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瓶的源流与演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瓶的源流与演变

梅瓶是中国古瓷中常见的一种造型,是对小口、短颈、丰肩、窄胫一类造型瓷瓶的统称。梅瓶的近足处微外撇,形成了修长优美的S形曲线,因而受到人们长久喜爱,其造型还远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除了有大量梅瓶实物保存下来,在古代绘画和雕塑里也有一些反映古人使用梅瓶的场景,这些图象对我们准确认识梅瓶用途、造型演变很有帮助,也是鉴定古瓷的重要参照。下面就梅瓶的历史演变加以阐述,希望对藏友们提高鉴藏知识能够有所俾益。

一、梅瓶的称谓与用途

“梅瓶”这一雅称,直到清末

《陶雅》一书中才出现,其得名

有几种说法,其中民国初年许之

衡《饮流斋说瓷》较为可信,该

书解释为:“梅瓶,口小而项短,

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折,于足则

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

称,故名梅瓶也。”

最早的梅瓶出现在宋代,最

初用途可不是用来插花和欣赏

的,上海博物馆收藏有两件金代

白地黑花梅瓶,分别在瓶腹写有

“清沽美酒”与“醉香酒海”,辽宁

省博物馆收藏有明代唐寅绘制的

《饮中八仙图》,被认为临摹自

北宋赵公麟的作品。画面描绘了李白、贺之章、张旭等八人坐于松林间畅饮,一名侍童正把梅瓶中的酒倒在酒缸里。这些都说明梅瓶最初的用途是一种储酒、储水用具。辽宁叶茂法库台辽墓中出土有鸡腿瓶,江西瑞昌发现的南宋淳佑十年(1251年)墓中,墓主的头部顶端也放置有一对磁州窑梅瓶,南宋时期的墓葬中也出土有梅瓶,说明辽宋时期的梅瓶主要用途为实用贮酒具,但有时也被用作陪葬品。

北宋赵令畤《侯鲭录》记载:“陶人之为器,有酒经焉。晋安人盛酒似瓦壶之制,小颈,环口,修腹,受一斗,可以盛酒。凡馈人牲,兼云以酒器,书云就一经或五经焉。他境人有游于是邦,不达其义,闻五经至,束带迎于门,乃知是酒五瓶为五经焉”。很多学者认为,

这种可装酒一斗、名为“酒经”的小口修腹瓷瓶,很可能就是宋代人对梅瓶的称谓,因此宋代的梅瓶也可称作“经瓶”。到了元明时期,从古人的诗文分析,此时的梅瓶可能被称为酒“樽”、“”酒瓶。

二、梅瓶的前身——鸡腿瓶

北宋以前的陶瓷器中,并无梅瓶造型,唐代仅有接近梅瓶的白釉瓶(上海博物馆和故宫都有收藏,形体较矮,都施有化妆土,应为北方地区烧造),与我们后代所说的带有S形曲线的梅瓶造型有一定差异。

梅瓶的出现与辽国契丹族有着重要关系。契丹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中的一支,在唐代就与北方汉族多有交往,《辽史》称“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

辽代梅瓶有茶叶沫釉和白釉剔粉、白釉划花、白釉剔粉填黑等种类,装饰图案多为牡丹纹。造型上,有继承契丹传统造型的鸡腿瓶,如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乾二年田”款茶叶沫釉梅瓶,高64.9、腹径24.3、口径8.4厘米,作平底,底足无釉,“乾二”应当是指辽乾统二年(1102),“田”字应为制作工匠的姓氏(图2);而图3展示的则是受汉族文化影响而烧造的剔刻花填彩梅瓶。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的猴头沟乡是辽代缸瓦窑所在地,北京故宫的刘毅先生曾在《关于梅瓶历史沿革的探讨》一文中提及,他在缸瓦窑考察时,见到许多鸡腿瓶的残器,说明赤峰缸瓦窑为是辽代梅瓶的一处重要产地。

三、宋金时期的梅瓶

鸡腿瓶传入北宋后,北方汉族地区也开始烧造这种长腹小口瓷瓶,最终使梅瓶造型固定下来,在宋代南、北方民窑中多有生产,而少见于宋代的官、汝等官办瓷窑,说明梅瓶作为盛装实用具主要为民间生活所使用。在造型上,北方梅瓶较多保留了契丹鸡腿瓶的痕迹,形体修长而秀丽,瓶口为蘑菇形或梯形,便于使用绳索捆扎。而南宋景德镇生产的影青梅瓶和江西吉州窑等地烧造梅瓶,其高度明显低于北方梅瓶,容积缩小,腹径较大,显得矮而胖,造型上显得比较小巧,反映了当时大江南北不同窑区的产品有一定地域特点。除了陶瓷器中出现梅瓶外,宋代的金银器中也存在梅瓶造型,1996年4月,四川彭州市西大街发现过一处宋代金银器窖藏,出土金银器多达350多件,其中有10件银制梅瓶,均为锤揲加工成型,包括素面梅瓶、如意云纹梅瓶、凤鸟纹梅瓶等,有些还附有银制瓶盖,从出土金碗上有“绍熙改元”纪年看,这批窖藏金银器为南宋中期产品,少量为北宋中晚期到南宋早期产品,类似的宋代银制梅瓶在国内博物馆还有收藏,说明了宋代梅瓶的质材已从陶瓷扩大到到金属制品。

宋代北方生产的梅瓶以耀州窑刻花梅瓶为代表。这件青瓷刻花梅瓶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口径7.5、足径11、通高48.4厘米,造型挺拔修长,瓶腹无接胎痕迹,说明系一次拉坯成型,显示了耀州窑制瓷匠师的高超技艺。由于长腹小底梅瓶不便于放置,耀州窑在北宋时期

还创造出一种吐噜瓶,造型上看如同将长腹梅瓶截去下半部,这种瓶型在北方名为吐噜瓶,据说因酒从瓶中倒时发出“吐噜”响声而得名。河北定窑、磁州窑和河南扒村窑、鹤壁集、登封窑诸窑都烧造刻花梅瓶。

北宋的梅瓶都为小口、腹修长,底部比较小,到北宋晚期和金代初期,梅瓶的造型有了发展,梅瓶的底径增大,直接可以放在地上,不必再依赖木制支架了。这在考古资料中也可以找到例证,山西稷山马村曾发掘金代墓葬,其中一座金代早期墓的北壁砖雕表现了夫妻对饮,南壁设有舞台和杂剧砖雕,说明这些砖雕共同组成了墓主夫妇饮宴并观看杂剧的场面,画面居中为方桌,上置注子、盏杯、果盘等,桌下有一梅瓶,底径较大,已可以平稳的放置在地上了。

南宋梅瓶标准器下面几件可为代表:是南宋景德镇窑烧造的青白釉刻花梅瓶,现藏广东省博物馆,口径4.3、底径9.4、高31.8厘米,肩部装饰以流畅的刻花缠枝莲纹,辅以浅细篦纹模拟水波,如同随着微风摇曳的满塘莲荷,莲花水波与淡雅的影青釉相互映衬,给人满目清新之感。1991年9月,四川遂宁金鱼村发现过一处南宋窖藏,出土瓷器985件,也包括青白釉梅瓶8件,其中的青白釉刻花梅瓶还带有浅杯形的瓷盖。图12是一件南宋龙泉窑带盖青瓷梅瓶,口径5.9、底径7.3、,通高28.5厘米,胎色灰白,釉色青雅,釉面润泽晶莹,底部露胎,通体装饰了凹凸弦纹,线条流畅优美。这件梅瓶1979年出土于浙江松阳县庆元元年墓葬(1195年),现藏于遂昌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图13则是南宋吉州窑烧造的黑釉刻花梅瓶,通高21.2,口径4.8、底径6.6厘米,1972年江西吉州窑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它的底径明显增大,在腹部两侧装饰以剔刻折枝梅花,刀法细劲流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易拍国际位于上海市普陀区主要以玉石器鉴定、材质检测、玉器拍卖征集、私下交易为主打的、集鉴定、拍卖、交易为一体的综合平台。我们有一对一的专业服务团队,对我们藏友的玉石器藏品提供准确、可靠地市场运作,让您不再为藏品如何出手而忧虑。为了实现藏家的交易成功,我们每年会在上海、韩国等举办专场的古董拍卖与展销会,为广大藏友的玉石藏品提供多元化的宣传渠道。让藏家获得理想的收益,是我们公司的目标,这不仅仅是为了我们公司发展,更是为了得到大家的认可与信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