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刻变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刻变化

[ 录入者:mlb | 时间:2009-06-05 04:58:24 | 作者:李亚娟 | 来源: | 浏

览:9537次 ]

30年前的12月底,具体的说就是1978年12月18-22日,中国召开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邓小平同志的主持下,全会决定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标志着中国“以阶级斗争为纲”年代的结束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的开始。这次大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从此使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使中国的大门打开,走向世界。这无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世界历史上,都是划时代的事件。因为这次大会是在中国历史朝何处走,以及向哪个方向走的十字路口徘徊时,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和中国其他领袖共同所做出的伟大决策,正是这个决策使中国人民在以后的30年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伟大变化,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军事,还是民生方面,人们生活中所能看到和所接触到的方方面面都与开放前的中国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0年来,我们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华大地焕发出了更新更强大的活力,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每一个中国人都有理由为此感到自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在变成现实。30的求索与奋斗,使一个经济上贫穷、落后的中国,迅速崛起在世界的东方。所以在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我们再去回顾这段历史,是及其有必要和有意义的。一.改革开放前的历史背景以及什么是改革开放

(一)改革开放前历史背景

认识一段历史,是要联系当时的具体历史环境和背景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刻的去了解它。中国是在1949年10月建立的新中国,在此之前中国经历了

几十年的战争,全国上下一篇狼藉,百废待兴,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带领全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当家做了主人,当时世界上只有惟一的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那就是苏联,而且苏联在我们建国初期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所以我们只能借鉴苏联的经验,这在当时的环境是没有选择的。然后我们实行了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个体制在当时的中国是必须的也是很正确的,但是随着我们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一切走向正轨时,计划经济体制就逐步地显示出它的历史局限性。再加上毛主席为了反修防修的目的而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人民遭受了10年的浩劫。然后在1976年文革结束后,中国人民以及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对中国拭目以待,看看中国后面的历史应该如何去走,这是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

总的来说,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背景的。从国内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当时,整个政治局面是处在一个混乱状态;整个经济情况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面对严重的困难,我们的出路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从国际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纪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家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极大地国际竞争压力。我们也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

邓小平正是在科学分析国内国际发展的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的基础上,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人民踏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征程。

(二)改革开放的涵义

我们所讲的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这两个方面的重大政策。

对内改革,指的是要从根本上变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其它各方面体制;对外开放,从设立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个经济特区开始,到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这两个方面的重大决策是相互联系的,体现了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要求。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年均增长率9.88%,远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平均3.3%左右的增长速度;GDP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至2007年的246619亿元。截至2007年,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4位,外贸总额位居世界第3位,外汇储备位居世界第1位。从经济总量上看,中国已经改变了过去新中国刚刚建立时的“一穷二白”的底子,成为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经济发展的变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城乡居民的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

1、首先是农村。中国农村30年改革,旨在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首先从农村开始了改革的序幕。1978年11月24日,安徽梨园乡小岗队的18户按下了18个手印,搞起生产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农村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

分结合、双重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确立了农户作为农村的微观经济主体。这个转变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为从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体制到1984年解体,在中国存在了26年,在它刚开始实行时有其必然性,也是中国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正常发展和各项事业的恢复,人民公社体制这个“政社合一”体制下存在的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劳动、统一分配,在“出工一窝蜂,干活大呼隆”的情况下,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极大遏制,从而导致个人消费品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盛行,不能对个人形成有效激励。这种体制极大地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致使我国的农业生产长期徘徊,城镇居民的农副产品供应紧张,相当多的农民生活困苦,还有一亿多人不能解决温饱。据统计,1978年,全国平均每人占有的粮食大体上还只相当于1957年,全国农业人口平均每人全年的收入只有70多元,有近1/4的生产队社员收入在50元以下,平均每个生产大队的集体积累不到一万元,有的地方甚至不能维持简单再生产。①

从1982年开始,国家连续发了关于农村工作的5个一号文件,奠定了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阐明了农村经济要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进入21世纪以来,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此后,中央明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中重中之重,确立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战略。从2004年开始,中央又连续发布了5个一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方针政策。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2007年的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2008年10月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