受树种自身遗传 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双重影响 ,具有偶然性、多变性 ,大多比率较低 , 因此其利用也就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5 胚乳培养与细胞融合
在大多被子植物中, 一个精核与两个极核融合 完成双受精过程, 从而产生三倍性的胚乳, 因此 通过某一树种的胚乳培养也可以获得三倍体植株. 1973年,Srivastava 首次由罗氏核实木的成熟胚 乳培养中获得了三倍体胚乳再生植株. 此后胚乳 培养研究进展迅速,其中有关林木胚乳培养的研 究大多集中在经济树种中,主要在猕猴桃 、枸杞 、 枣等胚乳培养方面取得三倍体苗木[ 50-53]. 目前 胚乳培养的主要问题是由于愈伤组织继代培养中 往往会产生染色体变异,从而造成再生植株多为 非整倍体、混倍体, 甚至恢复为二倍体等. 相信 该问题将会随着胚乳培养技术的进最早选择获取多倍体 途径 . 有关研究表明, 机械损伤、高温和低温 、辐 射、化学试剂等理化处理方法均可获得多倍体, 其中 以秋水仙素诱导效果最佳. 在多倍体诱导过程中 ,应 根据植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处理的材料及环境温度 差异等, 选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和方式, 掌握最佳处理 时期 ,并适时调整处理剂量以及持续处理时间, 可增 进诱导效果 然而由于细胞分裂的不同步性, 很 难作到使所有的细胞染色体加倍 , 因此体细胞染色 体加倍最终获得的大多是混倍体或嵌合体, 影响了 倍性优势的发挥. 在林木中人工诱导获得的体细胞 多倍体涉及杨树 、桑树、橡胶 、刺槐、桤木 、桦木 、 相思、枸杞等树种, 但迄今只有四倍体刺槐等 数几个品种在生产上成功应用, 大多因生长等表现 欠佳 ,主要用于作为育种和研究材料. 其中值得提出 的是在授粉后直接针对合子的染色体加倍, Einspahr 等( 1965) 将受精的美洲山杨雌花序浸在 0. 3%的秋 水仙素溶液中处理 24 h, 一次获得 50 株四倍体幼 苗 该方法不但创造性地提高了多倍体诱导频 率,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处理仅涉及一个或数个 细胞 ,避免了嵌合体的出现, 可以获得真正的多倍

• 细胞融合能够获得同源或异源三倍体、四倍体以及双二倍 体 ,可以说是克服植物远缘杂交障碍 、 创造多倍体的又一 条新途径. 1960 年, Cocking 发明了用酶去除植物细胞壁 获得原生质体的方法, 为植物细胞杂交奠定了基础. 此后, 随着原生质体化学融合和电融合技术的发展,已有近百种 内、种间和属间原生质体融合获得了再生植株, 甚至可以 实现体配细胞融合与再生[ 54-56]. 林木中的细胞融合主要 集中于杨树等树种, 且同其他植物一样, 目前有关研究仍处 于实验室探讨阶段, 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理论与技术难题, 但其所展示的广阔应用潜力是毋庸置疑的 。
由于多倍体的基因剂量倍增 ,从而使植物的一些生理生化过 程随之加强 ,新陈代谢旺盛,其体内的某些生化成分的含量也相 应提高. 在林木育种中, 多倍体育种可望使利用组织代谢产物的 经济树种品质性状得到改善提高, 如树木叶蛋白 、橡胶以及黄 酮等,从而提高林木的利用价值, 降低生产成本 . 有关育种成果 已经在生产中得到应用 ,其中四倍体橡胶树的产胶量比二倍体 亲本提高 34% 三倍体漆树的产漆量比二倍体高出 1 ~ 2 倍; 三倍体桑树在产叶量和叶品质等方面均优于二倍体等
特征:

多倍体植株的一般特征是茎粗、叶大、花大、 果实大,但往往生长慢,矮生,成熟也较迟。多 倍体的植株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 所增加。例如,四倍体葡萄的果实比二倍体葡萄 的果实大得多,四倍体番茄的维生素C的含量比 二倍体的品种几乎增加了一倍。
多倍体植物:
1935 年, Nilsson _Ehle 在瑞典发现了一 株叶片巨大 、 生长迅速的巨型三倍体欧洲山 杨。引起了世界对多倍体应用价值的广泛关 注, 由此成为林木多倍体育种的开端. 1937 年, 当 Blakeslee 、Avery 采用曼陀罗等植物 证实秋水仙素诱导植物多倍体的巨大效果之 后, 进一步掀起了世界性多倍体诱导研究的热 潮 ,并获得了大量作物、 果树、 蔬菜、花卉 等多倍体新品种杨树 、 橡胶 、 桑树等一系 列林木多倍体新品种的选育成功为我们展示 了日益广阔的发展前景 .
林木多倍体育种的途径与方法:
1 从自然界中直接选择天然多倍体
多倍体在林木中也是普遍存在的 ,现已检出天然多倍体的树种有 挪威云杉、北美乔柏、日本柳杉、日本扁柏 、 落叶松 、 桤木 、 白桦 、 欧洲白蜡、欧洲水青冈、花椒 、 椴树 、 合欢、 桑树、 漆树、柳树 、 欧洲山杨 ,香脂杨、银白杨、美洲山杨、毛白杨等 这些天然体大多表现不如二倍体, 但在某些树种中也不乏表现突出 的个体 ,如天然三倍体漆树具有生长快、 产漆量高等特点. 欧洲山 杨、美洲山杨天然三倍体与相同立地条件下的同龄二倍体相比, 在 生长及材质等方面均显示出较强的优势而在我国检出的 5 个毛白 杨天然三倍体中, 大多则是早已被林生产实践所证明的优良类型 ( 如易县毛白杨雌株)显然对于一些存在天然三倍体的树种而言,直 接从种群内选择即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但由于在林木种群中天然多 倍体的出现毕竟仍占少数, 限制性难题是如何将这些多倍体从其巨 大的种群中鉴定出来 .
1 纸浆材等短周期森林工业用材新品
种选育幻灯片 8
品种选育幻灯片 9
2 利用组织代谢产物的经济林木新
种选育幻灯片 10
3 抗逆性生态防护型林木新品
多倍体特别是异源多倍体在染色体加倍后可带来营养器官 的巨大性变化 , 通过多倍体育种培育更为速生 、 优质的林木 品种 ,可以缩短栽培利用周期 ,提高工业利用价值. 如欧洲山杨 ×美洲山杨杂种三倍体的材积生长比本地生长的山杨快 1~ 2 倍, 纤维长度长 18%, 比重高 20%, 是一种优良的纸浆原料。 我国三倍体毛白杨系列新品种的材积生长较相同立地条件下 的二倍体提高 2~ 3 倍,采伐周期缩短至 5 年; 而纤维平均长 度在 5 年生时就达 1. 28mm ,比同龄普通毛白杨长52%,且长 度分布均匀,长宽比大 ,纤维细胞壁薄 ,壁腔比小 ,尤其适合纸 浆材生产。
人工诱导花粉染色体加倍是树木人工多倍体育 种中最为快捷的途径 . Johnsson( 1940) 最早采用秋水 仙碱处理欧洲山杨、美洲山杨雄花枝 , 取得了一些 2n 花粉 , 然后给雌花枝授粉, 均得到了三倍体植 株[ 38]. 此后在欧洲山杨 、美洲山杨、美洲黑杨、香脂 杨、 银白杨 、 毛新杨、银腺杨、 橡胶、桑树等树种中, 均 通过秋水仙素或高温等诱导方法进行了 2n 雌雄配 子诱导 , 并与正常异性配子杂交得到了三倍体植株 [ 39-49]. 其中,张志毅等( 1992) 应用秋水仙碱和高温 等方法处理获得了毛新杨未减数 2n花粉, 并取得三 倍体植株43]. 康向阳等( 1996) 则在掌握杨树花粉母 细胞减数分裂规律的基础上 , 明确了决定花粉染色 体加倍效果的减数分裂有效处理时期 ; 揭示了未减 数 2n 花粉发育迟缓导致受精竞争能力差的原因; 并 证明了利用花粉倍性对辐射敏感性的差异增进 2n 花粉参与受精竞争机率等, 从而成功地建立了以细 胞遗传学研究为基础,综合花粉染色体加倍 、 花粉辐 射和杂交育种等技术 ,高效获得白杨杂种三倍体的 育种技术体系 ,为三倍体大群体、强选择育种奠定了 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