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音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国佛教音乐的特点试举例说明
所谓佛教音乐是指在佛教寺庙中僧人进行佛事弘法时的唱诵,也就是佛教称为“梵呗”的一种仪式音乐。

包括当代流行的“课诵音乐”、“焰口音乐”和“水陆音乐”三种常行的仪轨佛事音乐。

到了近代有人把佛教音乐界定为“一切为佛教所创作,为佛教所利用,与佛教有利,于修行有益”的音乐都列入佛教音乐的范畴。

佛教音乐的特点总体来说就是缓慢平和,有点民乐的味道但是又很清新脱俗,超凡入圣……以五音为主很少有升调和降调,基本上用C调,D调和G调,很少用到F调E 调A调B调基本不用。

曲首和曲尾遥相呼应(旋律重复)曲子的差异多出现在中间段落,节奏感很强,以2/4拍4/4拍为主,比较特殊的3/4拍,4/6拍也有如《五台山歌》但是很少见佛教音乐多为出家师父自创之后被护法居士广泛流传于民间,衍生出现代民乐,民乐又由居士带进寺庙,师父们再重新创作,推层出新后再由居士传到民间,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佛乐究其根本其实也就是民乐,在寺院与世俗之间反复倒腾的民乐。

和声基本上都是大和玄为主也就是1,3,5一起弹。

佛教音乐在佛事活动中使用的更是非常频繁。

不管在盛大的佛事里,还是在一般的日常课颂中,都离不开音乐。

按照它的用途,大致有这样一些内容。

1.用于做法事的音乐,如赞、颂、祝、礼、咒几类。

“赞”是指赞美佛、法僧三宝和其它事物,有大赞和小赞二种。

大赞又有十句赞和八句赞两种,重要的曲目有《佛宝大赞》、《法宝大赞》、《僧宝大赞》《弥陀大赞》、《观音大赞》、《药师大赞》、《五方赞》、《戒定慧解脱香》等。

小赞只有一种六句赞,曲目有《华严会海》、《炉香赞》、《香云盖》、《戒定香赞》等。

“颂”为歌颂,与“赞”大致相同,也包括一些诵经的的音调。

“祝”是指祝福一类的歌曲,亦称“祝延”。

主要有《嘛呢叭》、《忏悔,有《三归依》、《礼佛忏悔文》、《拜愿》等。

“咒”是念唱咒文,用梵音唱出,分为有韵咒和无韵咒二种。

这些佛曲是佛教音乐的主体,也被称为寺庙音乐,通常在佛事活动中必不可少,同时也是佛教徒日常课颂的主要功课之一。

因之也被称为法事音乐。

2.在佛教活动中使用乐器进行演奏的器乐音乐。

这类音乐流动通常在一些大寺院和盛大的佛事活动中举行,所演奏的曲子往往是套曲,由多个曲牌组成。

主要使用的乐器有笙、管、笛三大件,同时又用木鱼、锣、鼓、铛、捺摩巴葛瓦帝》、《阿穆伽》、《人民万岁》四大祝延。

“礼”指礼拜铙、钹等伴奏,有的地方还增加了箫、琵琶、胡琴等。

在藏传佛教的寺院里,佛教音乐的演奏乐器有各种号,更加烘托出庄严的气
氛。

3.一些与民间音乐有密切联系的“杂曲”。

这类歌曲通常不在寺院里演唱,但在民间流行极广,影响很大,有着明显的地方特色。

2.梵呗
梵呗是中国佛教音乐的原声,源于印度声明学。

就是和尚念经的声音。

中国汉语佛曲的发展,是由陈思王曹植的鱼山梵呗开始的(唐密和显教)。

梵呗,属于印度五明之一的声明。

曹魏时代,陈思王曹植尝游鱼山,感鱼山之神制;于是册治《瑞应本起》,以为学者之宗,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

即是后世所传《鱼山梵》或称《鱼山呗》。

故曰:“梵呗”;唐初传至日本谓之:“鱼山声明”;传到韩国,称之“鱼山”名至今。

故历史上,曹植被尊称为中国佛教音乐创始人——梵呗始祖。

梵,是印度语“清净”的意思。

呗是印度语“呗匿”的略称,义为赞颂或歌咏。

梵呗,亦包括赞呗、念唱。

但与梵乐、佛曲、佛乐有截然不同的区别,不能等同音乐,一般佛曲不能称梵呗。

梵呗是佛教徒(确切的说:是指出家人比丘)举行宗教仪式时,在佛菩萨前歌诵、供养、止断、赞叹的音声修行法门。

后世梵呗是鱼山梵呗为标准的简称,泛指为传统佛教音乐。

鱼山梵呗2008年被国务院正式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

梵呗注册徽标说明:佛光普照的“花开见佛”是以两片碧绿的“莲叶”捧起敲打着净化人心的木鱼、放出奇异彩虹的五明圆满“佛光”瑞相,光环上,显现映出“南无阿弥陀佛”五线谱的音韵。

音符倒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一番风味;整体构成一尊如意莲花“佛光普照”的吉祥“禅定坐佛”,象征佛陀“宣说神咒”的梵呗,响彻净化整个宇宙的真理,正是包涵“一日一月一世界,一花一声一如来”之境界。

清净智慧、吉祥圆满,梵呗“花开见佛”见闻者当受持熄灭万缘,清净身、口、意、三业,智慧圆满。

以莲叶,木鱼,佛光构成吉祥如意,佛光圆满的花开见佛禅定图。

声光一体,可谓是珠联璧合,浑然天成。

寓意深妙,智慧之智,耐人寻味.(梵呗传承人永悟法师设计)
3.中国佛教音乐就是中国传统音乐吗?为什么?
佛教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

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固有文化融合而最终形成中国化的佛教。

佛曲随佛教传入中国后,也经历了大体相同的过程。

唐代,佛曲大盛,俗讲风行,朝廷耽于佛曲,百姓则把庙会视为最重要的娱乐场所。

无论寺院、宫廷、民间,佛教音乐都达到了鼎盛时期。

在寺院内,净土宗的流行,为佛曲的传播与宗教活动中音乐的大量使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好条件。

在宫廷,来自西藏佛国的音乐,成了当时上层人士的“流行音乐”。

在隋七部乐、九
部乐及唐九部乐、十部乐中,都有大量佛曲。

佛教音乐与燕乐大曲中龟兹乐、天竺乐的关系,尤为密切。

在《隋书·音乐志》中《羯鼓录》、《唐会要》、陈《乐书》中,均载有大量唐代佛曲名。

在民间,佛教音乐也成了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姚合“仍闻开讲日,湖上少渔船”;
“远近持斋来谛听,酒坊鱼市尽无人”,以及韩愈“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廷”的诗句,生动地描绘了当时佛教俗讲僧人们对社会各阶层的巨大影响。

宋元以后,佛教音乐因市民阶层的出现而日趋通俗化,并从多方面影响了中国说唱音乐及器乐演奏的发展。

从现存宋词和元曲的词、曲牌中,均可见到佛教影响的深刻遗痕,如词牌《菩萨蛮》、曲牌《双调五供养》等,甚至在文人士大夫的七弦琴音乐中,也出现了《普庵咒》这样的曲目。

明清之际,佛曲愈发通俗化并日益深入民间,许多佛曲用民间曲调演唱。

从明清到近代,佛教音乐与唐宋时相比,从整体上看是日趋衰微了,但另一方面,在这种衰微的同时,由于佛教音乐的影响,民间音乐(尤其是民间器乐和说唱音乐)却日趋繁荣。

因此,佛教音乐衰微的过程,也可以视为一个与民间音乐进一步融合的过程。

4.就早课为例谈谈中国道教音乐与民间音乐的关系如何,道教音乐的特点
习惯上,一般将传统民间音乐分为:民歌、曲艺音乐(亦称为唱音乐)、戏曲音乐、歌舞音乐和民间器乐五大类。

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其根基在民间,道教所润发出的道教音乐,也植根于民间。

每当我们聆听道教音乐时,总能感受到浓郁的地方民间音乐风格。

这种特性无可置疑的折映着道教音乐与地方民间音乐的血缘关系。

具体而言,上述五类传统民间音乐形式,其中的民歌、曲艺音乐、戏曲音乐和民间器乐都不同程度地与道教音乐相关联。

.道教音乐与民歌
民歌是中国传统民间音乐形式中历史最为悠久的艺术品种之一,众所周知,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可以入歌唱诵的《诗经》。

历史上逐步形成的说唱、戏曲、民间器乐曲等艺术形式也都广泛地受到民歌的影响,或说民歌是这些艺术品类的重要源泉。

道教在其流传和发展中,始终淫浸在这民歌的大海之中,它的体内渗透着民歌的成分自不待言。

如武当山道教音乐、山东崂山道曲、沈阳太清宫的东北新韵等,分别都包含有湖北民歌、胶东民歌、东北民歌的内容和特色。

2.道教音乐与曲艺(说唱)音乐
曲艺音乐,又称说唱音乐,是中国民间音乐的一种体裁,具有以叙述性为主,兼有抒情性并与语言音韵密切相结合的音乐特徵。

全中国各地现存的曲艺品种有340多个,大致可归纳为鼓词、弹词、道情、牌子曲、琴书等五大类。

以道情为例,它与道教音乐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道情,也称渔鼓或渔鼓道情,其渊源便是道教音乐中的「道情音乐」。

「道情」原为道士传经布道和募化时所唱的歌曲。

传说「八仙」中的张果老便是手捧渔鼓,这显然是道士唱道情的写照。

道教的道情音乐是由唐代的「俗讲」演变而来。

「俗讲」,是一种歌白相间的艺术形式,演唱时,先唱一首歌,叫做「押座文」,内容是解经题,接下来以白话讲述经文,终了再唱一首歌,叫做「解座文」。

这一头一尾的歌曲是道教原有的「赞颂」音乐,而白话部分也不尽然「白」,这里往往包含着一定程度的韵律,而善音律的道人,讲唱起来更是饶有趣味,引人入胜。

5.3. 道教音乐与戏曲音乐
在许多地区的民间流传着一种道戏,如山东的「道情戏」,湖南、广西的「师道戏」,江苏的「僮子戏」、「香火戏」,贵州的「地戏」等。

它们是道教和戏曲合二为一的产物,道戏演出既是道教的宗教活动,也是戏曲表演,这种文化现象生动地揭示了道教与戏曲的密切关系。

4. 道教音乐与民间曲乐
民间器乐,是指用民族乐器演奏的民间乐曲。

它的历史悠久,传统深厚,是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乐器的演奏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各种乐器的独奏,还有不同乐器不同组合的齐奏、重奏、合奏等。

不同乐器组合,加上不同的曲目和演奏风格,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器乐乐种,如陕西鼓乐、河北吹歌、苏南吹打、江南丝竹等。

这些乐钟,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它们与道教音乐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尤其是近现代的道乐,与民间器乐的相互交往和彼此吸收的关系更为频密。

道乐作为一种古老的宗教音乐,在曲式和情调的内涵上,无不渗透着道教的基本信
仰和美学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格局。

道乐主要用于颂赞神仙、祈福禳灾、超度亡灵和修持养炼,曲调形式上有“阳韵”和“阴韵”之分,“阳韵”多用于早坛功课和祥祈性法事;“阴韵”多用于晚纭功课和超度法事。

其美学思想反映了道教追求长生久视和清静无为,既出世又人世,情调庄严。

肃穆,又不乏清幽恬静。

表现召神遣将时气势磅礴,表现降妖驱魔时威武果敢,祈福祝庆时欢乐轻快,赞颂神仙时优美恬静,而表现祈祷养炼时悠扬缥缈。

通过音乐的烘托、渲染,道教韵斋醮仪式更显庄严、肃穆、神圣和神秘,在声乐中各种神仙意境得以和谐生动地再现,把人的情感带人了神秘的神仙世界。

道乐由声乐和器乐两部分组成,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独唱、齐唱、独奏、合奏、伴奏等形式。

声乐是道教法事音乐的主要部分,分颂、赞、步虚、偈、吟咏等格式。

颂、赞、
步虚、偈是单独的曲式,有上下两句式或四句式小段,有时也有超过四句的长段。

其中颂、赞、步虚的曲式在唐代B形成,偈是元代以后出现的。

曲式中音韵是曲调,起着烘托气氛,强化情感的作用,而曲调(即经文)总是十分具体的,表达了进行法事的人的愿望与乞求,或求助于神界,或颂赞于天仙,曲调与曲词和谐统一,各种曲式贯通搭配,组成了整个法事活动。

道乐中的乐器几乎包括了汉民族乐器的全部,用的较多的是钟、鼓、磬、钹、铛、木鱼等打击乐,笙、管、笛、箫等吹管乐,古琴、二胡、板胡、阮等弹拨乐,通常用于法事活动的起韵、过门、结尾以及伴奏。

主持法事的道士被称为“高功”,诵经的道士为“经师”。

他们必须熟谙道教经书,精通斋醮礼仪,会走“禹步”、“踏罡步斗”和各种手诀,达到做、念、唱、奏样样知晓,方能胜任。

6.基督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起源的时间
基督教是在公元一世纪
佛教;公元前大约600年。

道教;公元前400年左右。

伊斯兰;大约600年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