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 覆盖在陶瓷制品表面的无色或有色的玻璃质薄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釉覆盖在陶瓷制品表面的无色或有色的玻璃质薄层。是用矿物原料(长石、石英、滑石、高岭土等)和化工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部分原料可先制成熔块)经过研磨制成釉浆,施于坯体表面,经一定温度煅烧而成。能增加制品的机械强度、热稳定性和电介强度,还有美化器物、便于拭洗、不被尘土腥秽侵蚀等特点。釉的种类很多,按烧成温度可分为高温釉、低温釉;按外表特征可分为透明釉、乳浊釉、颜色釉、有光釉、无光釉、裂纹釉(开片)、结晶釉等;按釉料组成可分为石灰釉、长石釉、铅釉、无铅釉、硼釉、铅硼釉等。
石灰釉以石灰石为主要熔剂的釉。釉中氧化钙含量在8%以上。釉面硬度大,光泽强,透明度高,有利于釉下彩装饰。古瓷中常见这种釉,如魏、晋、南北朝时的南方青瓷釉,北宋龙泉青釉等,均属石灰釉。高温粘度较小,易于流动,釉层较薄。熔融温度范围较窄。主要原料大致有两类:(1)为釉灰和釉果。(2)为乌釉和易熔瓷土。
石灰碱釉釉料中以长石代替部分石灰石,釉中氧化钙含量小于8%。高温粘度大,不易流釉,釉层较厚,釉面光泽柔和,无刺眼感觉,降低了烟熏和裂釉的倾向。南宋、元、明时的龙泉青釉就是石灰碱釉。
长石釉以长石为主要熔剂的釉。多用在瓷器、半瓷器和硬币精陶等制品上。与石灰釉比较,高温粘度大,成熟温度范围较宽;透明度较低并具有一定的乳浊性(泛白);膨胀系数较大,易产生裂釉。
铅硼釉以氧化铅和氧化硼为助熔剂的易熔釉(成熟温度低于1230℃)。釉面光泽好,能使釉下彩呈色鲜艳。但抗酸碱腐蚀性差。
熔块釉部分原料以熔块的形式引入的釉。配制釉料时,必须将硝石、棚砂之类的水溶性原料和石英或其它硅酸盐按一定比例混合,先制成熔块,以防止这些原料在制备釉浆时溶化在水中。将着色剂放在熔块中预先熔融,还可使它在色釉中分布更为均匀,提高着色效能。熔块应与一定分量的可塑性粘土混合细磨,制成的釉浆才具有较稳定的悬浮性和对坏体的粘着性。
土釉亦称“泥釉”。直接用一种易熔的粘土作为釉料施于陶坯上烧成。按照烧成气氛,釉色可呈黄褐色、黑褐色等。制作工艺简单,成本很低。
透明釉通过釉层可以看见釉下坯体的颜色以及各种雕刻和彩饰的釉。
乳浊釉又称“盖地釉”。陶瓷坯体上不透明的玻璃状覆盖层,可以掩盖坯体的颜色和缺陷。是在普通透明釉中添加乳浊剂而形成的。此外,釉层中含有大量微细气泡时也可形成乳浊,传统青釉的乳浊性主要是这种气相乳浊作用。
无光釉呈丝光或玉石状光泽而无强烈反射光的釉。施于艺术陶瓷上,可以获得较佳的效果。哥窑的釉,就是无光釉,有米白、粉青、灰绿、奶酷黄等色。
颜色釉在釉中加上某种氧化金属,焙烧后,就会显现某种固有色泽,故称“颜色釉”。传统颜色釉有:以铁为着色剂的青釉;以铜为着色剂的红釉;以钴为着色剂的蓝釉;历史上,许多时代都有颜色釉的杰出代表作,如宋代的青釉和钧红,明代的霁红,清代的郎窑红、乌金釉、茶叶末等。颜色釉呈色除受着色剂影响外,还与烧成气氛有密切关系。见下表:
颜色釉常以自然界中的景物、动植物命名,如天青、豆青、梅子青、孔雀绿、鹧鸪斑等。也有按用途、产地等命名的,如祭红、祭蓝、广钧、宜钧等。
高温色釉亦称“高温釉”或“高温颜色釉”。高温色釉为石灰质或石灰碱质,是在石灰釉中利用氧化钙作助熔剂,在1200℃以上的温度中烧成的,故名。高温色釉釉料一般上在生坯上,入窑一次烧成。《南窑笔记》说它是“窑内所出釉之正色”。高温色釉最早出现于殷周时代,是以氧化铁为着色剂,以氧化钙为主要熔剂的青釉。明、清时期,高温色釉种类繁多,聊青釉外,还有名贵的红釉、蓝釉、酱色釉和乌金釉等。
低温色釉亦称“铅釉”。是用气化铅作助熔剂,烧成温度在1000℃以下,上在已烧成的瓷器上,入炉二次烧成的颜色釉。《南窑笔记》称其这“炉内颜色”。发明比青釉晚,但在汉代已较普遍。低温颜色釉釉面光泽强、表面平整光滑,釉层清澈透明;色彩丰富,传统品种有胭脂红、孔雀绿、象牙黄、鱼子黄、宝石蓝、葡萄紫等。缺点是硬度较低,易出现划痕,化学稳定性比较差。
单色釉指单一的色釉。如青釉、红釉、黑釉、绿釉、蓝釉和白釉等。单色釉也称“一色釉”、“纯色釉”或“一道釉”。由于釉内含不同化学成分,烧成后就呈现出不同色泽。
杂色釉指一器具有多种釉色。作法是:或先于窑中烧成无釉涩胎,然后上釉入窑复烧;或一火即成;或数火乃成。一般以低温烧成居多。杂色釉渊源于“窑变”,故凡属杂色釉,都可称为“窑变”,或称“花釉”。
青釉瓷器著名传统颜色釉。亦称“青瓷釉”。古代南方青釉,是瓷器最早的颜色釉。青釉并不是单一的青色,有:月白、天青、粉青、梅子青、豆青、豆绿、翠青等。历代青釉皆以含铁化合物为着色剂,还原焰烧成。釉内含铁量的多少,对呈色有很大关系。古代越窑、婺州窑青瓷釉含铁量在2-3%,釉色较深,呈豆青色;唐瓯窑青瓷釉含铁量为1.54%,呈淡青色。此外,胎体的色调对釉层的呈色也起一定作用。
缥色釉瓷器釉色名。青釉的一种。指古瓯窑器釉色。缥原为一种淡青色的帛。因瓯窑瓷釉呈色淡青,故名。釉质有二,一为透明玻璃釉。釉汁肥厚,多细开片;一为不甚透明的玻璃釉。
雨过天青釉瓷器釉色名。据传五代后周世宗对烧造御用瓷器说过:“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据此而烧造出来的釉色叫“雨过天青”。
大观釉瓷器高温色釉的一种。南宋修内司官窑青瓷釉。修内司定窑建于大观年间,故名。以铁为着色剂,生坯挂釉,入窑高温烧成。制品胎骨含铁量高,烧后成一种黑胎骨或铁胎骨的青瓷,曾风行一时。
粉青釉瓷器釉色名。略带乳浊性的一种青釉。南宋龙泉窑首创,宋官窑和以后的景德镇窑均有成功作品,粉青釉含铁量0.8-1.05%,釉厚1-2.5毫米,釉色青绿淡雅,釉面光泽柔和,达到类玉的效果,为青釉中最佳色调之一。
豆青釉瓷器釉色名。青釉的一种。宋代龙泉窑创烧。豆青和东青原属一类,以后才各具特色。明以前微近黄色,至清代纯近绿色。明正德年间豆青,色浅淡而闪黄;清康熙时则色深、釉面润泽,釉质坚硬。
梅子青釉瓷器釉色名。南宋龙泉窑创烧的一种著名青釉品种。色调可同翡翠媲美。含铁量、烧成温度和玻璃化程度均比粉青釉高。釉层厚约2.5-3毫米,略带透明,釉面光泽较强。梅子青釉除烧成温度较高外,还需要较强的还原气氛和比粉青釉更厚的釉层。
东青釉瓷器釉色名。一种淡青色青釉。亦称“冻青釉”。据说北宋东窑瓷釉呈淡青色,故名。明景德镇有专仿东青户。清乾隆以后,仿东青又有创新,《陶录》:“近闻仿东青,新试得一法:釉果作质,陶成则釉色益衬出,而美过于前仿东青器。”另外,清雍正豆青釉也称东青。
天青釉瓷器釉色名。有钧窑天青,始于宋,呈淡蓝色,釉层厚而不透明,以铁的化合物为着色剂。另有宋汝窑天青,是一种淡淡的天青色,色调较稳定,多数釉面无光泽。还有景德镇窑天青,始于清康熙,呈淡灰蓝色,釉薄而坚,莹润光洁,以钴的化合物为着色剂。
月白釉瓷器釉色名。钧窑釉色之一。较钧窑天青更淡的蓝色,釉层厚而不透明,以铁的化合物为着色剂。
冬青釉瓷器釉色名。青釉的一种。明永乐时所创。色泽较重,有宋元龙泉釉的效果,故又称“仿龙泉釉”。釉色青中闪绿,苍翠欲滴;釉质肥厚,多小气泡而垂流现象;釉层均匀,釉面玻璃质强。宣德冬青釉,釉色有深有浅,深者青翠,浅者如新鲜青豆色;釉面无桔皮纹,釉质莹润无气泡;嘉靖冬青釉,色介于豆青和粉青釉之间,釉面肥厚,光亮洁净;清代冬青和粉青釉之间,釉面肥厚,光亮洁净;清代冬青釉以康熙朝为佳,色比豆青浅,釉薄而坚,肥润无开片,器里器外均为一色冬青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