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哲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填空题
1、从培根、笛卡尔以来的近代哲学,哲学理论中的 认识论 问题成为哲学家关注的核心问题。
2、培根注重经验归纳法,崇尚科学知识,提出了“ 知识就是力量 ”的著名命题。
3、被恩格斯称为建立近代欧洲哲学第一个机械唯物主义体系的英国哲学家是霍布斯。
4、笛卡尔《形而上学的沉思》开启了其怀疑主义的方法论,《 哲学原理 》是其哲学理论的系统化著作,是它哲学理论的总结。(有待商榷)
5、“假如你愿意的话,你可以把物质一词用成和别人所用无物一词一样,而这样一来,在你的文体中,这两个名词就可以互用了。”这是哲学家 贝克莱 说的话。
6、康德1770年教授就职论文《论感觉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则》,标志着其哲学开始走向“批判哲学”之路。
7、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了其最著名的政治与法学理论“三权分立”。
8、法国启蒙运动中,“百科全书派”的组织者、著名的代表性人物是狄德罗。
9、在黑格尔逝世后出版的哲学史著作是《哲学史讲演录》。
10、对宗教进行激烈批判、创建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德国古典哲学家是费尔巴哈。
11、近代哲学都具有崇尚知识的鲜明特征,哲学理论中的认识论问题成为哲学家关注的核心问题。(同第1题)
12、培根崇尚科学知识,注重经验归纳法,这一新方法主要是在其著作 《新工具》中提出的。
13、被恩格斯称为:建立近代欧洲哲学第一个机械唯物主义体系的英国哲学家霍布斯,人们认为他一生最重要的著作是《利维坦》。
14、笛卡尔《形而上学的沉思》开启了其怀疑主义的方法论,他哲学理论的第一原理归结为一个命题“我思故我在”。
15、“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一命题,是哲学家贝克莱 的观点。
16、康德哲学的“三大批判”理论,其第一批判的著作是《纯粹理性批判》。
17、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观点,是在其最著名的政治与法学理论著作《论法的精神》中提出的。
18、谢林晚年的哲学,丧失了其哲学的青春风采,转向了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天启哲学”之中。
19、被马克思称为黑格尔哲学“真正的诞生地与秘密”的哲学著作,也是他哲学理论的代表性著作是《精神现象学》。
20、被恩格斯称为“充满辩证法的杰作”的著作,也是卢梭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21培根作为杰出的思想家,其充满人生智慧的文集是《培根论说文集》。
22笛卡尔哲学最基本的、第一原理是我思故我在。(同14)
23近代哲学中,德国创立微积分与数理逻辑的哲学家是莱布尼茨。
24被恩格斯称为在政

治上“是1688年的阶级妥协的产儿”的英国哲学家是洛克。
25“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由此蒙德斯鸠才提出著名的三权分立说。
26第一本给卢梭带来荣誉与奖金的著作,也是法国第戎研究院的征文,其题目为: 论科学与技术。
27逃避肉体的痛苦、寻求肉体的快乐、力图保存自己的生命、谋求自己的幸福,爱尔维修将人这种感情称为“自爱”,并且认为它是支配人类一切行动的唯一准则。
28霍尔巴赫被称之为十八世纪“唯物主义的圣经”的著作是:《自然的体系》。
29作为康德批判哲学体系完成的著作是:《判断力批判》。
30震动德国思想界,提出著名的命题“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费尔巴哈的著作是:《基督教的本质》。

二、选择题
(一)单选题
被恩格斯称为建立近代欧洲哲学第一个机械唯物主义体系的英国哲学家是(c)
a.培根b.笛卡尔c.霍布斯d.洛克
法国启蒙运动中,“百科全书派”的组织者、著名的代表性人物是(c)
a.伏尔泰b.卢梭 c.狄德罗d.霍尔巴赫
“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一命题的提出,是著名哲学家(b)
a.休谟b.贝克莱 c.莱布尼茨d.笛卡尔
“我思故我在”,提出这一命题的是哲学家(d)
a.孔蒂亚克b.贝克莱 c.莱布尼茨d.笛卡尔
孟德斯鸠最重要、影响最大的著作是(b)
a.《波斯人信札》b.《论法的精神》 c.《罗马盛衰原因论》d.《社会契约论》
孟德斯鸠匿名发表、引起轰动的著作是(a)
a.《波斯人信札》b.《论法的精神》 c.《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d.《社会契约论》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开拓者和著名领袖是(b)
a. 孟德斯鸠b. 伏尔泰 c. 卢梭d.费尔巴哈
莱布尼茨的哲学理论可以称为(a )
a.单子论b.实体论 c.唯心论d.唯物论
洛克的主要哲学著作,也是大部头的论述认识论问题的著作是(a)
a.《人类理解论》b.《政府论》c.《人类理解新论》d.《哲学原理》
休谟隐居著述、节衣缩食、奠定自己哲学基础的著作是(b)
a.《人类理解研究》b.《人性论》c.《道德原则研究》d. 《人类理解新论》
为了克服心与物的平行论,提出“前定和谐论”的哲学家是(a)
a.莱布尼茨b.洛克c.休谟d.贝克莱
德国哲学革命的开启者是(b)
a.莱布尼茨b.康德c.费希特d.黑格尔
康德哲学的“三大批判”理论,其第一批判的著作是(a)
a.《纯粹理性批判》b.《判断力批判》c.《实践理性批判》d.《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被马克思称为黑格尔哲学“真正的诞生地与秘密”的哲学著作是(a)
a.《精神现象学》b.《小逻辑》c.《大逻辑》d.《哲学史

讲演录》
在宇宙观方面,打破形而上学宇宙观、提出星云假说的著作是(c)
a.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b.伽利略的《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c.康德的《宇宙发展史概论》d.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标志康德批判理论完成的著作是(b)
a.《纯粹理性批判》b.《判断力批判》c.《实践理性批判》d.《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自称自己的全部哲学理论是对自由的分析,这位德国古典哲学家是(c)
a.费尔巴哈b.康德c.费希特d.黑格尔
提出“自我设定自我”命题的哲学家是(c)
a.费尔巴哈b.康德c.费希特d.黑格尔
“直观无概念则盲,概念无直观则空”,提出这一命题的是著名哲学家(d)
a.亚里士多德b.休谟c.费希特d.康德
以“绝对同一性”始,以“绝对同一性”终的哲学体系是(c)
康德的哲学b.费希特的哲学c.谢林的哲学d.费尔巴哈的哲学
(二)多选题
下列哲学家中,属于德国古典哲学家的是(abcd)
a.费尔巴哈b.康德c.费希特d.黑格尔e.莱布尼茨
下列著作属于康德的有(abd)
a.《纯粹理性批判》b.《判断力批判》c.《人性论》d.《未来形而上学导论》e. 《精神现象学》
下列著作属于黑格尔的有(abcde )
a.《精神现象学》b.《小逻辑》c.《大逻辑》d.《哲学史讲演录》e.《美学讲演录》
下列属于英国经验论哲学家是(bcd)
a.莱布尼茨b.洛克c.休谟d.霍布斯e.笛卡尔
下列哲学家属于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的哲学家是(abcde )
a. 孟德斯鸠b. 伏尔泰 c. 卢梭d.霍尔巴赫e.孔蒂亚克
下列属于费尔巴哈的著作有(bde)
a.《黑格尔哲学批判》b.《基督教的本质》c.《道德形而上学原理》d.《未来哲学原理》e.《宗教的本质》
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abcde)
a.布鲁诺·鲍威尔b.费尔巴哈c.大卫·斯特劳斯d.斯蒂纳e.青年马克思
下列著作属于卢梭的是(bcde)
a. 《波斯人信札》b.《爱弥尔》c.《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d.《社会契约论》e.《忏悔录》
培根对于认识过程中假象的批判,包括(abcd)
a.市场假象b.洞穴假象c.剧场假象d.种族假象e.直观假象
实际参加法国“百科全书”编辑的有(abcd)
狄德罗b. 伏尔泰 c. 霍尔巴赫d.卢梭e.爱尔维修
三、名词解释
1、市场假象(培根);
市场假象是由于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语词使用而产生的假象。人们相互往来,如同市场上交际一样,必然使用语言。如果对名称和概念的规定和理解不当,就会以假冒真,名实不符,造成错误的观念,形成假象。(Z.p.p.350-351;S.p.p.460-461)——另四,13题
2、法国启蒙运动;
法国启蒙运动是指18世纪在法国兴起的以反对封建专制,宗教迷信和愚

昧落后为任务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高扬理性,提倡科学和进步,以教化大众为目标。(Z.p.471)
3、单子(莱布尼茨);
莱布尼茨认为,实体作为世界万物的本质,一方面必须是不可分割的单纯性,必须具有统一性;另一方面必须在其自身自内就有能动性的原则。这样的实体就是“单子”。所谓单子就是客观存在的,无限多的,非物质性的,能动的精神实体,它是一切事物的“灵魂”和“隐德来希”(内在目的)。(Z.p.429,S.p.p.580-581)
4、物自体——自在之物(康德);
康德认为,知识是对象符合主体的认识形式而产生的,这样一来,符合认识形式的事物就是表象,另一方面就是未经认识形式限制而在认识之外的“事物自身”、“物自体”或“自在之物”。物自体-自在之物在康德哲学中指的就是不符合主体认识形式的不可认识的客观事物。(Cf.Z.p.538)
5、绝对理念——绝对精神(黑格尔);
黑格尔认为,人类精神认识绝对的过程也就是绝对自身通过人类精神而成为现实,成为“绝对精神”的过程,绝对精神其实就是人类精神的绝对化和本体化。“绝对精神”经过三个阶段,“艺术”、“宗教”和“哲学”,“艺术”在直观中把握“绝对”,它以感性形象化的方式把真理呈现于意识,因而是绝对精神的具体的直观。“宗教”以表象的方式把握真理,它通过人对上帝的认识而呈现“绝对”。至于“哲学”则是“艺术”和“宗教”的统一,它以概念的方式把握真理,其形式是绝对精神的自由思想,从而真正使绝对精神成了绝对精神。(Cf.Z.p.433,S.p.p.583-584)
6、种族假象(培根);
种族假象是人类天性中普遍存在的缺陷。由于人类在认识事物的时,不是以客观事物本身为尺度,从而在对自然事物认识中掺杂着许多主观的成分。(Z.p.350;S.p.p.458-459)
7、前定和谐(莱布尼茨);
单子是一系列等级性的存在,但是没有办法解决动态的情况下这个单子的无限等级序列是如何协调一致的,于是,莱布尼茨提出“前定和谐”来回答这个问题。上帝在创造每一个单子的时候就已经预见了一切单子的全部发展情况,他在安排好了每个单子各自独立的发展变化的同时,也使其余的单子各自做相应的变化和发展,因而全部单子的变化就自然而然地和谐一致,始终保持着整体的连续性。(Cf.Z.p433,S.p.p.583-584)
8、实体范畴(斯宾诺莎);
斯宾诺莎认为,实体就是“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换言之,形成实体的概念,可以无须借助于他物的概念”。因此,实体是独立自存的,它自己是自己的原因,是自己说明自己的。所以

,实体是自因、是无限的、不可分的、唯一的。在斯宾诺莎哲学中,“实体”、“神”、“自然”是同一的。(Cf.Z.p.p.393-394)
9、实践理性批判(康德);
人类理性有两种功能,一是认识功能,一是意志功能。康德称前者为理论理性,后者为实践理性。所谓实践理性批判也就是分析和考察理性的实践能力或者意志能力,来说明我们行动的动机完全受经验的限制还是可能由理性自己来决定,也就是说人作为有限的理性存在究竟有没有自由的问题。
10、洞穴假象(培根);
洞穴假象是由于个人的特性而产生的假象。因为每个人的心理和体质各有特点,所受教育和成长的环境、阅读的书籍、崇拜的权威亦各有不同,这就难免使自然之光曲折和变色,从而产生一些城建和偏见。(Z.p.350;S.p.p.459-460)
11、剧场假象;
剧场假象从各式各样的哲学体系以及错误的论证方法中移植到人们心中的假象。(Z.p.351;S.p.461)
12、自我(费希特);
费希特认为,自我在自身活动中直观到自身的存在,由此确定自我在意识中的存在。自我的自身同一是绝对无条件的,绝对有效的,人类一切精神活动都以这个绝对的自我为根据,意识及其事实就是本原行动本身及其结果。(Cf.Z.p.395)
13、实体(霍布斯);
霍布斯所谓的“物体”就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广延的东西。物体是有广延的东西即是有形体的东西,它是一切性质、一切变化的主体。物体就是物质实体。这就是霍布斯在欧洲近代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的物质概念。(Cf.Z.p.p.382-383)
14、样式(斯宾诺莎);
样式就是“实体的分殊,亦即在他物内而通过他物而被认识的东西”。宇宙只有一个实体,万事万物乃是这个实体的特殊表现形式。实体与样式之间是一般与个别、原因与结果的关系。(Cf.Z.p.397)
15、属性(斯宾诺莎);
属性是“由知性看来构成实体本质的东西”,属性就是实体的本质。斯宾诺莎认为,就人的认识限度来看,实体只有思维和广延两种属性。(Cf.Z.p.395)
16、纯粹理性批判(康德);
即对人类一般理性能力的先天形式所作的分析和考察。
17、三权分立(孟德斯鸠);
孟德斯鸠为了使权力相互制约和平衡而提出“三权分立”学说,所谓三权分立就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分开,以保证人民的自由和民主。
18、自爱(爱尔维修);
爱尔维修把趋乐避苦看作是肉体感受性的本质特征或人的本性。自爱就是肉体感受性的直接结果,自爱就是趋乐避苦、自私为己。爱尔维修认为它是人所共有,与人不可分离的,因而具有永久性、不可改变性。自爱是其他一切欲

望和感情的基础。(Cf.Z.p.p.504-505)
19、印象与观念(休谟);
休谟认为,知觉是知识的基本要素,包括感觉、情绪、情感、思维等所有意识活动。知觉分为两类,一是印象,一是观念。
所谓印象指的是一切比较生动的知觉,即当下所生的感觉、情感和情绪等生动性的知觉,它们是一切思想的来源和材料。(印象分为两种,一是感觉印象,一是反省印象)
所谓观念是印象在心中的摹本,在记忆和想象中的再现,即感觉、情感和情绪在思维和推理中的薄弱意向。(Cf.Z.p.p.455-456)
20、判断力(康德);
康德认为判断力是把特殊的东西包含于普遍的概念之中的能力。判断力又分为规定的判断力和反思的判断力,前者是把特殊纳入普遍之中,而后者则要把普遍性和特殊性联接起来,使普遍从属于特殊。(Cf.X.p.103,Z.p.p.567-569)
21、同一哲学(谢林);
同一哲学包含自然哲学与先验唯心主义两个方面,两者统一为整体即同一哲学。谢林认识到,自然哲学和先验哲学的相加还不能构成全部的真理,将两者统一起来的最彻底的方式是绝对的同一,即主体和客体的绝对同一,他认为哲学必发端于一个绝对同一的本原,它既不是主体也不是客体,更不能同时是这两种东西,而只能是绝对的同一性,而所谓绝对的同一性实质就是主体与客体尚未分离的本原,是绝对的理性和精神。(Cf.Z.p.p.622-624)
22、上帝(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用人的本质及其异化来说明宗教的产生和本质。上帝作为人的本质的异化是不真实的,从人的本质中分裂出去的,独立的精神本质,然而它却反过来变成了支配人、奴役人、统治人的力量。人作为自己的创造物和上帝处于对立和矛盾之中。
23、爱的宗教(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要建立一种没有上帝的宗教,他认为要利用“人性”来建立一种新的宗教,新宗教的中心是人,他把人和人之间的互相仰慕的感情联系作为新宗教的崇拜对象。他把根源于人类感情的新宗教称之为“爱的宗教”。(Cf.X.p.365)
24、实体(洛克);
所谓实体,洛克把它定义为物体的一切存在着的性质的支托者或者支撑着,即第一性质的承载者。(Cf.S.p.568)
25、名义本质与实在本质;
所谓实在本质就是实体,但人是不能认识到事物的实在本质的。
所谓名义本质指的就是基于简单观念之上,对认识对象形成的概括性或抽象性的实体观念。名义本质是一复杂观念,是由各种简单观念构成的。(Cf.S.p.p.568-569)
26、直觉与演绎(笛卡尔);
笛卡尔的理性演绎法包括两个部分,即直观(直觉)和演绎。
所谓直观是一个清晰而周详的心灵

无可置疑的概念,仅仅由理性之光突然而出;它比演绎本身更确实可靠,因为它更简单,虽然演绎也不可能被我们错误地使用。
所谓演绎就是从业已确知的原理出发而进行的带有必然性的推理。(Cf.Z.p.p.362-363)
27、天赋观念(笛卡尔);
笛卡尔认为,科学之为科学必须是由清楚明白、无可置疑的基本原理推演而来的科学体系,这些清楚明白、无可置疑的基本原理不可能来源于感觉经验,只能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天赋观念即是存在于理智中的,清楚明白的,无可置疑的普遍有效的真理,也就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28、真观念(斯宾诺莎);
真观念就是真理本身,事物的客观本质。所以,真观念就是关于事物的本质的真理性认识,它的特征是“(1)真观念是简单的或由简单的观念所构成;(2)真观念能表示一物怎样和为什么存在或产生;(3)真观念的客观效果在心灵中,与其对象的形式本身相符合”。(Cf.Z.p.401)
29、洛克的“白板说”;
洛克的白板说是反对天赋观念的,他认为人的心灵就是一块白板,后来通过经验在上面印上了印痕,形成了观念和知识,这是洛克哲学认识论的基本原则。
30、感觉观念和反省观念(贝克莱);
所谓感觉观念就是外部原因所引起的观念,这些观念是十分清晰明确、固定、稳定的。
反省观念是人们自己意志使之产生或消失的,亦即想象的观念。
31、法的精神(孟德斯鸠);
孟德斯鸠认为法就是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的必然性和规律性。而人类的一般方法就是人类理性,每个国家的社会制度都是人类理性的体现。法律不仅与国家政体的性质和原则有关,而且与各个国家的气候、土壤、面积大小等自然条件有关,与各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也有关系。所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构成了“法的精神”。(Cf.Z.p.p.474-475)
32、霍尔巴赫的“自然观”
霍尔巴赫把宇宙看做一切存在物的总汇,认为自然是物质的总体。自然中每一个存在物都是别于其他存在物的一些特性、配合、运动或活动方式所产生的整体。个别的事物和自然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他也认为,自然界是由必然性所支配的,所以,霍尔巴赫的自然观是整体性与必然性的统一。(Cf.Z.p.p.518-522)
四、简述题(因为精力时间有限,第四题不能全部给出答案,有些题仅仅给出要点)
“我欲故我在”——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认为人是现实存在的感性实体。人作为最现实的、最真实的存在,是有血有肉的人。人所特有的意志是同人的生存愿望与追求幸福的愿望紧密相连的。人的本质只能是精神,即理性、意志和情感,这才是人性,

是人的根本的、异于动物的标志。费尔巴哈从不同的层次上,论述了人的本质,而我欲故我在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即突出了人的意志和欲望。(Cf.Z.pp.689-693)
2、“除了影像或知觉而外,什么东西也不能呈现于心中”——休谟。
休谟是一个经验论者。他认为知觉是知识的基本要素,包括感觉、情感、情绪、思维等所有的意识活动。知觉又分为印象和观念,它们的差别仅仅在于强烈和生动程度不同,所以只是量的差别而已。休谟确立了两条原则,一是印象在先原则,即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另一条是自由想象原则,即“观念”,可以由心灵自由结合。这也就是说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但在感觉的来源上,休谟采取了怀疑态度。(Cf.Z.pp.455-458)
3、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笛卡尔的哲学是由普遍怀疑开始的,但当我们通过这种方式怀疑一切的时候,这个怀疑本身却表明了一条无可置疑的真理,即“我在怀疑”本身是无可置疑的。我可以怀疑一切,但是我不能怀疑“我在怀疑”。因为我对“我在怀疑”的怀疑仍然是我在怀疑,因而它恰恰证实了我在怀疑的真实性。在笛卡尔看来,怀疑也是一种思想。因此可以说“我在思想”是一个无可置疑的事实。显然,我在怀疑,我在思想必然有一个在怀疑的思想的“我”存在。因为说某个东西思维着,而它在思维时却又不存在,这是自相矛盾的。换言之,怀疑必须有一个怀疑者在怀疑,思维必然有一个思维者在思维。因此,“我思故我在”乃是一条真实可靠的真理。“我”乃是一个心灵实体,这个心灵实体的本质就是思维。(Cf.Z.pp.366-368)
4、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
贝克莱认为,在我们认识的对象即“观念”一是认识的实体,某种认识或感知。观念的东西,即心灵,而认识的对象则是观念。但观念只能存在于内心之中,观念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既然观念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那就意味着感觉事物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因而一切事物的存在被在于感知,即存在就是被感知。(Cf.Z.pp.442-444)
5、“当我们说一个物象和另一个物象相联系时,我们的意思只是说,它们在我们的思想中得到一种联系。”——休谟
休谟认为,心灵通过联想自由地对观念进行组合或分解,由此便形成了复合观念和知识。休谟认为,联想自由只对观念有效,对于外物是无能无力的。一切的知识都可以划分为关于观念是知识和关于事实的知识。观念与自身符合便是真理,但事实却是或然的知识。因为事实知识建立在经验基础上,而经验归根结底是或然的。因果联系也不过是习惯使然或联想的相接而产生的。

所以“当我们说一个物象和一个物象相联系时,我的意思只是说,?在我们的思想中得到一种联系”。(Cf.Z.pp.460-466)
6、自我建立自我与非我的同一——费希特。
自我具有反省自我的活动的能力,自我在反省自我的活动中也觉察到自我和非我的区别和分裂。自我在认识“自我”时,由于把“自我”作为一个对象看待,就同时必然产生一个对象的意识,即与“自我”相对立的东西,这就是“非我”。这个“非我”只是“自我”建立的,它是“自我”的能动的创造的产物,自我的能动的行动创造了非我,从而也加深了对自我的意识。自我在没有创造非我时,它还没有活动的可能。当它创造了“非我”作为它自身的阻碍,就可以克服这个阻碍,从而实现它的“活动”。所以,自我建立自我,就一定要建立“非我”。(Cf.Z.X.pp.137-138)
7、物的两重性质——“第一性的质”与“第二性的质”(洛克)
洛克认为,事物的性质与它们在我们心中所引起的观念,既相互对应又相互区别。洛克把物体的性质分为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所谓第一性的质就是物体各部分的大小、形状、数目、位置、运动和静止,这是物体的根本性质。这种性质是物体的“原始性质”或基本性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为物体所固有的与物体不可分离的性质。所谓第二性的质则是物体中的一种“能力”,它可以借物体各部分的大小、形状、组织和运动等,在我们心中产生色、声、味的感觉。物体的第二性的质其实并不是它们的真实存在方式,只不过是第一性的质。(Cf.Z.pp.413-414)
8、“虽然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开始,但是并不能就说一切知识都来自经验。”(康德)
康德认为知识应该由两部分组成,即外界的经验和认识的纯形式,这些认识形式是先于经验的,不来自经验,不依赖于经验,但一切经验只可能都必须以它为条件或依据才成。他认为“自在之物”刺激了我们的感官,产生了印象与观念,这种由感觉而来的印象与观念是作为思想的原料而存在的。感官接受了自在之物的刺激,一方面产生了表象,一方面促使我们的知性活动起来,对这些表象进行比较,把它们联系起来,或把它们分离开,使感性印象的材料成为经验。所以,我们没有先于经验的知识。但我们的知识开始于经验并不等于说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发生、产生,因为知识的产生还是因为我们认识中的先天认识形式。而且,这种先天认识形式还是起关键作用的。(Cf.X.pp.54-55)
9、自然界是表象于我们心中的现象的总和。(康德)
康德认为,自然界之所以可能,从质料意义上就是感觉

加上时间、空间的直观形式。在形式意义上,就是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再加上先天的知性范畴,知性的性质决定思维把感性经验在知性范畴下连接在一个经验里。这也就是说,自在之物刺激感官后产生表象,不符合感性形式的东西就成为自在之物,在这种意义上,人类理性能产生多少表象就能认识多少事物,所以,自然界是表象于我们心中的现象的总和。
10、“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康德)
康德前期的研究重点集中在自然科学方面,提出了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坚持了自然观上的辩证法。康德坚持内因论,反对“上帝”创造物质并决定物质粒子运动的外因论。他认为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是事物合理性的来源,康德认为仅用物质本身就可以指出宇宙是如何形成的。所以他宣称,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Cf.X.p.47)
11、“现代尤为批判之时代,一切事物皆须受批判。”(康德)
康德是用批判的精神来看待以往哲学的,康德对他以前的经验论和唯理论都不满意,他认为要以批判理性的认识能力的范围这种方式来为知识划界,确定上帝存在、灵魂不朽、意志自由不是理论理性的认识对象,而是实践理性可以达到的目标。这就实现了对以往哲学的批判,而康德对以往哲学的批判又是通过对一般理性的分析来达到,康德对理性一般能力的批判代表了对以往全部哲学的批判。(Cf.X.pp.39-40)
我认为,这个脚注中的一句话实际代表了一切哲学的精神,当然也是康德哲学的一个写照。——洛
12、“当我讲到形式的时候,我所指的不是别的,正是支配和构成简单性质的那些绝对现实的规律和规定性。”(培根)
“形式”是培根自然哲学核心范畴之一,具有丰富的含义。一般说来,他所说的“形式”指的是事物运动的规律、决定物体的单纯性质的法则和事物的本质规定性。“形式”有许多重要的特征:1),形式和物质不可分离。2),形式是事物内在的本质规定性。3),形式具有普遍性。4),形式是为数不多的、永恒的和不变的。5),形式具有“在思想上得到真理而在行动中得到自由”的效用。(Z.p.p.352-353,S.p.p.463-466)
13、“‘市场假象’是一切假象中最麻烦的一种假象。”(培根)
市场假象是由于社会上人们通过语言文字来进行交往、交流思想、表达认识的。由于这种交流是普遍的,而且因为人们虚构了一些语词来表示并不存在的事物,或者人们在使用语词的时候意义往往不明确,这就可能导致市场假象。因为,在日常生活中,语言使用的经常的,而语义概念含混不清也是经常的,所以市场假象

是一切假象中最麻烦的假象。(S.p.460)
14、哲学研究的是两种实体——“自然实体”与人造物体“国家”。(霍布斯)
按照霍布斯的观点,哲学是关于物体的科学。物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大类的自然物体,它是自然的作品;一类是人工物体,即公家,它是由人们的意志和契约造成的。由此而区分出哲学的两个部分,即自然哲学和公民哲学。既然实体只有这么两类,而哲学要研究的就是实体,所以哲学研究的就是自然实体和国家。(Cf.Z.p.379)
15、“要想追求真理,我们必须在一生中尽可能地把所有的事物都来怀疑一次。”(笛卡尔)
笛卡尔在建立知识体系的时候运用的是演绎方法,但是要使用演绎就必须找到一个确定无疑的前提,笛卡尔为了找到这个前提而采用了“普遍怀疑”的方法,即对现有的一切认识和观念一律加以怀疑,然后再找到一个确定无疑的前提。笛卡尔首先怀疑对可感物质世界的认识;其次,对于依靠演绎或推理方法而获得的各种知识的真实性,笛卡尔也表示怀疑;对于宗教神学领域的存在物和观念甚至上帝的存在都表示怀疑;最后,笛卡尔甚至声称人们可以怀疑自己的身体不存在。但是,怀疑只是为了找到一个一个演绎的确定的前提,并不是怀疑论和不可知论者。(S.p.p.498-490)
16、直觉的知识就是“由澄清而专一的心灵所产生的概念”。(笛卡尔)
略。可参见三题,26.
17、“实体,我理解为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斯宾诺莎)
略。可参见三题,8.
18、“样式,我理解为实体的各种状态。”(斯宾诺莎)
略。可参见三题,14.
19、自由的思考与判断的权力是天赋的。(斯宾诺莎)
斯宾诺莎追求自由权利,认为思想上的自由是最重要的。但是十七世纪的荷兰封建贵族势力强大,束缚了资产阶级自由思想,斯宾诺莎为了反对封建贵族统治,求助于天赋人权说,认为自由思考和判断的权利是天赋的。他是自由权是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体现。(Cf.S.pp.546-550)
20、认识的观念、原则与道德原则都不是天赋的。(洛克)
洛克反对天赋观念论。首先反对“普遍同意说”,其次,反对“潜存说”,最后,驳斥了上帝观念天赋说(即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洛克的解决方法是“白板说”。(Cf.Z.pp.409-410)
21、“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上的,而且最后是导源于经验的。”(洛克)
洛克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经验分为对外的感觉和对内的反省,我们思维的全部材料即观念都从这两者而来。这就是说,作为知识的来源的经验有两个方面,一是感觉,一是反省。感觉来源于

外,而反省则来源于心灵内部,这两种知识来源构成了我们全部的知识。(Cf.Z.pp.410-412)
22、人的心灵仿佛是“一块有纹路的大理石”。(莱布尼茨)
莱布尼茨的认识论主张天赋观念,但他也吸收了经验论的若干原则。他认为观念和真理不是作为现实天赋在我们心中,而是作为倾向、禀赋、习性或自然的潜能天赋在我们心中的。在这个意义上,莱布尼茨把我们的心灵比喻为一块具有纹路的大理石。每一块大理石的天然花纹不同就决定着它能雕刻成不同人物的像,虽然人物的想象不是现成存在于大理石中的,但是可以说是潜在地存在于大理石中的,经过人们的加工、琢磨,就使那些纹路清晰地显示出来。人的天赋能力与人的心灵是永相伴随并相互适应的,只不过我们常常感觉不到它们的作用而已。(Cf.Z.pp.437-439)
23、“物是观念的集合”。(贝克莱)
贝克莱认为,存在于心外的自然事物其实只是观念的集合并无心外的存在。因为人只有通过感觉才能认识到外物的存在。但人们所感知的只是观念,除此之外,别无他物。我们有两类观念,一是想象的观念,另一类就使感觉的观念。感觉观念是十分清晰、明确、固定的,不能由我们的意志任意加以改变,其次,这些观念往往形成某种固定的集合,它们同时出现,同时消失,最后,这些观念是稳定的和有秩序的,于是,人们就给它一个名称来标志它们,把它们看做是与观念不同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事物”。所以,观念就是事物,事物就是观念的集合。(Cf.Z.pp.447-448)
24、“我眼所见的事物和我手所触的事物,都是存在的,都是实在存在的;这一点我丝毫也不怀疑。”(贝克莱)
贝克莱虽然是唯心主义者,但他却竭力掩盖自己的唯心主义真面目,他把自己打扮成所谓的“素朴实在论者”。他宣称他也相信事物的“实在性”,认为他自己的哲学并不使自然中的任何事物失掉,他所见所触的事物都是实在的。但这种说法只是借口,因为他所谓的实在性知识事物的某种性质,即他所谓的“实在性”,而不是客观实在。(Cf.S.pp.624-627)
25、“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法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孟德斯鸠)
略。可参见三题,31.
26、“每个人都生而自由、平等。”(卢梭)
卢梭接受了当时流行的“自然状态”学说,并进一步证明自由和平等是人类的自然本性,是天赋人权。他认为,人类发展最初阶段是处于没有任何社会联系的“自然状态”之中,人们除了自然的或物理的比如年龄、体力等不平等以外,没有某些人享有损害他人的各种特权和“不平等”。在原始状态

中没有奴役和统治,没有相互依赖和需要,故而他宣称每个人都生而自由平等。(Cf.S.pp.682-684)
27、私有制的确立是不平等开始的根源。(卢梭)
在卢梭看来,在自然状态中的人虽然是按其本性生活,但为了保护自己不得不与自然界作斗争,直到建立家庭,但家庭的建立、农业和冶金的发明也标志着自然状态的结束,导致了私有制的产生。自然社会也就过渡到文明社会,于是人类也就失去了自由和平等,而处于奴役和统治的社会关系中。所以,私有制是社会罪恶的根源。私有制的产生也是社会邪恶产生的标志。(Cf.S.pp.684-688)
28、人是机器。(拉美特利)
按照拉美特利的观点,心灵依赖于身体,是肉体是一部分和原动力,因而都是由物质构造的,都服从于机械运动的规律。拉美特利认为,“人是机器”。人是一架机器,并没有什么心灵实体的存在,拉美特利进而把心灵也看做是身体的一个部分,认为心灵是物质性的东西。这样,就彻底地坚持了他的观点。(Cf.Z.pp.496-498)
29、“公益乃是美德的目的。”(爱尔维修)
爱尔维修认为,“自爱”是支配人类一切行为的唯一准则,道德必须和利益结合起来,个人追求利益是道德的。但是,因为每个人都追求个人利益,所以,必须在理性指导下,使每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时,不妨碍他人的利益,从而使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结合起来,所以,公益乃是美德的目的。(Cf.S.pp.708-712)
30、人是社会环境教育的产物。(爱尔维修)
爱尔维修认为,一切精神活动都来源于感觉,但人在精神上产生的差异都是由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所造成的,所以,爱尔维修说人是社会环境教育的产物。爱尔维修所说的“环境”,主要指的是社会环境,即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亲戚和朋友以及所接受的教育和所读书籍等等,这些都是造成人的性格、道德和观念差异的因素。(Cf.S.pp.712-716)
31、“必须有天才,才能用好法律代替坏法律”。(爱尔维修)
爱尔维修认为,法律的完善或不完善完全取决于立法者。法律的完善是以人的理智的完善为基础的,因此只有使人的理智日益进步,国家才能指望自己的政体和法律得到改变,爱尔维修认为,“人的观念决定环境”,但是他又认为“人的观念是环境的产物”,这样,他就自相矛盾,为了从矛盾中挣脱出来,就不得不求助于少数天才人物。所以,必须有天才,才能用好法律代替坏法律。(Cf.S.pp.715-716)
32、“自然就是一个活动着的整体。”(霍尔巴赫)
略。可参见三题,32.
33、人是自然的产物,是灵与肉的统一体。(霍尔巴赫


霍尔巴赫认为整个自然界可以归结为物质和运动的总汇。整个自然界都是由不同的物质配合而成的,人不过是物质之特殊配合。他认为,灵魂是人的某种机能,是构成我们身体的一部分,灵魂不能脱离肉体而存在,所以,人是自然的产物,是灵与肉的统一体。
34、“不仅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黑格尔)
黑格尔认为,“实体”是一种独立自存的,能动性的精神。它能产生自己,并能创立自己的对象,同时又能扬弃自己的对象,返回自身,是一种自我发展过程的实体,所以,“实体”就是能动性或创造性的主体。(Cf.X.p.203,黑格尔哲学“实体就是主体”的原则是非常重要的,这里仅仅是个要点)
35、“思想的真正的客观性应该是:思想不仅是我们的思想,同时又是事物的自身,或对象性的东西的本质。”(黑格尔)
在黑格尔看来,思想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它固然不包含在直接的感觉里,而乃是思想本身的功能,但决不能因此就把它说成只是主观的,而否定它同时是客观事物的本质。思想、概念的主观性与客观性是内在联系着的,因而不能把这两个环节分开。思想、概念是内蕴于事物之中的,构成事物的本质,事物只不过是思想的外在表现,事物之所以成为事物乃是由于它的本质是思想。因此,思想与事物之间没有任何隔阂,必然是同一的。黑格尔把这种内在于事物之中,构成事物的本质的思想叫做“客观思想”,又叫“绝对精神”。(Cf.X.pp.195-196)
36、“概念乃是内蕴于事物本身中的东西”。 (黑格尔)
略。可参看第35题。
37、“只有符合概念的实在才是真正的实在”。(黑格尔)
略。可参看第35题。
38、绝对理念的实现,本质上是一个过程。(黑格尔)
在黑格尔看来,绝对理念是一种脱离自然和人的逻辑思维精神,但这种逻辑精神是通过概念来表达自己的,绝对理念通过不断的否定走向自己的反面,最后达到自在自为的绝对理念,而绝对理念又外化为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这在实质上就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39、“活动和劳动,这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中介。”(黑格尔)
略。可参看第40题。
40、“实践的理念,即行动。”(黑格尔)
实践的理念,即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讲客观世界仅作为假象,仅作为一堆偶然的事实、虚幻的形态的聚集,主体并不为客观世界的假象所迷惑,而是依据它的内在的主观性去整理客观世界那些偶然现象,通过“实践的活动”获得可观的“真正必然性”的认识,使对象成为“自己的”。黑格尔把“实践”

作为由主观性达到真理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性环节,这叫做行动。
41、“历史上的那些哲学系统的次序,与理念里的那些概念规定的逻辑推演的次序是相同的。”(黑格尔)
黑格尔认为,历史上的各种哲学体系的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不过是“绝对精神”自我认识的不同阶段,它们不是彼此孤立的,互不相干的,而是出于深刻的内在联系之中。每个哲学体系都是绝对精神整个发展过程的一个特殊阶段或缓解,晚出的哲学体系是先前哲学体系发展出来的,它否定了前者,但不是简单的抛弃而是提高。黑格尔认为,这些哲学体系作为“绝对精神”自我认识的一个阶段,相当于《逻辑学》中的一个范畴,而整个哲学是的基本内容就是从一个范畴向另一个范畴的推进,哲学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也就是一种逻辑必然性。(Cf.X.pp.312-315)
42、“神的主体是理性,而理性的主体是人。”(费尔巴哈)
略。可参看第46题。
43、“新哲学将人连同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当作哲学唯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对象。”(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把自己的哲学称作“人本学”。费尔巴哈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上的神是人幻想出来的,神的规定性就是人的规定性。因此,要把“神性”还原为“人性”,把“神学”与唯心主义都还原为人本学,要以思维着的人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费尔巴哈还认为,他的哲学主要研究的人的生物学性质,人的起源等人的问题。(Cf.X.pp.369-371)
44、“思维与存在的真正关系只是这样的: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费尔巴哈)
略。提示:费尔巴哈反对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要把黑格尔颠倒了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颠倒过来,所以对费尔巴哈来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上存在是主体,而思维不过是存在的反映。
45、“人与人的交往,乃是真理性和普遍性最基本的原则与标准。”(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认为,真理的标准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达到个人与人类认识的一致。人类的知识限于人与人生活的交往中达到的普遍性和一致性。(Cf.X.pp.385-386)
46、“属神的本质之一切规定性,都是属人的本质之规定。”(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认为,上帝是由人的本质异化创造出来的,人的本质是意志、理性和心灵。费尔巴哈认为,上帝和人的本质是相同的,在宗教心理中,宗教是由人所虚构出来的,幻想出来的,它是人的心理的投射和异化。人们把认识、意志、爱这些人的本质属性抽象出来,离开了个体的,肉体的,现实的人变成了不同于个别人的独立的本质——神,并成了崇拜的对象。(Cf.X.pp.359-360)
47、“上帝一般的就是

类概念,并且,乃是作为类概念而被个体化与人格化的。”(费尔巴哈)
略。可参考第46题。
48、“人性本质的满足,正是人类利己主义的满足。”(费尔巴哈)
略。提示: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就是利己心,所以满足了利己心也就满足了人的本质。
49、道德原则就是孔子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费尔巴哈)
略。提示:费尔巴哈认为,幸福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或者各个方面的。他从这个原则引出共同的幸福以及自我节制并以爱对人的原则。所以之。
50、“我们就必须拿对人的爱当作唯一真正的宗教,来代替对神的爱。”(费尔巴哈)
参见三题,23.
五、论述题
(一)论述比较培根的经验论与笛卡尔的唯理论:1、简述它们二者产生的历史背景;2、重点论述二者在观念、方法方面的异同;3、二者在哲学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参考答案:
其共同背景是反对经院哲学与宗教迷信。
以培根为开端的英国经验论,以笛卡尔为开端的大陆唯理论,成为西欧这一时期思想发展的两个主流。其鲜明特征:第一,继承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抬高人和自然、贬低神的崇高的传统,强调人的理性与经验的重要性,确立了新的自然观、政治法律观与伦理观。第二,合理吸收了自然科学的观察与实验方法,探索知识赖以建立的途径。经验论将感觉经验作为知识的来源,认为只有经验是可靠的,注重逻辑归纳方法,而唯理论注重逻辑演绎方法,认为人的理性及其法则才是可靠的。第三,大多数思想家都并不简单否定宗教信仰,经验论倾向于将知识与信仰化归不同的领域,唯理论倾向于将上帝实体化,或者将上帝等同于自然。
(二)简要论述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构成、性质与影响。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1、重点论述“三大批判”的构成与主要内容;2、简要论述其思想性质;3,简要论述其思想的重要地位与对后世的影响。
参考答案:
以批判哲学为最高成就的康德哲学力图回答四个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人是什么?康德指出:“形而上学回答第一个问题,道德学回答第二个问题,宗教学回答第三个问题,人类学回答第四个问题。但从根本上说,可以把这一切都看成是人类学,因为前三个问题都与最后一个问题有联系。”
纯粹理性批判,是深入我们先验的和经验的知识的根源、条件、范围与限度的一种研究,其结果是在于构成一种内在形而上学的新体系;从所获得的一些结论来看问题,对于作为自然倾向与作为被宣称的科学的超验形而上学所产生的幻象,它又提供分析与解释。实践理

性批判,为意志自由而进行理论辩护。其任务就在于:完整地确定实践理性——理性的实践运用的先天原理的可能性、范围和界限。理性的理论运用于批判,针对单纯的认识对象与认识能力,理性的实践运用关注的意志的规定根据——有无根据、根据是什么,它是对于理性实践运用的全部能力进行反思批判。主要目的就是要消除前两个批判所造成的必然与自由、现象和本体、知识和道德等的分裂和对立。主要任务是确定:介于知性和理性之间的判断力,是否有先天原理?它是构成性的还是调节性的?在人的认识能力与欲求能力之间,是否存在情感能力及其先天原理?
康德的批判哲学是认识论、逻辑学、存在论相统一的关于真(自然)、善(自由)、美(艺术)的形而上学体系。围绕着人类心灵的三种基本能力知、情、意,探讨了其先天原理,其最终旨趣围绕人在世界中的位置、职责和前景——这一哲学人类学问题旋转。不理解康德哲学,就不会真正理解德国古典哲学、现当代西方哲学的发展。只有理解了康德哲学,才会更好地理解古希腊哲学与近代西方哲学。
(三)论述莱布尼茨的单子及其蕴含的辩证法思想。
参考答案:
第一,单子是单纯的实体,真正不可再分的单元。第二,每个单子都是一个闭锁的、独自的世界,自成一个小宇宙。但是上帝使独立、自在的单子和谐起来。世界是单个的自在性与整体的和谐性的统一的世界。第三,单子不是被动的自在性实体,而是具有能动性的力的单纯自在、精神性的形式实体。作为精神性原子,是同灵魂相似的有生命的点,自身具有“知觉”与“欲望”。第四,具有能动性的单子总是呈现着自身,呈现自身的方式就是自身的规定性——表象。表象具有等级性、差异性,最基本的是:清楚与混乱、明晰与模糊。
莱布尼茨的辩证法思想,列宁称之为“特种辩证法”。首先,以单子论肯定了事物质的特殊性与多样性。因为不同单子具有不同程度的知觉,同一单子在不同时刻知觉程度与能力也不同。其次,认为一切实体中都存在着力,具有能动性,一切单子都具有能动的内在的“欲望”。第三,认为偶然性与必然性并存。实际经验的事物的生成变化都具有偶然性,而只有在数理逻辑原理“纯粹的观念中”才有先验的必然性。必然性建立于对上帝的纯粹理解之上,偶然性建立于上帝的自由选择之中。第四,世界是一个连续的由低级到高级的连续性过程,也是一个由潜在到现实的过程。人的认识则是不断追求完满、达到新的完满的无止境的过程。
单子论思想,真正拉开了从物质实体转向精神

实体的认识论研究的序幕。他看到了精神的能动性,因而把精神性单子视为世界构成的真正本质。万物有灵论的单子思想,隐含着世界的本质不在于外在的物质实体,而在于内在的精神形式之中,从而为德国古典哲学转向精神世界探求世界的本质铺平了道路。
(四)费尔巴哈说:“我的第一个思想是上帝,第二个是理性,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是人。”试论述费尔巴哈思想发展的简要历程,并阐述其思想的意义。
参考答案:
费尔巴哈将宗教批判引向深入。第一,宗教就是谎言与欺骗,神学家是第一个说谎者。因此宗教不是道德的基础。第二,宗教观念并不是天生的,它来源于人本质的异化。第三,自然是宗教最初的原始的对象,孕育于人类蒙昧的童年。人类借助于想象力将自然对象,神化为外在独立的神秘力量。第四,从人本质的异化,可解释诸多基督教传说,如耶稣复活、三位一体、逻格斯理论等。
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费尔巴哈主张用所谓“发生学观点的批判哲学”方法,来批判一切思辨哲学——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黑格尔的“理性的神秘论”哲学。指出:黑格尔哲学的秘密就是从思想推出实在,从抽象的概念推出具体事物。思辨哲学从抽象到具体、从理想到实在的过程,是颠倒的。认为应该从现实的存在——感性的、个别的、实在的存在开始,而不是从“纯粹的存在”开始。
在他看来,近代哲学就是用人类学溶化神学,使上帝现实化、人化。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第一,人就是自然界在其中化作有人格、有意识、有理性的实体。人的本性,一方面指“我”与“你”这一个体;另一方面是灵与肉的统一,即作为主词的感性肉体,与作为宾词的思维、精神或理性、爱、意志的统一。人就是自然基础上的产物,人就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人就是灵与肉统一的具体生动的个体存在。第二,人不仅是灵与肉相统一的真实个体,也是“类存在物”。即不仅从“个体”理解人,还要从“关系”理解人——这样的人才是完整的人。人是人自己的作品,是文化历史的产物。
费尔巴哈的人本哲学,构成了马克思批判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思想的重要资源。还应看到,其人本哲学是由康德开启的哲学革命,具有逻辑必然性的发展与终结。隐身在康德先验哲学中的人、费希特的通过活动直观的绝对自我、谢林同一哲学中富有创造性的冲动与意志、黑格尔哲学中主体与客体统一的绝对理念,在费尔巴哈这里全都去掉了神秘的面纱,还原为以自然为基础的人。费尔巴哈的人本理论,将哲学从概念思辨转向真实的人的感性现实世界研究,成为“

解释世界”的哲学向“改造世界”哲学转变的中介与桥梁。
(五)试阐述黑格尔的“绝对理念”的含义,及其蕴含的辩证法思想原则。
参考答案:
“绝对精神”是黑格尔哲学最重要的概念,真正理解了绝对精神就理解了其哲学思想,反之亦然。近代的诸多哲学理论,从本质言就是以抽象的、概念范畴的方式来表达对于世界的认知理解的活动。本体论的预设,体现了其哲学精神与时代精神并将它贯穿于其整个体系。第一,绝对精神,体现的就是人类主体理性的认知与创造精神,体现了人类追求、实现必然与自由相统一的精神。因此绝对精神作为本体论预设,本身就是近代人的存在的哲学抽象。第二,“世界是一朵花,这花永恒地从那唯一的种子里生长出来”。这种子就是绝对理念,长出的各种花也是绝对理念,只不过是其表现或实现。世界的生成是“道成肉身”的过程,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但是,这决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具有理性的人类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活动。因此,绝对理念既是实体,也是主体,体现了主体能动的与客体相统一的思想。将世界看成一个通过人能动的活动实现的过程,是一个合乎必然性过程,体现了黑格尔的认识论。第三,绝对理念实现的过程,是经过了一系列正——反——合,即否定之否定的扬弃的过程,完成了一系列由此构成的大小圆圈,最终才通达绝对理念——绝对真理——上帝。因此绝对理念实现的过程,就是遵循辩证法的逻辑演进过程。因此它又体现了方法论。通过绝对理念的设定,通过其逻辑的理论演绎,黑格尔使其整个体系达到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统一。它不仅在哲学最高范畴上扬弃了前辈哲学家,而且哲学体系也扬弃了前辈哲学家。
(六)围绕费希特哲学的三个著名命题:自我建立自我;自我建立非我;自我建立自我与非我的统一。试论述其认识论中蕴含的主体能动性与辩证法思想。
参考答案:
绝对纯粹的自我建立自我。费希特认为,自我不以存在为根据,而是存在的表象认识发生的根据。绝对自我通过“理智的直觉”察知有自我的存在,通过认识活动的反省知道自我的存在。正是在认识与实践创造性活动中,觉察自我的实质是本原的、绝对的,是一切知识赖以发生根基。他将“自我建立自我”作为其知识学第一个绝对无条件的基本原理。前一个自我是绝对的自由本体自我,后一个自我则是可分裂的自我——实践与认识的主体自我。前者是本体,后者是主体。这一点又不同于笛卡尔。
自我建立非我。自我在其行动

中,建立了一个不同于其自身的非我,即与自我相对的客体或对象。非我相对于自我是有条件的,其内容是通过自我的活动设定、确立起来的;从形式来讲,非我的建立是无条件的,非我不能从第一原理推出来。这就说明作为知识对象的非我、客体,不是独立的物自体,而是相对于主体而存在;也说明自我与非我的差异性,如同形式逻辑矛盾律表示的A≠-A。
自我在自身中建立一个可分割的非我,以与一个可分割的自我相对立,最终通过绝对自我使自我与非我的统一。绝对纯粹的自我,建立了主体的自我,又建立了客体非我,同一个绝对自我便发生了分裂、产生了矛盾。为了解决矛盾,就要采取第三个行动以保证普遍自我的统一。自我与非我的统一,在形式方面是有条件的,因为受到前两条原理的制约,但在内容方面却是无条件的,它们通过限制达到统一。
费希特的哲学,将康德哲学的人学底蕴极大的张扬与发挥出来,将自由精神发挥到极致。他高扬了主体能动性,运用辩证的方法、充满了理性的精神。但是其理性中,又显示出浓厚的非理性的因素。
(七)从必然与自由的关系,分析阐明谢林同一哲学的意义及其缺憾。
参考答案:
谢林的同一哲学含有自然哲学和先验哲学两部分。谢林哲学的自然哲学,以“原始同一性”为端点。自然从原始同一性出发,在一种盲目的创造性力量的推动下,历经各个级次,上升到自我意识或理性;自我意识通过自由自觉的创造活动,从最初级、最简单的直观开始,渐进到最高级的美感直观,并达到绝对同一。
自然哲学及其辩证法。自然界最初处于动变的、充满创造性的同一之中。其中具有矛盾的自我区别的欲求与回到无差别的逆转欲求,构成了变化的动因。他能够吸收自己时代的自然科学的新成果,加以哲学理论的提升,将自然的演化描述为一个矛盾的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排除了用神秘的、外在的原因或机械的方式解释自然,都显示了他的卓越之处。
“自我直观”依次不断上升,通过理论实现客观的认知。自我直观依次从低级到高级,其经历了一般(抽象)直观——绝对同一体第一次变成了主体兼客体,成了一般的自我,成为哲学思考的自我;自我直观——自我成为自身的客体,自我以感觉的方式将客体置于自我之中;自我创造性直观——自我完全是客观的,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即自我主体的客体化;自我直观的再创造——纯粹客观的第二次级的观念活动,虽然合目的、但又是无意识的合目的活动,客体主体化达到主体与客体观念的统一。他认为此过程中自然界与人是完全并驾齐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