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萧条分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 资本边际效率等 于贴现率 , 用此贴现率将该资本资产未来受益 折合为现值 , 则该现值恰等于该资本资产的供 给价 格。”资本边际效率会随着投资的增加而递 减 , 这是因为 : 首先 , 投资越多 , 对资本设备 的需求越多 , 资本资产的价格越高 , 为添置资 本设备而付出的成本也就越大 , 所以投资的预 期利润率将下降 ; 其次 , 投资越多 , 产品未来 的供给越多 , 产品的未来销路越受到影响 , 同 样会导致预期利润率的下降。
每一人口的 实际收入 (按 1929 年 物价计算)
522 553
634 633 644 678
674
676
716
注:摘之福克纳的《美国经济史》下卷 318 页( 1964 年 4 月版, 1989 年 6 月第二次印刷,
商务印书馆出版,以下简写成《美国经济史》)
繁荣下的危机
农场艰苦时代的来临 1921 年的大丰收和欧洲对于美国农产品的需求
美国大萧条分 析美国经济大萧条分析
一战后的美国
一战是美国的一个转折点,就在 欧洲各国遭受着战乱之苦时,美
国却在悄悄地繁荣起来…… 这场战争扩大了美国政府的规模
,也扩大了它的作用领域
1921-1929 年的经济发 年份 工业生展产( 1933-1939
年为 100 )批发价( 1Fra bibliotek26 年为 100
房地产过热和移民的减少引起住房投资的减少 , 投资 函数发生紧缩性移动 ;
股市崩溃 , 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充满着不确定性 , 这会 增加他们的储蓄而减少消费 , 消费函数发生紧缩性移 动;
政府为了平衡预算 , 增加税收减少政府购买 , 这都导致 总需求最终减少 。
凯恩斯把经济危机的原因解释为有效需求不足。他认为在一国经济中 , 决定产出和就业 量的最主要是有效需求 , 有效需求是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处于最大利润的社会 总需求。
那么当时的情况如何呢。让我们直观的感受一下 。 股市暴跌.avi
对于大萧条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人们很多种解释。 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家特明在其 1976 年的著作 中认为,货币力量不是大萧条的原因所在,大萧 条主要是由消费支出的一次未被预测到的且原因 不明的下降所致。施瓦茨在解释大萧条的产生时 不仅强调货币的力量,而且强调了非货币力量。 “新奥地利学派”也强调货币力量在大萧条的产 生中的作用。但所持观点与施瓦茨相反。施瓦茨 认为美联储作的太少太晚,而新奥地利学派则认 为美联储作的太多。此外,有大量学者认为大萧 条产生的原因在于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
1929 年的 10 月……
在美国历史上, 1929 年—— 1933 年,爆发了一场长达五年之久 经济大危机。 谈及这场至今令美国人谈虎色变的大危机时,有关资料是这 样记载的:按当时价格计算,国民经济总产值由 1929 年的 1031 亿美元,下降到 1933 年的 556 亿美元;五年间, 10500 多家银 行倒闭破产,占总数的 49% ;棉花年产值 1929 年为 13.89 亿美 元, 1932 年只有 3.97 亿美元,降幅达 71% , 1/4 的棉花烂在 棉田里;棉花价格,从 1929 年每磅 16 美分,降至 1932 年 5.4 美分,下跌率高达 66.25%…… 五年大萧条,美国人生活严重恶化。全美失业人口达到 1700 万,饥饿和贫困成为普通现象, 200 多万难民流落城市街头,反 抗情绪到处漫延。 1930 年 3 月 6 日, 125 万人举行反对失业示 威游行; 1932 年,几百万饥民向华盛顿进军; 1929-1933 年, 全美 230 万人多次举行罢工和停工…… 当时,美国人非常厌恶时任总统胡佛。人们把用破铁罐、纸 板、粗麻布搭成的棚户,称为“胡佛村”;失业者将手里捡破烂 的口袋,叫做“胡佛袋”;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在公园长凳过夜 ,他们把裹身取暖的旧报纸,叫做“胡佛毯子”;农民抓住野兔 吃了,叫它“胡佛猪”……
汽车走进美国人的生活
危机在于,汽车是导致消费者债务增加的一个原因。在此期间售出的成百上千 的汽车,大部分是人们贷款买下的。 1919 年,可能有 5% 的家庭贷款买车 ,但是到了 1925 年,有 68.5% 的新车是人们贷款买下的,这个比例一直 到 1968 年才被超过。
投机狂潮
土地热是美国投机狂潮将要到来的一个征兆,但是真正开始出现在股票市场。
减少造成了美国农产品价格的暴跌。在 1945 年前,美国农产品一直没有恢复到一战时的 最高水平。
农场的过度膨胀使得生产成本的提高而生产率 却下降。 1920——1921 年的经济萧条中, 45.3 万农场主失去了自己的农场。在整个 20 年代,农业生产人数减少了 100 多万人。
芝 加 哥 证 券 所 门 口 的 人 们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所表现
出来的生产过剩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增长已经超过了劳动群众的实际需 要 , 不是社会产品的绝对过剩 , 而是一种相对过剩 , 是相对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 力的需求而出现的相对过剩。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现
象。经济危机的爆发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
经济恢复
当时日本经济复苏的最大障碍是 能源不足,恢复生产急需的原材 料运输出现障碍,工业生产日趋 萎缩。
经济恢复
战后日本经济的重建是从实行“倾斜生 产 方 式 ”开始走上轨道的。在资金和原料严 重不足的情况下,集中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 煤炭生产,用生产出来的煤炭重点供应钢铁 业,再用增产的钢铁加强煤炭业。首先要努 力造成煤和钢铁扩大再生产的能力,以此为 杠杆,带动整个经济的恢复。根据这个经济 战略,政府专门设立的“ 复兴金融公库”
下面就凯恩斯,马克思和弗里德曼的解释做一些 解释。
凯恩斯认为 , 经济大萧条的原因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 , 因为短期内价格呈黏性 , 所以总需求曲线是在总供给 曲线的水平阶段向左移动 , 收入减少 , 产量下降 , 出现 大量失业 , 经济走向衰退 , 这就是大萧条的到来。总需 求曲线向左移动的原因包括以下三点 :
1921
58
1922
73
1923
88
1924
82
1925
90
1926
96
1927
95
1928
99
1929
100
97.6 96.7 100.6 98.1 103.5 100.0 95.4 96.7 95.3
国民收入(按 十亿元计算)
59.4 60.7 71.6 72.1 76.0 81.6 80.1 81.7 87.2
P
P1 P0
O (W/P)* L
LD0 L* LD1 L0 O (W/P)*
r
r0
O ⅢP
P1 W1 P0 W0 W/P O ⅡL
LS
L*
L0
W/P O
IS
LM(P1 )
Ⅳ LM(P0)
Q0 Q*
Q
AD AS Ⅴ
Q0 Q*
Q
Ⅰ Q=F(L)
Q0 Q*
Q
(3) 流动偏好规律。流动偏好是 人们或出于交易动机以便应付日 常开支 , 或出于谨慎动机以便应 付意外开支 , 或出于投机动机以 便抓住随时出现的投资机会 , 而 愿意在手头保留一定数量的货币 以供灵活支配的愿望。凯恩斯认 为 , 利息是人们在一定时期内放 弃手中货币流动性的报酬 , 利息 率的高低又由货币供求关系决定。 货币的供给是中央银行控制的 , 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 , 所以利 息率决定于流动偏好规律。如果 资本家对利润率的预期等于或低 于利息率 , 则不会进行投资 , 结 果造成投资需求不足 , 并导致有 效需求不足。灵 活 偏 好 陷 阱 引 起
凯恩斯认为社会经济运行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 , 也就是预期能为资本家带来进程中会出 现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 , 其原因就在于有效需求不足。
有效需求是由三个基本心理规律造成的。
( 1)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 即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 , 人们的消 费会随着增加 , 但不如收入增加 的那么多。在新增加的收入 中 , 用于消费的比例逐渐减少 , 用于储蓄的比例逐渐增加 , 这就 引起了人们对消费品需求的 不足 , 进而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的非充分就业下均衡状态:由于 人们心理因素的作用,会产生一 种对货币的绝对流动偏好状态, 这导致利息率不可能低于某种水 平,由此使投资不足并产生有效 需求不足。
凯恩斯认为 , 上述三个基本心理规律使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所构成 的总需求往往低于社会总供给水平 , 从而导致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
马克思的理论解释
1945 年农业歉收,大米产量只有常年的六成 ,酿成了严重的粮食危机
由于物资极度缺乏,货币发行量激增,通货 膨胀日甚一日。 1945 年秋到 1946 年初,主 要消费物资的黑市价格暴涨为官价的 30 倍到 60 倍。经济上的混乱状况一直持续到 1947
战争末期,惨遭 原子弹 袭击的广 岛、长崎在内, 全国共有 119 个 城市化为废墟, 毁于战火的住房 达 236 万栋, 900 万人流离失 所近一半的工业 设备、道路、桥 梁、港湾设施受 到不同程度的破 坏。
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决定的。由于资本主义竞争规律和剩余价值的存 在 , 资本主义本身具有一种盲目提高生产能力和无限扩大生产规模的趋势 , 生产 的社会化为扩大生产的趋势提供了物质基础。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 , 生产的社 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的社会化内在要求各部门、各企业之间以及生产和消费 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 只有这样 , 整个社会的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但是 , 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 , 使得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之间以及生产和 消费之间不可能建立起使经济良性运转所需要的适当的比例关系。因此 , 生产社 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就产生了尖锐的矛盾。这一矛盾是资本 主义的基本矛盾 , 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对抗性质 , 它是资 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资本论》中有如下论述 :“ 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后 原因总是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 , 而与此相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竭 力发展生产力 , 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发展的界限。”马克思 从社会制度层面去寻找经济危机的根源 , 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 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 , 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 , 虽然可以 暂时促进复苏 , 但却不能从根本上使资本主义摆脱危机 , 相反 , 它又为下次生产 过剩和经济危机的到来创造了物质基础。据此 , 马克思提出了他自己的政策主 张 , 那就是 : 破除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 , 实现生产资料全民所有的公有制 , 按 照社会需要对社会各生产部门实行有计划的调节 , 对全社会的生产实行统一的组
罗斯福新政 (1933-45 年总统 ) :政府积极干预成为事 实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avi
日本部分讲解
讲解 : 汝慧萍
经济凋零
工矿业生产急剧下降,如果以战前 1934―1936 年平均水平为 100 , 1945 年 的工矿业生产指数仅为 60.2 , 1946 年更跌 到 30.7 。
弗里德曼的理论解释
弗里德曼认为对大萧条 , 美联储的政策负有重大责任。
在大萧条时期 , 一些银行出现倒闭 , 非常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 美联 储本应及时干预 , 恢复公众的信心。但美联储偏偏默许了银行的倒闭 , 未采取任何强有力的行动 , 终于酿成金融体系近乎完全崩溃的局面 , 银行倒闭最坏的结果是导致货币供应量不足。因此 , 一方面 , 由于银 行大量倒闭 , 破坏了存款货币存量 ; 另一方面 , 倒闭造成了部分存款 人信心的动摇 , 导致更高的流通现金—存款比例的要求 , 倘若没有倒 闭的银行 , 则只能通过持有相对于存款来说增加的准备金 , 来减少挤 兑的可能。流通现金—存款比率和准备金—存款比率的增加降低了货 币乘数 , 因而急剧地使货币存量减缩。由于大萧条的产生与美联储的 政策直接相关 , 因此 , 应当运用货币政策的调整来解决大萧条的问题。 弗里德曼的上述解释后来也成为了大萧条的一种主流解释。弗里德曼 认为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是一种货币现象 , 资本主义经济之所以会发 生周期性波动 , 是由于银行紧缩信用而导致货币供给不足。因此 , 只 要中央银行不断地按照一个固定不变的增加率把货币投入到经济体系 中去 , 就可 以解决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