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亚洲金融危机中泰国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亚洲金融危机中泰国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政策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神经中枢。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逐步完善,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整合程度越来越高。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世界上发生过几次大的金融危机,总结这些危机的经验教训,对中国建设自己的现代金融体系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由于泰国的经济和我国处于相似的发展阶段,所以金融危机的产生对我国金融市场的警示是深刻的、长远的,因此, 有必要加强对于此次泰国金融危机问题的研究,客观地剖析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那么,泰国的金融危机是怎么产生的呢?

从1976年至1996年,泰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保持了8%的高速度,一时泰国经济成为亚洲乃至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其中政府积极运用财政预算收支调控经济的做法,受到多方赞誉。同时,财政盈余也保持了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并引导了国内的高储蓄和高投资。但是,这其中也潜伏着问题。由于国内储蓄不足和总需求膨胀, 进口过多; 而随着国内工资成本的上升, 传统的出口产业的竞争力下降, 出口增长乏力, 从而使经常帐户不平衡的矛盾加剧。为了弥补经常项目的赤字, 自93年起, 泰国政府进一步放开资本市场。随后, 大量外资流入, 特别是短期外债增加很快, 导致国内信贷宽松。国内企业大量举借外债, 进行房地产与股票投资, 形成严重的泡沫经济。

95年以后, 美元开始升值。由于泰铢与美元挂钩, 导致了泰铢相对升值, 出口能力进一步下降。而为了保持资本流入, 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泰国中央银行被迫提高利率;加剧了国内经济的不景气, 外资大量流出。在外汇需求增大的情况下, 泰国货币当局并未对泰铢实行贬值, 而是加大在外汇市场的干预力度。在

这种形势下, 国际资本市场投机者借机对泰铢发动攻击。自96年起, 连续发动了四次攻击。泰国中央银行在多次干预后, 外汇储备大幅度下降, 被迫于97年7月2日宣布, 放弃执行了十三年之久的钉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 改为采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实行浮动汇率后, 泰铢大幅度贬值。7月2日之前, 泰铢汇率经常保持在1美元兑25铢的水平。7月2日以后, 泰铢汇率最低曾达到1美元兑32.6铢, 泰铢贬值幅度最高达30%左右, 这远远超过泰国中央银行预计的1美元兑28铢的水平。在严重的危机形势下, 泰国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先后辞职; 同时, 泰国政府也已宣布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同时,为了满足国际货币基金的贷款条件, 泰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紧缩政策, 这使泰国经济进一步面临沉重的压力。目前, 泰国经济的发展遇到了巨大的困难, 并极大地影响着社会和政治的稳定。

一、国际收支失衡导致泰国金融危机产生

1、从经济政策来看, 泰国政府忽视了经常帐户的赤字问题

自1977年以来, 泰国经常帐户一直存在着赤字。在经常帐户出现赤字时, 货币当局应首先对经常帐户的赤字的性质加以判断, 如果经常帐户赤字是短期性的, 可以通过外汇储备的变动来加以调节。如经常帐户赤字的性质是长期的, 可通过两种不同方式来加以弥补: 一是通过放开资本帐户的管制, 吸引外资, 以便通过增加资本帐户的盈余来弥补经常帐户的赤字; 二是通过对本国货币实行贬值, 同时采取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以便达到在防止通货膨胀上升的同时, 实现经常帐户的平衡。由于泰国经常帐户赤字是长期性的, 泰国政府主要采取了上述第一种政策, 即在汇率上采取钉住美元的政策, 将泰铢稳定在1美元兑25泰铢

的水平上; 同时, 采取一系列放宽资本帐户管制的政策, 以吸引外资。

但是, 在过去几年中, 流入泰国的资本却是以短期资本为主。自1993年起, 泰国为了吸引外资, 在开放资本帐户的政策上, 采取了两个重要的政策, 一是开放了离岸金融业务, 推出了曼谷国际金融规划。根据上述规定, 泰国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实际上已没有任何外债规模管理的政策限制。二是泰国允许非居民在泰国商业银行开立泰铢帐户, 进行存款或借款, 并可以自由兑换。通过以上措施, 泰国资本项下已基本实现了可兑换。93年以来, 通过BIBF和非居民的泰铢存款大幅度上升, 而直接投资并未相应上升。上述两种渠道流入资本大幅度上升, 使得外汇储备上升, 国内信贷扩张, 经常帐户赤字进一步扩大。95年以来, 实际经济状况开始恶化, 股市和房地产难以保持上升的趋势。终于使短期外资外流, 这就迫使中央银行继续维持着较高的利率; 较高的利率使投资和消费进一步下降。银行不良资产上升, 国外银行减少了对泰国企业和银行的贷款, 外汇需求发生逆转, 贬值压力加大, 最终诱使国外投资者发动了对泰铢的攻击。

因此, 从宏观政策上看, 泰国政府没有正确处理国内经济平衡目标与国际收支平衡目标的统一; 在经常帐户出现赤字时, 过分依靠短期外债, 只是在外汇市场上采取了一系列政府干预的手段, 如固定汇率和频繁的外汇市场干预。这种宏观经济政策的失调是导致金融危机的最主要的原因。

2、从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来看, 钉住汇率制降低了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作用

泰国自1984年6月30日起, 就实行了钉住以美元为主的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 并以此保证汇率的稳定和货币的可兑换性。泰国中央银行采取钉住汇率时的主要考虑是: 首先, 如果汇率是稳定的, 将有助于外国投资者信心, 特别是

国外投资者在泰的直接投资; 二是稳定的汇率, 有助于防止由于进口品的价格上升而导致的通货膨胀; 三是稳定的汇率有助于出口商的成本核算, 从而有利于出口的稳定。泰国的进出口的百分之八十是以美元结算的, 因此, 钉住美元有助于进出口的稳定。但是, 在政策实践中, 钉住汇率制能否成功, 要取决于其它政策的配合。同时, 为了维持固定汇率, 还必须付出其它相应的代价。

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 所必须付出的最重要代价之一是, 无法有效地实施本国货币政策。在泰国, 这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央银行无法有效地实施对于货币供给量的调节。

2. 由于钉住汇率, 泰国中央银行必须保证泰铢利率与美元利率差别稳定, 这也就使其丧失了调节利率的能力。

由于钉住汇率制, 使得中央银行在利率水平上基本失去了控制, 而只能以稳定汇率为目的, 保持美元与泰铢的利差,从而使货币政策在调节经济的能力上受到很大的限制。如93年和94年期间, 泰国出现了经济过热, 但中央银行无法提高利率。因为提高利率, 将导致短期资本的进一步流入, 国内流动性加大, 利率降低到原有水平, 而货币供给量增加。反之, 到了95和96年, 当美元利率开始上升, 而泰国经济不景气, 需要降低泰铢利率时, 泰国银行又无法实现这一目标。因此, 可以说金融监管不力, 也是此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二、危机后泰国政府的调节政策

金融危机之后,泰国的政府债务已经成为严重问题。1996年底政府债务为176亿泰铢,占GDP的4%,到1999年第三季度发展到9580亿泰铢,占GDP 的18%,2000年度的财政赤字已超过GDP的25%。

泰国的经济复苏计划主要着眼于二点:一是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外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