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教学案例及考试试题

心理学教学案例及考试试题
心理学教学案例及考试试题

第一章

1、刘连仁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帝国主义掠去当矿工,他不堪日本矿工的奴役生活,跑到北海道深山,过了13年穴居的野人生活。1958年回国时,听不懂也不会说话,没有正常人的心理状态。这说明了什么?

解释说明:这说明人的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心理是脑的机能,客观现实是心理发展的源泉,社会实践是心理发展的桥梁。

2、人类的后代在婴儿时被狼叼走并在狼群中长大的“狼孩”,虽然具有人脑的特征和人体的外形,然而却不会说话,不爱劳动,只会象狼一样爬行、嚎叫和吃生内。这是为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解释说明:这说明人的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心理是脑的机能,客观现实是心理发展的源泉,社会实践是心理发展的桥梁。

第二章

1、在安静的教室里,突然一位同学的铅笔盒掉在地上,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朝他望去。试用心理学的原理解释之。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2、有的女生能一边看电视,一边打毛衣,电视看得明明白白,毛衣也打得一针不错。试用心理学的原理解释之。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的特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心二用”。

3、有些杂技演员可以脚踩在晃板上保持平衡的同时手里抛接好几个球。试用心理学的原理解释之。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的特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心二用”。

4、大家平时有时间都喜欢看一些著名电影和电视剧,其中的画面给我们美妙的视觉享受。请说明电影和电视剧是运用了什么心理学原理。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感觉后像。当刺激对感官的作用停止以后,我们对刺激的感觉并没有立即停止,而是继续维持一段很短的时间,这种现象叫感觉后像。

5、我们发现厨师做菜越来越咸,请用学过的心理学原理分析此种现象。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感觉适应。当刺激持续地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对刺激的感觉能力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适应。

6、在花店里呆久了,就不觉得里面有多香了。请用学过的心理学原理分析这种现象。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感觉适应。当刺激持续地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对刺激的感觉能力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适应。

7、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请用学过的心理学原理分析此种现象。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感觉适应。当刺激持续地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对刺激的感觉能力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适应。

8、喝过苦的东西后,喝白开水都觉得甜。试用心理学的原理解释之。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感觉对比。当同一感官受到不同刺激的作用时,其感觉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对比。

9、灰色正方形放在红色的纸上,看上去有点发绿;灰色正方形放在绿色的纸上,看上去有点发红。试用心理学的原理解释之。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感觉对比。当同一感官受到不同刺激的作用时,其感觉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对比。

10、有经验的教师在做课件时,常常把重点内容用鲜艳的颜色标识出来。这种现象利用了什么心理学原理。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知觉的选择性。当我们面对众多的客体时,常常优先知觉部分客体。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与背景差别越大越容易被选择为知觉的对象。

11、胖人穿深色衣服会显得瘦些。这种生活常识利用了我们心理学中的什么心理学原理。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错觉。人脑对客观事物和对人的不正确的反映称为错觉。

12、一个熟悉的身材高大的人,我们不会因为他站得离我们远而把他看做是一个矮子,这与用摄像机拍摄照片是不同的。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印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或当知觉对象的物理特性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形式并不因此发生)。

13、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是什么心理学原理。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情绪记忆。是指个人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14、学习后立即睡觉,保持的效果往往比学习后继续活动保持的效果更好。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没有倒摄抑制(或只有前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称为倒摄抑制。

15、早上起床后背书效果往往较好,常说“一天之计在于晨”。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没有前摄抑制(或只有倒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称为前摄抑制。

16、《西游记》中的“猪八戒”的形象虽然来自于人的形象和猪的形象,却既不同于人的形象,也不同于猪的形象。这是利用了我们心理学中的什么心理学原理。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想象中的粘合认知加工方式。就是把从未结合过的形象要素结合在一起,构成新形象。

17、神话故事中的“千手观音”形象,利用了我们心理学中的什么原理。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想象中的夸张认知加工方式。是对客观事物的形象中的某一部分进行改变,突出其特点,从而产生新形象。

18、一说起日本人和德国人,人们很容易将他们和法西斯联系起来;一说起美国人,人们很容易想到冒险和自由主义;一说起法国人,人们很容易想到浪漫情怀;一说起英国人,人们很容易想到绅士风度。请用心理学原理解释这种现象。

解释说明:这是心理定势现象。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19、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问到学生“砖”有什么用途时,同学列举最多的是诸如:盖房子、修路、砌花台等建筑类用途。请用我们学过的心理学原理解释此现象。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功能固着。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体的一种惯常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

20、鲁班因为被锯齿边茅草割破手才受启发发明了锯子。人类是从蝙蝠的生理构造得到启发,从而发明了雷达。试用心理学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原型启发。对解决问题能产生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原型之所以具有启发作用,是因为原型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某些共同点、相似之处,通过联想,人们可以从原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21、著名科学家瓦特从壶盖被蒸汽顶起,发明了蒸汽机。试用心理学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原型启发。对解决问题能产生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原型之所以具有启发作用,是因为原型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某些共同点、相似之处,通过联想,人们可以从原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第三章

1、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试用心理学的需要理论解释这种现象。

解释说明:人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生理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生理需要得到一定的满足后就会追求精神需要。

2、人们现在的生活水平与过去的相比要好很多,但在过去,人们却可以夜不闭户,而今天几乎家家安装防盗门窗,仍感到安全差。试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解释这种心理现象?

解释说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们在满足了生理需要之后会去追求安全需要。

3、有心摘花又怕刺,反应了什么心理学原理。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趋避式的动机冲突。是指同一个目标对于个体来说可能满足某种需要,但同时也可能构成威胁。一个目标对个体形成了好恶、吸引排斥的两个方面,此时个体所形成的矛盾心理情境。

4、想吃粥,又怕烫,反应了什么心理学原理。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趋避式的动机冲突。是指同一个目标对于个体来说可能满足某种需要,但同时也可能构成威胁。一个目标对个体形成了好恶、吸引排斥的两个方面,此时个体所形成的矛盾心理情境。

5、我们平时常说的“左右为难”、“前有伏兵后有追击”,反应了什么心理学原理。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双避式的动机冲突。是指个体在有目的活动中同时有两个同样强度的威胁力的目标,迫于环境形势,逃脱一个威胁就必须接受另一个威胁。此时个体引起的紧张和随之产生的动机上的冲突。

6、某人既想参加英语演讲报告会,又想观看足球比赛,反应了什么心理学原理。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双趋式动机冲突。是指个体在有目的活动中同时有两个并存的目标,而且这两个目标对个体具有同样强度的吸引力,能引起同样强度的动机。但由于条件、环境所限而无法同时获取两个目标,这时在心理上产生的难以作出取舍的冲突情境就是双趋式动机冲突。

7、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请用心理学原理解释这种现象。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心境。是指一种比较微弱而又持久的情绪状态。它具有弥散性,因此当人出于某种心境时,他往往以同样的情绪状态看待一切事物。

8、“人逢喜事精神爽”反应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状态。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心境。是指一种比较微弱而又持久的情绪状态。它具有弥散性,因此当人出于某种心境时,他往往以同样的情绪状态看待一切事物。

9、大学四级考试没有通过,分析后认为是自己努力程度不够,于是,更加努力学习。试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解释说明:韦纳的归因理论。人们对成败的归因是行为的基本动力。个体的归因维度分为控制点、稳定性和可控性三个维度。努力就是属于稳定的、可控的归因。

10、考试对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意味着自尊心的伤害,因此,他们往往采取种种方式以逃避考试,以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在这里,考试起了什么作用?

解释说明:负诱因。负诱因是指能使个体因回避它而满足需要的刺激物。

11、当获悉北京取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时,我欣喜若狂。此现象反应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状态。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激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12、我们常常用手舞足蹈、捶胸顿足、点头哈腰等来形容某个人。请问这属于哪种表情?

解释说明:体态表情。体态表情是借助全身姿势和四肢活动表达情绪。

13、“感人之所感”、“知人之所感”反应了什么心理学原理。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移情。移情指既能分享他人的情感,对他人的处境感同身受,又能客观理解、分析他人情感的能力。

14、人与人发生矛盾或冲突时,如果能换位思考,就能较好地化解矛盾或冲突。这是为什么?

解释说明:心理学上称之为同理心。站在他人的角度就能很好的理解和感受他的思想和情感,就不会单纯依据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采取行动了。

第四章人格理论

1、学生甲因没完成作业被老师当众批评,学生甲当众承认了错误并及时改正了。老师认为这种方法很有效,于是当学生乙也出现这一情况时,老师采取了同样的处理方法,没想到学生乙不仅不接受,还当众与老师顶撞,弄得老师非常尴尬。请分析这是为什么?

解释说明:学生具有不同的气质类型。多血质的学生容易接受批评,并做出行为调整,但胆汁质的学生不容易接受直接的批评和指责,容易发生冲突。因此,教师的教育方式应灵活多样,因材施教。

2、老师在课堂上对不同学生的公开批评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反应,有的学生会理解、接受并改正;有的学生会内疚、沉默;有的学生则会与老师针锋相对。请分析这是为什么?

解释说明:学生具有不同的气质类型。多血质的学生容易接受批评,并做出行为调整,但胆汁质的学生不容易接受直接的批评和指责,容易发生冲突。因此,教师的教育方式应灵活多样,因材施教。

3、有这样一个青年:在校学习期间对人和蔼、谦让,有时当众讲话都不好意思,表现出十足的温文尔雅的性格。可当他参军后,在战场上向敌人冲锋陷阵的情境中,他却表现出了无比勇敢和顽强的英雄气慨。如何用有关性格理论解释这种现象?

解释说明: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性格具有很大的塑造力。

4、一个12岁的女学生,由于早期家庭教育的结果,她行动畏缩,上课沉默,对老师同学的批评不能引起情绪上的反应。后来经过耐心教育,她十分努力,她变成了生气勃勃,成绩优秀的好学生。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解释说明:家庭教育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学校教育重塑。

5、有人认为:多血质的人容易成才,抑郁质的人不容易成才

解释说明:这种说法不科学。人的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也不决定人的社会价值和成就。

6、棍棒之下出孝子

解释说明: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对性格形成有很大影响

7、为什么说:“勤能补拙”、“天才出于勤奋”、“成就=1%的天才+99%的勤奋”

解释说明:良好的性格对人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五章智能理论

1、为什么会有“高分低能”现象?

解释说明:教育中的知识传递与学生能力培养相脱节,导致“高分低能”现象。它启示我们,教育中不能过于重视知识的传递,而应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2、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

解释说明:与其把结果告诉给人们,不如教会人们谋生的方法。教育中不能过于重视知识的传递,而应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3、秦朝甘罗十二岁做上卿,唐朝王勃6岁善于文章,13岁写出脍炙人口的《腾王阁序》。而齐白石40岁时才开始学习画画,50岁成为著名画家。怎样理解这种差异?

解释说明:人的智力发展是有差异的。有的人早熟,有的人大器晚成,这种现象告诉我们,不能用一个标准来比较学生。

4、一个班级中,总会出现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好,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差的现象。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并不一定样样都好,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样样都差。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有很多特长和技能,如,唱歌、跳舞等。怎样理解这种差异?

解释说明:人的智力在发展过程中会有类别上的差异的。有的人擅长这方面,有的人擅长那方面,这种现象告诉我们,不能用一个标准来比较学生。

5、王安石著“伤仲永”中:“仲永少时聪慧,而20岁后则泯然众人矣”。就是说,仲永年少时很聪明,但在后来,他与常人没有什么不同。这种现象如何解释?

解释说明:这种现象说明某些人在早期发展中智力早熟,但在其成长中没有得到相应的科学教育和引导,导致潜能被埋没。

6、日本学者木村久一在《早期教育与天才》一书中曾介绍扬名一时的美国神童赛达斯:他六个月会认英文字母,两岁能看懂中学课本,4岁已发表了三篇五百字的文章,在6岁生日晚会上又写成了一篇解剖学论文。8岁上中学,12岁破格进入哈佛大学,然而14岁那年却因患精神病入院,到21岁时只不过是一名普通的店员,薪金十分可怜。

谈一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解释说明:这种现象说明某些人在早期发展中智力早熟,但在其成长中没有得到相应的科学教育和引导,导致潜能被埋没。

7、对35岁孪生姐妹进行智力测验,结果妹妹的得分比姐姐高24分。

解释说明:这种现象说明,遗传只是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后天的教育和生活实践活动对其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具有决定性作用。

8、为什么说“实践出真知”、“环境造就人”?

解释说明:这种说法强调社会生活实践对个体能力发展的影响力。

9、专门从事黑色纺织品工作的人,能分辨出40多种不同的黑色色度;钢铁工人对蓝色的火焰的微小差异具有高度的辨别能力。试问一般人为什么没有这种能力?

解释说明:一个人的能力发展受诸多因素影响,其中,具体并且长时间的从事某种实践活动对特殊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直接的作用。

10、研究表明,学业成绩优异的学生未必能成为社会的顶尖人才。而成功者也绝对不是只懂解题、不懂得思考的书呆子,他们显著特点之一是具有冒险和创新精神。

谈一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理解?

解释说明:知识不等于能力,成功需要有创新。

11、人有认为男女在智力发展上存在水平上的差异,男性智力发展明显高于女性。

解释说明:男女在智力发展上不存在水平上的差异

12、课堂上,林老师问:“树上有十只小鸟,用枪打掉一只,还有几只?”

“九只。”“树上一只小鸟也没有,这是因为其他的鸟听到枪声后吓飞了。”

“还有两只!有一只聋哑的小鸟听不到枪声仍然在树上,还有一只没有长齐羽毛的小鸟被吓得钻进树洞里去了。”

“你这孩子,净说不着边际的话,鸟怎么会有聋哑的呢!”老师批评了这个孩子。

这个孩子发誓:将来一定要当老师,确认那些回答树上有两只小鸟的学生是正确的,给他们的答案打上一个大大的红钩。

请依据创造力发展的有关观点分析这种现象。

解释说明:老师的做法容易扼杀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教育教学中应当给学生自由表达思想和发现问题的机会,以及对问题答案的多样性的肯定,形成一种有利于培养创造力的心理环境。

13、课堂上,老师问:“雪融化了,变成什么?”

“变成水。”

“很好。”老师表扬。

“变成了春天!”“胡说,雪怎么会变成春天呢!”老师批评了这个孩子。

雪融化了,天气就暖和了。小草绿了,桃花红了,春天也就到了。难道春天不是吃雪长大的呢?那个孩子想。于是他发誓:将来一定要当老师,确认那些回答“雪融化了是春天”的学生是正确的,给他们的答案打上一个大大的红钩。

请依据智能发展的有关观点分析这种现象。

解释说明:老师的做法容易扼杀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教育教学中应当给学生自由表达思想和发现问题的机会,以及对问题答案的多样性的肯定,形成一种有利于培养创造力的心理环境。

14、课堂上,老师问:“一张四方桌,锯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还有三个角。”“错!应该是还有五个角。”“是还有三个角!如果沿着对角线锯就是三个角。”“你这孩子别往歪处想,哪有这样锯的。”老师批评了第三个孩子。

这个孩子发誓:将来一定要当老师,确认那些回答“只有三个角”的学生是聪明的学生,给他们的答案打上一个大大的红钩。

请依据智能发展的有关观点分析这种现象。

解释说明:老师的做法容易扼杀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教育教学中应当给学生自由表达思想和发现问题的机会,以及对问题答案的多样性的肯定,形成一种有利于培养创造力的心理环境。

15.有一次,在语文考试中有这样一道题目:请根据句子的意思写成语。如:“思想一致,共同努力”,某学生回答:“齐心协力”,老师判错。因为标准答案是“万众一心”。

请依据智能发展的有关观点分析这种现象。

解释说明:唯一的、标准化的、刻板的答题要求很容易扼杀学生创造性,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教育教学中应当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不同的思想或提供不同的答案,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展。

16、有一次,在语文考试中有这样一道题目:“看图写话”。图上画的是:一个小朋友在金黄色的麦田里捉蝴蝶。某学生回答:“庄稼丰收了”,老师判错。因为标准答案是“小朋友捉蝴蝶”。请依据智能发展的有关观点分析这种现象。

解释说明:唯一的、标准化的、刻板的答题要求很容易扼杀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教育教学中应当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不同的思想或提供不同的答案,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展。

第六章自我意识

1.李某,重点大学大三学生。因为是农民家庭出身,家庭条件比较差,因此一进入大学后就比较自卑。为了掩饰家庭的贫困,因此进入大学后,就借了不少钱,想和同学一样。原以为到了上海会有很多机会可通过打工来补贴自己,但实际上很难,因此钱也一直没还上。曾想了很多办法来提升自己的素质,但实施后几乎都是半途而废。现在将近毕业了,他感到自己不行,脱离不了贫穷,走不出底层社会地位,没有好的前途,不可能为父母光耀祖宗了。

解释说明:自我意识发展的矛盾性。在个体的自我意识中,若主观我和客观我、理想我与现实我之间出现了差距和矛盾,就会产生丰富复杂的自我情绪体验。

2、某青年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开拓性的人才,向往着自己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但实际上他缺乏开拓、创新的素质,处处因循守旧,因此极度痛苦。试从自我意识的特征来分析他的这种现象。

解释说明:自我意识发展的矛盾性。在个体的自我意识中,若主观我和客观我、理想我与现实我之间出现了差距和矛盾,就会产生丰富复杂的自我情绪体验。

3.某学生说,现在的他,已经处在一种严重自闭的状态,孤僻,寡言,在校无法正常读书,对成绩有着近乎变态的要求,希望自己每次都能得到第一名,为此非常用功,但是在看书的时候就会进入某种类似白日梦的状态,会觉得自己无论怎么用功还是赶不上别人,如此恶性循环,直接导致学习成绩的全面下滑,作为大学生,在完成老师交付的课题的时候,也会出现各种自我失败预言的情况,总是会觉得自己无法完成导师交付的任务,即使勉强去完成,也会认为这是失败的作业,会比不过别人,会被导师耻笑,甚至会被同学们耻笑。

解释说明:自我意识过强:过分追求完美—对自己苛刻。

4.美心理学家请50位成功人士写下影响他们成功的前三位因素,结果,排在前几位的都是对自己的了解、接受、关爱、尊重;在看到与别人的差距是保持自信;对自己的所有行为负责;对自己持一种开放的态度!

解释说明:强调正确的自我意识对人生发展的作用。在影响成功的诸多因素中,主体的自我意识正确与否起着核心的作用。

5、某大学一年级学生,自述“我每天独来独往,完成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式的生活,没有知己,没有朋友,只有孤独。看到别人三五成群,谈笑风生,我真羡慕。我觉得我是这个世界的弃儿,存在与否对他人而言,没有任何意义……”试分析该学生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

解释说明:该同学对自我缺乏客观的认识。大学生处于青春中期,处于自我意识急剧发展又趋向稳定的时期,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的自尊心、荣誉感随之发展起来,并且表现强烈。但同时大学生思维发展尚有水平不高的一面,他们的逻辑思维仍存在片面性和肤浅性。表现在自我评价上,大学生对自我评价存在着两级性,对自我的评价过高或者过低,不能做正确的自我评价,对自己缺乏客观

的认识。他们的自我评价有很多并不是来自于自己的经验,而是来自于环境的因素、外界期望的影响。自我评价更多地建立在别人对自己的反应基础之上,过分关注别人的评价。

第九、十章教学与教师心理

1.教师教师在新授课之前,常使用学生熟知的知识、语言或表达方式提供一些引导性的材料,如在教“浮力”之前让学生知道“力”的概念,为新旧知识间架起一座桥梁,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这里使用的是哪种教学策略?这种策略的教学程序是什么?

解释说明:这里使用的是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指导思想就是通过提高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来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同化。先行组织者就是指在学习新的学习内容前,让学生学习一个引导性的学习材料,这个引导性材料或是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一个可利用的知识框架;或是为了与新学习的知识进行辨别;或是对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原有知识进行巩固。

2、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和他的实验小组成员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随意抽取了几个学生的名单,悄悄地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很有发展前途。8个月后,当他们再次来到这所中学时,奇迹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有了显著的变化,不仅学业成绩突出,行为品德也很好。实际上,罗森塔尔教授对这几个学生一点也不了解。这是为什么?

解释说明:这是“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

教师对学生寄予特定的行为或学习成绩方面的期望,由于这些期望,教师会以不同的行为、神情、方式对待不同的学生,如喜欢或厌恶某些学生;这种区别对待向学生透露了教师期望他们出现什么样的行为,教师的区别对待会改变学生自我

概念、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如果这种对待一直持续下去,学生没有以任何方式抵制教师的这种对待,那么这种期待就会影响学生的成绩和行为。

教师期望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告诉人们,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对每个学生都应寄予合理的期望和要求,给他们以公正和足够的支持与鼓励。

3、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这种现象做何解释?

解释说明:这就是“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

首先,罗森塔尔对饲养员进行暗示,饲养员便会对老鼠生产某种期望,这种期望会影响自己的饲养方式和精力的投入,最终导致老鼠行为的差异。

这个实验对教育的启示是,教师期望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对每个学生都应寄予合理的期望和要求,给他们以公正和足够的支持与鼓励,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

4、心理学家班杜拉研究发现,不同的人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时,其自信心和工作热情不一样,有的人认为自己一定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把学生教育好,有的人则不能,结果他们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和效果有着很大的差异。

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解释说明:人的动机受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而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

5、一位教师上课时,发现某学生看小说,就突然提问他。可这个学生站起来嘻皮笑脸地说:“这个问题嘛,我可以给全班开个讲座了。”全班哄堂大笑。这

时教师沉着地说:“好呀!正好教学计划中有个专题讨论,下周进行,你作中心发言。”那个学生一下子泄了气。这则故事反映了教师的哪种能力?

解释说明:这则故事反映了教师的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智力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各种表现,特别是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作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和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

第十一章群体心理

1.2007年7月16日晚,一个名叫“VERAl9851118”的网友在新浪杂谈上发布了一篇名叫《史上最恶毒后妈把女儿打得狂吐鲜血,现场千人哭成一片》的帖子,帖子里详细描述了江西省鄱阳县六岁女孩丁香小慧遭继母毒打后的惨状,还附上了孩子遍体鳞伤、口吐鲜血的照片。这个帖子很快在各大网站成为热帖,无数网民群情激愤,怒斥丁香小慧的继母是历史上最恶毒的后妈。

7月17日上午,这名网友再次以极富刺激性的标题在新浪杂谈上发帖,声讨丁香小慧的后妈。帖子一经发布,立刻在论坛中引发轰动,跟帖者在短短几天内便作出了上百页的回复。很多网友抑制不住自己的气愤,红网网友“冰紫依”、“一只小鸟”、“一直在努力”等纷纷发言说:“让人心寒,令人发指”“太没人性了”“灭绝人性,丧尽天良,这种禽兽不如的家伙应该枪毙一万次”“一定要严惩凶手”“要发网上通缉令,让这个后妈不能出门!”。红网记者连续发表文章报道此事件。此后,东方网、《新京报》、《河南商报》、《金陵晚报》、《西安商报》等众多的报纸媒体也迅速加入到后母虐童事件的新闻报道中。

然而仅仅过了几天,事情却又拐了个180度的弯:经过调查证明丁香小慧的伤并非其后妈殴打所致。历史上最毒的后妈忽然又成了历史上最冤的后妈!当事情真相大白之时,愤怒的声音开始消散,但是曾经被污蔑殴打小慧,甚至企图以自杀为自己洗清冤屈的继母已经没法回到以前的生活了。这种对一个善良母亲的伤害,是难以抚平的。

近些年来,在网络上频频出现舆论“一边倒”的现象,请解释这是一种什么心理现象?

解释说明:这是群体极化现象。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地位的现象。

2.有一些学生对辅导员的管理方式不满,他们各自在私下里会抱怨和指责这个老师。但一旦这些学生聚集在一起,谈论该辅导员的做法时,就会显得群情激昂,义愤填膺,甚至会采取极端行为来针对该老师。请解释这是一种什么心理现象?

解释说明:这是群体极化现象。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地位的现象。

3、特里普莱特(N.Triplett)在1898年进行进行了一个实验,他发现一个人在同他人比赛骑自行车时,其成绩比他单独骑车的最好成绩还要好,平均提高30%;两人成组缠线也比个人单独缠线效率更高(提高5%)。请解释这是一种什么心理现象?

解释说明:这是社会助长现象。社会助长是指因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从而使个人的活动效率与水平提高的现象。

4、陈(S.C.Chen,1937)对蚂蚁在单独、成对和三个一群时挖掘沙土的数量做过比较,结果在后两种情况下,蚂蚁所挖的沙土是单独工作时的三倍。

请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效应?

解释说明:这是社会助长现象。社会助长是指因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从而使个人的活动效率与水平提高的现象。

5.达施尔(J. F. Dashiell,1935)做过这样一个心理实验,他要求被试蒙上双眼,在“拔河机器上拔河,结果发现,当被试觉察只有自己一个人拔时,平均用力63公斤,而当三人一起拔时,平均每人用力53.5公斤,八人一起拔时,平均每人只用力31公斤。

请问:这是一种什么心理现象?

解释说明:这一现象体现了群体对个体的影响:社会惰化或称社会干扰,即个体在群体中活动时会因责任分散等认知因素的存在而更少的负出努力。降低了活动的效率。

6、当年的人民公社,社员们在一起劳动和生活,但大集体的劳动普遍出现了出工不出力的现象,粮食产量非常低;责任田承包后,粮食产量剧增。

请问:这是一种什么心理现象?

解释说明:这一现象体现了群体对个体的影响:社会惰化或称社会干扰,即个体在群体中活动时会因责任分散等认知因素的存在而更少的负出努力。降低了活动的效率。

7.詹姆斯.瑟伯用以下的文字,描述了了这样一种现象:

突然,一个人跑了起来。也许是他猛然想起了与情人的约会,现在已经过时很久了。不管他想什么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来,向东跑去(可能是去马拉莫饭店,那里是男女情人见面的最佳地点。)另一个人也跑了起来,这可能是个兴致勃勃的报童。第三个人,一个有急事的胖胖的绅士,也小跑了起来……十分钟之内,这条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来。嘈杂的声音逐渐清晰了,可以听清“上帝”、“大堤”这些词。“决堤了!”这充满恐惧的声音,可能是电车上的一位老妇人喊的,或许是一个交通警察说的,也可能是一个小男孩说的。没有人知道究竟是谁说的,也没有人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事。但是2000多人都突然溃逃起来。“向东!”人群喊了起来——东边远离大河,东边安全。“向东去!向东去!”

一个又高又瘦、目光严厉、神色坚定的妇女从我身边擦过,跑到马路中央。而我呢?虽然所有的人都在喊叫,我却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我费了好大劲才赶上这个妇女。别看她已经快60岁了,可跑起来倒很轻松,姿势优美,看上去还相当健壮。“这是怎么了?”我气喘吁吁的问她。她匆匆地瞥了我一眼,然后又向前面跑去,并且稍稍加大了步子,对我说:“别问我,问上帝去!”

请问:这段文字描述了一种什么心理现象?

解释说明:这是从众心理。从众是人们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现象。即所谓的“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8、某一天,一位老者在省城中心广场上认真地看着天空,路过他旁边的人很奇怪。“他在看什么呢?”于是,也跟着朝空中看,人越聚越多,都跟着朝空中看,时间不长,就聚集了黑压压的一片,一边看,一边纳闷,“空中有什么呢?”

请问:这是一种什么心理现象?

解释说明:这是从众心理。从众是人们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现象。即所谓的“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9.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在学生宿舍有起哄的现象,在球场看球,如果发生球迷闹事,往往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在学校,如果不安排值日生,教室里就没有人擦黑板,如果不仅安排了值日生,而且把值日生的名字每天写在黑板上,情况就会完全不同。

请问,这是一种什么心理现象?

解释说明:这是去个性化现象。个人在群体的压力和群体意识的影响下,人们似乎感到自己被淹没在群体之中,并丧失了他们的个人身份和责任感,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

10、军人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以杀敌为荣,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却很珍爱生命,营救生命。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题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题(精选) 案例1: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 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 答: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 (1)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 (2)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 案例2:19世纪末,美国西部有个坏孩子,他把石头扔向邻居的窗户,把死兔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到处臭气熏天。9岁那年,他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继母说:“你要注意这孩子,他在我们这里最坏。”继母好奇地走近孩子,对孩子进行了全面了解后,对丈夫说:“你错了,亲爱的,他不是最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罢了。”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正确引导下,孩子很快走上了正路,后来成为美国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他就是戴尔?卡耐基。 你怎样理解“坏孩子”“差等生”?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所谓差等生就是指那些不能达到基本教育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水平较差或发展不平衡的学生。学生都是可教育的,没有哪个学生天生就是不想学好,世界上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决没有不可教育的孩子。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1)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尊重、理解、信任他们,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2)一分为二地看待他们,找出教育的切入点。(3)给差等生以高尚的教育爱,转变差等生并不难,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案例3: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时,其试卷为什么不单纯用选择和判断题,而常常求助于填空、问答题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请你分析其中的原因。 答:选择和判断主要通过再认解答;填空、问答主要通过重现来解答。由于再认和重现的水平不同,人的再认记忆优于重现记忆,而且能再认的不一定重现。因此仅靠判断、选择难以说明记忆已达到牢固保持的程度,往往借助于问答、填空等题型。

旅游心理学的案例分析上课讲义

旅游心理学的案例分 析

1、客人希望朋友随团活功! 用完早餐后,地陪小胡带领旅行团准备登车外出游览。一个客人过来与小胡商量,说在当地他有两个朋友,能否让他的朋友今天一起随团活动。小胡怕影响全团的活动就没有答应。那位客人解释说,他与那两位已有好多年没有见面了,昨晚才与他们联系上,现在他的朋友已来到了宾馆,最好能同意让其随团参观游览,所发生的一切费用由他承担。小胡还是没有答应。那个客人很生气,认为小胡不通人情,不为容人着想。最后客人只好暂时离开团队与他的朋友单独活动。几天后,旅行社收到了一封对小胡的投诉信,经理对此事情进行了调查后,就批评了小胡。小胡感到很委屈,认为自己是为了全团的利益考虑才拒绝客人的朋友随团活动的。 正确处理方法: (导游不了解游客的心理---导游和游客各是什么心理?)有的旅游者到某地后,希望亲友随团活动甚至到外地去旅行游览,当旅游者向导游人员提出此类要求时,导游人员应先征得旅游团领队和其他成员的同意,再与旅行社的有关部门联系。 如旅游者的亲友被同意随团活动的话,一般应请其先到旅行社办理人团手续(出示有效证件,填写表格,交纳费用等)。若是外国的外交官希望随团活动,应请示旅行社,严格按照我国

政府的有关规定办理。如果旅游者的亲友的身份是记者,应请示有关部门,获得批准后才能办理人团手续。 评析: 旅游者的亲戚、朋友、熟人希望与旅游者一起随团活动,这是人之常情,这样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导游人员应该按"宾客至上、服务至上"、"尽可能满足需求"的原则进行处理。无论以何种身份随团活动的客人,办理手续和缴纳费用后,都应当和旅游者一样享受同等待遇,导游人员应给予同等的热情服务。 对某些有身份的客人,礼貌礼仪上耍多加注意,以示尊敬。当客观条件不允许旅游者的亲戚、朋友、熟人随团活动时(如座位不够、客人的身份不明、有关部门不同意或其他客人不同意),导游人员应该耐心向客人进行解释,求得客人的理解。在本案例中导游员小胡应该尽量满足客人的要求。 2、某日傍晚,一香港旅游团结束了“广州一日游”,回到了下榻的饭店。然而,不到十分钟,旅游团的一位中年女领队就光着脚来到了大堂,怒气冲冲地向前台投诉客房服务员。原来,早晨出发时,这位女领队要求楼层客房服务员为房间加一卷卫生纸,但这位服务员却只将这位客人的要求写在了交班记录本上,并没有与接班服务员特别强调指出。结果,下一班次的服务员看到客房卫生间内还有剩余的半卷卫生纸,就未再加。结果,这位客人回来后,勃然大怒。无论前台的几个服务员如何

旅游心理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旅游心理学》期末试题 成绩: 本试题卷共五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请把正确答案填入以下横线上) 1、旅游消费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社会影响的左右,社会影响大致可分为四类、参考群体、和社会文化。 2、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有五种:生理需要、、社交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3、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个体心理、、 和组织心理。 4、由于旅游产品具有交易滞后性、、不易测量性、应有效用的主观放大性的特性,再加上旅游者与旅游服务人员之间只有短而浅的交往,旅游者往往会对旅游服务抱有超值期望,向旅游服务人员提出一些与他们所付的费用不相称的、过高的要求。 5、服务人员在为客人服务时,要以“情绪谱”上的为情绪基调,可以有所变化,但一般向上不能超过向下不能超过。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把答案填写到以下表格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一定程度的单一性需要有一定程度的多样性需要来平衡,但这种平衡只是相对的说法。() 2、心理学研究表明,群体压力越小,群体成员工作绩效越高。() 3、领导是一种活动,是引导和影响个人或群体,在一定条件下实现一定目标的行动过程。() 4、前厅服务员用姓名称呼客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会使客人有被冒犯的感觉。() 5、人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定型,但知识技能可以不断积累。() 6、公平理论认为,员工的报酬—投入比和与之比较的另一个人的报酬—投入比是平衡的,如果不平衡,员工就会采取措施以达到这种平衡。() 7、心理学家认为,群体冲突是有害无益的,管理者的重要职责就是避免群体冲突的发生。() 8、群体可以整合个体成员的各种优势,所以群体运行的效率远远高于个体。() 9、非正式沟通只应用于非正式群体,因为这种沟通方式很容易造成信息的失真。() 10、在正式沟通网络的五种基本类型中,链式沟通网络信息需要经过层层传递,层层筛选,因此最容易造成信息漏失和信息失真。()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晕轮效应: 2、人际交往: 3、认知:

(完整版)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课件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 {3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象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动。比如,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如果受到成人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 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 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什么?答:1)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P25)2)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①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②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3)正确做法:成人不能够对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注意教育技巧,防止形成对立。否则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容易使儿童形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人格。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其独立性,并指导其学会正确的方法(P43) {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4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尽管母亲多方矫正,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一下小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答:1)3、4岁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口吃的原因有些是生理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时过于急噪、激动和紧张。3、4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原因之二是出于模仿。儿童期是好模仿期,对他人口吃出于好奇,就模仿口吃。2)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是解除紧张。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是错误的。这不但不能矫正口吃,反而会加剧儿童紧张心理,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个性。成人在掌握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在和成人的对话中学会慢慢地说话,用手势辅助语言来表达,问题就能够解决(P26 {运用幼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特点,分析幼儿的心理现象,老师如何组织教学}P68) 答1、无意注意为主:1)——刺激物的特点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注意的选择性2)利用:①采用符合儿童注意特点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具、语言、活动方式);②内容安排符合儿童注意特点和兴趣和需要。要多样 化。③活动时间安排不宜过长。(P73)3)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2、有意注意初步发展,依赖成人的组织和指导。(明确

学习《旅游心理学》我的感想和心得

学习《旅游心理学》我的感想和心得 从旅游心理学的相关概念和相关因素的影响到社会群体的相关学习,不论是在专业课方面还是在我成长的生活方面都收获颇多。这对我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都有很大帮助,现在就让我具体写下自己对旅游心理学的感想! 其实就是案例,让我们一起讨论分析,这样会使课堂气氛更活跃,让我们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而不是硬生生的只接读课本和学习理论,我想同学们也不会太感兴趣这些纯粹的理论。我们更喜欢一些实际的案例,通过分析来佐证这些理论。而李刚老师恰好抓到了这一点同学的心里(不愧研究过心里学,能向我们同学所想),使每节旅游心理学课都趣味横生。感觉老师和我们一点隔阂都没有,课堂上时不时会有老师同学很轻松随意的交谈,课堂气氛总是很好。 回顾这门课程,每节课都能学到一些新的专业知识和生活让明白了一些旅游名词、术语、相互影响和怎样运用到实际旅游活动中,另一方面还有自我认知方面都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提高。从浅到深逐步深入,刚开始学习了一些基本概念: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及意义。通过这些的学习大致明白以后学习的目标,学习内容。印象很深的有需求层次理论,它不仅仅对分析旅游消费者有效,推而广之,其实对社会中的每个自然人都适用。在老师布置这项作业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其实自己也是位于这其中的一个层次,那么怎样激发自己,使自己能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完善自己呢这是意外的收获,所以学科之间是相通的,认真学习每门课总会让你有收获。研究旅游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的科学,主要包括旅游消费行为,旅游服务行为和旅游消费心理倾向 同时学习旅游心理学有助于科学合理地安排旅游设施和开发旅游资源,了解旅游者心理,更好地吸引旅游者,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增加旅行社的收入。有助于旅游业开展针对性的服务,提高旅游业的服务质量,每个旅游者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他们的背景、教育,文化素质不同,想法和要求不同,而我们必须了解这些,尽可能使每位游客都满意,可根据中国人集体化的心理特征,在旅游过程中如果遇到意外,改变行程时,我们要得到大多数人的同意,别人也就没什么意见。如果遇到投诉,我们也要保持头脑冷静,游客投诉也就是求尊重,求宣泄,求补偿,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来处理人们不同的投诉要求。有助于旅游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了解员工的心理,抓住他们需求,可以使员工更努力的工作,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使企业增强竞争力。有助于建设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使员工得到平衡,心甘情愿的为游客服务。 通过学习这门课,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旅游者的需求和动机,根据他们的需求和动机,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服务,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旅游线路。可以更好的开展旅游营销:对最佳者,我们要耐心认真的对待,尽可能为他们做详细的介绍,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在全力为他们服务。对满意者,我们更重要的是情感服务,用

旅游心理学试卷及答案

自学考试《旅游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10分,每题1分) 1、有的人因车祸损伤大脑,康复后虽然眼睛外形完好,却不能瞧到东西,这说明了心理( )。 A 就是人脑的机能 B 就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C 具有主观能动性 D 具有选择性 2、“博鳌”现象反映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的( )。 A、“酒香”效应 B、“酒好”效应 C、“口碑”效应 D、“名人”效应 3、“寻根问祖”归因于( )。 A、安全需要 B、社会交往需要 C、尊重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4、“入国问禁,入乡随俗”反映旅游态度形成中( )因素。 A、知识经验 B、深刻经历 C、需要的满足 D、群体态度 5、“桂林山水甲天下”反映了旅游态度的( )。 A、认知因素 B、情感因素 C、意向因素 D、舆论因素 6、提出16PF的心理学家就是( )。 A、弗洛伊德 B、荣格 C、奥尔波特 D、卡特尔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反映出旅游者( )的情绪情感。 A、喜悦 B、激情 C、热情 D、心境 8、理智性强,对推荐商品与广告宣传具有很强评价能力就是( )的购物心理特征。 A、青年旅游者 B、女性旅游者 C、知识分子旅游者 D、高收入白领阶层旅游者 9、( )就是非胆汁质的行为倾向。 A、喜欢运动量大的剧烈运动 B、不达目的不罢休 C、兴奋的事情常常失眠 D、反映敏捷、头脑机智 10、在《西游记》取经团队中,( )在团队中起着润滑剂作用。 A、唐僧 B、孙悟空 C、猪八戒 D、沙僧 二、多项选择题(共20分,每题2分,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旅游心理学研究范围涉及到( )。 A、旅游者心理活动 B、旅游者个体心理特征 C、旅游服务心理 D、旅游企业管理心理 2、错觉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应用的例子有( )。 A、“海市蜃楼” B、怪坡 C、“巫山神女” D、云南石林的“千钧一发” 3、通常情况下,旅游者对飞机的知觉主要与( )因素有关。 A、起飞时间 B、中途着陆次数 C、运行速度 D、沿途经过的旅游景点 4、下列需要中,( )属于精神需要。 A、工作环境 B、信仰 C、空气 D、友谊 5、入境团的外国旅游者的心理需求有( )。 A、有潜在的不安感 B、“锦上添花”心理 C、新鲜、好奇 D、疯狂购物心理 6、旅游态度的特征有( )。 A、情感性 B、可变性 C、对象性 D、稳定性 7、外倾型旅游者的个性特征有( )。 A、喜欢驱车前往旅游点 B、高活动量 C、选择非旅游地区 D、喜欢正规的旅游设施 8、( )体现出情绪情感的两极性。 A、激动与平静 B、浅与深 C、弱与强 D、积极与消极 9、旅游者对酒店服务的一般心理需求( )。

旅游心理学案例分析

专业:酒店管理 学号:20092502310011 姓名:### 一、举案例论述怎样把旅游者的感知觉规律应用于旅游业中。【不得少于1000字】 案例:石梅湾之旅 随着冯小刚导演的《非诚勿扰2》热映,影片拍摄地石梅湾也开始备受观众注意,一时间,跟随葛优舒淇去爱情圣地享受人生快感成了很多观众的口头禅。 冯小刚的超级家庭粉丝,小璐一家人在看过电影后,决定趁小璐寒假放假,一家人报旅游团去石梅湾度假。绕了十几个弯后,巴士终于停在了小璐一家下榻的酒店——石梅湾艾美度假酒店大堂门口。当一尘不染、宏伟壮观而又不失温馨的酒店大堂映入眼帘,当万亩青皮林进入小璐的视线,当南中国海温暖湿润的海风从进入大堂那一刻扑面而来的时候,小璐一家激动万分,感慨着艾美酒店是个度假天堂。前台优雅端庄的服务人员彬彬有礼,她们热情地为小璐一家解答了他们提出的关于酒店和石梅湾的问题。行李员放下行李离开后,站在海景房阳台上的小璐妈妈脸上笑开了花:“这里的服务人员个个都很热情,素质也不错,看来艾美酒店跟我们以前住过的酒店真是不一样啊!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五星级酒店!”

专业:酒店管理 小璐的爸爸热衷运动,此时早已顾不上旅途的疲劳,换好了浴袍就去酒店的游泳区去游泳了。小璐的妈妈,平日里在家自己种种花草,修身养性,还在车上的时候,她就已经被石梅湾的植物所吸引,于是她带上相机,在酒店周边随处走走,拍下了那些花花草草。小璐呢,早就在网上看到了网友对石梅湾的评价,而她又是一个”追星族“,对《非常勿扰2》中男女主角拍戏时取景的地点充满了幻想,向往着在石梅湾洁白的沙滩上悠闲地散步,于是换上沙滩拖,自己一个人到石梅湾沙滩上去寻找葛优舒淇的拍戏点了。 晚上,小璐一家选择了在中餐厅吃晚饭,餐厅服务员在给他们上菜时,认真的讲解了每到菜的名称、制作过程、味道、营养等,精通厨艺的小璐爸爸对服务员此举大加赞赏,并表示度假的这几天都会在该餐厅吃晚饭。晚饭过后,小璐一家人,拿着艾美酒店赠给顾客的《非常勿扰2》拍摄时的宣传册,漫步在石梅湾的沙滩上,湿润的海风轻拂着面庞,细腻绵软的沙滩让他们忘记了一切的烦恼。那个夜晚,舒淇和葛优也是在这个沙滩上诉说了对彼此的爱吧!小璐爸爸妈妈牵着手,感受着那样浪漫的爱。一家人,就那么幸福地走在这个度假天堂的沙滩上…… 案例分析: 人的知觉过程是一个有组织、有规律的心理过程。这些有规律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

旅游心理学的案例分析

1、客人希望朋友随团活功! 用完早餐后,地陪小胡带领旅行团准备登车外出游览。一个客人过来与小胡商量,说在当地他有两个朋友,能否让他的朋友今天一起随团活动。小胡怕影响全团的活动就没有答应。那位客人解释说,他与那两位已有好多年没有见面了,昨晚才与他们联系上,现在他的朋友已来到了宾馆,最好能同意让其随团参观游览,所发生的一切费用由他承担。小胡还是没有答应。那个客人很生气,认为小胡不通人情,不为容人着想。最后客人只好暂时离开团队与他的朋友单独活动。几天后,旅行社收到了一封对小胡的投诉信,经理对此事情进行了调查后,就批评了小胡。小胡感到很委屈,认为自己是为了全团的利益考虑才拒绝客人的朋友随团活动的。 正确处理方法: (导游不了解游客的心理---导游和游客各是什么心理?)有的旅游者到某地后,希望亲友随团活动甚至到外地去旅行游览,当旅游者向导游人员提出此类要求时,导游人员应先征得旅游团领队和其他成员的同意,再与旅行社的有关部门联系。 如旅游者的亲友被同意随团活动的话,一般应请其先到旅行社办理人团手续(出示有效证件,填写表格,交纳费用等)。若是外国的外交官希望随团活动,应请示旅行社,严格按照我国政府的有关规定办理。如果旅游者的亲友的身份是记者,应请示有关部门,获得批准后才能办理人团手续。

评析: 旅游者的亲戚、朋友、熟人希望与旅游者一起随团活动,这是人之常情,这样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导游人员应该按"宾客至上、服务至上"、"尽可能满足需求"的原则进行处理。无论以何种身份随团活动的客人,办理手续和缴纳费用后,都应当和旅游者一样享受同等待遇,导游人员应给予同等的热情服务。 对某些有身份的客人,礼貌礼仪上耍多加注意,以示尊敬。当客观条件不允许旅游者的亲戚、朋友、熟人随团活动时(如座位不够、客人的身份不明、有关部门不同意或其他客人不同意),导游人员应该耐心向客人进行解释,求得客人的理解。在本案例中导游员小胡应该尽量满足客人的要求。 2、某日傍晚,一香港旅游团结束了“广州一日游”,回到了下榻的饭店。然而,不到十分钟,旅游团的一位中年女领队就光着脚来到了大堂,怒气冲冲地向前台投诉客房服务员。原来,早晨出发时,这位女领队要求楼层客房服务员为房间加一卷卫生纸,但这位服务员却只将这位客人的要求写在了交班记录本上,并没有与接班服务员特别强调指出。结果,下一班次的服务员看到客房卫生间内还有剩余的半卷卫生纸,就未再加。结果,这位客人回来后,勃然大怒。无论前台的几个服务员如何规劝、解释,她依旧坚持光着脚站在大堂中央大声说:“你们的服务简直糟透了。”引来许多客人好奇的目光。值班经理和客务部经理很快赶到了,

2020年自考《旅游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一)

2020年自考《旅游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旅游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 2.气质是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 特征。 3_需要是旅游消费积极性的源泉。 4( .知觉) (选择性) 是指知觉在一定的时间内并不感受所有的刺激,而仅仅指向能够引起注意的少数刺激。 5.封闭_原则是指若干个刺激共同包围一个空间,有形成同一知觉形态的倾向。 6晕轮现象指的是从对象的某种特征推及对象的整体特征,从而产生美化或丑化对象的印象。 7.旅游消费的学习,意指人们学习正确地使用旅游产品。 8.态度的信息量和信息种类的多少是旅游消费__偏好_形成的重要依据。 9.卡特认为,人格由16种各自独立的特性因素构成。 10.典型的家庭形态有两类:核心式家庭和延续式家庭。 11.儿童自我状态其典型的行为模式有两种:自然式和服从式。 12.从市场营销角度,一些专家将旅游者划分为四种类型:封闭型、半封闭型、开放型、活动型。 13.旅游职业对服务人员意志的要求必须具备: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坚韧性。

14.职工的能力差异主要表现在三方面:能力发展水平差异、能力类型差异和能力表现早晚差异。 15.强化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斯金纳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6.群体的领导方式分为专制式、民主式和放任式三种。 17.正式沟通是通过组织明文规定的渠道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沟通。 18.1964年美国的布莱克博士和莫顿博士提出了管理_方格理论。 19."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是企业管理的四条原则。 20.组织变革的动力主要来自组织内部环境和组织外部环境两个方面。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小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误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1.多血质人的行为: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易转移、兴趣易变换,外倾。(√) 2.依据动机在旅游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可以把动机区分为主导动机和次要动机。(√) 3.任何旅游决策都包含有风险和不可知因素。(╳) 4.文化是旅游消费者环境中影响旅游消费行为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5.注重实用、追求档次是中年消费者的心理。(╳)

心理学教学案例及考试精彩试题

第一章 1、刘连仁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帝国主义掠去当矿工,他不堪日本矿工的奴役生活,跑到北海道深山,过了13年穴居的野人生活。1958年回国时,听不懂也不会说话,没有正常人的心理状态。这说明了什么? 解释说明:这说明人的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心理是脑的机能,客观现实是心理发展的源泉,社会实践是心理发展的桥梁。 2、人类的后代在婴儿时被狼叼走并在狼群中长大的“狼孩”,虽然具有人脑的特征和人体的外形,然而却不会说话,不爱劳动,只会象狼一样爬行、嚎叫和吃生内。这是为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解释说明:这说明人的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心理是脑的机能,客观现实是心理发展的源泉,社会实践是心理发展的桥梁。 第二章 1、在安静的教室里,突然一位同学的铅笔盒掉在地上,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朝他望去。试用心理学的原理解释之。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2、有的女生能一边看电视,一边打毛衣,电视看得明明白白,毛衣也打得一针不错。试用心理学的原理解释之。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的特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心二用”。 3、有些杂技演员可以脚踩在晃板上保持平衡的同时手里抛接好几个球。试用心理学的原理解释之。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的特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心二用”。 4、大家平时有时间都喜欢看一些著名电影和电视剧,其中的画面给我们美妙的视觉享受。请说明电影和电视剧是运用了什么心理学原理。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感觉后像。当刺激对感官的作用停止以后,我们对刺激的感觉并没有立即停止,而是继续维持一段很短的时间,这种现象叫感觉后像。 5、我们发现厨师做菜越来越咸,请用学过的心理学原理分析此种现象。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感觉适应。当刺激持续地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对刺激的感觉能力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适应。 6、在花店里呆久了,就不觉得里面有多香了。请用学过的心理学原理分析这种现象。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感觉适应。当刺激持续地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对刺激的感觉能力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适应。 7、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请用学过的心理学原理分析此种现象。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感觉适应。当刺激持续地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对刺激的感觉能力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适应。 8、喝过苦的东西后,喝白开水都觉得甜。试用心理学的原理解释之。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感觉对比。当同一感官受到不同刺激的作用时,其感觉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对比。 9、灰色正方形放在红色的纸上,看上去有点发绿;灰色正方形放在绿色的纸上,看上去有点发红。试用心理学的原理解释之。

旅游心理学试题及答案(1)

名词解释: 个性倾向性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思想倾向。游目标是人的旅游行为所要追求的预期结果在头脑中的一种超前反映,也可以说是满足人的旅游需要的对象或期望所达到的结果。 诱导是一种把旅客的需要变成一种在服务中便于接待的形式而进行工作。 成人自我状态是人格中支配理性思维和信息的客观处理部分,它对储存于父母的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中的信息加以检验,看其是否适合具体的情况。 心理风险指旅游产品或服务能否增强个人的幸福感、自尊心或改进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等问题。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交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带有一定倾向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规范决策是指人在解决一般性问题时,依据长期处理此类问题的经验迅速作出决定的过程。 服务态度是服务人员对旅客和服务工作的一种行为倾向。领导是指引和影响他人或群体在一定条件下实现某种目标的行为过程。 组织结构指在组织理论指导下,经过组织设计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模式。或指于工作任务如何进行分工、分组和协调合作。 态度是一个人以肯定或否定的方式估价某些抽象事物、具体事物或某些情况的心理倾向。 群体压力指群体规范对其成员所具有的无形的约束力。旅游需要推动人们进行旅游活动以得到某种满足的感受状态。 性格一个人对待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惯常的行为方面的心理特征。很大程度是一个人思想品德、世界观的标志。刻板印象指在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印象。 旅游动机是推动人们进行旅游活动,并使人处于积极状态以到达一定目标的动力。 客我交往是指旅游服务人员同旅客之间为了沟通思想、交

流感情、解决在旅游活动中共同关心的某些问题,而相互施加各种影响的过程。 沟通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或群体,通过一定的联系渠道传递和交换各自的意见、观点、思想、情感与愿望,从而达到相互了解、相互认知的过程。概括地说,沟通是意义的传递与理解。激化功能服务工作中服务人员本身工作上不热情、不主动、不耐烦、致使旅客产生情绪波动、理智失控、心理冲突加剧的心理作用。P151旅游环境:是一个包括旅游中的客体、活动以及旅游项目的复杂的知觉环境 应激:对外界刺激或激励等环境因素所做出的行为上或心理上的反应 管理幅度又称管理宽度,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中,管理人员所能直接管理或控制的部属数目。 社会阶层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在社会的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 服务时机服务人员为游客提供服务的“火候”与“机会”。 激励理论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总结。 “管理方格”理论一个衡量管理者行为倾向的态度模型,横坐标表示管理者对生产的关系程度,纵坐标表示管理者对人的关心程度。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 意志人们为了实现预定目标而自觉努力的一种心理过程。 旅游心理学是研究旅游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的科学,主要包括旅游消费行为、旅游服务行为、旅游企业管理行为。 人格特质是能引发人们行为和主动引导人的行为、并使个人面对不同种类的刺激都能作出相同反应的心理结构。挫折在心理学上指个体动机性行为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体动机不能获得满足的情绪状态。 "社会人" 假设“社会人”对社会需要和自尊需要的重视,高过对物质利益的需要。所以管理中要重视职工之间的人际关系,提倡集体奖励等措施。 旅游诱因(P44) 从旅游者角度看,诱因是指旅游者所追求的对象精神的、物质的享受。

心理学案例分析25556

六、实例分析题(请运用所学过的心理学知识,对下列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要求原理运用恰当、条理清楚、言之有理。) 1、在美国人们为了保护鹿,就杀掉了鹿的天敌──狼。于是鹿的数量剧增。鹿们由于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结果体态变得蠢笨,植物因为鹿群迅速繁殖和践踏而调零,继而鹿由于缺少充分的食物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捕捉而大批死亡。无奈,人们又只有把狼再请进来,鹿们又恢复了蓬勃生机。 试分析引狼捉鹿与“磨难教育”的关系,如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 2、甲同学表现为兴奋,易激动,以奔放不羁为特征;乙同学表现为抑制,胆小、脆弱、消极、防御等品质,试分析甲乙二位同学各属什么气质类型,应该怎样对其教育。 3、1920年,在印度西北部的山区,发现两个“狼孩”。当她们回到人间时,仍用四肢行走,膝盖着地,用嘴舔地面上的水;不肯穿衣服,怕强光,深夜嚎叫。其中一个名叫卡玛拉的女孩大约七、八,其智力仅相当于在人类社会生活中6个月婴儿的智力水平。这一事例说明了什么? 4、某校有一名初中生,其特点是:情绪发生慢,心理平衡,善于克制忍让,生活有规律,爱思考,喜独居,内心少外露,注意力不易转移,做事心细,认真、仔细、谨慎,习惯做熟悉的工作,适应新环境慢,接受新事物慢。根据上述特征,判断该生气质类型,并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 5、全世界每年至少有100万人,因吸烟而死亡。目前在大学校园里,也有相当一批学生吸烟。据一项调查,抽烟的比例高达70%,而且有逐年上升趋势。结合你自己对周围的观察,加以分析,请说出吸烟大学生们种种心态?

6、1968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了一个实验。他从小学每个年级中抽出部分学生,进行所谓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试,学生名单交给任课教师。实际上,罗森塔尔并末做任何真正实际的测验,只是随意抽取部分学生的名字,在这些学生中,有的是教师意料到的,有的却不然。过了一学期后重测,发现那些随意抽出的学生各方面都获得了较大的进步,成绩明显提高。上面这一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受到哪些启发? 7、某初中班有两位同学,甲常常表现为:温柔、合顺,对事物观察敏锐,反映敏感,体验深刻,想象丰富,在活动中不敢表现自己,做事小心谨慎,缺少省略,课堂表现很守纪律。而乙生表现为:动作迅速,精力充沛,热情洋溢,爱发脾气,情绪产生快而强,难以自制,理解问题常比别人快,活泼直率,粗心大意,坚持已见。根据上述特征,判断甲、乙两位同学的气质类型,并分析两种气质类型积极与消极因素,而后提出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8、根据《论语》记载:有一次,孔夫子与学生公西华正在座谈,子路来向孔子请教“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吗:”孔子答:“有父兄在,为什么急于行动呢?”一会儿,冉由也来请教同样的问题,孔子说:“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公西华不明白教师为什么对同一个问题给予不同的回答。孔子解释说:“子路总是好胜,我是有意让他遇事后退一步,冉由畏缩,我是有意鼓励他遇事极力向前。”孔夫子向学生施教的心理依据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9、电影《青松岭》有这样的情节:车夫钱广每次到下坡转弯处的一棵大树旁就使劲抽打辕马,马便狂奔跑起来。后来,车夫换成了万大叔,当他赶车行至大树旁时,并未抽打辕马,马却也狂奔起来,差点儿出了危险。辕马狂奔是什么心理现象?它是如何形成的?

心理学案例论文

摘要:在新时代下,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需要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在中学教学阶段,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显,主要是因为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成长中有憧憬,也有迷茫。而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被广泛应用到中学心理健康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案例为基点,在引导学生学习、理解抽象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教学;定位;分析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 所谓的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点的教学方法,在讲授、分析案例的基础上,有利于学生学到更多“活”的知识。在中学教学阶段,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助人、自助能力是其核心目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能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全方位分析案例,给学生展示感性的知识,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掌握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使其对该课程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它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交流环境,为学生创造更多展现自己的机会,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在互动中引导学生更好地成长。主要是因为案例教学法本身就是一个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它不同于传统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学生智力的开发。此外,它有利于教师更好地融入到学生中,贴近、鼓励学生,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现自己的机会,在参与课堂教学的同时,不断树立信心。 二、新课改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教学定位分析 1.以实际教学为基点,定位案例选择。在中学心理健康教学中,从已有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定位案例是非常重要的。在充分利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准确定位教学原则,使看似毫无关联的三者巧妙地融入,相辅相成,不断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以此为基础,合理选择教学案例,准确定位,使选择的教学案例更加客观、合理,符合教学任务的客观要求,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又和教学内容紧密相连,能够使枯燥、乏味地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应用到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2.以学生角度为媒介,定位案例选择。在选择案例的时候,教师需要充分了解中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心理特点,以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为基点,对教学案例进行合理化的定位,使所选择的案例更具实践性。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不同方面入手,比如,心理测试、团体训练,去了解班级中的每位学生。同时,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尊重他们各自的人生观、价值观乃至世界观,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尽可能和学生达到共情。在此过程中,教师才能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当下关注的热点话题、感兴趣的方面,为准确定位案例选择作好铺垫。 3.以心理学角度为纽带,定位案例选择。教师想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去定位教学案例,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化的技能,需要整理一些经典的个案,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能够充分展现教学目标的个案,巧妙地引入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全方位的分析、讲解。在选取个案的时候,如果选取的是以往咨询类型个案,必须遵循心理咨询师守则,规避其中的私人信息,个案咨询的年限、时间、地点,甚至是个案的结果,这样才能对个案当事人起到保护作用。如果选取的是世界上著名的开放学经典案例,不需要对很多方面进行规避,但需要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意识到案例整理、分析的重要性,多收集一些不同类型的案例,在需要的时候,能够迅速取用,不需

旅游心理学案例

第一章 长城脚下的尴尬一幕 来自美国的史密斯先生已60多岁了,在与中国的H公司进行业务交流之余要登一登著名的万里长城。H公司特意聘请某旅行社的年轻导游小李亲自陪同。来到八达岭下,考虑到史密斯先生已年过六旬,小李就非常殷勤地进行搀扶。没想到此举却令史密斯先生大为不快,他不客气地说:"李先生,如果我没有能力自己登上长城,我今天就不会到这里来的!" 分析:小李的服务态度不能说不"好",可为什么反而令史密斯先生不满呢?这说明,服务工作能否做到游客的心窝里,不在于你的服务是否热情、周到,而在于你所提供的服务是否符合游客的需要。尊老爱幼在中国被视为美德,而对一个美国老人,他需要的不是因年老而获得的尊敬,而是对其健康体魄的肯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旅游者,心理面貌必然存在着差异,对服务会有不同的要求,我们只有首先对游客心理作以了解,才能谈得上向其提供有效的服务,那种不看对象、千篇一律的服务方式是无法令游客满意的。 谁是胜者 我所在的N学院,系里每年都组织老师外出旅游。旅游方式是我们事先选定目的地和行程路线,然后再请旅行社负责组织。经营同一条旅游线路的旅行社有很多家,我们就在与多家旅行社洽谈的基础上选定一家。那么谁将赢得我们这60多人的一个大团呢?这取决于旅行社派谁以及如何同我们进行洽谈。我们3月份的那次小浪底一王屋山两日游,就连续找了三家旅行社方才谈妥。 第一家A旅行社派来的业务员手里拿了一脊各旅行社的价目表,一再强调A 旅行社的定价是同行中最低的,比其他旅行社的定价低10-20元/人。而当我们问及详细的服务标准,如坐什么车,乘什么船,派什么导游时,他都没能及时做出明确回答。这难免使我们对A旅行社的服务产生疑虑。一年中难得集体出游这么一次,我们考虑的重点显然不在于多花或少花十块二十块钱。 第二家B旅行社派来的业务员显然是一个生手,他似乎远没料到我们会问那么多那么细的问题,例如几点儿分到达哪里?在哪儿吃饭最合适?年轻人爬山需花多长时间?年龄大的人又需要多长时间等。他对一些细节问题不甚明了,所带的资料也很不充分,就一趟又一趟地返回旅行社准备资料。最后,经过几个来回的折腾,总算以其诚恳、热情打动了我们。我们就问了最后一个问题:"如果让你们带团,你们会为我们派一个什么样的导游?"这小伙子不假思索地回答:"谁负责联系的团队,谁就当导游。"显然,在这最后的关口,B旅行社败下阵来。 第三个与我们洽谈的是C旅行社的业务员,他似乎对我们可能问及的所有问题都早有准备。在准确流利地一一解答了我们所关注的问题之后,他补充道:"你们是高等院校的老师,又是这么大的一个团队,我们将派出我社资历最深的优秀导游来为你们带队……。" 最后,我们选中了C旅行社。 分析:对于旅游产品,消费者在出行之前,所能识别的只是它的一部分内容,即旅游线路和价格,而对其所包含的另一部分内容,即服务状况,消费者却无法识别。如何选择呢?这就看旅游经营者如何宣传展示自己了。从本案例可以看出,旅游者选择哪家旅行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各旅行社的洽谈情况。比较A、B、

旅游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1.能力、气质、性格都属于( D )。 a.人的心理 b.个性心理倾向 c.心理过程 d.个性心理特征 2.由于总服务台对旅客留下了良好的影响,这位旅客就认为这家饭店其他方面的服务肯定不错。这属于知觉的哪种心理定势?( A ) a.晕轮效应 b.首次印象 c.刻板印象 d.经验效应 3.某人早上出门看到一张似曾相识的面孔,不小心却被身边疾驶的自行车撞了一下。这可以用哪种知觉原理来解释?( C ) P49 组织性的相似原则 a.组织性 b.解释性 c.选择性 d.关联性 4.以下哪些是属于旅游动机中的社会原因动机?( A ) a.自我提高 b.学习知识 c.宗教信仰 d.闲暇和消遣 5.下列选项中哪一个不是态度的特性。( D ) a.稳定性 b.对象性 c.情感性 d.价值性 6.当你发现客人对服务项目兴趣不大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办?( B ) a.控制积极性、继续服务 b.提高积极性、继续服务 c.控制积极性、暂停服务 d.提高积极性、暂停服务 7.下列( C )不是客我交往特殊性的主要表现。 a.不稳定性 b.有利性 c.客观性 d.主观性 8.服务人员在工作中由于对客人不够热情、不主动、不耐心,这使客人产生情绪波动,心理冲突加剧。这可以用心理学上的什么功能来解释?( C ) a.感化功能 b.感召功能 c.激化功能 d.逐客功能 9.小张爱发脾气,在小李认为这是他的个性,他并不介意,并能和小张保持经常的来往。他们的这种关系属于以下哪个人际关系形成阶段?( D ) a.定向阶段 b.探索情感交换阶段 c.情感交换阶段 d.稳定情感交换阶段 10.下列选项中哪一个不是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基本要素?( C ) a.品格因素 b.才能因素 c.资历因素 d.感情因素 11.旅游者在作出旅游决策时,会受到____的双重影响。( D ) A.旅游环境与个性心理特征 B.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C.心理状态与社会环境 D.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 12.一位旅游者刚进入饭店就遇到了一位服务态度恶劣的行李员,于是该旅游者就认为这家饭店其它方面的服务肯定很糟糕。这属于(B ) A.首次效应 B.晕轮效应 C.刻板印象 D.经验效应 13.著名的____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C ) A.法国 B.德国 C.美国 D.英国 4.旅游行为的社会限定因素主要指( C )

旅游心理学案例分析

旅游心理学案例分析 1、一位客人来到总台,在办理入住手续时向服务员提出房价七折的要求。按酒店规定,只 向住店六次以上的常客提供七折优惠。这位客人声称自己也曾多次住店,服务员马上在电脑 上查找核对,结果没有发现这位客人的名字,当服务员把调查结果当众说出时,这位客人顿 时恼怒起来。此时正值入住登记高峰期,由于他的恼怒、叫喊,引来了许多不明事由好奇的 目光。 问题:(1)、服务员应如何处理类似事件? (2)、处理类似事件应特注意什么问题? 2、小王是X酒店销售人员,工作勤勤恳恳,对客人的服务也很周到,为酒店争取了不少客户。然而,让小王不解的是,他所争取的客户价格较低。在小王进行推销时,对方往往会提 出不可能支付这个房价;或者对方提出因为是老关系,希望能给多的优惠;否则会选择别的酒店,这时小王总是会答应对方的要求,向对方作出让步。这样与其他经验丰富的销售人员 相比,小王给予客户的价位通常降低20%,从而造增人多而收入少的现象。而且由于小王 给许多客人低价,还影响到其他客人相互比较,而抱怨公司不公平,有的人说公司对报价 那么高,但实际收费却如此低,是不是也宰客了?”酒店内部也抱怨忙了半天,没带来什么 效益。”员工讽刺销售部没什么本事,只会打折。”对此小王十分苦恼,他希望能尽快改变 这一状况。 问题:(1)小王在销售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他应如何提高自己的销售技能? 3、某饭店是一家接待商务客人的饭店,管理很严格。总台主管小王和其他两位服务员值班, 11时进来了两位客人,小王很礼貌地招呼客人,并热情地向客人介绍饭店的客房。听了小王的介绍,客人对饭店的客房非常满意,同时,他们告诉小王,由于他们是商务客人,公司对他们出差住房的报批价格有规定, 希望能给予他们房价的七折优惠。但是饭店规定总服务 台主管只能有房价八折的权限,况且部门经理早已下班回家,小王想是否多销售两间客房对 自己也没多大关系,还是非常礼貌地拒绝了两位客人的要求。最后两位客人不得不失望地离 开了这家饭店。 问题:(1)造成这客人离开的原因是什么?

旅游心理实质的三个实例

旅游心理实质的三个实例 长城脚下的尴尬一幕 来自美国的史密斯先生已60多岁了,在与中国的H公司进行业务交流之余要登一登著名的万里长城。H公司特意聘请某旅行社的年轻导游小李亲自陪同。来到八达岭下,考虑到史密斯先生已年过六旬,小李就非常殷勤地进行搀扶。没想到此举却令史密斯先生大为不快,他不客气地说:"李先生,如果我没有能力自己登上长城,我今天就不会到这里来的!" 分析:小李的服务态度不能说不"好",可为什么反而令史密斯先生不满呢?这说明,服务工作能否做到游客的心窝里,不在于你的服务是否热情、周到,而在于你所提供的服务是否符合游客的需要。尊老爱幼在中国被视为美德,而对一个美国老人,他需要的不是因年老而获得的尊敬,而是对其健康体魄的肯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旅游者,心理面貌必然存在着差异,对服务会有不同的要求,我们只有首先对游客心理作以了解,才能谈得上向其提供有效的服务,那种不看对象、千篇一律的服务方式是无法令游客满意的。 谁是胜者 我所在的N学院,系里每年都组织老师外出旅游。旅游方式是我们事先选定目的地和行程路线,然后再请旅行社负责组织。经营同一条旅游线路的旅行社有很多家,我们就在与多家旅行社洽谈的基础上选定一家。那么谁将赢得我们这60多人的一个大团呢?这取决于旅行社派谁以及如何同我们进行洽谈。我们3月份的那次小浪底一王屋山两日游,就连续找了三家旅行社方才谈妥。 第一家A旅行社派来的业务员手里拿了一脊各旅行社的价目表,一再强调A旅行社的定价是同行中最低的,比其他旅行社的定价低10-20元/人。而当我们问及详细的服务标准,如坐什么车,乘什么船,派什么导游时,他都没能及时做出明确回答。这难免使我们对A 旅行社的服务产生疑虑。一年中难得集体出游这么一次,我们考虑的重点显然不在于多花或少花十块二十块钱。 第二家B旅行社派来的业务员显然是一个生手,他似乎远没料到我们会问那么多那么细的问题,例如几点儿分到达哪里?在哪儿吃饭最合适?年轻人爬山需花多长时间?年龄大的人又需要多长时间等。他对一些细节问题不甚明了,所带的资料也很不充分,就一趟又一趟地返回旅行社准备资料。最后,经过几个来回的折腾,总算以其诚恳、热情打动了我们。我们就问了最后一个问题:"如果让你们带团,你们会为我们派一个什么样的导游?"这小伙子不假思索地回答:"谁负责联系的团队,谁就当导游。"显然,在这最后的关口,B旅行社败下阵来。第三个与我们洽谈的是C旅行社的业务员,他似乎对我们可能问及的所有问题都早有准备。在准确流利地一一解答了我们所关注的问题之后,他补充道:"你们是高等院校的老师,又是这么大的一个团队,我们将派出我社资历最深的优秀导游来为你们带队……。" 最后,我们选中了C旅行社。 分析:对于旅游产品,消费者在出行之前,所能识别的只是它的一部分内容,即旅游线路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