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文化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中西方的生活习惯、语言表达以及社交礼仪三方面来阐述中西文化的差异,并且会通过实际的例子来分析导致差异的原因,同时也鼓励大家尊重差异。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性尊重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果我们能过了解并且尊重这些差异,这会对日后个人在中西方的交流方面会有所帮助。下面我会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一、生活习惯
我会从一些例子来分析,其中有些例子通过我平时观察到的,有些是从曾经留学海外的老师告诉我的。
例子一:记得之前有荷兰的交流生来我们学校,那时候的天气正是夏天,据我所观察到,这时候我们的同学尤其是女同学都会很自然地撑起雨伞,而荷兰的学生却觉得奇怪,为什么太阳出来了还要撑伞呢?
分析:我认为导致这一差异有两个原因,分别是天气和传统的文化观念的不同。由于在西方,他们的天气情况不同,阳光明媚的日子也许不多,所以太阳出来时候,他们认为要尽情地去享受阳光,他们也有晒太阳的习惯,有老师也曾告诉我,她在国外时发现即使是在冬天,如果太阳出来了,外国人也会穿短袖的衣服,尽情享受阳光。而且,我也看见过我们的外教老师在冬天里也是只穿一件短袖衣服。在传统的文化方面,中国人会认为:“一白遮三丑”。因此,在夏天的时候,我们会很自然地去撑起雨伞,尤其是女孩子,因为在我们眼里,白皙的皮肤对女孩在来说是美丽的标志。况且中国人晒太阳时会顾虑很多,如紫外线的辐射,皮肤癌等等。以上是一个生活的小细节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例子二:我也听来说在西方很多国家有这样的习惯,人们喜欢早上起床才洗澡,还有吃完早餐才刷牙,而且在图书馆里面他们有人会坐在地上看书。
分析:以上的这些习惯对于中国人来说可能会不能接受,因为睡觉前先洗澡,早上起床先刷牙再吃早餐,这是中国人约定俗成的习惯,也是卫生习惯。在图书馆里,我们也会认为坐在地上看书会弄脏衣服,而且是不文明不爱干净的表现。然而,在西方,他们会认为在早上是一天的开始,需要以饱满的精神来迎接新的
一天,早上洗澡会让他们更精力充沛。
另外,他们认为吃完早餐再刷牙是干净的表现。再次,在图书馆里坐在地上看书,在西方国家是很平常的事。相反,如果在中国,按照我们上班上学的时间,不可能早上洗澡,更不可能吃完早餐在刷牙,因为我们很多时候都会在饭堂或者其他地方吃早餐,我们也不可能随身带上一把牙刷。还有,如果我们要和西方的朋友约定吃早餐时,也要注意不要太早,因为他们还要洗澡。
至于图书馆,对于他们来说,看书时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休闲的方式,所以他们的图书馆和我们的有很大的差别,在他们的图书馆里会放置有沙发,人们可以坐在沙发上看书,而我们的却是书桌和椅子。还有,中西方国家的图书馆的外表建筑也有所不同,他们一般会有一个拱形的门,因此,当时荷兰的学生来我们的学校时,对我们的图书馆不是很感兴趣,这也能理解的,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我们的图书馆的建筑太现代了,至少也要有个拱门。至于这个拱形门是受西方文艺复兴时候的文化的影响,拱形门对他们来说是智慧的象征。
例子三:曾经在一所大学里面,教授要求学生在某一里按时上交论文,而结果大家上交的时间还是不同,有提早的有推迟的,也有按时的。
分析:由于各国的学生的时间取向是不一样的。时间取向可以分为单一取向(monochromic)和多时间取向(polychromic)。单一取向会把时间看得很重,不想浪费每一份每一秒,而多时间取向会把时间看成永不停歇的河流,浪费一秒还会有源源不断的时间。瑞士、德国以及美国的大部分地方都属于单时间取向,而拉丁美洲、中东阿拉伯地区以及撒哈拉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属于多时间取向,因此,所以会出现例子中所说的上交时间不一的现象。有时候后多时间取向早中国也有所体现,如,某公司规定2:30开会,而实际上会议是在3:00才正式开始,很多人会选择在2:45才来到开会现场。
此外,时间取向还可以分为过去取向(past time orientation)、现在取向(present time orientation)和未来取向(future time orientation)。中西方的时间取向与其历史背景是紧密相关的,中国人倾向于过去取向,经常回顾历史,而西方人倾向于将来取向,喜欢放眼未来。举一典型的例子,在颁奖典礼上,中国人说获奖感言时经常会去感想曾经帮助自己的人,而西方人往往不是,他们会更注重说今后要如何做得更加好。
二、语言表达
在语言方面我会通过一些谚语及日常的交谈来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例子一:Think twice before you leap.
分析:这是一句很常见的谚语,我们都会翻译成“三思而后行”。也许你会问为什么西方人想两次就行了,而我们要想三次呢?如果我们我门把twice翻译成three,西方人还能听得懂吗?这就是文化的差异,对于他们来说想两次就够谨慎了,而我们需要三次。此外,翻译时我们也不能做到逐字逐句地翻译,只能寻找最接近的、最贴切的意思来翻译。
例子二: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时。)
A lucky dog(幸运儿)
分析:在中国,我们会认为狗是很低贱的动物,且含有贬义,如,狗胆包天、猪朋狗友、狼心狗肺、狗急跳墙等,基本上不会把人比作狗,而西方人却对狗情有独钟,有关狗的谚语有很多,这些表达方式也是受到不同的价值观影响的结果。
例子三:Don't throw stones in a glass house.
分析:千万不要直译为“住在玻璃房子里的人,不应扔石头”。因为这只不过是表面的意思,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有错,就不要去责怪别人,因此可译成“己有过,勿正人”或“责人必先责己”。也不要误以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这样的比喻,我们中国人很难理解,我们不会和住玻璃房子的联想起来,这也体现了文化的差异。
三、社交礼仪
在这方面,我会通过一些日常的生活例子来分析。
例子一:在接到礼物时西方人会马上拆开以示感谢。在介绍陌生人时,会先介绍女士给男士。当有女士进入房间时,男士要站立起来以示欢迎。还有,男女见面时,如果女士主动地先伸手出来和男士握手,男士才可以和女士握手,否则不行。西方还有吻手礼的风俗。
分析:这些都是中西文化的差异。在中国,我们在接到礼物时如果马上拆开反而会显得没有礼貌。在西方一般都会遵循女士优先的原则,所以无论是在介绍还是迎接客人时,首次见面,都会尊重女士的,这些对于中国人来说会有些奇怪,因为中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女子一般都要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