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上银铅锌找矿前景展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6
1 区内地质概况
1.1 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有前震旦系神山群(Pt 3sh)、泥盆系上统佘田桥组(D 3s)、锡矿山组(D 3x)、石炭系上统船山组(C 2c )、二叠系下统栖霞组(P 1q)、茅口组(P 1m)、上统乐平组(P 2l)、三叠系上统安源组(T 3a)和第四系(Q)。
Pt 3sh为一套区域变质之地槽型复理石建造为主的沉积建造,分布于矿区北东角。
上古生界——中、新生界之沉积盖层属地台型沉积,其中上泥盆统为海陆交替相之碎屑岩相、碳酸盐相沉积;上石炭系及下二叠统为浅海相之碳酸盐沉积;上二叠统为海陆交替相含煤碎屑沉积;第四系是在喜山运动之后于低洼处发育的冲积和残积之泥砂堆积。
上述地层中石炭系上统船山组为含矿层,船山组岩性特征为浅灰色、灰白色中厚层至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产蜒类(Tritcites)、SP及珊瑚(Caninia SP)等化石。
局部具硅化、滑石化、白云岩化,见银铅锌矿带一条。
本组地层受断层切割,出露不全。
1.2 构造
本区处于武功山复背斜北西翼。
由于早古生代地槽承袭了元古代地槽特征,形成了统一的褶皱叠加基底,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区内发生了多旋回的构造运动,不仅形成了基底褶皱的质变、盖层褶皱的基本轮廓,而且形成了新的褶皱和断裂构造,在区内形成了棋盘格式景观。
1.2.1 褶皱。
在成矿区域上,本区处于上树——源并向斜南部收敛端。
该向斜位于上树、源并、芭蕉岭一带,轴部地层为石炭系上统、二叠系、三叠系上统安源组,走向长大于20km,轴向南西——北东,呈S形。
轴面倾向北西,安源组地层不整合于Pt 3sh和D 3之上。
区内次级褶皱表现
矿山上银铅锌找矿前景展望
李耀鹏 李萍军 肖礼佳 张军民
(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赣西地质调查大队,江西 南昌 330201)
摘要:
矿山上位于江西省萍乡市南,直距26.5km,其行政区域隶属萍乡市白竺乡。
该区早在清末就有民采银矿的史实,硐采垂深达25m。
1965年湖南省区测队开展1/20万株州幅区测量时进行过铅矿点检查,编有《湖南省攸县树下屋、大陂头至江西省萍乡市上树一带铅矿点检查报告》,此后陆续有地矿、冶金等部门的专家、学者踏勘过,但始终未进行过普查、勘探。
文章以该矿点为靶区,进行了以1/1万地质测量为手段的地质普查工作,通过样品检测,查证该矿点含铅以外,还有银、锌矿存在,同时伴生有Au、Sn、Cd,因此认为该矿点应称为以银铅锌为主的贵多金属矿产地。
文章试图通过成矿地质构造分析展望该区的找矿前景,观点成立与否,望同行赐教。
关键词:
找矿前景;成矿地质构造;银铅锌为主的贵多金属矿;地质普查中图分类号:
P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33-0106-03 2012年第33/36期(总第240/243期)NO.33/36.2012
(CumulativetyNO.240/243)
不明显,仅见栖霞组灰岩受断层影响产生的牵引褶曲。
1.2.2 断层。
区内共有断层24条
(F
1~F
24
),按形迹可分为北东向、北西向和南北
向三组,从切割关系不难看出北东向断裂早于北西向断裂,而南北向断裂则为北东向断裂的派生断裂,呈羽毛状展布。
在众多的断层中,北东向的F
5
和F
6
与成矿关系密切,起着控矿和容矿作用。
而由其派生的南北向羽毛状次级断裂则直接显示出容矿作用,这组断裂为矿液的富集、矿体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1.3 岩浆岩
区内未见岩浆岩露头,但在矿山上150°方向4.5km处的大陂头(铅矿点)有两条闪煌斑岩岩脉,走向北东,长300~1500m。
2 矿床地质
目前查实赋存于石炭系上统船山组蚀变白云岩中的银铅锌矿带一条,带宽10m左右,呈南北向延伸,可见长度230m左右。
矿体呈脉状产出,产状80°∠35°~90°,脉宽0.5~2m,矿体延深不甚明了,推测中深部尚有盲矿体存在。
矿带中的矿石矿物主要有方铅矿、闪锌矿,伴有Ag、Sn、Cd。
1992年工作期间受程度、时间和资金限制,只进行了1/1万地质填图,未投入实物工
作量,仅对地表含矿围岩、黄铁矿矿石和F
5
构造角砾岩取样进行了化学分析,其结果见表1:
表1 化学分析结果表
样号岩石种类
分析结果表
Au(×10-6)Ag(×10-6)Pb(%)Zn(%)As(%)Hf1弱硅化碎裂白云岩0.0446.100.660.13 5.00
Hf2黄铁矿矿石 1.34284.00 2.00 1.20 5.00
Hf3构造角砾岩(F5)110.00 1.108 1.68另据湖南省区测队三分队1965年光谱资料,矿脉中含Sn和Cd,品位0.01%~0.07%。
矿产严格受F
5
、F
6
两条断层控制,在其自身及其派生的羽毛状断层裂隙内充填交代而成。
区内围岩蚀变有硅化、白云岩化,其中以硅化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硅化在区内甚至可以成为寻找银铅锌的找矿标志。
3 成矿地质条件与找矿前景
3.1 成矿地质条件
着眼本区银铅锌沿着C
2
c灰岩中的硅化破碎带和
F
5
、F
6
两条断裂带产出这一特点,本人认为该矿体的形成,断裂构造是前提,气成热液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断裂构造和气成热液作用是该矿体形成的根本所在。
区内北东向、北西向和南北向三组断裂对银铅锌矿产的形成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
早期的北东向断裂对矿产形成起的是光导作用。
在它形成之后,岩浆以其为通道,沿着裂隙侵入。
在大陂头出露的煌斑岩脉则是佐证。
随着岩浆活动,地球深部的矿质一起涌入地表。
与此同时,地壳自身的矿质受熔融状态岩浆的高温作用也一同吸附输入地表。
因此,我们说早期的北东向断裂首先充当导矿构造。
晚期的北西向断裂构造对成矿所起的作用则有所不同。
视其表象似乎与成矿无内在联系,但这里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则岩浆岩内的熔融体若没有应力的驱动是处在相对静止状态中的,只有受到应力作用时则由静态转变为动态,而这种应力产生后地表则表现为岩层发生褶曲和断裂。
据上述条件分析,存在于早期北东向断裂带内的岩脉是受晚期北西向断裂发生时的应力驱动岩熔运动的结果。
从这层意义上讲,晚期北西向断裂构造发生时的应力促使了岩浆涌入早期断裂带内,它是岩浆活动的动力因素,对成矿起着不可缺少的间接作用。
南北向的派生断裂构造是早期北东向主干断
裂(F
5
、F
6
)两盘岩块相对位移诱导次级局部应力
107
场,在性脆的灰岩中出现的派生裂隙,在区内表现为直线型羽毛状断裂。
该组断裂为区内的容矿构造。
派生的羽毛状断裂之所以能成容矿构造,这是本文需要探讨的第二个问题——岩浆热液。
关于岩浆热液作用,区内虽未见露头岩体和岩脉,但根据大陂头呈北东向展布的煌斑岩脉和区内发生的蚀变这些事实,推测在同一构造形迹
(北东向)的F
5、F
6
断裂带中深部存在隐伏岩墙或
岩脉。
这些隐伏的岩墙或岩脉在冷却成岩过程中释
放出大量热能,形成气成热液,气成热液沿着F
5
、
F
6
断裂通道往地表侵入。
当气成热液接近地表时,
由于派生羽毛状断裂在空间沟通了北东向F
5、F
6
断
裂带,当气成热液侵入到交汇处时则分流到派生羽毛状断裂带内。
随着时间和运移距离的递增,气成热液的温度逐渐减弱,直至消失。
这时热液所携带的有用矿质组份就在有利部位滞留积聚起来,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过系列化学反应形成当今的矿体。
通过上述成因机制的探讨,本人认为区内矿床的成因类型属低温热液裂隙充填及交代型矿床。
3.2 前景展望
第一,目前发现的银铅锌矿带仅一条,但根据矿产与蚀变以及断裂构造的关系分析,受构造应力的影响,近南北向的羽毛状断裂在C
2
c内应在F
5
、F
6的一侧或两侧呈羽状排列成组出现,这样就可能存
在第二条,甚至第三条矿脉或矿脉带,只不过是尚未发现而已。
第二,F
5
断层本身除充当导矿构造外,还兼有
控矿和容矿作用,这在表1中的Hf
3
分析结果已经证实,这样扩大了找矿远景。
第三,就已查证的那条矿带而言,真正的富矿
和大矿可能赋存在F
5
、F
6
与其派生的羽毛状断裂交汇处。
这样该矿带将可能构成以银铅锌为主的贵多金属中性规模矿床。
第四,该矿点除银铅锌三种资源外,前人尚查证含Sn和Cd,同时1992年我们查实含有Au。
其中的Cd已满足一般工业要求品位,可以考虑综合回收利用,至于Au尚不能排除在某些部位有进一步富集的可能。
综合上述四个条件,本文认为该区的找矿前景是比较乐观的,具有进一步开展地质普查工作的价值。
作者简介:李耀鹏(1955-),男,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赣西地质调查大队工程师,研究方向:地质矿产勘查。
(责任编辑:秦逊玉)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