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牦牛品种资源的研究进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牦牛品种资源的研究进展

摘要:论文通过对大量的资料和论文查阅、分析和总结,以牦牛资源近十几年研究和生产为线索,从牦牛的资源研究现状、生态生理生化、遗传、种间杂交、本品种选育、野牦牛资源及利用、生产性能、营养及饲养管理、产品品质分析和开发利用以及牦牛疾病等研究内容着手,较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我国牦牛科学近十几年的研究进展,并总结了牦牛科研和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解牦牛科学发展及对今后牦牛科研和生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牦牛资源;生理生化;遗传育种;饲养管理;生产性能;开发利用

牦牛科研工作从20 世纪70 年代中期才开始正规起步,这时主要进行的大多是有关各省的牦牛资源状况调查、基础生理生化指标、牦牛和普通牛种间杂交等方面的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牦牛科研的重视,牦牛各学科发展速度较快,到90 年代,已经进行了牦牛染色体、血液蛋白(酶)多态性、遗传标记、胚胎移植、基因组文库构建等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试验和研究,十几年来,已完成的重要研究内容有:我国11 种地方优良类群普查,39 种生理生化指标,杂种牛商品奶生产配套技术,牦牛、野牦牛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牦牛冻精制作和应用成功,野牦牛、家牦牛染色体组型比较研究,牦牛血、绒开发利用研究,血液蛋白(酶)多态性的研究,犏牛一代雄性不育研究有一定的进展,烈性、爆发性传染病得到控制,常见传染病、寄生虫病研究进展较快。

1 牦牛资源普查

在研究中国古代牦牛( 曾文琼等,1981) 和牦牛的起源、驯养及地理分布[1]的基础上完成了我国青海高原牦牛、环湖牦牛、长毛牦牛,青海白牦牛(马有寿等,1989),西藏嘉黎牦牛、帕里牦牛、斯布牦牛(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科学考察队,1973~1976;西藏畜科所,1998),四川九龙牦牛、麦洼牦牛(蔡伯凌,1981),新疆巴州牦牛(尕拉等,1983),云南中甸牦牛(刘国梁,1980;和绍禹,1998)11 个我国地方优良牦牛类群和西藏的门堆牦牛(杨复池,1980)、隆子牦牛(卫学承,1981)、彭波牦牛(马宗祥,1981),新疆和静牦牛(周裔清,1980)、哈密牦牛(将兹文等,1985) 甘肃天祝白牦牛、河曲牦牛、碌曲牦牛(陆仲辚,1981) 以及四川红原牦牛等当地重要牦牛类群的资源调查,较全面而系统地了解了中国牦牛地方优良类群的数量、分布、产地自然生态环境、品种形成历史、外貌特征、生态适应性、生产性能利用状况以及资源开发前景,为牦牛的改良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资料。

2 生态生理生化

牦牛与特定的高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生理生化指标具有不同于其它畜种的特异性,多年来,牦牛生理生化的研究比较活跃,各地分别对中甸牦牛(孔瑞琼等,1981)、青海牦牛(黄祥柱,1981)、新疆牦牛、西藏嘉黎牦牛、帕里牦牛、斯布牦牛(西藏畜科所,1998)、凉山牦牛]进行了基础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同时对牦牛的血液生化成份如血清蛋白质(周乃祥等,1989)、血清乳酸脱氢酶同工酶(张学舜等,1985)、血红蛋白质(赵丙尧等,1986)、血清氨基酸等进行了研究,总结了中国牦牛生理生化指标和不同年龄牦牛生理指标和变化。在繁殖生理方面,刘辉等进行了公牦牛生殖生理研究、睾丸日产量定量组织学测定,青海牧科院(1986) 研究牦牛精液理化特性,闫萍等对牦牛睾丸附睾LDH 同工酶表达模式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牦牛精子发育成熟过程及特征,邱宗权、崔燕等进行了母牦牛生殖器官组织学研究,对公牦牛适时采精、母牦牛的人工输精等有重要的意义。母牦牛的生殖生理、尤其激素内分泌、调节以及应急条件下生殖生理变化仍研究得较少。罗晓林等用RIA 方法对1~24 月龄家牦牛和野牦牛的INS、GH、T、P4、17β-E2进行了测定,了解了牦牛发情周期这几种激素的变化和趋势,对野牦牛和家牦牛繁殖生理的差异和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材料。在泌乳生理方面,郑才玉等报导牦牛具有不同于其它牛种的泌乳生理特征,并且因季节不同而有差异。蔡立、邱宗权对牦牛的生殖器官进行了最初的研究,提出了牦牛子宫颈的特殊构造和特征,较系统地了解了我国牦牛生理生化特征,对牦牛的引种、疾病防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3 遗传

70 年代后期,各地开始进行牦牛遗传学方面的研究,初期研究是有关牦牛的染色体、染色体组型比较等研究。80 年代以后,研究较多的是牦牛血液蛋白多态性的研究,已经发现牦牛血液中有多种蛋白和酶具有遗传多态性。牦牛血红蛋白(Hb) 多态性的研究结果表明Hb 遗传机制受Hb A、Hb B2 个等位基因的控制,表现出AA、BB、AB 3种基因型,麦洼牦牛具有Hb 遗传多态性;西藏牦牛有些群体有Hb 多态性,有些则无;青海牦牛(张才俊等,1988)、天祝白牦牛(门正明,1989)、麦洼牦牛无Hb 多态性。对牦牛的血清运铁蛋白(Tf) 近年研究最广泛,研究结果表明,Tf 多态性是受Tf A、Tf D、Tf E 3个等显性复等位基因控制,有AA、DD、EE、AD、AE、DE 6种基因型,其中TfD 和DD 为优势基因和优势基因型,多数牦牛Tf 具多态性,但天祝白牦牛Tf 呈单态。魏雅萍等对含野血牦牛的Tf 多态性研究表明,1/2、1/4 野血牦牛的Tf 位点多态性的基因型和基因频率与大通牦牛(Tf 位点存在多态性,以TFDD 基因型和TF D等位基因占绝对优势)无显著差异。陈智华]和门正明(1998) 分别对西藏牦牛和天祝白牦牛进行了血清白蛋白(Alb) 多态性的研究,西藏牦牛Alb 有多态性受Alb A、Alb B 2个等显性基因控制,表现为AA、BB、AB 3个基因型,其中Alb A和AA 为优势基因和优势基因型;天祝白牦牛、麦洼牦牛Alb 无多态性。

张才俊等研究牦牛血清淀粉酶(Am) 认为,牦牛Am 受Am1A、Am1B、Am1C 3个等显性复等位基因控制,表现为BB、YY、CC、BY、BC、YC 6个基因型,但对这一结果目前仍有争议。钟光辉等报道,麦洼牦牛的Am 无多态性。陶莉等对牦牛的血清碱性磷酸酶(Akp) 多态性的研究,认为牦牛的Akp 受Akp s、Akp O、Akp F 3个等位基因控制,形成SS、OO、FF、SO、SF、OF 6个基因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