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产业链技术创新规划(修改稿)0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棉花产业链技术创新规划
(初稿)
一、棉花产业链技术创新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将科技要素引导到产业一线的根本导向,整合棉花产业的创新资源,以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为主要目标,按照稳定植棉面积、努力提高单产、质量和效益的指导思想,促进棉花生产加工水平与企业效益的提高,促进湖北省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

坚持按照“瞄准需求,找准关键,设计目标,整合资源,建立体系”的总体要求,从生产实践中凝炼研究重点和主题,针对湖北省棉花产业的不同环节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研究,注重环节试验与系统研究相结合;技术研究与生产示范相结合;近期突破与中长期持续发展相结合;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单项技术的创新突破与技术的集成组装优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力争五年内在棉花轻简化高产稳产优质品种与栽培技术、机械化高效生产农机农艺配套和逆境生理与灾害补救措施、重大病虫害预警监测、棉花及棉副产品加工等方面取得突破,形成在全省和全国有一定影响的重大技术成果。

“十二五”期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棉花产业链技术创新体系,有力促进全省棉花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2、基本原则
围绕棉花产业需求进行自主创新。

重点在适合机械化采收的品种
选育、机械化高效生产农机农艺配套技术、棉花集中成铃技术、重大病虫害预警监测、棉花及棉副产品加工等方面取得突破。

在技术创新中突出产业链各环节的联动,强调各环节的有机联系。

通过集成技术、转化中试示范、组织化服务等形式,促进创新技术在生产实际中发挥作用,为我省棉花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3、发展目标
棉花皮棉产量稳定在50万吨,产值200亿,新品种新技术10-15个,机械化高效生产设备一套,专利技术和产品5项,建立10个示范基地,10个示范企业,建立棉花品牌2个,市场占有率提高20%以上,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成立棉农协会组织50个,推广新技术新品种200万亩。

(1)品种繁育:创制优质、多抗棉花新种质10-20份,获得具有重要育种价值的新材料8-10个。

选育优质、高产、多抗、广适的抗虫杂交棉花新品种2-3个。

选育适合棉花轻简化机械化种植模式的棉花新品种1-2个。

选育适合高效制种的新不育系及配组的棉花新品种。

建立完善的杂交棉种子纯度快速检测技术体系和杂交棉制种田间安全高效制种技术体系。

(2)种植:完成麦(油)后棉保优高产技术研究,研制配套栽培技术规程,实现麦(油)后棉优质高产高效生产,确保棉粮(油)双增双高产。

开展棉花轻简化育苗配套技术的研究,实现各种轻简化育苗技术的本地化,制定相关的规程或更新相关已有的规程。

完成棉
花机械化直播压缩营养钵技术研究,研制棉花直播压缩营养钵成套机械和配套栽培技术规程,基本实现麦(油)后棉机械化高效生产,形成现代机械化植棉的雏形,明显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

开展中早熟集中吐絮棉花品种的选育,引进国内外机械进行收获试验,开展机械收获农机农艺配套研究。

(3)加工:提高籽棉资源的使用价值,实现环境友好、清洁加工。

有效清除皮棉中的异性纤维,提高皮棉价值和品质。

实现棉花加工全程机械化和自动化。

每吨籽棉加工能耗降低20-30%,加工车间粉尘浓度降低20%以上,烘干废气排放量降低30%以上。

实施异性纤维在线清除技术,为纺织工业提供优质生产原料,促进纺织品上档次。

以棉籽饼粕为材料,通过生物或物理脱酚技术,去除棉酚等有毒物质,生产出可以食用或饲用的棉籽蛋白粉。

(4)农资:开展棉田全套机械化设备的引进与示范工作,筛选机械1套,建立示范区1个。

筛选适合湖北棉区机械化相配套的相应农资和技术,为机械收获提供物资基础,筛选新型化调剂1-2个,棉花脱叶剂1个。

(5)服务配套:建立病虫害预测预报模型,对重大疫情发布预警信息,建立一套病虫害预测预警系统;开展棉花产业链政策研究与产业发展监测分析,构建棉花产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建立10个示范基地,10个示范企业,成立棉农协会组织50个,推广新技术新品种200万亩。

二、产业发展现状
1、产业基本情况及在国内外的地位
——国内外的地位及主要优势及特色
(1)产量与产值:中国是全球产棉大国之一,本世纪头十年,植棉面积7734万亩,占全球的%,仅次于印度位居第二;总产602
万吨,占全球的%,位居第一;单产77.3公斤,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是产棉大国中单产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中国同时也是棉花年消费大国,纺织加工业年需求原棉1000万吨以上,国产棉花自给率仅60%左右,仍需靠进口满足需求。

湖北是我国的产棉大省,是国家商品棉花重要生产基地之一,是全国的五大产棉大省之一。

近三年年均植棉面积758万亩、总产万吨、产值亿元,面积、产量和产值均仅次于新疆、山东、河南、河北,排在全国第五位,居长江流域棉区之首。

全国前五大主产棉区面积、单产和总产情况表
(2)加工:世界各产棉国都非常重视棉花加工领域的新技术与设备的开发,棉花加工产业技术与设备越来越高新化,科技投入越来越大。

发达国家在棉花加工、检验、仓储、交易等方面早已实现了规
模化、集约化、智能化和信息化,而且水平越来越高。

目前我国棉花加工产业的科技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工艺设备的自动控制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技术储备较为薄弱、行业整体信息化管理程度低。

目前,我省通过“质量保证能力前置审查”的棉花加工企业有600多家,其中,有141家企业参与了国家棉花检验体制改革,优化了加工能力布局,实现了集约化生产,设备工艺基本平衡,加工技术较好,但加工能力略大于资源总量;通过技术改造升级,采用了较先进的400型棉花加工设备,改进了加工工艺,生产率高,安全性好,节约能源,降低了加工成本,对环境污染小;提高了加工质量,质量保障能力增强,异纤含量低,公信度高,减少了质量纠纷。

国家规定,2015年8月31日前,将取消所有的200型棉花加工企业的加工资质,此后,我省只有141家400型企业具备棉花加工资质,这些企业分布在我省60余个主产棉市(县),其年加工能力累计可达70万吨,完全有能力完成我省生产的籽棉加工需要。

(3)栽培技术:湖北植棉科技先进,在耕作制度改革、品种更换、以及育苗移栽、地膜覆盖、化学调控、配方施肥和病虫综防等重大技术上大胆创新,麦棉两熟制、营养钵育苗移栽、地膜棉、移栽地膜棉、全程化调、杂交棉、抗虫杂交棉、棉田高产高效模式等多项植棉技术为全国首创或推广位于前列。

曾有公安、枝江、宜城、京山、石首、武穴等县、市被授予双百棉县。

我省棉花纤维品质优良,商品率一般在95%以上,纤维成熟度和强力明显优于其它棉区,素有纺织
配棉“钢筋”的美誉。

目前,全省已拥有“八宝”、“银丰”、“棉都”等一批在国内知名度较高的原棉品牌。

(4)品种育繁:湖北棉花科研力量雄厚,有一大批棉花育种专家,棉花杂交育种水平处于全国前列,本世纪以来,先后选育出杂交棉和抗虫杂交棉品种40多个,其中国审棉花品种10多个,我省选育的杂交棉棉花品种在本省和长江流域广泛种植,特别是鄂杂棉10号已成为国家区试对照品种,连续4年成为农业部主导品种。

本世纪以来,随着长江流域抗虫杂交棉的推广普及,我省棉种产业经济得到飞速发展,湖北杂交棉棉种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产业规模
湖北目前棉花年种植面积758万亩,总产万吨,棉花种植年均产值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左右。

我省目前规模以上加工企业有141家,加工能力达70万吨,盈利水平亿元,产值亿元。

——产业链企业发展情况
(1)种子企业:全省规模以上棉种企业12 家,平均每年生产杂交棉棉种600万公斤(约2000万包)。

著名的棉种企业和棉种品牌有湖北惠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太D”牌鄂杂棉10号F1,湖北省种子集团生产的鄂杂棉23F1和铜杂411 F1,华之夏种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鄂杂棉29F1、湖北盛丰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冈杂棉8号F1等。

湖北省种子企业生产的种子不仅为我省棉花生产提供种源,同时也为全国各棉区提供大量的生产用种。

(2)加工企业:目前,我省通过“质量保证能力前置审查”的
棉花加工企业有600多家,其中,有141家企业参与了国家棉花检验体制改革,采用了较先进的400型棉花加工设备,这些企业分布在我省60余个主产棉市(县),其年加工能力累计可达70万吨。

——省内前5-10位重点企业情况介绍
2、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国内外发展形势
棉花是大宗农作物中商品化、产业化程度最高的作物。

我国由于劳动力成本较低,纺织工业的规模较大,在世界纺织品与服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我省人多地少,土地资源十分珍贵,发展棉花生产,除了政策扶持外,最根本的是依靠科技提高植棉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
效率。

“十二五”期间通过提高棉花单产水平、研究推广轻简化和机械化栽培技术、实施棉花种子和加工产业化工程、加强良种和良法配套对发展我省的棉花产业显得尤为重要。

——面临的机遇
(1)纺织工业快速发展为棉花生产提供了市场空间:目前我国纺织工业年用棉量在1000万吨以上,而棉花年生产量只有720万吨左右,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棉花生产市场空间很大,棉花东锭西移也为湖北棉花产业提供了发展机遇。

(2)国内与国际棉花价差逐步缩小:美国等国家正逐步取消棉花出口补贴,国内与国际棉花价差在逐步缩小,我国棉花生产发展的国际环境有所改善。

(3)棉田复种指数增加:“十一五”期间通过扩大优势区域生产规模,提高了棉田复种指数,全国棉花面积增加到8300多万亩,我省棉花面积也增加到700多万亩。

——存在问题及挑战
(1)当前我省棉花产业存在七个突出问题:一是植棉机械化程度低,费工费时,比较效益低,植棉面积难以稳定;二是“两萎”病和次生害虫严重;三是原棉质量一致性大幅下降;四是单产水平不升反降;五是棉田多熟间套主次不分,影响棉花产量与品质;六是“三丝”问题依然严峻;七是近年来劳动力成本逐渐提高,从事农业劳动的群体趋向于高龄化和妇女化。

(2)未来我省棉花产业面临的挑战:一是机械化高效植棉是未
来的发展方向,但目前棉花播栽机械化和收获机械化还没有破题;二是棉花“三丝”不能有效解决,直接影响原棉的质量和价格,棉花后续加工技术急需改进;三是棉花品种过多,种植规模较小,造成棉花品质一致性较差;四是棉田基础设施多年失修、老化,亟待改善。

三、产业链技术基础
——科技人才队伍
目前我省棉花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单位主要有11家,包括省农科院经作所、华中农业大学、荆州市农科院、黄冈市农科院等,科研人员共91人,其中74人从事育种工作,17人从事栽培技术研究。

初级、中级、副高和正高人员分别为8人、39人、29人和15人,平均年龄岁。

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负责全省棉花生产技术的推广工作,各主产棉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本地区的棉花生产技术的推广工作,
各乡(镇)农技站均有1-2人从事棉花技术的推广和科技服务工作。

——科研条件
目前我省棉花国家、省部级研发平台齐全,其中重点实验室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育繁中心3个,质检中心2个,改良中心1个,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3个,农业科技创新示范企业4个,校企共建研发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

——科技成果
我省棉花科技成果较多,奖励包括省级一、二、三等奖12项,成果鉴定15项、水平在国内领先以上,国家发明专利10项,标准
19项,自育品种44个。

——上述技术成果工程化水平
我省进入生产和产业化的棉花科技成果主要是栽培技术和自育品种。

栽培技术年推广应用面积400万亩左右,应用效益亿元左右;自育品种年推广应用面积600万亩左右,应用效益亿元左右。

均有自主的知识产权。

四、产业发展需求
——市场需求
棉花是我国最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是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

近年来棉花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近1800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换汇总值的四分之一以上。

目前我国皮棉产量为720万吨,而棉花消费超过1000万吨,原棉近四成靠进口。

湖北省不仅是棉花生产大省,也是用棉大省,2008年产纱126万吨,2009年158万吨,棉纺织产量多年居全国第五位,一直支撑着湖北省工业经济和出口创汇。

目前,全省纺锭约1000枚,纱纺能力200万吨左右,年需原棉约100万吨左右(按50%用棉比例),棉花产量只能满足最大需求量的50%。

按现有的160万吨产纱量算,我省需要原棉80多万吨,原棉缺口在30万吨左右。

——产品需求
——技术需求。

(1)品种:我省棉花品种遗传改良总体有一定的效果,但产量、品质、抗性遗传改良效果不突出,对育种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

生产上急需超高产棉花新品种、优质专用棉花新品种、抗逆新品种、短季早熟棉、机采棉新品种。

(2)种植:多年来我国棉花生产中营养钵育苗移栽在获得早苗、保证全苗、增蕾增铃、早熟增产、解决两熟矛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在生产实践中也暴露出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二是投工多;三是成本高;四是移栽质量难以保证。

生产上迫切需要一种轻简化并适宜机械化的播栽方式来替代传统的营
养钵育苗移栽。

(3)加工:我省棉花加工企业普遍反映在棉花加工技术上亟待升级和创新的技术是:降尘环保、节能降耗(包括机械节能、加热烘干节能)、剥绒机升级换代、籽棉自动喂料等。

另外,有些品牌的三丝清理设备效果很差,有些异性纤维得不到有效清除;轧花机、皮棉清理机性能有待改善优化,以减少对棉纤维的损伤,降低短纤含量,减少杂质。

棉花产品2/3左右的是棉籽,棉籽作为棉花的副产品具有重要的潜在经济价值,棉仁是潜在的蛋白质资源和优质的食用油资源;棉短绒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和军工源料;棉籽壳是食用菌优质的培养基质之一;棉杆是食用菌的优质培养基质。

因此,棉副产品深加与综合利用必将大幅提高棉花的经济效益。

(4)农资:目前我省棉花采摘基本上是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国外和新疆部分棉区已实现机械化采摘。

当前我省水稻、小麦等大宗作物均已实现机械化收获,广大棉农迫切需求棉花采摘机械化,针对我省棉花生产实际,首先应开展早熟棉机械化采摘配套机械与产品的开发应用。

(5)服务配套:目前我省棉花产业综合信息服务化程度较低,需要构建棉花产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棉花产业提供准确、及时、全面、有效的病虫害预测预报、加工、农资需求、棉副产品综合利用等信息。

五、产业链技术创新重点任务
1、品种选育与制种
在广泛收集和整理筛选优异种质资源的基础上,创制棉花新种质,筛选和评价棉花育种新材料;发掘创新具有育种价值的棉花新资源或骨干亲本。

利用转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常育种相结合的现代高效育种技术创新体系和新品种高效繁育技术体系,培育优质、高产、多抗、广适的棉花新品种;重点培育出适应我省乃至长江流域棉花轻简化机械化高效生产的优质高产多抗的棉花新品种,满足棉花产业未来对棉花新品种的要求。

(1)棉花优质新种质的创制
目标:创制优质、多抗棉花新种质10-20份,获得具有重要育种价值的新材料8-10个。

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创制具有育种价值的优质、多抗新材料
8-10个。

其中优质材料4-5个,具体技术指标为:长度在31mm以上,比强度在34cN/tex(HVICC)以上,麦克隆值,产量与生产上推广使用的常规品种相当;多抗材料4-5个,具体技术指标为:抗两个以上棉花主要生产害虫,达到抗或高抗水平,降低生产用药成本70%以上。

向企业发布具育种价值的优质和多抗新种质材料10份以上。

(2)优质、高产、多抗、广适的抗虫杂交棉花新品种选育
目标:选育优质、高产、多抗、广适的抗虫杂交棉花新品种2-3个。

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利用转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常育种相结合的现代高效育种技术,选育品质符合国家优质棉要求,抗两个以上棉花主要生产害虫、抗枯萎病、抗(耐)黄萎病、耐湿耐高温、对磷和硼养份高效利用、产量明显比对照增产的新品种2-3个。

(3)适合棉花轻简化机械化种植模式的棉花新品种选育
目标:选育适合棉花轻简化机械化种植模式的棉花新品种1-2个。

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利用现代高效育种技术,选育中熟偏早的常规(杂交)棉花新品种,符合我省乃至长江流域机械化播栽和机械化收获的新需求。

具体技术指标为:适于湖北省乃至长江流域棉区轻简化和机械化种植,皮棉产量比对照平产至增产5%,生育期120天,第一果枝节位距地面高度在20 cm 以上,株型紧凑,抗倒伏,吐絮快而集中,含絮性好,不夹壳;叶片中等大小,绒毛无或者少,苞叶小,主抗两种以上主要棉花生产害虫,降低棉花生产用药成本70%以上,枯萎病病指<15, 黄萎病病指<30,纤维长度在30mm以上,比
强度在31cN/tex(HVICC)以上,麦克隆值在之间。

(4)适于抗虫杂交棉高效制种的棉花新品种选育和安全制种技术体系的建立
目标:选育适合高效制种的新不育系及配组的棉花新品种。

建立完善的杂交棉种子纯度快速检测技术体系和杂交棉制种田间安全高效制种技术体系。

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利用核不育系和三系不育系育种技术,选育适合高效制种的新不育系及配组的棉花新品种1-2个,制定棉花昆虫授粉技术规程1套。

研究种子纯度形态鉴定技术、纯度电泳法鉴定技术、DNA分子标记鉴定技术,重点加强SSR标记技术的研究,建立分子标记进行杂种纯度检验的技术规程1套,形成安全高效种子生产技术体系。

杂交棉制种产量不低于人工制种的80%,制种成本比人工杂交制种成本降低50%以上。

2、棉花轻简化机械化高效生产集成技术研究
根椐湖北省棉花耕作制度和种植制度的发展趋势,麦(油)后棉模式和机械化种植模式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十二五栽培研究的重点是麦(油)后棉保优高产技术和轻简化机械化高效生产集成技术。

(1)麦(油)后棉保优高产技术研究
目标:完成麦(油)后棉保优高产技术研究,研制配套栽培技术规程,实现麦(油)后棉优质高产高效生产,确保棉粮(油)双增双高产。

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研究麦(油)后棉增密技术,地膜覆盖技
术,垄作栽培技术,油后棉板茬移栽技术,增钾防衰技术,缓施肥技术,化调技术和促进棉花花芽分化技术等,研成麦(油)后棉保优高产栽培技术规程1套。

和非示范相比,单产提高8%以上,霜前花率85%以上,亩增效益80元以上。

(2)轻简化育苗配套技术的研究
目标:各种轻简化育苗技术的本地化,制定相关的规程或更新相关已有的规程。

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主要包括苗床/穴盘精量播种机、光温水可调式育苗架等。

引进连作棉花机械化移栽设备,主要包括苗床/穴盘小型起苗机、穴盘苗自动分苗器、破板茬农机具、棉苗栽植器等,实现棉苗的起苗、分苗、栽植的机械化作业。

与非示范区相比,亩节省成本80元以上,减省用工2个以上。

(3)棉花机械化播栽技术的研究
目标:完成棉花机械化直播压缩营养钵技术研究,研制棉花直播压缩营养钵成套机械和配套栽培技术规程,基本实现麦(油)后棉机械化高效生产,形成现代机械化植棉的雏形,明显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

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棉花机械化直播压缩营养钵原料制备、成型机和产品研制;棉花直播压缩营养钵成套机械的研制;麦(油)后机械化直播压缩营养钵栽培技术规程研制。

获得棉花直播压缩营养钵相关专利1-2项;研制棉花直播压缩营养钵和压缩营养钵制备与移栽机械2套;研制配套栽培技术规程1-2个。

(4)棉花机械化收获技术的引进与配套技术研究
目标:中早熟集中吐絮棉花品种的选育,引进国内外机械进行收获试验,开展机械收获农机农艺配套研究。

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研究棉花中后期集中成铃,吐絮技术,中后期催熟与脱叶技术,研究本地气候条件下最佳催熟和脱叶的整合技术,包括喷药时期和喷药浓度。

棉采机的引进,适合机械化采摘的棉花品种选用,种植规模、厢宽、密度,化调和脱叶技术等高产配套技术研究、试验与示范。

棉花产量80公斤/亩以上,一次性采净率95%以上,杂质含量低。

3、棉花及棉副产品的加工
对棉花加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籽棉采后减损、高效低功耗干燥、棉花加工节能减排和棉包流通信息化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和装备展开
升级与创新。

以棉籽饼粕为材料,通过生物或物理脱酚技术,去除棉酚等有毒物质,生产出可以食用或饲用的棉籽蛋白粉。

(1)提高加工原棉品级的清洁加工技术
目标:提高籽棉资源的使用价值,实现环境友好、清洁加工。

有效清除皮棉中的异性纤维,提高皮棉价值和品质。

实现棉花加工全程机械化和自动化。

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清洁能源和降低碳排放量的环保加工技术及装备创新;建立新的棉花加工除尘模式,提高除尘效率;棉花异性纤维检测计量装置和剔除系统研究;通过籽棉集并、堆垛、就地开松和输送全程自动化技术和方案,突破棉花加工流程中籽棉自动连续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