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
论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为什么要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
1.“创新能力”的提出。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党的”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了“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
”的总体思路。
在这“四位一体”总的思路结构中,最根本、最关键的问题是“着力自主创新”。
没有自主创新,就不可能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好科学发展道路;没有自主创新,就不可能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没有自主创新,就不可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没有自主创新,也就不可能又好又快地实现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
2.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在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历史条件下,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自主创新。
我们的劳动力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
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调动全社会力量重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我国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水平和效益。
3.青少年更需要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个性品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期。
中国青少年学生应试能力强,但动手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较差。
因此,探索当前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加强青少年创
新能力培养更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
二、影响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1.家庭的“循规蹈矩”式教育。
父母总是对孩子的将来寄予很高的期望,希望孩子将来能成名成家,或者弥补自己的诸多遗憾。
于是,不管书上说什么,都拿来灌输给孩子,只要孩子能“鹦鹉学舌”,便能博得“聪明”的夸奖;再加上人们又总是欣赏那些听话的孩子并誉之为“好孩子”的美称,所以家长们也就对孩子从小进行“聪明加懂事”式、“循规蹈矩”式的教育。
其实孩子的头脑中总是盘旋着许多莫名其妙的新想法,可是常常被大人们不屑一顾,甚至横加干涉,大人们或许没有想到,一个颇有天分的发明家就在这样的训斥声中被扼。
2.学校的“唯上唯书”式教育。
一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大多注重对已知知识的传授,特别是在升学率、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各种教育活动已经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忽略了孩子们的创造意识的培养。
二是教育方式采取灌输式。
教师整堂课讲解,学生一字不拉地速记,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不能随便提问表示异议。
这种上课方式缺乏信息反馈和民主气氛,灌输有余,启发不足。
三是学习方式是以记忆为主。
学生对教师讲解内容的消化方式是记忆,被强迫读死书,死读书,复制有余,创新不够。
同时,青少年在参加工作前基本上是在校园内度过,没有涉足真实的社会,学习和实践从根本上脱节。
这种教育模式,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残酷竞争,使我们的学生既缺乏创造性的培养,又缺乏一种与人合作的
3.社会的培养机制尚不完善。
在美国,青少年学生三分之一的课程是在博物馆上的,天文馆和图书馆都是他们学习的好去处,还有电脑网上教学。
据报载,美国目前12岁以上的少儿都会操作电脑,上互联网络,被称为“网上一代”。
而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尚处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业主要是在教室里由老师传授,素质教育的口号在全国都提得轰轰烈烈,应试
教育的实践却也是扎扎实实的。
《中国青年报》有一篇关于“靠拼时间换成绩全国普遍”并呼吁“救救孩子”的报道,产生了强烈的心灵共震。
该报道说:“最近,在海南工作的叶先生回河南家乡探亲时碰到了一件让他心痛不已的事儿:上初中的妹妹正处在长身体的年纪,却每天早上5时就要起床去学校上早自习,晚上近22时才到家,回家后还要再做作业,经常是23时才能休息,甚至有时子夜零时还不能上床。
”应试教育无疑会大大影响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
不论是政府和学校,还是社会和家庭,对青少年一代的培养都面临教育目标重新定位、教育方式重新选择,教育效果重新评估等问题。
这些深层次的问题不解决,鼓励青少年创新的激励机制和社会环境就难以形成。
三、如何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
青少年时期好奇好问、好动好试、爱好模仿、富有想象、热情活泼,是最易接受新鲜事物,接受现代信息的。
他们身上潜藏着无穷的创新潜能。
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尊重青少年的个性发展与创造精神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指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
”他呼吁要解放孩子的手、口、脚、脑,把孩子从条条框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这样,蕴藏在孩子身上的巨大创造潜能旧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出来。
怎样才能更好的挖掘最大潜能呢?我觉得我们要欣赏孩子性格中积极的优良的一面,对孩子的一些缺点或不如意的表现,不应该表现出无望和愤怒。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辨证的观察孩子们的行为及其反应,我们总会发现他们的优点。
我们不能把青少年看作消极的被管理对象和灌输知识的容器,而要把每个青少年看作具有创造潜能的主体、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
学校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否则,若各个环节管理过死,学生就会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个性得不到尊重和发展,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
创新能力。
为此,应该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例如可以实行学习过程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允许大学未毕业的学生进行自主创业,为他们保留一定时间的学籍,激励那些敢于创新的学生脱颖而出
2开设创新课程,营造创新氛围。
创造能力来源于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仅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
因此,开设创新课程就显得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开设一系列专门的创新课程,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兴趣。
有重点地教给学生们一些最基本的科研和创新方法,诸如如何选题,如何搜集、分析、整理资料,如何提炼论点(观点),如何谋篇布局、安排论文结构;如何论证阐述;如何修改文稿,了解论文的书写格式和规范等等。
同时有意识地给学生布置一些综合性大作业或小论文,对学生进行一些科研创新的基本训练,教师再加以必要的指导和辅导,使学生初步掌握科研创新的方法和途径。
广大学生通过科研创新实践的磨练,科研创新的能力和水平都会有显著的提高。
学校还应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定期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和科技报告会,出版学生论文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活动,以强化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积极参加课题调研,并对学生的科研课题进行定期检查和鉴定,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和责任心,拓展学生的视野,有效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建立激励竞争机制,举办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对在创新方面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对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创新成果的学生,应有相关规定给予多方照顾或优待
3、转变培养模式,改进考试方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想方设法地去调动和激发学生对科研创新的兴趣,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也就需要教师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
要把过去以“要我
学”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我要学”上来。
积极实践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他们在自主的基础上增强创新能力,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应努力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
考试方式上,我们可以进行适量的开卷考试。
考试时允许学生带课本、笔记等资料,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对那些有创造性见解的答卷要给予鼓励,力争把学生的精力引导到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上来。
尽量减少试卷中有关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方面需要死记硬背的内容,尽可能地安排一些没有统一标准答案的探讨性问题,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经过反复、仔细地分析思考才能做出回答。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并对他们起到一种重要的导向作用。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