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工业的几点思考

做强工业的几点思考
做强工业的几点思考

明确专门的班子负责,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个项目一个干部具体抓,切实抓好项目报批、财税支持、土地供应、要素保障等全方位的服务,全程跟踪抓落实、争分夺秒抓推进,确保申报项目早审批、签约项目早落地、在建项目早投产、已建项目早达效。要通过项目建设,有效支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形成新的积极增长点。要重点跟踪对接多肽健康产业园、九兴控股皮革工业园、奥托高科技产业园、瑞泰高温耐火材料等项目,并争取项目早日落户新邵。

(一)要立足全方位的“窗口示范”,不遗余力抓园区。

工业园区是改变企业布局分散无序、遍地开花的零散局面,促进企业集聚发展,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平台,抓好园区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要有明确的目标。我县“一基地五园区”的空间布局已经形成,我们要以经济开发区为核心,以“五个乡镇工业园区”为配套,充分利用区位交通、外部环境等多方面优势,扩大优势产业规模,围绕优势产业、骨干企业推进产业集群,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催生出产值上30亿元的产业群。大坪开发区力争入园工业企业在原有基础上增加20%,年产值过亿元的规模企业新增1-2家。坪上工业园要促成湾田集团和瑞泰耐火材料公司在年内建成并投产,并极力引进投资5000万元企业2个以上。其它4个乡镇工业园区力争年内分别完

成园区投资1000万元以上,引进项目1-2个,完成产值2000万元以上。

二要有明显的特色。当前,我们要找准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定位,引导园区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形成专业突出、产业集聚、集约经营格局。大坪经济开发区要大力发展高科技、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现代物流等新型产业,加快形成规模和带动效应;坪上工业园要立足耐火材料,走高新建材集聚之路;雀塘废旧粒子加工要进一步做精做强;龙溪铺工业园,要作响石材品牌;陈家坊工业园要加大服装行业集聚;寸石工业园要紧扣食品加工,进一步扩大影响。

三要有明显的优势。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功能完善、优势互补的硬件优势;要进一步研究、探索、创新园区的管理体制,提高产业承载能力,打造园区软件优势。

(三)要立足全方位的协调发展,不遗余力抓创新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牢牢把握资源与环境、质量与数量协调发展的总思路,以“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正确处理“稳”与“进”的辩证关系,既全力保障工业经济的平稳运行、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稳定,又着力在转变工业发展方式上迈出新步伐、在推进自主创新上实现新突破、在提升核心竞争力上取得新成效,实现工业经济总规模和质量效益的同步提升。

一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发挥大企业主力军作用,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统计显示,我县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平均比重偏低。湖南广信、仁海科技、新印机、三良泵业等大型骨干企业一定要咬定科技创新这座青山不放松,继续加大投入,主攻各自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争取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广大中小微型企业也要重视对自主创新的投入,要积极创立技术研发中心,在此基础上,扩大我县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数量。

二要加强产学研结合。要加强不同部门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校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作,促进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的结合,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型产业的结合,促进产业发展与人才教育培养的结合,促进科技研发成果与现实生产力的结合。努力打造科技高地、建设要素盆地和人才洼地,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广信特高压纸板和绝缘件成型件项目已被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列入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201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2011年重点建设项目,进入了湘西地区开发省规划产业项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给予企业较大的政策支持。

三要增强品牌观念。质量和品牌是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赢得长期竞争优势的根本所在。自主创新,必须与实施品牌创建、质量兴工结合起来,不断增加我县名牌产品数量,

积极引导同产业企业向产品成套化、配套化方向发展,加速品牌扩张,实现同产业企业品牌等资源共享,扩大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引导企业强化质量管理,不断提升自主品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重点加快建设科技企业孵化中心,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12年,争取湖南广信成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争取大成科技、仁海科技、三良泵业等3家企业成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四要增强工业“两型”发展意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协调发展是我们的共同目标。我们要加大节能预警调控力度,努力遏制“两高一低”和产能过剩行业过快增长,实施有保有压措施,重点调控高耗能企业用电;要加快推广新技术在有色、化工、建材等能耗较高的传统产业中的应用,积极探索发展企业内外资源循环的崭新模式,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实施煤气综合利用、粉煤灰综合利用等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工程,加速金龙、广源、大源纸业、德信公司、云岩水泥等传统产业提质升级;要围绕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约束性目标,完善季度考核制度,关闭一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四)要立足全方位的保障服务,不遗余力抓落实

“三分战略,七分执行”。没有强大的执行力,再好的战略也是空谈,再好的机遇也要错过。各级各部门要不断加大执行力建设,改进工作作风,加大服务力度,牢固树立“服

对加快庆元竹产业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

对加快庆元竹产业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竹产业发展工作,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把竹产业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来抓,全县竹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成效显著。下阶段,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我县竹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竹产业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及庆元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现阶段竹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纵观庆元竹产业,通过近年立足资源转化,贸工农一体化促发展,取得了重大成效,但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可能会影响到今后竹产业更好发展。 1、竹资源形势分析 优势:我县现有毛竹林面积38.7万亩,按全部竹林实现丰产经营测算,每年将可为笋、竹加工企业提供毛竹1200万株,笋2.5万吨。今后还可继续通过生态杉改竹、毛竹造林、毛竹散种等措施,扩大竹林面积,进一步提高资源总量,以提供更加丰富的竹材和竹笋。此外,庆元周边县市毛竹资源丰富,也可为今后庆元竹产业发展提供部分原材料。 劣势:随着竹制品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原材料用量将继续增加,竹材自给率将继续下降,原材料调进量将会更大,自有资源不足将成为制约竹制品加工业发展瓶颈因素之一。另外,竹笋加工企业发展的严重滞后,竹笋(主要是春笋)销售成为难题,竹林效益难以完全体现。 2、基础设施形势分析 优势:随着的54、55省道的改扩建、康庄工程及竹林道等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原材料运输网络已初具规模,道路建设有效降低了竹资源培育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促进了林农培育竹资源的积极性。今后,随着高速公路建设等交通条件的改善,都将对我县竹产业发展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劣势:我县竹林道路建设虽已初具规模,原材料运输网络基本形成,但林道都是泥土路面,且多数坡度较大,受天气因素影响极大,一逢下雨就无法通车,严重影响正常生产。急需对主干道的路面进行砂石硬化,以适应全天候运输。 3、笋、竹产品市场形势分析 优势:竹制品加工已初具规模,产业集群初步形成。竹制产品已形成了竹厨具、竹炭、竹地板、竹醋液等多个系列,几百个品种,远销2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内各大中城市,具有较好抗市场风险能力。随着绿色、无公害竹制新产品的开发与生产,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将有望进一步提升。 劣势:高科技含量的精深加工产品、高附加值产品仍然不多,全竹利用率不高。许多产品(如部分竹炭制品),仍然未能被广大消费者接受。笋制品产量低、品种单一,笋加工瓶颈仍未突破。产品科技含量和品牌知名度有待进一步提高;营销网络需进一步健全;海内外新市场需进一步拓展。 4、政策形势分析 优势:为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办法;2007年七部委出台《林业产业政策要点》,把发展现代林业推动生态建设列为重点。目前,正在编制中的《2010-2013年丽水市竹制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及2007年庆元县委县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竹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都将有力地推动我县竹产业发展。特别是县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竹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把加强原材料基地建设,培育龙头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等作为重要举措来抓。所有这些政策和规划,都有力地支持了我县竹产业的发展。

傲挺脊梁 西部突围---做大做强怀化电力支柱产业的思考

通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目前,湖南怀化电力产业已经成为怀化市产值规模最大、财税贡献最多、带动作用最明显的支柱产业,对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做大做强怀化地方电力产业意义重大,是实现怀化西部突围的一步重棋。 傲挺脊梁西部突围 ----做大做强湖南怀化地方电力支柱产业的思考 怀化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是湖南省最大的地方电网企业,为湖南省百强企业、湖南省纳税百强企业。集团公司下辖17家分(子)公司,拥有固定资产22亿元,净资产8.5亿元,年供电量20亿KWH,年销售收入8亿元,年上缴利税费1.2亿元。集团公司主要从事水(火)力发电(供)电、电网经营、输(变)电工程安装、勘测设计、房地产开发、铝电生产、电力资源开发以及商贸服务等产业。蓬勃发展的怀化电力已成为怀化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据统计,2006年,怀化市地方电力产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6.4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10.5%。从怀化电力集团目前运行情况看,2006年缴纳利税费1.6亿元,其中市电力集团本部缴纳税费0.6亿元。到“十一五”期末,怀化电力集团及本部可缴纳利税费预计分别达到3.8亿元和1.8亿元。根据税务部

门调研,怀化市连续三年电力增值税占“两税”收入的比重为40.08%、40.81%和44.11%。此外,因怀化电力带动的相关产业如铁合金、电石、水泥等行业,2006年累计实现产值16.54亿元,创税收9032.3万元。怀化电力产业从南方电网下网电价比从国(省)电网下网电价每千瓦时低0.068元,每年可节约供电成本6800万元。我市由地方电力供电的商业企业用电价格比国(省)网每千瓦时低0.2元,工业企业用电每千瓦时低0.1元。 一、做大做强怀化电力支柱产业的必要性 ——有利于增强地方财源,发展壮大怀化地方经济。怀化电力集团目前为市属第一纳税大户,随着怀化电力集团的发展,到“十一五”期末,怀化电力集团及本部可缴纳利税分别达到3.8亿元和1.8亿元,将会成为我市重要的地方财税来源。怀化电力集团2005年在全省百强排序中位列79位,其中,百强企业分析,销售收入增长率、资产总额、资产增长率、纳税总额、纳税增长率、人均资产、研究开发费用、资本保值增值率等9项指标位列全省50强企业,利润增长率在全省位列第10名。 ——有利于打破行业垄断,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怀化市两网并存的竞争供电格局,让怀化百姓和地方企业得到不少实惠。怀化地方电力供电企业从南方电网下网电价比从国网(湖南省电网)下网电价每千瓦时低0.068元,按目前每年下网电量10亿千瓦时计算,就会节约成本6800万元。相应市

做大做强竹镇现代农业产业的思考

4.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增加,地方社会建设压力巨大。由于竹镇农业规模企业较多,同时实施了江苏省镇级规模最大的万顷良田工程,土地急剧大面积流转,一方面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为从事更高收入的工作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也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部分剩余劳动力解决不好就业的问题,必将对竹镇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富民强镇带来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统计数据表明,2012年竹镇的劳动力总量31000人(其中万顷良田项目区产生7309人剩余劳动力),从事农林牧渔业5715人(在现有农业企业仅1336人),在现有工业企业的仅3944人,三产服务业8339人,约13550人需要外出务工(占44%),可见依靠竹镇现有的工业企业、农业企业以及三产服务业,难以做到有效消化剩余劳动力。特别是随着镇区农民万人集中安置小区的尽快建成、相继入住,竹镇镇党委政府深感新农民的就业压力、社会建设压力巨大。 三、做大做强竹镇现代农业产业的对策、建议 从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看,与食品相关的一系列产业以及与生态、观光、休闲相关的商业活动是农业经营的主体内容。而且从生态环境角度看,竹镇作为农业地区,更适合发展绿色农业和休闲、旅游、观光产业。随着现代科技在诸多领域的突破,现代农业将生产链条不断延伸。现代农业是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产业群体,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逐渐渗透到其它产业中形成的一个完整的大农业产业体系。因此,传统的农业不能解决竹镇发展、农民增收的问题,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是竹镇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路径,同时也是竹镇园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基本要求。 竹镇应该适应南京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紧紧依托都市,利用自身的优势逐步延伸农业产业链,把农业与休闲、旅游、观光、服务结合起来,将传统农业拓展为“生产、加工、服务”为一体的立体农业产业链,全面提升竹镇现代都市型农业能级。 1.坚定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信心决心。竹镇发展现代农业具有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优势和资源。生态环境优越,林木覆盖率达42%以上,是江苏省空气质量标准对照区。现代农业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产业聚集、叠加效应。政策优势明显,万顷良田工程为现代农业发展预留了难得空间,是各级领导的关注点,涉农项目资金倾斜。旅游资源丰富,具有红色故里、绿色生态、民族风情、千年古镇四张名片。发展前景较好,食品安全、美丽乡村蕴含无限商机,竹镇具备发展基础。同时竹镇定位目标是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生态镇、国家特色旅游景观名镇、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2.加快推进农产品集中加工区建设。竹镇目前还缺少一个相当集中的、水电气路高标准配套的农产品加工区。现有竹镇工业园区空间较小,规划用地面积1487亩,扣除村庄面积77亩、园区道路及绿化面积337亩,实际可用面积1073亩。现有用地情况:园区利税大户双峰、宁顺、阳媒、晨灿计447亩,农产品加工企业永鸿、宁华计64亩,其它9家小型企业计161亩,社区公共服务14亩,目前园区仅剩387亩的空间,既使考虑到9家小企业的逐步退出,空间

做大做强蔬菜产业的实践与思考

做大做强蔬菜产业的实践与思考 程小美 (江苏省溧水县农林局211200) ?产销论坛? 蔬菜生产是一项投资小、见效快、效益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县具有生产优质无公害、有机蔬菜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足,做大做强蔬菜产业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蔬菜已日渐成为我县的农业支柱产业。近5年来,全县常年菜地稳定在6万亩左右,蔬菜种植面积在18~22万亩之间,实现蔬菜平均总产值3.98亿元,加工产值5000万元左右,出口创汇300万美元,瓜菜产值在全县种植业的贡献份额约占33%。全县蔬菜业呈现以两区两片为主线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了布局优化、各有侧重、协调发展的态势;建成有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98万亩;引进了一批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推动了农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涌现出一批结构调整高效的典型户、种植大户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培育了一些上规模、上水平、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建立了蔬菜出口创汇基地,品牌有机蔬菜和无公害蔬菜成为生产重点,相继制订、推广蔬菜生产技术标准若干项,为蔬菜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溧水就是有机,有机就是溧水”,有机蔬菜生产已成为溧水生态富县的农业主导产业。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建立、蔬菜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蔬菜市场大流通格局的形成,种菜的效益和市场风险,经营机制和生产水平等问题愈显突出;发展不平衡,标准化水平低,产品的深度加工能力弱,在量的扩展上,缺乏规模优势,在质的提高上,缺乏品牌优势等弊病也日渐显现。如何发挥我县资源优势,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已越来越引起领导的重视和群众的关注,现结合我县工作实践对这一问题谈些粗浅看法。 1坚定不移推进结构调整促进蔬菜产业持续稳步快速发展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县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粮食供大于求的局面得到初步缓解,经济作物大幅增长,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2000年我县蔬菜播种面积仅167850亩,占种植业播种面积103万亩的16.3%。至2006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达18.95万亩,6年增加了2.16万亩,占种植业播种面积103.5万亩的18.3%,增加了2个百分点;总产量400423吨,是2000年181864吨的2.2倍;产值4.69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13.95亿元的33.62%,比2000年增加了10个百分点,蔬菜已成为我县最具活力的经济作物,农民年种菜收入超千元,在优化结构调整中尝到了甜头。 随着农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化,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结构调整难、产品销售难、农民增收难的“三难”问题日益突出;另一方面,粮食价格恢复性上扬,加上中央的种粮补贴、农业税减免等多种优惠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有所恢复,面积稳中有升,种粮效益显著提高,但也要理性地看待粮食生产。首先,近期的粮食及其他农产品价格上涨,是一种应急措施的反应,是一种恢复性上涨,即便如此,与蔬菜相比,近两年的粮食价格上涨幅度并不大。第二,粮食供给至少在我县实现了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年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第三,确保粮食安全的重点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其核心是保护耕地。所以,在蔬菜生产上要坚持一稳定、二提高的原则,即全县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18~22万亩,提高蔬菜产品质量,提高种植效益。保护粮食生产事关国计民生大局,事关农村稳定;发展蔬菜生产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它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农产品出口、城乡劳动力就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两者不是对立关系,是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的关系,要坚定不移推进结构调整,珍惜来之不易的结构调整成果,防止大起大落,促进粮菜协调发展。 2发挥我县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四类蔬菜基地2.1做优有机蔬菜 做优有机蔬菜是我县稳定做大做强蔬菜产业的关键。至2007年6月,有机蔬菜种植面积达6850亩,形成三大标准化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即春江新迪有机蔬菜出口创汇基地、普朗克有机蔬菜连锁专卖销售基地、屏湖有机蔬菜订单生产基地。这全得益于县委、县政府适时提出生态富县战略和促进有机蔬 7 --

做大做强食品产业的思考

做大做强新都现代食品产业的几点思考 ――谱写魅力新都新篇章 食品行业是新都优先发展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近些年来,区委、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着力培育,加快发展”举措,使食品工业进入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 从产业基础看,新都区食品产业这棵参天大树已经枝繁叶茂。在国家统计局规定的24类食品工业行业中,河南省已拥有23类(仅缺婴幼儿配方乳粉类),形成了初具规模、比较完整的现代食品工业体系。目前新都区在国内知名度较高的品牌大多与食品有关,除了达利、华润雪花获得了国家最高质量奖——“中国名牌”以外,老川东、建华等都已成为全国驰名商标和知名品牌。 截止到2015年底,全区共有食品生产企业265家,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32家。食品工业的发展对农业产业化和其他行业带动所产生的一系列“乘数效应”,为促进经济发展、解决就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新都区食品工业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其总体水平仍然较低,特别是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差距仍然较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食品工业结构不够合理。(2)食品企业总体规模小,生产集中度尚不够高。(3)食品市场、食品工业与农业原料基地的产业链尚未真正形成。(4)食品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加工技术储备不足。(5)食品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和食品安全问题较多。 当前,中国食品工业发展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必须根据国内外食

品工业发展和食品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抓住机遇,坚持市场导向,把食品工业发展同调整地区生产布局、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扩大内需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资源的精深加工,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努力促进食品工业上规模、上质量、上档次、创名牌、增效益,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建立通畅的国际国内销售体系和网络,扩大新都名牌食品的市场占有率,力争把食品工业培育为优势更加明显的支柱产业。 全力做大做强新都食品产业,必须实施环环相扣的“四大发展战略”: 1.以加快食品产业体系建设为核心的产业化推进战略 现代食品产业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求生产、加工、销售等一体化协调发展。因此,要树立系统发展的思路,打破部门、地区的界限,成立协调组织,积极创造实现食品工业发展与产业升级的良好社会环境,推动产业整体发展。要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优质高效”等原则,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把食品原料生产基地的建设当作现代食品产业发展的“第一车间”来经营,通过建立紧密型利益连接机制,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紧密联合的产业新格局。而且,政府要为这种联合形式提供必要的技术和投入支持。对于河南省来说,完全可以以资源优势为依据,以生产优势为基础,以原有食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现代高新科技为支撑,全面启动以食品产业体系建设为核心的产业化推进战略。把现代食品产业培植为新都区优势明显、增势强劲、稳健可靠的特色

做大做强阳江刀剪产业的思考.

做大做强阳江刀剪产业的思考 【内容提要】阳江刀剪产业是阳江民营经济的重头戏,近几年来蓬勃发展,不断壮大,现已经成为阳江地区最具特色、最有活力、块头最大的工业产业,并且其发展势头依然迅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继续努力把刀剪产业做大做强,使阳江成为全球重要的刀剪生产中心,已经成为阳江发展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入全球经济生产链条的战略选择。本文针对阳江刀剪产业当前所处的有利形势和面临的发展障碍,对做大做强阳江刀剪产业的对策进行了探讨,以求为阳江刀剪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刀剪产业做大做强困难对策 刀剪产业是阳江地区土生土长的经济部门,经过多年的发展壮 大,已经成为阳江地区最具特色、最有活力、块头最大的工业产业。 进入新世纪,产业成长的内、外部条件均有所变化。随着世界刀剪产 业的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阳江刀剪产业进—步发展所 面临的“瓶颈”制约和先天缺陷也进一步凸现出来。在经济全球化和 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如何认清当前阳江刀剪产业的优势和与 劣势,使阳江刀剪产业在更深、更广程度上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从 而做大做强阳江刀剪产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试 就阳江刀剪产业兴起的原因、当前的有利形势、存在的发展障碍以及 发展对策几个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阳江刀剪产业迅速崛起的原因 阳江刀剪产业之所以在上世纪末开始迅速强势崛起,超越国内 所有对手,并以其产业规模大、产业集聚程度高、科技创新迅速、市 场占有率高、外延影响力大等优势,成为全国刀剪生产的领军者,阳

江也由此成就“中国刀剪之都”,是内外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市场的聚集效应驱动阳江刀剪产业爆炸式增长 阳江曾有“三件宝”饮誉世界:小刀、豆豉、漆器。但现在,漆器沉寂下来了,豆豉也正处于发展低潮,不见昔日名气。而小刀则在1997年之后,随着国营阳江小刀总厂的破产,大量的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骨干或进入民营企业工作或自创企业,民营经济的机制优势与原有的工业优势全面结合,使得阳江刀剪业迅速发展兴旺起来。成为全国最大的五金刀剪生产基地。目前,阳江市共有五金刀剪企业达1400多家,刀剪产品占全国产值的60%,出口额的80%,“中国小刀中心”、“小国菜刀中心”、“中国剪刀中心”、“中国指甲钳中心”、“中国五金(刀剪工具)出口基地”相继落户阳江。2005年全行业产值达80亿元,在全市工业总产值中占31%的份额。市场和社会的高度认可,使“阳江刀剪”形成了巨大的市场价值,成为阳江地区的名片和价值连城的无形资产。在当前,不论是外商、内商凡需要采购刀剪.他们都会首选到阳江采购,因为阳江刀剪生产集中,品种丰富,物美价廉,便于比较和选择、讨价还价等,降低了采购成本。同时,由于市场认同的集中,反过来会促使异地刀剪生产厂商为贴近市场,而前来投资办厂甚至整体搬迁,如上海指甲钳生产厂商就不远千里,把生产基地迁至阳江;阳江刀剪产业的兴旺,也吸引了一大批港澳同胞前来投资。市场的的聚集效应推动着阳江的刀剪产业凭借自身优势,实现了爆炸式的增长,产业规模越来越大,“阳江刀剪”的品牌价值不断攀高,从而成为阳江地区的支柱产业。

20XX年调研报告:全市腐竹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20XX年调研报告:全市腐竹产业的调查与 思考 今年5月,国家质检总局正式给我市人民政府颁发了“**腐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匾牌,这标志着我市“**腐竹”生产行业跨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为融入全球化经济赢得了一张宝贵的名片。**该如何抓住机遇,做大做强腐竹产业?围绕这个主题,市委党校组织专题调研组,深入部分腐竹生产厂家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及对策建议报告如下。 一、**腐竹产业的发展现状 腐竹生产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以生产加工一吨腐竹计算,可实现产值万元,每吨增值**元,实现税收**元,利润**元,产值利税率为**%。自***年初建立**腐竹厂以来,**腐竹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具有地方特色、享誉省内外的传统产业。年生产能力由过去的不足百吨扩大到现在的年生产能力突破3万吨,生产工艺实现了由单一的传统工艺到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的转变。特别是随着“**腐竹”地方标准的实施,**腐竹生产加工将更加规范,由粗放管理及作坊式生产逐步走向标准化管理,规模化生产。但相比其他地方的优势食品产业来说,**腐竹仍存在产业不强、企业

不大、市场不宽、机制不活的问题。目前,全市现有腐竹生产龙头企业**家,年生产能力虽突破了3万吨,但由于销路主要集中在省内的南昌、九江、新余、宜春、萍乡等地,销量不是很大,实际年产销量只有1万吨。旺季生产日处理大豆60吨以上,淡季一般在25吨左右。例如,**桥腐竹厂年设计能力3000吨,年实际产量20XX年设计能力4000吨,年实际产量3000吨。瑞丰食品厂淡季(4—8月份)腐竹停产,转而生产冰棒,到下半年才恢复腐竹生产。企业的生产能力未充分发挥出来,严重制约了**腐竹产业。 二、制约**腐竹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品牌宣传不到位。早在80年代,**腐竹就先后荣获省、国家优质产品奖(银奖、金奖)。1994年,大观楼腐竹又获得第五届亚太国际博览会金奖。“**桥牌”、“瑞阳门牌”、“大观苑牌”等一批**腐竹品牌先后获得“省级免检”、“省重点保护”、“著名商标”等省级以上部门授予的奖项及称号30多次。但这些奖项和称号却没有能全面提升**腐竹品牌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究其原因是对**腐竹整体品牌策划宣传不够。一方面,政府没有就如何打响**腐竹品牌进行有效策划和全面宣传;另一方面是各腐竹生产企业都本着“皇帝女儿不愁嫁”的观念,没有做过腐竹品牌的大型宣传,对外推介不够,导致**腐竹在省外的品牌知名度不高,难以打开销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