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与传统思想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峡工程与传统思想的关系
(本文摘自微信公众号“道藏研究”作者杨子)昨晚,在微信DBA群里,李老师转了一个贴子,是讲习总日前在重庆召开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关于三峡工程的问题,内容包括三峡工程造成的地质灾害、给民众带来的现实负担、对国家安全的潜在风险等。关于三峡工程的负面影响,网上已有不少报道,这里不多谈。只简单说说这个工程的背后的传统思想根源。
很显然,三峡工程是一项人类对抗自然的大举措。这一巨大工程的思想根柢如果追溯到中国传统思想上,佛家思想首先可以撇清关系,一个原因是佛教本是外来宗教,另一个原因是,无论怎么牵强,也无法与佛教扯上关系。佛教最核心的问题是解决人与内心的关系。
而道家思想,则是重在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但扯不上关系,反而更印证了道家思想的价值。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是顺应自然,不与自然规律对着干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饿了吃饭,渴了喝水,困了睡觉,天热纳凉,天冷加衣。对大自然规律的敬畏,也包括人身自然规律需求的敬畏。所谓道家的养生,多年前听曲黎敏教授讲《黄帝内经》时,她用一句话总结了所有的养生方法,我至今记忆犹新,她说养生方法简单说就八个字----“好好吃饭,好好睡觉”。敬畏自然、顺应自然,虽不能长生久视,也可以达到延年益寿的功效,至少可以减少生病的概率。如果古人的正面劝导不起作用,那么我举一下当代社会功利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李开复的例子,应该有警醒作用。因为当今很多人把李开复当成神一样的成功人物去膜拜和模仿的,他
的例子就较经典型。就在前不久,我还在微信圈“XX证券实战群”里看到一个贴子是这样的:
于是这个在资本市场里混饭的光鲜群里出现了一阵膜拜和咂舌惊羡。不惊讶,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特点。但李开复得到这一切的背后,却是用健康换来的,甚至可以说是生命换来的,他在确诊癌症后反思道:“出差的时候吩咐秘书尽量选夜间航班,下了飞机可以立即洽谈公事。---平日饮食更称不上健康,贪图膏梁厚味,问到餐厅的拿手‘肉’,我如数家珍,真要上点儿蔬菜,那就‘随便来点吧,反正好吃不到哪里去,当药一样吃好了’,最后我为这一切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李开复,《向死而生》)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人生,我想每个人都最清楚自身的状况。生活如同一面镜子,不负你的表现。不要等失去
了自由再向往自由,不要等失去了健康再反思健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禀赋,都有自己的路。膜拜是一种无知,模仿无异于自杀(爱默生,《论自立》)。
总之,道家对自然规律的遵行和敬畏,构成道家文化的核心。既然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所以人类对抗大自然的事,都不是道家所尊崇的。
中国古代史记载中,最多的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黄河的泛滥,但原因种种,古代中国人就是顺应这一自然行为,河水每一次泛滥,就伴随着黄河的改道,以致于我们这个民族一直过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日子。但同时,正是因为黄河的泛滥,给沿岸土地带来肥沃的土壤,供人们生存繁衍。治理黄河的举措一直在进行,但从来没有真正的解决。细想来,在人类生存和发展史上,人类何时真正地战胜过大自然?所以,道家主张顺应自然实在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务实态度。水,是最具有道家思想代表性的,老子说水的品质“及于道”,最接近道了,无形、无状,遇热蒸腾、遇冷结冰、顺势而行、遇阻回流,用什么器皿装,就成什么形状,跟什么物质勾兑就成就对方----所以,水的品质,就是渐渐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品质,包容、沉淀、清澈、朴素。
于是,处理与水的关系,也代表着这个民族处理与自然的关系。
在中国历史上,治水最著名最早的经典案例,就是大禹。大禹治水的成功,除了敬业博学之外,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站在了前人(他父亲鲧)的肩膀上。鲧是现在河南登封县人,当时是帝尧时
期,洪水泛滥。于是尧召开会议讨论治水人选。尧说:
“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皆曰鲧可。尧曰:“鲧负命毁族,不可。”岳曰:“异哉,试不可用而已。”尧於是听岳用鲧。九岁,功用不成。(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看来尧是被迫去治水的,他采取的是“堵”的方法,与滔滔洪水对着干,折腾了9年,没成功,“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于羽郊”(《山海经·海内经》),最后被杀了头。
于是父死子替,鲧的儿子禹出场了,接过父亲留下的烂摊子,一改鲧用“堵”的方法,采取“疏”的方法,顺应水的自然流动性,又折腾了13年,终于成功。可能因为我是女人的原因,读史总是站在女人的角度去思考并有不同的看法(因为中国的史书基本上都是男人写的)。说到禹,实在想多加点多余的资料:《尚书·虞书·益稷》记载:“予创若时,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他抛下新婚的妻子离家去工作,孩子出生时他正经过家门口,都不进去看一眼,因为忙工作。如果用现代女人的观点来看,这叫什么老公?这叫什么爹?这样的人,即使万世垂名,作为他的家人,又有何幸福而言?我个人真的无法为他这种极端不顾家的事业心去点赞,也不认为这是一种纯粹的美德。所以,我个人较同意司马迁的观点,《史记·夏本纪》:“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即,这不是事业心或品德高尚问题,而是被形势所迫,由于他爹被砍头在先,他不敢回家罢了。这一说法
话还是靠得住的,不管他是圣人还是伟人,首先得是人,是人都有最起码的情感,不回家是被迫的,反而能说明他的人情的那一面。一个对家不负责的人,说是对整个民族负责,对全人类谋福祉,倒不是绝无此事,但听起来总那么牵强。中国历史所谓的“舍小家,顾大家”的道德倡导,不能说是错的,但确是违反人的本性的。
扯远了。
在中国历史上另一个成功的治水案例,就是李冰(生评、出生地无考)父子的都江堰工程。李冰所治定的“深淘滩,低作堰”的六字要诀,就是对自然地形地势和水流自然特点的顺应。这项两千多年的水利工程治今还在造福沿江人民,真是功德无量。
再回到正题。
三峡工程的议题,从孙中山时期开始。最初是孙文先生的个人设想,进而成为全民族的中国梦-----“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孙中山,《建国方略》)。国民政府人才济济,多次考证,都不敢动工。除了战争等现实因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无法估量对地质、生态、气候、人文等的负面影响,出于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历史的负责,国民政府一直是只考证,不动工。
----
天朝经过又一番论证,1994年12月,从外星球借了个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火红开工了。据报道,三峡库区共淹没129座城镇,其中包括万州(原万县市,地级)、涪陵市(地级)两座中等城市和十多座小城市,产生113万移民。移民安置费用占总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