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国家形象及其构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国家形象及其构建
40916102 X邱淅
要想了解中国的国家形象及其构建,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国家形象,所谓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的结合;它是一系列信息输入和输出产生的结果,是一个“结构十分明确的信息资本”。国家形象被认为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可以从一个方面体现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因此,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深受各国政府的重视。
在国家影响的塑造中,首先是作为国家政治代表的政府理念、制度和行为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其次,各种机构、团体、企业和社会民众也对国家形象的塑造有重要作用;此外,国家的历史、文化以及自然和社会环境等等都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总体上来看,被新闻媒介反映出来的政府、机构、企业和公民的行为,与国家形象的关联最直接。国家形象首先是以媒介对一个国家及其民众的“客观反映”为基础的。通过媒介反映出来的一个国家是否开放、自由、XX、富强,该国的社会是否公平、正义,该国的民众是否诚信、正直、善良、宽容、博大,是国家形象最重要的基础。因此,新闻媒介的报道,特别是具备“客观性”、“平衡性”的报道,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公开透明,都体现了新闻媒介塑造国家形象的硬功能。
相对而言,通过虚构的文学艺术所反映的国家形象,其影响力明显更软,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文化的“软形象”。这种软,使文化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体现了一种“上善若水”的包容、浸染、渗透的软性功能。这种影响,更像是“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具有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中国的功夫文化、茶文化、餐饮文化,以及中国的京剧、民俗、民间文化等等,都成为国家形象的重要塑造手段。奥运会开幕式,作为一个文化事件,它的华丽、丰富、恢弘,特别是对中国“和”文化精神以及中国与时俱变的民族精神的阐释,对于塑造一个文明灿烂、文化独特、开放改革、求新求变的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不仅惊动了世界,而且也使一些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评价比较负面的人改变了看法。
因而,文化,不是用当下发生的事件来塑造国家形象而是以所传达的文化来建构国家形象。我们不能想象,如果没有好莱坞,美国的国家形象怎么可能具有现在这样的世界影响力;而我们也可以理解,当美国政府奉行单边政策,在全球穷兵黩武的时候,美国发达的文化仍然改变不了美国形象在全球的下降。一个国家的实体形象与一个国家的文化形象其实正是国家形象的两轮,一硬一软、缺一不可,一损俱损,一荣未必俱荣。
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其国家的“成长性”注定了中国已经并将继续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近年来,中国、中国人、中国元素、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符号、中国风等等,越来越频繁和突出地出现在全球媒介信息之中,共同建构了“中国形象”,为人
们提供了对于中国历史、现状、自然、人文、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综合印象”,这种印象中既有对中国国家和民众行为的“反映”,也有感性和理性的“判断”,既有对中国的“认识”,更有对中国的“评价”。
正因为中国是一个“成长”中的大国,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阵痛、蜕变、剥离时的污秽,将不可避免地呈现给全世界。加上中国的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等等都与目前占据世界格局中心地位的西方国家明显不同,因此,中国形象的“负面性”,往往会被一直处于文化优越、经济优越和制度优越感中的西方媒介所重视、所放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媒介自身则往往又可能“回避”中国形象的“成长”阴影,自觉地用“颂歌”修辞来打造中国形象,因而往往导致中国传媒“天使化中国”与西方传媒“妖魔化中国”的对立和冲突。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方面中国需要更加深入地通过“改革开放”来创造一种事实上更文明进步富强的中国,呈现一个“现实”的中国形象;一方面也要通过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相互沟通、相互视界融合来尽可能呈现一个相对“正面”的中国。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往往能够回避国家形象认知方面的硬性差异,用更加柔软的方式塑造国家形象。这种软性的文化塑造不仅更容易感染和影响人,而且往往也比特定的事件、人物更加持久、更加深入人心。所以,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形象品牌。其中,有国家形象品牌塑造比较成功的国家,如瑞士等国,从而提高了公众对这个国家的认知程
度。有研究表明,大多数人认为瑞士是拥有世界上最好的政府。当然,也有一些不太成功的国家形象品牌的例子。
21世纪的中国国家形象品牌需要重新塑造,其路径包括形象品牌的认知、形成、积聚、提升、维护、宣传和推广,此项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理由是:一、是中国政府和人民为建设和谐社会、促进世界和平和人类共同进步事业而进行对外与对内形象展示的需要;二、
是中国提升国际形象和国际亲和力,主动和有效地回应所谓的“中国威胁论”的需要;三、是成为中国令人信服地向世界各国表明坚持走和平发展、谋求人类共同发展的决心与信念的需要;四、也是中国向世界人民展示五千年来所积聚的悠久文明的深厚底蕴,让世界正确、客观和全面了解中国的需要。因此,提出重新构建和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形象品牌这一课题,是因为其和中国的国家利益高度契合而势必成为中国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对外宣传的一个重大政策选项,也应该是中国谋求更好地融入世界、在发展自身利益的同时发展人类共同利益,以此赢得绝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和全世界各国人民充分理解、广泛认同中国和平发展、和平崛起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战略选项。回望中国,一个半世纪以来,我们一直都在向西方学习,一个半世纪的中国文化史,是一部西风东渐的历史。100多年来,无数中国的有识之士,先烈、先辈、伟大的前驱者,从魏源、梁启超到鲁迅都是向西方寻求中华复兴的思想动力;从孙XX到陈独秀都是向西方寻求救国的真理与道路。长期以来,中国文化在以西方文明为中心的世界体系
中根本上处于失语状态,“文化中国”的形象是一个遥远的模糊不清并充满病态的被歪曲的形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奉行和平发展的原则,努力发展本国经济,在经济上迅速崛起,创造了连续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奇迹”,综合国力显著增强。通过对外开放和全面融入国际社会,中国逐渐建立起经济实力雄厚的“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大国”的形象,中国的国际形象不断向着成熟、理性的方向提高。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年中国举办了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2010年中国举办世博会,标志着国际社会对中国国际形象的全面认可。日益开放、日益强大的中国以更为宽广博大的胸怀拥抱世界,为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但是,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仍然是想象多于实际。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在鼓噪“中国威胁论”。在美国人看来,正在崛起的中国是一个“未得到满足的、野心勃勃的大国,其目标是主宰亚洲”。在美国和西方世界的媒体中,来自经济的威胁、粮食的威胁、军事的威胁、环境的威胁、文明的威胁等种种来自中国的威胁纷纷出现。2001年以来,与“中国威胁论”一脉相承的“中国崩溃论”又粉墨登场,国际社会有另外一种对中国国际形象的认识,即“强大但不确定的中国”。事实上,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和危言耸听的“中国崩溃论”已经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并影响了中国的国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