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组织_血液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引言概述:血液是人体内最重要的液体之一,它在人体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血液的组成和功能,以及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过程。
同时,还将探讨血液在人体内的调节作用和相关疾病。
一、血液的组成1.1 血浆:血液中约占一半的成份,主要由水、蛋白质、无机盐和营养物质组成。
1.2 红细胞: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其形状为双凸型,内含血红蛋白。
1.3 白细胞:具有免疫功能,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五种。
二、血液的功能2.1 运输氧气和养分:红细胞携带氧气和养分通过血液运输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2.2 排除代谢产物:血液通过携带二氧化碳和废物,将其从组织和器官中带走,然后通过肺和肾脏排出体外。
2.3 免疫谨防:白细胞在血液中发挥免疫功能,反抗外来病原体的入侵,保护人体免受感染。
2.4 维持酸碱平衡:血液中的碳酸氢根离子和氢离子可以通过酸碱平衡系统调节,维持人体内的酸碱平衡。
三、血液的循环过程3.1 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脏通过心脏收缩和舒张的运动,将血液从心脏推向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3.2 动脉和静脉的血管系统:血液通过动脉进入各个组织和器官,经过交换氧气和养分后,通过静脉回流至心脏。
3.3 微循环:血液通过弱小的毛细血管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气、养分和废物的交换。
四、血液的调节作用和相关疾病4.1 血液凝固: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可以在受伤时形成血块,阻挠血液过多流失,维持血液凝固的平衡。
4.2 免疫调节:血液中的白细胞和抗体可以识别和泯灭病原体,维持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4.3 血液疾病:血液疾病包括贫血、白血病、血栓等,这些疾病会影响血液的正常功能,需要及时治疗。
总结:血液作为人体内流动的组织,其组成和功能对人体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
通过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的生理过程和相关疾病。
进一步研究血液的特性和调节机制,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并为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提供参考。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知识点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知识点一、流动的组织——血液1.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液具有运输、防御和保护的功能,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2.血液分层后,上层淡黄色的半透明液体是血浆。
下层是红细胞,呈红色;白细胞和血小板在两层交界处,很薄,呈白色。
3.血浆的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
3.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4.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数量最多,富含血红蛋白。
具有运输氧的功能。
5.白细胞有细胞核,比红细胞大,但数量少。
能吞噬病菌,对人体起防御和保护作用。
6.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细胞,没有细胞核,形状不规则。
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二、血流的管道——血管1.三种不同的血管: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2.动脉是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液流速快。
3.静脉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输送到心脏去的血管,管壁薄,弹性小,管内血液流慢。
4.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少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它是血液和细胞间物质交换的场所,管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血液流速最慢。
3.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1)尾鳍色素少的活的小鱼,(2)观察过程中,应时常用滴管往棉絮上滴水以保持湿润,保证小鱼能正常呼吸。
(3)实验结束后,将小鱼放回鱼缸。
(4)根据血流方向分辨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输送血液的泵——心脏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心脏壁主要由心肌构成,心脏有左心房、右心房和左心室、右心室四个腔,只有同侧的心房和心室相通;主动脉连左心室,肺动脉连右心室,同侧的心房和心室之间,心室和动脉之间都有瓣膜,这些瓣膜单向开放的,只能沿一定的方向流动,而不能倒流。
心室与动脉之间的瓣膜叫动脉瓣;心房与心室之间的瓣膜叫房室瓣。
2.血液循环的途径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
在体循环中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了物质交换,体循环把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课题:流动的组织-----血液

课题:流动的组织-----血液流动的组织-----血液血液是人体内一种非常重要的液体,也是一种流动的组织。
它起着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重要作用。
血液组织有着复杂的结构和功能,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血液的组成、功能以及它在人体内的重要性。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血液的组成。
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是血液中所占的液体部分,它约占血液体积的一半。
血浆由水、蛋白质、电解质和其他溶质组成。
血细胞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含有血红蛋白,负责运输氧气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
白细胞是身体的免疫细胞,负责抵抗感染和保护身体免受病原体侵害。
血小板参与了止血和凝血过程。
血液的功能非常多样化。
首先,它是人体的主要营养和氧气的输送者。
通过血管系统,血液将氧气从肺部运送到身体的各个组织和细胞,供给其正常的代谢需求。
同时,血液也输送着食物,包括葡萄糖、氨基酸和脂肪酸等,到身体各个细胞中,以维持细胞正常的功能。
除了营养和氧气的输送,血液还负责代谢产物的转运,将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从组织和细胞中带走,促进排泄和清除废物。
其次,血液在体温调节和水分平衡中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调节血液流量和血管张力,血液可以调节体温,维持人体内部的稳定状态。
当体温过高时,血液会通过皮肤的血管扩张,增加散热,以降低体温。
当体温过低时,血液会通过收缩血管,减少散热,以保持体温。
此外,血液也通过尿液排泄多余的水分,维持体内的水分平衡。
血液还具有很强的防御功能。
白细胞可以识别和消灭病原体,保护身体免受感染。
当身体受到伤害时,血小板会迅速集聚在伤口上,形成血栓,停止出血。
这一过程称为止血和凝血。
此外,血液中还含有抗体和其他免疫分子,参与免疫反应,帮助身体应对各种疾病。
血液在人体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负责运输和供给身体各个组织和细胞的营养和氧气,保持体内的稳定环境,调节体温和水分平衡,并参与免疫和防御反应。
正常的血液循环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而血液病变则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最新流动的组织血液说课稿集体备课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获奖(四篇)

最新流动的组织血液说课稿集体备课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获奖(四篇)流动的组织血液说课稿集体备课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获奖篇一本课是新人教版教材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通过呼吸吸进氧进入人体后,怎样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被组织细胞利用?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运走?顺理成章的就要学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而本节课是本章的基础,同时为后面学习血液循环、输血、献血做了铺垫。
所以本节课从内容上来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对血液既熟悉又陌生。
说学生熟悉血液是因为他们对血液的颜色有感性认识,有过流血、验血的经历。
说学生对血液陌生,是因为学生不知道血液里有哪些成分,以及各种成分各有什么作用。
这些知道的却很少。
所以根据学生的这种情况、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并能通过血浆和三种血细胞的功能归纳出血液的功能。
2.通过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观看课件,了解血浆和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主要功能。
能力目标:1.通过课件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解读血常规化验单,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了解血液对人体有很重要的作用,形成正确的血液观。
教学重点:掌握血液的成分及其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血液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1.情境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温故引新,导入新课。
2.探究学习新课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化验单,对化验单初步解读。
2)观察血液分层现象,得到血液的组成。
3)学习血浆的组成及主要功能时,先让学生猜想:血浆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从成分上再猜想它的功能又是什么?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得到结论。
这样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猜一猜、想一想,并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后学生会有成功的喜悦。
5)最后通过比较血细胞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3.通过练习,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引言概述:血液是人体内最重要的液体之一,它承担着输送氧气和养分、排除废物、维持体温和酸碱平衡等重要功能。
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对于生物学教学至关重要。
本文将围绕“流动的组织——血液”这一主题展开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血液的结构和功能。
一、血液的组成1.1 红细胞:红细胞是血液中最多的细胞成分,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到全身各个组织。
1.2 白细胞: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能够识别并消灭病原体。
1.3 血小板: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胞碎片,主要功能是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二、血液的功能2.1 氧气运输:红细胞通过血红蛋白将氧气从肺部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
2.2 营养输送:血液中含有各种营养物质,可以将养分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
2.3 废物排泄:血液通过肾脏和肝脏将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
三、血液循环系统3.1 心脏:心脏是血液循环系统的中心,通过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
3.2 血管: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负责输送血液和调节血压。
3.3 淋巴系统:淋巴系统是血液循环系统的一部分,负责回收组织液和细胞碎片。
四、血液的凝血机制4.1 血管收缩:受伤后,血管会迅速收缩以减少出血量。
4.2 血小板聚集:血小板会聚集在受伤处形成血栓,阻止血液继续流失。
4.3 凝血蛋白激活:凝血蛋白会在受伤处激活,形成凝血酶,促使血液凝结。
五、血液疾病与预防5.1 贫血:贫血是由于红细胞数量或功能异常导致的疾病,可以通过补充铁元素和维生素B12预防。
5.2 血栓形成:血栓形成是由于血液凝块阻塞血管引起的疾病,可以通过定期运动和饮食控制预防。
5.3 血友病:血友病是一种凝血功能异常的遗传性疾病,患者需要定期注射凝血因子进行治疗。
结语:通过本文的教学设计,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血液的组成、功能、循环系统和凝血机制,同时了解一些常见的血液疾病及其预防方法。
这将有助于学生在生物学课程中对血液这一重要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知道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血液的组成:血细胞、血浆2. 血液的功能:运输、防御、调节体温3. 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难点:血液各成分的功能及相互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问题。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3. 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血液的特性。
4.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血液循环图,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在人体中的作用。
2. 新课导入:介绍血液的组成,包括血细胞和血浆。
3. 讲解血液的功能:运输、防御、调节体温。
4. 探讨为什么血液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5.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血液显微镜观察,让学生了解血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
2.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3. 评价学生对血液组成、功能和血液循环的理解,以及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意识。
七、教学资源:1. 教材:《生物学》2. 多媒体课件:血液的组成、功能和血液循环动画3. 实验材料:血液样本、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等4. 参考资料:血液相关的研究论文、健康知识普及文章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2. 第3课时:探讨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3. 第4课时:实验操作,观察血细胞4. 第5课时:总结本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九、课后作业:1. 复习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整理课堂笔记。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知道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探究血液成分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关注生命健康的意识,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血液的组成:血浆、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2. 血液的功能:运输、防御、调节体温。
3. 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 难点: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血液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展示血液的微观结构,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血液成分实验材料。
3. 显微镜等实验器材。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血液循环动画,引导学生关注血液的重要性。
2. 探究血液成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血液样本,分析血浆、血细胞的特点。
3. 了解血液功能:教师讲解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学生总结血液的作用。
4. 探讨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分析血液在体内的运输作用,引导学生理解“流动的组织”的含义。
七、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2. 教师强调关爱生命健康,提倡关爱他人的情感。
八、课后作业1. 绘制血液成分结构图,加深对血液组成的理解。
九、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的运用。
2. 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提出改进建议。
十、拓展活动1. 开展血液知识竞答,增加学生对血液的了解。
2. 组织参观血站,让学生亲身体验献血过程,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感。
六、教学实施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血液循环动画,引导学生关注血液的重要性。
2. 探究血液成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血液样本,分析血浆、血细胞的特点。
3. 了解血液功能:教师讲解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学生总结血液的作用。
4.流动的组织---血液(人教版生物)

人血的永久涂片 为什么看不见血小板?
血小板很小
白细胞 红细胞
有时不谨慎,皮肤划破了,流出血来,但过不久,在伤口处的 血就凝固了,还把伤口堵住了,血就不流了。这是为什么?
出现这种自我保护的现象,就是血小板的功劳。当血液流 经伤口时,血液中的血小板就会在伤口处聚集成团,同时 血小板破裂时还会释放一些物质,促进血液凝固成块,堵 住伤口而止血。凝血块周围出现的淡黄色、透明的液体, 叫做血清。 血小板又发挥了什么作用呢?
白细胞分类计数
中性白细胞 正常为0.50-0.70,增高或减少的原 因与白细胞计数相同
淋巴细胞
正常为0.2-0.4,增多时常见于中性 白细胞减少、结核、百日咳等;其减 少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增多;
嗜酸性粒细胞 正常为0.005-0.05,增多见于寄生虫 病、过敏性疾病及某些皮肤病
嗜碱性粒细胞 正常为0-0.0075,临床意义不大
解读下面血常规化验单
医院血液化验单
项目 测定值 RBC 4.8×10 12个/L
/L WBC 18×10 9个/L Hb 70g/L
PLT 210×10 9个/L
正常参考值 男(4.0—5.5)×1012个/L
女(3.5—5.0)× 1012个
(4—10)×109个/L 男120—160g/L 女110—150g/L (100——300)×109个/L
教学目标
1、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2、视察血涂片,尝试区分三种血细胞。 3、解读血常规化验单,了解贫血、化脓、和血液凝固的知识。
视察:血液的分层现象
抽取猪等哺乳动物的新鲜 血液10毫升,放入盛有少 量抗凝剂(如柠檬酸钠) 的试管里,离心机离心或 静置一段时间。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教案:流动的组织,血液课程名称:生物学年级:高中生物课课时:1课时(45分钟)主题:流动的组织,血液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血液的组成、功能及其在人体内的运输作用。
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及功能教学难点:血液在人体内的运输作用教学方法:讲授结合互动、案例分析、实验演示教学资源:PPT、实验器材、幻灯片教学内容和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与血液相关的图片或实验装置,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血液的思考,并提出问题:“我们小时候被割伤后为什么会流出血?血液在我们的身体里面起到了什么作用?”2.血液的组成(15分钟)-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探究血液的组成,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等。
-每个小组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将自己的探究结果整理出来。
-每个小组汇报自己的探究结果,并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概括血液的组成。
3.血液的功能(15分钟)-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探究血液的功能,包括运输营养物质、氧气和二氧化碳、代谢产物、激素等。
-每个小组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将自己的探究结果整理出来。
-每个小组汇报自己的探究结果,并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概括血液的功能。
4.血液在人体内的运输作用(15分钟)-实验演示:通过实验装置,展示血液在人体内的运输作用。
例如,用胶管代表血管,将不同颜色的液体分别放入相应的容器中,演示血液通过静脉、动脉和毛细血管的运输过程。
-学生互动讨论:观察演示后,让学生自由讨论血液运输作用的过程和机制,并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概括血液在人体内的运输作用。
5.总结和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血液的组成、功能及其在人体内的运输作用,并与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
-教师布置学生课堂作业,例如补充完善已有的教学内容,并搜集相关案例和新闻报道等。
教学评价方法:-针对学生的小组讨论、实验演示和互动讨论等,进行课堂表现评价。
-针对学生的课堂作业,进行书面评价。
延伸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外出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不同人群的血液特点,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一节的内容。
通过对消化和吸收以及人体的呼吸的学习,师生对营养物质、氧气及二氧化碳等会进入血液中有了共同的认识。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血液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并且为之后学习血液循化、泌尿系统中的物质交换等奠定基础,在本册教材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表现欲较强,对生活中的现象有极高的兴趣。
而且他们对血液的组成和重要性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血液各成分具体有什么作用,为什么医生可以通过病人血常规检测结果就能知道身体出现了哪些问题却不得而知。
所以本节课能够引起广大学生学习的兴趣。
但是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说出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解读血常规化验单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化验单的解读,掌握分析、比较的学习方法通过对红细胞与白细胞的比较,学会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研究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堂内容的小组探究,养成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对血液功能的学习,形成血液对人体重要性的共同认识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及个部分的功能2、教学难点观察人血永久装片,区分白细胞和红细胞五、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预习针对本节课的学习,提出两个简单的问题。
课前3分钟,独自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1、血液是由和(包括、、)构成的。
2、血液不仅具有作用,而且还具有和作用。
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本节课的学习有所准备。
情境导入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生病了去医院,医生总会让我们去做个血常规化验,在化验单中你们会看到有哪些项目?为什么医生可以通过这些项目来判断我们的身体出现什么疾病呢?结合问题,回顾化验单的内容,积极思考,交流自己对血液的认识。
将知识溶于情境之中,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知道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血液的组成:血细胞、血浆2. 血液的功能:运输、防御、调节体温3. 血液循环的途径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功能及血液循环的途径。
2. 教学难点: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血液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形象生动地展示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血液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血液的组成,讲解血细胞、血浆的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血液在人体内的功能,让学生了解血液为何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的能力。
教案剩余章节待您提供要求后,我将为您编写。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血液组成和功能的理解,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
2. 评价学生对血液循环途径的掌握,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演示。
3.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血液组成和功能的多媒体课件。
2. 血液循环途径的图解或动画演示。
3. 小组讨论的问题指南。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关于血液的趣味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血液组成:使用课件展示血细胞和血浆的图片,并详细讲解每种成分的功能。
3. 演示血液循环:播放血液循环的动画,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
4. 小组活动:分发问题指南,让学生分组讨论血液的作用和重要性。
九、课后作业1. 绘制血液循环途径图,标注主要器官和血管。
3. 收集关于血液健康的资料,如饮食、运动对血液的影响等。
《4.1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表格(附导学案 同步练习)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结合生活经验和观察分析,描述血液成分②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③解读血常规化验单,了解各种血细胞的功能及其病理表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④分组实验及讨论,在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2、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血干细胞及其研究进程,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关爱他人【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血液的成分及各自的主要功能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难点突破:学生课前搜索自己或家人的血常规化验单,研究自身的一些血细胞数目异常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自己寻求血细胞的功能来解惑,使枯燥的血细胞功能溶入生活中去学习。
【教学设计思路】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观察演示实验了解血液成分――根据血浆成分推断血浆功能――分组实验、列表归纳血细胞的种类、结构及区别方法——分析血常规化验单理解血细胞的功能——通过知识运用巩固知识――关注常州电视台都市新闻坊追踪白血病女孩的事例,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达到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关爱他人的目的。
【课前准备】师:1、准备未加抗凝剂的血液(血块)及加抗凝剂的血液2、显微镜、人血永久涂片3、课件PPT流动的组织——血液生:收集自己或自己家人的血常规化验单【教学设计】《流动的组织-血液》习题一、填空题1、血液是由和组成的。
2、血细胞包括、、。
血液分层后,在下层,呈现红色,、在两层交界处,很薄,呈现白色。
3、血红蛋白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易与氧。
血红蛋白的这一特性,使红细胞具有的功能。
4、白细胞细胞核,比红细胞,但数量少。
当病菌侵入人体内时,能穿过毛细血管,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
5、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细胞,细胞核,形状不规则。
当人体受伤流血时,血小板会聚集在伤口处,释放与血液有关的物质,形成血块堵塞伤口而止血。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知道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2. 让学生掌握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特点和功能,了解它们在人体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深入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难点:血小板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实验观察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流动的组织—血液》。
2. 显微镜、血液样本、载玻片、盖玻片等实验器材。
3.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授新课:介绍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讲解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重点讲解血小板的特点和功能。
3. 实验观察:让学生用显微镜观察血液样本,了解血液的组成,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特点。
4.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血液疾病及其危害,引导学生关注健康。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展开讨论,分享彼此的收获和感悟。
6. 总结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7. 板书设计:流动的组织—血液组成:血浆、血细胞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功能:运输、免疫、凝血等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应和存在的问题,以便于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血液知识的理解。
3. 收集有关血液疾病的资料,了解其发病原因和治疗方法,下节课分享。
八、课堂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讨论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参与程度。
流动的组织-血液(1)(人教版生物)

C 6、人体成熟的血细胞中不具细胞核的一组是( )
A.红细胞和白细胞 B.血小板和白细胞
C.血小板和红细胞 D.血细胞和红细胞
D 7、贫血是指( ) A.人体内的血量过少 B.血液中的营养物质过少 C.血液中的白细胞或血小板数量过少 D.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过少,或者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的含 量过少。
结缔 8、血液属于
组织 。
9、某患者面色苍白,精神不振,头晕无力。 经血常规化验,他的红细胞计数为5.5×10 /L,血红蛋白含量为85g/L。那么,该患者可 能患有什么病?试说明判断理由。
答:贫血。
附:成年人体内血细胞的正常值 红细胞:4.0~5.5×1012个/升(男),
3.5~5.0×1012个/升(女)。 血红蛋白:120 ~160克/升(男),
2、血浆的成分有 水 、 蛋白质 、葡萄糖 、无机盐 等,血浆 的主要功能是 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
3、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是 红细胞 ,它里面含有红色 的 血红蛋白 ,具有 运输氧气 的功能。
4、体积最小的血细胞是
血小板
,它具
有 止血凝血 的功能。
5、在血细胞中,有些 白细胞 能吞噬侵入人体的病菌,从而 保护人体的健康。
110 ~150克/升(女)。 白细胞:4~10 ×109个/升。 血小板(100 ~ 300) × 109个/升
血红蛋白含量太 少。
(多吃含无机盐 铁多的食物,如 红枣、木耳等。)
10、 中国足球队在备战世界杯 亚洲区预选赛时,在众多条件 优越的地点中,最终选择昆明 为训练基地。你认为最主要的 原因是什么?这对运动员的身 体机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12、当皮肤划破流血之后,一会血就会自然止住, 这是怎么回事?
4.1流动的组织血液说课稿七年级生物下册(人教版)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以一个生活实例进行新课导入:讲述一位因输血救治而重获新生的患者的真实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感受到血液的神奇和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对血液知识的学习兴趣。接着,我会提出问题:“血液为什么能救人?它在我们体内是如何流动的?”引发学生的思考,为接下来的学工具来辅助教学:
1.教具:血液分层实验器材、显微镜等,用于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血液结构。
2.多媒体资源:PPT、视频、动画等,展示血液的组成、功能和血型知识,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概念。
3.技术工具:网络教学平台、在线问卷调查等,用于课堂互动、课后作业和反馈。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形象地展示抽象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拓展教学时空,便于学生课后复习和巩固。
(三)互动方式
我将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
1.师生互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给予反馈;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给予指导和帮助。
2.生生互动: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实验报告;小组间分享实验成果,进行交流与评价。
这些互动方式旨在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血型与输血:通过PPT和视频,介绍血型的分类、遗传规律以及输血的原则,让学生明白血型与输血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实验报告,总结血液的组成、功能及血型知识。
2.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医生、患者等角色,模拟输血救治过程,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小组合作: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中学生物《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中学生物《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知道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2. 使学生掌握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特点和功能,了解它们在人体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观察血液涂片和实验操作,加深对血液组成和功能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1. 血液的组成:血浆和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2. 血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三、教学难点:1. 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2. 血液在人体中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 利用多媒体展示血液的微观结构,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借助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血液的特性。
五、教学准备:1. 血液涂片slides2. 显微镜microscopes3. 实验材料:载玻片、盖玻片、滴管、染色剂等。
4. 教学课件PPT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血液循环动画,引导学生回顾血液循环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血液的组成:提问“血液由什么组成?”,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进行思考。
介绍血液的组成,强调血浆和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重要性。
3. 学习血细胞的特点和功能:分别介绍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血液涂片,了解血细胞的形态。
4.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血液涂片观察实验,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细胞,并记录观察结果。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提问“血液在人体中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思考。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法、多媒体展示和实验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了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血细胞功能的部分,部分学生可能仍存在理解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生活实例,进一步解释血细胞的功能,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知道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2. 掌握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特点和功能;3.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和讨论,理解血液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难点:血小板的形成过程和功能。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四、教学准备:1. 教具:显微镜、血液样本、图片、视频等;2. 学具:学生实验材料包(包括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滴管等);3. 教材:教科书《流动的组织—血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血液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血液的外观和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科书,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血液样本,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4. 交流展示: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到的血液组成和功能,血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6. 巩固练习: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7.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保持血液健康。
六、课后作业:1. 完成教科书上的练习题;2. 调查家庭成员的血液类型,了解血型的遗传规律;3. 收集有关血液健康的资料,下一节课分享。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并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实验报告对学生进行评价,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九、教学进度安排:本节课计划用1课时(45分钟)完成。
十、教学资源:1. 教科书《流动的组织—血液》;2. 网络资源,如血液知识讲解视频、图片等;3. 实验材料,如血液样本、载玻片、盖玻片等。
《流动的组织——血液》素养教案

血小板的功能是止血和加速凝血,修补破损的血管,它还具有保护血管内皮,参与内皮修复,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5.三种血细胞的比较
项目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形态特点
两面凹的圆盘状,富含血红蛋白
个体最大,形态多样
个体最小,形状不规则
有无细胞核
人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
有
无
数量
最多
最少
较少
主要功能3
了解血小板过少的危害
根据表格对三种血细胞进行比较
总结血液的功能
引导完成想一想,议一议。
视频或实验:指导实验分析血液的成分
拓展区别:血浆和血清
图文介绍血常规
图文介绍血常规中的各个项目
指导完成教材讨论
图文介绍血浆的成分及作用
指导实验: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指导完成讨论,区别红、白细胞
图文视频介绍红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寿命
运输氧和一部分二氧化碳
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止血和加速凝血
异常时的表现
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过少或红细胞中血红蛋白含量过低是,都会引起贫血
体内有炎症时,其数量会明显增多
数量过少,机体会出现异常出血;数量过多,机体易形成血栓等
6.血液的功能
血液中的血浆可以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血浆中还有许多与凝血、抵御疾病等相关的血浆蛋白。红细胞可以运输氧和一部分二氧化碳,红细胞可以吞噬病菌,血小板能止血和加速凝血。由此可见,血液不仅具有运输作用,还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A.运输二氧化碳 B.运输养料
C.运输氧气 D.运输废物
3.小王患急性炎症被同学送到医院治疗,医生通过验血,发现血液中( B )
流动的组织-血液-初中生物

流动的组织-血液-初中生物
形态:血液分层后,上层淡黄色的透明液体。
成分:水、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
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2)血细胞: 红细胞:形态:两面凹的圆饼状。
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富含血红蛋
白。
贫血(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值)
功能:运输氧气。
特性:血红蛋白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
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白细胞:形态:有细胞核,成圆球状,比红细胞大,但数量少。
功能:吞噬病菌,有防御功能和保护作用。
特性:白细胞能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
位,将病菌包围,吞噬
血小板:形态:是最小的血细胞,形状不规则,无细胞核。
功能:
血红蛋白:红细胞中含有的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
特性:在含氧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含氧低的地方与氧分离
血液的功能:运输、防御保护、调节体温
2) 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图片
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
种类形态特点正常值功能红细胞两面凹的圆饼状,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细胞核男子平均值:5.0*1012个/升;女子:4.2*1012个/升运输氧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的组成 血液是由血浆(blood plasma)
和血细胞(bloodcell)组成的。 在两层交界处, 有很薄的一层白色物质, 这是白细胞 和血小板。
一、血浆:
1.成分 2.功能
一、血浆
➢成分:水(90%)、葡萄糖、氨基酸、 无机盐、尿素等
➢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 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
贫血患者的症状是:面色苍白并有头
昏、乏力、心悸、心急等症状。血红蛋白 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一般来说,贫血患 者应当多吃一些含铁的食物和蛋白质丰富 的食物。
3. 中国足球队在备战世界 杯亚洲区预选赛时,在众 多条件优越的地点中,最 终选择昆明为训练基地。 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 么?这对运动员的身体机 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1.白细胞接 近细菌
2.白细胞开始 吞噬细菌
3.白细胞已将 细菌吞噬
你的血液中 白细胞多, 可能有炎症。
二、血细胞
项目 形态特点
名称
红细胞
两面凹的圆饼 状,富含血红 蛋白(铁)
个体最大,形 白细胞 态多样
血小板
有无 细胞
核
成熟 后无碳
有 最少 吞噬病菌,对 人体有保护和 防御作用
血液分层图
血常规化验单
注:报告单中的RBC、WBC、 Hb、PLT分别是红细胞、白细胞、 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的英文缩写。
资料分析
将一定量的人的血液放入装有抗凝剂(如柠檬酸 钠)的试管中,用离心机离心或者静置一段时间后, 可以观察到血液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讨论:含有抗凝剂的血液, 离心或者静置一段时间后,为什 么会出现分层的现象?分成了几 层?
A.红细胞和白细胞 B.血小板和白细胞 C.血小板和红细胞 D.血细胞和红细胞
2.贫血是指(D )
A.人体内的血量过少 B.血液中的营养物质过少 C.血液中的白细胞或血小板数量过少 D.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过少,或者红细胞中 的血红蛋白的含量过少。
3.血液属于 结缔 组织 。
课后练习P71
1.人在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的情况下,血液中 主要丢失了什么成分?通常采用什么方法来补充血 液丢失的这些成分?
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细胞,没有细胞核,形 状不规则(图IV—33)。当人体受伤,血液从 破裂的血管中流出来时,血小板会在伤口处 聚集,释放与血液凝固有关的物质,形成凝 血块堵塞伤口而止血。血友病患者由于血小 板少,一有伤口便会流血不止。由于血小板 凝集等原因而在血管内出现凝血块,就形成 血栓。
二、血细胞
昆明属于高原地区,同平原地区相比, 空气中氧含量低。在这种环境中训练,可增 加运动员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含量,增强血 液供氧能力,从而增强运动能力。
4.一个红细胞的寿命大约为120天,而大部分白 细胞的寿命只有几天,你能解释其原因吗?
白细胞吞噬了病菌和死亡的细胞后, 自己也会死亡,所以白细胞的寿命比较 短。
女:110~150克/升 PLT (100~300)×109个/L
二、血细胞
项目
形态特点
名称
红细胞 白细胞
两面凹的圆饼 状,富含血红 蛋白(铁)
有无 细胞 核
成熟 后无
数量 最多
功能
运输氧和部 分二氧化碳
血小板
Hi~我的名字叫白细胞, 嗯。。。相较于红细胞,它没
有细胞核,咱白细胞有……
当病菌侵入人体内时,白细胞能穿过毛细血 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通过自身的变形将 病菌包围、吞噬。
数量最多的是红细胞
2.你是怎样区别红细胞和白细胞的?
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红色,数量 多,不用染色就能观察到;白细胞的个体红 细胞大,数量少,需要经然色才能观察清楚。
3.为什么看不见血小板?
血小板比红细胞和白细胞小许多,且颜 色很淡,需要进行特殊的染色才能观察到。
课堂练习
1.人体成熟的血细胞中不具细胞核的一组是( C )
项目 形态特点
名称
红细胞 白细胞
两面凹的圆饼 状,富含血红 蛋白(铁)
个体最大,形 态多样
血小板 个体最小,形 态不规则
有无 细胞
核
成熟 后无
数量
功能
最多 运输氧和部分 二氧化碳
有 最少 吞噬病菌,对 人体有保护和 防御作用
无 居中 凝血和止血
人血的永久涂片
红细胞 白细胞
讨论
1.你所观察的人血永久涂片中数量最多的是哪 种细胞?
血液是由上层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下层深红色部分以及中间的很薄的一层 白色物质组成的。红细胞和所含的血红 蛋白在下层的物质里,白细胞和血小板 在中间很薄的一层白色物质里。
3.为什么把血液称做“流动的组织”?
血液中有大量的血细胞,这些细 胞与血浆共同构成血液,完成物质运输 等功能,因此血液是一种组织,属于结 缔组织。血液可以流动,因此称作“流 动的组织”。
人血的永久涂片
•
1、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0.1 1.1620. 11.16M onday, November 16, 2020
讨论
1.含有抗凝剂的血液,离心或者静置一段时 间后,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的现象?分成了几层?
血液中含有不同的组成物,它们的 密度不一样,所以,含有抗凝剂的血液, 离心或者静置一段时间后,就会逐渐分 成上下两层以及中间一薄层白色物质。
2.综合上面的资料,你认为血液可能是由 哪几部分组成的?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血液 成分,分别应在什么层位?
大量出汗时,血液主要丢失水分和无
机盐。通常采用喝水和适量补充无机盐的 方法,来补充血液中丢失的这些成分。严 重腹泻时,人体主要丢失水分、一部分无 机盐和葡萄糖等营养物质。通常采用喝水、 适量补充无机盐以及静脉滴注(或口服)
葡萄糖溶液等方法来补充血液丢失的这 些成分。
2.人体内红细胞或血红蛋白过少时,会引起贫血。 你认为贫血患者会表现出哪些症状?根据血红蛋白 的成分,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缓解这些症状?
二、血细胞
项目 名称
形态特点
有无 细胞 核
数量
功能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大家好^-^ 我的名字叫做红 细胞,我的样子 长得不咋地,全
都长得……
请看下面的漫画!
血红蛋白的作用: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张× × 男
正常参考值 RBC 男:(4.0~5.5)×1012个/L
女:(3.5~5.0)×1012个/L WBC (4~10)×109个/L Hb 男:120~160克/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