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特权阶层的奢华触目惊心

合集下载

苏共领导人的豪华别墅

苏共领导人的豪华别墅


摇 椅 。再 往 里 走 便 是 办 公 室 , 室 。还 有 两 个 房 间不 知 是 干 什 么 卧
用 的。 这儿 同样又有几 个洗脸 间和浴 室。 而且到处都放 有精制的 东西 。 结束巡视 之后 , 卫士长兴 奋地 问: 这个别墅 怎么样?我 哼哈
了几 旬 。 我 的 一 家 人 基 本 上 是 被 惊 呆 了 。
式为 他祝 寿。
斯大林 是苏共领 袖 中最先 享用豪 华别 墅的人 。斯 大
林 去世之后 , 他在全 国数 以百计别 墅中的一 座 , 被苏共 中
我头 一次到别 墅时 。 在入 口处 , 墅 的卫 士长迎接 我 。 向 别 先 } 绍此处 的服务人 员—— 厨师 、 介 清洁 女工 、 士、 匠等 等一 卫 花
《 利 钦 自述 》 披 露 了 戈 尔 巴乔 夫 占用 豪 华 别 墅 的 叶 中
子 。 子那一头 便是厨 房 。 是一个庞 大 的食 品加工厂 。 面有 桌 像 里

个地 下冰柜 。 我们 沿着宽敞的楼梯 上了别墅的二楼 。 这儿也有
间 带 壁 炉 的 大 厅 。 过 大 厅 可 以到 目光 浴 室 去 , 儿 有躺 椅 和 穿 那
大 的 面 积 所 惊 呆 。 进 屋 内 , 见 一 个 5 多平 方 米 的前 厅 。 里 走 只 O 厅
有 壁炉、 大理石雕 塑、 镶木地板 、 地毯、 枝形 吊灯 、 豪华的家具 。 再
向里走 。 一个房 间、 二个房 间、 三个房 间、 四个房 间。每 个房 间都 配 有彩色 电视机 。这是一层楼 的情 况 。 这儿有一个相 当大的带顶 棚 的玻 璃凉台 。 还有 一间放有 台球桌 的电影厅 。 我都 弄不清楚到
所 ,都要 先派一个 班的军警 到那些地 方检查一遍 ,然后封锁 起 来, 这样 。 才能在那些 地方露面。 你 不过别 墅里就有 电影 院。 每周 五、 六和星期 日都有放映 员给放专场 电影 。 我本人 、 我妻子、 我们全 家都习惯于 自己动 手干活。在这儿 。 我们却不知该做 什么。 这样 的排场并没给人 以方便和舒适。 这儿

对苏联官僚特权阶层本质的研究综述

对苏联官僚特权阶层本质的研究综述


阶层 说
托洛茨基是苏联 “ 红军之父” , 在与斯大林进行权力之争时 , 抨击斯大 林消灭了党内民主。领导的党机关 日益代替党 ,并且由于政治路线和党的制 度的变质而产生了拥有庞大 ^ 数的官僚阶层,目 这个阶层权力巨大。在 1 9 3 6 年之后 , 托洛茨基指出苏联 官僚 阶层是一个和社会 主义背道而驰 的官僚 阶 层, 是—个特殊的阶层。同时 , 托洛茨基从社会主义国家的双重性出发 , 宣 扬工人必须通过 “ 政治革命”推翻现行统治制度 ,而不是通过社会革命改 变现存的所有制关系来推翻官僚阶层,复苏苏维埃 民主制 , 欧内斯特.曼德 尔是战 后世界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之一 , 也是最具有创造性的马克 思主 义 理论家之一,他也是世界托洛茨基主义运动 的长期领导人。他认为, 由于苏联 的官僚集 团 并不具备一个阶级所要求的社会经济基础,这就导致苏 联官僚集团不能行使经济职能 , 相反,这个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官僚集团的原 形就是将原由群众 自 己行使 的行政职能据为已有的—个新的社会阶层,它的 历史基础是衰落和消失的独立工人运动 。 近几年 中国对苏联官僚特权集 团本质的认识更多的是与苏东 剧变联 系起来 ,透过苏联特权集 团在苏东剧变 中的影响来研究它 的本 质。总的 来说 ,中国学术界普遍采用 “ 阶层论” 。 2 0 0 3 年 ,中国社会 科 学院 的刘 克 明所长 认 为苏联 官 僚特 权 阶层 , 尤其是党 内特权 阶层导 致 了苏联解 体 ,是 苏东 剧变 的根源 所在 。他 指 出 :“ 苏共所 以失败 ,苏联所 以瓦解 , 究其根源就是因为苏联共产党内出 现 了—个官僚特权阶层。 ” 0 中国 社会科学院的陆南泉主任在其发表的 《 苏联 特权阶层的奢华触 目 惊心》一文中指出:“ 在苏联 的任何时期 , 特权阶层都 掌握各级党 、政 、军机关的领导权 ,这种领导权是实现特权的基础 。 ” 北京 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副主任黄宗 良较为详细地分析了特权 阶层形成 的三个条 件 ,指出: 对权力的垄断和控制是其形成的政治条件 ; 对 国家和社会财富的 支配和间接直接的占有是其形成的经济条件 ;对意识形态的严密的全面的控 制则是其形成的思想条件; 并根据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论述了如何正确认 识和开展反对官僚特权阶层斗争的问题 。 中国人民大学副所长郭春生认为将 “ 特权阶层”这一概念界定为 , 它是指苏联社会中存在的一个利用职权谋取 个^ . 额外权利的特殊社会阶层。

第五集苏共的特权阶层.pdf

第五集苏共的特权阶层.pdf

第五集㊀苏共的特权阶层1988年秋天,位于莫斯科格拉诺夫斯基大街2号的一家商店门前,突然聚集起成百上千的人,一家不大的商店,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新闻效应,引起如此多的人们关注呢?这是一家为少数特殊顾客服务的特殊商店㊂今天,是这家商店被宣布关闭前的最后一天㊂苏联普通人把这类特殊商店的特殊顾客称为特权阶层,说他们是 我们的共产主义贵族 ㊂这个特权阶层在勃列日涅夫时期逐步形成,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进一步发展演变㊂正是这个特权阶层,对苏共从内部瓦解起了催化作用,成为推动苏联剧变的重要因素之一㊂十月革命后,战争和饥荒严重威胁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㊂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㊂ ‘列宁在十月“电影中瓦西里这句脍炙人口的台词,一时成为流行的经典语句㊂今天的人们可能难以相信,作为列宁身边的工作人员,会为一小块面包推来让去,但这却是真实的历史㊂电影中的这一情节是根据当时一个真实的故事编写的㊂1918年,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遇到粮食危机㊂在一次人民委员会会议上,时任粮食人民委员的瞿鲁巴突然晕倒,紧急召来的医生检查后说,他是饿昏了㊂作为苏维埃政府主管粮食的最高官员,他拥有调拨几百万甚至几千万普特粮食的权力,但却没有从中为自己留下能填饱肚子的食品㊂列宁当即建议设立 疗养食堂 ,让这些为人民日夜操劳的同志们能够吃饱肚子㊂这是完全正确和无可非议的㊂列宁当年倡议设立的 疗养食堂 后来慢慢扩展为特供商店,规模㊁数量特别是性质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㊂半个世纪后,只有苏共的高级干部凭着特殊的证件才有资格出入这座没有任何招牌的大楼㊂这是莫斯科最大的特供商店㊂每到周末,一辆辆轿车停在大楼门前,把整条街堵塞得满满当当㊂在这里,法国白兰地㊁苏格兰威士忌㊁美国香烟㊁瑞士巧克力㊁意大利领带㊁奥地利皮鞋㊁英国呢绒㊁德国收音机㊁日本录音机等外国名贵以及苏联国内稀缺的商品,应有尽有,琳琅满目㊂一位记者公开地说: 对于上层人物来说,共产主义早已经建成了㊂ 这样的商店仅在莫斯科就有100多处㊂克里姆林宫的特权阶层有自己的规则,职务越高,特权越大,享有的种种物质待遇同普通群众之间的反差也越大㊂当然,享有这一特权的仅仅只是苏共干部中的极小一部分㊂但是,这一特权是否就是这一阶层产生的第一个垒块呢?在苏联刚刚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们艰苦创业,奔向新的生活㊂在为实现共同理想而艰苦奋斗时,攫取特权㊁谋取私利,为社会所不齿㊂在国家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作为苏联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如果说有什么 特权 的话,那就是身先士卒,浴血奋战,在喀秋莎的怒吼声中,带领人民将侵略者赶出去㊂在斯大林时代,党对干部的要求总体上是严格的,苏联也面临严酷的战争环境以及政治斗争的波高浪险,党员干部成批走向前线,领导干部更迭频繁,不可能形成特权阶层㊂赫鲁晓夫上台后,实行了特殊的干部政策㊂根据苏共二十二大通过的党章第25条规定,党员干部要经常更替,①基层党组织选举时,每年有大批书记由于任期届满而被更换,更换率高达60%㊂因此,这一时期党内真正享有特权的群体也尚未形成㊂苏联共产党内的特权阶层,是从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特别是其后期逐步形成的㊂1966年4月,苏共二十三大召开,在勃列日涅夫主持苏共中央工作后的首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就对党章第25条进行了修改㊂勃列日涅夫特别推崇长期主持意识形态工①参见赫鲁晓夫关于苏共纲领的报告‘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中文版,第287~290页㊂作的苏斯洛夫的一句话: 干部队伍的稳定是成功的保障㊂ 他从片面追求干部队伍的稳定,发展到形成领导干部事实上的职务终身制㊂勃列日涅夫㊁苏斯洛夫等高级干部都是在他们的职位上寿终正寝的㊂①在勃列日涅夫干部政策的指导下,苏共领导层组成人员几乎长期原封不动㊂在苏共二十三大上,连选连任的中央委员达79.4%;二十五大时,除已经过世的中央委员,连任率竟高达90%,有的任期竟长达25年㊂1978~1981年的两届州党代会期间,在156名州委书记中只有5名被更换㊂到1978年春,58名部长和部长会议副主席的平均年龄已达70岁㊂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终身任职① 苏 勃列日涅夫:‘苏联共产党向苏共第二十三次代表大会做的总结报告“,‘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三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汇编“,三联书店,1978,第98页㊂的老化的领导干部队伍㊂这种干部制度带来的后果,既使得领导层缺乏活力,又容易形成特权阶层的核心力量㊂领导干部终身制,客观上容易使特权阶层队伍不断扩大,为了安排更多的领导干部而设置的机构也不断增加㊂20世纪70年代末,苏共中央直属的部级机构达到了20个之多,其中大部分与政府机构重叠,甚至连机构的名称都一模一样,如农业部㊁国防工业部㊁重工业和能源部㊁机器制造部㊁文化部等等㊂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共,为特权阶层的形成提供了适宜的生长土壤㊂更多的 特殊待遇 ,往往使刚刚提拔初次享受的高级干部瞠目结舌㊂利加乔夫曾回忆道:1983年,当他担任苏共中央组织部长后,第二天就给他配备了高级轿车㊂当他提出换一个比较低档一点的轿车时,竟受到苏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的训斥,说他这样做是搞 特殊 ,破坏了机关的风气㊂①特权带来的享受,不身历其境,是无从想象的㊂在勃列日涅夫时期,特权阶层的子女,仅凭借父辈们的特权地位就能轻易进入最好的大学,毕业后再进入最优越的部门,并很快走上显贵的权力岗位㊂特权甚至还可以成为畅通无阻搞腐败的护身符㊂这是勃列日涅夫的女婿丘尔巴诺夫,此人仰仗岳父的权势,扶摇直上,仅仅十年时间就从一个低级军官晋升为上将,后又担任内务部第一副部长㊂在此期间,他贪污受贿65万卢布,酿成了震惊全国的 驸马案 ㊂勃① 苏 利加乔夫:‘戈尔巴乔夫之谜“,新华社参考新闻编辑部,1992,第40页㊂列日涅夫的儿子尤利更是个纨绔子弟,且年纪轻轻,竟当上了苏联外贸部第一副部长㊂1982年1月,一位苏联公民准备从莫斯科机场乘机出国旅行,海关人员从他身上的一个暗兜里发现了大量钻石㊂经查证,这是苏联大马戏团女驯狮演员布格利莫娃的个人收藏品㊂此后不久,便先后逮捕了这个马戏团的美工师鲍里斯㊃茨维科夫和马戏团团长克列瓦托夫㊂在茨维科夫家里,搜出价值约100万美元的钻石和其他贵重物品,在克列瓦托夫的房间里,查获约值50万英镑的西方货币和价格昂贵的珠宝㊁绘画作品等㊂而这些物品都是属于勃列日涅夫的女儿加林娜的㊂故事 没有到此为止,珠宝㊁钻石走私案还牵连到勃列日涅夫的儿子㊁外贸部第一副部长尤利㊂这个案件本应由内务部审理,却耐人寻味地由克格勃经办㊂而主持审理该案的克格勃第一副主席茨维贡,正是勃列日涅夫的连襟㊂结果, 故事 却到此了结:勃列日涅夫的儿子尤利和女儿加林娜依然逍遥法外㊂当了17年内务部长的谢洛科夫,利用职权,化公为私,他不但把内务部最大的国家别墅和内务部的迎宾馆据为己有,还在赫尔岑大街24号占据了一套很大的公寓㊂在这两座国家别墅和公寓里,存放着谢洛科夫及其家人的大量私人财物㊂其中的一个别墅里,光地毯就堆放了七层;而床底下塞着的竟是俄罗斯著名画家的油画㊂勃列日涅夫后期,莫斯科和各加盟共和国里的贪污腐化问题,越来越严重㊂1980年,一位侦缉人员偶然买到一批鲱鱼罐头,打开后发现里面装的却是价格昂贵的鱼子酱㊂鲱鱼为什么会变成鱼子酱?经过艰苦的侦查后,案情终于大白㊂原来,苏联渔业部一大批官员与某公司达成秘密交易,把索契和阿斯特拉罕两地生产的价格昂贵的鱼子酱装入贴有鲱鱼商标的罐头运往国外,由西方公司用鲱鱼价格买下,然后倒手销售㊂苏方参与者从巨额赢利中分占丰厚的所谓利润,并存入瑞士银行㊂这种倒卖活动竟持续了十年之久㊂经查证,此案给苏联造成价值数百万美元的经济损失,涉及渔业部副部长㊁渔业生产销售管理局副局长等高官,以及苏联外贸部㊁食品工业部㊁太平洋舰队㊁莫斯科及其他城市的饭店人员,共300余人㊂而负责分配这种罐头的竟是索契市市长沃隆科夫,直接管辖该市的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委第一书记麦杜诺夫,是苏共中央委员㊁勃列日涅夫的亲信,他奉命参与了此案,并对沃隆科夫百般庇护㊂‘文学报“刊登了沃隆科夫被捕的消息后,麦杜诺夫极为紧张,多次跑到莫斯科向勃列日涅夫求救㊂因案情重大,克格勃主席安德罗波夫亲自向勃列日涅夫陈述了事件的前前后后㊂勃列日涅夫看到铁证如山,于是问道: 你看怎么办? 安德罗波夫说: 那就得把麦杜诺夫交法院审理㊂ 勃列日涅夫说: 这可不行,现在我们在克拉斯诺达尔没有可靠的人,是不是可以先把他挪到另外的地方去㊂后来,麦杜诺夫虽然被撤销了原来的职务,却同时被调到莫斯科,当上了粮食食品部的副部长,并住进了莫斯科的豪华住宅㊂这个 故事 就这样被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㊂此外, 克拉斯诺达尔案件 海洋案件 乌兹别克案件 等等都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㊂苏共的特权阶层,首先源于官职㊂一些人认为官职越高,特权越多,要想做官或者升迁,必须讨好或贿赂有关领导,职务也因此有了价格㊂某些地区就连党委书记都明码标价,在1969年,阿塞拜疆一个区委第一书记就 价值 20万卢布,第二书记是10万卢布㊂卖官鬻爵的现象,在其他加盟共和国也以不同形式㊁不同程度地存在着㊂正如1973年格鲁吉亚共产党中央二月全会曾指出的: 过去在选择和使用干部问题上严重违反了列宁主义原则,任命行政领导干部不是根据他们的工作能力和道德品质,而是通过幕后操纵㊁熟人和家庭关系,是根据对上级个人是否忠实的原则㊂为了维护既得利益,特权阶层反对任何涉及对自己特权的改革,更不可能主动地遏制蔓延全党㊁全社会的腐败㊂勃列日涅夫对改革冷言冷语:改什么呀,把工作做好就行了㊂到20世纪70年代末,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和他的助手起草了一份关于经济改革的报告,引起了部分官僚特权阶层的不满和抵制㊂结果,柯西金的助手被撤职㊂特权阶层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的声誉,制造了社会鸿沟,败坏了社会风气㊂普通民众与特权阶层的距离越来越远㊂在苏联社会中,一般大众自称 我们 ,而把特权者称为 他们 ㊂但在谈到苏共党内的 特权阶层 时,我们必须同时强调以下三点:第一, 特权阶层 只是对当时苏共干部队伍中以权谋私的极小一部分蜕化变质分子的特指㊂西方把当时苏共约60万~70万名干部全部称作特权阶层,那完全是为丑化和推翻苏联共产党而做的刻意㊁恶意㊁歪曲宣传㊂当时苏共的广大党员干部总体上还是廉洁奉公㊁勇于奉献的,是要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㊂第二,必须把分配领域中的合理差别和 特权 区别开来㊂当时苏联党内和社会上虽然存在特权阶层和严重的特权现象,但表现为 大锅饭 的平均主义在苏联分配领域中同时严重存在㊂第三,不能仅仅注意到分配领域中存在的 特权 现象,更要注意到这种 特权 在其他领域的表现,如:在制定政策㊁任用干部㊁贪赃枉法为自己和小集团谋取私利,并逃避党纪法规的监督等方面㊂这对破坏党群关系进而对改变党的性质的危害更为严重㊂这一情况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表现得更为明显㊂这原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居住的一座别墅,后来有了新的更大更好的别墅他就搬走了㊂让我们参观一下这座已不够时髦的旧别墅吧:进了大门,是一个巨大的前厅,楼下有玻璃凉台和电影厅,餐桌长达10米,厨房就像一个庞大的食品加工厂,还有一个地下冰柜,二楼穿过大厅,直通日光浴室㊁办公室㊁卧室,整套别墅装潢陈设,极尽豪华㊂从一定意义上讲,这种穷奢极欲的个人生活,还远未反映出特权阶层的本质㊂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动的所谓 改革 ,成为特权阶层演变为新生资产阶级的催化剂㊂混乱的改革给特权阶层谋取其根本利益提供了绝好的机会㊂在戈尔巴乔夫时期,特权阶层已经不仅仅以追逐自己的享受为满足,还希望把拥有的一切特权长期占有,并且可以传给后代㊂与此同时,当他们发现挂在嘴边的所谓社会主义㊁共产主义信仰和罩在身上的共产党人的光环,都已失去了利用的价值,原有的特权必须改头换面,而资本主义是他们既得利益合法化的最合适的制度时,特别是在苏联共产党和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这一特权阶层为了保住自己的特殊利益并使之合法化,他们就必然毫不犹豫地撕下了原来的假面具,公开推动放弃社会主义,走全盘私有化的资本主义的道路㊂在此期间,特权阶层利用手中掌握的各种权力,大肆捞取个人私利㊂特别是那些直接管理国有企业财富的经济官僚们,凭借戈尔巴乔夫推行商业化㊁市场化㊁经济自由化的混乱时机,大搞 翻牌经济 ,把国家财产直接攫为己有;有的大搞权钱交易,获取出口优惠和配额,出口原材料和军火,窃取社会财富;有的在证券㊁期货交易中获取暴利,兴办银行等金融机构,后来其中少数人演变成为新的金融寡头㊂1991年,莫斯科上万名大富翁中,大部分人是原来的党政干部㊂同年6月的一份调查表明,在苏联高层干部队伍中,76.7%的人已经认为应该走资本主义道路㊂正是这些所谓的 共产党人 ,革了苏共的命㊂这些人不仅捞足了个人的经济利益,还继续身居高位,控制着国家权力㊂苏联剧变后的俄罗斯,除了权力金字塔塔尖上的少数人物有所变化外,大批干部摇身一变成为俄罗斯显贵㊂他们占了新总统周围高官总数的75%,新政党领袖中的57.1%,新政府官员中的74.3%㊂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大卫㊃科兹等深刻地剖析了这一奇特的现象㊂他说: 一个天主教徒会突然之间变成无神论者吗? 苏联精英分子的物质利益虽然是大大增加了,但是,如果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精英相比,他们在物质上所享受的特权也就相形见绌了 ; 在苏联体制下,社会上层和底层之间的收入差别,比在资本主义体制下的差别要小得多 , 在苏联体制下,最高领导人的工资比一般产业工人高出8倍 , 大企业的总经理的报酬大约是一般产业工人的4倍 ,而美国高层精英的收入是普通工人的150~400多倍; 在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过合法的途径积累物质财富几乎是不可能的㊂积累了物质财富的苏联领导人总是担惊受怕,唯恐有一天被人发现或被起诉 ㊂①因此, 苏联体制的瓦解 , 源于其自身的统治精英对个人利益的追逐 ②,苏共是少有的在自己葬礼上致富的政党㊂苏共垮台前不久,有关机构曾在人民中做过 苏共究竟代表谁 的调查,调查结果认为,苏共代表劳动人民的占7%,代表工人的占4%,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而代表官僚㊁干部㊁机关工作人员的却占了85%㊂苏共特权阶层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㊂在这期间,那些看得见和看不见的腐败之手,贪婪地攫取着属于人民所有的国家财富,而苏共对特权阶层从很①② 美 大卫㊃科兹㊁弗雷德㊃威尔:‘来自上层的革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第148~149页㊂美 大卫㊃科兹㊁弗雷德㊃威尔:‘来自上层的革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第148~149页㊂少遏制,到不打击,再到庇护甚至纵容,结果导致了这一毒瘤在自身肌体上迅速发展蔓延㊂当苏共已被自己的毒瘤腐化变质的时候,它自己就已经被人民所唾弃㊂12。

苏联特权阶层的奢华触目惊心

苏联特权阶层的奢华触目惊心

者 阿 尔 巴托 夫指 出 : “ 在 3 年代 ,所有 这 些 已 早 0
经 形 成完 整 的制 度 。根据 这 个制 度 的等级 — — 政
治 局委 员 、政治 局 候 补委 员 、中央 书 记 、中央委 员 、 民委 员 、总 局 的首 长 ,等 等— — 每 一 级都 人
有 自己 的一套 特 权 。 战争 之前 ,享 有 这种 特 权 的
会 觉得 什 么世 界 革命 、什 么最 高 劳动 生 产率 ,还 有 全 国人 民 的 和 睦 ,就 都 不 需 要 啦 ” , “ 连 就 我 这个 政 治局 候 补 委 员 ,这 样 的 级 别 ,都 配有 3 个厨 师 、3 服 务 员 、 1 清 洁 女 工 ,还有 1 花 个 个 个 匠 ” 。特权 阶 层享 受 着 现代 化 的 医疗 设施 , “ 所
社 会 主义 更加 “ 成熟 ” 。笔 者认 为 ,不 能 以斯 大
赫 鲁 晓夫 时 期 ,领 导 人 的特 权 虽 有 所 削弱 , 但 依 然存 在 。到 了勃 列 日涅夫 时期 ,又 开始 悄 悄
地 “ 大林 化 ” 。特 权 阶层 扩 大化 与 稳 定化 ,成 斯 为 勃 列 日涅 夫 时 期 改 革 停 滞 不 前 的 一 个 重 要 原 因 。俄 罗斯 著 名学 者 、苏 联 发展 演 变 过程 的 目睹
前 沿 观 察

陆南 泉
苏联 的特 权 阶层 早 在斯 大 林 时期 就 已形 成 。
的 家 属 ,共 有 3 0 0 万人 之 多 ,约 占全 国总 人 口的
这 里讲 的特权 并 不 是 指对 某些 有 特 殊 贡献 的 人或

1 % 。人们 对特 权 阶层 的人 数估 计 不一 。英 国 的 . 5 默文 ・ 马修 斯认 为 ,连 同家属 共有 10 0 万人左 右 。

苏联的特权阶层

苏联的特权阶层

苏联的特权阶层2019-09-21这个正在形成起来的新资产阶级,具有我们的资产阶级的⼀切恶德。

它刚从贫穷中爬上来,就已经看不起贫穷了。

它贪图那好久没有的⼀切好处,它知道应当如何去获得并如何去保持起来。

――安德烈·纪德苏联早在斯⼤林时期就已成为欧洲第⼀、世界第⼆的经济强国,是当时世界上唯⼀可以和美国抗衡的国家。

可就这么强的国家,在没有外敌的情况下解体了。

对于苏联解体的原因是议论纷纷,各执⼀词。

长期存在的“特权”在解体中起着重要的催化作⽤。

“职务名册”的特殊权⼒特权,是在政治上、经济上在法律和制度之外的权⼒。

苏联的特权最初开始于斯⼤林时期。

斯⼤林运⽤⼿中分配⼲部的权⼒,创⽴了“职务名册”制度(官职等级名录),名册⼀共分为3类:第1类包括最⾼国民经济委员会各局⾸长、⼤⼯业企业领导⼈等;第2类包括各部、局的副职以及其他相当职务;第3类包括地⽅上的领导⼲部。

按照“职务名册”的制度,斯⼤林掌管着⽆限的权⼒,⼤部分官员的任⽤是由斯⼤林的亲信所控制的组织来决策的。

⽽斯⼤林本⼈控制着名册的第1类和第2类,有时还会控制第3类。

就这样,全国各级的主要领导⼏乎都被斯⼤林掌握着。

如果有幸册上有名,获得的就不只是⼀定的职务,更享有了⼀定的物质⽣活。

不仅如此,这些册上有名的领导的官职实际上已经成为了终⾝制。

如果册上没名,有些⼈就会想⽅设法地使⾃⼰的名字⼊册,哪怕是第3类也可以。

虽说“职务名册”的职位属于终⾝制,可就在赫鲁晓夫上台后,他对这种终⾝制进⾏了改⾰,采取了任期制和轮换的制度。

但由于此制度涉及⼀部分⼈的利益,并遭到很多⾼层的反对,所以就在勃列⽇涅夫上台后,这种任期制和轮换制就被全⾯否定了。

“职务名册”所形成的那些特权阶层也顺其⾃然地享受起不同的特权:免费的⾼级别墅、专⽤的汽车、免费的早午餐、休假换蛐菁俾梅选⒁搅撇怪,还有特供商店的购买资格,等等。

在叶利钦的⾃传中提到,“连我这个政治局的候补委员,仅仅这样的级别,都可以享受3个厨师、3个服务员、1个清洁⼥⼯,还有⼀个花匠……”斯⼤林的⼥⼉斯维特兰娜·阿利卢耶娃在她的《仅仅⼀年》⼀书中描述:“佛洛希洛夫、⽶⾼扬、莫洛托夫的住房和别墅摆满了地毯、⾼加索的⾦银武器和贵重瓷器,他们的别墅变成了富丽堂皇的⼤庄园,有花园、暖房、马厩,当然,这⼀切都是⽤国家的钱来维持和经营的。

苏联特权阶层内涵界定形成时间角色转化

苏联特权阶层内涵界定形成时间角色转化

苏联特权阶层:内涵界定、形成时间、角色转化郭春生2012-9-13 14:54:47 来源:《廊坊师院学报》2005年03期作者简介:郭春生,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

(北京100872)内容提要:苏联特权阶层是对苏联以权谋私的党政干部的特称,这个阶层形成于勃列日涅夫时期,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这个阶层实现了角色转换,抛弃了苏联共产党和苏联社会主义。

关键词:苏联特权阶层勃列日涅夫特权阶层问题是苏联政治和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围绕这个问题,学术界还存在不少的争论。

本文试就苏联特权阶层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有助于此项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一、特权阶层的概念和内涵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享有特权的人。

所谓特权,从法律意义上讲,是指个别人、等级或社会集团在政治、经济或其他方面享受的特殊权利,它是社会不平等的反应。

享受特权的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特权者;如果特权者在一个社会中成为一个具有重大政治和社会影响的社会阶层时,就形成了这个社会中的特权阶层。

苏联特权阶层是中国学者对苏联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的称呼,特指那些利用职权牟取私利、追求个人额外权利的人。

在我国,在60年代中苏两党争论时期,开始用“特权阶层”一词来描绘苏联社会上的一部分人。

在1964年7月10日的人民日报上,转载了阿尔巴尼亚“人民之声报”的一篇文章,指出赫鲁晓夫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造就一个特权阶层,一批新‘贵族’,他们从自己狭隘的利益出发,支持赫鲁晓夫和他的叛徒集团的修正主义的、反社会主义的、反革命的民族主义路线。

正是这样一个特权阶层的形成构成了今天修正主义在某些社会主义国家泛滥的社会基础。

”(注:人民日报,1964年7月10日。

)1964年7月14日,人民日报刊登了题为《关于赫鲁晓夫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一九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之一)》的文章,标志着我国正式用“特权阶层”一词来批评苏联社会中存在的一部分人,指出:“目前苏联社会上的特权阶层,是由党政机关和企业、农庄的领导干部中的蜕化变质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构成的,是同苏联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相对立的。

苏联特权阶层的腐败及其恶果

苏联特权阶层的腐败及其恶果

苏联特权阶层的腐败及其恶果作者:徐元宫来源:《党员文摘》2013年第03期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说:“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苏联特权阶层的腐败苏联特权阶层的腐败早在20世纪30年代,也就是斯大林执政时期就已经相当严重。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于1935年6月23日至7月21日对苏联进行了访问,在之后他写的《莫斯科日记》中,提到当时苏联特权阶层的存在及其腐败:“共产党的活跃成员利用其他特权代替金钱,这些特权确保他们能过上舒适生活并拥有特殊地位。

更不用说影响,他们利用影响为自己和自己的亲属谋利益。

而且,怎么会不利用影响呢?不受任何良心谴责的人又有多少?有谁会把普遍困难中享受的机会作为自己的过错?这太‘合乎人性’了!”经常到苏联领导人家里去玩的斯大林女儿斯维特兰娜·阿利卢耶娃则在其《仅仅一年》一书中描述了“上层布尔什维克们的生活”:“伏罗希洛夫、米高扬、莫洛托夫的住房和别墅摆满了地毯、高加索的金银武器和贵重瓷器……他们的别墅变成富丽堂皇的大庄园,有花园、暖房、马厩,当然,这一切都是用国家的钱来维持和经营的。

”有趣的是,斯维特兰娜·阿利卢耶娃在书中还详细描述了父亲斯大林的工资情况:“父亲不知道,他的一顿晚饭值多少钱,还有他的各处别墅、‘毒品化验’等所值若干,因为他是从来不用掏钱的。

他的生活全部由国家包干。

每个月从苏共中央、国防部、部长会议以及其他由他当荣誉成员或象征性成员的机关源源不断寄来的工资口袋,他看也不看,就塞在抽屉里了。

”即便是在全国爆发大规模饥荒、饿死数百万人、出现人吃人悲剧的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特权阶层的特供也仍然存在。

俄罗斯解密档案文件证实了这一点。

一份署名为苏共“中央委员会秘书处第六科科长杰缅季耶夫”的《关于联共(布)中央秘书处1932年经费开支的说明》记载着:“烟卷的消费每月为13000~14000支,按月分配给下列秘书处:斯大林同志秘书处、住宅和办公室5000~6000支;助手和顾问6人每人750支,共4500支;切秋林、帕尔申和杰缅季耶夫每人500支,共1500支……食堂方面的开支为66088卢布40戈比,给书记处、会议大厅按月定量供给夹肉面包。

前苏联剧变和解体原因初探

前苏联剧变和解体原因初探

前苏联剧变和解体原因初探摘要: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是前苏联剧变和解体的历史原因。

苏共的腐败是导致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理解教材;腐败;脱离人民;特权阶层;剧变人教版全日制高中历史教科书正文(宋体字部分)属于基本要求,侧重理论,是高中课本的“构架”,而阅读部分(楷体字)是对正文的补充、说明、扩展或分析。

限于教材篇幅,对于一些思想、结论性极强的内容,教材的内容显然是不充分的。

这时需要教师适当地补充一些必要的材料,以加深学生对“结论”的理解。

如高中历史教材世界史下册第五章第一节对前苏联发生剧变并最终解体的原因的阐述: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是其剧变和解体的历史原因。

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导致剧变的直接和主要原因。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则是剧变的外部原因。

教材阅读部分侧重对“八,一九”事件,在这里教师应适当补充一些材料,说明“八·一九”事件中前苏联共产党和政府已经众叛亲离的原因,而丧失群众基础则正是前苏联发生剧变并解体的基本原因。

苏共的腐败则是苏共严重脱离人民群众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和平建设时期,苏共始终未能找到一条在执政条件下保持优良作风,特别是防治腐败的有效途径,结果导致掌握权力的党政干部日益腐化、变质。

一、腐败现象的表现1 逐渐形成一个脱离人民、高高在上的特权阶层。

早在斯大林时期就为国家干部设计了一套特权制度。

例如干部可以享受特供的商品、免费豪华别墅以及各种特殊的服务。

到勃列日涅夫时期,据苏联学者估计。

这个阶层有50万~70万人,加上其亲属约计300万人。

他们不仅享有各种特权,并且通过各种方式侵吞国家资产。

这样从某种程度上讲。

前苏联的国家政权已经蜕变为维护这个特权阶层的工具了。

2 各级干部日渐腐败。

以勃列日涅夫为例,他的儿子是前苏联外贸部的副部长,女婿丘尔巴诺夫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从一名普通的警卫部队上尉,提升为内务部第一副部长。

前苏联令人震惊的70年腐败史

前苏联令人震惊的70年腐败史

前苏联令人震惊的70年腐败史2020-01-09总而言之,改革前谁是管理者,改革后谁就成了占有者和所有者。

结果是,“国家官员、党的职能人员、共青团积极分子成为最初类型的俄罗斯企业家、20世纪90年代初的第一批百万富翁和‘新俄罗斯人’”。

前苏联令人震惊的70年腐败史文/沈志华(著名历史学家)自1922年到1991年,苏联在人类历史上存在了整整70年。

这70年里,干部集团的腐败,始终如附骨之疽。

苏联70年腐败史,对后世是一个沉痛的历史教训。

列宁时代:防范干部特权,但特权已经泛滥。

一般说来,政权初建,气象一新,必有一段励精图治,腐败现象会相对较轻。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早在列宁时代,苏联(俄)的腐败问题就已相当严重。

早在1920年苏联大上,许多党代表就曾愤怒指责党内的严重腐败“无论对于谁都不是个秘密”,“中央和地方的‘党员’允许自己那样的奢侈,他们的行为丝毫不比老牌的资产阶级逊色,工人和农民对他们敢怒不敢言”。

这些腐败的种类主要包括:公车腐败、住房腐败、饮食腐败、医疗腐败、贪污受贿、权钱交易、盗用公款。

当然,最高当局也不是没有采取过防范腐败的措施。

十月革命后,列宁就对领导干部的工资和待遇作了严格规定,要求一切公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平均工资”。

列宁率先示范,其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工资是500旧卢布,而铁路员工的最高工资是510旧卢布。

1919年制定的35级工资表,党政领导人的工资大大低于工人的最高工资。

但问题在于:领导干部们很快就不靠工资生活了,在工资之外的其他方面,享受特殊待遇的领导干部们与群众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斯大林时代:公然将干部的特权腐败制度化、合法化。

斯大林建立起了一整套保证领导干部层特权的制度。

这个官僚特权阶层主要享有如下特权:1. 宅第权。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均有一处或几处别墅。

凡是名胜地、风景区、海滨、避暑胜地,几乎全部被大小官员的别墅所占据。

2. 特供权。

各级党政机关均有特设的内部商店、餐厅、冷库等供应网络,按照官职大小、地位高低享受特殊供应。

苏联领导人:掌权到死

苏联领导人:掌权到死
执 政 党 与 民众之 间隔 阂越 来越 大 , 民 心 尽 失 。 一 岁上 台 , 执政 1 5 个月 ; 后者 7 2 岁上台, 执政 1 3个
般认 为, 苏共 党 内官僚 特 权 阶层 “ 在 很 大程 度 上 月 。 安 德 罗 波 夫 只 工 作 了 半 年 , 就 大病 不起 ; 至
1 9 6 6年 8 月, 作 家 韦 君宜 在 做 自我 批 判 时 , 第 一句 话是 : “ 亲 爱 的党 啊 , 你难 道不 要你 的女儿
可 是 富于感 情 的 , 我 个人 的生 活是非 常 罗曼 蒂 克
的。 中 国的女 人都 背 着封 建 主义 的包 袱 , 我 可不 背, 我 自己要 怎样 就 怎样 做 。明天 和后 天我 会详 细地对 你讲 , 今 晚 我讲 点小 故事 吧 。我 最喜 欢 上
文l 雁崽
苏联领导人 : 掌权 到死
随后 更是 一 蟹不 如一 蟹 , 接 班 的 安 德 罗 波 夫
苏联 各 级 干部 的特 权 现 象早 就存 在 , 并在 二 天 , 还 强撑 病 体在 红场 阅兵 。
次 大战后 形成 特权 阶层 , 享 有各 种 既得 利益 。 到
勃 列 日涅 夫 时期 , 更 形 成 一 个 个 官僚 氏族 集 团。 和 契 尔年 科 使 苏联 的 老 人 病 夫 政 治 达 到 顶 峰 : 两 这 些集 团 内部 子女联 姻 , 官 官相 护 , 贪 污 渎职 , 使 人 均 以 高龄 多 病之 身 成 为 最 高领 导 人 , 前者6 8
了吗 ? ” 韦君 宜被 造反 派拉 着 游街 后 , 神 志就 不清 海 , 你 们 外 国 人 说 那 是 冒 险 家 的乐 园 , 有 点 道 了, 别 人 问她话 , 她答 不上 来 , 只是直 愣愣 地 瞪着 理 。上 海 的小 调 我 都 喜 欢 , 那 真是 非 常 有 味 道 ,

苏联特权阶层腐败造就民众冷漠

苏联特权阶层腐败造就民众冷漠

苏联特权阶层腐败造就民众冷漠2013年01月21日学习时报作者:徐元宫苏联特权阶层腐败加剧了社会分离和社会对立,同时,还造成苏联民众对苏共及其政权的冷漠,在这里,冷漠既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力量。

事实上,苏联特权阶层出现之后,由这一阶层的特权及其腐败所引发的社会分离和社会对立也随之出现并不断加剧。

这在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1935年6—7月访苏期间及访苏之后所完成的《莫斯科日记》中就得到了反映和证实:“宫廷中的上层达官显贵过着特权阶级的生活,但人民却仍然不得不为了谋取面包和空气而进行艰苦的斗争。

而且,这一切的发生是为了证明革命的胜利,可革命的首要目的应是确立劳动者的平等,形成统一的阶级。

我深信,我在纸上叙述的想法早已记在那些没有特权的人们的心里。

在我们的汽车驶过的城郊公路上,我从铺浇柏油的农民和工人的眼睛中看出了这种想法。

”在城郊公路上,罗曼曼罗兰还“遇到了向我们投来忧郁目光的男子”,“一个老年妇女向我们显示了一下拳头”。

然而,这种客观存在并日渐加剧的社会分离和社会对立,由于日臻完善的苏联国家机器的作用,而显得好像不存在似的。

罗曼?罗兰写到,一方面“总的说来,在莫斯科,生活对大学生、教师和小职员来说仍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如果你见到高尔基那儿或者苏联对外文化协会招待会上的挥霍浪费,你就会感到某种不自在。

烦恼就不由自主地积聚起来”。

另一方面,在苏联,人们已经普遍地学会将这种差异及其引发的烦恼深深地埋藏在自己的心底,“他们已学会不露声色。

而这是可以理解的。

不能过于高声说话。

谁倾诉衷肠,谁就暴露了自己”,“集中营预定不仅仅给刑事罪犯用。

有独立见解的、不善于谨慎地保持沉默的人会消失不见。

官方的看法被强加于人”。

不过,在长达几十年的岁月里,还是存在为了改变自己的物质或者精神生活而奋起抗争的人们。

比如,高尔基的秘书克留奇科夫就向罗曼?罗兰讲述了1930 —1931 年期间苏联爆发的“重大农民战争中的事件,这次战争与1919 年至1920 年间的国内战争同样残酷”,“尤其在西伯利亚、北高加索和乌克兰。

苏联时代特权现象的制度根源及其启示基于利益机制的分析

苏联时代特权现象的制度根源及其启示基于利益机制的分析

苏联时代特权现象的制度根源及其启示——基于利益机制的分析—虞崇胜1,何路社2(1.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2. 武汉大学政治文明与政治发展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2)摘要:苏联时代实行的“官职等级名录制”,揭示了苏联时代特权现象的制度化特点。

依据于权力道德化的干部作风建设,而不是着眼于建立权力客观化利益机制的政治制度,官僚特权现象不但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反而会借助于道德化的利益机制而滋生和蔓延开来。

因此,通过政治体制改革适度引入竞争机制,同时建立相对公平的利益机制,清除制度性和政策性特权,将成为遏制特权现象的重要制度化机制,这就是从苏联反特权教训中得到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特权现象;制度根源;利益机制;竞争机制中图分类号:D75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170(2014)03-0075-09关于特权现象的制度根源,不少专家学者从不同侧面进行过研究,其中不乏深刻的见解与思考,但却也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且存在诸多局限甚或偏见。

究其原因,笔者以为主要在于没有完全把握制度的科学含义,即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制度的核心是利益机制这个关键之点。

所以,本文试从厘清制度概念入手,进而建立起一个初步的分析框架并以苏联集权体制下的特权现象为研究对象,对利益机制如何促成特权现象的生成作出分析,以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一、从利益机制角度理解制度的科学含义从利益机制上看,制度与规则不同。

规则主要是一种工具属性,它规定人们可以怎样行为和不许怎样行为,仅有消极、被动、简单的利益因素,缺乏明确的利益机制,需要人工手动操作,无法自动运行,即“徒法不足以自行”(孟子语)。

规则相对比较简单,是单独的一个个零件而不组成封闭的系统整体,是开放的孤岛四面受敌。

规则的产生是即时的,又是易变和流动的,没有稳定性,其事在人为。

制度收稿日期:2014-04-22作者简介:虞崇胜(1952- ),男,湖北黄石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何路社(1955- ),男,湖南邵东人,武汉大学政75治文明与政治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苏联70年腐败史令人震惊

苏联70年腐败史令人震惊

苏联70年腐败史令人震惊作者:沈志华来源:《党员文摘》2015年第01期自1922年到1991年,苏联在人类历史上存在了整整70年。

这70年里,干部集团的腐败,始终如附骨之疽。

苏联70年腐败史,对后世是一个沉痛的历史教训。

列宁时代:防范干部特权一般说来,政权初建,腐败现象会相对较轻,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早在列宁时代,苏联(俄)的腐败问题就已相当严重。

在1920年的俄共九大上,许多党代表就曾愤怒指责党内的严重腐败“无论对于谁都不是个秘密”,“中央和地方的‘共产党员’允许自己那样奢侈,他们的行为丝毫不比老牌的资产阶级逊色,工人和农民对他们敢怒不敢言”。

这些腐败的种类主要包括:公车腐败、住房腐败、饮食腐败、医疗腐败、贪污受贿、权钱交易、盗用公款。

当然,最高当局也不是没有采取过防范腐败的措施。

十月革命后,列宁就对领导干部的工资和待遇作了严格规定,要求一切公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平均工资”。

列宁率先示范,其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工资是500旧卢布,而铁路员工的最高工资是510旧卢布。

1919年制定的35级工资表,党政领导人的工资大大低于工人的最高工资。

但问题在于,领导干部很快就不靠工资生活了,在工资之外的其他方面,享受特殊待遇的领导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斯大林時代:将干部特权合法化斯大林上台后,建立了一整套保证领导干部层特权的制度。

这个官僚特权阶层主要享有如下特权:一是宅第权。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均有一处或几处别墅。

凡是名胜地、风景区、海滨、避暑胜地,几乎全部被大小官员的别墅所占据。

二是特供权。

各级党政机关均有特设的内部商店、餐厅、冷库等供应渠道,按照官职大小、地位高低享受特殊供应。

三是特教权。

凡是高级官员的子女,从幼儿园到大学,均有培养他们的专门机构或保送入学的制度。

高级军官的儿子则直接送军事院校培养。

四是特继权。

官员特别是高级官员可以免费为自己的子女留下豪华住房和别墅,供他们终身享用。

前苏联奢靡的特供制度:从疗养食堂到特供商店

前苏联奢靡的特供制度:从疗养食堂到特供商店

前苏联奢靡的特供制度:从疗养食堂到特供商店特殊商店门口排起了长龙1988年秋天,位于莫斯科格拉诺夫斯基大街2号的一家商店门前,突然聚集起成百上千的人。

一家不大的商店,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新闻效应,引起如此多的人关注呢?原来这是一家特供商店。

这天,是这家商店被宣布关闭前的最后一天。

特供商店的前身是一个被称作“疗养食堂”的机构。

1918年,新生的苏维埃遇到粮食危机,列宁当即建议设立“疗养食堂”,让官员们能够吃饱肚子。

此后后来慢慢扩展为特殊商店,并在苏联僵化的模式之下,衍生出了一个奇葩的阶层——苏联特殊阶层。

据统计,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享有这种特殊的人,包括他们的亲戚、子女,总计达到300万。

在这里,法国白兰地、苏格兰威士忌、美国香烟、瑞士巧克力、意大利领带、奥地利皮鞋、英国呢绒、德国收音机、日本录音机等外国名贵以及苏联国内稀缺的商品,应有尽有,琳琅满目。

这样的商店仅在莫斯科就有一百多处。

克里姆林宫的特权阶层有自己的规则,职务越高,特权越大,享有的种种物质待遇同普通群众之间的反差也越大,具体请看:NO.1:高工资加红包制度依据“巴黎公社”原则,国家公职人员的工资应该与技术熟练工人的工资大体相当。

但是,苏联特权阶层们所享有的工资却远高于此,根据职位的不同,可以达到一般工人的2-10倍。

然而这并不算什么,因为斯大林创造了红包制度,高官们除了拥有高工资,还拥有工资额1-2倍的奖金,而这些奖金都由苏联的最高当局直接派发。

斯大林时期的度假别墅NO.2:别墅制度苏联的领导们是不住“赫鲁晓夫公寓”的(苏联一种低质的经济适用房),他们都拥有自己的别墅。

比如戈尔巴乔夫,当他从边区调到莫斯科后,便住进了别墅。

他先是被安置在10号别墅,不久后,随着他在党内陆位的不断提升,所住的别墅也越来越豪华。

用他自己的话说,政治局委员们的别墅要比政治局候补委员或其他领导豪华得多。

而斯大林名下的别墅不只豪华,数量更是惊人,仅在莫斯科郊区就有4座,而在苏联南方的度假胜地,斯大林更是拥有超过10座的别墅。

被取消了特权的前苏联领导人,后来为何又成为特权阶层?

被取消了特权的前苏联领导人,后来为何又成为特权阶层?

被取消了特权的前苏联领导人,后来为何又成为特权阶层?被取消了特权的前苏联领导人,后来为何又成为特权阶层?斯大林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不仅给多灾多难的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也给俄国送来了新的政权——苏俄政权。

亲手组建苏俄政权的列宁极为强调新的政权要实行“巴黎公社原则”,其中重要的一条即为:取消政府和领导人的特权,建设廉价政府,使纳税人的钱不被用去供养大批于国于民都一无用处的官僚。

列宁主张实行累进所得税制,一切收入和工资,毫无例外都应当征收所得税。

列宁是这么主张的,他首先身体力行。

1919年,列宁亲自填写了个人收入申报说明,这份说明显示:1918年列宁的收入主要包括担任人民委员会主席的薪金9683卢布33戈比以及稿费15000卢布;住房一套共4间,加1间厨房和1间保姆房间。

当时人民委员会规定:人民委员(政府部长)月薪最高500卢布,有未成年子女的,每个子女每月加100卢布,对高级职员征收特别税,削减一切过高的薪金及退休费。

1918年7月,工人的平均工资为420卢布左右。

从这个标准对比来看,列宁1918年工资为9683.33卢布,月薪约为807卢布。

而当时为了吸引专家参加苏维埃国家建设,给予专家月薪高达2000至4000卢布。

列宁的这个工资水平,可以说他完全兑现了取消特权的承诺。

值得一提的是列宁的稿费收入,1918年他的稿费收入是15000卢布。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列宁所有著作全部都是他本人亲手写出来的,没有由秘书代笔,或者安排专门的写作班子创作。

在列宁的60卷著作中,没有发现由他人代笔的文章。

也就是说,列宁的稿费收入完全是他劳动应得的报酬。

再来说说列宁的住房:他在克里姆林宫有一套4间的房子,由列宁夫妇和列宁的兄弟姐妹居住。

列宁后来因病休养时住的是莫斯科郊外的一个旧庄园,这个庄园并不是给列宁专用的,后来布哈林感冒时也曾住在这个庄园里。

而且,列宁在十月革命后也没有去过南方休养,尽管医生一直建议他到气候宜人的南方去疗养。

前苏共惊人的腐败内幕 苏联腐败惊人大揭秘

前苏共惊人的腐败内幕 苏联腐败惊人大揭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前苏共惊人的腐败内幕苏联腐败惊人大揭秘导语:20世纪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历了沧海桑田般的历史变迁,光荣与梦想同在,辉煌与悲怆并存。

在一系列重大事件中,苏共的衰败及其垮台是值得深20世纪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历了沧海桑田般的历史变迁,光荣与梦想同在,辉煌与悲怆并存。

在一系列重大事件中,苏共的衰败及其垮台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重大课题。

1991年8月解散苏共,人民没起来保卫苏共,各级党组织没抵制,军队也分裂和倒戈,因苏共已名誉扫地了。

后来查封苏共各级党委竟未遇到一次有组织的抵抗,被它代表的人民群众不是隔岸观火,就是幸灾乐祸,甚至直接加入掘墓人的行列。

有人指责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把苏联引向了死亡。

缪矣!把主要责任推到戈氏一人头上能行吗?似乎不能。

其一,归根结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而不是某个"叛徒"和"坏蛋",否则,岂不是抬高了戈氏的历史地位。

其二,苏共作为一个大党,有一整套的选拔干部的机制,怎幺会搞来搞去选一个自掘坟墓的人。

况且,1985年苏共中央政治局在推选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时,认为戈氏是"惟一正确的选择"。

葛罗米柯还盛赞戈氏"精力充沛,党性强和经验丰富"。

尽管历史不能假设,但假若没有戈尔巴乔夫,苏共和苏联历史又会怎样呢?迄今为止,还没有证据表明,某个人仅凭个人的能量和威望就能改变社会形态。

记得恩格斯曾经在《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一文中曾经说到这幺一件事:1848年法国革命失败以后,有人认为革命失败的原因是“某甲或某乙‘出卖了’人民”。

对此,恩格斯强调说:革命失败的原因“不应该从一些领袖的偶然的动机、优点、缺点、错误或变节中寻找,而应该从每个经历了动荡的生活常识分享。

初中语文文摘文苑触目惊心的奢华

初中语文文摘文苑触目惊心的奢华

触目惊心的奢华在苏联时期曾任州委书记、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莫斯科市委书记,后来任俄罗斯总统的叶利钦,在其自传中,根据亲身经历对苏联的种种特权加以揭示:特权阶层有“专门的医院、专门的疗养院、漂亮的餐厅和那赛似‘皇宫盛宴’的特制佳肴,还有舒服的交通工具。

你在职位的阶梯上爬得越高,归你享受的东西就越丰富”,“如果你爬到了党的权力金字塔的顶尖,则可以享受一切——你进入了共产主义!那时就会觉得什么世界革命、什么最高劳动生产率,还有全国人民的和睦,就都不需要啦”,“就连我这个政治局候补委员,这样的级别,都配有3个厨师、3个服务员、1个清洁女工,还有1个花匠”。

特权阶层享受着现代化的医疗设施,“所有设备都是从国外进口的最先进的设备。

医院的病房像是一个庞大的机构,也同样很豪华气派:有精美的茶具、精制的玻璃器皿、漂亮的地毯,还有枝形吊灯……”一切都取决于官阶高低。

“每个党中央书记、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都配有一个卫士长。

这个卫士长是受上级委派办理重要公务的职员,是一个组织者……他的一个主要职责是立刻去完成自己的主人及其亲属请求办理的任何事情,甚至包括还没有吩咐要办的事情。

譬如要做一套新西服,只要说一声,不一会儿裁缝就来轻轻敲你办公室的门,给你量尺寸。

第二天,你便能看到新衣服,请试试吧!非常漂亮的一套新西装就这样给你做好了”。

对高官们的家庭向来是优待的:“送夫人上班,接他们下班;送子女去别墅,再从别墅接回来。

”“每当政府的‘吉尔’车队在莫斯科的大街上沙沙地飞驶而过时,莫斯科人通常停下脚步。

他们停下来不是因为此刻需用敬重的目光瞧一瞧坐在小军里的人,而是由于这确实是个令人有强烈印象的场面。

‘吉尔’车尚未开出大门,沿途的各个岗亭就已得到通知。

于是,一路绿灯,‘吉尔’车不停地、痛痛快快地向前飞驰”。

叶利钦谈到自己的别墅时叙述道:“我头一次到别墅时,在入口处,别墅的卫士长迎接我,先向我介绍此处的服务人员——厨师、女清洁工、卫士、花匠等等一些人。

苏联特权阶层的形成及影响

苏联特权阶层的形成及影响

苏联特权阶层的形成及影响郭春生[内容提要]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前的苏联各历史时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特权现象,但尚未形成特权阶层。

到勃列日涅夫时期,这个社会阶层随着主客观条件的成熟而得以形成。

特权阶层对苏联社会的影响是极其恶劣的,该阶层的产生及其影响是诱发苏联剧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苏联;特权阶层;形成;影响[分类号] D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6505(2003)05-0096-05 苏联特权阶层是中国学者对苏联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的称呼,特指那些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追求个人额外权力的人。

中苏两党争论时期,中方是这样定义特权阶层的:“苏联社会上的特权阶层,是由党政机关和企业、农庄的领导干部中的蜕化变质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构成的,是同苏联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相对立的。

”[1]现在看来,受当时中苏政治关系等因素的影响,这一定义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其中对“蜕化变质”的突出则是明确和正确的。

特权阶层是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形成的。

该社会阶层数量庞大,享有的特权多种多样。

特权阶层对苏联社会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

一、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时期尚未形成特权阶层列宁时期,苏维埃政权刚刚建立,在当时的苏维埃国家中,特权阶层形成的主客观条件都不具备。

但特权现象的出现却可以追溯到列宁时期。

粮食人民委员瞿鲁巴因饥饿晕倒在人民委员会会议上,列宁建议设立“疗养食堂”,为高级领导干部提供廉价伙食。

1924年1月,列宁因病逝世,在莫斯科立即举行了联共(布)中央委员会会议。

与会者认为,保护党的高层领导人健康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会后,很快成立了著名的疗养区管理局,专门负责国家领导人专用别墅的修建和管理事务。

此后,国家领导人享有的特权种类逐渐增加。

这种为保持国家领导人健康而采取的措施便是苏联党政干部享受特权的开始。

在斯大林和赫鲁晓夫时期,均不存在使享受特权者形成社会政治阶层的条件。

斯大林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在党政部门工作的大小官员在社会中占了支配地位,成为拥有权势的人,而其中一些人利用手中权力谋取私利、享受不该享受的权利,他们便形成特权者。

苏联特权阶层的形成及对苏联剧变的影响

苏联特权阶层的形成及对苏联剧变的影响

苏联特权阶层的形成及对苏联剧变的影响戴隆斌[内容提要]苏联解体至今已有将近20年,但是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至今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苏联解体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不过,导致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还是出自苏联执政党自身,苏联干部制度中的“职务名册”制以及由此造成的特权阶层给苏联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结果,对苏联剧变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苏联,特权阶层,剧变,影响[分类号]D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505(2010)02-0190-05 苏联解体至今已有将近20年,但是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至今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我们看来,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不过,导致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还是出自苏联执政党自身,而其中苏联长期存在的特权阶层对苏联剧变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一、苏联特权阶层的形成苏联特权阶层是按照一定的职务名册直接任命、相应地掌握着国家执政资源并且按职级合法享受不同特权的一部分人。

这个特权阶层,俄语中是用Номенклатура这个词来表示的。

从字面上来说,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nomen”,意思是人名名单或者品名清单。

借用到俄语中,这个词指的就是职务名册或职务一览表。

具体地讲,是指其人选由上级任命的职位名称表。

作为集合名词,也可以指上级任命的干部。

这个术语最初是指在各个领导机关之间进行的职能分配。

[1]在进行职能分配时,这些机关必须进行任命的高级职务也被分别作了登记。

后来这一制度涵盖了对苏联领导干部的考察、登记造册、任免以及职级待遇等方方面面。

作为公职人员任命原则的“职务名册”制度,实际上在十月革命之后就开始实行,只是最初还没有规定这一原则的指令性文件。

负责这一工作的是1920年在俄共(布)中央和各省委会成立的登记分配部。

它专门负责提拔和调动党的负责工作人员、干部登记等方面的工作。

中央登记分配部隶属于俄共(布)中央书记处。

1922年,中央登记分配部进行了一万多项任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特权阶层的奢华触目惊心
陆南泉
苏联的特权阶层早在斯大林时期就已形成。

这里讲的特权并不是指对某些有特殊贡献的人或一部分领导人给予较高的工资或待遇,而是指利用权力享受种种特权。

苏联的特权表现在:名目繁多的津贴,免费疗养和特别医疗服务,宽敞的住宅和豪华的别墅,特殊的配给和供应,称号带来的特权,等等。

对苏联上层领导来说,高薪反而不是主要报酬了。

在苏联的任何时期,特权阶层都掌握各级党、政、军机关的领导权,这种领导权是实现特权的基础。

赫鲁晓夫时期,领导人的特权虽有所削弱,但依然存在。

到了勃列日涅夫时期,又开始悄悄地“斯大林化”。

特权阶层扩大化与稳定化,成为勃列日涅夫时期改革停滞不前的一个重要原因。

俄罗斯著名学者、苏联发展演变过程的目睹者阿尔巴托夫指出:“早在30年代,所有这些已经形成完整的制度。

根据这个制度的等级——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中央委员、人民委员、总局的首长,等等——每一级都有自己的一套特权。

战争之前,享有这种特权的人范围相当小,但特殊待遇本身是非常优厚的,特别是同人民生活相比更是如此。

”战后,对苏联上层领导人的配给制达到了非常精细的程度。

特别是各种商品的购货证与票券的大大发展,逐渐成了高中级干部家庭正常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勃列日涅夫时期特权阶层扩大化与稳定化的主要原因有:首先,由于实际上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干部领导职务实行任命制与终身制,干部队伍较为稳定,因此,特权阶层也比较稳定。

而斯大林时期,虽然形成了特权阶层,但极不稳定。

斯大林一方面给予上层人物大量的物质利益和特权,另一方面又不断地消灭这些人。

在上世纪30年代的大清洗运动中,首当其冲的便是这个阶层。

其次,由于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僵化和官僚主义的发展,各级领导干部数量大大膨胀,特权阶层的人数也随之增加。

据俄国学者估计,当时这个阶层大约有50万~70万人,加上他们的家属,共有300万人之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5%。

人们对特权阶层的人数估计不一。

英国的默文.马修斯认为,连同家属共有100万人左右。

西德的鲍里斯.迈斯纳认为,苏联的上层人物约有40万,如果把官僚集团和军事部门的知识分子包括进去,约70万人。

苏联持不同政见者阿.利姆别尔格尔估计,苏联的特权阶层有400万人,另一些人估计不少于500万人。

第三,斯大林时期,特权阶层的主要使命是维护、巩固斯大林体制。

而勃列日涅夫时期,特权阶层的主要使命是抵制各种实质性的改革,维护现状,使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更加“成熟”。

笔者认为,不能以斯大林时期特权人物不稳定和人数可能没有勃列日涅夫时期那么多为根据,而得出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才形成特权阶层的结论。

这个结论是不符合苏联历史发展情况的。

虽然在斯大林时期特权人物不稳定,今天是这一批人,明天是另一批人,人数这个时期多些,那个时期少些,但总是存在这么一个阶层。

这些人,用苏联人的话来说,就是列入“花名册”(也称为“等级官员名册”)的人,即那些被党的首领选来掌管最重要职位的人的秘密名单。

在苏联时期曾任州委书记、苏共中共政治局候补委员、苏共莫斯科市委书记,后来任俄罗斯总统的叶利钦,在其自传中,根据亲身经历对苏联的种种特权加以揭示:特权阶层有“专门的医院、专门的疗养院、漂亮的餐厅和那赛似‘皇宫盛宴’的特制佳肴,还有舒服的交通工具。

你在职位的阶梯上爬得越高,归你
享受的东西就越丰富”,“如果你爬到了党的权力金字塔的顶尖,则可以享受一切——你进入了共产主义!那时就会觉得什么世界革命、什么最高劳动生产率,还有全国人民的和睦,就都不需要啦”,“就连我这个政治局候补委员,这样的级别,都配有3个厨师、3个服务员、1个清洁女工,还有1个花匠”。

特权阶层享受着现代化的医疗设施,“所有设备都是从国外进口的最先进的设备。

医院的病房像是一个庞大的机构,也同样很豪华气派:有精美的茶具、精制的玻璃器皿、漂亮的地毯,还有枝形吊灯……”“购买‘克里姆林宫贡品’只需花它的一半价钱就行了,送到这儿来的都是精选过的商品。

全莫斯科享受各类特供商品的人总共有4万。

国营百货大楼有一些框台是专为上流社会服务的。

而且那些级别稍低一点的头头们,则有另外的专门商店为他们服务。

一切都取决于官级高低。

所有的东西都是专门的——如专门提供服务的师傅;专门的生活条件;专门的门诊部、专门的医院;专门的别墅、专门的住宅、专门的服务……”。

“每个党中央书记、政治委员和候补委员都配有一个卫士长。

这个卫士长是受上级委派办理重要公务的职员,是一个组织者……他的一个主要职责是立刻去完成自己的主人及其亲属请求办理的任何事情,甚至包括还没有吩咐要办的事情。

譬如要做一套新西服,只要说一声,不一会儿裁缝就来轻轻敲你办公室的门,给你量尺寸。

第二天,你便能看到新衣服,请试试吧!非常漂亮的一套新西装就这样给你做好了”。

“每年3月8日妇女节,都必须给妻子送礼物。

这同样也不费事,会给你拿来一张清单,那上面列出了所有能满足任何妇女口味的礼品名称——你就挑吧。

对高官们的家庭向来是优待的:送夫人上班,接他们下班;送子女去别墅,再从别墅接回来”。

“每当政府的‘吉尔’车队在莫斯科的大街上沙沙地飞驶而过时,莫斯科人通常停下脚步。

他们停下来不是因为此刻需用敬重的目光瞧一瞧坐在小车里的人,而是由于这确实是个令人有强烈印象的场面。

‘吉尔’车尚未开出大门,沿途的各个岗亭就已得到通知。

于是,一路绿灯,‘吉尔’车不停地、痛痛快快地向前飞驶”。

叶利钦谈到自己的别墅时叙述道:“我头一次到别墅时,在入
口处,别墅的卫士长迎接我,先向我介绍此处的服务人员——厨师、女清洁工、卫士、花匠等等一些人。

然后,领我转了一圈。

单从外面看这个别墅,你就会被它巨大的面积所惊呆。

走进屋内,只见一个50多平方米的前厅,厅里有壁炉、大理石雕塑、镶木地板、地毯、枝形吊灯、豪华的家具。

再向里走,一个房间、两个房间、三个房间、四个房间。

每个房间都配有彩色电视机。

这是一层楼的情况,这儿有一个相当大的带顶棚的玻璃凉台,还有一间放有台球桌的电影厅。

我都弄不清楚到底有多少个洗脸间和浴室;餐厅里放着一张长达10米的巨大桌子,桌子那一头便是厨房,像是一个庞大的食品加工厂,里面有一个地下冰柜。

我们沿着宽敞的楼梯上了别墅的二楼。

这儿也有一间带壁炉的大厅,穿过大厅可以到日光浴室去,那儿有躺椅和摇椅。

再往里走便是办公室、卧室。

还有两个房间不知是干什么用的。

这儿同样又有几个洗脸间和浴室。

而且到处都放有精制的玻璃器皿,古典风格和现代风格的吊灯、地毯、橡木地板等其他东西。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1935年访问莫斯科时,发现连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也享受贵族待遇,在金碧辉煌的别墅里,为他服务的有40~50人之多。

罗兰在《莫斯科日记》里写道:苏联已出现“特殊的共产主义特权阶层”和“新贵族阶层”,“他们把荣誉、财富与金钱的优势攫为己有”。

那么,苏联为何要建立这样一个让苏共党内少数领导干部享受的特权制度,为什么要建立那种财富帮会式的官僚机构配给的方式呢?关于这个问题,阿尔巴托夫提出的分析很有道理,他说:特权阶层的形成,“这是斯大林故意采用的政策,目的在于收买党和苏维埃机关上层,使其落入某种连环套之中,这是一种路线,旨在借助于直接收买,借助于灌输丢掉职位就丢掉特权、失掉自由甚至生命的恐惧思想,从而保证官员们绝对听话,并积极地为个人迷信服务”。

另外,他还指出:“社会的贫困本身实际上使特权不可避免。

”那种认为斯大林时期因“国内物质条件还不富裕”而形不成特权阶层的看法,是站不住脚的。

应该说,斯大林为苏共领导层提供的种种特权,是他建立的一种制度,或者说是苏联政治制度的一个内容。

“斯大林—苏联”模式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高度集权,权力掌握在少数领导人手里,后来集中在斯大林一人手里。

这是斯大林为了巩固其统治的重要手段。

苏联解体后,特权阶层中的很多成员,在俄罗斯经济转轨过程中,特别是在国有企业私有化过程中,又大量侵吞国家财产。

据一项调查,俄罗斯有61%的新企业主曾被列为党、政府、企业的精英成员。

就是说,私有化为原苏共领导人大量侵吞国有资产大开方便之门。

他们从事投机,大发横财。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俄罗斯私有化过程中围绕公司控制权展开了各种斗争。

主要集中在苏共党内的特权阶层,不顾广大民众长期受商品匮乏之苦,不顾人民为弄到一块面包和最起码的住房处于艰苦奋斗的境地,如此丧失道德地享受特权,这样的党,怎么能不脱离群众,怎么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怎么能不垮台呢!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博导)
《同舟共进》2010年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