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0届高三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0届高三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部分
1.下表是不同史籍关于夏商周时期的记载。据此可知,夏商周时期
A. 王室有效掌控边疆
B. 宗法等级体制森严
C. 君主集权趋势凸显.
D. 共主秩序得以维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天下来朝”、“四海来假”、“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可以得出三则材料均涉及到天下共主的秩序,故D正确;分封制下,诸侯掌管地方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王室对地方的控制力相对较弱,故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宗法制的相关信息,故B不正确;夏商周时期君主专制尚未形成,故C不正确。
2.钱穆先生说,“始皇既卒.天下解体,怨望日甚。封建之残念,战国之余影,尚留存于人民之脑际。于是戍卒一呼,山东响应,为古代封建政体作反动,而秦遂以亡。”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 )
A. 用人不当,政治腐败
B. 统治残虐,民心思变
C. 强推郡县,地方离心
D. 刑法严苛,文化专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封建之残念,战国之余影,尚留存于人民之脑际。于是戍卒一呼,山东
响应,为古代封建政体作反动,而秦遂以亡”的意思是说人民对于分封制的观念还是根深蒂固的,强推郡县制导致人民的不满,最终秦朝灭亡。故答案为C;材料未提及用人不当,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统治残虐和刑法严苛,排除BD。
3.12世纪,富庶的南方省份福建主要进口稻米,而在当地专门种植荔枝、柑橘和甘蔗,在北方市场上高价出售。以至于政府要求福建人种植稻米以减少对进口稻米的依赖,尽管此举收效甚微。材料反映了( )
A. 区域间长途贩运较发达
B. 市场为导向的农业发展
C.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趋势
D. 粮食供给危机日益显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稻米是粮食作物,茘枝、柑橘和甘蔗等是经济作物,而茘枝等经济作物的价格要比稻米高,所以福建人选择种植经济作物,即使政府提倡种植粮食也收效甚微,这说明农业的种植受市场的影响,也就是市场为导向的农业发展,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区域间长途贩运发达,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经济重心南移,C错误;南方虽然粮食作物种植少了,但是靠进口稻米,不能说粮食供给危机,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的特点。侧重点考查的是福建地区选择种植茘枝、柑桔而进口稻米的原因。
4.明朝中后期,很多商贾明确提出,因生活所迫“弃儒从商”本身就是对孝悌、敬长等儒家伦理的一种诠释,在他们看来,所谓名和利都是报答父母的一种方式。这反映出当时
A. 儒家文化的功利化倾向
B. 儒学正统地位的动摇
C. 知识分子人生理想变化
D.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生活所迫“弃儒从商”本身就是对孝悌、敬长等儒家伦理的一种诠释,名和利都是报答父母的一种方式,说明儒家文化追求名利的功利化倾向,故A正确;明朝儒学仍然处于正统地位,B错误;C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排除;材料不能看出重农抑商政策是否松动,排除D。
5.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海关征税标准是4%,但外国商人在广州卸货必须打点红包,费用占
进出口货物的10%—4%.《南京条约》规定进出口“均宜秉公议定则例”,最后确定为值百抽五原则。据此可知,《南京条约》签订后
A. 清政府的关税收入有所增加
B. 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加剧
C. 广州的腐败问题得到了解决
D.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答案】A
【解析】
【详解】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海关征税标准是4%,《南京条约》确定为值百抽五原则,清政府的税收标准实际上提高了,有利于增加清政府的关税收入,故A 正确;《马关条约》后,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加剧,排除B ;材料不能得出广州的腐败问题得到了解决,排除C ;《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 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海关征税标准是4%”“《南京条约》……最后确定为值百抽五原则”,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6.进入近代,江南农村部分传统手工业逐渐陷入困境,相关的市镇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清末民初,部分市镇开始由传统乡村向近代工商业城镇转变。这凸显出江南地区
A. 经济区域分工日益加强
B. 经济结构变动剧烈
C. 发展近代企业成为主流
D. 城乡差距日益加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清末民初,部分市镇开始由传统乡村向近代工商业城镇转变,说明江南地区由传统手工业向近代工商业转变,经济结构发生变动,故B 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区域分工信息,排除A ;材料不能体现发展近代企业成为主流,排除C ;材料反映江南地区由传统乡村向近代工商业城镇转变,无法反映城乡差距,排除D 。
7.1867年,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向美国政府辞职,成为清政府“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此后两年多时间内,他率领使团出访西方十余国,宣述中国正在发生的进步,呼唤整个西方世界公平合理对待中国。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共和政体违背民意
B. 帝制仍有社会基础
C. 洋务运动得到各国广泛支持
D. 部分西方人希望中国自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向美国政府辞职后,“率领使团出访西方十余国,宣述中国正在发生的进步,呼唤整个西方世界公平合理对待中国”。蒲安臣代表着部分西方人,他们希望中国自强,通过向世界展现中国的进步这一方式,使中国得到西方世界的公平对待。故答案为D;材料没有提到共和政体问题,排除A;材料与帝制仍有社会基础无关,排除B;“洋务运动”信息在材料中没有反映,C错误。
8.西报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不见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船,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 清朝地方势力各行其是
C. 日本侵略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D. 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清朝地方势力各自为战、各行其是,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甲午战争而非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日本侵略势力并未受到有效遏制,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强调清朝地方势力各行其是而非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首先一定要正确判断材料所反映的战争,然后要知道材料还体现了当时中国的一盘散沙、地方势力的各行其是、各自为政。
9.下表为晚清驻外公使知识结构统计表,据此可知晚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