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建华:生态社会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文明归复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雅斯贝斯提出的‚轴心文明‛的‚思想 范式的创造者‛中,孔子与苏格拉底、佛 陀以及耶稣并列。他讲:‚在这个时代产 生了我们今天依然要借助于此来思考问题 的基本范畴,创立了人们至今仍然生活在 其中的世界宗教。‛
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在《瞩望新轴心时代: 在新世纪的哲学思考》一书中提出:‚在 这经济全球化的新的轴心时代,在21世纪 文化多元并存的情况下,我们必须给中华 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一个恰当的定位。‛
西方伦理学偏重人的行为选择,‚在康德伦理学里,这 主要体现在如何选择普遍的行为原则……西方这种研究 伦理学的方法如同力学里研究自由落体运动一样。在力 学里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可以完全不考虑除物体重量 之外的因素。‛康德伦理学的方法与西方音乐学及审美 哲学的方法如属一则。 中华礼乐文明是注重仁的培养,也是注重一个人音乐与 人生的意义。假如伦理哲学仅仅限于人生中的某些重大 选择的研究,那它就是一个纯粹的推论过程,假如伦理 哲学同时也要研究人生的整个过程,那就不仅仅是纯粹 的瑰丽过程,而是包括对日常生活的探求。音乐教育的 实践如果是要获得瑰丽的名利与地位,它就是一种严格 的训练和推论过程,如果是作为日常生活的探求,她就 是在追求人生人伦日常生活的意义。
生态社会需要一种生态伦理思想的建构,在当今生 态恶化、社会危机、道德危机、教育危机所呈现的 与当代人类生存及社会理想所违背社会现实中,思 想的建构或许为我们走出困境提供一些方向性的指 南。 ‚全球道德‛就是一种全球伦理,它也是生态社会 音乐教育建构的伦理学基础,它要求对世界各种文 化音乐的尊重和平等看待,这就是维护‚生物多样 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基本伦理。正如国际音乐 教育学会主席麦克菲尔森教授所讲,世界各种音乐 教育体系都是平等的,‚西方音乐模式,无论是现 在,还是将来,都不应该是音乐课程的基础。‛
‚文明的归复‛,文明是文化的象征,失去了文明精 神的音乐教育就等于失去了文化的灵魂,正如美国 音乐教育家雷默所言:‚每种文化—-不仅是美国非 洲文化---都有它的‘灵魂音乐’。正如你们的中国 学生也需要分享你们中国文化中音乐所赋予的灵魂; 正如任何其它文化需要它的灵魂一样。如果一种文 化一开始就丧失了表达它的个性---它的性格----的音 乐,那么一开始它就可能丧失了它的个性----它的 ‘灵魂’。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损失。‛礼乐文明是 一种伦理精神和信仰体系,它是中国音乐教育体系 的灵魂所在。失去她,就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中国 社会当今出现的信仰危机正是与中国音乐教育所失 去自己的‚灵魂‛相关。
音乐教育和宗教伦理或道德感的统一相关 联。……音乐教育比音乐有着更多的内涵, 它有关于音乐和宗教,音乐和信仰。在所 有的音乐教育中,我们必须有着民族和宗 教的强大驱动力,因为没有这些,音乐、 教育和所有艺术的本质,都无法实现。在 最后的求助行为中,我们应当把我们每一 次呼吸、生命、存在,我们能够实现和使 得真实自然完美的力量,都自觉地归功于 我们的艺术和民族的信仰。
在工业革命以前,音乐生产是以地方音乐 活动和个体活动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 自然生态方式进行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的发展,大量的物质产品生产满足社 会需求是工业化的重要目标,工业文明科 学与技术之间所产生的标准化生产技术, 音乐‚作品‛的生产实践(Practice)所形成 的‚产品‛,同样也是为了创造和满足社 会体制生产的需要,‚作品‛和产品同样 进入了世界市场的流通。
伍国栋教授在2013年南京召开的‚阿炳诞 辰120年纪念会-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 展‛会议上呼吁:中国民族音乐‚魂兮归 来‛,本人呼应到:‚中国音乐魂系东方, 魂兮归来‛,今日再呼:‚文明归复、文 明对话、魂兮归来‛。
当代西方音乐教育哲学主流由‚审美哲学‛ 转向实践哲学(Praxis),实际上是受西方 哲学解释学实践转向的大势所趋。 伽达默尔 亚里士多德 杜威 布尔迪厄 里吉尔斯基与鲍曼
回顾过去才能展望未来,历史是永恒的。正如 原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所说:人性自古未变, 它将我们的未来锁定在过去。 首先,中国文明和欧洲文明有着不同的哲学体 系。古希腊哲学注重‚智‛或‚爱智‛,中国 古代哲学注重‚仁‛或‚爱人‛。爱智则注重 客观的知识系统,这似乎也为后来欧洲音乐的 构成与书写方式奠定了思想基础,而爱人则 ‚仁学‛与”心学”发达,也为后来中国音乐的 口传心授、演创合一奠定了哲学方法论及思想 基础。
艾勒斯提出的‚圣杯‛所象征的‚合作模 式‛与建设性后现代的‚尚和文化‛,以 ‚剑‛象征的‚征服模式‛与现代资本主 义的‚尚争文化‛相联系,实际上,也给 我们提供了工业社会音乐的‚竞争文化‛ 和生态社会音乐力,我们知道,发源于童 谣、情歌、占卜、祈祷、部落神话。作为口口相传的古老 知识,它质朴温和、宽松不拘,一如老祖母苦口婆心,给 咿呀学语的孩子们讲故事。结构语言学认为,叙事游戏虽 然对语言能力的要求不高,但它包含着丰富的情感价值 (像正义、善良、高尚与美),兼容各种游戏规则(如指 示、描述、质询、评价)。另外,通过说、听、指三角传 输,叙事构成广泛的社会交往,以及文明内部不可或缺的 人际制约。与之不同,科学,就像老祖母膝下的一名聪明 后生,它生性孤僻,不食人间烟火,一心要追索理念、描 述规律、限定真理。为此,它抛开柔弱情感和杂乱规则, 只玩一种高级游戏,即真理陈述。科学的无情,令它无法 构成广泛的社会交往,只能作为专家或科学家之间的高深 对话。‛
我们首先要为‚中华礼乐系‛作中国礼乐文明音乐 教育实践哲学的建构,并有着深厚的伦理学基础, 与西方工业体制的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相区分。 1.以‚做人‛为目标。 2.音乐作为‚人的品性的稳定性和自我的灵活性的 关系‛。 3.音乐作为是一种行为或习性的养成。首先,‚礼乐‛ 中‚礼‛(禮)和‚体‛(體)是有关系的(「豊」 谓奉祀行礼之器,乃盈满祭器而陈以祀神曰礼,本 义作「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之实际行为,乃吾人 所当笃实践履者),这表明礼乐与身体的行为或习 性相关,而非仅仅将音乐作为‚听觉艺术‛。
---礼乐文明实践哲学与希腊文明 实践哲学的返本开新 管建华
教育与音乐教育是传承文明与培养人格以及文化 身份认同的教育,如著名作曲家周文中先生所讲: ‚我认为,中国音乐的前途并不在于作曲家们, 而是在教育家们的肩膀上。‛教育和音乐教育涉 及到文明、文化、社会、教育、语言、文学、哲 学、伦理、宗教、历史、身份等方方面面,它绝 不只是将音乐作为‚听觉艺术”或创作优秀音乐 ‚作品‛(产品),也并非简单的指从事音乐教 育专业的人员就是教育家。
项阳教授二十多年来的研究表明:‚礼乐‛ 是贯穿中华民族三千年历史传统音乐的主 线,‚礼乐与俗乐两条主脉是中国传统音 乐文化的特征‛。项阳教授的一个重要贡 献在于,他梳理和深入了‚中国文明的音 乐‛研究,突破了民族音乐学‚文化中的 音乐‛研究,文明是文化的基因,是文化 历史性、精神性的整体体现,而非那种分 隔或割片式的田野作业民族志的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