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质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8例临床观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银质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8例临床观察

姚利军,刘赵俊,刘兴江,张立俊,王 伟,王 荣

(山西省运城市盛义堂骨质增生专科医院,山西 运城 044000)

摘要 目的:研究银质针治疗椎管外软组织损伤性腰腿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外院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治无明显改善的28例腰腿痛患者,运用软组织外科学理论,将其诊断为椎管外软组织损伤,进行银质针治疗。结果:本组28例患者经银质针治疗取得满意临床疗效。结论:银质针为治疗腰腿痛的有效方法;影像学检查在腰腿痛患者诊断中只能作参考,应重视临床体检。

关键词:腰腿痛;银质针;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外软组织损伤;腰脊柱三项试验

中图分类号:R681.5+3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6-978X(2004)-0004-0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病、多发病。其诊断依据主要是通过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随着科技水平日益发达,影像学检查普及,目前临床医生过分强调影像学检查在腰腿痛、尤其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忽略体格检查,导致临床一大批腰腿痛患者误诊、失治。本院自2003年来收治28例被外院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腰腿痛患者,外院经牵引、按摩、理疗等常规治疗无效,在我院采用银质针治疗后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32岁~59岁,平均年龄41岁;病程1a~12a,平均3a;慢性劳损史20例,急性损伤失治3例,有着凉史3例,原因不明者2例。

1.2 症状与体征 腰、左臀、腿痛9例,腰、右臀、腿痛13例,左臀、腿痛4例,右臀、腿痛2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11例,腰脊柱三项试验提示椎管外软组织损伤28例,静息痛28例。

1.3 病变部位 骶棘肌22例,腰背筋膜22例,臀中小肌18例,阔筋膜张肌20例,内收肌损伤4例,髌下脂肪垫损伤8例。1.4 影像学CT或MRI检查 腰椎间盘突出L4,511例,L5S12例,L4,5及L5~S112例;腰椎间盘膨出L3~44例,L4~56例,L5S15例,L3~4L4~57例,L4~5、L5~S110例。

2 治疗方法

2.1 针具选择 根据操作部位不同,选用长短不一针具,常用针身长度为6cm、8cm、10cm、12cm、15cm,银质针使用前应作高压消毒处理,针刺应严格在无菌操作下进行。

2.2 操作方法 确定病变部位后,患者采取俯卧位或侧卧位或仰卧位,局部暴露,定位,常规消毒后,铺无菌洞巾,取1%利多卡因表皮麻醉后,选用长度适宜的银质针进行直刺、斜刺,至达骨面,银质针针柄端选2cm×1.5cm艾条灸一炷,待艾火熄灭后拔针,针眼消毒,休息10min即可。

2.3 布针方案 ①腰部、髂后上棘内侧缘与髂嵴后1/3肌附着处,沿骨盆、髂嵴缘弧形布针两行,针距为1.0cm~1.5cm,每行约为6枚~8枚针即可,L3~S1棘突旁椎板处及骶骨背面沿棘突旁1.0cm~2.0cm直线布针两行,针距为1.0cm~1.5cm,每行约为5枚~6枚,垂直进针,L2~4横突处每处布针2枚,横向斜刺至横突背面入末端。②臀部、臀中小肌髂骨翼附着处,12枚分三行直刺达骨膜,髂前上棘外下,沿阔筋膜张肌与髂胫束布针8枚直达骨膜。③髋前部、耻骨上支6枚,耻骨下支4枚,分两行沿股内收肌走行向内后方斜刺达骨膜。④髌前部,从髌骨下缘髌韧带两侧相当于内外膝眼处布针,一侧两行2枚~3枚,针间距为1cm,针尾扇状刺入髌骨下1/2段髌尖粗糙面。

2.4 治疗次数 同一病变部位治疗一次者28例,两次者13例,三次者4例,同一部位针刺间隔时间15d,不同部位针刺间隔时间7d。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和体征消失,未复发,无后遗症,能从事原工作;显效:症状消失,恢复原工作,于劳累或天气变化时稍有不适感;有效:症状部分改善;无效:症状和体征如前。

3.2 结 果 治愈19例,占67.86%;显效4例,占1

4.29%;有效4例,占14.28%;无效1例,占3.57%。总有效率96.43%。

4 讨 论

4.1 影像学检查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诊断意义 本组2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影像学检查均提示有突出或膨出情况,但与临床症象不完全符合。在此必须明确腰椎间盘突出与腰椎间盘突出症两个概念,腰椎间盘突出既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的,而腰椎间盘突出症则纯属病理性,是指以腰椎间盘突出为病理基础并由其所引起一系列腰腿部疼痛的综合征,这两种概念在理论上好区别,然而在临床上相当多医生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存在机械思维模式,即是“腰腿痛+CT提示腰椎间盘突出=腰突症”,本院诊治此28例患者影像学检查只做参考以排除特异性疾病,体检根据软组织外科学腰脊柱三项试验:胸腹垫枕试验、脊柱侧弯试验、胫神经弹拨试验,将其定为椎管处软组织损伤性腰腿痛,采用银质针治疗取得疗效,在此提醒广大医务工作者,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必须以临床症状及体征为依据,影像学检查只能作参考,应客观分析临床症状与辅助检查之间的关系。

4.2 腰臀部软组织损伤可引起类似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症状慢性劳损:如长期坐位工作,弯腰工作,可使腰背部骨骼肌和筋膜过度伸引,产生腰部深层肌附着处的牵拉性刺激,日久逐渐发展成为深层肌附着处的无菌性炎症反应从而引起的疼痛,长期轻重不等的反复发作的疼痛,又进一步导致腰部软组织与腰部

4

・Journal of External Therapy of T C M Oct2004,13(5)

山莨菪碱治疗腱鞘囊肿的观察与体会

王凤荣,王莉萍

(山东省聊城市中医医院,山东 聊城 252000)

关键词:腱鞘囊肿;药物注射;山莨菪碱

中图分类号:R686.1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6-978X(2004)05-0005-01

腱鞘囊肿又称“聚筋”、“筋瘤”,多见于青年及中年,女性多于男性。笔者于2001年3月~2003年11月间用山莨菪碱注射液作囊肿内注射治疗腱鞘囊肿,收到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

本组共37例,全部为门诊病人,男11例,女26例;小于20岁者2例,20岁~60岁32例,60岁以上3例;病程最短者6d,最长5a;初发29例,复发8例;腕背部囊肿28例,腕掌、手掌指掌、足背、踝部等处9例。

2 治疗方法

囊肿部位常规消毒,用2ml注射器抽取山莨菪碱注射液10mg,针头穿透囊肿壁,药液注入囊腔内,拔针后按压3min~5min,无需包扎。

3 疗效观察

注射药物后部分病人出现短时间口干、面红、囊肿部位轻微热痛、酸胀。一般3d~7d囊肿逐渐变小、消失,37例中5例复发1次,2例复发2次,给予以上同样方法治疗,全部治愈。4 典型病例

苏×,女,32岁,2002年3月就诊,自述1999年因洗衣时捩伤右腕关节,经治疗痊愈,继后右腕背部渐起一肿物,半年长至蛋黄样大,诊为腱鞘囊肿,经针刺加压包扎治疗,囊肿消失。后又复发两次,用外科手法挤压消失,此次囊肿再次复发,腕部沉胀酸痛,活动时右上肢酸软无力,影响工作和生活。给予山莨菪碱10mg囊肿内注射治疗,4d后囊肿完全消失,活动正常,随访半年无复发。

5 体 会

腱鞘囊肿中医认为是外伤筋膜,邪气所居,郁滞运化不畅,水液积聚于骨节经络而成。现代医学多认为是关节囊、韧带、腱鞘上的结缔组织因局部营养不良发生退行性变而形成囊肿。囊壁为致密的结缔组织,囊内为无色透明的胶冻黏液。山莨菪碱为抗胆碱药,可松弛肌肉、解除血管痉挛、扩张外周小血管、改善微循环、抑制腺体分泌,因而山莨菪碱局部用药,可直接扩张囊肿周围血管,促进血运,改善局部营养,促进囊内物质吸收,抑制其黏液分泌,并且囊内注射可延缓药物吸收,作用持久,所以一般注射一次便可使囊肿消失。

此种方法较针刺、挤压、手术等法简便,痛苦小,复发率低,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收稿日期:2004-03-29

本文编辑:朱庆文

深层肌附着处炎性粘连,炎性纤维组织增生,炎性组织变性与挛缩,造成严重的原发性腰痛或腰骶痛症象,疼痛持久不愈,身体动力性平衡遭破坏,机体为重新保持平衡而进行调节,通过对应补偿调节,系列补偿调节,逐步引起臀痛,大腿后侧痛,小腿腓侧痛,外踝下方痛,形成“反射性坐骨神经痛”,产生与坐骨神经受炎症刺激一样的“放射痛”症象。此28例患者治疗前影像学检查均提示有椎间盘突出情况,但在我院整个治疗过程却未涉及椎间盘突出问题。而是按软组织科学理论,将其定位为椎管外软组织损伤性腰腿痛,采用银质针治疗取得满意临床效果,说明腰痛伴坐骨神经痛并非腰椎间盘突出症固有症状,腰臀部软组织损伤亦可引起“典型坐骨神经痛”。

4.3 银质针疗法介绍 银质针疗法是从古代“九针”中的提针和长针发展而成,解放军总医院康复科主任王福根教授通过30余年临床疼痛治疗研究,发现该疗法在治疗椎管外软组织损伤方面具有传统软组织松解手术的治疗特征,可达到“以针代刀”的临床效果,其治疗思路仍以软组织外科理论基础为依据,严格按照软组织劳损性颈、肩、臂、背、腰、骶、臀、腿压痛点检查疗法,确定损伤病变部位,犹如施行软组织松解手术一般,进行各部位损伤骨骼肌针刺治疗,针刺方向、深度,布施针数均有明确限定。

银质针疗法的三种功效:①消除炎症反应。②增加局部血供。③松解肌肉痉挛。研究表明,银质针传导热能远比一般金属快得多,银质针艾火灸时皮肤进针点温度多在43℃~51℃之间,组织温度在37℃度左右,热能传导直接作用到病变部位,促进血液循环,治疗后病变组织血流量增加50%~100%,达到消除或减轻肌附着处的无菌性炎症病变,促使肌痉挛自然消失,达到无痛或减轻症象,通过此机理解除炎症致痛、缺血致痛、痉挛致痛,达到“去痛致松,以松治痛”的治疗作用。

作者简介:

姚利军,男,大专学历,1998年毕业于山西中医学院,同年就业于运城盛义堂骨质增生专科医院,国家执业医师,主要研究颈肩腰腿痛治疗,擅长针法、手法、各种神经阻滞。

收稿日期:2004-07-20

本文编辑:朱庆文

5

中医外治杂志 2004年10月第13卷第5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