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 课堂 经典 题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劳动人民的世界观?
这一说法不对。

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

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而劳动人民的范畴包括所有从事体力和脑力的人。

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等等。

辨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答案要点]:这一说法是错误的。

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

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

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现实联系完全被颠倒了。

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

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

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的反映。

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留下的唯心主义的印记表明,在有关历史和时代的重大问题上,资产阶级哲学大师们的建树不能不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局限。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

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

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辨析: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答题要点: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

列宁以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深刻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条件的变化,认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前不曾有的新变化、新特点,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

由此,他科学地剖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深刻矛盾和统治危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

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不失时机地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夺取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开始变为现实,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工人
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都是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践进程中实现的,也都是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服务的。

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及时提出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凝结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集中了亿万人民的智慧,汲取了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奋斗的根本指针。

辨析: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不准确。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因为只有用发展了的理论才能指导发展了的实践。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元代许衡一年夏天外出,天热口渴难耐,刚好道旁有棵梨树,众人争相摘梨解渴,惟独许衡不为所动。

有人问他为何不摘?他回答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劝解道:“这梨是没有主人的。

”许衡答道:“梨无主人,难道我心中也无主吗?”
请透过“这道旁的梨该不该摘?”这一问题,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的有关原理对上述材料加以辨析。

答案要点:
(1)“该不该摘”是一个价值观问题。

价值是客体的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即客体对主体的意义,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

(2)同一客体对不同主体的价值是有区别的,因此,同一主体对客体价值的追求也是有层次的,主体(人)对事物的价值要做正确的评价和选择。

(3)价值问题说到底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该不该摘”反映了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

(注:如考生从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关系的角度加以辨析,言之有理,亦可给分)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1.如何理解“劳动发展史是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掌握这一原理对于我们树立“以热爱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有何现实意义。

2.社会意识都属于观念上层建筑。

3.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原理,说明我国当前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意义。

4.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5.思考题: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的原理,说明我国当前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大意义?
第二节
1.讨论题: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判断
1、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2、没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没有使用价值
3、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
4、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没有价值
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
所需要的时间以上,就能够生产出剩余价值。

资本家剥
的秘密就在这里。

假定劳动时间延长一倍由6小时增加到
12小时,而资本家雇佣纺纱工人一天劳动力的价值是3
购买20斤棉花,价值的货币表现为20
购买纱锭等其它劳动资料,货币表现为 4 初垫支27
工人12小时创造的新价值,货币表现为6元=30元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A、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
B、形成新价值
C、创造剩余价值
D、转移劳动力的价值
E、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
答案:AE
讨论题:
有人说,当今社会,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电子计算机、数控机床等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得到比较普遍的运用,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

因此,技术和科学“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的源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已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了。

对这种观点,应当如何认识?
参考答案:
1.无论多么先进的技术设备,都不会创造一个价值原子
2.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相对减少,而从事科研、设计、技术和管理劳动的人员日益增加,这意味着创造剩余价值的场地从台前换到了幕后,但主体没有变,是在社会分工链条中各个环节劳动的“总体工人”。

3.“总体工人”中脑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大,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强度日益提高,从而成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劳动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总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自动化是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晶,它的普遍采用会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资本家全体获得比过去更多的剩余价值。

结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如何正确的看待经济全球化?
2.如何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有人说资本主义还在发展,还具有活力,是“”,列宁当年说的“资本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的论断过时了;还有人说,从当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现实来看,二者之间的共同点越来越多,资本主义不会灭亡,社会主义也不会胜利,社会发展的前途将是二者的“趋同”。

资本主义真是“垂而不死”吗?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真会“趋同”吗?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种“垂而不死”论、“趋同”论的观点?请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解.
垂而不死
首先,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给资本主义注入了活力。

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技术革命把发达资本主义推向了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经济”时代。

其次,生产关系调节、改良和自我适应机制的建立为资本主义释放出新的发展空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国家干预机制”,对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进行调节、改良,包括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做法,如加强计划指导、注重财税调节、实行福利政策,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使生产关系能够容纳生产力的发展。

再次,不平等的全球化进程给资本主义带来巨大“红利”。

过去资本主义主要是靠战争和掠夺殖民地来发家致富。

现在资本主义主要是靠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和不平等的国际贸易来牟取暴利。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凭借其在科技、军事和资金、技术方面的优势,操纵有关经济组织,通过制定不公平的游戏规则,加紧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社会矛盾、经济危机和金融风险,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和剥削,攫取巨额利润,既大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加强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也加剧了世界南北国家间的贫富两极分化。

科技革命、自我调节和经济全球化,恰似三条竹篙,把资本主义的渡船暂时撑出了漩涡。

马克思曾指出:“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所以,那种把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理解为“很快灭亡”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changji lishiguosheng)一种社会经济制度包容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能量释放过程,往往需要经历很长一个历史时期。

但是,资本主义的“相对繁荣”并没有使当代资本主义发生质的变化,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其基本制度范围内的自我调整,虽然能够缓和某些矛盾,但终究改变不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的命运。

(neizai maodun)
“趋同”论
所谓“趋同论”是指西方资产阶级学者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一种社会发展理论。

它的核心
的看法就是随着认为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种制度相似点越来越多,最终将趋同于一种既非资本主义,又非社会主义的“新制度”。

趋同论的产生有两个方面的现实背景: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为了缓和内在矛盾,克服自身的政治、经济危机,采取了某些适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调节措施,借鉴和吸纳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某些做法;二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国家先后进行了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借鉴和引入了现代市场经济的某些机制。

这两种制度发生的现象相似性的变化,是“趋同论”赖以产生并存在的现象学依据。

从“趋同论”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到,它是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改良进行了不正确的观察与分析甚至歪曲的产物。

正是把两种社会制度改革过程中在所有制、经济运行机制、分配制度等方面现象、形式上的相似作为本质上的相同,于是得出“趋同”的结论。

其二,丁伯根认为,从经济学角度看,由于在两种社会制度下,经济体制都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混合体,因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必然趋同。

不可否认,20世纪3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性危机使仅靠完全竞争市场就能达到资源有效配置和充分就业的传统经济理论破产了,随之出现了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的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国家干预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纷纷实行经济计划化,通过制订短期计划和中长期计划。

对市场经济进行综合性调节。

这对于战后经济恢复和经济振兴、推动公共部门投资尤其是消除资本主义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缓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减少经济的周期性震荡产生了重要作用。

但是,不论是资本主义的经济计划化,还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及其宏观调控和计划调节,都属于经济体制的范围,其计划的内容和形式归根到底取决于占统治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资本主义的经济计划总是要受到私有制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制约,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则是同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

正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决定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就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

这是一种普照的光,它掩盖了一切其他色彩,改变着它们的特点。

”[3]
从形式上、从表面上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在现实发展中确实存在着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但是根据这种表面的相似并不能得出两种制度“趋同”的结论。

这种相似主要是经济发展手段及方法上的相似,不是经济制度的同一。

即使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允许部分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存在,或者是资本主义吸取了某些社会主义的文明成果,其最终目的都不是要过渡到与自己对立的社会形态上去,而是为了更好地消灭对手、发展自己。

正因为双方各自的目的性都很强、很明确,所以双方吸纳对方制度成果的程度是有一定限度的,这个限度就是不违背各自基本经济制度的价值取向,不损害自己的根本制度,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这些异己文明成果的发展空间,使它不可能反客为主变为主流制度,所以说“趋同论”是不能成立的。

同时还应看到,“趋同论”实质上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反映着垄断资产阶级意志和要求的意识形态,是一种带迷惑性的、特殊形态的“和平演变”的理论。

因为从表面上看,“趋同论”似乎十分公允、不偏不倚:既批判资本主义,又批判社会主义;既颂扬社会主义,又颂扬资本主义;它要建立一种融二者长处于一体的新社会、新制度。

就形式上来看,“趋同论”所宣扬的趋同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互向对方趋同。

但是从实际上看,由于从“趋同论”中产生的新社会仍然是资本主义社会,所以“趋同论”本质上是要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趋同,使社会主义在不知不觉中演变成为资本主义,以确保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存在。

因此,“趋同论”没有反映客观规律,而是主观意志的产物,所以不可能成为现实。

当代世界发展的实践将会证明,“趋同论”挽救不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命运,社会历史总是朝着客观规律指引的方向运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