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个体道德建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个体道德建构

姓名学号班级得分

摘要:探讨了90年代以来大学生对社会道德状况的基本评价,分析了大学生对社会道德认知和评价过程中所反映出的自身道德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荣辱观,个体道德,社会主义荣辱观,建构

一荣辱观:个体道德的建构

(一)荣辱观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界委员联组讨论时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概括精辟,内涵深邃,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对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荣誉和耻辱,是荣辱观中的一对基本范畴,是指社会对人们行为褒贬评价以及人们对这种评价的自我感受。知荣辱,是人性的标志,是人区别于动物、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准。莎士比亚说过:“我的荣誉就是我的生命,二者互相结为一体;取去我的荣誉,我的生命也就不再存在。”在这里生命与荣誉结为一体。孟子云:“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朱熹解释道:“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也。有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故所系甚大。”

(二)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升华

荣辱观与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也是中华传统伦理学中最基本、最一般的道德范畴。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以‘仁”、“义’’为标准的荣辱观;管仲的一句“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更每每为后世道及。我国战国末期的思想家荀子认为,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此后,古人又提出了不少有关荣辱的格言,如“宁可毁人,不可毁誉”,“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立大志者,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等等。这充分说明古代的哲人志士将荣辱放到了与人格同样重要的地位。这种折射着中华民族精神的荣辱观,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灵魂。

二个体道德

(一)道德意识

道德意识有三个来源。一个是内在的,发自内心的,一个是外在的,或者说是社会的,还有一个是超越的。内在的道德意识,它是先天的,本能的,自然的。外在的道德意识可以包括超越的道德意识,二者都不是天生的,都是外在的,不是原来就具有的。社会道德意识是通过教育得来的,通过父母的传授、老师的培育、习俗的延续等等而获得的,是一种社会心理上的“范式”。超越的道德意识,与信仰有关。比如说,亚伯拉罕在与上帝签约时,上帝给他的第一条律令,就是“我是你的主人,你不可以信仰别的主”。所有超越的道德意识都有这个特点,首先要有信仰,然后才可能有道德意识。

(二)道德建设

首先,道德教育应从婴幼儿抓起。当孩子呱呱坠地开始,这个小生命就有饥饿、冷热、痛苦和舒适等感觉功能。首先他要吃,并能对周边的冷热做出反应,如果痛苦他就会哭,如果舒适他就会甜甜睡去。这时教育就已经开始,我们在满足他一般性需求的同时,要不断的让他适应环境,培养他生存的本能,当小孩对周边的事物有所反映时,父母就成了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都尽收孩子的眼里。

其次,就是学校的教育,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教材的编写、课程的设置、课外的公益活动的安排等等。通过法律来教育学生要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克制自己的冲动和情绪,追求合理的利益所得,认清什么行为是犯罪,什么是对社会有益,同时也向学生灌输一些法律知识,使他们知法、懂法,避免在未来的人生路上走向犯罪;通过课外的公益活动来践行道德教育。

第三、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所谓道德环境是对全社会而言。人一生能否做到遵法律、守道德的公民,除了上述必备的教育外还要有良好的道德环境。道德环境主要指:一是要有法治,有法治公理和道德才能得到彰显;二是要民主,只有民主人与人之间才有平等可言;三是要有道德示范。就是没个人都是善与恶的典范。一个人的行为不单单是自己,其实他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他人。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当前我国个体道德建设现状及原因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地发展,当今道德也在经历着逐步的发展与创新,特别是现今物质水平迅猛提高,社那么在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我们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我们道德的现状呢?经济的发展是否推动了伦理道德的进步和时代创新,还是在经济发展和道德发展交汇时,中国传统道德和现代道德进行转换时,道德的自身本质发生了变异,道德的素养逐步降低呢?

可是让人难以想象的是,当今的道德正在呈逐步下滑的趋势,甚至有的时候只能以底线道德来约束公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也是一件可悲的事情根据分析,当今道德滑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社会公德的沦丧,职业道德的扭曲和家庭伦理的弱化。

首先说社会公德,说起社会公德,要说得实在太多了,公德一般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是为维护社会正常生活秩序,而要求全社会公民共同遵循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它是人们在公共活动和生活中最内在也最坚固的道德防线。公德是社会道德的基石和支柱。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秩序、社会风气的好坏。而现今,有的人却丧失了公德。他们缺乏起码的文明礼貌,语言粗鲁、淫秽,三句不离“国骂” ;他们乱丢果皮、烟头、废物,随地吐痰,随处便溺,如入无人之境;瘾君子们看着“禁止吸烟”的警示照样吞云吐雾;人们在购票、购物、乘车时争先恐后,极少见到礼让三先;人与人之间缺少宽容、友爱,稍不如意就拳脚交加等等无一不是。就拿最近的事件来说吧,总有一些人在别人遇到危难的时候,视若无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走在路上看到有人摔倒,你还敢上去就救吗?不久前就曾发生过一件让人生死和翻新的事情,一位青年见一位老太太被车撞倒,上前扶起并送他到医院,可让人惊讶的是老太醒来一口咬定是青年撞得自己,缠住他让其赔给医药费,青年也相当激动,与老太的家人争辩甚至闹上了法庭,最终无果而休,青年赔偿了一半医药费,可这故事的结局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