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工程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因工程综述
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
所谓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对基因进行操作的复杂技术,是将外源基因通过体外重组后导入受体细胞内,使这个基因能在受体细胞内复制、转录、翻译表达的操作。
基因工程是生物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和细胞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和微生物
工程共同组成了生物工程。
所谓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是在分子水平上对基因进行操作的复杂技术。
它是用人为的方法将所需要的某一供体生物的遗传物质——DNA大分
子提取出来,在离体条件下用适当的工具酶进行切割后,把它与作为载体的DNA分子连接起来,然后与载体一起导入某一更易生长、繁殖的受体细胞中,以让外源物质在其中“安家
落户”,进行正常的复制和表达,从而获得新物种的一种崭新技术。
它克服了远缘杂交的不
亲和障碍。
1974年,波兰遗传学家斯吉巴尔斯基(Waclaw Szybalski)称基因重组技术为合成生物学概念,1978年,诺贝尔医生奖颁给发现DNA限制酶的纳森斯(Daniel Nathans)、亚伯(Werner Arber)与史密斯(Hamilton Smith)时,斯吉巴尔斯基在《基因》期刊中写道:限制酶将带领我们进入合成生物学的新时代。
2000年,国际上重新提出合成生物学概念,并定义为基于系统生物学原理的基因工程。
重组DNA技术的基本定义
重组DNA技术是指将一种生物体(供体)的基因与载体在体外进行拼接重组,然后转入另一种生物体(受体)内,使之按照人们的意愿稳定遗传并表达出新产物或新性状的DNA 体外操作程序,也称为分子克隆技术。
因此,供体、受体、载体是重组DNA技术的三大基本元件。
基因工程的基本定义
狭义上仅指基因工程。
是指将一种生物体(供体)的基因与载体在体外进行拼接重组,然后转入另一种生物
体(受体)内,使之按照人们的意愿稳定遗传,表达出新产物或新性状。
重组DNA分子需在受体细胞中复制扩增,故还可将基因工程表征为分子克隆(Molecular Cloning)或基因克隆(Gene Cloning)。
广义上包括传统遗传操作中的杂交技术、现代遗传操作中的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
是指DNA重组技术的产业化设计与应用,包括上游技术和下游技术两大组成部分。
上游技术:基因重组、克隆和表达的设计与构建(即DNA重组技术);
下游技术:基因工程菌(细胞)的大规模培养、外源基因表达产物的分离纯化过程。
广义的基因工程概念更倾向于工程学的范畴。
广义的基因工程是一个高度的统一体:
上游重组DNA的设计必须以简化下游操作工艺和装备为指导思想;
下游过程则是上游重组蓝图的体现与保证。
---基因工程产业化的基本原则。
基因工程是指重组DNA技术的产业化设计与应用,包括上游技术和下游技术两大组成部分。
上游技术指的是基因重组、克隆和表达的设计与构建(即重组DNA技术);而下游
技术则涉及到基因工程菌或细胞或基因工程生物体的大规模培养以及基因产物的分离纯化过程。
基因工程是利用重组技术,在体外通过人工“剪切”和“拼接”等方法,对各种生物的核酸(基因)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然后导入微生物或真核细胞内,使重组基因在细胞内表达,产生出人类需要的基因产物,或者改造、创造新特性的生物类型。
从实质上讲,基因工程的定义强调了外源DNA分子的新组合被引入到一种新的寄主生物中进行繁殖。
这种DNA分子的新组合是按工程学的方法进行设计和操作的,这就赋予基因工程跨越天然物种屏障的能力,克服了固有的生物种(species)间限制,扩大和带来了定向改造生物的可能性,这是基因工程的最大特点。
基因工程包括把来自不同生物的基因同有自主复制能力的载体DNA在体外人工连接,构成新的重组的DNA,然后送到受体生物中去表达,从而产生遗传物质的转移和重新组合。
基因工程要素:包括外源DNA,载体分子,工具酶和受体细胞等。
一个完整的、用于生产目的的基因工程技术程序包括的基本内容有:(1)外源目标基因的分离、克隆以及目标基因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这一部分的工作是整个基因工程的基础,因此又称为基因工程的上游部分。
(2)适合转移、表达载体的构建或目标基因的表达调控结构重组。
(3)外源基因的导入。
(4)外源基因在宿主基因组上的整合、表达及检测与转基因生物的筛选。
(5)外源基因表达产物的生理功能的核实。
(6)转基因新品系的选育和建立,以及转基因新品系的效益分析。
(7)生态与进化安全保障机制的建立。
(8)消费安全评价。
近年来出现了一大批利用基因工程改造生物改造自然的实例。
1.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 CGTase,EC 2. 4. 1. 19) 是一种多功能酶,主要用于生产环糊精( CD) 、糖基化碳水化合物,同时在食品行业也有重要作用。
自然界中产CGTase 的微生物主要为Bacillus、Paenibacillus、Klebsiella、Thermoanaerobacterium、Thermoanaerobacter 等[3]。
不同来源的CGTase,由于宿主的蛋白质合成、修饰和转运过程各自不同,其性质差别很大。
已发现的CGTase 仍不能达到工业化生产的条件,人们仍需努力探索,筛选出性状新和特性优的CGTase。
最近研究人员利用基因改造和异源表达策略发现新CGTase 基因序列及它们表现出的一些新性质。
Lee 等[4]在Pyrococcus furiosus 中发现新CGTase 基因序列,然后把该基因转入Escherichia coli 表达,得到热稳定性高的CGTase ( 最适温度: 90℃) ; Go 等[5]从Alkalophilic Bacillus sp. BL-31 分离得到的新β-CGTase,具有专一性强的分子间类黄酮转糖基作用; Atanasov等[6]、Kitayska 等[7]从Bacillus pseudalcaliphilus 8SB 分
离得到一种新CGTase,可高收率转化淀粉为β-CD 和γ-CD[6-7]。
2.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表达能够促使肿瘤细胞DU145 凋亡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
衍生物TRSP10,并在体外研究其对DU145 细胞的抑制效应。
以重叠延伸PCR 方法合成TRSP10 基因序列,并插入高效表达的质粒载体pKYB-MCS 的NdeⅠ和SapⅠ酶切位点之间,优化融合蛋白诱导表达的条件,建立了从载体构建到重组菌表达、制备的工艺技术条件。
3.里氏木霉( Trichoderma reesei) 被认为是最合适联合生物加工( consolidated bioprocessing) 的
微生物之一。
原始里氏木霉菌株产乙醇能力太低,需要进一步提高其产酒量。
我们通过基因
组
重排技术提高了里氏木霉菌株产乙醇能力和乙醇耐受力。
首先对CICC40360 菌株孢子进行NTG诱变得到正向突变菌株,再以此为出发菌株进行基因组重排。
进行基因组重排后,重组菌株在含不同乙醇浓度的原生质体再生培养基上进行筛选。
突变菌株和原始菌株一起做摇瓶发酵实验进行比较以确定产乙醇能力的提高。
经过两轮基因组重排后,筛选获得表现最优异的重组菌S2-254。
该菌株能在利用50g /l 葡萄糖发酵出6. 2g /l 乙醇,同时能耐受3. 5% ( v /v) 浓度乙醇。
上述结果表明,本实验采用的基因组重排技术能够有效而且快速获得具有目的性状的优良菌株。
4. 随着低温灾害发生频率增加,水稻耐冷育种研究已经成为保障水稻生产的一个重要内容,利用基因
工程技术提高水稻耐冷性是一条优于传统育种的有效途径。
根据低温信号转导途径,将耐冷基因分为三类:
蛋白激酶( CDPK,MAPK 等) 基因、转录因子( ICE1 /ICE-like,CBF/DREB,MYB 等) 基因、功能基因( 合成渗透调节物质基因、脂肪酸去饱和代谢关键酶基因等) 植物耐冷性大多是受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性状,而且还会与其他环境胁迫因子发生交叉作用,耐冷机理复杂,从而导致传统育种方法在良植物耐冷性方面受到限制。
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发掘利用优异的基因资源来改良植物的耐冷性,是提高植物耐冷丰产能力最为有效的途径。
目前,低温信号转导途径主要分为依赖CBF( CRT /DRE binding factor) 的信号转导途径和不依赖CBF 的信号转导途径。
在依赖CBF 的信号转导途径中,细胞首先通过改变膜的流动性和蛋白构象接受冷信号,并且激活Ca2 + 通道,Ca2 + 受到低温诱导浓度瞬时增加,使信号转导途径中的CBF 上调表达,进而调控其下游低温胁迫相关功能基因表达上调[2 - 3]。
在不依赖CBF 的信号转
导途径中,下游低温胁迫相关功能基因的表达受到CBF 之外的转录因子( MYB,SNAC 等) 或其他因素( 例如ABA) 的诱导,对该途径的研究没有依赖CBF 的信号转导途径系统、全面、深入。
根据低温信号转导途径,本文从蛋白激酶( CDPK,MAPK 等) 基因、转录因子( ICE1 /ICE-like,CBFDREB,MYB 等) 基因、功能基因( 合成渗透调节物质基因、脂肪酸去饱和代谢关键酶基因等) 三方面详细阐述耐冷基因在水稻耐冷基因工程育种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耐冷基因的利用及农作物耐冷遗传改良和育种提供参考。
小结
基因工程的现状与展望。
一、基因工程应用于植物方面
农业领域是目前转基因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之一。
农作物生物技术的目的是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增强作物抗逆性、抗病虫害的能力。
基因工程在这些领域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由于植物病毒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植物抗病基因工程也也已全面展开。
自从发现烟草花叶病毒(TMV)的外壳蛋白基因导入烟草中,在转基因植株上明显延迟发病时间或减轻病害的症状,通过导入植物病毒外壳蛋白来提高植物抗病毒的能力,已用多种植物病毒进行了试验。
在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增强植物对细菌和真菌病的抗性方面,也已取得很大进展。
植物对逆境的抗性一直是植物生物学家关心的问题。
由于植物生理学家、遗传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协同作战,耐涝、耐盐碱、耐旱和耐冷的转基因作物新品种(系)也已获得成功。
植物的抗寒性对其生长发育尤为重要。
科学家发现极地的鱼体内有一些特殊蛋白可以抑制冰晶的增长,从而免受低温的冻害并正常地生活在寒冷的极地中。
将这种抗冻蛋白基因从鱼基因组中分离出来,导入植物体可获得转基因植物,目前这种基因已被
转入番茄和黄瓜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口味、口感、营养成分、欣赏价值等品质性状。
实践证明,利用基因工程可以有效地改善植物的品质,而且越来越多的基因工程植物进入了商品化生产领域,近几年利用基因工程改良作物品质也取得了不少进展,如美国国际植物研究所的科学家们从大豆中获取蛋白质合成基因,成功地导入到马铃薯中,培育出高蛋白马铃薯品种,其蛋白质含量接近大豆,大大提高了营养价值,得到了农场主及消费者的普遍欢迎。
在花色、花香、花姿等性状的改良上也作了大量的研究。
二、基因工程应用于医药方面
目前,以基因工程药物为主导的基因工程应用产业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基因工程药物主要包括细胞因子、抗体、疫苗、激素和寡核甘酸药物等。
它们对预防人类的肿瘤、心血管疾病、遗传病、糖尿病、包括艾滋病在内的各种传染病、类风湿疾病等有重要作用。
在很多领域特别是疑难病症上,基因工程工程药物起到了传统化学药物难以达到的作用。
我们最为熟悉的干扰素(IFN)就是一类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制成的多功能细胞因子,在临床上已用于治疗白血病、乙肝、丙肝、多发性硬化症和类风湿关节炎等多种疾病。
目前,应用基因工程研制的艾滋病疫苗已完成中试,并进入临床验证阶段;专门用于治疗肿瘤的“肿瘤基因导弹”也将在不久完成研制,它可有目的地寻找并杀死肿瘤,将使癌症的治愈成为可能。
由中国、美国、德国三国科学家及中外六家研究机构参与研制的专门用于治疗乙肝、慢迁肝、慢活肝、丙肝、肝硬化的体细胞基因生物注射剂,最终解决了从剪切、分离到吞食肝细胞内肝炎病毒,修复、促进肝细胞再生的全过程。
经4年临床试验已在全国面向肝炎患者。
此项基因学研究成果在国际治肝领域中,是继干扰素等药物之后的一项具有革命性转变的重大医学成果。
三、基因工程应用于环保方面
工业发展以及其它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已远远超出了自然界微生物的净化能力,已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
基因工程技术可提高微生物净化环境的能力。
美国利用DNA 重组技术把降解芳烃、萜烃、多环芳烃、脂肪烃的4种菌体基因链接,转移到某一菌体中构建出可同时降解4种有机物的“超级细菌”,用之清除石油污染,在数小时内可将水上浮油中的2/3烃类降解完,而天然菌株需1年之久。
也有人把Bt蛋白基因、球形芽孢杆菌、且表达成功。
它能钉死蚊虫与害虫,而对人畜无害,不污染环境。
现已开发出的基因工程菌有净化农药的DDT的细菌、降解水中的染料、环境中有机氯苯类和氯酚类、多氯联苯的工程菌、降解土壤中的TNT炸药的工程菌及用于吸附无机有毒化合物(铅、汞、镉等)的基因工程菌及植物等。
90年代后期问世的DNA改组技术可以创新基因,并赋予表达产物以新的功能,创造出全新的微生物,如可将降解某一污染物的不同细菌的基因通过PCR技术全部克隆出来,再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在体外加工重组,最后导入合适的载体,就有可能产生一种或几种具有非凡降解能力的超级菌株,从而大大地提高降解效率。
四、前景展望
由于基因工程运用DNA分子重组技术,能够按照人们预先的设计创造出许多新的遗传结合体,具有新奇遗传性状的新型产物,增强了人们改造动植物的主观能动性、预见性。
而且在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等方面具有革命性的推动作用,对人口素质、环境保护等作出具大贡献。
所以,各国政府及一些大公司都十分重视基因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抢夺这一高科技制高点。
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我国基因工程技术尚落后于发达国家,更应当加速发展,切不可坐失良机。
但是,任何科学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一定的灾难。
比如基因药物,它不仅能根治遗传性疾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甚
至人的智力、体魄、性格、外表等亦可随意加以改造;还有,克隆技术如果不加限制,任其自由发展,最终有可能导致人类的毁灭。
还有,尽管目前的转基因动植物还未发现对人类有什么危害,但不等于说转基因动植物就是十分安全的,毕竟这些东西还是新生事物,需要实践慢慢地检验。
转基因生物和常规繁殖生长的品种一样,是在原有品种的基础上对其部分性状进行修饰或增加新性状,或消除原来的不利性状,但常规育种是通过自然选择,而且是近缘杂交,适者生存下来,不适者被淘汰掉。
而转基因生物远远超出了近缘的范围,人们对可能出现的新组合、新性状会不会影响人类健康和环境,还缺乏知识和经验,按目前的科学水平还不能完全精确地预测。
所以,我们要在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基因工程技术的同时,需要严格管理,充分重视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的基因改造与高效表达
夏亚穆李晨晨* ( 青岛科技大学化工学院青岛266042)
2.基因重组TNFa 衍生物TRSP10 的高效制备及其对DU145 细胞抑制作用研究
方世雄马义* 沈淑桃赵绍军洪岸(暨南大学细胞生物学系暨南大学生物医药研究院广东省生物工程药物重点实验室基因工程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广州510632)
3.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提高水稻耐冷性的研究进展
段俊枝1,李莹2,周雷3,潘英华4,姚国新5,任银玲1,* ( 1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 2《河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河南郑州450002; 3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64; 4 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5; 5 湖北工程学院,湖北孝感432000)
4.基因组重排技术选育乙醇高产菌株*
黄俊1,2,3 黎贞崇3 吴仁智3 陈英1,2,3 陈东1,2,3 黄日波1,2,3**
( 1 广西大学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南宁530005 2 广西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南宁530005)
( 3 广西科学院国家非粮生物质能源研究工程中心南宁530007).
5.Biwer G,Antranikian G,Heinzle E. Enzymatic production of cyclodextrins.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2002,( 59 ) : 609-617.
6. Lee S H,Kim Y W,Lee S Y,et al. Modulation of cyclizing activity and thermostability of cyclodextrin glucanotransferase and its application as an antistaling enzyme. J Agric Food Chem,2002,50: 1411-1415.
7. Go Y H,Kim T K,Lee K W,et al.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yclodextrin glucanotransferase from alkalophilic Bacillus sp.BL-31 highly specific for intermolecular transglycosylation of bioflavonoids. Microbiol Biotechnol,2007,17: 1550-1553.
8. Atanasova N,Petrova P,Ivanova V,et al. Isolation of novel alkaliphilic Bacillus strains for cyclodextrin glucanotransferase production. Appl Biochem Biotechnol,2008,149: 155-167.
9.Kitayska T,Petrova P, Ivanova V, et al. Purification and properties of a new thermostable cyclodextrin glucanotransferase from Bacillus pseudalcaliphilus
8SB. Appl Biochem Biotechnol,2011,165: 1285-1295.
10.]黄俊,陈东,黄日波.纤维小体在燃料乙醇中的应用.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1,31( 1) : 103-108.Huang J,Chen D,Huang R B.Research progress in cellulosome application in bio-ethanol. China biotechnology,2011,31 ( 1 ) :103-108.
11. 蒋西然,李文利.纤维素乙醇基因工程研究进展.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9,29( 7) : 127-133.
Jiang X R,Li W L.Research progress in genetic engineering forcellulosic ethanol. China biotechnology,2009,29 ( 7 ) : 127-133.
12. ]Lynd L R,Weimer PJ,Van Zyl W H,et al. Microbial cellulose utilization: fundamentals and biotechnology. Microb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reviews,2002,66( 3) : 506-577.
13.李美茹,刘鸿先,王以柔.植物抗冷性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0,8( 1) : 70 - 80.
14.Wei J.H., Zhao H.Y., Zhang J.Y., Liu H.R., and Song Y.R., 2001,Cloning of cDNA encoding CCoAOMT from Populus tomentosa and down-fegulation of ligin content in transgenic plant, Zhiwu Xuebao (Acta Botanica Sinica), 43 (11):1129-1183 (魏建华, 赵华燕, 张景昱, 刘惠荣, 宋艳茹,2001, 毛白杨CCoAOMT cDNA 片段的克隆与转基因杨木质素含量的调控, 植物学报, 43(11): 1179-1183)
15. Hida H,Yamada T,and Yamada Y,Genome shuffling of Streptomyces sp. U121 for improved production of hydroxycitric acid.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2007,73,1387-1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