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树栽培技术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梨小食心虫
异名:
危害:主要危害果实和枝干的韧皮组织
分类地位:
分布:
寄主:
形态特征:
为害症状:
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早期被害的果实多中途夭折;后期被害果实内虫粪多,不能食用;枝干上幼虫蛀入表皮内,啃食皮层;苗木嫁接口愈伤组织也常被啃食,蛀断枯死。初龄幼虫乳白色,后成淡红色,成熟幼虫头部黑褐色,在枝干皮部或嫁接口结白色茧越冬。一般4月上旬开始危害,直到10月上中旬。
枇杷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叶斑病
英文:
异名:
分布:
寄主:
危害:
症状叶斑病包括斑点病、角斑病和灰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引起早期落叶,使树势衰弱。灰斑病还危害果实,引起果实腐烂。该病为真菌性病害,病菌多从嫩叶气孔或果实皮孔及伤口侵入。在温暖潮湿环境易发生,1年可多次侵染,梅雨季节发病严重
枇杷斑点Phyllostica eriobotryae Thum.:初赤褐色小点,后渐扩大为近圆形,沿叶缘则呈半圆形,中央灰黄色,外缘仍赤褐色,紧贴外缘为灰棕色,多数病斑联合后成不规则形。
侵染循环:
发生因素:
防治措施:
枇杷炭疽病的防治,应结合修剪,剪除僵果,发病初期注意检查,及时摘除病果,集中处理和深埋,以减少菌源。同时,应及时防治食果类害虫。在果实着色前一个月,应用药保护果实,药剂可选用1:1:200波尔多液;40%灵福WP1:1000倍液;53.8%可杀得2000型WP1:800倍液。
危害:主要危害苗木,造成大量苗木枯死
症状:初发病时,叶上出现黑紫色小点,后成灰白色病斑,连成大病斑,叶枯脱落。该病为真菌性病害,侵染适温10~15℃,超过20℃明显下降,多湿的梅雨季节为发病盛期。
侵染循环:
发生因素:
防治措施:
防治措施:
防治方法:排水和清除杂草。及时剪除病叶,拔除烧毁重病苗。流行前和发病初喷2~3次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或苯来特1500倍液。
炭疽病主要危害成熟果,引起果实腐烂。先在果实上发生淡褐色水渍状病斑,后期果面凹陷,病斑上发生黑子哥哥点,排列成同心轮纹状,迅速扩展。该病为真菌性病害,由风雨和昆虫传病。
防治方法:加强果园肥水和土壤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加强清园工作,减少病源。上年发病重的果园,于果实将转色时用0.5%~0.6%波尔多液或70%甲基托布津500~600倍液喷1~2次,以保护果实。
苹果密蛎蚧
异名:
危害:
分类地位:
分布:
寄主:主要寄生在枇杷两年生枝条的翘皮裂缝里和当年生的叶柄基部内侧。枝条受害后,常引起生长势衰弱,影响产量,受害严重时,枝条自上而下逐渐枯死。叶柄基部受害后,常使叶片变色,并逐渐枯死,最后倒挂在枝条上,翌年春才脱落。果受害严重时,会形成僵果
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
防治方法:
冬季结合修剪,剪除虫枝。3~4月和6~7月经常检查,发现萎蔫新梢及时剪除,烧毁。灯光诱杀成虫。幼虫侵入较深时,用80%敌百虫10~30倍液注入虫孔,外敷黄泥。
!
防治方法:搞好排水、修剪和清园,改善环境条件,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春、夏、秋、梢抽生初期喷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或50%多菌灵800~1000倍液,隔10~15天再喷1次。
炭疽病
英文:Gloeosporium eriobotryae Speg.
异名:
分布:
寄主:
危害:
症状:枇杷炭疽病菌主要为害成熟果实,常发生于贮藏运输期间,果面初生淡褐色圆形病斑,扩大后凹陷,表面密生淡红色小点,后变为黑色。后期病斑扩展很快,常引起全果变褐而腐烂,或病果干缩成为僵果。
侵染循环:
发生因素:
防治措施:
防治方法:降低地下水位,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发现病斑,及时刮净病皮烧毁,涂70%甲基托布津50倍液,外缚草泥绳或涂水柏油保护伤口。刮病部后涂0.005%的赤霉素(920)加粪土,或用1∶4纯碱水擦洗,再涂波尔多浆,对伤口愈合效果也较好。
胡麻色斑点病
英文:
异名:
分布:
寄主:
防治方法:
秋、冬季(10月份较多)常巡视果园,摘除群集危害叶片。若已分散危害,可选用50%敌敌畏800倍液或20%杀灭菊脂(速灭杀丁)5000倍液或90%敌百虫1000倍液喷杀。
豹纹木蠹蛾
异名:咖啡木蠹蛾
危害:幼虫蛀食树枝,被害枝遇风折断或枯死。
分类地位:
分布:
寄主:
形态特征:
为害症状:
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1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枝干的虫道中越冬。成虫有趋光性,产卵于新梢或芽腋处。初孵化的幼虫多从嫩梢顶端的几个芽腋处蛀入,被害梢枯后转入邻梢。幼虫体长30~40毫米,淡红色,头部黄褐色。危害0.5~5厘米粗的枝条髓部,自下向上蛀食,虫道圆形,隔不远向外咬1个排泄孔,粪粒长圆形,尖滑,不易碎,与天牛粪便明显可辨。
2、刮除虫卵或初孵幼虫:在成虫产卵高峰期及时检查易于产卵的部位和初孵幼虫为害状,发现后用刀刮除虫卵。
3、钩杀幼虫或用药物堵塞虫孔:凡有鲜虫粪处,蛀道短者可用钢丝钩杀幼虫;对蛀道较深、不易钩杀幼虫时,可在清除虫道堵塞物之后,用脱脂棉蘸以80%敌敌畏EC或40%氧化乐果EC1:5-10倍液注入虫道内,然后再以湿泥封堵孔口,勿使通气,即可杀死蛀道内的虫体。
利用成虫喜欢栖息于树干上特性,人工捕杀,冬季刮刷树皮缝隙、并涂白以及清园烧毁落叶、断枝、树皮等,以减少越冬虫源。利用1~2龄幼虫集中危害时人工捕杀。在幼虫低龄期可用20%杀灭菊酯4000~5000倍,或用敌敌畏乳剂50%,加水1500倍;或90%敌百虫加水1500倍杀灭幼虫,隔5天喷1次,连续2~3次。但如正值果实采收期,则不能用杀虫剂。保护腿小蜂、舞毒蛾、黑瘤姬蜂等寄生天敌,以控制黄毛虫的发生。其方法是用3~4毫米孔纱的养虫笼,捕捉一些黄毛虫幼虫、蛹于笼内,使黄毛虫的成虫及幼虫不能逃出,而寄生年的成虫能飞出;待喷药后2~3天,再将养虫笼移入于枇杷园内,让寄生蜂去寻觅黄毛虫。如当地寄生蜂不多,可以到外地引入,放置方法相同
枇杷黄毛虫
异名:
危害:主要为害叶片,亦啃食果皮及嫩梢韧皮部。
分类地位:
分布::枇杷黄毛虫是枇杷最主要害虫之一,各批把产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受害,在长江中下游产区,曾多次造成灾害,不但严重减产,且大大削弱树势,
寄主:
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成虫体灰白色、有银光,体长10毫米,展翅宽23毫米左右,雄蛾略小。前翅有2个弯曲的黑斑,缘毛黑色,前胸两侧密布灰白色鳞毛。卵浅黄白色,近扁圆形,直径约0.8毫米,后渐呈淡黄色,卵壳外表有纵向刻纹。幼虫初时淡黄色,后变黄绿色,老熟时橙黄色,体长20~23毫米,各节都有毛瘤上生刺毛,第六节背面有一对明显的黑褐色毛瘤。胸足和腹足各3对臀足l对,蛹近椭圆形,长约8~11毫米,初化时为黄色,后变淡褐色,蛹化于茧内,茧与枇杷树皮同色
3、适时用药防治:在春、夏和秋梢抽发时,用药保护新梢。每次抽梢期用药1-2次,间隔期10-15天。药剂可选用:1:1:200波尔多液;40%灵福WP1:1000倍液;53.8%可杀得2000型WP1:800倍液。
叶斑病包括斑点病、角斑病和灰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引起早期落叶,使树势衰弱。灰斑病还危害果实,引起果实腐烂。该病为真菌性病害,病菌多从嫩叶气孔或果实皮孔及伤口侵入。在温暖潮湿环境易发生,1年可多次侵染,梅雨季节发病严重。
1~2龄幼虫食嫩叶叶肉;3龄幼虫将叶片啮成孔洞或缺刻,4~5龄幼虫蚕食全叶,在叶量不足时,还啃食叶脉和嫩梢的韧皮部,枝梢只剩下木质部,严重削弱树势甚至死亡。第一代幼虫亦为害果实,虽仅食果皮,但使果实外观失去商品价值,甚至畸形失去食用价值。以老熟幼虫在叶片主脉上和枝干凹陷处结茧化蛹越冬,当次年气温回升至20℃时羽化,成虫白天常头向下栖息于树干上,趋光性弱。在余杭塘栖枇杷产区一年发生四代,各代发生整齐,无重叠现象。每代幼虫积温达500℃左右,约18~25天。第1~3代蛹期各10天左右,以第四代老熟幼虫结茧化蛹越冬。次年5月初出现成虫。成虫羽化后即交尾,交尾后2~3天产卵。卵产于嫩叶上。1-2龄幼虫食嫩叶叶肉,剩下下表皮和绒毛;3龄幼虫将叶片啮成孔洞或缺刻;4-5龄幼虫蚕食全叶,叶量不足时,还啃食叶脉和嫩梢的韧皮部,枝梢只剩下木质部,严重削弱树势。第一代幼虫亦为害果实,取食果皮。
枇杷角斑Cercospora erlobotryae(Eny.)Saw.:初褐色小点,后扩大以叶脉为界,呈多角形,常多数病斑联合成不规则形大病斑。病斑赤褐至暗褐色,周围常有黄色晕环,后期病斑中央稍褪色。
枇杷灰斑病Pestalotia funerea Desm.:叶,初为淡褐色圆形病斑,后呈灰白色,表皮干枯,易与下部组织脱离,多数病斑可联合成不规则形大病斑。边缘明显,为较狭窄的黑褐色环带,中央灰白至灰黄色。果实,产生圆形紫褐色病斑,后明显凹陷。
树干腐烂病
英文:
异名:烂脚病
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寄主:
危害:
症状:该病初时多见于根颈贴近地面处的韧皮部变褐,病部树皮开裂起翘,逐渐扩大,也有往上蔓延至树干、主枝上的,严重时波及根颈四周,植株死亡。郁闭潮湿的枇杷园发生多,常见于朝西一面,和太阳曝晒有关。此外,嫁接苗的接合部也易发生该病。病原菌尚未查清。由土壤和病部组织病菌,病菌从伤口入侵。
防治方法:
为害症状:
苹果密蛎蚧的防治,应掌握人工防治和第二代若虫发生盛期用药防治的关键技术。
1、人工防治:在有苹果密蛎蚧发生的枇杷园,于冬、春季应剪除被害枝条,刮除翘皮,减少越冬虫源。
2、用药防治:因第一代若虫发生盛期正值枇杷成熟采收期,故不宜用药。在第二代若虫发生盛期,可用25%扑虱灵WP1:2000倍液+2.5%敌杀死EC1:3000倍液;25%蜡蚧灵EC1:1000倍液;40%农思本EC1:1500倍液+25%扑虱灵WP1:1500倍液。
防治方法:
主要采取人工防治,保护利用天敌和适时用药防治的综合措施。
1、人工捕杀:在初龄幼虫群集新梢叶面取食时,可进行人工捕杀。
2、保护利用天敌:枇杷黄毛虫的天敌主要是寄生蜂类,如广大腿小蜂,驼姬蜂等,对枇杷黄毛虫的较高的寄生率,应加以保护和利用。
3、适时用药防治:在低龄期,用药保护新梢。但如在果实成熟采收期,则不准使用任何杀虫剂。药剂可选用:22%虫多杀EC1:1500倍液;2.5%敌杀死EC1:3000倍液;40%农思本EC1:1500倍液。
白纹羽病
英文:
异名:
分布:
寄主:
危害:
症状:
侵染循环:
发生因素:白纹羽病在排水不良的果园或种植过深易发生。梅雨季节土壤中病原菌侵入根部形成层和木质部,造成根系腐烂,地上部枝叶枯萎。该病为真菌性病害,一般是土壤带菌。
防治措施:
症状:
防治措施:
调运苗木时要严格检疫。加强清沟排水和培肥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挖除病株掘除病根,进行土壤消毒。轻病树可在主干周围地面淋施70%甲基托布津,每株320克,或苯来特160克,在5~6月和9~10月间施药。主根病部应刮除,上述药液洗根,然后覆土。
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保护伤口。诱杀成虫。3月份幼虫孵化喷杀虫剂,5~7天再喷1次。
舟形毛虫
异名:枇杷舟蛾,枇杷天社蛾,举尾虫
危害:
分类地位:
分布:
寄主:
形态特征:
为害症状:
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初龄幼虫紫红色,有群集性,丝线发达,多食害叶肉,被害叶成纱网状。虫口多,食量大,常将整株叶片吃光。幼虫受惊,有吐丝下垂假死性。
侵染循环:
发生因素:
防治措施:
枇杷叶片病害的防治,要采取加强栽培管理,做好清园工作和适时用药防治的综合措施。
1、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促使树体生长健壮,提高抗病能力。梅雨季节,要做好排水工作,并设法降低地下水位,控制病菌繁殖和蔓延。
2、做好清园工作:在冬、春季清扫落叶,剪除病叶、枝,集中烧毁,以减少菌源。
枇杷天牛
异名:
危害:
分类地位:
分布:
寄主:
形态特征:
为害症状:
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天牛幼虫蛀食枇杷主干及主枝,形成中空虫道,最长可达1-2米。成虫喜在二年生枝条产卵。蛀入孔及产卵处受风易折,严重影响树势、产量。
防治方法:
1、杀成虫:在成虫盛发期中,星天牛于晴天中午在树干基部捕杀;褐天牛于晴天闷热的夜晚时进行捕杀。
异名:
危害:主要危害果实和枝干的韧皮组织
分类地位:
分布:
寄主:
形态特征:
为害症状:
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早期被害的果实多中途夭折;后期被害果实内虫粪多,不能食用;枝干上幼虫蛀入表皮内,啃食皮层;苗木嫁接口愈伤组织也常被啃食,蛀断枯死。初龄幼虫乳白色,后成淡红色,成熟幼虫头部黑褐色,在枝干皮部或嫁接口结白色茧越冬。一般4月上旬开始危害,直到10月上中旬。
枇杷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叶斑病
英文:
异名:
分布:
寄主:
危害:
症状叶斑病包括斑点病、角斑病和灰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引起早期落叶,使树势衰弱。灰斑病还危害果实,引起果实腐烂。该病为真菌性病害,病菌多从嫩叶气孔或果实皮孔及伤口侵入。在温暖潮湿环境易发生,1年可多次侵染,梅雨季节发病严重
枇杷斑点Phyllostica eriobotryae Thum.:初赤褐色小点,后渐扩大为近圆形,沿叶缘则呈半圆形,中央灰黄色,外缘仍赤褐色,紧贴外缘为灰棕色,多数病斑联合后成不规则形。
侵染循环:
发生因素:
防治措施:
枇杷炭疽病的防治,应结合修剪,剪除僵果,发病初期注意检查,及时摘除病果,集中处理和深埋,以减少菌源。同时,应及时防治食果类害虫。在果实着色前一个月,应用药保护果实,药剂可选用1:1:200波尔多液;40%灵福WP1:1000倍液;53.8%可杀得2000型WP1:800倍液。
危害:主要危害苗木,造成大量苗木枯死
症状:初发病时,叶上出现黑紫色小点,后成灰白色病斑,连成大病斑,叶枯脱落。该病为真菌性病害,侵染适温10~15℃,超过20℃明显下降,多湿的梅雨季节为发病盛期。
侵染循环:
发生因素:
防治措施:
防治措施:
防治方法:排水和清除杂草。及时剪除病叶,拔除烧毁重病苗。流行前和发病初喷2~3次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或苯来特1500倍液。
炭疽病主要危害成熟果,引起果实腐烂。先在果实上发生淡褐色水渍状病斑,后期果面凹陷,病斑上发生黑子哥哥点,排列成同心轮纹状,迅速扩展。该病为真菌性病害,由风雨和昆虫传病。
防治方法:加强果园肥水和土壤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加强清园工作,减少病源。上年发病重的果园,于果实将转色时用0.5%~0.6%波尔多液或70%甲基托布津500~600倍液喷1~2次,以保护果实。
苹果密蛎蚧
异名:
危害:
分类地位:
分布:
寄主:主要寄生在枇杷两年生枝条的翘皮裂缝里和当年生的叶柄基部内侧。枝条受害后,常引起生长势衰弱,影响产量,受害严重时,枝条自上而下逐渐枯死。叶柄基部受害后,常使叶片变色,并逐渐枯死,最后倒挂在枝条上,翌年春才脱落。果受害严重时,会形成僵果
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
防治方法:
冬季结合修剪,剪除虫枝。3~4月和6~7月经常检查,发现萎蔫新梢及时剪除,烧毁。灯光诱杀成虫。幼虫侵入较深时,用80%敌百虫10~30倍液注入虫孔,外敷黄泥。
!
防治方法:搞好排水、修剪和清园,改善环境条件,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春、夏、秋、梢抽生初期喷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或50%多菌灵800~1000倍液,隔10~15天再喷1次。
炭疽病
英文:Gloeosporium eriobotryae Speg.
异名:
分布:
寄主:
危害:
症状:枇杷炭疽病菌主要为害成熟果实,常发生于贮藏运输期间,果面初生淡褐色圆形病斑,扩大后凹陷,表面密生淡红色小点,后变为黑色。后期病斑扩展很快,常引起全果变褐而腐烂,或病果干缩成为僵果。
侵染循环:
发生因素:
防治措施:
防治方法:降低地下水位,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发现病斑,及时刮净病皮烧毁,涂70%甲基托布津50倍液,外缚草泥绳或涂水柏油保护伤口。刮病部后涂0.005%的赤霉素(920)加粪土,或用1∶4纯碱水擦洗,再涂波尔多浆,对伤口愈合效果也较好。
胡麻色斑点病
英文:
异名:
分布:
寄主:
防治方法:
秋、冬季(10月份较多)常巡视果园,摘除群集危害叶片。若已分散危害,可选用50%敌敌畏800倍液或20%杀灭菊脂(速灭杀丁)5000倍液或90%敌百虫1000倍液喷杀。
豹纹木蠹蛾
异名:咖啡木蠹蛾
危害:幼虫蛀食树枝,被害枝遇风折断或枯死。
分类地位:
分布:
寄主:
形态特征:
为害症状:
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1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枝干的虫道中越冬。成虫有趋光性,产卵于新梢或芽腋处。初孵化的幼虫多从嫩梢顶端的几个芽腋处蛀入,被害梢枯后转入邻梢。幼虫体长30~40毫米,淡红色,头部黄褐色。危害0.5~5厘米粗的枝条髓部,自下向上蛀食,虫道圆形,隔不远向外咬1个排泄孔,粪粒长圆形,尖滑,不易碎,与天牛粪便明显可辨。
2、刮除虫卵或初孵幼虫:在成虫产卵高峰期及时检查易于产卵的部位和初孵幼虫为害状,发现后用刀刮除虫卵。
3、钩杀幼虫或用药物堵塞虫孔:凡有鲜虫粪处,蛀道短者可用钢丝钩杀幼虫;对蛀道较深、不易钩杀幼虫时,可在清除虫道堵塞物之后,用脱脂棉蘸以80%敌敌畏EC或40%氧化乐果EC1:5-10倍液注入虫道内,然后再以湿泥封堵孔口,勿使通气,即可杀死蛀道内的虫体。
利用成虫喜欢栖息于树干上特性,人工捕杀,冬季刮刷树皮缝隙、并涂白以及清园烧毁落叶、断枝、树皮等,以减少越冬虫源。利用1~2龄幼虫集中危害时人工捕杀。在幼虫低龄期可用20%杀灭菊酯4000~5000倍,或用敌敌畏乳剂50%,加水1500倍;或90%敌百虫加水1500倍杀灭幼虫,隔5天喷1次,连续2~3次。但如正值果实采收期,则不能用杀虫剂。保护腿小蜂、舞毒蛾、黑瘤姬蜂等寄生天敌,以控制黄毛虫的发生。其方法是用3~4毫米孔纱的养虫笼,捕捉一些黄毛虫幼虫、蛹于笼内,使黄毛虫的成虫及幼虫不能逃出,而寄生年的成虫能飞出;待喷药后2~3天,再将养虫笼移入于枇杷园内,让寄生蜂去寻觅黄毛虫。如当地寄生蜂不多,可以到外地引入,放置方法相同
枇杷黄毛虫
异名:
危害:主要为害叶片,亦啃食果皮及嫩梢韧皮部。
分类地位:
分布::枇杷黄毛虫是枇杷最主要害虫之一,各批把产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受害,在长江中下游产区,曾多次造成灾害,不但严重减产,且大大削弱树势,
寄主:
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成虫体灰白色、有银光,体长10毫米,展翅宽23毫米左右,雄蛾略小。前翅有2个弯曲的黑斑,缘毛黑色,前胸两侧密布灰白色鳞毛。卵浅黄白色,近扁圆形,直径约0.8毫米,后渐呈淡黄色,卵壳外表有纵向刻纹。幼虫初时淡黄色,后变黄绿色,老熟时橙黄色,体长20~23毫米,各节都有毛瘤上生刺毛,第六节背面有一对明显的黑褐色毛瘤。胸足和腹足各3对臀足l对,蛹近椭圆形,长约8~11毫米,初化时为黄色,后变淡褐色,蛹化于茧内,茧与枇杷树皮同色
3、适时用药防治:在春、夏和秋梢抽发时,用药保护新梢。每次抽梢期用药1-2次,间隔期10-15天。药剂可选用:1:1:200波尔多液;40%灵福WP1:1000倍液;53.8%可杀得2000型WP1:800倍液。
叶斑病包括斑点病、角斑病和灰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引起早期落叶,使树势衰弱。灰斑病还危害果实,引起果实腐烂。该病为真菌性病害,病菌多从嫩叶气孔或果实皮孔及伤口侵入。在温暖潮湿环境易发生,1年可多次侵染,梅雨季节发病严重。
1~2龄幼虫食嫩叶叶肉;3龄幼虫将叶片啮成孔洞或缺刻,4~5龄幼虫蚕食全叶,在叶量不足时,还啃食叶脉和嫩梢的韧皮部,枝梢只剩下木质部,严重削弱树势甚至死亡。第一代幼虫亦为害果实,虽仅食果皮,但使果实外观失去商品价值,甚至畸形失去食用价值。以老熟幼虫在叶片主脉上和枝干凹陷处结茧化蛹越冬,当次年气温回升至20℃时羽化,成虫白天常头向下栖息于树干上,趋光性弱。在余杭塘栖枇杷产区一年发生四代,各代发生整齐,无重叠现象。每代幼虫积温达500℃左右,约18~25天。第1~3代蛹期各10天左右,以第四代老熟幼虫结茧化蛹越冬。次年5月初出现成虫。成虫羽化后即交尾,交尾后2~3天产卵。卵产于嫩叶上。1-2龄幼虫食嫩叶叶肉,剩下下表皮和绒毛;3龄幼虫将叶片啮成孔洞或缺刻;4-5龄幼虫蚕食全叶,叶量不足时,还啃食叶脉和嫩梢的韧皮部,枝梢只剩下木质部,严重削弱树势。第一代幼虫亦为害果实,取食果皮。
枇杷角斑Cercospora erlobotryae(Eny.)Saw.:初褐色小点,后扩大以叶脉为界,呈多角形,常多数病斑联合成不规则形大病斑。病斑赤褐至暗褐色,周围常有黄色晕环,后期病斑中央稍褪色。
枇杷灰斑病Pestalotia funerea Desm.:叶,初为淡褐色圆形病斑,后呈灰白色,表皮干枯,易与下部组织脱离,多数病斑可联合成不规则形大病斑。边缘明显,为较狭窄的黑褐色环带,中央灰白至灰黄色。果实,产生圆形紫褐色病斑,后明显凹陷。
树干腐烂病
英文:
异名:烂脚病
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寄主:
危害:
症状:该病初时多见于根颈贴近地面处的韧皮部变褐,病部树皮开裂起翘,逐渐扩大,也有往上蔓延至树干、主枝上的,严重时波及根颈四周,植株死亡。郁闭潮湿的枇杷园发生多,常见于朝西一面,和太阳曝晒有关。此外,嫁接苗的接合部也易发生该病。病原菌尚未查清。由土壤和病部组织病菌,病菌从伤口入侵。
防治方法:
为害症状:
苹果密蛎蚧的防治,应掌握人工防治和第二代若虫发生盛期用药防治的关键技术。
1、人工防治:在有苹果密蛎蚧发生的枇杷园,于冬、春季应剪除被害枝条,刮除翘皮,减少越冬虫源。
2、用药防治:因第一代若虫发生盛期正值枇杷成熟采收期,故不宜用药。在第二代若虫发生盛期,可用25%扑虱灵WP1:2000倍液+2.5%敌杀死EC1:3000倍液;25%蜡蚧灵EC1:1000倍液;40%农思本EC1:1500倍液+25%扑虱灵WP1:1500倍液。
防治方法:
主要采取人工防治,保护利用天敌和适时用药防治的综合措施。
1、人工捕杀:在初龄幼虫群集新梢叶面取食时,可进行人工捕杀。
2、保护利用天敌:枇杷黄毛虫的天敌主要是寄生蜂类,如广大腿小蜂,驼姬蜂等,对枇杷黄毛虫的较高的寄生率,应加以保护和利用。
3、适时用药防治:在低龄期,用药保护新梢。但如在果实成熟采收期,则不准使用任何杀虫剂。药剂可选用:22%虫多杀EC1:1500倍液;2.5%敌杀死EC1:3000倍液;40%农思本EC1:1500倍液。
白纹羽病
英文:
异名:
分布:
寄主:
危害:
症状:
侵染循环:
发生因素:白纹羽病在排水不良的果园或种植过深易发生。梅雨季节土壤中病原菌侵入根部形成层和木质部,造成根系腐烂,地上部枝叶枯萎。该病为真菌性病害,一般是土壤带菌。
防治措施:
症状:
防治措施:
调运苗木时要严格检疫。加强清沟排水和培肥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挖除病株掘除病根,进行土壤消毒。轻病树可在主干周围地面淋施70%甲基托布津,每株320克,或苯来特160克,在5~6月和9~10月间施药。主根病部应刮除,上述药液洗根,然后覆土。
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保护伤口。诱杀成虫。3月份幼虫孵化喷杀虫剂,5~7天再喷1次。
舟形毛虫
异名:枇杷舟蛾,枇杷天社蛾,举尾虫
危害:
分类地位:
分布:
寄主:
形态特征:
为害症状:
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初龄幼虫紫红色,有群集性,丝线发达,多食害叶肉,被害叶成纱网状。虫口多,食量大,常将整株叶片吃光。幼虫受惊,有吐丝下垂假死性。
侵染循环:
发生因素:
防治措施:
枇杷叶片病害的防治,要采取加强栽培管理,做好清园工作和适时用药防治的综合措施。
1、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促使树体生长健壮,提高抗病能力。梅雨季节,要做好排水工作,并设法降低地下水位,控制病菌繁殖和蔓延。
2、做好清园工作:在冬、春季清扫落叶,剪除病叶、枝,集中烧毁,以减少菌源。
枇杷天牛
异名:
危害:
分类地位:
分布:
寄主:
形态特征:
为害症状:
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天牛幼虫蛀食枇杷主干及主枝,形成中空虫道,最长可达1-2米。成虫喜在二年生枝条产卵。蛀入孔及产卵处受风易折,严重影响树势、产量。
防治方法:
1、杀成虫:在成虫盛发期中,星天牛于晴天中午在树干基部捕杀;褐天牛于晴天闷热的夜晚时进行捕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