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析

作者:代玉良

来源:《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第02期

摘; 要:思政课程单一枯燥,教学收效甚微,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形成“各类课程同育人,教师学生共参与”的思政教育格局,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率的提升、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都具有巨大意义。为此,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引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课程理论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把握课堂主渠道,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实、落细到每一堂课,画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其他课程在外的“同心圆”,使其同心同向,协同发力,为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彻底转变积聚力量。

关键词:思政课程; 课程思政;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9)02-0037-05

长时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处于“孤岛化”状态,思政课程与其他各学科教学互不相干。思政课程因其理论性强、枯燥无味难以博得學生的喜爱,而专业课程又因其专业性过强,晦涩难懂致使教学效果不佳,这样的状况大大影响了高校课堂教学效果,更不利于高校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造成这种窘迫状况的原因归根究底是高校不能科学运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未将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贯穿教学过程。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主持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必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学科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类课程融会贯通,使其协同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良好发展贡献力量。[2]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其关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但分析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发现,其他各学科同样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同样可以发挥以文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因此我们必须正确理解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及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为各学科协同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奠定基础。

(一)思政课程

思政课程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简称,也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从广义上讲,思政课程指的是一种课程系统,其研究的核心内容偏向于精神和素质体系,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存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体系内,是学校为实现其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以及其进程的总和,包含各门学科、各类课程及其相关的教育活动。从狭义上讲,思政课程即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在内的五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科,高校通过“4+1”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为高校、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综上所述,思政课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及与其相关的各类教育活动的总称。

(二)课程思政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所长邱开金先生在谈到课程思政时曾指出,课程思政从它本身的词义组合来看是一种“学校育人的所有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确如邱开金先生所言,课程思政不单单是一门或者几门特定的教学课程,也不是某一类教学科目,亦或是某一种教学活动,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课程仅仅是其载体,思政教育才是它的灵魂。在教学中,课程的育人、化人功能和价值取向较为鲜明,而传统意义上的课程则趋于淡化。

课程思政这一概念的提出,始于2016年上海教育领域进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围绕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在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上将思想政治理论融入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门课程,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功能,这对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课程思政并不是指一门或一类专门课程,而是一种课程设置理念的革新,其改革的基本思路就是要充分挖掘各门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各类课程的文化育人功能。相较于以前过度集中于思政课程的“点”、“线”教育而言,课程思政更注重整体性、系统性,它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使各类不同内容、不同体系的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发力,不断丰富和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推向前进。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辩证关系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手段,都将“立德树人”作为其中心环节,都为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率、培养优秀人才服务。但同时它们又是有区别的,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在高校一般指“4+1”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枯燥无味且不易为人所接受;而课程思政则是一种含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教学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下进行的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教学方式。

思政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显性的,而其他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则呈隐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可以说是一种同心圆的关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育人这个目标为圆心,思政课程是内层圆,课程思政为外层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主,其他各学科思想政

治教育为辅,构建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切实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列工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重要要求。

二、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伟大创新

从原来单纯地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利用各类课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树立了一种整体性、系统性的课程观、教学观,这一改革极大地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打破了长久以来思政课程处于“孤岛化”的状态,也推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升级,这无疑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又一伟大创新。

(一)打破了思政课程的“孤岛化”状态

课程思政改革上海先行,著名物理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关于“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讲话精神后,给学生上了一节思政课,75分钟时间,近1000个知识点在课件上得到展示,课程涉及参考书目17本,张杰从“热力学第二定律”和“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出发,用物理学严谨的学习方法推导,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自信从何处来”。[3]这样的教学改革真正实现了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华丽转身,完全打破了思政课教师“单兵作战”的困境,也使思政课程突破“孤岛”,得以与各类课程协同作用,切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课程思政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基本方针,始终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以及学生成长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贯通不同学科、各类课程的功能,使各门课在“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基础上超额发挥其价值,使课堂真正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通识课等各类课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之间形成协同合作的有机整体,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相互促進,共同服务和作用于“立德树人”这一中心。这样的课堂教学完全突破了此前过度集中于“思政课程”的“点”、“线”的瓶颈,能够以建设“课程思政”为契机,依托其他各学科内部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推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转型升级

较于此前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的“点”、“线”式课程教学体系,在“课程思政”理念导向下,各门学科、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依托各自学科领域在长期发展中聚集蕴含的知识和实践方法,将“传道、授业、解惑”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融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价值引领,实现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双重功能。不同的学科知识,不同的教学方法,都蕴含着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各类知识、理论对大学生的影响,将加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局限,并逐步摆脱教师简单灌输、学生被迫接受的窘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日益呈现多样性、丰富性、系统性、学理性的特征,从而形成更加科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