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使命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使命观
文章作者:刘薇文章来源:本站原创更新时间:2007-11-26 10:21:16 20世纪末21世纪初,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形式,在短短几年内得到迅猛发展,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由此也带来了严峻的师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高职教师作为专职的、直接面向社会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工作者,有其特殊的使命,那就是培养现代高级职业技术人才;帮助每个学生走向成功。高职教师除应具有教师的基本素质和道德素养外,其职业特殊性还表现在:不仅要“学高”、“德高”、还要“技高”。
一、培养现代高级职业技术人才
社会的现代化需要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要求教育首先必须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一是教育的规模、数量、普及率要提高,二是办学条件、教育技术方法要改进,三是教育思想、价值观念要转变。这三方面相辅相成,但在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思想往往是制约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因素。由于传统的影响,观念不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难度更大、需要时间更长。比如,我国的专科教育早已形成,但专科教育一直尾随本科教育,缺乏应有的特色,办成了本科的压缩型,以致社会声望、就业率始终低于本科,直到20世纪末高等专科教育纳入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才完成其重新定位,但高专教育对高职教育的认同还有待时日,至今任在不断地调适之中。
社会对教育的期望最终要反映在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现阶段,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高新科技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这就依赖于数量庞大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在这种背景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定位更加明晰,培养在各行各业生产一线(基层岗位)工作的高级实用型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二、育人为本,塑造精神
尽管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有比较明确的指向性,但往往在“特色”、和“专门”的强音中淡化了“育人”的根本宗旨。不论何种教育,首先应该是对人性和人格的培养,使其成为一个遵守社会规范、承担社会义务的现代人,而不仅仅是只会做工的人。
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要处理好素质教育与专门教育、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做人教育和做事教育等多方面的关系,要防止片面强调专业知识、技能的训练,将高等职业教育简单化、工具化的倾向,要立足于把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适应社会需要和发展的人。为此,教师要积极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教育信念和职业理想,在各种教育行为中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热爱职业教育的工作精神,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共同生存、自我意识与价值定位、社会交往与合作能力以及创造性和主体性等品质,使之成为有独立个性、坚定信念和创新精神的人,成为现代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中坚力量。
三、帮助每个学生走向成功
在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在同龄人的升学竞争中往往扮演的是“失败者”的角色,但高等职业学校必须对他们进行成功教育,而且让他们感受到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是成长的“快车道”。毕竟,我国的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才刚刚达到15%,绝大部分的同龄人无缘迈进大学校门。所以,让学生安心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是帮助学生成功的第一步,培养学生学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行行成才的学习意识和行为习惯,取得成功的自信,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当然,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功,必须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过硬的业务能力和坚持不懈的恒心。一般意义来讲,能力是职业成功的核心,因此“能力本位”应作为职业教育的基本思想被强化。但是,从教育的本质上来讲,没有良好的人格和人性基础,能力发展终究是有限的、片面的、也是缺乏社会意义的。现代高等
教育是一个实现人生价值和促进职业发展的平台,绝不是一个狭隘的职业通道,更不能暗示学生一生的职业生涯就此定性了,高等职业教育是在提升人性的基础上发展人的职业能力,即以职业为载体实现个体的多方面和谐的发展。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不仅要明确自身肩负的使命,还应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坚持终身学习和师德修养,不断提高综合业务素质,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指导者和学习的榜样。
整天只是为了一点分数,为了一点升学率,以为通过这样的训练,终于把孩子送到了大学,就尽了自己的职责。其实,如果你没有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学会生存,他们被送到了大学,毕业后也基本上等于失业。那么,我们作为一个中小教师在教育这些孩子的时候的贡献在哪里呢?所以,做一个教师
教师这个职业就是联系学生生命与思想知识的桥梁与纽带。教师职业离不开思想与知识,思想与知识的载体就是人的生命。
。如果一个教师能够终身以学习为乐,以书本为伍,能够将自己投入到思考、研究与发现的乐趣中去,能够将学生当成自己的研究对象与学习对象,那么,当教师一定可以充满了乐趣。可以使自己的生命与生活每天都是新的。所以,有思想的教师并不一定就是饱经风霜的,相反,有思想的教师,因为充满了思维的乐趣与发现的乐趣,还有与孩子共同成长的乐趣,因此,他们充实的精神世界,会使得他们看上去要比实质年龄小那么五岁。如果一个教师长期以学生为敌,以知识为敌,以思想为敌,把教师的工作变成警察一样的工作,那么长期身心交瘁就在所难免。那么,这样的教师看上去会比他实质的年龄大那么五岁,甚至十岁。一个人如果常常满脸旧社会,总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那是容易变老的。反之与思想为乐的人,常常容易忘记世俗功利世界所带来的烦恼。作为教师,与思想为乐,与孩子一起成长的心永远是年轻的。每当有人把我的实际年龄猜小那么五岁的时候,我就特别高兴。因为,林肯曾经说过,一个人年过四十,就要为自己的长相负责,四十岁之后,心相是相通的。用思想充实自己头脑,让自己的心灵充实而安宁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这也说明互联网时代需要改变我们的教育方式,包括教师的职业内涵。一个教师仅有一些客观知识是不够的,还得学会有见识。有知识不如有见识。知识可以百度一下获得,但是见识却必须自己学会独立思考。
真知识是要从做中学的。那些没有自己切身体验的所谓知识,其实大多只是伪知识。
人类的知识观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提出了许多挑战。传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记忆力与背诵能力,在互联网时代已经变得不再重要了。人类唯有生命体验是不可以用机器代替的。比如,如果让美国的学生来学习中国的唐诗“除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因此,我们工作的成效,常常并不取决于我们付出了多少,而是取决于我们做对了多少。做正确的事情远远比正确地做事要重要。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工作是有正面的价值还是负面的效应。
刚才这位老师说不教还好的问题,是有一个前提,就是假如我们处于错误的教育道路上。确实教还不如不教。比如,我小学时,那时正值“文革”,上课就只是背诵毛主席语录,上课就讲那些大而空的东西。在那种情况下,经常生病,经常请病假,也不负责任的老师就是好老师。那时我最喜欢的老师也就是这样的老师。三天两日请病假,虽然我学不到东西,但是,至少他不会压迫我,不会教坏我。(大笑)。那时我身心是自由的,我可以自由自在地看一点小人书,与孩子一起玩点游戏,身心也能够得到一些发展。人生命中本身就蕴藏了发展的基因。只要不被摧残总有一天会发展的。因此,卢梭的那句话值得我们反复深思。谢谢。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