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

【摘要】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存在着目标缺失、位置尴尬、效果性差、手段简单等问题,解决的对策:一是家庭学校“1+1”,打造教育好环境;二是加强管理,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三是加强多方合作,帮助弱势群体子女树立学习信心;四是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引导工作。

【关键词】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一、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日益呈现多元性,社会成员的组成也开始分化组合,而在这些诸多的社会成员中弱势群体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社会问题也日趋尖锐化,成为引起社会关注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特别是近些年来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呈日益突出的趋势,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经过前期调查,我们认为弱势群体子女在教育上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1、教育乏力,目标缺失

弱势群体家长大都文化素质较低,而且大都忙于生计,缺乏自身管理教育子女的能力和管理子女的时间。弱势群体家长对子女的整体期望值较低,缺乏系统的正确引导,使子女对自身的人身目标缺乏认识,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目标。在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经常可以听到诸如“还读什么书,读完初中就行”、”读书不如早点出来做事”的话语,导致子女人身目标的缺失,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

在校学习也毫无动力。另外,弱势群体家长学历较低,对子女的培养缺乏整体规划,也难以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辅导。

2、环境多变,教育效果差

弱势群体家长工作不稳定且收入较低,由于工作环境的时常转化,使得子女难以在某一地区某一学校接受完整的学校教育,这些转学生入学后又要面对新老师新教法,成绩肯定会有影响,导致学生的知识基础尤其是英语基础较差。而且频繁转学,对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也会起到一些负面作用。收入较低,使得难以对子女的教育进行较多的投入,导致子女对课外知识的了解比较缺乏,这点在科学与历史与社会学科上体现较为明显。由于家庭收入较低,难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甚至是生活环境,使得学生在家难以有效的自学,甚至难以保证一般的生活环境,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休息。部分弱势群体家庭子女较多,子女之间相互影响较大,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

3、教育手段简单,道德教育乏力

家庭是子女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弱势群体子女在思想品质、道德行为、生活习惯等方面明显受特殊家庭环境影响。弱势群体家长受教育普遍较少,面对复杂的现代城市,大多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再加上所从事的工作普遍强度大、待遇低、保障差,对子女无时间也无精力严加管教,往往走上两个极端,要么完全放任子女不管,要么强硬粗暴对待子女。父母的不良行为潜

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而且由于弱势群体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社会的一些阴暗层面也对学生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在调查的弱势群体子女中,大约10%的弱势群体子女品德优秀,乐观向上,勤奋好学,目标高远,表现较好;约有75%的弱势群体子女经常出现思想摇摆,行为表现不稳定,目标不明确,态度不坚决;15%的弱势群体子女上进心不强,生活没有目标,甚至染有不良习气,存在较大的社会隐患。父母素质偏低,管教不力是导致这一情况的重要原因。弱势群体子女在家中无法找到归属感,导致迷恋网络或与社会上不良青年交往成为他们寄托情感的重要部分。

4、位置尴尬,心理脆弱

大部分的弱势群体子女往往有很强的自卑心理,他们性格大多内向,不容易与同学和老师沟通。由于弱势群体子女介于城市和农村这两个群体之间,他们无法短时间内适应城里的生活,也不愿意再回农村;再加上子女因为父母的流动性大而频繁转学,使一些弱势群体子女错过了最佳受教育的时期。所以,他们在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问题;弱势群体子女已感觉到了城市子女与自己的差别,这种差别在城市壁垒面前的难以逾越,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将加深他们的被歧视感、对立感和自卑感,从而在教育上形成了更大的困难。

二、弱势群体子女教育方法探讨

面对弱势群体存在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同时应该集思广

益,多方调查,找寻一条适合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的有效途径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并立足长远,做到真正的治标治本。我们根据调查,拟定了一下几个解决办法:

1、家庭学校“1+1”,打造教育好环境

在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上,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教导弱势群体子女竖立远大目标。每一个新生入校,都要首先进行入学教育,每位学生都要牢记目标,努力学习,强身健体,做一个品德高尚对社会有益的人。在家长会上,学校也要利用这一大好时机向家长反复讲述这一观点,并请家长在子女面前始终提出这个目标,避免子女人身目标的缺失,得过且过。

家庭在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上应发挥主阵地作用。为了更好地指导家长的教育作用,学效应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传达学校的教育理念,介绍教育方法,帮助他们掌握一些更为具体的成功教育经验。让家长了解青春期子女的心理特点,与学校紧密配合,以促成子女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建立“家访”制度,教师主动上门或到其工作地点与家长交换意见,共同促进子女的健康成长。

2、加强管理,针对性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难度主要在思想上,在教师师德教育中要坚定树立转变一位后进生与培养一个优等生同样光荣的意识。为学习困难或行为偏失的弱势群体子女建立一个成长档案,并由班主任与

科任教师挂钩,做好针对性辅导、教育工作。对他们不冷落、不歧视、不放弃,落实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特别关爱”工作。对于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要耐心细致,手段要丰富多样。教师不能只一味说教,还应多从生活上去关爱他们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毕竟弱势群体的弱势根源是在生活上,因此还要从根源上入手,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教师还要为弱势群体子女创造一个和谐的成长环境,让周围的同学尊重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使他们感受不到自己的弱势地位,进而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同时,开展德育活动,用活动来提升他们的思想水平。抓好班会工作,使班会课堂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地。积极开展青少年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保护环境的思想和良好的社会公德,促进他们健康身心的全面发展。

3、加强多方合作,帮助弱势群体子女树立学习信心

造成学生学习差的大部分原因是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即受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方面的影响,而智力因素主要指思维力、想象力、理解力、记忆力等。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两者在学习过程中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处理得好,可以相互促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首先,应缩短师生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要想教育教学得到长足的进步,教师和学生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做到这一步,教师的主动走近弱势群体子女,了解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