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第二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课程开发
课程要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 平以及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制约。因此,儿童、社会、学科特征便构 成制约学校课程开发的三大因素。 (一)儿童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制约课程的学生因素包括学生的需要和条件,其中兴趣、爱好、接受能力和原有 的知识能力基础,是影响课程发展的直接因素。
二、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一)必修课程 所谓必修课程,是指同一年级的所以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 生的基本学历而开发的课程。 必修课程的根本特征是强制性,它是社会或机构权威在课程中的体现,具有多方 面的功能,例如:选择传递主流文化;帮助学生掌握系统化知识,形成特定的技 能、能力和态度;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等。 (二)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相对于必修课程而言的,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规划和个人兴趣,自 主选择的课程。它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 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
Ø 首先,课程要受学生身心发展阶段(即年龄特征)的制约,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特点决定了对 课程内容的接受程度。 Ø 其次,课程受学生个体差异的制约,这要求我们根据不同条件下不同个性的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设计多种多样的课程学习计划,编写多套教科书。
(二)社会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社会对课程开发的制约是从社会条件和社会要求两方面来发挥作用的。 其中生产 力的发展水平、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教育目的和具体的学校培养目 标对学校课程既提出了发展的条件,又提出了发展的要求,它们对课程的发展起 着决定性作用,是影响课程开发的根本因素。 社会对课程开发的影响体现在如下三点:
(二)课程目标的依据 u 对学生的研究。即要找出教育者期望在学生身上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包括: 第一,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并把它与理想的常模加以比较,确认其中存在 的差距。第二,了解学生个体的需要。第三,了解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 u 对社会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在课程领域里通常采用的 方法是把社会生活分为若干有意义的方面,再分别对各个方面进行研究。 u 对学科的研究。学校课程是要传递通过其他社会经验难以获得的知识,而学科 是知识最主要的支柱。泰勒指出,在确定课程目标的时候,应将学科专家的建议 作为重要来源。不同学科的专家谙熟该领域的基本概念、逻辑结构、探究方式、 发展趋势,所以,课程专家的建议是课程目标最主要的依据之一。
第一节 课程流派与课程开发
一、什么是课程
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Ø 第一,课程是指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美等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即学生所应 学习的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Ø 第二,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的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 Ø 第三,课程兼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其要求,而且 规定了各门学科设置的程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二)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又叫统整课程,是指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体 系合二为一的课程形态。根据各学科知识综合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综合课程划分 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三种形态。 u 相关课程也称“联络课程”,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在一些主题或观点上相 互联系起来,但又维持各学科原来的独立状态。 u 融合课程也称“合科课程”,是指将有关的学科合并成一个新的学科。合并后 原来的科目不再单独存在,这与相关课程不同。 u 广域课程指的是能够涵盖整个知识领域的课程整体。
四、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一)显性课程 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指的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有意图 地实施的“正式课程”。计划性——这是区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 (二)隐性课程【最早提出者:杰克逊;最早涉及隐性课程研究的学者:杜威】 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无形课程、自发课程等,是指学校教育中的 那些虽然在课程指南或学校政策中未明文规定,但却显然是学校教育经验中经常 的和有效的部分的实践和结果。具有非预期性、潜在性、多样性、不易觉察性。 学校里的隐性课程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Ø 物质方面的隐性课程,指学校中的建筑物、设备、景观和空间的布置等。 Ø 制度方面的隐性课程,指学校的组织制度、知识的选择、管理评价、利益分配制度等。 Ø 文化、心理方面的隐性课程,指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校风、班风、教师的行为作风等。
(三)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区别 u 隐性课程是在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非公开的方式呈现的课程。而显 性课程则是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公开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u 隐性课程往往是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获得的非学术性经验。而显性课程则 通常是学生以有意识的方式获得的学术性经验。 u 隐性课程的实施往往表现出非计划性、非预期性、随机性特点。而显性课程的 实施则具有鲜明的计划性、组织性、可预期性特点。
(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 u “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必修课程是国家对学生在身心发展反面 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的有效保证,选修课程则给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空间。 没有良好的、最低限度的共性发展,就不会有真正的个性发展。 u 具有等价性。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彼此之间不存在主次关系,选修课程不是必 修课程的附庸或陪衬,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个课程领域。
(三)学科特征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课程与知识的关系十分密切,学校课程正是因人类传递和传播知识的需要而产生 的,人类积累的知识宝库是学校课程取之不尽的源泉。因此,学科特征是影响课 程开发的重要因素。 课程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
Ø 首先,要研究学习课程中应该包括哪些科学知识和技能,如何确定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 Ø 其次,要研究怎样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改革现有课程,力求做到在保证科学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的有效学习范围内,吸收新的科学成就,更新我们的课程。
Ø 社会的效用。有些课程,如自然科学、数学等将会给人们在复杂的工业技术社会里求得生存提 供必要的基础。 Ø 社会责任感。有些课程,如政治学,社会学等在任何民主社会里都具有激发人们的社会和政治 自觉性的重要意义。 Ø 家长与社会的压力。家长与校外各团体的要求对课程内容的开发会产生一定影响。
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一)国家课程 国家课程亦称“国家统一课程”,它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它体 现国家意志,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 程。权威性、多样性、强制性是国家课程的主要特征。 (二)地方课程 地方课程又称地方本位课程,是指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国家课程政策,以 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 政治、文化的发展水平及其对人才的特殊要求,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而开发、 设计、实施的课程。 地方课程的特征包括地域性特征、民族性特征、针对性特征、适切性特征、灵活 性特征、探究性特征和开放性特征。
第二节 课程类型及其特征
一、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
(一)分科课程 中国古代的“六艺”、西方的“七艺”,是最早形态的分科课程。近代夸美纽斯 所倡导的“泛智课程”,赫尔巴特根据人的“六种兴趣”设置的课程,斯宾塞根 据功利主义原则设置的课程,都属于分科课程。 分科课程,即从各门科学中选取最基本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分学科安 排教学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的课程。分科课程强调各门课程各自的逻辑体系, 教学以各自的学科
考纲解析
§ 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 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 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 § 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以及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 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 § 了解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课程评价等涵义和相关理论。 § 了解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改革目标及其基本的实施 状况。
第三节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
一、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概念 课程目标是一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力图促进这一阶段学生的基本素质在其主动 发展中最终应达到的预期水准。 包含四方面的规定性:
Ø 时限性,即课程目标要同特定的教育阶段相联系,不是对所有教育阶段预期结果的笼统规定。 Ø 具体性,即课程目标要详细描述学生身心发展的预期结果,明确学生所要达到的发展水平。 Ø 预测性,即课程目标所描述的结果是预期性的,不是实际的结果,是学生发展状态的理想性规 划。 Ø 操作性,即课程目标是明确的,可以付诸实现的,不是一般性的规划,与教育目的不同。
二、现代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
(一)学科中心课程论 学科中心课程论即结构主义课程论,主张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 核心,已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 (二)活动中心课程论 活动中心课程论指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理论,主张以学生兴趣、爱好、动机、需 要等为价值取向,以学生社会活动为中心来研制课程和组织教学。 代表人物:杜威 (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社会中心课程论又称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张 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重视道德教育和社会权威的作用。
二、课程内容
(一)课程内容的含义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 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语言、行为、习惯的总和。 关于课程内容的理解,需要重点把握以下三个要点:
Ø 课程内容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精华 Ø 课程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对象 Ø 课程内容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材料
(三)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也称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即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来组织的教学课程。 活动课程的特点:
Ø 过程的实践性 Ø 活动的自主性 Ø 内容的开放性 Ø 形式的多样性
(四)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之间的关系 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是学校教育中的两种基本的课程类型,我们可以把两者看作 是一种相互补充而非相互替代的关系。
(三)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指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基 于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对本校的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 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化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 程。 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2. 多元化原则 3. 自主性原则 4. 适宜性原则 5. 补充性原则 6. 适应性原则 7. 特色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