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汉儒“逆取顺守”的治国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汉儒“逆取顺守”的治国思想
“逆取顺守”一词出自东汉班固《汉书.陆贾传》:“且汤武逆而以取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所谓“逆取”,是说凭借武力夺取权利,尤其是夺取国家政权。大凡要推翻一个政权,多数是凭借武力取得成功的,从正统的立场来看,背叛国君造反夺取国家政权,肯定是不合法的,所以称之为“逆”。所谓“顺守”,是说既已取得成功,就要顺应民心,遵循常理,推行各种安抚民心的政策,以治理国家守住胜利的成果。
其实打天下如何,根本就没必去翻旧账,不管所用手段是什么,既然把天下打下来,就要守,就要巩固政权,而守天下,就一定要上从天意,下顺民心,做到民心所向,从打天下到守天下,本身就是一个重新建立政治合法性的过程。
古今中外,在政权更替中,无不遵循这一原则。汉高祖刘邦的出身低微,一个只掌管十里之地的亭长,本来是每天呼朋唤友吃吃喝喝混日子,被逼无奈通过扯旗造反,最终取得天下。凭借着枪杆子在马上打了天下,治理天下总不能也是打天下的套路,刘邦知道自己的斤两,就依靠手下一众文臣谋士出主意,通过对秦失天下,汉得江山的总结,权衡利弊,发布仁政,收拢民心,进一步巩固了政权,这也正是“逆取顺守”这一治国思想在当时提出来的根本原因。
以清朝为例,初始入关,满清并不能正确处理满汉之间的关系,清朝统治者在各方面“首崇满洲”,无论是在皇太极、多尔衮和顺治
帝执政时期,还是在康熙八年(1669)五月玄烨亲政以后,这一国策基本不变。不管他们对汉族地主表示出多么友善,但一旦触及满族统治者切身利益,危及满洲贵族统治地位,他们“重满轻汉”的根本原则就充分反映出来了。
在多尔衮摄政时,颁布了被时下学者们称为“清初六大弊政”的六大政令:
一、圈地令
1644年十一月二十二日颁布圈地令,将凡近京各州县无主荒田及明皇亲、驸马、公、侯、伯、太监死于战乱留下的荒田分给诸王、勋臣、兵丁。1645年九月,清廷下第二次圈地令,圈地范围扩大到河间、滦州、遵化。直隶的顺德府、山东济南府、德州、临清、江苏的徐州、山西的潞安府、平阳府、蒲州因驻扎八旗兵,这些地方的无主荒田也分给他们。1647年正月第三次圈地,范围在顺天、保定、河间、易州、遵化、永平等42府。这三次圈地运动被圈的土地达16万余顷。
二、剃发令
1644年夏,多尔衮颁布剃发令。所谓剃发,是指男子必须依满洲习俗剃发:前部头发剃尽,顶发四周边缘剃去寸许,不遵令者当“逆命之寇”。顺治二年元月,大顺军受挫,清军攻下南京、苏杭后,清廷认为大局已定,重申剃发令,全国各地,限定10日之内,尽行剃发蓄辫。凡是不剃的、迟疑的、上表章请求保存明朝制度的,一律“杀无赦”,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全国因服饰、发式而被杀
的人不下几十万。
三、投充法
1645年春,多尔衮颁布投充法。投充法规定:第一、允许八旗官民招收贫民役使;第二、被投充的人是奴仆,主人可以买卖他们。造成的结果是任意逼迫汉人为奴的现象也随之日渐严重,在各地汉族人民中间引起了巨大的骚动,激化了满汉两大民族之间的矛盾!
四、逃人法
清兵入关后,八旗官兵将所俘的汉人和投充者当奴仆。由于忍受不了虐待,大批奴隶逃亡。1645年春,多尔衮颁布逃人法,下令:第一、对逃跑的奴仆严厉惩罚,将逃人鞭一百之后归还原主;第二、凡窝藏逃跑奴仆的人,本人处死,财产没收;第三、还要罪及邻居和地方官员。造成的结果是人人自危,严重地破坏了生产力,加深了人民的灾难
五、禁关令
清兵入关后,多尔衮就在1644年下令严令禁止汉人进入满洲“龙兴之地”垦殖,这就是“禁关令”。清初满洲人倾族入关后东北人口更加稀少,满清统治者视东北为“祖宗肇迹兴王之所”,借口保护“参山珠河之利”,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为了严格执行“禁关令”,从顺治年间开始,清朝政府不惜代价于满洲境内分段修筑了一千多公里名为“柳条边”的篱笆墙——满洲长城,也称柳条边墙、柳墙、柳城、条子边,至康熙中期完成。从山海关经开原、新宾至凤城南的柳条边为“老边”;自开原东北至今吉林市北的为“新边”。边墙以东的
满洲严禁越界垦殖,边墙以西则作为满清的同盟者蒙古贵族的驻牧地。
六、屠城
在清朝军队对于中原地区的征服过程中,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百姓如不顺从清王朝,敢于抵抗的,破城之后,大杀百姓。有名的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此外还有江阴之屠、昆山之屠、嘉兴之屠、常熟之屠、苏州之屠、海宁之屠、广州之屠、赣州之屠、湘潭之屠、大同之屠、四川之屠等等。杀戮情形,目不忍睹,惨绝人寰!
这六大弊政的颁布,毫无疑问的助长了本来就已经激化的满汉民族矛盾,造成极为恶劣的后果,延长了清朝初期中国的统一,加剧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灾难。除了这六大弊政,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更是大兴文字狱,借此彻底消除汉人的反清民族意识,康熙帝在位期间发生文字狱20多起,震动比较大的有庄廷垅《明史》案,戴名世《南山集》案;雍正帝尽管在位时间较短,但有案可查的近20起;乾隆帝在位时发生文字狱100多起,尤其集中在乾隆中期,是三朝中文网最密、文祸最多的时期,甚至达到疯狂、残酷与荒唐的地步。另外还有顺治末年到康熙初年朝廷颁布的迁界禁海令,先是在福建沿海实行,后又推广到广东和浙江沿海,清政府划定一个濒海范围,设立界碑,乃至修界墙,强制处在这个范围内的沿海居民迁移,有敢不迁移的,杀无赦,有敢越界的,也杀无赦。
清初的这一系列错误政策,造成清朝统治初期社会动荡不安,百
姓流离失所,社会生产力低下,极大的破坏了中原地区的经济;清廷加强对文人思想的控制,大兴文字狱,导致思想上“万马齐喑”,并且在编纂古籍时大肆销毁古籍;剃发易服,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汉族的文化传统;给旗人寄养的特权,使其迅速腐化等等,这就是典型的逆取而不顺守,统治者刚刚取得政权,奉行一系列高压政策,完全不顾国计民生,无视百姓死活,以武力强行控制民众,以至于百姓无心生产,国家的经济完全停滞不前,财政收入与支出难成正比。
康熙即位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统一战争,使局势趋向于稳定,清政府的统治大为巩固,同时开始注意恢复和发展生产,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政策:鼓励垦荒,陆续放宽垦荒起科年限;下令废除圈地令,所圈之地退还给百姓,又规定民间新垦田亩“永不许圈”,限制了贵族旗主的经济扩张,有利于自耕农民。通过这一系列的文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雍正帝登基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整顿吏治;加强和完善密折制度;设立军机处;改土归流,减轻西南少数民族的负担和灾难,促进了地区社会经济与文化的进步;摊丁入亩,促使人口增长,垦地逐渐增多,生产得到发展;废除贱籍,缓和了阶级矛盾。
乾隆即位,粉碎了准葛尔贵族的割据势力,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回归更是巩固了多民族的统一;在经济上重视发展农业生产,鼓励开荒,扩大种植面积,关心水利建设,发展商业并给予宽松政策,并采取相应的恤商政策。乾隆重视社会稳定,关心受灾百姓,执政期间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