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解剖学 PPT
合集下载
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

T1
L1
L3
L4
腰穿示意图
脊髓表面可见多条纵沟或裂
前正中裂 后正中沟
后正中沟 后外侧沟
前外侧沟
后外侧沟
前外侧沟
前根
后根
后中间沟 前正中裂
c1 脊髓的节段: 脊髓外形上没有明显节段性
每一对脊神经前、后根的根丝附着于脊髓的范T围1 或高度因,为称有一3个1 脊对髓脊节神段经。,
故脊髓有 31 个节段:
显的节段性。 ■脊髓与 31 对脊神经相连,后者分布到躯干和四肢。 ■脊髓与脑各部间有广泛联系,来自躯干、四肢各种刺激
通过脊髓传导到脑才能产生感觉,脑也要通过脊髓来完 成复杂的功能。 ■在正常生理状况下,脊髓的许多活动是在脑的控制下完 成的,但脊髓本身也能完成许多反射活动。
一、脊髓的位置和形态
脊脊髓髓圆锥
神经系统
Nervous System
概述(p155-161)
组成:脑 脊髓 周围神经
功能:
1. 控制、调节机体各器官、 各系统的活动。
2. 维持机体与外环境的统一。 3. 思维、意识和语言活动的
物质基础。
一、神经系统的分部 二、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三、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四、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一、神经系统的分部
神经元 胶质细胞
三、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反射Reflex:在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 的反应(膝反射)。
反射弧Reflex arc:
感受器 传入神经 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神经系统的常用Leabharlann 语1.灰质、皮质和神经核: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 和树突聚集而成。 灰质在大、小脑表面成层配布,称 为皮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皮质以外,神经元胞体 聚集而成团或称柱,成为神经核。
L1
L3
L4
腰穿示意图
脊髓表面可见多条纵沟或裂
前正中裂 后正中沟
后正中沟 后外侧沟
前外侧沟
后外侧沟
前外侧沟
前根
后根
后中间沟 前正中裂
c1 脊髓的节段: 脊髓外形上没有明显节段性
每一对脊神经前、后根的根丝附着于脊髓的范T围1 或高度因,为称有一3个1 脊对髓脊节神段经。,
故脊髓有 31 个节段:
显的节段性。 ■脊髓与 31 对脊神经相连,后者分布到躯干和四肢。 ■脊髓与脑各部间有广泛联系,来自躯干、四肢各种刺激
通过脊髓传导到脑才能产生感觉,脑也要通过脊髓来完 成复杂的功能。 ■在正常生理状况下,脊髓的许多活动是在脑的控制下完 成的,但脊髓本身也能完成许多反射活动。
一、脊髓的位置和形态
脊脊髓髓圆锥
神经系统
Nervous System
概述(p155-161)
组成:脑 脊髓 周围神经
功能:
1. 控制、调节机体各器官、 各系统的活动。
2. 维持机体与外环境的统一。 3. 思维、意识和语言活动的
物质基础。
一、神经系统的分部 二、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三、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四、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一、神经系统的分部
神经元 胶质细胞
三、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反射Reflex:在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 的反应(膝反射)。
反射弧Reflex arc:
感受器 传入神经 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神经系统的常用Leabharlann 语1.灰质、皮质和神经核: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 和树突聚集而成。 灰质在大、小脑表面成层配布,称 为皮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皮质以外,神经元胞体 聚集而成团或称柱,成为神经核。
人体系统解剖学内脏神经

-11-
(2)胸部: 胸交感干 位于肋骨小头的前方 胸神经节 10~12个(以11个最为多见)
分支: ①经灰交通支随12对胸神经分布于胸腹壁的血管、汗腺、竖毛肌 ②第1~5 胸交感神经节→胸主动脉丛、食管丛、肺丛、心丛等 ③穿行第6~9 胸神经节的节前纤维,组成内脏大神经→腹腔神经节 ④穿行第10~12 胸神经节的节前纤维,组成内脏小神经→主动脉肾节
神经系统
第十八章 周围神经系统
第一节 脊神经 第二节 脑 神 经 第三节 内脏神经系统
一、内脏运动神经 二、内脏感觉神经 三、牵涉性痛 四、一些重要器官的神经支配
-1-
内脏神经系统
包括
中枢部 周围部
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
周围部
内脏运动神经 内脏感觉神经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又称自主神经系统或植物神经系统。
-15-
(二)副交感神经 低级中枢 颅部:
动眼神经核 上泌涎核 下泌涎核 迷走神经背核 骶部: 骶髓2~4骶副交感核
副交感神经节
头部:睫状神经节、翼腭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耳神经节 位于心丛、肺丛、膀胱丛、子宫阴道丛内的神经节 支气管和消化管壁内的神经节等
副交感神经元属于胆碱能神经元,其中多数尚含有血管活性 肠肽(VI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等神经肽类物质
前根
交感干神经节
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3种去向: 中间外侧核—前根—脊神经干—白交通支—交感干
①终止于相应的椎旁神经节,并交换神经元。 ②在交感干内上行或下行后,终于上方或下方的椎旁神经节。
(T1~T6)中间外侧核的节前纤维,在交感干内上升至颈部, 在颈部椎旁神经节换元;
(T6~T10)在交感干内上升或下降,至其它胸部交感神经节换元; (T11~L3)在交感干内下降,在腰骶部交感神经节换元。
(2)胸部: 胸交感干 位于肋骨小头的前方 胸神经节 10~12个(以11个最为多见)
分支: ①经灰交通支随12对胸神经分布于胸腹壁的血管、汗腺、竖毛肌 ②第1~5 胸交感神经节→胸主动脉丛、食管丛、肺丛、心丛等 ③穿行第6~9 胸神经节的节前纤维,组成内脏大神经→腹腔神经节 ④穿行第10~12 胸神经节的节前纤维,组成内脏小神经→主动脉肾节
神经系统
第十八章 周围神经系统
第一节 脊神经 第二节 脑 神 经 第三节 内脏神经系统
一、内脏运动神经 二、内脏感觉神经 三、牵涉性痛 四、一些重要器官的神经支配
-1-
内脏神经系统
包括
中枢部 周围部
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
周围部
内脏运动神经 内脏感觉神经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又称自主神经系统或植物神经系统。
-15-
(二)副交感神经 低级中枢 颅部:
动眼神经核 上泌涎核 下泌涎核 迷走神经背核 骶部: 骶髓2~4骶副交感核
副交感神经节
头部:睫状神经节、翼腭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耳神经节 位于心丛、肺丛、膀胱丛、子宫阴道丛内的神经节 支气管和消化管壁内的神经节等
副交感神经元属于胆碱能神经元,其中多数尚含有血管活性 肠肽(VI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等神经肽类物质
前根
交感干神经节
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3种去向: 中间外侧核—前根—脊神经干—白交通支—交感干
①终止于相应的椎旁神经节,并交换神经元。 ②在交感干内上行或下行后,终于上方或下方的椎旁神经节。
(T1~T6)中间外侧核的节前纤维,在交感干内上升至颈部, 在颈部椎旁神经节换元;
(T6~T10)在交感干内上升或下降,至其它胸部交感神经节换元; (T11~L3)在交感干内下降,在腰骶部交感神经节换元。
系统解剖学ppt课件

小脑分叶 绒球小结叶
原小脑 前庭小
脑
前叶
(+ 蚓垂+ 蚓锥体) 旧小脑 脊髓小
脑 后叶
Primary fissure
原裂脑
Anterior lobe
( - 蚓垂 - 蚓锥体) 新前小叶脑
大脑co小rpus of
Cerebellar
Posterior lobe 小脑体
后叶
Posterolateral fissure 后外侧裂
Three functional divisions
Vestibulocerebellum 前庭小脑
Archicerebellum 原小脑
Lateral zone
Intermediate zone Vermis
Flocculonodular lobe Spinocerebellum 脊髓小脑
Paleocerebellum旧小脑
小脑上脚 -连于小脑与中脑、间脑之间
小脑上脚
小脑中脚
小脑下脚
3、大脑小脑
传入F: 来自脑桥 传出F: 经齿状核中继
→ 对侧红核、对侧丘脑腹前核及腹外侧核 →大脑 躯体运动皮质 → 皮质脊髓束 → 前角运动神经元
❖ 功能: 调节骨骼肌的随意、精细运动
小脑的功能与损伤:
小脑是运动的重要调节中枢。
球状核 顶核
齿状核
小脑白质White matter和小脑脚 cerebellar peduncles
❖ Inferior cerebellar peduncle
小脑下脚 -连于小脑与延髓、脊髓之间
❖ Middle cerebellar peduncle
小脑中脚 -连于小脑与脑桥之间
❖ Superior cerebellar peduncle
人体解剖学-第二版第10章-神经系统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 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二、神经系统常用术语
➢ 1.灰质在中枢神经系统,泛指神经元胞体和树突聚集的部位,因 新鲜标本上呈粉灰色而称灰质。在大脑、小脑,由大量神经元 胞体和树突形成的灰质集中于表层,特称为皮质。
➢ 2.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由神经纤维聚集而成,由于神经纤维表 面的髓鞘含有类脂质,在标本上呈亮白色而称为白质。
➢ 端脑是脑的最高 级部位,又称大 脑,由两侧大脑 半球借胼胝体连 接而成。两侧大 脑半球之间有大 脑纵裂将其分开, 纵裂底部为胼胝 体。大脑与小脑 之间由大脑横裂 隔开。
(四)端脑
1.大脑半球的外形和分叶
➢ 大脑半球表面布 满大脑沟和大脑 回。脑回和脑沟 是对大脑半球进 行分叶和定位的 重要标志。每侧 大脑半球分内侧 面、上外侧面和 下面,以3条恒 定的沟分为5叶。
3.第四脑室: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底为菱形窝,顶朝向小脑, 向下通脊髓中央管,上借中脑水管与第三脑室相通,向下续脊髓中 央管,借一个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与蛛网膜下隙相通。
(三)间脑
➢间脑位于脑干和端脑之间,间脑的两侧和背面被大脑半 球所覆盖,可分为:背侧丘脑、下丘脑、上丘脑、后丘 脑和底丘脑。间脑的中间部分是一个矢状狭窄间隙,称 为第三脑室。
➢ 脊髓表面借前后两条位于正中的纵沟分为左、右对称的两半。 前面的裂隙明显,称前正中裂,后面的称后正中沟。此外还有 两对外侧沟,即前外侧沟和后外侧沟,沟内分别连有脊神经的 前根和后根。
➢脊髓保留明显的节段性。脊髓两侧连有31对脊神经,每对 脊神经对应的一段脊髓称脊髓节段。根据脊神经的数目, 脊髓可分为:8个颈节(C)、12个胸节(T)、5个腰节 (L)、5个骶节(S)和1个尾节(Co)。脊髓有两个膨 大部:颈膨大自C5至T1,腰骶膨大自L2到S3。
第九章神经系统 (2)

蛛网膜在上矢状窦两侧形成 蛛网膜粒突入窦内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3.软膜
分为软脑膜和软脊膜,薄而透明,富含血管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在脑室附近,软脑 膜、毛细血管和室 管膜上皮共同突入 脑室内构成脉络丛, 是产生脑脊液的主 要结构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二)脑和脊髓的血管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脊髓表面有6条纵行的沟裂
前正中裂
前外侧沟 前根
后正中沟 后外侧沟
脊神经 后根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颈髓(8节)
每对脊神经前、后根相连的 一段脊髓,称为一个脊髓节 胸髓(12节)
段,共31个节段
腰椎穿刺常在第3、4或 第4、5腰椎之间进行
腰髓(5节) 骶髓(5节)
尾髓(1节)
3.第四脑室
为延髓、脑桥与 小脑之间的腔隙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第四脑室的底即菱形 窝,顶朝向小脑,下 通中央管,向上借中 脑水管通第三脑室, 借一个中央孔和两个 外侧孔通蛛网膜下隙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三)间脑
位于中脑和端脑之间 主要由背侧丘脑和下 丘脑组成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1.背侧丘脑(丘脑)
2)非脑神经核
主要是薄束核和楔束核、红核和黑质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2)白质
上行纤维束 内侧丘系,脊髓丘脑束,三叉丘系
下行纤维束 锥体束 皮质脊髓束 皮质核束
(3)网状结构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3.脑干的功能
(1)传导功能 (2)反射功能
延髓内有呼吸中枢和心血管活动中枢(生命中枢), 脑桥内有角膜反射中枢,中脑内有瞳孔对光反射中枢 (3)网状结构的功能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3.软膜
分为软脑膜和软脊膜,薄而透明,富含血管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在脑室附近,软脑 膜、毛细血管和室 管膜上皮共同突入 脑室内构成脉络丛, 是产生脑脊液的主 要结构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二)脑和脊髓的血管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脊髓表面有6条纵行的沟裂
前正中裂
前外侧沟 前根
后正中沟 后外侧沟
脊神经 后根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颈髓(8节)
每对脊神经前、后根相连的 一段脊髓,称为一个脊髓节 胸髓(12节)
段,共31个节段
腰椎穿刺常在第3、4或 第4、5腰椎之间进行
腰髓(5节) 骶髓(5节)
尾髓(1节)
3.第四脑室
为延髓、脑桥与 小脑之间的腔隙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第四脑室的底即菱形 窝,顶朝向小脑,下 通中央管,向上借中 脑水管通第三脑室, 借一个中央孔和两个 外侧孔通蛛网膜下隙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三)间脑
位于中脑和端脑之间 主要由背侧丘脑和下 丘脑组成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1.背侧丘脑(丘脑)
2)非脑神经核
主要是薄束核和楔束核、红核和黑质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2)白质
上行纤维束 内侧丘系,脊髓丘脑束,三叉丘系
下行纤维束 锥体束 皮质脊髓束 皮质核束
(3)网状结构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3.脑干的功能
(1)传导功能 (2)反射功能
延髓内有呼吸中枢和心血管活动中枢(生命中枢), 脑桥内有角膜反射中枢,中脑内有瞳孔对光反射中枢 (3)网状结构的功能
神经病学PPT课件

• 观念性失用:模仿动作一般无碍,失去
执行复杂精巧动作的观念,只能做系列 动作中的单一或分解动作,不能把分解 动作按秩序有机的组合成一整套的动作, 前后顺序搞错。左侧缘上回后部、缘上 回及胼胝体病变。
59
肢体运动性失用症:仅限于上肢远断、失去执行精 巧、熟练动作的能力,执行口令、模仿及自发动作 均受影响。为双侧或对侧运动区及其纤维或胼胝体 前部病变。
内囊 internal capsule
• 位置 • 分部 • “三偏”
32
内囊结构的模式图
33
尾状核头
丘脑前辐射 额桥束
内 囊 模 式 图
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 丘脑上辐射
苍白球
壳
豆状核
丘脑皮质束
顶枕颞桥束 背侧丘脑
听辐射 内侧膝状体 视辐射
外侧膝状体
34
脑干 brain stem
• 脑干由下至上分为延髓、脑桥和中脑三部分 • 脑干背面与小脑之间形成第四脑室 • 有10对脑神经与脑干相连,其中延髓4对,脑
面-口失用症:不能按指令或模仿完成面部动作, 可不经意间完成,运用实物功能完好,左运动皮质 面部区,可伴失语。
穿衣失用症:不能正确的穿脱衣裤,右顶叶病变。
60
失认症
患者无视觉、听觉、躯体感觉、意识及
认知障碍,但不能通过某一感觉辨认以 往熟悉的物体,却能通过其他感觉识别。
包括:
视觉失认:枕叶、纹状体周围和角回 病变。 听觉失认:双侧听觉联络皮质、双侧 颞上回中部病变。 体象失认:非优势半球顶叶病变。 Gerstmann综合征:双手指失认、肢体 左右失定向、失写、失计算。优势半球
61
• 概念:它是一组临床综合征,为记忆、认
知(概括、计算、判断)、语言、视觉空 间和人格等至少3 项受损;精神疾病、神 经系统疾病和躯体疾病均可。
人体解剖生理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通过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作用, 调节尿液的酸碱度,维持体内酸碱
平衡。
02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通过调节尿量、尿成分和尿渗透压 等,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平衡。
04
内分泌功能
肾脏还能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如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等,参与
体内多种生理功能的调节。
07
循环系统
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心脏的位置和形态
心脏位于胸腔中纵隔内,呈倒置的圆锥形,大小约与本人拳头相 等。
08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脑
大脑、小脑、脑干的结构与功能
脊髓
灰质、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
01
12对脑神经的名称、性质和功能
脊神经
02
31对脊神经的分布和功能
自主神经系统
03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组成和功能
神经系统的功能与调节
01
感觉功能
感受器、传入神经和中枢处理感觉 信息的机制
内脏活动调节
包括眼睑、结膜、泪器、眼外肌和眼眶,对眼球 具有保护、支持和运动作用。
前庭蜗器
外耳
包括耳廓和外耳道,具有集音作用。
中耳
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具有传音作用。
内耳
包括前庭器官和耳蜗,具有感音作用。
感觉器官的功能与调节
要点一
感受器及其功能
感受器是感觉器官接受刺激的部分,能 将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不同类型的感 受器对不同的刺激具有不同的敏感性。
运动系统的功能与调节
骨
运
运
骼
动
系
支持、保护、运动。
统
的
功
能
兴奋-收缩耦联机制,
平衡。
02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通过调节尿量、尿成分和尿渗透压 等,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平衡。
04
内分泌功能
肾脏还能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如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等,参与
体内多种生理功能的调节。
07
循环系统
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心脏的位置和形态
心脏位于胸腔中纵隔内,呈倒置的圆锥形,大小约与本人拳头相 等。
08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脑
大脑、小脑、脑干的结构与功能
脊髓
灰质、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
01
12对脑神经的名称、性质和功能
脊神经
02
31对脊神经的分布和功能
自主神经系统
03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组成和功能
神经系统的功能与调节
01
感觉功能
感受器、传入神经和中枢处理感觉 信息的机制
内脏活动调节
包括眼睑、结膜、泪器、眼外肌和眼眶,对眼球 具有保护、支持和运动作用。
前庭蜗器
外耳
包括耳廓和外耳道,具有集音作用。
中耳
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具有传音作用。
内耳
包括前庭器官和耳蜗,具有感音作用。
感觉器官的功能与调节
要点一
感受器及其功能
感受器是感觉器官接受刺激的部分,能 将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不同类型的感 受器对不同的刺激具有不同的敏感性。
运动系统的功能与调节
骨
运
运
骼
动
系
支持、保护、运动。
统
的
功
能
兴奋-收缩耦联机制,
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和常见症状

瞳孔对光反射 (Pupillary light reflex)
光反射减弱或消失
传入纤维 (外侧膝状体前视觉径路病变)
传出纤维 (动眼神经损害)
眼球运动障碍-临床表现 (Eye Movement Disorders- Clinical Features)
中等大固定瞳孔 中脑水平病变
丘脑性瞳孔
瞳孔轻度缩小 光反射存在 丘脑占位性病变早
霍纳征
眼球运动障碍-临床表现 (Eye Movement Disorders- Clinical Features)
霍纳征(Horner sign)
颈上交感神经径路& 脑干网状结构
交感纤维损害 (图2-7)
眼球运动障碍-临床表现 (Eye Movement Disorders- Clinical Features)
静脉瘀血,多为双侧,可见点片状出血
球后视神经炎、多发性硬化、视神经受压
脑肿瘤、血肿和炎症导致颅内压增高
视觉障碍-临床表现
2. 视野缺损
解剖基础:图2-3
双颞侧偏盲
垂体瘤 颅咽管瘤等 使视交叉中部受损
视觉障碍-临床表现
2. 视野缺损
对侧同向性偏盲 两眼病变对侧 视野同向偏盲
黄斑回避 视中枢病变 中心视野常保留 (黄斑区纤维投射至 双侧枕叶视皮质)
眼球运动障碍-临床表现 (Eye Movement Disorders-Clinical Features)
要点提示
➢ 动眼(Ⅲ)神经麻痹导致睑下垂为完全性 ➢ 眼睑失交感神经支配引起睑下垂(如Horner综合征)
为部分性 ➢ 单侧睑下垂见于提上睑肌麻痹, 如动眼神经或上分支
病变, Horner征常伴瞳孔缩小, 用力睁眼可暂时克服 ➢ 双侧睑下垂提示动眼神经核受累\重症肌无力或眼肌
三叉神经痛课件PPT课件

推拿治疗
运用推、拿、按、摩等手法,缓解肌肉紧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减轻疼痛。
其他非侵入性操作
如拔罐、刮痧等,通过刺激皮肤、肌肉等组织,达到缓解疼痛的 效果。
局部封闭、射频等微创技术
局部封闭
将药物注射到疼痛部位,阻断神经传导,达到止痛效果。常用药物 包括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
射频治疗
通过射频电流刺激神经,产生热效应,破坏痛觉神经纤维,达到止 痛目的。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
对神经系统并发症,可使用止痛药或调节神经功能的药物进行治疗。 严重并发症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经验分享
处理方法总结和经验分享
及早发现并处理并发 症是关键,患者应密 切关注自身状况。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配合医生治疗,有 助于加快康复进程。
与医生保持良好沟通 ,及时反馈病情变化 ,以便医生调整治疗 方案。
CT表现
三叉神经痛患者CT检查可见神经根部增粗、扭曲,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有时 可见骨质破坏累及神经孔。
MRI检查方法及表现
MRI检查方法
采用高场强MRI扫描仪,对三叉神经进行多序列、多方位成像,可准确评估神经 病变的范围和程度。
MRI表现
三叉神经痛患者MRI检查可见神经根部信号异常,呈高信号或等信号,有时可见 神经周围水肿或血管压迫。
位于颞骨岩部尖端的三叉 神经压迹处
周围支分布
额部、面部、口腔及鼻腔 的粘膜、牙齿、脑膜等
生理功能及传导通路
一般躯体感觉纤维
传导头面部痛、温、触等 浅感觉及深感觉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
支配咀嚼肌和鼓膜张肌, 主要司咀嚼运动和张口运 动
传导通路
三级神经元传递,最终到 达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 产生感觉
相关神经核团和联系
运用推、拿、按、摩等手法,缓解肌肉紧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减轻疼痛。
其他非侵入性操作
如拔罐、刮痧等,通过刺激皮肤、肌肉等组织,达到缓解疼痛的 效果。
局部封闭、射频等微创技术
局部封闭
将药物注射到疼痛部位,阻断神经传导,达到止痛效果。常用药物 包括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
射频治疗
通过射频电流刺激神经,产生热效应,破坏痛觉神经纤维,达到止 痛目的。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
对神经系统并发症,可使用止痛药或调节神经功能的药物进行治疗。 严重并发症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经验分享
处理方法总结和经验分享
及早发现并处理并发 症是关键,患者应密 切关注自身状况。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配合医生治疗,有 助于加快康复进程。
与医生保持良好沟通 ,及时反馈病情变化 ,以便医生调整治疗 方案。
CT表现
三叉神经痛患者CT检查可见神经根部增粗、扭曲,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有时 可见骨质破坏累及神经孔。
MRI检查方法及表现
MRI检查方法
采用高场强MRI扫描仪,对三叉神经进行多序列、多方位成像,可准确评估神经 病变的范围和程度。
MRI表现
三叉神经痛患者MRI检查可见神经根部信号异常,呈高信号或等信号,有时可见 神经周围水肿或血管压迫。
位于颞骨岩部尖端的三叉 神经压迹处
周围支分布
额部、面部、口腔及鼻腔 的粘膜、牙齿、脑膜等
生理功能及传导通路
一般躯体感觉纤维
传导头面部痛、温、触等 浅感觉及深感觉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
支配咀嚼肌和鼓膜张肌, 主要司咀嚼运动和张口运 动
传导通路
三级神经元传递,最终到 达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 产生感觉
相关神经核团和联系
腓肠神经PPT课件

肿胀。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腓肠神经损伤,如神经断 裂或卡压,需要手术治疗,包括神 经松解、缝合或移植等。
药物治疗
口服或注射营养神经药物、消炎止 痛药物等,有助于促进神经再生和 缓解疼痛。
腓肠神经损伤的康复训练
物理治疗
如电刺激、超声波等物理治疗方法, 有助于促进神经再生和恢复功能。
日常自我护理
保持良好的坐、站、卧姿势,避免长 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以减轻对腓肠神 经的压迫和损伤。
参与下肢和足部的血 液循环调节,对血管 的舒缩起到一定的调 控作用。
参与下肢和足部的运 动调节,对肌肉的收 缩和舒张起到一定的 调控作用。
腓肠神经的生理作用
在人体感知外界刺激方面,腓 肠神经起到了重要的传递作用 。
在下肢和足部运动调节方面, 腓肠神经起到了重要的调控作 用。
在下肢和足部血液循环调节方 面,腓肠神经起到了重要的调 控作用。
腓肠神经损伤的干细胞治疗
利用干细胞移植技术修复腓肠神经损伤,促进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 。
THANKS
感谢观看
腓肠神经的英文名称为“sciatic nerve”,源自拉丁文“sciatica”,意为“坐骨 ”。
腓肠神经的解剖位置
腓肠神经的起始点
位于腰骶部的脊髓,具体位置在脊髓 圆锥下方,第1腰椎至第3腰椎的节 段。
腓肠神经的走行路径
从起始点出发,经过骨盆,沿着臀大 肌的深面下行,穿过坐骨结节处,抵 达小腿。在小腿部位,腓肠神经分为 足背内侧皮神经和足背中间皮神经。
和优缺点。
腓肠神经损伤的康复治疗
03
探讨腓肠神经损伤后的康复训练方法,包括物理治疗、职业治
疗和心理治疗等。
腓肠神经的治疗研究进展
腓肠神经损伤的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腓肠神经损伤,如神经断 裂或卡压,需要手术治疗,包括神 经松解、缝合或移植等。
药物治疗
口服或注射营养神经药物、消炎止 痛药物等,有助于促进神经再生和 缓解疼痛。
腓肠神经损伤的康复训练
物理治疗
如电刺激、超声波等物理治疗方法, 有助于促进神经再生和恢复功能。
日常自我护理
保持良好的坐、站、卧姿势,避免长 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以减轻对腓肠神 经的压迫和损伤。
参与下肢和足部的血 液循环调节,对血管 的舒缩起到一定的调 控作用。
参与下肢和足部的运 动调节,对肌肉的收 缩和舒张起到一定的 调控作用。
腓肠神经的生理作用
在人体感知外界刺激方面,腓 肠神经起到了重要的传递作用 。
在下肢和足部运动调节方面, 腓肠神经起到了重要的调控作 用。
在下肢和足部血液循环调节方 面,腓肠神经起到了重要的调 控作用。
腓肠神经损伤的干细胞治疗
利用干细胞移植技术修复腓肠神经损伤,促进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 。
THANKS
感谢观看
腓肠神经的英文名称为“sciatic nerve”,源自拉丁文“sciatica”,意为“坐骨 ”。
腓肠神经的解剖位置
腓肠神经的起始点
位于腰骶部的脊髓,具体位置在脊髓 圆锥下方,第1腰椎至第3腰椎的节 段。
腓肠神经的走行路径
从起始点出发,经过骨盆,沿着臀大 肌的深面下行,穿过坐骨结节处,抵 达小腿。在小腿部位,腓肠神经分为 足背内侧皮神经和足背中间皮神经。
和优缺点。
腓肠神经损伤的康复治疗
03
探讨腓肠神经损伤后的康复训练方法,包括物理治疗、职业治
疗和心理治疗等。
腓肠神经的治疗研究进展
腓肠神经损伤的药物治疗
系统解剖学:脑神经 (2)

the nasal mucous membrane are collected into 15~20 bundles of olfactory nerve fibers, which pass through foramina in the cribriform plate of the ethmoid bone and end in the olfactory bulb。 • It convey the sense of smell. • The severe injuries of the anterior cranial fossa, the olfactory nerves may be torn, thus producing a loss of the smell (anosmia) and the cerebrospinal leakage into the nasal cavity.
The Cochlear Nerve
• The cochlear nerve is made up by the central processes of cells of the spiral ganglion and passes to the brain through the internal acoustic meatus.
前庭蜗神经
• CN Ⅷ,为第8对脑神 经
• It consists of cochlear nerve and vestibular nerve.
• Sensory cranial nerve
• Contains the special somatic afferent fibers
• 经内耳道、内耳门入颅 • 前庭神经传导平衡觉冲
神经核神经核。
The Cochlear Nerve
• The cochlear nerve is made up by the central processes of cells of the spiral ganglion and passes to the brain through the internal acoustic meatus.
前庭蜗神经
• CN Ⅷ,为第8对脑神 经
• It consists of cochlear nerve and vestibular nerve.
• Sensory cranial nerve
• Contains the special somatic afferent fibers
• 经内耳道、内耳门入颅 • 前庭神经传导平衡觉冲
神经核神经核。
(医学研究生)神经系统生物.ppt

• 英语教科书:
– 是压力,有后劲 – 以学习名词为主,要敢于发音
• 综合学科:multidisciplinary
– 以功能为主,结合形态 – 以基础为主,结合临床
教科书内容与讲课内容可能不完全一致, 但鼓励看书(教科书),借机学习专业英语。
19
生命科学
分子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
…………… ……………
5
• 心理学方面
19世纪初维也纳医生FJ Gall 首先提出脑是思想 的器官,脑内至少有35个区域分别司理模仿、希 望、理念、破坏性等各种心理活动,提出所谓 “颅相学”。 法国神经病学家P Flourens 认为脑的任何一部分 都管理所有功能,无真正分工。
6
7
医学神经生物学
关新民 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8
染出神经末梢,发现神 经元之间无原生质联系
“神经元学说”
1857
生电 理生
理
C.S.Sherrington (英) 1932 Oxf 1952 1889E.D.Adrian (英) Cambridge
•“突触”定名
•“反射”概念反射学说
•“交互”抑制
1977 •感觉神经纤维电活动 •传入冲动大脑诱发电位
• 196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建了“神经科学研究规 划”(Neuroscience Research Program, NRP)这样一 个跨学科、跨校、跨国的组织,
• 1969 年 , 美 国 成 立 了 神 经 科 学 学 会 (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
• 1989年美国参众两院通过立法,把1990年1月1日开始 的十年确定为“脑的十年”,
13
3.系统神经生物学:
• 是以功能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如躯 体运动系统、各感觉系统、各内脏的神 经调控、心血管的调控、神经内分泌学、 神经免疫学等。
– 是压力,有后劲 – 以学习名词为主,要敢于发音
• 综合学科:multidisciplinary
– 以功能为主,结合形态 – 以基础为主,结合临床
教科书内容与讲课内容可能不完全一致, 但鼓励看书(教科书),借机学习专业英语。
19
生命科学
分子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
…………… ……………
5
• 心理学方面
19世纪初维也纳医生FJ Gall 首先提出脑是思想 的器官,脑内至少有35个区域分别司理模仿、希 望、理念、破坏性等各种心理活动,提出所谓 “颅相学”。 法国神经病学家P Flourens 认为脑的任何一部分 都管理所有功能,无真正分工。
6
7
医学神经生物学
关新民 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8
染出神经末梢,发现神 经元之间无原生质联系
“神经元学说”
1857
生电 理生
理
C.S.Sherrington (英) 1932 Oxf 1952 1889E.D.Adrian (英) Cambridge
•“突触”定名
•“反射”概念反射学说
•“交互”抑制
1977 •感觉神经纤维电活动 •传入冲动大脑诱发电位
• 196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建了“神经科学研究规 划”(Neuroscience Research Program, NRP)这样一 个跨学科、跨校、跨国的组织,
• 1969 年 , 美 国 成 立 了 神 经 科 学 学 会 (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
• 1989年美国参众两院通过立法,把1990年1月1日开始 的十年确定为“脑的十年”,
13
3.系统神经生物学:
• 是以功能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如躯 体运动系统、各感觉系统、各内脏的神 经调控、心血管的调控、神经内分泌学、 神经免疫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