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在德育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在德育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摘要】主体性是人所具有的本质特性,它一方面表现为人对客观世界规律阻绝能动的掌握,另一方面表现为人的自觉能动的创造,集中体现为人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使其既具有主体意识,有具有主体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关键词】主体性;德育;健康人格【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7-0072-02我校从进行德育实验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回顾和反思德育教育的历程,我们察觉和悟出当前学校德育教育之所以滞后于变革的社会现实,落后于当今学生的实际,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比如,在德育内容方面,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常常把某一个时期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内容进行灌输,在德育过程中未能充分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教育要促进人的社会化,被片面地理解为对社会的顺应,而很少强调把人培养成改造社会的主体。
再如,在德育方法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发展。
学生受到很多来自各方面不应有的限制和束缚,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兴趣爱好得不到充分发挥,个性差异也得不到合理的承认。
在德育过程中,往往吧“禁止”、“防堵”作为立足点,不注重积极疏导并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讲批评与惩罚作为常用的教育手段。
其结果,我们培养的人常常表现为处在被人支配的地位,而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愿望和爱好自主地选择适合自身的教育;常常表现出缺乏进取精神、害怕困难和回避矛盾,缺少主动参与、大胆竞争等自我表现能力;表现出盲目从众,不善于独立思考,追求循规蹈矩,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体性是人所具有的本质特性,它一方面表现为人对客观世界规律阻绝能动的掌握,另一方面表现为人的自觉能动的创造,集中体现为人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使其既具有主体意识,有具有主体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2023年-2023年)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2023年-2023年)一、总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等相关法律法规,为全面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特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中小学校,自2023年起实施。
二、基本原则1. 坚持以人为本。
德育工作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德育工作要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德育工作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育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4. 坚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
德育工作要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积极争取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与配合,形成德育工作合力。
5. 坚持分层分类指导。
德育工作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
6. 坚持创新发展。
德育工作要紧跟时代发展,积极探索新方法、新途径,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7. 坚持依法依规。
德育工作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确保德育内容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权威性。
遵循以上基本原则,中小学德育工作应注重德育内容的系统化、实施途径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的科学化,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三、德育目标1. 总体目标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和民族精神,形成健全的人格,使其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观念、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身心健康、热爱劳动、勤于学习、善于创新、勇担当社会责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学段目标(1)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树立基本道德观念,养成文明礼仪、守纪律、团结互助、热爱劳动等良好习惯;培育爱国情怀,了解国家历史、文化及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豪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简述德育过程的规律
简述德育过程的规律
德育过程的规律是指德育过程在教育过程中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规律。
下面是德育过程的主要规律:
1. 以学生为本:德育过程应该以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心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为基础的。
2. 德育原则:德育过程应该遵循一些基本的德育原则,如诚实守信、尊重他人、自我保护、社会责任、家庭责任等,这些原则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的基础。
3. 教育者的引导作用: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该发挥引导作用,通过积极的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
4. 多渠道教育:德育过程应该采用多渠道的形式,如课堂教育、社会实践、家庭教育、网络教育等,通过这些渠道进行教育,激发学生的觉悟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5. 综合评估:德育过程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评估,通过平时表现、考试成绩、社会实践等综合因素,对学生的德育素质和道德水平
进行评价,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不当行为和错误思想。
德育过程的规律决定了教育过程应该以人为本,注重引导和综合评估,使学生在健康的德育环境中成长和发展。
德育的五个特点
德育的五个特点德育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的教育活动,具有以下五个特点:1. 整体性:德育是一种全面性的教育,它贯穿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德育不仅仅是通过特定的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品德,而是贯穿于学校的教育环境、师生关系、学生行为规范等方面。
德育要求学校和教师从多个层面和多个角度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2. 主体性:德育是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主体性和自主性。
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使学生能够自主地思考、判断和行动。
因此,德育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德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
3. 个性化:德育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进行的教育活动。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兴趣和特长,德育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来制定相应的德育方案。
个体化的德育教育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促使学生在道德品质上得到全面的提高。
4. 过程性:德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情操,这是一个需要时间和耐心的过程。
德育的效果需要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来逐步实现。
因此,德育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毅力,让学生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5. 社会性:德育是一种社会性的教育,它不仅仅关注学生个体的品德培养,还注重学生与社会的关系。
德育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德育教育还应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积极的社会行为和道德责任感。
在德育教育中,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善良心。
此外,德育教育还应该注重与家庭和社会的合作,形成教育共同体,共同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养。
中小学德育指南原则
中小学德育指南原则一、总则中小学德育指南原则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制定。
本指南旨在明确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为中小学德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操作规范。
二、基本原则1. 坚持以人为本。
德育工作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2. 坚持德育为先。
把德育放在首位,将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3. 坚持知行合一。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4. 坚持因材施教。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个性化的德育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 坚持协同育人。
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网络建设,形成育人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6. 坚持创新发展。
积极探索新时代德育工作的新理念、新方法、新途径,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时代性和吸引力。
遵循以上基本原则,中小学德育工作应注重德育内容的丰富性和时代性,实施途径的多样性和有效性,组织措施的严密性和科学性,确保德育工作取得实效。
在此基础上,为我国培养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品质、良好心理素质、扎实科学文化知识和健康体魄的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德育目标1. 总体目标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德育实践,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的社会责任感,为成为有益于社会、有尊严、有幸福感的公民奠定坚实基础。
具体而言,总体目标包括:- 增强学生的国家观念、民族意识和文化自信,培养爱国情怀;- 培育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形成文明礼貌、诚信友善的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增强心理素质,提高抗挫折能力;-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勤奋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德育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最新教育文档
xx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一、要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所谓自主性就是自己成为自己行动的主体,不依赖他人,自主地做自己的判断、主张和行动,其中自主性中的“自”既是“自己”,也是“自我”,具有自主的意义。
在德育中,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有个人的意志、人格和理想,具有自主选择、自我发展的需要和权利。
他们的道德认识的发展、道德情感的提升、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是受教育者自主生成、自主构建的,具有不可替代性。
弘扬学生的自主性,是时代发展对学校德育观念提出的新要求。
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实现教育者的启发、引导、指导与受教育者的认知、体验、践行的互动;尊崇学生的主体地位、尊崇学生的人格;坚持以发展学生素质为本,为发展学生素质服务,为学生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服务。
在德育实践中,一方面教育者应给学生自主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独立地创造情景、表现自己,让学生体验主体角色;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道德观念教育实践中亲身体验,学会自主地进行思想道德信息的沟通,相互交流学习体会,相互进行思想火花的碰撞,展示自己,认识他人,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感情从中得到升华。
二、要增强学生的体验性体验性是指每个学生都作为主体直接地、民主地、主动积极地参与一切道德实践和社会实践,真实体验生活,体验到作为道德活动主体的尊严感和幸福感,从而促进其主体性素质的发展。
现代德育强调让学生主动参与德育过程,充分了解德育内容和问题,在既有的社会规范基础上,经过自己的理性思维,独立地做出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自主地调节自己的道德行为,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丰盛自己的道德情感,培育自己的道德自律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道德源于人类协调社会关系和完善自身的需要,它产生于实践,且只能通过实践产生。
学校培养学生的德性也只有通过具有道德意义的详尽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德育本质上就是通过活动造就主体的过程。
在德育中,学生对道德规范的真正理解和掌握,形成道德能力,仅靠课堂上道德知识的传授是远远不能实现的,更多的是通过生活中道德活动的实际参与,在一定的道德情境中显露深刻地体验道德情感,进行道德判断,并在此基础上产生认同感,将道德规范内化于自己的道德认知结构和道德价值体系中,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养成道德习惯,形成相应的行为方式,促进个体健全人格的养成。
小学德育学生主体性缺失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3)
小学德育学生主体性缺失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一、问题的背景及意义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目标,其中的学生主体性表现为学生对自我价值的体验、对生活的独立思考及对学习的主动参与等。
在小学阶段,适应性强的学生较为突出,因为这个阶段是学生个性和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成为学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然而,现实中,学生主体性的缺失现象时有发生,这个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缺乏自我价值体验。
德育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正向价值观,但现实中,由于某些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当等原因,有些学生缺乏自我价值体验,导致不重视自己的成长、不珍惜生命等现象的出现。
2、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在学校教育中,固定的教科书内容和老师的观点可能会给学生带来过多灌输式的知识和思想上的束缚,使得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新问题缺乏个人思考和评估的能力。
3、学生缺少学习主动性。
学习主动性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兴趣和热情的表现,如果学生缺乏兴趣和热情,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容易出现消极情绪和学习效率低下的问题。
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学生主体性不强的表现,这不仅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而且也影响了学校的德育工作的质量,因此,分析学生主体性缺乏的问题并提出对策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二、问题的分析和对策1、培养学生自我价值体验的方式首先,在家校合作中,家长应该引导孩子自我认识,从而增强自我价值体验的理解。
家长要对孩子的所长要给予肯定,加强孩子对自己能力的认识。
同时,学校教育也要多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认识的课程,例如阅读活动中要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职业的书籍或小故事,让学生了解各种职业的特点和岗位要求,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并自信地掌握生活中的各项技能。
2、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方法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通过引导和启发的方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多使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不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问答方式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政治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在政治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的最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改变学生错误的思想意识。
在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政治学科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政治教师可以创设教育情境,开展德育实践活动,组织德育演讲等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增强对德育的重视程度,能够从自身做起,掌握更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加强情感教育堂高质量的政治课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所学政治知识和技能,还要教会学生明事理,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真正目的。
政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调动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加强情感教育,将情感教育融合于德育教育之中,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在日常教学中,我会认真上好每一堂政治课,充分发挥政治教师的主导作用,时刻保持一种教师的责任感。
在课后我会主动找一些同学谈心,分享学习和生活中的感悟,与学生成为好朋友,久而久之,学生也会主动的找我来谈心,这样我们便建立了一种真挚的感情。
通过师生交流,不仅解决了学生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还给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
看到学生取得的成长,我也由衷的感到欣慰。
比如在与学生探讨一些法律常识的时候,我会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法律意识,能够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并且对违法犯罪行为做出正确的评价。
这种政治教师要用爱来感化的学生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心理成长。
二、构建德育情境,激发学生的自律性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打动学生的心灵,增长学生的见识,因此政治教师要善于构建德育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德育的教育价值。
同时,政治教师要通过德育教育激发学生的自律性,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我在教学中会与学生分享一些社会热点话题,有针对性的将德育知识渗透在课堂中,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比如谈到“学雷锋”的话题,我首先给学生出示了一组数据,数据显示近六成市民“怕惹事上身,好心没好报”,近五成“怕被人误解,遭人非议”。
立德树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立德树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它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使学生成为有德、有才、有品的社会人才。
然而,立德树人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分析立德树人的问题及其原因,以期深入探讨立德树人工作的有效性与改进路径。
一、问题分析1. 学科应试导向过重立德树人要求注重德育,但当前的教育体制往往将学科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与评价学校的唯一标准。
这导致学校和教师过分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技巧的培养,缺乏对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关注,忽视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
2. 教师理念不一致立德树人需要教师成为良师益友,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引导。
然而,目前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的理念和教育价值观与立德树人工作相悖。
一些教师追求功利化的价值观,关注学生的表面成绩而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导致立德树人工作无法持续有效地开展。
3.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也是立德树人工作面临的问题之一。
一些富裕地区的学校条件优越,师资力量雄厚,可以提供更多的德育资源来开展立德树人工作,而一些贫困地区的学校则面临资源匮乏的局面,德育工作难以展开,导致立德树人工作在贫困地区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
4. 考核机制不完善目前的考核机制主要以学生的学科成绩和升学率为核心,对德育工作的考核不够重视。
这导致学校和教师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不高,立德树人往往成为形式上的工作,缺乏真实的内涵和实质。
5. 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社会环境也对立德树人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社会价值观多元化,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潮在社会中泛滥,对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产生了消极影响,制约了立德树人的有效实施。
二、原因分析1. 教育改革的不完善当前的教育改革对立德树人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但改革方向和力度还不够。
过于注重学科教学和应试导向的改革措施,降低了对立德树人的重视程度。
教育改革需要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注重对学生价值观、道德观培养的具体落实。
高校德育学生主体性的思考
学生 自觉学 习提高的内在需要 。 使学生主动认可教育 目标 。 发
挥 主 观 能 动 性 , 极 地 汲取 教 育 内容 , 造 性 地 加 以 内 化 , 积 创 形
成 正 确 的思 想 品 德 ,同时 能 动 地反 作 用 于 教育 者 ,影 响 教育 者 , 到 教学 相长 , 做 最终 实 现 自身 的全 面 发展 。 1 道 德 教 育 的 内在 要求 。德 育 作 为人 探索 、 识 、 展 和 . 认 发 创 造 自己的 一 种 行 为方 式 。是 人 的 需 要 和生 命 活 动 的一 种 特 殊 表现 形 式 , 不 是 社会 束 缚 个人 、 制个 人 的 工具 。在 德 育 而 压
4 学 生 身 心 发 展 的 需 要 。学 生 身 心 发 展 水 平 已 日趋 成 .
缘化。 高校德育如何对教育对象进行正 确定位 , 并充分发 挥其
的主 体性 , 以提 高 高 校 德 育 的 实 效 , 到高 校德 育 的 目标 , 达 是 摆在 高校 德 育 面 前 的一 项 重要 课 题 。 文 正是 以此 为 出发 点 . 本 对 高校 德 育 学生 的主 体 性 地位 及 其 确立 进 行 一 些探 讨 。
21 0 0年 3月
湖北 经 济 学 院学 报 ( 人文 社 会 科 学版 ) 1 f 丛 e U i rt o cnmi ( u aie n oil cecs bi nv sy f oo c H m nts dSca Sine 0H e i E s i a
Ma .0 0 l 1 " 2 V0 . No3 1 . 7
谈德育教育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相称。 要想顺应社会发展, 真正实现德育为社会主义现代让
建设服务的使命 , 必须对现有的德育模式进行改革和调整 笔者认为,学校德育方法重心的转移应是改革和调整的重 要内容之一。
一、 德育教育存在的误区 回顾和反思这几年来学校德育的历程 ,我们察觉和 悟出当前学校德育之所以滞后于变革的社会现实 ,落后
施教 。
3. 使个体进步阶段化。 我们帮助学生进行 目 标分解 、 分
夫教货 20 6 ‘号 旬 料 0 年月 中 刊
级, 正确构建阶段性 目 让每一个成功哪怕是很小的成功 标, 都给学生以自信 , 让学生用 自 信点燃 自己渴望进步的火花 , 产生不断前进的动力。 4. 使德育活动 自主化。把学校准备开展的每一项德育 活动及其目的要求交给学生, 让学生构思、 , 设计 让学生承 办、 主持, 让学生总结、 提高, 给学生一个较大的空间, 做到 人人参与, 个个受益。 (二)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 , 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 需要是历史地产生的, 是在主体活动, 尤其是在实践中 形成和发展的。 实践过程本身就是创造需要的过程。 人在创 造自 身需要对象时, 才能形成自己新的品格和新的需要。 我 们常常把道德行为的好坏归因于道德认识,忽视了道德需 要。 其实人的道德行为动机来源于道德需要 , 学生中表现出
德育是中小学教育工作的灵魂, 体现着中小学教育的 基本 目的与归宿 , 贯穿德 、 、 、 智 体 美等教育实践 的各个方 面, 统摄着整个中小学教育。改革开放以来 , 我国中小学德 育进人一个前所未有的改革和发展时期,德育理论研究逐 步深化 , 德育实践的改革 日益深人。 个体品德的积极能动构 建, 是整个社会道德规范推旧出新、向前迈进的源动力所 在。 藐视” “ 学生品德构建和在道德实践中的主体性, 推广开 来, 就是对社会主义道德发展的阻碍。如果我们承认这一 点, 就应力求通过发展人的主体素质 、 提升人的主体性 , 培 养具有 自主性、 创造性的人, 去批判继承已有的道德 , 改造 其不合理的成分, 从而实现时代的超越。 中小学教育是面向 未来的大业 ,体性能进一步弘扬 , 这 就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更具有自 尊自 信、自 我控制、独立判 断、 自立自理等独立的人格, 有较高的成就动机、 强烈的竞 争意识 、 广泛的爱好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 有创新意识 、
新课改背景下的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8篇
新课改背景下的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8篇篇1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班主任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新课改的角度出发,探讨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创新路径。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因此,班主任德育工作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
同时,新课改也要求班主任具备更高的素质和能力,以适应新的教育形势。
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现状当前,班主任德育工作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班主任仍然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注重学生的服从性和纪律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意识。
其次,一些班主任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无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最后,一些班主任缺乏与学生有效的沟通方式,导致德育工作难以取得实效。
1. 转变教育观念。
班主任需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意识。
同时,班主任也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2. 创新教育方式。
班主任可以尝试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此外,班主任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多媒体等,丰富德育教学内容。
3. 加强沟通与互动。
班主任需要积极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想法,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同时,班主任还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意识。
4. 注重实践体验。
班主任可以安排一些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德育的内涵和价值。
此外,班主任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竞赛和展示活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班主任德育工作在新课改背景下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
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首先,班主任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其次转变教育观念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自主意识;最后加强沟通与互动以及注重实践体验等措施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同时,学校也应加大对班主任培训和支持力度,为班主任提供更多学习和交流机会,促进其专业成长。
德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几点思考(德育)
1.从育人高度看课堂教学的德育过程
如果我们能把课堂教学活动定位在育人的高度,真正把它看作是德育过程,我们就会自觉地将学生看作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一个人只有作为主体,独立自主地支配自己的意识和活动,才可能是有个性的人。弘扬人的主体性,就是要发扬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创造性。文 同志在《素质教育与人的发展》一文中谈道:“促进人作为人而不是作为工具的发展,促进受教育者独立人格意识与生存能力的逐步形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性要求。无论是‘建设者’还是‘接班人’,他们首先都是人,不是知识的容器,也不是被动的任由教师去捏塑的泥巴。只有抓住学习者作为人的全面主动发展,才算是抓到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精髓所在。”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按既定目标去培养人,那就要求教育者要设法激活学生的内部动机,使他们感到自己的不足而自觉地去求足。教育人的艺术就是使教育者的意图由受教育者自己提出并转化为自己的要求,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受教育者自我教育。
2.站在育人高度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就必须具备如下的学生观:学生是资源主体,是未开发的富矿,是有着巨大发展潜能和个别差异的活生生的人。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中没有潜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先天禀赋,它是学生的资源基础,这个基础决定其可以被开发成才。学生之间又是有差异的,这个差异表现在接受教育的不一致性。社会对人才要求是多样的,教师就要注意扬每一个学生之长,避每一个学生之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只要条件具备,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学生是有发展权利的和需要理解尊重的人,他们有自己的生命力,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有自尊心,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是学生生命力的表现。如何使学生处于主体能动状态是使他们生命火花迸发出来的基础,而学校的问题常常是忽视了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学校要为学生这个资源主体创造适合其开发生长的条件。学生的主要经历是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就是这个资源主体开发的中心活动,提高学生主体素质是围绕教学活动开展的。
浅谈高中主体性德育对学生的教育
浅谈高中主体性德育对学生的教育作者:邓盛蕾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52期一、高中主体性德育的内涵高中主体性德育是高中阶段培养和发展学生道德主体性的教育,而不是简单培养道德主体的教育。
主体性德育要培养具有道德能动性、意志自由的道德人格。
它要激发学生的自我需求、自我教育,培养他们面对道德情境、道德问题时作出自觉的理性思考、判断和选择的能力,积极主动地践行道德,并对自己的道德行为及其结果负责。
以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为追求的主体性德育,必然要求作为实体的整个学校教育具有主体性,表现出独立自主的人格特性。
缺乏独立自主创新的道德教育思想和行为的教育者是难以培养出学生的道德主体性的。
对此,主体性道德教育概念应包含两种含义,即主体性道德教育是以学校道德教育主体性的实现为保证,培养学生道德主体性的教育。
道德主体是指教育对象在其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能自觉地摆脱单纯服从的被动状态,并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走向对道德规范的内化,变成能主动创造新的道德风尚和主动参与社会道德生活的主体。
其核心是个体在道德实践中的理性思考能力及在此基础上的独立自主性、自觉能动性、主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高中主体性德育的原则从道德主体性的核心——理性的道德思维能力出发,道德教育过程应该把握以下两个原则:其一,要符合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层次性。
教育的有效性依赖于外部要求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吻合程度。
传统德育因耳提面命式“灌输”倍受指责。
但造成“灌输”的根源并不在体现外在要求的德育内容本身,而在于内容与学生心理发展的不适应,以致于代表社会意志与规范的教师有意无意地采取“灌输”的教育方式。
因此,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关键在于重视学生是“道德实践主体”这一事实,并根据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与规律确定内容。
其二,道德问题的选择要求客观开放,以启迪思维。
在传统德育中,学生被视为既定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的无条件认同者与遵从者,他们既无权质疑,更无权尝试提出新的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
突出德育情理性 尊重学生主体性——浅析初中班级建设中的德育管理
( 一)突出初中德育管理工作 的情理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 : “ 孩子 的心不 应只是真理 的仓库。我竭力要 防 止 的 最 大 恶 习就 是 冷 漠 ,缺 乏 热 情 。 儿 时 的 内心 冷 若 冰 霜 ,来 日必 成 凡夫俗子。 ”教育是为 了培养人 的心灵 的丰富性 、多样性 ,教师 的最 大悲哀莫过于眼看着原来 天真活泼 的、对世上 万物充满 热情 的生 命 , 在学校 “ 教育 ”的塑造 中变成只对 “ 知识 ”怀 有 “ 单 纯” 好奇 心的 “ 机械人” 。所 以,应当在德育管理 工作中改变 “ 重智轻情 ” 的理 念 , 突 出初中德育管理工作 的情理性 ,着力培 养 “ 多情善 智”、德能兼 备 的 “ 普通 人 ” 。 第一 ,晓之以理 。教育者应当将 理论上的引导 、行为上 的要 求以 及思想上的升华 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既定事实用更为恰 当和民主的方 式为他们讲道理 ,使得学生明 白对错区分 以及哪些事情 可以做 ,哪些 事情不应做 ;哪些事情应该赞同 ,哪些事情又应该反对 。而 以理 服人 的前提则是站在 实事求是的基础上 ,这样的说教才会更具有说 服力和 生命力。坚决杜绝假话和空话 ,否则 极容易适得其反 ,凭借真理让 学 生折服和信任 。 第二 ,动之以情 。逆反心理的消除需要教师和学生之 间的一个互 动过程 ,而师生的关 系状况对此结果显然将起到极 为重 要的作用。班 级管理过程当中我们经常可以预见这种情况 ,同样 的道 理和知识 ,不 同的教师去讲解 ,学生 的接受和理解显然是不尽相 同的。对 于有 的教 师讲解 ,学生能够不 自觉的就集中精神去 听,有 的教师讲 解,学 生却 自顾 自的毫无兴趣 ,这 即是源于师生关系 的不 同。融洽 的师生关 系显 然 是 能 够 促 进 教 学 活 动 的更 好 开 展 。 这 就 需 要 教 师 在教 学 过 程 当 中关 心、爱护学生 ,缩短 师生之间 的距离 ,营造一个 和谐 、温馨 的教学氛 围,以此为基础开展 的 肖 极逆反心理消除工作显然是更 容易为学生所 接受的 。 第三 ,染之以仪 。逆反心理的疏导和消除工作既要依赖 于真理的 力最 ,同时也更可以依靠人格魅力 的感染 ,即所谓 的 “ 师仪”,甚至 从 某种意 义上说 ,这种 师仪的作用更大于说 教工作。为人师表 ,则是 要以身作则为学生展现正确 的一面 ,教师 的表率作 用往 往是极为有效 的,他能 以自我的 良好形象和作风来带动 和感染学生 ,以身作则 ,远 比一味说教来得更生动形象 ,更具有说服力。 实 例 :张 某 是 初 二 ( 3 ) 班的一个 “ 德 困生 ” ,虽 然 他 的 学 科 成 绩都较好 ,但却是德 育 “ 困难 户 ” ,很 多 时候 都过 于 张扬 “ 个性” , 不在乎他人感受 ,甚至和老师顶嘴 。针对这样 的学生 ,我没有对其进 行一味的 “ 耍嘴皮子”教育 ,而是与其建 立起平 等的双 向沟通管 道, 在得到了他的信任与尊重后 ,再从 “ 情 、理” 出发 ,引导他进行 自我 反思 ,凡事多站在对 方的角 度去 思考。慢慢 地他认 识到 了 自己 的缺 陷 ,逐渐改正 了 自身 的毛 病 ,终于成 为一 个懂 得谦 让 、尊师 爱友 的 “ 品 学兼 优 生 ” 。 ( 二) 尊重初 中生在德育管理工作 中的主体性 斯宾塞在 《 教育学》 中指出 :“ 记住你管教 的应该是养 成一个能
德育教育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 关键词 】 育教育 强化 学生 德 【 中图分类号】 4 0 G 1
主体性 【 文章编号】0 9 8 3 ( 0)6 05 — 2 10 — 5 42 80 — 02 0 0
一
方 面 受 到来 自于 学 校 的祟 高 理 想 的教 育 .另 一 方 面 听 到 看 应 的 设 计 , 新 开 发 出独 创 性 的 德 育 教 育 形 式 . 育 教 育 也 就 创 德
到 的是 社 会 上 的种 种 不 合 理 现象 ,两 者 的 反差 会 使 学 生 对 这 变 得 生 动 有趣 . 富 多彩 1 丰
纪 律 ” “ 有 ” 人 . 实 这 是 我 国素 质 教 育 的 终 极 目标 . 想 程 序 化 、 单 化 . 以我 们 要 多 研究 一下 学 生 的喜 好 , 的 四 新 其 理 简 所 了解 学 生
化 的 目标 。目标理 想 化 首 先 表 现 在 与 社 会现 象 严 重脱 节 . 生 的 兴 奋 点 . 展 一 些 深 受 学 生 欢 迎 的 活 动 . 在 活 动 中 进 行 相 学 开 井
20 年 1 第 1 08 2月 1卷 ・ 6期 第
宿州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德育教育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李 云
( 宿州 卫 校 安 徽 ・ 州 2 4 0 ) 宿 3 0 0
【 要】 摘 思考 当前德育教育绩效差的原 因, 主要是德育课教 学 目标 、 内容远 离学生 实际, 方法陈旧、 单一而致 。强化学生主
生认 为学 校 的德 育 很 糟 糕, 学 校 里 几 乎 所 有 的 老师 都 认 为 德 反应 和极 大 的 反 响 .说 明 只要 我 们 的 德 育 教 育 走 进 学 生 的生 而
陶行知“四颗糖”教育理念对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启示
陶行知“四颗糖”教育理念对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启示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人物,其“四颗糖”教育理念对于职业学校德育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人性的独特性陶行知提出的第一颗糖是“弘扬人性”。
他强调教育不能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尊重和关爱他们的独特性。
这对于职业学校德育教育来说尤为重要。
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样性较大,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念。
要实现德育目标,就要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品质陶行知提出的第二颗糖是“提升人格”。
他认为德育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具备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
对于职业学校学生来说,他们面临着复杂的社会环境和职业竞争压力,德育教育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品质,使他们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职业道德。
职业学校可以通过开展道德教育课程、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陶行知提出的第四颗糖是“创造环境”。
他认为德育教育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也需要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职业学校可以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开展学生自治组织和社团活动等方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陶行知的“四颗糖”教育理念为职业学校德育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职业学校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提升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和质量。
这将有助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更好的发展。
德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几点思考
德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几点思考德育过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被视为教育的核心,受到广泛重视。
德育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的人格,使其不仅在学业上有所成绩,而且在品德上趋于完美。
但是,传统教育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和主体性培养不够重视,因此德育教育很难做到真正的个性化。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在德育教育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
接下来,我将从几个方面分析这一观点。
一、注重学生自主性关注学生的自主性,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必要条件。
我们知道,学生的自我意识在其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
如果教师仅仅是一个纯知识的传递者,在课堂上只是不停地灌输知识,而对学生自主思考、发展创造力和其他方面的培养缺少关注,学生在经过长期的学习后很难主动提出问题或和其他同学交流学习。
因此,优秀的德育教育必须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支持他们自我探索的过程,创造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环境。
二、注重学生经验的体验和价值学生的人生经验和课堂经验不同,因此我们只能用课堂教育体验去指导学生这个阶段的人生发展。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让学生对课堂中的知识有强烈的体验和理解,那么大家的课堂教学,就一定会更有意义和效果。
自我经历不仅是有价值的,而且在某些情况下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在课堂中应提倡关注学生自身经验的体验和价值,以此来激发学生关注自身的成长。
三、注重学生生命的探索每个人的人生都是非常具有特色和意义的,在传承人类基本价值观的同时,也应该注重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
因此现代德育教育必须注重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让学生从自发追求中获得成长。
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应该被鼓励去尝试身处各种不同的环境和人群中,去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也能够更加尊重自己的人生。
四、注重育人的方法和方式育人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方法的问题。
许多教师在德育教育中只关注某些具体的行为,忽略了学生个体的价值,而不顾及他们个人的特点。
因此,在育人中应注重个性化发展,不同学生的思维和行为应被针对性地发展和支持。
论加强学生德育的主体性
行 动。
么应该做 、 什么不应该做 等种种心理 意识 , 从 而 让 学 生 的 意 识
正 确 地 支 配 自己 的 言行 活 动 , 逐 步达 到 较 好 的 教 育效 果 。
目前 , 我国学校德 育更偏重于理论 知识的讲解 , 而 对 学 生
主性活动为基本特征 , 以培 育 和发 展学 生 的 主体 性 道 德 人 格 为
根 本 目的 和价 值 取 向 的一 种 道 德 教 育 思想 和 实 践 模 式 。它 注 重 学生对道德内涵的 “ 顺 应” 和“ 同化 ” , 引 导和 激 励 他 们 进 行 自我 管理 、 自我 调 节 、 自 我完 善 、 自 我实 践 , 实现 自我 超 越 。 意 识就 是 人 在 头 脑 意 念 中对 某种 事 物 的认 识 。德 育是 指 按
道 德 行 为 的训 练 和 养 成 以及 社 会 实 践 重 视 得 不 够 , 使 一 部 分 学 生知行分离 、 言 行 不 一 。因此 , 我 国学 校 德 育 的改 革应 当在 强 化
道 德 实践 、 指导学生道德 行为方面下 功夫 , 把 学 生 平 时 的 言 行
举 止 所 表 现 出 来 的德 育 信 念 放 在 首 位 衡 量 , 注 重试 卷 评估 与 学
照 一 定 社 会 或 阶 级 的要 求 , 有组 织 、 有 目的 、 有计 划 的对 受 教 育 者施加 系统的影响 , 使 一 定社 会 或 阶 级 的 思 想 观 点 、 政 治 准 则 和 道 德 规 范 转 化 为 受教 育者 个 体 的 思 想 品德 的教 育 活 动 。就 学
谈德育教育在班级工作中的重要性5篇
谈德育教育在班级工作中的重要性5篇篇1德育教育,是班级工作的重要方面。
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品德发展,更对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班级管理中,德育教育应放在首位,以培养学生的品德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德育教育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德育教育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品德发展。
通过德育教育,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诚信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这些品德的形成,将伴随学生的一生,成为他们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
在班级管理中,德育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首先,德育教育能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当学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品德氛围,他们就会更加尊重彼此、关心集体,从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其次,德育教育能够提升班级的整体素质。
通过培养学生的品德,我们可以让他们具备更高的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德育教育的实施策略在班级工作中,我们应该如何实施德育教育呢?首先,我们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德育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教师的灌输和说教上,而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思考。
其次,我们要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
通过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如社会公益活动、团队比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品德的力量。
同时,我们也要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最后,我们要注重评价和反馈。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品德发展状况,并根据反馈进行调整和改进。
四、结论与展望综上所述,德育教育在班级工作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通过实施有效的德育教育策略,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素养,提升班级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
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德育教育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我们应该继续探索和创新德育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同时,我们也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高尚品德和综合素质的人才,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进步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