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传说的读后感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石传说的读后感想

我以十分喜悦兴奋的心情读完了这部《黄石传说》的校样,深切感受到这些民间口头传说和故事所具有的引人入胜和深思的巨大魅力。

广义的“民间故事”,包括神话、传说和故事(幻想故事、生活故事、笑话、寓言等)三种体裁;黄石市含大冶市和阳新县在内。因而这部《黄石传说》,实际上是鄂东南地区黄石、大冶、阳新三地的神话、传说、故事选集。其中神话数量不多;故事和传说相比,传说不仅数量多,而且叙说精采,意味深长,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以《黄石传说》作为书名,正显示出这一特色。

阳新县由三国时的孙吴政权所置,地方文化渊源久远。早在南朝著名作家刘义庆所撰《幽明录》中,就载有出自阳新的《望夫石》传说:

武昌阳新县北山上有望夫石,壮若人立。“相传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其妇携弱子饯送此山,立望夫而化为石,因以为名焉。”

本是状若人立的一块山石,人们却把它想像成是一位贞烈妇人在山头热切盼望远征的丈夫归来所化成,由此赞叹坚贞的爱情如山石屹立,万古不朽。这一传说成为中国民间文学史上光耀千古的经典之作,后世其他地方关于“望夫石”、“望夫山”等等传说,可以说均由此脱胎而来。赵海林从一位农民柯道皇口中采录到阳新《望夫石》的现代

异文,讲的是一位秀才赴京应考,三年未归,妻于在富河岸边盼望丈夫归来化成了河里的一块石头;后丈夫中状元归来,见此情形痛不欲生,也跳进富河化成另一块石头与之长久相伴。这一作品同那则古老传说一脉相承而情节更为曲折感人,旅屠海外的华人学者谭达先博士编撰《中国描叙性传说》一书时,特地将本篇全文引录,并说它“在人物身份、跳河情节、艺术表现等三方面在同型传说中独具一格”,给予高度评价。从《望夫石》这一例,即可看出阳新县民间口头文学光辉而久远的传统。

黄石、大冶是著名的矿冶之乡,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的发现.表明两千多年前这一带对铜矿的开采冶炼就已达到令人惊叹的先进水平。在这里打造兵器,展开中国历史上一幕又一幕威武壮烈的争战,成为本书所载民间传说中最引人入胜的篇章。三国时吴王孙权曾在此铸造刀剑,成为一代霸主;唐代农民起义首领黄巢在此炼剑练兵,掀起震撼封建王朝的革命风暴;宋代抗金名将岳飞在此亲自找矿开矿,用精良武器装备岳家军,使入侵之敌阐风丧胆;太平王国的翼王石达开和忠王李秀成,也都在大冶留下他们浴血奋战的印迹。这里又是中国共产党人早期革命活动的重要根据地.彭德怀发动著名的“平江起义”后曾驻军大冶,他没有官架子.和民众打成一片的种种事迹至今仍在人们口头传扬。

日本著名俗俗学和民间文学家柳田国男在《传说论》中告诉我们,“传说是架通历史与文学的桥梁”,传说一端连接历史,一端通向文学,它是历史与文学的混合物,“随着时间的推进,传说的两极,总

的趋势是越来越拉开了,连系的纽带也越来越变缅了。”时间上距离今天较近的,如关于彭德怀的传说故事就给我们留下了栩栩如生的鲜活印象。而关于一千多年前孙权、岳飞在大冶铸造兵器的传说,其细节则要模糊得多。但作为传说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却都是真实可信的。黄石、大冶地区和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雄伟篇章紧密相连,从面给这些民间传说和地方文化抹上辉煌色采.显示出它们光耀千古的价值.这些民间传说在随时问推移而淡化其历史可信性的同时,文学性却变得日益浓重。人们热烈的感情、丰富的想像揉合在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记忆以及对地方风物的描叙,构成富有传奇性的一篇篇优美故事。大冶的许多山都用“凤凰”来命名,不叫凤凰山就叫凤凰,传说是天上的凤凰在这儿下了四十九个凤凰蛋,变成四十九座宝山,从此山里金银铜铁锡五宝俱全。宝山引来各路神仙,八仙之一的铁拐李,就住在大冶铁山得道湾,因每天在金湖洗澡,身上总是金光闪耀;真武大帝在武当山修行,多年不能成仙得道,后经李铁拐带到大冶金湖来,淘金炼成金杵,本想把它磨成绣花针,却在斩妖救民时把它变成一个降妖杵。在《金船借桅》中,传说大冶一个湖底有一条地下河,河里常有金船银船驶过,一位下湖耕田的农民将牛鞭子插在泥里,一会儿无影无踪;这时却捡到一块石头,洗去泥巴竟是一砣金子。后细听地下有人说话,原来是地下河里有金船走过,大风吹折桅杆,于是船老板用一砣金子换牛鞭作了桅杆!还有《龙角上的鸡婆》,说龙角山原是玉皇大帝的金银宝库,派金角老龙看守。金角老龙在此安家,养一群鸡婆,生下银蛋给穷人解除饥寒;东洋鬼子占领大冶后进山取宝

这鸡婆变成又大又凶狠的吊脚蜂,把他们蜇得鼻青脸肿。他们进龙洞察看。洞门已用生铁封死,上面写着一行字;不见真主不开门。“这龙角山的金银财宝,东洋人休想到手,有鸡婆看山!”这些虚构故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拉长了同真实历史的距离,然而编织的故事情节新颖奇特而富有诗意,叙说中洋溢着对黄金遍地的家乡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愤怒斥责,饱含艺术智慧和浪漫主义激情,成为中国口头叙事文学中溢彩流光的精美诗篇。

在评说黄石市民间文学时,不禁想起一位已于1998年去世的美籍华人学者丁乃通教授。他是国际知名学者,以编著《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这部巨著而蜚声海内外。他虽长期在美国的大学任教,却潜心研究中国民间故事,热爱中华文化。1985年应邀来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学,本来兴高采烈地打算前往大冶参加那里举办的关于“民间文学民间办”经验交流会,因身体不适未能成行。随后我带给他一批油印的大冶民间文学资料集,柯小杰也同他建立了联系。不久,他就写成专文《“民间文学民间办”——一个新生事物在中国》,发表在《亚洲民俗研究》1987年第2期上,我找人将它译成中文,刊于《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3期。在这篇长文中,他十分赞赏大冶发动民众自己动手搜集编印民问文学资料集的宝贵经验,并以开阔的文化视野,评价了大冶的故事和谚语。他说,“大冶的集子虽价值各不相同,但它们中没有一本像国外一些人靠想当然宣传的那样是胡编乱造的。其中唯一出版了的《大冶民间传说故事集》,非常接近近几年较好的民间文学出版物的水平”。他说这些故事集“读起来令

人愉快”,特别是关于土地爷的那些故事,使他们兴奋不已。“土地菩萨是地方或村子的神,在中国民间信仰中他是地位最低的神。较高级的神可能是基于上层阶级的形象,土地神显然是农民根据自己的形象创造的,在关于他的故事中常常表现出中国农民阶级的思想感情。敬土地神在中国乡村是一种最普及的民间信仰,但口头文学中塑造的土地爷,却常常是通情达理,和霭可亲,时刻关怀着百姓疾苦的地方“芝麻官”形象。丁乃通先生从这里看到了“农民阶级思想感情”的形象体现和口头文学艺术智慧的闪光,给我们以深刻启示。

丁乃通先生还将中国乡村的现代化进程和欧美情况进行了一番有趣比较,从而对中国民间文化传统的延续给予乐观估计。他说:

(1978年以来)中国没有出现农民涌入城市而使农村陷入一片衰败的景象,如戈德史密斯《荒村》,华兹华斯《米迦勒》,哈代《德伯家的苔丝》第14、43、47、48、51节所描绘的那样。在中国.尽管他们可能受聘于制作业、采矿业、运输和商业,但大多数中国农民仍留在他们的村子里,没有离开家园在新奇的城市遭受穷困、纷扰和轻视。他们总是在熟悉环境中与朋友和邻居一道学习现代化。不需要经历激烈分化或根本变化。因此,大量保留了与这种生活方式相一致的、传统的民间文学。他们文化中与现代科学和现代社会相抵触的成分,如迷信和陈腐的习俗,无疑正在失去其吸引力,仅留在老人中而已。传统文化的其他成分,尤其是那些首先立意追求娱乐和教育的永恒价值的东西,比如故事、传说、笑话、儿歌和谚语等,因为现代的农民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而变得更为流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