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康之《一般管理学原理》(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十六章~第十八章 【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六章管理中的激励
1.什么是激励?简单激励模式如何用图表示?
答:(1)激励的含义
①“激励”一词,英文为motivation,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的意思;
②在汉语中,“激励”一词古已有之,其含义是激发、鼓励从而使人振作;
③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激励就是在外部某种刺激因素的影响下而使人产生一股内在的动力并朝向所期望的目标不断追求和奋斗的心理活动过程。
(2)按照行为科学的研究,人的需要、动机、行为与满足之间,可以用简单的模式(见图16-2)表示如下:
图16-2简单的激励模式
①需要是指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它是客观需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所谓客观需要,既包括人体内所需要的也包括社会性需要;
②动机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活动的念头或想法,它是推动人行动的直接原因。
产生动机有两个最基本的条件:
a.由于个体缺乏某种东西而引起的需要、欲望和驱动力等;
b.个体身外客观存在的刺激。
前者是内部条件,后者是外部条件。
③行为是指人们受某一需要所驱动而为了达成某个目标所表现出来的活动过程。
人的社会性行为一般是指动机性行为,即由动机引发、维持并指向一定目标的活动。
所以,动机性行为是内部需要和外部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
2.作为管理手段的激励具有哪些特点?
答:激励具有以下特点:
(1)激励有着明确的目标。
任何激励行为都有其目的性,只有设定明确的目标才更有利于组织管理者采取有效的激励手段,使组织成员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并实现组织的预期目标。
(2)激励通过控制人们的需要和动机而发生作用。
激励正是通过未满足的需要发挥作用。
这就要求管理者运用激励手段必须以控制组织成员的需要为前提,只有把组织成员的需要引导到管理系统有条件使其得到满足的范围中来,才能发挥激励的作用。
(3)激励是一门艺术。
激励手段的运用赋予了管理活动主动性的特征。
激励能够真正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使管理活动得到被管理者的积极响应和配合。
这是运用其他管理手段所无法达到的。
3.试分析激励的机理。
答:(1)激励的实质就是通过影响人的需要或者动机而达到引导人的行为的目的,它实际上是一种对人的行为的强化过程。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动机是由他所体验到的某种未满足的需要和未达到的目标所引起的。
这种需要或目标可以是生理或物质上的,也可以是心理和精神上的。
在现实情境中,人的需要往往不是只有一种,而是会同时存在多种需要。
这些需要的强弱也随时会发生变化。
任何时候,一个人的行为动机总是由其全部需要中最重要、最强烈的需要所支配和决定的,是朝着满足优势需要的目标努力的。
这种努力的结果又作为新的刺激反馈回来调整人的需要结构,指导人的下一个新的行为,这就是所谓的激励过程,也称动机一行为过程。
也就是说,需要在个人内心引起不平衡状态,产生了行为的动机。
这就为通过激励使个人按照组织目标去寻求和选择满足这些需要的行为并最后达到提高绩效的目的提供了客观基础。
(2)激励是通过影响组织成员个人需要的实现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的。
毫无疑问,激励因素就是能影响个人行为的某种东西,它对一个人是否愿意做些什么事情有重大影响。
考察所有的激励理论,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基本原理:人们愿意做那些能够从中得到报偿的事情。
这种能够得到报偿的事情就是我们常说的“好处”,规范地讲就是“利益”。
利益(物质的与精神的)能激励人,因而,能够满足需要的利益就是激励因素。
4.简述激励的作用。
答:在管理活动中,激励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吸引并真正留住人才。
有效的激励制度可以使组织成员感觉到自己受到重视,心甘情愿地留在组织中为组织效力,激励可以使人忠于组织目标,从而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组织提高绩效。
激励从人的内部状态出发,把人的动机系统激发起来,对行为有强大的推动力量。
因而,激励可使员工最充分地发挥其技术和才能,变消极为积极,从而保持工作的有效性和高效率。
(3)能够创建优秀的组织文化。
持续而有效的激励能够使一个组织形成向上、热情、追求卓越等良好的氛围,可以使组织的各项管理活动得到全体员工的拥护和外界的认可。
(4)可以全面提高组织成员的素质,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①正确的激励可以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
②激励还可以提高组织成员的职业技能。
(5)对整个社会具有推动作用。
激励不仅对组织发展能够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对整
个社会也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正确的激励可以引导和规范人的行为,使人们向着组织、社会所希望的方向努力。
5.为什么运用激励手段应首先把握人的需要?
答:(1)激励是一种力量,也是一个过程。
激励能够给人以行动的动力,使人的行为指向一定的目标。
激励的目标是使组织中的成员充分发挥他们潜在的力量。
激励的实质在于通过有效的外在刺激引发内在动机,达到激发潜能、发挥能力、努力工作、实现组织目标的目的。
因此,想要更好的实现激励效果就要首先把握人的需要。
(2)人们不仅有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需要,而且总是力图使这些需要得到满足。
人的需要既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
激励就是通过影响人的需要的实现来提高其积极性的。
当然,人的需要是非常复杂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需要,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或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会有不同的需要。
(3)总体说来,人的需要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来划分。
面对不同的需要,组织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只有对把握好了人的需要,才能够有效地采取措施激励员工,实现组织目标。
6.人的行为动机与人的需要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答:(1)人的行为动机与人的需要并不完全等同,需要是动机的一个基本要素,但仅仅有某种需要,并不必然导致满足需要的行为发生。
因为,人的需要多种多样,并且很难在同一时期内同时都得到满足。
因此,人往往是在诸多需要中确定“优势需要”的,正是人的优势需要才会转化为人的动机。
(2)需要与行为动机的转化过程大体上可以这样来解释:由于人感到了某种需要就会
产生某种企图,这个企图就是动机,有了这个动机才会激发人的内在动力并努力去实现某一目标。
就是这个追求目标的过程操纵着人的行为,决定人的行为的一般方向,并使人的行为持续下去。
可见,动机是由于需要没有达到满足从而为了实现该需要而产生的,它既源于特定的需要,又针对特定的目标。
7.简述期望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期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提出的,是一种研究需要与目标之间规律的理论。
期望理论认为,人的期望就是个人对其一定水平的努力可能导致特定结果的估计。
在组织中,组织成员往往会对结果或绩效之于他的价值作出估计。
当入在行为发生后实际获得的结果证实了原先的期望结果,就会感到满意。
弗鲁姆把组织对个人的回报划分为两类:
(1)最终结果;
(2)中间性、手段性、工具性结果。
中间结果是第一层次,最终结果是第二层次。
但无论是中间结果还是最终结果,对于组织中的不同成员而言,其价值是不相同的。
一位职工在对那些价值很高的结果有着强烈的追求时,还会同时考虑:一旦采取行动是否可以真正实现目标;可能性有多大。
他会把获得的结果的重要性与实现结果的可能性结合起来。
8.简述强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强化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
斯金纳认为:人的内心状态是个“黑箱”,只能通过外界控制来影响人的行为。
所谓强化是指随着人的行为方式之后发生的某种结果会使以后这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增大。
(1)斯金纳的理论包括三个基本概念,即驱动力、习惯和强化:
①驱动力是需要的内在状态,它由各式各样的条件所发动,其中包括了前面讨论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到的各种需要;
②习惯是在特定环境下,外界事件及其对人的作用所导致的反应之间的一种有训练的联系,它表明了刺激一反应间的关系,决定员工的行为选择和方向;
③强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的某种行为是否需要重复,它能增强习惯,强化的过程也是新习惯形成的过程。
(2)同时,斯金纳将强化划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大类型。
①正强化,就是对那些已出现过的积极的、令人愉快的行为给予一定的肯定或奖励,使之巩固和保持。
②负强化即是对那些已出现过的消极的、令人不快的行为给予一定的否定与惩罚,以使它们削弱直至消失。
③需要注意的是,正强化与奖励、负强化与惩罚并不完全等同。
a.奖励后的积极行为可以得到保持,也可以消退;
b.强化的目的通常是使积极的行为得到保持或增强。
c.惩罚仅是对那些不良行为起强制性和威胁性作用,以期减少或消除这些行为,但它能否与期望一致,有待于惩罚后的实际效果。
9.简述行为矫正模型的基本内容。
答:赫西和布莱查德等人又进一步明确了组织学习的强化原则,即通过强化刺激以加强记忆、强化和修正人们的行为。
(1)这些原则具体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