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假设条件: 1.只有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
2.两国生产要素的供给是固定的,且生产要素是同质的。在 各个区域或国家内部,生产要素是完全自由流动的,但在 区域和国家之间,它们是不能流动的。 3.货物流通中的一切限制都不存在,也即是两国之间没有运 输成本、关税、非关税壁垒等贸易障碍,且两国的相互进 出额相等。 4.两国的生产技术相同,即劳动生产率没有差距。 5.进行的是不完全专业化生产,在自由贸易下,仍继续生产 两种产品。 6.在两种产品生产上规模经济不变,即生产要素是完全可以 分割的,单位生产成本不随生产成本的增减而变化。 7.对两种产品的需求偏好相同。 8.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 。
4.要素供给不同决定要素价格的比例不同。在要素需求一定
的情况下,由于各国的要素禀赋不同,导致要素价格不同, 在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下,丰富的生产要素价格便宜, 稀缺的生产要素价格昂贵。 由此俄林得出结论,一个国家在生产 和出口本国丰富要素 的产品,进口由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商品。这样,国家才 能在贸易中获得比较利益,这就是生产 要素供给比例学说。 (二)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 生产要素供给比例理论解决了两个原来不相关的国家发 生贸易关系的原因,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进一步说明在贸 易发生后,两国的自愿禀赋会发生什么变化。 俄林认为,商品的而移动 和生产要素的移动可以相同代 替,或者说一中移动可以引起另一种移动。所以,各种要 素的价格会因为商品和生产要素的移动而不断变化,最终 都趋向相等。
• 主要内容
狭义的要素禀赋理论是指生产要素禀赋学说,用不同国家生产要 素的丰缺来解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产生和一国进出口贸易类型。 广义的要素禀赋理论,除了生产要素比例学说之外,还有要素价格均 等化学说。 (一)生产要素供给比例学说 1.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直接导致 了国际贸易的产生。商品价格 的国际绝对差异就是同种商品在不同国家用同一货币表示的价格差异。 如果两国间的价格差比运输商品的费用还大,那么,商品就会从商品 价格的国家流向价格高的国家,贸易双方都能从交换中获利,得到比 自己生产更多的商品。 2.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尝试的必要条件。俄林指出,商 品交换存在国际价格差异额只是发生国际贸易的必要条件。产生国际 贸易还必须要求交换的两种商品其国内价格交换比例是不同的,就是 说商品在两国间具有不同的比例利益优势。 3.国内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商品价格比例不同。要素价格比例是指 生产要素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单位价格比例。俄林假设各国生产的物质 条件或生产函数是相同的,因为商品价格等于生产要素乘以生产函数, 故他得出结论:商品价格比是由要素价格决定的。
• H-O理论的地位: 西方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开端。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一 个新阶段。
产生背景: 产生背景 李嘉图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分析认为,比较利益
是发生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而产生比较利益的原因是 各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及由此产生的劳动成本差异。在亚 当·斯密和李嘉图的模型中,技术不同是各国在生产成本上产生 差异的主要原因。按照古典贸易理论,如果贸易双方国家的技 术水平都一样,再假定没有运输成本,那么进行国际贸易的结 果对任何国家既不会带来利益也不会带来损失。进入20世纪后, 随着技术在国家之间的流动和扩散,各国尤其欧美之间已是很 频繁,技术的传播已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许多产品在不同国 家间的差异几乎很小,但欧美之间的贸易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 增多。这样看来,产生比较优势的差异一定还有除技术以外的 因素。而在斯密和李嘉图的模型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 但在现实中,资本、土地以及其他生产要素也在生产中起了重 要作用,并影响到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他们对此未给出实 质性的答案。而赫克歇尔和俄林从各国资源禀赋即生产要素供 给情况不同的角度出发,具体分析了国际分工的原因、国际贸 易的格局和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他们的理论被称为“赫克歇 尔—俄林”理论。
缺陷
第一,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是静态的。它舍弃技术的差 别与经济条件的差别,又假定各种生产要素本身的生产效 率是相同的,从而把比较优势和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别看成 是绝对的和不变的,忽视了世界各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 动态变化。 第二,俄林关于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排除了垄断和国家对 外贸干预的假定是不现实的。
对H-O理论的扩展: 1.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2.斯托尔伯—萨缪尔森定理 3,专用要素命题 4.雷布津斯定理
际分工的格局,而俄林 用生产要素禀赋夫人差异分析比较优势的来源。 第二,俄林把李嘉图的葛亮分析矿大为总量分析,不再比较 两个单位产品的成本差异,而直接比较两国生产要素总供 给和总需求的差异。 第三,俄林把国家之间的分工扩大到地区之间的分工,开拓 了新的研究领域。 第四。这一理论为各国依据身材要素的情况,合理使用和分 配本国资源,建立符合国情的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率, 参与国际分工提供了依据。
• 俄林,1899年4月生于瑞典南方的一个小村子。早年就读 于隆德大学和斯德哥尔摩大学,后又赴英国剑桥大学和美 国哈佛大学留学。1924年人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经济学教授, 5年后回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商学院教授。曾在美国弗吉 尼亚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任客座教授。1977年获诺贝尔经济 学奖。1979年8月于书桌前逝世。 他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1924年出 版《国际贸易理论》;1933年出版其名著,即美国哈佛大 学出版的《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1936年出版《国际经 济的复兴》;1941年出版《资本市场和利率政策》等。俄 林理论受他的老师赫克歇尔关于生产要素比例的国际贸易 理论的影响,并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的指引下,结合 瓦尔拉斯和卡塞尔的一般均衡理论进行分析论证,在《区 间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中最终形成。因此,俄林的国际 贸易理论又被成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3、要素禀赋和要素丰富程度
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 要素丰富程度指的是在国际要素禀赋的比例中,如果一个 国家的某种要素的供给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情况, 那么,该种要素的相对价格就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 格。 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衡量要素的丰富程度:一是以生产要素 的供给情况来衡量,这种方法只考虑了要素的供给,由一 定的片面性;另一种是以要素的相对价格来衡量,这种方 法不仅考虑了要素的供给,还考虑了要素的需求,因此比 较科学。
在经济史方面,赫克歇尔更享有盛誉。主要著作 有《重商主 义》、《经济史研究》、《历史唯物主义解释及其他解释》 等。通过对史料提出更广泛的问题或假定,进行深入的批 判性研究,从而在经济史和经济理论两个架起了桥梁,并 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他是瑞典学派的主要人物之一。 赫克歇尔对贸易理论的贡献主要反映在1919年“国际贸易对 收入分配的影响”一文中,萨缪尔森称之为“天才之作”。 赫克歇尔于1959年逝世。
因此,在西方经济学界占支配地位达一个世纪之久的古典学派的 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到了20世纪30年代,受到了两位瑞典经济 学家的挑战。 俄林认为,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在一个给定的时间内,所 有的商品价格和生产要素的价格都是由它们各自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在需求方面,包括两种决定因素:①消费者的欲望、要求和爱好; ②生产要素所有权的分配状况,这种分配状况影响个人的收入,从而 影响需求。 在供给方面,也包含着两种决定因素:①生产要素的供给,即要 素禀赋情况;②生产所谓物质条件这些物质条件决定了商品生产中生 产要素的配合比例,表现为要素的密集型。 由上述四种基本要素构成的价格机制,在同一时间内决定一个国家 的所有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如果两个国家生产的物质条件都一样, 无论在哪个国家,生产某一特定商品的技术水品保持不变,从而这种 商品的要素密集型在各国之间都是一样的。那么两国之间如果存在商 品相对价格差异,即两国各自的国内商品价格比例或比较成本的不同, 一定是由包括消费者爱好和生产要素所有权分配状况在内的商品需求 情况和生产要素供给情况的不同决定的。除非两国之间供求情况完全 一样,或者要素供给的差异恰恰被商品需求的差别所抵消,两国的商 品相对价格才完全一样,否则这种差别总是存在的。 由此可见,各国资源禀赋的不同,即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不同, 是产生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
人物简介
伊·菲·赫克歇尔,瑞典人,1879年生于斯德哥尔摩的一个犹太人家庭。 著名的经济学家,新古典贸易理论最重要的部分—要素禀赋理论,就 是他和他的学生贝蒂·俄林最早提出来的。 1897年起,赫克歇尔在乌普萨拉大学跟耶尔纳学习历史,跟戴维森学 习经济,并于1907年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他曾任斯德哥尔摩大学 商学院教授。此后,因他在科研方面的过人天赋,学校任命他为新成 立的经济史研究所所长,他成功地使经济史成为瑞典各大学的一门研 究生课程。 在经济理论方面,最主要的贡献可以概括为他最著名的两篇文章。1919 年发表的“外贸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现代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 国际贸易理论的起源。他集中探讨了各国资源禀赋构成与商品贸易模 式之间的关系,并且,一开始,就运用了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他认 为,要素绝对价格的平均化是国际贸易的必然结果。他的论文具有开 拓性的意义。其后,这个理论由他的学生进一步发展。“间接性免费 商品”(1924)一文提出的不完全竞争理论,比琼·罗宾逊和爱德 华·张伯伦的早了9年,文章探讨了不由市场决定价格的集体财富(即 所谓的公共财物)的问题。
与H-O理论有关的几个概念 1.生产要素和要素价格
生产要素是指从事生产活动时所必须投入的主要因素或必须使 用的主要手段,一般把土地、劳动和资本称为生产的“三要 素”,如果再加上企业家才能,就构成了“四要素”,也有人 把技术知识、经济信息称为“五要素”。 要素价格指的是为了使用生产要素而支付的费用,也可以说 是要素参与生产所应获得的报酬。例如:土地的租金、劳动的 工资、资本的利息及企业的利润等。 2.要素密集度和要素密集产品 要素密集度是指产品生产过程中某种要素投入比例的大小。如 果某要素投入的比例大,称为该要素密集程度高;繁殖,则该 要素密集程度低。根据产品身材所投入的比例不同,可把产品 划分为不同种类的要素密集型产品,比如产品投入的土地比例 高,则为土地密集型产品,如各种农产品;如果产品生产投入 的劳动比例高,则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如果产品生 产投入的资本高,则为资本密集型产品,如电子产品。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赫克歇尔—饿林理论,又称为要素禀赋 论,或要素禀赋学,也简称H-O理论,该理 论由当代著名的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 俄林提出。赫克歇尔于1919年发表《对外 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的著名论文,提 出了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观点。俄林在其 师赫克歇尔的理论基础上,于1953上出版 了《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创立了 要素禀赋理论。 在40年代,萨缪尔森对赫克歇尔—俄 林理论进行了发展,提出了要素均等化定 理,又称赫—俄—萨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