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经验地地总结.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标准文案
病案分析一肺炎喘嗽
1.定义:
肺炎喘嗽是小儿时期呼吸系统的常见疾病,以发热、咳嗽,痰壅、气急、鼻煽为临床主要特征。

重者可见张口抬肩、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等。

2.病例 :
患儿,女,4 岁,2010 年 12 月 30 日就诊。

患儿于 2010年10月底出现咳嗽,呈阵发性连声咳,遂就诊于当地诊所,给予静点药物治疗 1 周
(具体药物及剂量不详),症状好转后未再治疗。

停止治疗三天后咳嗽较前略重,咯痰不利,遂在当地诊所口服中汤药治疗一月余,症状未见明显好转,且出现间断发
热,随后就诊于“县人民医院”,并住院治疗 18 天,好转后出院,出院后 1
周因受凉后咳嗽再次加重,咯痰不利,伴发热,为进一步诊治,
于 2010年12月28日就诊于我院,由门诊以“支气管肺炎”收
住院。

入院证见:咳嗽,呈阵发性呛咳,间断发热,给予退热药
后热可退,咯少量白稀痰,喉中痰鸣,无口渴,纳差,大便干, 小便调。

入院查体:神志清,精神差,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未见
肿大,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量痰鸣音,右下肺可闻及细湿罗音,心腹(—)。

舌质淡,苔薄白,脉浮。

胸片示:右下肺纹理增粗;支气管肺炎。

3.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有外因、内因之分。

外因责之于感受风邪,或由
感冒、咳嗽等疾病转变而来;内因责之于小儿形气未充,脏腑娇
嫩,卫外不固。

小儿外感风邪,由口鼻或皮毛而入,侵犯肺卫,
肺气失司,化热灼津,炼液成痰,阻于气道,清宣肃降功能失职,
以致肺气闭郁,出现咳嗽、气喘、痰鸣、鼻煽等证候,发为肺炎
喘嗽。

肺炎喘嗽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肺,常累及脾,亦可内窜心肝。

外感风邪、内蕴痰虫,导致肺气闭塞是本病的主要机理,痰热是
其病理产物。

本病多见于发病的初期,常在寒冷季节发生。

本病
迁延日久,反复不愈者,小婴儿或新生儿患此病,也多致危重,须特别留心。

4、辩证分析:
肺主皮毛,风寒之邪外侵,由皮毛而入,寒邪犯表,肺卫失
宣,产生风寒表证,故见无汗,咯痰白稀等表证;
寒邪束肺,肺气闭郁,失于宣降,其气上逆,则致呛咳气急;
肺主气功能失职,水液输化无权,凝而为痰,则见痰涎色白
而清稀。

舌苔脉与证相符。

5.诊断:
中医诊断:肺炎喘嗽风寒闭

6.辨证要点:
肺炎喘嗽病初与感冒相似,均为表证,但肺炎表证时间短暂,很快入里化热,主要特点为咳嗽、气喘。

初起应分清风热还是风
寒,风寒者多恶寒无汗,痰多清稀,风热者则为发热重,咳痰粘
稠。

痰阻肺闭时应辨清热重、痰重,热重者高热稽留不退,面红
唇赤,烦渴引饮;痰重者喉中痰鸣,痰声辘辘,胸高气急。

若高
热炽盛,喘憋严重,呼吸困难,为毒热闭;肺重症。

若正虚邪盛出
现心阳虚衰,热陷厥阴,为病邪猖獗正气不支的危重变症。

7.治则治法:
本病治疗以开肺化痰,止咳平喘为基本法则。

开肺以恢复肺气宣发肃降功能为要务,宣肃如常则咳喘自平,治以辛温宣肺,化痰止咳。

8.李遇春专家方:
紫草 6g百部 4 g地骨皮6g芦根 1 0g 炙桑白皮 4g杏仁4g陈皮 5 g黄芩4g 炒莱菔子 4g炒苏子4g(打)甘草3g
三剂,水煎 2 00m l ,一日一剂。

9.方解:本方系华盖散合泻白散加减。

华盖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清泻肺热,平喘止咳),本方是清泻
肺中伏火以消郁热,乃针对小儿稚阴之素质,兼顾肺为娇脏。


取桑白皮、地骨皮较为平和之品,而避芩连之苦寒,防其过寒伤
正。

炙桑白皮—主入肺经,蜜炙去其寒性,辅以润肺,更宜于清泻肺
热,平喘止咳;
杏仁—苦、微温,味苦能降,且兼疏利开通之性,降肺气之
中兼有宣肺之功而达止咳平喘;
苏子—辛、温,降气化痰,止咳平喘;
陈皮—辛、苦、温,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地骨皮—入肺,泻肺中伏火,且有养阴之功,与桑白皮配伍清泻肺火,以复肺气之肃降;
紫草—现代研究表明有缓和的解热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流感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有抑制作用;
百部—苦、微温,润肺止咳;
芦根—味甘,清热生津;
黄芩—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炒莱菔子—辛、甘、平,炒用消食开胃、化痰止咳、降气平喘;
炒苏子—辛、温,降气化痰,止咳平喘,助莱菔子化痰消食;
甘草—甘、平,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调和诸药。

10.历代医家论述:
1)肺炎的病名,在中医文献中首先见于清·谢玉琼《麻科活
人全书·气促发喘鼻煽胸高第五十一》是对叙述麻疹出现“ 喘而无涕,兼之鼻煽”时所立的病名,即是指继发于麻疹的肺炎。

2)对于小儿肺炎病证的认识和记载,却可追朔至很早的古
代,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有:“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
何如?岐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

缓则生,急则死”。


段描述不但较明确地记载了病证表现,而且谈到了辨脉预后的方
法,与今日肺炎临床十分相似。

3)《内经》中还论及“肺风”、“肺病”,《金匮》中论
及“肺胀”、“咳逆上气”等病证,对于肺炎的认识和治疗,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宋以后的儿科方书,将肺炎证治归于喘嗽门,至明代,
认识更为明确,秦景迁《幼科金针》提出了“肺风痰嗽”的病名,
书曰:“小儿感冒风寒,入于肺经,遂发痰喘,喉间痰鸣,咳嗽
不得舒畅,喘急不止,面青潮热,啼哭惊乱,若不早治,则惊风立至矣,惟月内芽儿犯此,搐鼻不嚏者不治,不哭不乳者不治。


不但对小儿肺炎的发病和症状描述得十分确切,而且还谈到新生儿肺炎的预后。

5)对于小儿暴喘性肺炎,在当时还提出了“马脾风”等的
病名,如寇平《全幼心鉴》云:“胸高气促,肺脏喘急,二胁掀
动,陷下作坑,两鼻窍张,神气闷乱,痰涎潮塞,称之为马脾风”。

清代《医宗金鉴·幼科心法》对“马脾风”作了专门的阐述。

6)随着温病的发展,对小儿肺炎证治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如叶天士《幼科要略》中提出了“风温肺病”的认识,他说:
“风温乃肺先受邪,遂逆传心包”。

叶氏的这一学术观点,对小儿肺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7)《幼科要略·春温风温》:“春月暴暖忽冷,先受温邪,
继为冷束,咳嗽痰喘最多。

夫轻为咳,重为喘,喘急则鼻掀胸挺。


8)《万氏家藏育婴秘诀·喘》:“有小儿胸膈积热大喘者,
此肺胀也,名马脾风,用牛黄夺命散主之。


11.一般治疗:
1)加强护理:室内空气宜新鲜、流通,室温以 18-20 ℃为宜,
相对湿度约 60%,及时清除鼻腔分泌物,勤吸痰,经常翻身以减
少肺瘀血。

2)营养:应供给易消化、富营养的食物及适量液体,尽量
不改变原有喂养方法,少食多餐,重症不能进食者,宜恰当地静
脉输液。

3 )病原治疗: a 抗生素; b 抗病毒药物; c对症治疗:氧疗、保持呼吸道通畅、退烧;
12.预防:
1)搞好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冬春季节尽量少带易感儿
去公共场所。

2)气候寒暖不调时,随时增减衣服,防止感冒。

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13.护理:
1)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多喂开水;
2)保持安静,居室空气新鲜;
3)保持气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变换体位,以
利痰液排出;对于重症肺炎患儿要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病案分析二过敏性紫癜
1.定义: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以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便血及血尿、蛋白尿为主要临床表现。

2.病例 :
患儿,女,9 岁,就诊于 201 0 年 9 月 30 日。

患儿于 2010
年 9 月 20 日突然出现双下肢膝以下皮肤瘀斑瘀点,呈对称性,色泽鲜红,大小形态不一,高出皮面,压之不褪色,有痒感。

1
周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无腹痛,无关节疼痛,无便血,大便干
燥。

于 2010年9月22日就诊于我院,由门诊以“过敏性紫癜”
收住院,入院症见:双下肢膝以下皮肤瘀斑瘀点,呈对称性,色
泽暗红,大小形态不一,高出皮面,压之不褪色,无腹痛,无关
节疼痛,无便血。

现给予双密达莫25 mg , 3/ 日,口服,山莨菪碱 5 m g , 3 / 日,口服,芦丁 20 mg , 3/ 日,口服。

入院查体:咽部充血,心肺(—),双下肢伸侧可见对称性瘀斑瘀点,色泽暗红,大小形态不一,高出皮面,压之不褪色;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

尿常规示:尿潜血 2+。

3.病因病机:
过敏性紫癜的发生,与外感风热湿热伤络、饮食失节蕴生内热有关,热灼络脉迫血妄行则紫癜散布、便血尿血,病久者又因气不摄血、阴虚内热,反复发作。

其病总在血分,又因离经之血
不能速散,则形成瘀血。

本病急性期多为阳证、实证,病机重在
血热、血瘀;病久者则转阴证、虚证。

病机不离气虚、阴虚。

患儿饮食不节,加之邪热由表入里,内生蕴热,热入血分,
迫血妄行,血液渗于肌肤,则紫癜布发;下伤膀胱血络,则尿血;
内热灼伤津液,使津液缺乏,故见大便干燥;外邪由口鼻而入,
侵犯咽喉,故见咽红。

舌红苔黄燥,脉数皆为热相。

4.诊断:
中医诊断:过敏性紫癜血热妄

5.辨证要点:
本病辩证应首先辨清标本虚实。

起病急,病程短,紫癜颜色较鲜明者多属实证;起病缓慢,病情反复,病程缠绵,紫癜颜色较淡者,多属虚证。

又可根据出血部位和程度以及伴随症状辨轻重。

一般仅有紫癜者病情较轻;除皮肤瘀点、瘀斑外,伴有尿血、便血、颅内出血或出血量较大,气随血脱者,病情较重。

6.治则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7.李遇春专家方:
水牛角 10 g 茜草 5g 花粉 6g 当归 1 0g 丹皮 6g 生黄芪 10 g 生地 1 5g 黄柏 5 g 川牛膝 6 g 地榆 6g 紫草 6g 赤芍 6 g 生甘草 5 g
三剂,水煎 2 00m l ,一日一剂。

8.方解:
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本方治证乃热毒深陷于血分所致。

营热不解,每多深入血分,热入血分,热盛迫血妄行,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离经之血又可致瘀阻而发斑。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说:“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需凉血散血。

”故当以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为法。

方中水牛角,归经心肝,清心肝而解热毒,且寒而不遏,直入血分而凉血;生地甘苦性寒,入心肝肾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一可复已失之阴血;二可助水牛角解血分之热,又能止血;芍药养血敛阴,且助生地凉血和营泄热;丹皮苦辛微寒,入心肝肾,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可收化斑之效;四药合用,共成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之剂。

方中凉血与散血并用,一是因离经之血残留成瘀,二是因热与血结致瘀。

茜草凉血化瘀止血;地榆凉血止血,紫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三者同起凉血止血之效。

恐其内热灼伤津液,使津液缺乏,辅以花粉清热生津,当归补血活血使之化生有源;黄芪补气益胃固表,加强脾之固摄功效,使血不外溢。

川牛膝活血通经,引血下行,降火止血,以消血之妄行;黄柏苦寒沉降,清热燥湿。

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药性。

纵观全方,使热清血宁而无耗血动血之虑,凉血止血又无冰
伏留瘀之弊,辅以化生之源。

9.历代医家论述:
1)本病以出血为主要症状,特别是皮肤出血斑及出血点为
主,故其属于“紫斑”的范围。

在《内经》这一医籍中对血的生
理和病理有较深刻的认识,如《素问·痹论》说:“营者,水谷之
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人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六腑也”。

其中的“营”,指的就是“血液”。

2)《医宗金鉴·失血总括》中指出:“皮肤出血曰肌衄”。

3)《外科正宗·葡萄疫》说:“葡萄疫,其患多生于小儿,
感受四时不正之气,郁于皮肤不散,结成大小青紫斑点,色若葡
萄发在遍体头面。

乃为腑证,邪毒传胃,牙根出血,久则虚人”。

提出本病起于四时不正之气,主要症状为皮肤大小不一的青紫斑点,病机为邪毒传胃,久病可致虚等。

4)朱丹溪认为发斑主要由热盛所致,《丹溪手镜·发斑》说:
“发斑,热炽也”。

5)《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葡萄疫》中对发病部位有了明确的
认识:“发于遍身,惟腿胫居多”。

6)历代医家治疗“血证”各有所长,而以明代《景岳全书》
叙述得较完整,张景岳指出:“血虚微热者,宜凉补之”;“血
有因于气虚者,宜补其气”;“血有动乱不宁者,官清之和之”。

7)唐容《血证论》中提出治血四大步骤,指出:“惟以止
血为第一要法。

血止之后,其离经而未吐出者是为瘀血,故以
消瘀为第二法。

止血、消瘀以后,又恐血再潮动,则需用药安之,
故以宁血为第三法。

邪之所凑,其正必虚。

去血既多,阴无有不虚,故又以补虚为收功之法。

四者,乃通治血证之大纲”。

8)至宋代时,以《太平圣惠方》为代表,已经有了许多以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为主要治则的方剂。

10.其他疗法:
1 )外治法:百草霜1 5g ,龙骨 3 0g ,枯矾30 g ,共研为细
末,用湿棉条蘸药塞鼻,可以止鼻衄。

2)针灸疗法:
a. 针刺取足三里、曲池、合谷、血海等穴。

适用于过敏性紫
癜。

b. 耳针取脾、内分泌、肾上腺、肺等。

适用于过敏性紫癜。

3)饮食疗法:
花生衣红枣汤:花生衣 5 ~ 10g ,红枣 1 0 枚,党参 1 5g 。


煎服,每日 1 剂。

适用于气不摄血之紫癜。

红枣生地饮:大枣 10枚,生地黄3 0g,紫草10 g,甘草10 g,
水煎当茶饮之。

茜根水鱼汤:水鱼 ( 鳖 )1 只,茜根 1 0g ,仙鹤草 10g ,调料适量。

将水鱼劏净,茜根、仙鹤草煎汤去渣,入水鱼炖熟,加调料
服食。

每日或隔日 1 剂,连服 8 一 10剂。

适用于阴虚火旺之紫
癜。

茅根生地饮:水牛角30 g ,生地黄 1 5g ,牡丹皮10
g ,白茅
根 1 5g ,白糖适量。

水煎服,每日 1 剂。

适用于血热妄行之紫癜。

11.预防:
1)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2)注意寻找引起本病的各种原因,去除过敏原;
3)清除慢性感染灶,积极防治上呼吸道感染。

12.调护:
1)避免接触可疑过敏原,如花粉、油漆等;饮食清淡,忌虾蟹及肥甘厚腻辛辣之品;
2)急性期或出血量多时,宜卧床休息,限制患儿活动,消除紧张情绪;
3)密切观察腹痛、腹泻、黑便及关节疼痛、肿胀情况,随时对症处理。

病案分析三咳嗽
1.定义:
咳嗽是小儿常见的一种以咳嗽症状为主症的肺系疾病,相当于西医学所称的气管炎、支气管炎。

2.病例 :
患儿,女,3 岁,就诊于 201 1 年 1 月 13 日。

患儿于 2011
年1 月9 日受凉后出现咳嗽,呈阵发性单声咳,家长给予口服药物治疗(具体用药及剂量不详)后症状无缓解,反加重,并于 201 1
年 1 月 10 日出现发热,未测体温,为进一步诊治,于 2011 年 1
月 11 日就诊于我院,由门诊以“急性支气管炎”收住院。

入院症见:发热,咳嗽重浊,呈阵发性连声咳,痰多,痰色白而稀,喉间痰声辘辘,纳呆,神乏困倦,二便调,汗多。

入院查体:T 38.4 ℃,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Ⅰ肿大,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痰鸣音,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率 115 次/分,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肠鸣音正常。

舌红苔白腻,脉滑。

3.病因病机:
小儿咳嗽发生的原因,有外感、内伤之别。

小儿肌肤柔嫩,藩篱疏薄,卫外不固,易为外邪所侵,故小儿咳嗽以外感多见,
主要为感受外邪,其中又以感受风邪为主。

《活幼心书·咳嗽》指
出:“咳嗽者,固有数类,但分寒热虚实,随证疏解,初中时未
有不因感冒而伤于肺。

”指出了咳嗽的病因多由外感而起。

此外,
肺脾虚弱则是本病的主要内因。

咳嗽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肺,常涉
及脾,病理机制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

小儿脾常不足,脾虚生
痰,上贮于肺。

咳嗽日久,耗伤正气,转为内伤咳嗽。

4.辩证分析:
小儿脏腑娇嫩,稚气未充,脾常不足,易为乳食、生冷所伤,致使脾失健运,水湿不能化生津液、水谷不能化生精微,酿为痰浊,上贮于肺。

肺脏娇嫩,不能敷布津液,亦可凝聚成痰。

痰阻气道,肺失宣降,气机不畅,则致咳嗽痰多,痰液色白而稀。

湿浊困脾,脾失健运,津液不能输布濡养四肢,故见神乏困倦,纳呆。

痰湿内阻,日久化热,故见舌红。

舌苔白腻,脉滑,为痰湿内盛之征。

5.诊断:
中医诊断:咳嗽
痰湿咳嗽
6.辨证要点:
咳嗽辩证,以八纲辨证为纲。

首先辨别外感、内伤。

外感咳
嗽,发病较急,咳声高扬,病程短,伴有表证;内伤咳嗽,发病
较缓,咳声低沉,病程较长。

其次辨虚实,外感咳嗽多属实证;
内伤咳嗽多兼有不同程度的里证,且常呈由实转虚或虚中夹实德
证候变化。

再次辨寒热,咳嗽痰白清稀,咽不红,舌质淡红,苔
薄白或白腻,多属寒证;咳嗽痰黄黏稠,咽红,舌质红,苔黄腻,
或见苔少,多属热证。

7.治则治法:燥湿化痰止咳
8.李遇春专家方:
法半夏 3 g 橘红 5 g 茯苓 3g 炙甘草 3 g
杏仁 3g 桔梗 3 g 炙杷叶 3g 麦冬 4 g
花粉 3g
三剂,水煎 2 00m l ,一日一剂。

9.方解:
二陈汤为痰湿之主方。

湿痰之证,多由脾肺功能失调所致。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失健运,则停湿生痰,湿痰犯肺,致令咳嗽痰多。

湿浊内盛,最易阻碍清阳,影响胃气失和,因此纳呆,治宜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为法。

法半夏取其辛温性燥,善能燥湿化痰,且又降逆和胃。

橘红理气燥湿祛痰,燥湿以助半夏化痰之力,理气可使气顺则痰消。

痰由湿生,湿自脾来,故以茯苓健脾渗湿,俾湿去脾旺,痰无由生。

甘草调和药性而兼润肺和中。

诸药合用,标本兼顾,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为祛痰的通用方。

辅以杏仁止咳平喘;炙杷叶清肺化痰止咳;桔梗宣肺祛痰,性散上行,宣开肺气,能利肺气以排痰;三药合用增强二陈方祛痰止咳之功效。

肺为娇脏,喜阴而恶燥,恐其过于燥湿而伤肺,佐以麦冬、花粉养阴润肺,清肺润燥,清热生津。

10.历代医家论述:
1)有关小儿咳嗽的记载,首见于《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
四·嗽候》:“嗽者,由风寒伤于肺也。

肺主气,候皮毛,而俞在
精彩文档
即嗽也。


2)《幼幼集成·咳嗽证治》将咳与嗽进行了区分,指出:“ 凡有声无痰谓之咳,肺气伤也;有痰无声谓之嗽,脾湿动也;有声有痰谓之咳嗽,初伤于肺,继动脾湿也。


3)《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然肺为
气之市,诸气上逆于肺则呛而咳,是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于肺也。


4)《景岳全书》云:“以余观之,则咳嗽之要,只唯二证,
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


5)《医学三字经》云:“谁治外,六安行。

谁治内,虚痨程。


推其病因,多不外情志失调、起居失节、抑或久病成伤而生咳嗽。

诊内伤咳嗽,首辨阴阳。

6)清代医家尤在泾云:“冷嗽,其症呼吸不利,呕吐冷沫,
胸中急痛,恶寒声嘶,得温则减,得寒益甚。


7)阳虚咳嗽者,多致肺寒。

张景岳谓:“凡脉见细弱,证见
虚寒而咳嗽不已者,但补其阳而嗽自止。

”治当以扶阳温脾,祛
痰镇咳。

此证用《金匮》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加减治之,多效。

8)阴虚咳嗽者,多属久痨。

扁鹊谓损其阳者自上而下,一肺
二心三胃,过于胃则不治,损其阴者自下而上,一肾二肝三脾,
过于脾则不治。

陈修园氏亦将此论注于《医学三字经》内。

然由博返约,纯以虚咳而论,多责之于脾、肺、肾三脏。

9)肺虚、脾虚、肾虚咳嗽的治疗:
a. 肾虚咳嗽者多以咳嗽而兼惊悸、烦热、失眠、食少、便溏之
证候,治当以六味地黄丸、左归饮之类佐以止咳之品以扶肾阴,
以肾气丸、右归饮之类佐以止咳之品以扶肾阳。

医者当明辨症候
而择之。

然若有痰饮,此等益肾滋阴之药品皆应慎用。

《医学三
字经痰饮第二十》云:“方中若杂以地黄、麦冬、五味附和其阴,
则阴霾冲逆肆空,饮邪滔天莫救矣。

”亦有热痰燥痰者,或以地
黄丸滋润化之,乃名医补天手段,终非正治之法,不可不慎。

b. 肺虚咳嗽者即类似外感咳嗽邪已入里之证,治当养阴清肺,
培补肺阴。

常用成方为炙甘草汤、百合固金汤、麦门冬汤之流。

c. 脾虚咳嗽者,乃内伤咳嗽中之重症也。

无论上损下损,病如
及脾,当属难治。

《医门法律》谓此为“寿命之本,积精自刚,
然精生于谷,谷入少则不能生血,血少则不能化精。

”此证多见
面色萎黄、食少便溏,短气乏力,种种不适,不一而足。

治当急
建中气,阴阳兼顾。

成方有小建中汤、薯蓣丸、归脾汤之流。


若此时患者咳嗽、咯血、牙痛、失眠等证明显,为阴虚火旺之象,
当先平虚火以治其标,甘温之药亦当慎用,以免病势迁延。

11.针灸治疗:
针刺取穴:1)天突、内关、曲池、丰隆。

2)肺俞、尺泽、
太白、太冲。

每日取穴 1 组,两组交替使用,每日 1 次,10-15
次为 1 个疗程,中等刺激,或针后加灸。

用于气虚咳嗽。

12.预防:
1)积极参加户外活动,加强体格锻炼,增加小儿抗病能力;
2)避免感受风邪,预防感冒;
3)避免与煤气、烟尘等接触,减少不良刺激。

13.护理:
1)保持居室空气新鲜、流通,温度、湿度适宜;
2)注意休息,保持室内安静,保证充足的睡眠;
3)经常变换体位及拍打背部,以促进痰液的排出;
4)饮食应给予宜消化、富含营养之食品。

婴幼儿尽量不改
变原有的喂养方法,咳嗽时应停止喂哺或进食,以防食物呛入气
管。

年长儿饮食应清淡,不给辛辣、煎炒、油腻食物,少给生冷、过甜、过咸之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