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及分析化学第十二章色谱分析法

合集下载

《色谱分析法》PPT课件

《色谱分析法》PPT课件
死时间tm:不被固定相溶解或吸附的组分的保留时 间(即组分在流动相中的所消耗的时间),或流动 相充满柱内空隙体积占据的空间所需要的时间,又 称流动相保留时间
调整保留时间tR’:组分的保留时间与死时间之差值, 即组分在固定相中滞留的时间
tR' tR tm
或t
' R
tR
t0
保留体积VR:从进样开始到组分出现浓度极大点时 所消耗的流动相的体积

16(
t
' R
)2
W
5.54( tR' )2 W1 2
H eff L / neff
讨论:neff 和H eff 扣除了死时间,更能真实的反映柱效 k ,neff n理
小结
塔板理论的贡献:从热力学角度Hale Waihona Puke 提出了评价柱效高低的n和H的计算式
塔板数 n是色谱柱的特征参数。当色谱柱长度一定时,
2. 纵向扩散项(分子扩散项):B/u
产生原因: 峰在固定相中被流动相推动向前、展开 →两边浓度差
纵向扩散系数 B 2 Dg
— 弯曲因子( 1) 填充柱 1 空心毛细管柱 1
Dg — 组分在载气中的扩散系数(常数)
影响因素: B u tR ,B Dg
Dg

T

一般分类 液相色谱LC
分离方法
L-L分离
固定相
吸附在固定相表面的液体
液相-固定相 固定相表面键合的有机相
液固或吸附
离子交换
尺寸排阻
气 相 色 谱 GC (流动相为气 体)
气、液 气-键相 气-固定体
超临界流体色 谱 SFC ( 流 动 相超临界流体)
固体 离子交换树脂 聚合物中间隙 吸附在固定相表面的液体 固体表面键合的有机物 固体 固体表面键合的有机物

《色谱分析基础》PPT课件

《色谱分析基础》PPT课件

2020/11/14
选择内容:
第一节 色谱法概述
generalization of chromatograph analysis
第二节 色谱理论基础
fundamental of chromatograph theory
第三节 色谱定性、定量方法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in
第十二章 色谱分析基

fundamental of chromatograph analysis
第一节 色法概述
一、 色谱法的特点、 分类和作用
cohnaracteristic ,classificati actuation of chromatograph
二、气相色谱分离过程
separation process of gas
与适当的柱后检测方
法结合,实现混合物中各
组分的分离与检测。 两相及两相的相对运 动构成了色谱法的基础
(动画)
2020/11/14
2.色谱法分类
(1)气相色谱:流动相为气体(称为载气)。 按分离柱不同可分为:填充柱色谱和毛细管柱色谱; 按固定相的不同又分为:气固色谱和气液色谱
2020/11/14
液相色谱
us:组分在分离柱内的线速度;u:流动相在分离柱内的线
速度;滞留因子RS也可以用质量分数ω表示:
RS
ms ms mM
1 1 ms
1 1 k
mM
若组分和流动相通过长度为L的分离柱,需要的时间
分别为tR和tM,则:
L
tR
uS
;
L tM u
由以上各式,可得: tR = tM(1+k)

《色谱法分析法 》课件

《色谱法分析法 》课件

THANK YOU
汇报人:
色谱法分析法的优 缺点
优点
分离效果好:能够 将复杂混合物中的 组分分离出来
灵敏度高:能够检 测到微量的组分
应用广泛:适用于 各种样品的分析, 包括气体、液体和 固体
自动化程度高:可 以实现自动化操作 ,提高工作效率
缺点
样品处理复杂,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操作 分析时间长,需要等待较长时间才能得到结果 仪器设备昂贵,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进行购买和维护 操作环境要求高,需要保持实验室的洁净和温度稳定
评估指标:分离度、分辨率、 峰形、保留时间等
分离度:衡量两个相邻峰的 分离程度,越高越好
分辨率:衡量色谱图中两个 相邻谱峰的形状, 越尖锐越好
保留时间:衡量物质在色谱 柱中的保留时间,越短越好
色谱法分析法的应 用
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检测食品中的添加 剂和污染物
鉴别食品中的营养 成分和功能成分
分离原理
色谱法分析法是 一种分离混合物 的方法
原理:利用不同物 质在固定相和流动 相中的分配系数不 同,实现分离
色谱法分析法可 以分为气相色谱 法和液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适用 于挥发性物质, 液相色谱法适用 于非挥发性物质
检测原理
色谱法分析法是一种分离和检测混合物的方法 原理:利用不同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实现分离 检测方法:通过检测器检测出各组分的信号,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应用: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医药等领域
和杂质
生物技术:检 测生物样品中 的蛋白质、核 酸等生物大分

法医学:检测 生物样品中的 毒品、毒物等
色谱法分析法的实 验操作
实验前的准备
样品准备:样品处理、样品 稀释等

色谱分析法概论

色谱分析法概论

流动相选择
02
03
分离条件优化
选择合适的流动相,控制待测组 分的吸附和解吸行为,提高分离 效果。
通过调整温度、压力、流速等参 数,优化分离过程,提高分离效 率和准确性。
检测过程
检测器选择
根据待测组分的性质和检测需求, 选择合适的检测器,如紫外可见 光检测器、荧光检测器、电化学 检测器等。
检测条件优化
原理
基于不同物质在两相之间的吸附 或溶解能力差异,实现各组分的 分离。固定相和流动相的选择性 差异是色谱分离的基础。
发展历程与现状
发展历程
自1906年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发明了色谱法以来,该技术不 断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随着技术的进步,出现了许 多新型色谱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毛细管电泳 等。
现状
色谱分析法已成为实验室常规分析手段,尤其在生命科学、 药物研发、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仪器 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色谱分析法的应用前景更加广阔。
色谱分析法的分类
根据流动相的不同
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超临界流体色谱等。
根据分离原理的不同
体积排阻色谱、亲和色谱、环糊精色谱等。
根据固定相的不同
优化检测器的参数,如波长、电 压、响应时间等,提高检测灵敏 度和准确性。
数据处理与分析
对检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解 释,得出待测组分的含量、分布 和变化规律等信息。
05
色谱分析法的实验
技术
薄层色谱法
原理
薄层色谱法是一种基于吸附原理的色 谱技术,利用固定相吸附剂对不同组 分的吸附能力差异实现分离。
操作流程
样品制备
样品收集
根据分析目的,选择合适 的样品收集方法,确保样 品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色谱分析法概述》课件

《色谱分析法概述》课件
高效分离
开发新型固定相和色谱柱,提高分离效率和分辨率。
灵敏度提升
采用新型检测器和技术,提高检测灵敏度和响应速度 。
联用技术
与质谱等检测技术联用,实现复杂样品的高效分离和 定性分析。
毛细管电泳法的发展趋势
01
02
03
微型化
采用微型化进样技术和毛 细管电泳芯片,实现快速 、便携的样品分析。
多维分离
结合多种分离模式和检测 技术,实现复杂样品的多 维分离和定性分析。
在色谱过程中,固定相和流动相的选择性是关键因素,它们决定了各组分在两 相之间的分配行为,进而影响分离效果。
色谱分析法的分类
分类
色谱分析法有多种分类方式,根据固定相的形态可分为柱色谱、纸色谱和薄层色 谱;根据操作方式可分为吸附色谱、分配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和凝胶渗透色谱等 。
描述
不同类型的色谱分析法适用于不同的分离需求,如柱色谱适用于大量样品的分离 ,而薄层色谱则适用于快速分离和定性分析。
《色谱分析法概述》ppt 课件
CATALOGUE
目 录
• 色谱分析法简介 • 色谱分析法的应用 • 色谱分析法的优缺点 • 色谱分析法的发展趋势 • 色谱分析法的前景展望
01
CATALOGUE
色谱分析法简介
色谱分析法的定义
定义
色谱分析法是一种分离和分析复杂混 合物中各组分的方法,通过利用不同 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吸附、 溶解等分配行为的差异实现分离。
在环境领域的应用
污染物检测与控制
色谱分析法用于检测环境中的污 染物,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 ,为环境污染控制和治理提供依 据。
生态毒理学研究
在生态毒理学研究中,色谱分析 法用于检测环境中的有毒物质对 生物体的影响,评估环境安全性 和生态风险。

无机及分析化学(下)教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下)教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下)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简介介绍无机及分析化学(下)课程的内容、目的和要求。

强调课程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1.2 化学基础知识回顾回顾化学的基本概念、原子和分子的性质。

复习化学方程式、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等基本概念。

1.3 实验室安全与操作规范介绍实验室安全知识,如化学品的安全处理、实验室事故应急处理。

强调实验室操作规范,如仪器的使用、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处理。

第二章:溶液的性质与配制2.1 溶液的定义与分类介绍溶液的概念、组成和特点。

区分不同类型的溶液,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和浓溶液。

2.2 溶液的稀释与浓缩介绍溶液的稀释和浓缩方法。

讲解溶液稀释和浓缩的计算方法。

2.3 溶液的配制与浓度表示介绍溶液的配制方法,如直接配制和间接配制。

讲解不同浓度表示方法,如质量浓度、摩尔浓度和体积浓度。

第三章:沉淀与滴定分析3.1 沉淀的形成与分类介绍沉淀的形成原理和条件。

区分不同类型的沉淀,如溶解度积沉淀和同离子效应沉淀。

3.2 沉淀滴定分析法介绍沉淀滴定分析法的原理和步骤。

讲解沉淀滴定分析法的应用和操作技巧。

3.3 氧化还原滴定分析法介绍氧化还原滴定分析法的原理和步骤。

讲解氧化还原滴定分析法的应用和操作技巧。

第四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4.1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原理介绍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原理和基本概念。

讲解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仪器结构和操作方法。

4.2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应用介绍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环境监测、生物分析和金属分析。

举例说明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实际应用案例。

4.3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讲解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的评估方法。

介绍提高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准确度和精密度的措施。

第五章: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5.1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原理介绍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的原理和基本概念。

讲解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的仪器结构和操作方法。

5.2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的应用介绍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地质分析、材料分析和工业分析。

色谱分析法

色谱分析法

校正保留时间
t
' R
t
' R
tR
t0
校正保留体积 VR' VR' VR V0
VR tR F
F——流动相流动线速度
清华大学材料与表面组
相对保留值
t' V '
R2
R2
r 2.1
'
'
t V R1
R1
清华大学材料与表面组
分配系数和分配比(容量因子)
• 分配系数:一定温度与压力下两相达平衡后,组 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浓度的比值
K CS Cm
• 分配比(容量因子):一定温度与压力下两相达 平衡后,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量的比值
k p q
固定相重量 流动相重量
K CS p /Vs k V0 Cm q /V0 Vs
清华大学材料与表面组
容量因子k与保留值的关系
k
t
' R
tR t0
t0
t0
tR t0(1 k)
清华大学材料与表面组
tR W1/
2
2
16 tR W
2
tR
2
由此可知,组分保留时间越长,峰形越窄,理论塔板
数越大,因此n和H可以做为描述柱效能的指标,高 柱效有大的n值和小的H值
n L H
L为色谱柱长度
清华大学材料与表面组
塔板理论
为了消除死时间的影响,使用有效理论塔板
数n有效和有效塔板高度H有效做为柱效能指标
Dm——组分在流动相中的扩散系数(cm2/s)
在气相色谱中,Dm与组分的性质、载气的性质、温度、 压力等有关。增加载气密度或载气分子量,可以降低Dm, Dm随柱温增高而增加

色谱分析法概述分析化学课件

色谱分析法概述分析化学课件
自动化与智能化
未来高效液相色谱法将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减 少人工操作,提高分析效率,降低误差。
3
联用技术
与其他分析技术的联用,如质谱、核磁共振等, 将进一步提高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检测灵敏度和定 性能力。
气相色谱法的发展趋势
微型化与便携化
01
随着微电子技术和制造工艺的发展,气相色谱法的仪器体积将
进一步缩小,便于携带和移动。
食品成分分析
色谱分析法用于分析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如脂肪、 蛋白质、糖类等。
食品添加剂检测
通过色谱分析法检测食品中添加剂的种类和含量, 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食品农药残留检测
色谱分析法用于检测食品中农药残留,保障消费 者的健康权益。
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
药物分离纯化
色谱分析法在药物研发和பைடு நூலகம்产过程中用于分离和纯化活性成分。
快速分析
02
提高气相色谱法的分离速度和分析时间,减少样品处理时间,
提高分析效率。
多维分析与多模式联用
03
通过与其他色谱技术(如液相色谱、质谱等)的联用,实现多
维分析与多模式联用,提高复杂样品的分析能力。
毛细管电泳等其他色谱技术
广泛应用
毛细管电泳等其他色谱技术将在生命科学、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 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固定相和流动相
固定相
固定相是色谱柱中的填料,是实现物 质分离的关键部分。根据不同分离原 理,固定相可分为吸附剂、涂层固定 相、化学键合固定相等。
流动相
流动相是携带待测组分通过色谱柱的 流体,一般为液体或气体。流动相的 选择对分离效果和分离时间有很大影 响。
色谱图和色谱峰
色谱图
色谱图是记录色谱柱出口流出物浓度的信号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通过色谱图 可以观察各组分的流出时间和浓度。

第十二章色谱法分析法-PPT精品

第十二章色谱法分析法-PPT精品

VR
V0
KVl
K
VR V0 Vl
k VR V0 Vl VR V0 VR tR tR t0
Vl V0
V0
V0 t0
t0
容量因子k是调整保留时间和死时间之比,即表示溶质
分子花费在固定相中的时间比在流动相中长多少倍。
某组分的k越大,保留时间越长,反之亦然。
2020/6/1
(3)色谱基本保留方程(气液色谱):
Amobile
Astationary
(1)分配系数K:在一定温度、压力下,组分在两相间分
配达到平衡时的浓度比,称为分配系数,用K表示,即:
K 组 组分 分在 在流 固动 定相 相中 中的 的浓 浓度 度ccgl
2020/6/1
分配系数
一定温度下,组分的分配系数K越大,即在液相中的浓度 大(在液相中停留的时间长),出峰越慢; 试样一定时,K主要取决于固定相性质,选择适宜的固 定相可改善分离效果; 每个组份在各种固定相上的分配系数K不同,试样中的 各组分具有不同的K值是色谱分离的基础; 某组分的K = 0时,即不被固定相保留,最先流出。
2、按固定相的形式分类 柱色谱:固定相装在色谱柱中,分:填充柱色谱和 毛细管色谱。 纸色谱:以多孔滤纸为载体,以吸附在滤纸上的水 为固定相 薄层色谱:以涂渍在玻璃板或塑料板上的吸附剂粉 末制成薄层作固定相
2020/6/1
3、按分离过程中物理化学原理分类
吸附色谱:吸附剂表面对不同组分的物理吸附性能差异 分配色谱:不同 组分在两相中有不同的分配系数 离子交换色谱:利用离子交换原理 排阻色谱:利用多孔性物质对 不同大小分子的排阻作用
n=L/H n——称为理论塔板数,H为每一块塔板的高度。与精馏 塔一样,色谱柱的柱效随理论塔板数n的增加而增加,随 板高H的增大而减小;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案第12章配位滴定法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案第12章配位滴定法

第十二章配位滴定法§12-1 概述配位滴定法是以配位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方法。

它是用配位剂作为标准溶液直接或间接滴定被测物质。

在滴定过程中通常需要选用适当的指示剂来指示滴定终点。

本章重点介绍以乙二胺四乙酸(EDTA)为滴定剂的配位滴定分析方法。

一、配位滴定剂(EDT A)大多数金属离子都能与多种配位剂形成稳定性不同的配合物,但不是所有的配位反应都能用于配位滴定。

能用于配位滴定的配位反应除必须满足滴定分析的基本条件外,还能生成稳定的、可溶于水的中心离子与配体比例恒定的配合物。

由多基配体与金属离子形成的具有螯合环结构的配合物称为螯合物。

螯合物稳定性高,螯合比恒定,能满足滴定分析的基本要求。

目前应用最多的滴定剂是乙二胺四乙酸等氨羧有机配位体,它们能与大多数的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可溶的螯合物,能满足配位滴定的要求。

因此配位滴定法主要是指形成螯合物的配位滴定法。

乙二胺四乙酸简称EDTA,或EDTA酸,常用H4Y表示。

其结构式为:在水溶液中,乙二胺四乙酸两个羧基上的质子转移到氮原子上,形成双偶极离子:在酸度较高的溶液中,H4Y的两个羧基可再接受两个H+而形成H6Y2+,这样它就相当于一个六元酸,有六级离解平衡。

H4Y在水中的溶解度低(22 0C时每100ml水溶解0.02g),所以常用的是其二钠盐Na2H2Y·2H2O,(也称EDTA)作为滴定剂。

它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较大,22 0C时每100ml水可溶解11.2g,此时溶液的饱和浓度约为0.3mol·L-1,pH值约为4.4。

在水溶液中,EDTA有H6Y2+、H5Y+、H4Y、H3Y-、H2Y2-、HY3-、Y4-七种型体存在,但是在不同的酸度下,各种型体的浓度是不同的,他们的浓度分布与溶液pH的关系如图12-1所示。

由图可见,在pH<1的强酸性溶液中,EDTA主要以H6Y2+型体存在;在pH为2.67~6.16的溶液中,主要以H2Y2-型体存在;在pH>10.26的碱性溶液中,主要以Y4-型体存在。

色谱分析法PPT课件

色谱分析法PPT课件
柱或平板上、与流动相互不相溶的固定相表面。样品中各组份在两相中进行不 同程度的作用。与固定相作用强的组份随流动相流出的速度慢,反之,与固定 相作用弱的组份随流动相流出的速度快。由于流出的速度的差异,使得混合组 份最终形成各个单组份的“带(band)”或“区(zone)”,对依次流出的各个单组份 物质可分别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a. 死时间(Dead time, t0) :不与固定相作用的物质从进样到出现峰极大值时 的时间,它与色谱柱的空隙体积成正比。由于该物质不与固定相作用,因此,
其流速与流动相的流速相近。据 t0 可求出流动相平均流速 u
u
柱长 死时间
L t0
.
5
b. 保留时间tr:试样从进样到出现峰极大值时的时间。它包括组份随流动相
是最为有效的分离手段!其应用涉及每个科学领域。 历史:1903年,俄国植物学家Mikhail Tswett 最先发明。他采用填充有固
体CaCO3细粒子的玻璃柱,将植物色素的混合物(叶绿素和叶黄素 chlorophylls & xanthophylls)加于柱顶端,然后以溶剂淋洗,被分 离的组份在柱中显示了不同的色带,他称之为色谱 (希腊语中
V0 t0Fco
其中,Fco为柱出口的载气流速(mL/min),其值为:
FcoF0 TTcr

p0 pw p0
F0-检测器出口流速;Tr-室温;Tc-柱温;p0-大气压;pw-室温时水蒸汽压。
.
6
e. 保留体积Vr:指从进样到待测物在柱后出现浓度极大点时所通过的流动相
的体积。
V0 tr •Fco
f. 调整保留体积:V 某r' 组份的保留体积扣除死体积后的体积。
.
3
色谱分离过程(色谱图)

分析化学(第四版_高职高专第十二章 色谱分析法

分析化学(第四版_高职高专第十二章 色谱分析法
分析化学
(第四版)
高职高专化学教材编写组 编
第十二章 色谱分析法
“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气相色谱仪 第三节 气相色谱理论基础 第四节 气相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 第五节 气相色谱分析方法 第六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简介 第七节 色谱法应用实例
知识目标:
学习目标
理解色谱分析基本术语。
(2)按分离原理分类
① 吸附色谱法 在气-固色谱和液-固色谱中,组分与固定相间的作用是吸
附和脱附作用,故该固定相被称为固体吸附剂,对应的色谱则 称为吸附色谱。组分在固体吸附剂上的吸附能力越强,在色谱 柱内停留的时间越长,流过色谱柱需要的时间越长,反之则越 短。不同的组分在同种固体吸附剂上吸附能力不同,流过色谱 柱需要的时间也不同,因此分先后流出色谱柱而得到分离。
气相色谱仪基本结构-温控系统
一般地,气化室温度比柱温高30℃~70℃,以保证试样能瞬 间气化而不分解。
检测器温度与柱温相同或略高于柱温,以防止样品在检测器 冷凝。检测器的温度控制精度要求在±0.1C以内,色谱柱的温度 也要求能精确控制。
气相色谱仪基本结构 5.检测、记录系统
检测记录系统包括:检测器、放大器和记录仪。 目前许多气相色谱仪采用了色谱工作站的计算机系统,不仅可 对色谱仪进行实时控制,还可自动采集数据和完成数据处理。 气相色谱检测器的种类很多,常用的有热导检测器、火焰离子 化检测器、电子捕获检测器和火焰光度检测器等。
② 分配色谱法 在气-液色谱和液-液色谱中,固定相是由一种惰性固体(即 载体或担体)和表面涂渍的高沸点有机化合物液体(称为固定 液)组成,而能与被分离的组分起作用的是固定液。组分随流 动相进入色谱柱后,会溶解在固定液中,然后又从固定液中挥 发出来,再进入流动相。即组分在固定液中反复地进行溶解、 挥发、再溶解、再挥发的过程,不断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两相间 进行分配并达到平衡。故气-液色谱和液-液色谱被分别称为气液分配色谱和液-液分配色谱。

色谱分析法分析化学PPT课件

色谱分析法分析化学PPT课件
• 双柱定性法----再用另一根装填不同极性固定液 的色谱柱进样分析。如果仍获得相同的保留值, 则上述定性结果一般就没有问题了,因为两种 不同组分,在两根不同极性固定液柱上,保留 值相同的机会是极少的。
2020/11/22
3.保留指数
又称Kovats指数(Ⅰ),是一种重现性较好的定性参数。
测定方法: 将正构烷烃作为标准,规定其保留指数为分子中碳原子 个数乘以100(如正己烷的保留指数为600)。
2020/11/22
内标法
操作方法 • 准确称取一定量试样,加人一定量的选
定的标准物(称内标物),根据内标物 和试样的质量以及色谱图上相应的峰面 积,计算待测组分的含量
2020/11/22
内标法
对内标物的要求
(1)试样中不存在的纯物质;
(2)与被测组分性质比较接近;
(3)不与试样发生化学反应;
(4)出峰位置应位于被测组分附近,且无组分峰影响,
2020/11/22
归一化法
• 当测量参数为峰高时,也可用峰高归一 化计算组分含量。f ”为峰高校正因子, 必须自行测定。测定方法与峰面积校正 因子相同。
2020/11/22
几种常用定量方法 内标法
适用条件 当试样中所有组分不能全部出峰,或者 试样中各组分含量悬殊,或仅需测定其 中某个或某几个组分时,可用此法
定量校正因子与检测器响应值成倒数关系:
f i = 1 / Si 相对校正因子f ’i :即组分的绝对校正因子与标准物质的绝 对校正因子之比。
fi'
fi fs
mi/Ai mi ms/As ms
As Ai
• 当mi、mS以摩尔为单位时,所得相对校正因子称为相对 摩尔校正因子(f ’M),用表示;当mi、mS用质量单位时, 以 (f ’W),表示。应用时常将“相对”二字省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液相色谱法
按两相所处状 态不同分类
流动相为液体,当固定相为固体吸附剂时,称为液-固色谱; 当固定相为液体,称为液-液色谱。
气相色谱法
流动相为气体,当固定相为固体吸附剂时,称为气-固色谱; 当固定相为液体,称为气-液色谱。
按操作形式 不同分类
柱色谱法 将固定相装于柱管内,构成色谱柱,利用色谱柱分离混合组 分的方法。
1. 气相色谱法的分类 (1) 按固定相的物态 可分为气-固色谱、气-液色谱。 (2) 按色谱原理不同 可分为吸附色谱、分配色谱。 (3) 按色谱柱的不同 可分为填充柱色谱法、毛细管柱色谱法。 2. 气相色谱法的特点 气相色谱法具有分辨效能高,选择性好,试样用量少、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及 应用广泛等特点。主要用来分离测定一些气体及易挥发性物质。对于挥发性较差 的液体、固体,需采用制备衍生物或裂解等方法,增加挥发性来测量。
薄层色谱法 将固定相涂铺在平板上,制成薄层板,点样后,用展开剂(流 动相)将其展开,然后用薄层板斑点定位后进行定量和定性分 析的方法。
纸色谱法
以滤纸作为载体,以滤纸上面吸附的水作为固定相,然后与 薄层色谱法相同的操作形式进行分离分析的方法。
按色谱过程的 分离原理分类
吸附色谱法
用吸附剂作固定相,利用吸附剂表面对不同组分吸附能力的 差异来进行的分离分析方法。 分配色谱法
第三节 柱色谱
一、原理 柱色谱法是把固体吸附剂填充在直立的填充色谱柱内。将要分离的溶液试样由顶端加 入,然后连续地加入流动相或者洗脱液,随着展开剂自上而下流过,被分离的组分在 吸附剂表面不断产生吸附-解吸,再吸附-再解吸的过程,不同的组分,与固定相的吸 附能力有差异,与固定相吸附弱的组分,在柱内迁移速度较快,先流出色谱柱;与固 定相吸附强的组分,在柱内迁移速度较慢,后流出色谱柱,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缸和卧式色谱缸。 B: 展开方式 薄层色谱有多种展开方式。如近水平展开、上行展开、多次展开、
双向展开和径向展开等方式。
(4) 斑点定位 薄层色谱展开后,对有色物质进行斑点定位,可直接在日光下观察,划出色斑。
三、定量和定性分析
1. 定性分析方法 斑点定位后,测出半点的Rf,与同块板上的已知对照品斑点的Rf对比, Rf一 致,即可初步定型该斑点与标准品为同一物质。然后更换几种展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统,如 果Rf仍然一致,则可得到较为肯定的定性结论。
3. 离子交换树脂的应用
离子交换色谱操作简单,目前大量用于水的净化、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提取、除 去干扰离子、环境保护、痕量组分的富集等方面。近年来,离子交换色谱法在有 机化学、药物化学和生物化学等方面获得迅速发展。
第四节 气相色谱法
以气体为流动相的色谱法称为气相色谱法(GC)。它是在经典的液相色谱法的基础 上,借助仪器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分离分析方法。 一、 气相色谱法的分类和特点
4. 保留值
表示试样中各组分在色谱柱中停留的数值。用时间表示的保留值包括:
(1)保留时间(tR) 即从进样到往后某组分出现浓度极大值时的时间间隔,称为该 组分的保留时间。
(2)死时间(tm) 指从进样开始到空气峰出现的时间。 (3)调整保留时间(t’R) 为试样进入色谱柱后为固定用所滞留的时间,又称为校正 保留时间
流动相的选择 流动相的选择原则与吸附剂的吸附活性大小和被分离组分的极性有关。为了使试样 中吸附能力稍有差异的各组分分离,就必须根据试样的性质,吸附剂的活性,选择 合适极性的流动相。
常用流动相的极性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石油醚<环己烷<四氯化碳<苯<甲苯<乙醚<三氯甲烷< 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
第一节 概述
一、色谱法基本原理
色谱法又称为层析法,是一种依据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而进行分离的分离 分析方法。其分离原理是利用混合物中各个组分的物理化学性质差异,使各个组 分以不同程度分布在两个相中而得以分离的方法。 其中一个固定的相称为固定相。另一个相流过此固定相进行冲洗,称为流动相。 在冲洗过程中各个组分在两相间经过反复的吸附、解吸附或重复分配后,以不同 速率移动,从而达到分离。
三、 定性方法 气相色谱法定性的目的是确定试样的组成,下述两种定性方法最常用。 1. 与纯物质对比 将某一组分的纯物质与被测组分在同一根色谱柱上,在相同条件下分别测得纯 物质和被测物的色谱图,如果被测物和纯物质的保留值相同,可能为同一物质。
三者之间的关系为:
t’R= tR- tm
5. 峰高(h)半峰宽(W1/2)和基线宽度(W)
峰高(h)是指从基线到色谱峰顶的高度。半峰宽(W1/2)是峰高一半处的宽度。该参 数说明分离条件的好坏,在实际工作中希望峰形窄一些好。基线的宽度(W)通过 色谱峰两侧的拐点做切线,在基线上的截距称为基线宽度,又称为峰宽。该宽度 除了用于衡量柱效外,还可以用来计算峰面积。
3. 色谱峰 流出曲线上的突起部分称为色谱峰。正常色谱峰为对称形正态分布曲线、如果 分离完全,每个色谱峰代表一种组分。一个组分的色谱峰通常用三项参数来说 明: (1)峰高或者峰面积,用于定量; (2)峰位(用保留值表示),用于定性; (3)色谱峰宽度,用于衡量柱效。
两种物质在色谱图上表现出被完全分离,通常要求: (1)这两种物质的色谱峰要从基线处有一定距离地彼此分开; (2)色谱峰要窄。
(1) 薄层板的制备 以硅胶、氧化铝为固定相制备的薄板,一般厚度以250μm为宜,若要分离制备 少量的纯物质时,薄层厚度应稍大些,常用的为500-750μm,甚至1-2mm。
(2) 点样 溶解试样的溶剂一般用甲醇、乙醇、丙酮、三氯甲烷等挥发性的有机溶剂,最 好用与展开剂极性相似的溶剂,应尽量使点样后溶剂能迅速挥发,以减少色斑 的扩散。水溶性试样,可先用少量水使其溶解,再用甲醇或者乙醇稀释定容。 适当的点样量,可使斑点集中,点样量过大,易拖尾或扩散;点样量过少,不 易检出。 (3) 展开 将点好样的薄板与流动相接触,使两相相对运动并带动试样组分迁移的过程称 为展开。 A:展开装置 常用的展开装置有直立型的单槽色谱缸、双槽色谱缸、圆形色谱
吸附色谱的吸附-解吸平衡状态,可用吸附平衡常数(吸附系数)K表示。在低浓度
和一定温度下:
K=cs/cm
式中cs为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cm为组分在流动相中的浓度。K实际上是溶质
分子在固定相和流动相达到平衡时的浓度之比。各组分之间K值越大,越容易被
分离。
二、色谱法的分类
色谱法有多种类型,通常有以下三种分类方法:
二、 气相色谱的常用术语 1. 色谱图 经色谱柱分离后的试样组分通过检测器时,所产生的电信号对时间作图,所绘 制的曲线称为色谱图流出曲线(如下图所示)。纵坐标为检测器响应信号(mV、 mA),横坐标为保留时间。
色谱流出曲线
2. 基线 基线是在操作条件下,仅有纯流动相进入检测器时的流出曲线。稳定的基线应 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基线反映仪器(主要是检测器)的噪音随时间的变化。
图中,试样A的Rf=a/c, 试样B的Rf=b/c
根据Rf的定义,其值应在0~1之间变化。若组分的Rf=0,表明该组分停留在原点上, 没有随展开剂展开;若组分的Rf=0.7,则表明该组分从原点移动到溶剂前沿的7/10, 试样中个组分的Rf值相差越大,表明分离的越充分。 Rf与分配系数有关,分配系数 越大, Rf越小。 纸色谱法是一种微量分析方法。此法设备简单,易于操作,适合对微量试样进行 分离、鉴定。
2. 定量分析方法 受到多因素的影响,很难控制色谱条件的一致性,如点样量的精确度,展开 后斑点面积的规则程度和测定方法的精确度,使薄层色谱法的定量分析工作 处于“半定量”或者进行限量检查的阶段。
四、薄层色谱法的应用
薄层色谱法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展开迅速、显色容易、能用腐蚀性显色剂 等优点。因此常用于有机物的分离和鉴定,在药物分析、卫生监测、环境保护、 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的分析等方面都被广泛应用。如,药物的真伪优劣的鉴别、纯 度的检查等,卫生检验中大气水质中有害物质的分离和鉴定等。
吸附、脱附剂的选择 柱色谱中不同组分能否得到分离,主要取决于吸附剂和脱附剂的选择,一般要求: (1)吸附剂有较大的表面积和足够的吸附力; (2)对不同的化学成分有不同的吸附能力,与洗脱剂、溶剂及试样中各组分不起化 学反应; (3)吸附剂的颗粒应有一定的粒度,颗粒要均匀。
吸附剂的吸附活性大小与其含水量有一定关系,含水量越高则活性越低,吸附能力 越差,因此吸附剂使用前须在一定温度下烘干以出去水分,称为活化。
A:阳离子交换树脂 这类树脂活性基团一般为酸性基团,酸性基团上的H+能与溶 液中的阳离子发生交换作用。根据酸性基团的强弱,可分为强酸型和弱酸型两类。 强酸型树脂在酸性、中性和碱性溶液中都可以使用。而弱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只 适用于pH>4的溶液。
B:阴离子交换树脂 这类树脂活性基团一般为碱性基团,酸性基团上的OH-能与溶 液中的阴离子发生交换作用。根据碱性基团的强弱,可分为强碱型和弱碱型两类。 如果活性基团为季铵基,则为强碱型阴离子树脂。强碱型树脂在酸性、中性和碱 性溶液中都可以使用。
展开剂的选择要从欲分离物质在两相中的溶解度和展开剂的极性来考虑。在流 动相中的溶解度较大的物质会移动的快,因而具有较大的Rf值。对极性物质,增 加展开剂中极性溶剂的比例,可以增大Rf。增加展开剂中非极性溶剂的比例,可 以减小Rf。
二、薄层色谱 1. 原理
薄层色谱法(TLC)是在纸色谱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分析方法。将固定相均匀地 铺在玻璃、塑料或金属薄膜板上,各组分在此薄膜上进行色谱分离。将被分离 的试样溶液点在薄板的一端,在密闭的容器中选用合适的展开剂展开。由于固 定相相对不同的物质的吸附能力不同,组分在吸附剂与展开剂之间不断地进行 吸附与解吸的过程。 2. 操作方法
第二节 液相色谱
一、纸色谱法 1. 原理 纸色谱(PC)是以滤纸为载体的色谱法,固定相一般为纸纤维上吸附的水,与水不 相混溶的有机溶剂为流动相。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也常选与水相混溶的溶剂为流动 相。各组分在滤纸上移动的位置用比移值(Rf)表示,如下图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