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赏析)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赏析)复习参考资料
说明:本课程教材包括《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严家炎等主编)和《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谢冕等主编)两种,由于本学期同学们只领取到第一种,因此,本课程主要考核《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严家炎等主编)所涉及的作家作品,适当选取《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谢冕等主编)所涉及的部分作家作品。特此说明。
一、复习篇目
[精读篇目]
《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秋夜》、《天狗》、《荷塘月色》、《死水》、《再别康桥》、《子夜》、《家》、《骆驼祥子》、《边城》、《雷雨》、《雨巷》、《我爱这土地》、《小二黑结婚》、《金锁记》、《围城》、《白毛女》、《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百合花》、《“锻炼锻炼”》、《茶馆》、《永远的尹雪艳》、《小狗包弟》、《致橡树》。
[泛读篇目]
《凤凰涅槃》、《发现》、《一句话》、《雪花的快乐》、《偶然》《别了,哥哥》、《血字》、《我的记忆》、《我用残损的手掌》、《弃妇》、《我是一条小河》、《大堰河—我的褓姆》、《王贵与李香香》、《沁园春·雪》、《有的人》、《回答》、《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鱼化石》、《山民》、《礁石》、《乡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春天,十个海子》;《伤逝》、《春风沉醉的晚上》、《春蚕》、《林家铺子》、《寒夜》、《月牙儿》、《莎菲女士的日记》、《荷花淀》、《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华威先生》、《在其香居茶馆里》、《小城三月》、《我们夫妇之间》、《洼地上的“战役”》、《金大班的最后一夜》、《游园惊梦》、《受戒》、《异秉》、《陈奂生上城》、《十八岁出门远行》;《寄小读者》(七、十)、《背影》、《傅雷家书》、《怀念萧珊》、《我与地坛》、;《日出》、《三块钱国币》、《屈原》。
二、复习要点
知识类内容:上述作品的作者、体裁、核心意象或基本故事、主要人物、重要句子。
论述类内容:对上述作品展开主题思想分析、人物分析或意象分析、艺术特色分析。
赏析类内容:从思想内容及艺术表现等角度,赏析一首(或几首)诗、一篇散文或小说的片断。
三、复习策略
[论述类内容]
1、《狂人日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狂人日记》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型短篇白话小说,1918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鲁迅这篇作品通过对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揭露了从社会到家庭的“吃人”现象,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在思想上,《狂人日记》可谓五四新文学的一篇“总序”,它体现了文学上的彻底反封建的总体倾向。
2、如何认识阿Q形象及其意义?
基本思路: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一个杰出创造,其中的阿Q在中国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对阿Q形象的基本特征问题,学术界曾进行过长期的论争。目前学术界趋向于认为阿Q是一个落后不觉悟的、带有精神病态的农民形象。
阿Q首先是一个被剥夺得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他没有土地,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没有固定的职业,靠打短工、做帮工维持生活,是一个地道的赤贫的乡村劳动者。阿Q又是一个深受封建观念侵蚀和毒害,带有小生产者狭隘保守特点的落后、不觉悟的农民。他不敢正视现实,常以健忘来解脱自己的痛苦;他同时又妄自尊大,即瞧不起未庄人,又鄙薄城里人;他身上有“看客”式的无聊和冷酷,更有不少符合“圣经贤传”的思想;他身上有着畏强凌弱的卑怯和势利,在受了强者凌辱后不敢反抗,转而欺侮更弱小者。阿Q的这些小生产者
的弱点和深刻的传统观念,说明他是一个不觉悟的落后农民。
阿Q的不觉悟,更突出地表现在他对“革命”的态度和认识上。虽然阿Q成了未庄第一个起来欢迎革命的人,但是,他对革命的认识十分幼稚、糊涂、错误,仍然是带着传统观念来理解眼前的革命的。阿Q的革命观是封建传统观念和小生产者狭隘保守意识合成的产物。作品通过对阿Q的遭遇和阿Q式革命的描写,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之所以归于失败的历史教训。
阿Q思想性格最突出的特点是他的精神胜利法:用夸耀过去来解脱现实的苦恼;用虚无的未来宽解眼前的窘迫;用自轻自贱来掩盖自己所处的失败者的地位;用健忘来淡化所受欺侮和屈辱。总之,阿Q在实际上常常遭受挫折和屈辱,而精神上却永远优胜,总能得意而满足。所凭借的就是这种可悲的精神胜利法。鲁迅把阿Q性格作为国民性的最劣表现加以鞭挞,意在暴露国民的弱点,以“提出病若,引起疗救的注意”,因而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阿Q正传》所揭示的阿Q精神,作为一种历史的和社会的“病状”,将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存在,它将作为一面镜子,使人们从中窥测到这种精神的病容而时时警戒。
3、天狗形象分析
《天狗》是《女神》中反映诗人的自我意识最突出的诗篇。在天狗这个意象中,我们分明能够感到“五四”个性解放给中国青年带来的巨大鼓舞。其中充满着生命的饥渴,同时又感到充溢着生命力的涌动;在生命力的流泻中感到狂喜和惊异。表面上是对一个传统故事的戏拟,诗的叙述者天狗讲述的是在内外两个不同方向上的追逐。在外向的层面上,他讲述一种吞食行为,不但吞食天体,还要吞食宇宙。通过这样的吞食,他将自身等同为一切光和能的总体聚合。在内向的层面,叙述者则是报告了一个穿透过程。他在将自己剥皮食肉吸血之后还要咬啮自己的心肝,最后进入神经,穿过骨髓,到达大脑。这两个内外空间在天狗叙说中的前后安排有着特定的作用:诗的前半部分的外向吞食行为被表现为一个能量积聚过程,诗的后半部分的内向穿透则是一种剧烈的能量宣泄。因此说,天狗的意象隐含着“吞食”和“穿透”这两个基本母题。前后空间的转换带来了意象的复合性和多义性。于是,“我便是我”不仅是对“自我”在时空延续上肯定,同样也是在时空极限处遭遇到自我时发出的惊呼,甚至“我的我”这种暴力的一致性也要面临自身的断裂。总之,“自我”在《天狗》的叙事中是个问题而不是一个答案,是困惑而不是灵感,是欲望的对象而不是欲望的源泉。最终使《天狗》的汹涌能量无处安放的原因是言说者自己身份的无法确定,无形中造成了“自我”的多重性。
参考阅读:试分析《女神》中的“自我”意象
人们一般认为,《女神》是郭沫若内心情感和情绪的自然流露,是青年郭沫若“自我表现”的产物。那么,该如何认识《女神》中的“自我”意象呢?“泛神论”是如何借助这个“自我”得到表现的?
①《女神》中的“自我”不是那种普通的抒情主人公,而是一个“大我”的形象,是“一的一切,一切的一”,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大自然与充满生命活力的人的统一。这种统一,蕴有鲜明的现代科学意识。正是通过歌颂“自我”与大自然,青年郭沫若所接受的泛神论的积极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万物有灵的思想一方面跟他当时蔑视权威偶像、张扬个性的精神相吻合,另一方面激发了诗人浪漫主义的艺术思维,把宇宙万物拟人化、诗化,视为有生命的抒情对象。在《女神》中,最突出地反映了诗人的自我意识的诗篇是《天狗》。此外,《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晨安》、《我是一个偶像崇拜者》等篇均表达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是动的精神的统一的命题。
②《女神》中对“自我”的歌颂又是与对旧我的否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凤凰涅槃》、《女神之再生》便是否定旧世界、歌颂新生的光彩夺目的诗篇。
③与否定旧世界、歌颂新生的主题相联系,郭沫若还热情歌颂了社会各个领域的旧传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