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浸种剂概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浸种剂概况
种子处理主要应用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方法和手段,为农作物种子提供保护,促进作物健康出苗。
种子处理,不仅促进作物生育安全和使作物健康茁壮成长,而且与作用于植物叶面的植保产品相比,种子处理剂能以很低的用量和较高的防效控制种传病害的发生,使作物免受病菌和地下害虫的为害,是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IPM)中具有重要意义的首要环节。
种子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种子包衣、种子丸粒化、浸种、拌种等。
我国从50年代就开始利用药剂浸种、拌种来防治农
作物地下害虫和苗期病害。
当前我国水稻种子处理主要是浸种,通过药剂浸种,防治威胁水稻生产的两种种传病害——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
这两种病害均为水稻系统侵染病害,一旦发生,无任何治疗和补救措施。
因此,通过药剂种子处理从源头上杀灭种子中潜伏的越冬病原,是这两种病害唯一有效
的防治途径。
水稻恶苗病和水稻干尖线虫病是我省水稻生产中常发和多发的两种种传病害。
水稻恶苗病是危害水稻地上部的一种系统性侵染的真菌性病害,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个稻区,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水稻产区。
2000年,有关专家对意大利几个不同的地方进行了水稻病害调查,结果表明,在水稻病害中恶苗病仅次于纹枯病和稻瘟病位列水稻病害第三位。
在亚洲地区,恶苗病的损失最高可达70%。
我国以广东、广西、湖南、江西、上海、浙江、江苏、安徽和辽宁等地区发生较多,
且发生严重,已成为水稻生产的一个重要问题。
发病田块一般减产10%一20%,发病严重的可减产50%以上。
近年来,随着粳稻面积的不断扩大、旱育秧技术的推广以及水稻育苗机插秧技术的应用和发
展,水稻恶苗病呈蔓延发展趋势。
水稻恶苗病是一种种传系统病害,致病病原菌是半知菌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 sheld)。
该病的防治策略主要以预防为主,发病后无治疗手段,唯一防治措施是药剂浸种杀灭种子中的越冬病原菌。
20世纪80年代,以多菌灵为代表的苯并咪唑类药剂被登记防治水稻恶苗病,该类药剂及依次为主要成分的复配剂推广应用后,水稻恶苗病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但是由于药剂作用位点单一易突变,随着同类药剂的长时间使用,药剂主要作用位点b-tub微管蛋白基因编码198位氨基酸的密码子GAG(谷氨酸)突变为GCG(丙氨酸),导致水稻恶苗病菌对该类苯并咪唑类药剂的抗性明显上升,到九十年代中期,苯并咪唑类药剂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效在抗性水平高的地区基本丧失殆尽。
90年代初,以咪鲜胺为代表的咪唑类杀菌剂异军突起,迅速取代防效明显下降的多菌灵,成为我国防治水稻恶苗病的首选药剂。
但随着咪鲜胺长期单一使用,2002年,江苏省农科院和扬州大学农学院等单位分别在江苏的常熟、宿迁、连云港、泰州、南通等地区发现抗性菌株,抗性频率最高的为盐城地区,为8.0%。
虽然抗性水平低,抗性机制不完全清楚,但咪鲜胺防治恶苗病的风险已经非常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末的另一个浸种防治恶苗病的药剂——二硫氰基甲烷也已被农业部农药检定所暂停登记应用于水稻浸种。
因
此,筛选安全高效的防治水稻恶苗病的新型药剂已成为当前水稻生产
中的一项迫切任务。
威胁我省水稻生产的第二种种传病害——水稻干尖线虫病在1963年以前曾是我国检疫对象之一,此病1915年最早在日本九州发现。
1933年日本福冈造成大面积危害。
1940年前后,随日军入侵我国传入天津市郊,后随种子调运传到南方。
目前,此病在我国浙江、江苏、安徽、广东、广西、湖北、湖南、四川等22个省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局部地区己造成大的损失。
2000—2003年,江苏省水稻生产上连续大面积发生严重“小穗头”(亦称小粒翘穗)现象,特别是在苏中、淮北地区发生尤为严重,发病水稻均表现出穗长缩短、总粒数减少、结实率下降、千粒重降低、稻米品质很差。
一般减产10%一30%,严重田块减产高达50%左右。
据估计,2001一2003年江苏省水稻“小穗头”现象累计发生超过33万公顷,至少造成稻谷减产5亿公斤,经济损失约7.5亿元。
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干尖线虫为害是造成水稻“小穗头”的直接原因。
由于干尖线虫随着稻株生长而不断在生长点中活动危害,严重影响了稻穗的生长和发育,导致穗粒数减少,千粒重下降,穗头小,不实率高,稻穗顶端颖花退化,内外颖开裂,米粒细、尖,严重时有大量的变色米产生,造成水稻产量的降低和稻米质量变劣。
病株与健株相比,穗短而粒少,且千粒重降低,一般发病田块,每亩约损失产量75公斤,严重的损失达150一200公斤。
防治水稻干尖线虫病及“小穗头”的主要措施是采用杀螟丹药剂浸种,通过药剂浸种,有效杀死稻种中越冬的病原线虫,达到防治干尖线虫病和“小
穗头”的目的。
针对当前水稻浸种剂的现状和风险,研制新型水稻种子处理剂,达到一次浸种,同时高效防治两种种传病害的目的,对保障水稻生产和我
国粮食安全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