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性

合集下载

遥感原理与应用-第二章

遥感原理与应用-第二章
M= d /ds。 辐照度与辐射出射度都是辐射通量密度的概念,但I为物体接收的辐射, M是物体发出的辐射,都与波长有关。
第二章 遥感的理论基础—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性
(10)黑体:绝对黑体,指能够将外来辐射能量全部吸收的物体。 (11)发射率:地物单位面积上发射(辐射)能量M与同一温度下同面积黑体
Wavelength
Energy
Speed of light = wavelength () x frequency = 3 x 108 m/s in vacuum
I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 the main spectrum is visible, infrared, and microwave, Ultraviolet radiation is only used in special fields under limited conditions.
超远红外(SFIR):15m~1000m,
红外线也是RS中常用的波段之一,使用率仅次于可见光。
红外RS采用热感应方式探测地物本身的热辐射。红外线在云、雾、雨中
传播时,受到严重的衰减,因此红外RS不是全天候RS,不能在云、雾、雨
中进行,但不受日照条件的限制。
Infrared Spectrum Ranges from 0.7 to 1000μm. Reflected IR covers wavelengths approximately 0.7 μm to 3.0 μm; Thermal IR covers wavelengths from approximately 3.0 μm to 1000μm.
按照波长的长短顺序将各种电磁波排列制成的一张图表叫做电磁波谱。 在电磁波谱中,从左到右,波长逐渐增大。从左到右依次是宇宙射线、 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以及其它无线电波等。

2023年遥感概论知识点整理

2023年遥感概论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遥感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旳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等旳探测。

狭义: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旳接触,从远处把目旳旳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度析,揭示出物体旳特性性质及其变化旳综合性探测技术。

遥感探测系统根据通感旳定义,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旳旳信息特性、信息旳获取、信息旳传播与记录、信息旳处理和信息旳应用五大部分积极遥感和被动遥感积极遥感和被动遥感,积极遥感由探测器积极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受目旳旳后向散射信号;被动遥感旳传感器不向目旳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受目旳物旳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旳反射能量与常规观测相比,遥感观测旳特点遥感观测可以实现大面积同步观测,并且不受地形阻隔等限制。

遥感探测,尤其是空间遥感探测,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旳动态变化。

与老式地面调查和考察比较,遥感数据可以较大程度地排除人为干扰。

与老式旳措施相比,可以大大地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分别从遥感平台、传感器类型、工作方式和应用简述遥感类型遥感平台: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传感器: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工作方式:积极遥感和被动遥感,成像遥感和非成像遥感应用: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性基本概念: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旳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序,构成了电磁波谱。

按照波长递减旳次序:长波,中波和短波,超短波,微波,红外波段(超远红外,远红外,中红外,近红外),可见光(红橙黄绿青蓝紫,0.38~0.76微米),紫外线,X射线,γ射线。

朗伯源、朗伯面辐射亮度L与观测角无关旳辐射源,称为朗伯源。

某些粗糙旳表面可近似看做朗伯源。

严格来说,只有绝对黑体才是朗伯源。

对于漫反射面,当入射幅照度一定期,从任何角度观测反射面,其反射亮度是一种常数,这种反射面称朗伯面。

把反射比为1旳朗伯面叫做理想朗伯面。

2遥感物理基础

2遥感物理基础

遥感的基本出发点
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冯新伟 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冯新伟
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冯新伟 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冯新伟
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冯新伟 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冯新伟
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冯新伟 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冯新伟
2、地物的发射光谱特性 黑体 普朗克公式 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Stephen Boltzmann Law) 维恩位移定律(Wien’s Displacement Law) 基尔霍夫定律 地物的发射光谱
100-106cm >106cm
用于无线电通讯,分超短波、短波、中波、长波
冯新伟
常用的遥感波段有: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
紫外线:波长范围0.1---0.38μm,太阳辐射只有0.3--0.4μm到达地面,能量较少;可探测的高度在2000m以 下,目前多用于探测碳酸岩分布,油污染的监测,能提 供土壤水份和作物病类信息。 可见光:波长范围0.38---0.76μm,人眼对该波段具有 敏锐的分辨能力,是鉴别物质的主要波段。遥感技术中 主要用摄影和扫描方式接收和纪录地物对可见光的反射 特征,是现在遥感中最常用的波段。

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冯新伟 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冯新伟
太阳
太阳是太阳系唯一的恒星,它集中了太阳系99.865%的质量。 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星球,没有固体的星体或核心。太阳从 中心到边缘可分为核反应区、辐射区、对流区和大气层。其能 量的99%是由中心的核反应区的热核反应产生的。太阳中心的 密度和温度极高。太阳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氢(质量约占71%) 与氦(质量约占27%)。

第二章 电磁波谱与地物波谱特征

第二章 电磁波谱与地物波谱特征
大气发生的散射主要有三种: 瑞利散射、 米氏散射和非选择性散射。
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
大气窗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不是所有波长的电磁波都可以顺利通过大气。传感器 只能接受利用那些可以比较顺利通过大气的电磁波。 由于大气层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太阳辐射的 各波段受到衰减的作用轻重不同,因而各波段的透射率 也各不相同。我们就把受到大气衰减作用较轻、透射率 较高的波段叫大气窗口 对于传感器而言,只能选择透过率较高的波段,才具有 观测意义。否则,地物反射、发射的电磁波在穿越大气 时就被衰弱了,传感器根本捕捉不到。因此,传感器 选择的探测波段应包含在大气窗口之内。
电磁波与电磁辐射
电磁波与电磁辐射
电磁波与电磁辐射
遥感应用的电磁波波谱段
遥感器是通过探测或感测不同波段电磁辐 射的发射、反射的辐射能级而成像的。 紫外线: 可见光: 红外线: 微波:波长范围为1 mm~1 m,穿透性 好,不受云雾的影响。
遥感应用的电磁波波谱段
紫外线:波长范围 为0.01~0.38μm, 太阳光谱中,只有 0.3~0.38μm波长 的光到达地面,对 油污染敏感,但探 测高度在2000 m以 下。
2. Wein’s Displacement Law 维恩位移定律
In addition to computing the total amount of energy exiting a theoretical blackbody such as the Sun, we can determine its dominant wavelength (辐射峰值波长 lmax) based on Wein's displacement law:
实际物体反射

电磁波谱和常见地物的波谱特征

电磁波谱和常见地物的波谱特征

1.何谓电磁波谱?试述其划分依据及其谱段的特性。

电磁波谱是指将各种电磁波按其波长的(频率)大小所依次排列成的图表。

电磁波谱的划分依据是不同波长电磁波的特性。

按照这一划分依据可以把电磁波谱划分为:宇宙射线、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

宇宙射线的波长<10-8 um,来自宇宙天体,其特性是具有很大的能量和贯穿能力,人工还无法能产生,目前遥感未能用得上这个波段;γ—射线的波长范围为10-8~10-6 um,是原子衰变裂解时放出的射线之一,也具有很高的能量和穿透性;X—射线的波长范围为10-6~10-2 um,高能但是穿透能力较γ—射线弱,被大气层全部吸收,不能用于遥感工作;紫外线的波长范围为0.01~0.38 um,穿透力很弱而且散射严重,易于被臭氧吸收,只有波长0.28~0.38 um的紫外线,能部分穿地大气层,但散射严重,只有部分投射到地面,并使感光材料所感应,可作为遥感工作波段,称为摄影紫外。

现已开始用于监测气体污染及水体的油污染;可见光的波段范围为0.38~0.76um,可分解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光,在太阳辐射能中所占的的比例较高,信息量大,可用摄影、扫描等各种方式成像,是遥感最常用的波段;红外线的波长范围为0.76 — 1000um,红外线按其特性又可以分为近红外(0.76~3um)、中红外(3~6um)、远红外(6~15um)、超远红外(15~1000um),近红外是地表层反射太阳的红外辐射,其中的0.76~1.3um波段可以使胶片感光,常被成为摄影红外,中远红外是地表物体发射的红外线,一般用于热红外遥感;微波的波长为1mm~1m,其特性是具有很强的穿透云雾和一定厚度的植被、冰层和土壤的能力,可以用人工制造的仪器发射微波,因为在遥感使用上具有全天候的能力。

2.试述水体、植被和土壤的波谱特征。

水体的波谱特征:清洁水体的反射率在各波段都很低(一般在3%左右),在可见光部分为4-5%,在0.6处降至2-3%,到0.75以后的近红外波段,水成了全吸收体。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 辐射亮度(L):假定有一辐射源呈面状,向外辐射的强度随辐射方 向而不同,则L定义为辐射源在某一方向,单位投影表面,单位立体 角内的辐射通量,即
► 朗伯源:辐射亮度L与观察角无关的辐射源,称为朗伯源。太阳通常 近似地被看作朗伯源。严格地说,只有绝对黑体才是朗伯源。
2 电磁波辐射源
2.1 黑体辐射 2.2 黑体辐射定律 2.3 一般辐射体和发射率 2.4 基尔霍夫定律
1.2 电磁波谱
定义:按照电磁波的波长长短(或频率的大小),依次 排列,就构成了电磁波谱。
遥感较多应用的电磁波波谱段
可见光:波长范围为0.38~0.76μm,人眼对可见光有
敏锐的感觉,是遥感技术应用中的重要波段。
红外线:波长范围为0.76~1000μm,根据性质分为近
红外、中红外、远红外和超远红外。 微波:波长范围为1 mm~1 m,穿透性好,不受云雾 的影响。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提纲 1 电磁波和电磁波谱
遥感之所以能够根据收集到的电磁波来 判断地物目标和自然现象,是因为一切物体, 由于其种类、特征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具 有完全不同的电磁波的反射或发射辐射特征。 因此遥感技术主要是建立在物体反射或发射 电磁波的原理之上的。要深入学习遥感技术, 首先要学习和掌握电磁波以及电磁波谱的性 质。
H 磁场矢量
E 电场矢量
电磁波的性质
►横波(质点振动方向和传播方向一致) ►在真空以光速传播 ►满足:f·λ =C;E=h ·f(E为能量,h为普
朗克常熟) ►具有波粒二象性(波长越长波性越强,波
长越短粒子性越强) ►传播到气体、液体、固体介质,会发生反
射、折射、吸收、投射等现象。若碰到粒 子还会发生散射现象。
辐射量测

第二章 电磁波谱与地物波谱特征

第二章  电磁波谱与地物波谱特征

返回 下一节
§2 太阳辐射
在大气上界和海平面测得的太阳辐射曲线如图所示。
太阳辐射:太阳是遥感主要的辐射源,又叫太阳光,
从太阳光谱曲线可以看出(…):
太阳光谱相当于6000
K的黑体辐射; 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其中0.38 ~ 0.76 µ m的可见光能量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46%,最 大辐射强度位于波长0.47 µ m左右;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主要集中在0.3 ~ 3.0 µm波段, 包括近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和中红外; 经过大气层的太阳辐射有很大的衰减; 本节结束 各波段的衰减是不均衡的。 返回 下一节
五、大气窗口
折射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方向,并不改变太阳辐射的强度。 因此,就辐射强度而言,太阳辐射经过大气传输后,主要是 反射、吸收和散射的共同影响衰减了辐射强度,剩余部分即 为透过的部分。对遥感传感器而言,只能选择透过率高的波 段,才对观测有意义。
通常把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 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大气窗口的光谱波段主要有: 0.3~1.15um,即紫外、可见光、近红外波段 1.3~2.5um和3.5~5.0um,即近、中红外波段
BACK
概念:由于大气层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太阳辐射的各波
段受到衰减的作用轻重不同,因而各波段的透射率也各不相同。我们 就把受到大气衰减作用较轻、透射率较高的波段叫大气窗口。
紫外可见光 0.3~1.3 μm 近红外 近红外 近-中红外 中红外 远红外 微波 1.5~1.8 μm 2.0~3.5 μm 3.5~5.5 μm 8~14 μm 0.8~2.5cm
§1 遥感的电磁波原理
电磁波谱
按电磁波波长的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 叫电磁波谱。 依次为: 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 线—微波—无线电波。 电磁波谱示图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遥感技术主要是建立在物体反射或发射电磁波的原
理之上,有必要了解地物具有哪些电磁辐射特性。










本章主要内容
电磁波与电磁波谱 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 地球的辐射与地物波谱










第一节 电磁波与电磁波谱
电磁波谱 电磁辐射的度量 黑体辐射










一、电磁波谱
波 电磁波及其性质 电磁波谱











概念:波是振动在空间的传播。
特点:质点在平 衡位置附近振动, 而能量向前传播。
种类: 纵波和横波; 机械波和电磁波。










电磁波
概念:电磁振荡在空间的传播。










电磁波的基本属性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复习
遥感的概念? 遥感系统的组成部分? 传感器的概念? 什么是遥感平台?





第2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第2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 主要成分:N2、 O2
均匀层,对 太阳辐射的 相互作用是 太阳能衰减 的主要原因
1、大气组成:
➢ 两类:分子和其他微粒; ➢ 分子: 氮和氧占99%,臭氧、二氧化碳、水分子
及其它(N2O, CH4, NH3等)约占1%;
➢ 颗粒:烟、尘埃、雾、小水滴和气溶胶。气溶胶
是一种固体、液体的悬浮物,直径0.01-30m。
一个天文单位=日地距离d=1.496×108 m. 是在地球大气顶端接受的太阳能量,没有大气影响。 已知日地距离d(天文单位),计算太阳辐射通
量… 已知太阳线半径r,计算太阳辐射出射度…
➢太阳光谱:光球所产生的光谱。 太阳辐射能量集中于可见光波段(近紫外到中红
外)该波段区间不但能量集中,而且辐射强度最稳 定
这一波段是摄影成像的最佳波段,也是许多卫星 传感器扫描成像的常用波段。比如,Landsat 卫 星的TM的1-4波段,SPOT卫星的HRV波段等。
➢ 1.5-1.8μm, 2.0-3.5μm,即近、短波、中
n3 O pt ic a lly less dense at m osphe re
2
Path of energy in ho mogeneo us at mosphere
3
Path of radiant energy af fected
四、大气对辐射的吸收作用
➢ 大气分子对电磁波的某些波段吸收缺失带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 光谱特征
➢电磁波谱与电磁辐射 ➢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 ➢地球的辐射与地物波谱
电磁波谱原理 第一节 电磁辐射度量参数
特殊电磁波——黑体辐射
➢ 任何地物都能辐射电磁波。 ➢ 地球表面最重要的电磁波能量来源是太阳。 ➢ 遥感: 对电磁波能量的测定。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2、黑体辐射规律 普朗克公式:
M ( , T ) 2hc
2

5

1 e ch / KT 1
此式有两个自变量: λ、 T ,其它都是常数,因而 可写为: W = ƒ (λ, T ) 其函数曲线可表示为:
c为真空中的光速; k为波尔兹曼常数, k=1.38×10-23 J/K; h为普朗克常数, h=6.63×10-34Js; M为辐射出射度。
于遥感研究不需要对太阳分层考虑,因而通常 认为光球发射的几乎是全部的太阳辐射。
图2.11 太阳辐照度分布曲线
二、大气分层
大气厚度约1000km,并且在垂直方向有层次的区别,自下而上大致 分层为:(各层之间逐渐过渡,没有截然的界线)。
对流层:高度在7~12 km,温度随高度而降低,包含大气 总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天气变化频繁,航空遥感主要 在该层内,对遥感数据产生很大影响。 平流层:高度在12~80 km,几乎没有天气现象,底部为 同温层(航空遥感活动层),同温层以上,温度由于臭氧 层对紫外线的强吸收而逐渐升高(在地面观测不到0.29µ m 波长的太阳辐射)。 电离层:高度在80~1 000 km,大气中的O2、N2受紫外线 照射而电离,主要反射地面发射的无线电波,对遥感波段 是透明的,是陆地卫星活动空间。 大气外层:800~35 000 km ,空气极稀薄,对遥感基本 上没有影响。
3.实际物体的辐射 (1)地物的发射率 • 发射率是指地物的辐射出射度(即地物 单位面积发出的辐射通量)M与同温度的黑 体的辐射出射度(即黑体单位面积发出的辐 射总通量M黑的比值。
M M黑
• 地物的发射率与地物的性质、表面状况(如 粗糙度、颜色等)有关,且是温度和波长的 函数。

《遥感导论》课后练习题

《遥感导论》课后练习题

《遥感导论》课后练习题第一章遥感概述1. 遥感的基本概念,并区分遥感的广义和狭义。

2. 简述遥感探测系统组成。

3. 根据不同目的或手段,简述遥感的类型。

4. 简述遥感的特点,并举例。

5. 试述全球及我国遥感技术的进展和发展趋势,并结合地学发展阐述个人的看法或观点。

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1. 电磁波含义及电磁波的性质。

2. 电磁波谱的含义,电磁波区段的划分是怎样的?3. 辐射通量,辐射通量密度的物理意义。

4. 简述辐照度,辐射出射度和辐射亮度的物理意义,其共同点和区别是什么?5.朗伯源和黑体的概念?6.大气的散射现象有几种类型?根据不同散射类型的特点分析可见光遥感和微波遥感的区别,说明为什么微波具有穿云透雾的能力而可见光不能?7. 什么是大气窗口?对照书内卫星传感器表中所列波段区间和大气窗口的波段区间,理解大气窗口对于遥感探测的重要意义。

8. 综合论述太阳辐射传播到地球表面又返回到遥感传感器这一整体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

9. 从地球辐射的分段特性说明为什么对于卫星影像解译必须了解地物反射波谱特性。

10. 列举几种可见光与近红外波段植被、土壤、水体、岩石的地物反射波谱曲线实例。

11. 在真空中电磁波速为3×108 s m(1)可见光谱的波长范围从约3.8×10-7 m 的紫色光到约7.6×10-7m 的红色光,其对应的频率范围为多少?(2)X 射线的波长范围约5×10-9—1.0×10-11m,其对应的频率范围是多少?(3)短波无线电的频率范围约为1.5MH Z ---300MH Z 其对应的波长范围是多少?12.在地球上测得太阳的平均辐照度I=1.4×1032m w设太阳到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1.5×1011m 试求太阳的总辐射能量。

13.假定恒星表面的辐射与太阳表面辐射一样都遵循黑体辐射规律。

如果测得到太阳辐射波谱λ=0.51μm,的北极星的λ=0.35μm ,试计算太阳和北极星的表面温度及每单位表面积上所发射出的功率是多少? 14.已知日地平均距离为天文单位,1天文单位≈1.496×103m ,太阳的线半径约为6.96×105KM(1)通过太阳常数I 0,计算太阳的总辐射通量E 。

林业遥感复习资料

林业遥感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遥感的定义:不直接接触物体本身,从远处通过仪器探测和接受来自目标物体的信息,通过信息的传输及其处理分析,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分布等特征的技术。

2、波粒二象性:电磁辐射在传播过程中,主要表现为波动性;当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主要表现为粒子性,这即为电磁波的波粒二象性。

3、地物的光谱特性:自然界中任何地物都具有自身的电磁辐射规律,如具有反射、吸收、透射电磁波的特性,称为地物的光谱特性。

4、叶绿素陡坡反射特征:绿色叶子反射率在0.55 µm附件有一个反射峰,它恰好位于绿光波段,故叶子天然色调呈绿色。

大约在0.7 µm附件,其反射率骤然上升,至1.1 µm近红外波段达到高峰,这是含有叶绿素植物的共同特点,称为叶绿素陡坡反射特征。

5、大气窗口:把通过大气而较少被发射、吸收或散射的透射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6、景物的反差:景物中最亮部分的亮度与最暗部分的亮度之比或其对数之差成为景物的反差。

7、反差系数:影像反差与景物反差之比成为反差系数。

8、航向重叠:航测成图中,为保证立体模型间的连接,要求相邻两张像片间沿航线方向对所摄地面有一定的重叠,称为航向重叠。

9、判读标志:在航空像片上,不同地物有其不同的影像特征,这些影像特征是判读各种地物的依据,称为判读标志(解译标志)。

10、光谱效应:同一地物在不同光谱波段的图象上,其色调是不相同的,因此在采用不同波段图象判读时,识别地物的能力和判读效果是不一样的,称为光谱效应。

考试要点一、遥感的分类:按遥感平台分类: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等。

按遥感电磁波的工作波段分类: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等。

二、遥感的技术组成:遥感平台、传感器、地面控制系统。

三、遥感过程:遥感实验、遥感信息获取、遥感信息处理、遥感信息应用。

四、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按波长的大小(或频率高低)一次排列成图表即为电磁波普。

紫外线:只有0.3~0.4 µm的紫外线部分到达地面,且能量很少,但可使AgBr底片感光,其余被大气吸收;主要用于探测碳酸岩分布,也可用于油污染的监测,不适于高空遥感。

地球辐射与地物光谱特性

地球辐射与地物光谱特性

航天遥感中,地球表面相对于遥感器的高度,可近似视为朗伯面。
中国大学MOOC
中国大学MOOC
中国大学MOOC
中国大学MOOC
中国大学M
中国大学MOOC
中国大学MOOC
中国大学MOOC
中国大学MOOC
中国大学M
中国大学MOOC
中国大学MOOC
中国大学MOOC
中国大学MOOC
中国大学M
中国大学MOOC
中国大学MOOC
中国大学MOOC
中国大学MOOC
中国大学MOOC
中国大学M
中国大学MOOC
中国大学MOOC
中国大学MOOC
中国大学MOOC
中国大学M
2.4.2 地物的反射光谱
※ 地物的光谱特性 任何地物都有自身的电磁辐射规律,如反射、发射、
吸收电磁波的特性,少数还有透射电磁波的特性。地物 的这种特性称为地物光谱特性。
中国大学MOOC
中国大学MOOC
中国大学M
中国大学MOOC
中国大学MOOC
中国大学MOOC
中国大学MOOC
中国大学M
中国大学MOOC
中国大学MOOC
中国大学MOOC
中国大学MOOC
中国大学M
中国大学MOOC
中国大学MOOC
中国大学MOOC
中国大学MOOC
中国大学M
中国大学MOOC
中国大学MOOC
中国大学MOOC
中国大学M
中国大学MOOC
中国大学MOOC
中国大学MOOC
中国大学MOOC
中国大学M
中国大学MOOC
中国大学MOOC
中国大学MOOC
中国大学MOOC

地物光谱实验报告实验内容

地物光谱实验报告实验内容

地物光谱实验报告实验内容如下:
1.实验目的:学习地物光谱的测定方法,认识地物光谱反射率的
规律,掌握绘制地物反射光谱曲线的方法。

2.实验原理:利用电磁辐射和各地物光谱特征进行测定。

3.实验步骤:
•选择测量目标和环境,记录基本信息。

•安装仪器,开始测试。

•记录测量数据,计算平均值。

4.注意事项:
•选择无严重大气污染,光照稳定,无卷云或浓积云,风力小级的环境。

•避开阴影和强反射体的影响。

•取样时选择物体自然状态的表面作为观测面,被测目标面要充满视场。

•标准板表面与被测地物的宏观表面相平行,与观测仪器等距,并充满仪器视场,保证板面清洁。

总结-地物的反射波谱特性

总结-地物的反射波谱特性

土壤的光谱曲线
自然状态下,土壤表面的 反射率没有明显的峰值和 谷值,一般来说,土质越 细反射率越高。有机质和 含水量越高反射率越低, 土类与肥力也对土壤反射 率有影响。但由于其波谱 曲线较平滑,所以在不同 光谱段的遥感影像上土壤 亮度区别并不明显。
水体的光谱曲线
水体反射率较低,小于 10%,远低于大多数的其 他地物,水体在蓝绿波段 有较强反射,在其他可见 光波段吸收都很强。纯净 水在蓝光波段最高,随波 长增加反射率降低。在近 红外波段反射率为0;含叶 绿素的清水反射率峰值在 绿光段,水中叶绿素越多 则峰值越高。这一特征可 监测和估算水藻浓度。 而浑浊水、泥沙水反射率 高于以上,峰值出现在黄 红区。

地物反射波谱
地物反射波谱:是研 究可见光至近红外波 段上地物反射率随波 长的变化规律。

表示方法:一般采用 二维几何空间内的曲 线表示,横坐标表示 波长,纵坐标表示反 射率。

常见的几种地物类型波谱特征

植被
土壤


水体 岩石
植被的波谱特征
在可见光波段

在0.45um附近(蓝色波段)有一个吸收谷; 在0.55um附近(绿色波段)有一个反射峰; 在0.67um附近(红色波段)有一个吸收谷。
在遥感中,测量地物的反射波谱特性曲线 主要有以下三种作用:
(1),它是选择遥感波谱段,设计遥感仪器的依据; (2),在外业测量中,它是选择合适的飞行时间的基础 资料; (3),它是有效地进行遥感图像数字处理的前提之一, 是用户判读、识别、分析遥感影像的基础。
地物波谱特征
在可见光与近红外波段,地表物体自身的辐射几乎等于零。地物
发出的波谱主要以反射太阳辐射为主。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之后, 物体除了反射作用外,还有对电磁辐射的吸收作用。电磁辐射未 被吸收和反射的其余部分则是透过的部分,即: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反射能量+吸收能量+透射能量 一般而言,绝大多数物体对可见光都不具备透射能力,而有些物 体如水,对一定波长的电磁波透射能力较强,特别是对0. 45 ~ 0. 56μm的蓝绿光波段,一般水体的透射深度可达10~20 m, 清澈水体可达100 m的深度。 对于一般不能透过可见光的地面物体,波长5 cm的电磁波却有 透射能力,如超长波的透射能力就很强,可以透过地面岩石和土 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微波的穿透能力强?
太阳的电磁波辐射包括了各个波段,因此在大气状况 相同的情况下,同时会出现各种类型的散射。 大气分子,原子引起的瑞利散射发生在可见光和近红 外波段。 大气微粒引起的米氏散射对近紫外和红外波段均匀影 响。 大气云层中的小水滴对可见光有非选择性散射发生。 对于微波波段而言,波长比小水滴大得多,属于瑞利 散射类型,散射强度与波长四次方成反比,波长越长, 散射强度越小,所以微波具有最小的散射,穿透力强。
BACK
§6 微波与地物的作用

在电磁波谱中,波长在1mm~1m范围的波称微波。 微波遥感特性:
能全天候、全天时工作(…); 对某些地物具有特殊的波谱特征; 对冰、雪、森林、土壤等具有一定穿透能力 (…); 由于微波的波长较长,因而散射相对较小, 在大气中衰减少,对云层、雨区的穿透能力较强, 对海洋遥感具有特殊意义 (…); 基本不受烟、云、雨的限制。对于热带雨林地区 这一特性可以用来探测隐藏在林下的地形、地质构造、军事 分辨率较低,但特征明显 (…)。
气体分子:N2,O2,H2O,CO2,CO,CH4,O3 悬浮微粒:烟,尘埃,小水滴,气溶胶…
BACK
大气的吸收作用
大气的吸收作用: 大气中的各种成分对太阳辐射有选择性吸收, 形成太阳辐射的大气吸收带(如下表)。
O2吸收带 O3吸收带 H2O吸收带 <0.2μm,0.155 μm最强 0.2~0.32 μm,0.6 μm 2.5~3.0 μm , 0.95~2.85 μm,5~ 7μm,24μm以上 1.35~2.85 μm, 2.7 μm,4.3 μm,14.5 μm 吸收量很小,不起主导作用
§2 太阳辐射
在大气上界和海平面测得的太阳辐射曲线如图所示。
太阳辐射:太阳是遥感主要的辐射源,又叫太阳光, 太阳常数:不受大气影响,在距离太阳一个天文单
位内,垂直于太阳光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 间内黑体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
太阳光谱:太阳光球产生的光谱。
§2 太阳辐射
从太阳光谱曲线可以看出(…):
§1 遥感的电磁波原理
电磁波谱
按电磁波波长的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 叫电磁波谱。 依次为: 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 线—微波—无线电波。 电磁波谱示图
To be continued…
电磁波谱
BACK
遥感应用的电磁波波谱段

紫外线:波长范围为0.01~0.38μm,太阳光谱中,只 有0.3~0.38μm波长的光到达地面,对油污染敏感,但 探测高度在2000 m以下。 可见光:波长范围为0.38~0.76μm,人眼对可见光有 敏锐的感觉,是遥感技术应用中的重要波段。 红外线:波长范围为0.76~1000μm,根据性质分为近 红外、中红外、远红外和超远红外。 微波:波长范围为1 mm~1 m,穿透性好,不受云雾的 影响。 无线电波:波长范围10-3m~ 105m之间,主要用于广播、 通信等方面。 返回 下一节 本节结束
第二章 遥感原理
本章提要(…) §1 遥感的电磁波原理 本章主要介绍遥 感的物理基础,包 § 2 太阳辐射 括地物的电磁波特 性、太阳辐射、大 §3 太阳辐射与大气的作用 气对太阳辐射的影 §4 太阳辐射与地物的作用 响、大气窗口的概 念、地物反射太阳 §5 地物的热辐射 光谱的特性、地物 §6 微波与地物的作用 的热辐射、地物与 微波的作用机理。 §7 各典型地物的光谱曲线
§3 太阳辐射与大气的作用
一、大气结构 二、大气成分
三、大气吸收作用
四、大气散射作用
五、大气窗口
返回 下一节
§4 太阳辐射与地物的作用
太阳辐射与地表的相互作用(…) 地物的反射率 (…) 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后,一部分反射,一部分吸收,一部 分散射,一部分透射,即: 反射率( ρ):地物的反射能量与入射总能量的比, 漫反射 (…) 太阳辐射能量=反射能量+吸收能量+散射能量 +透射能 即 量 ρ=(Pρ/ P 0)×100%。 不论入射方向如何,其反射出来的能量在各个方向是 镜面反射 (…) 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成为遥感记录的主要辐射能量。 地物在不同波段的反射率是不同的。
§7 各典型地物的光谱曲线
植被光谱曲线 土壤光谱曲线 水体光谱曲线 岩石光谱曲线 常见地物比较光谱曲线
本节结束
本章结束
返回
红外线的划分
近红外:0.76~3.0 µm,与可见光相似。 中红外:3.0~6.0 µm,地面常温下的辐射 波长,有热感,又叫热红外。 远红外:6.0~15.0 µm,地面常温下的辐射 波长,有热感,又叫热红外。 超远红外:15.0~1 000 µm,多被大气吸收, 遥感探测器一般无法探测。
BA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K
CO2吸收带
尘埃
大气的散射作用
大气散射:太阳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大气
中的小微粒而使其改变传播方向,并向各个方向 散开,称为散射。
大气散射减弱了原传播方向上的辐射强度,而增加了 其它方向上的辐射强度。
实质: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大气微粒而产生
的一种衍射现象。
大气的散射作用
不同于吸收作用,只改变传播方向,不能转变为内能。 大气的散射是太阳辐射衰减的主要原因。 对遥感图像来说,降低了传感器接收数据的质量,造成 图像模糊不清。 散射主要发生在可见光区。 研究发现,根据对大气中微粒的直径与辐射波长比较, 把大气发生的散射分为三种: 瑞利散射:d <<λ 米氏散射:d ≈λ 非选择性散射:d >>λ
大气窗口
大气折射
折射率与大气密度相关,密度越大折射率越大。 折射只改变太阳辐射的方向,不改变强度。
大气反射
大气反射主要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面(云层顶 部),也取决于云量和各波段的影响。
大气窗口
概念:由于大气层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太阳辐射的各
波段受到衰减的作用轻重不同,因而各波段的透射率也各不相同。 我们就把受到大气衰减作用较轻、透射率较高的波段叫大气窗口。
大气窗口
波段
透射率/%
应用举例 TM1-4、SPOT的 HRV TM5 TM7 NOAA的AVHRR TM6 Radarsat
紫外可见光 0.3~1.3 μm 近红外 近红外 近-中红外 中红外 远红外 微波 1.5~1.8 μm 2.0~3.5 μm 3.5~5.5 μm 8~14 μm 0.8~2.5cm
§1 遥感的电磁波原理
电磁波 交互变化的电磁场在空间的传播。 描述电磁波特性的指标 波长、频率、振幅等。 电磁波的特性 电磁波是横波,传播速度为3×108 m/s,不需要 媒质也能传播,与物质发生作用时会有反射、折射、 吸收、透射、散射等,并遵循同一规律。
To be continued…
电磁波传播示意图
本节结束
返回
下一节
地物波谱特征
在可见光与近红外波段,地表物体自身的辐射几乎等于零。地物
发出的波谱主要以反射太阳辐射为主。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之后, 物体除了反射作用外,还有对电磁辐射的吸收作用。电磁辐射未 被吸收和反射的其余部分则是透过的部分,即: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反射能量+吸收能量+透射能量 一般而言,绝大多数物体对可见光都不具备透射能力,而有些物 体如水,对一定波长的电磁波透射能力较强,特别是对0. 45 ~ 0. 56μm的蓝绿光波段,一般水体的透射深度可达10~20 m,清澈 水体可达100 m的深度。 对于一般不能透过可见光的地面物体,波长5 cm的电磁波却有 透射能力,如超长波的透射能力就很强,可以透过地面岩石和土 壤。
BACK
太阳辐射(1)
地面太阳辐射
P34, 图 2.20
太阳光谱辐照度
大气上界太阳辐照度 海平面太阳辐照度
波长(nm)
To be
太阳辐射(2)
BACK
大气结构
从地面到大气上界,大气的结构分层为:
对流层:高度在7~12 km,温度随高度而降低,天气变化频繁,
航空遥感主要在该层内。 等温层以上,温度由于臭氧层对紫外线的强吸收而逐渐升高。
更有意义。 目标以及埋藏在地下的工程、矿藏、地下水等。 微波对于海水特别敏感,其波长很适合于海 电磁波通过介质时,部分被吸收,强度要衰减。故将电磁波 振幅减少 1/e倍(37%)的穿透深度定义为趋肤深度H: 面动态情况(海面风、海浪等)的观测。 微波传感器的波长分辨率比较低,是由于其 H=(5.3×10-3ε1/2)/δ 本节结束 波长较长,衍射现象显著的缘故。同时,观察精 式中:ε为地物的介电常数;δ为地物的导电率。 返回 下一节 度和取样速度往往不能协调。
BACK
植物的光谱曲线
返回
土壤的光谱曲线
返回
水体的光谱曲线
返回
岩石的光谱曲线
返回
常见地物的光谱曲线比较
To be
常见地物的光谱曲线比较
返回
一致的。一般地物的反射近似漫反射,但各个方向反射的 一般而言,绝大多数物体对可见光都不具备透射能力, 能量大小不同。 物体的反射满足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只有 反射率是可以测定的。 而有些物体如水,对一定波长的电磁波则透射能力较强, 在反射波射出的方向才能探测到电磁波,水面是近似的镜 特别是 0. 45~0. 56μm的蓝绿光波段。一般水体的透射深度 反射率也与地物的表面颜色、粗糙度和湿度等有关。 面反射,在遥感图像上水面有时很亮,有时很暗,就是这 可达10~20 m,清澈水体可达100 m的深度。 个原因造成的。 地物的反射光谱曲线: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曲线。 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后具有约 300 K的温度,从而形成自身 的热辐射,其峰值波长为9.66 μm,主要集中在长波,即 返回 下一节 6μm以上的热红外区段。
§5 地物的热辐射
温度一定时,物体的热辐射遵循基尔霍夫定律。 地物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曲线叫反射光谱曲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