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及分析化学第十二章色谱分析法
色谱分析法 ppt课件
2)分子扩散项(Longitudinal diffusion term, B/u) 纵向分子扩散是由于浓度梯度引起的。当样品被注入色谱柱时,它呈“塞
子”状分布。随着流动相的推进, “塞子”因浓度梯度而向前后自发地扩散 ,使谱峰展宽。其大小为
B=2D
—称为弯曲因子,它表示固定相几何形状对自由分子扩散的阻碍情况;
24参数符号测定或计算死时间迁移时间不参与分配组分色谱图保留时间组分1色谱图调整保留时间组分1直接测量流速co直接测量流固定相体积填充制备记录流固定相浓度分析和制备记录概念表示方法及计算公式汇总表125参数符号测定或计算流动相体积co保留分析时间表22627一气相色谱的过程及特点二气相色谱仪三气相色谱的固定相四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28过程
组 k组
分 分
在 在
固 流
定 动
相 相
中 中 m m的 的 m s 质 质 ccmsV V量 量 m s
tr t0( 1 k )或
k tr t0 t'r Vr'
t0
t0 V0
3. K 与 k 的关系:
Kcs m s/V s k•V mk•
cm m m/V m
V s
称为相比率,它也是反映色谱柱柱型特点的参数。对填充柱,
V0 t0Fco
其中,Fco为柱出口的载气流速(mL/min),其值为:
FcoF0
色谱分析法教学设计
色谱分析法教学设计
前言
色谱分析法是现代分析化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食品、环境、生物、医药等领域。在教学中,色谱分析法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文旨在介绍一种针对大学本科分析化学课程的色谱分析法教学设计,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设计目的
本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是:
•提高学生对色谱分析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内容和安排
教学内容
本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部分:
1.色谱分析原理及常见分离方法;
2.色谱仪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常见操作方法;
3.色谱分析标准曲线的建立及数据处理方法;
4.色谱分析应用案例的讨论。
教学安排
1.理论教学:通过PPT课件的形式,介绍色谱分析原理、分离方法、色
谱仪的结构和操作方法等内容。时间约为3课时;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可以掌握色谱分析样品的制备、进样、
分离和检测方法。时间约为2课时;
3.案例教学:通过讨论实际应用案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色谱分析法
在生物、医药等领域中的应用。时间约为1课时。
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本设计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讲授:理论知识通过PPT课件讲授,含有图表、视频等辅助材料;
2.操作演示:通过色谱仪的操作演示,让学生了解色谱仪的结构和操作
方法;
3.实验操作: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操作,加深对色谱分析方法的理解和掌
握;
4.案例讨论:通过小组讨论或课堂讨论,推动学生思考和交流。
教学要求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本教学设计要求:
1.学生要预习和复习教材;
2.学生要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色谱分析法
' tR tM tR k tM tM
11:19
31
11.分配系数K及分配比k与相对保留值r2,1的关系
r2 ,1
t K 2 k2 R2 t K 1 k1 R1
如果两组分的K或k值相等,则r2,1=1,两组分的色 谱峰必将重合,说明分不开。因此两组分具有不同的 分配系数是色谱分离的先决条件。两组分的K或k值 相差越大,则分离得越好。 因此,r2,1也称选择性因子
B H A C u u
H:塔高; A:涡流扩散项系数,常数; B:分子扩散项系数,常数; C:传质阻力项系数,常数;
u:流动相的线速度。
11:19
41
1.涡流扩散项A
• 在填充色谱柱中,当组分随流动相向柱出口迁移时,流动相由于 受到固定相颗粒障碍,不断改变流动方向,使组分分子在前进中 形成紊乱的类似“涡流”的流动,故称涡流扩散,形象地如图159。
11:19
23
(2)用体积表示的保留值
i.保留体积VR:从进样到出现色谱峰最高点时所通 过的载气体积。 它与保留时间的关系为: VR=tR· Fc Fc 为扣除饱和水蒸气压并经温度校正的载气流速, 常以ml· min-1表示。
11:19
24
ii.死体积VM:色谱柱内除了填充物固定相以外的空隙 体积、色谱仪中管路和连接头间的空间以及检测器 的空间的总和。后两项较小、可忽略不计。 它与死时间的关系为: VM=tM· Fc iii.调整保留体积:指扣除死体积后的保留体积,即 VR'=VR一VM 或 VR'= tR'· Fc
色谱分析法概论
⾊谱分析法概论
第⼀章⾊谱分析法概论
第⼀节概述
⾊谱分析法简称⾊谱法或层析法(chromatography),是⼀种物理或物理化学分离分析⽅法。从本世纪初起,特别是在近50年中,由于⽓相⾊谱法、⾼效液相⾊谱法及薄层扫描法的飞速发展,⽽形成⼀门专门的科学——⾊谱学。⾊谱法已⼴泛应⽤于各个领域,成为多组分混合物的最重要的分析⽅法,在各学科中起着重要作⽤。历史上曾有两次诺贝尔化学奖是授予⾊谱研究⼯作者的:1948年瑞典科学家Tiselins因电泳和吸附分析的研究⽽获奖,1952年英国的Martin和Synge因发展了分配⾊谱⽽获奖;此外在1937~l972年期间有12次诺贝尔奖的研究中,⾊谱法都起了关键的作⽤。
⾊谱法创始于20世纪初,1906年俄国植物学家Tsweet将碳酸钙放在竖⽴的玻璃管中,从顶端倒⼊植物⾊素的⽯油醚浸取液,并⽤⽯油醚冲洗。在管的不同部位形成⾊带,因⽽命名为⾊谱。管内填充物称为固定相(stationary phase),冲洗剂称为流动相(mobile phase)。随着其不断发展,⾊谱法不仅⽤于有⾊物质的分离,⽽且⼤量⽤于⽆⾊物质的分离。虽然“⾊”已失去原有意义,但⾊谱法名称仍沿⽤⾄今。
30与40年代相继出现了薄层⾊谱法与纸⾊谱法。50年代⽓相⾊谱法兴起,把⾊谱法提⾼到分离与“在线”分析的新⽔平,奠定了现代⾊谱法的基础,l957年诞⽣了⽑细管⾊谱分析法。60年代推出了⽓相⾊谱—质谱联⽤技术(GC-MS),有效地弥补了⾊谱法定性特征差的弱点。70年代⾼效液相⾊谱法(HPLC)的崛起,为难挥发、热不稳定及⾼分⼦样品的分析提供了有⼒⼿段。扩⼤了⾊谱法的应⽤范围,把⾊谱法⼜推进到⼀个新的⾥程碑。80年代初出现了超临界流体⾊谱法(SFC),兼有GC与HPLC的某些优点。80年代末飞速发展起来的⾼效⽑细管电泳法(high performance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HPCE)更令⼈瞩⽬,其柱效⾼,理论塔板数可达l07m-1。该法对于⽣物⼤分⼦的分离具有独特优点。
色谱分析—柱色谱(分析化学课件)
洗脱剂,保持色谱柱顶有一定高度的液面,控制好洗脱剂的流 速。
柱色谱应用
(二)液-液分配色谱(liquid-liquid adsorption chromatography) 1.全多孔型担体
由氧化硅、氧化铝、硅藻土等制成的多孔球体;现采用10μm以下的小 颗粒,化学键合制备柱填料;
柱色谱应用
化学键合固定相的特点: (1)传质快:表面无深凹陷,比一般液体固定相传质快; (2)寿命长:化学键合,无固定液流失,耐流动相冲击;耐水、耐光、耐有 机溶剂,稳定; (4)选择性好:可键合不同官能团,提高选择性; (5)有利于梯度洗脱;
存在着双重分离机制:(键合基团的覆盖率决定分离机理)高覆盖率:分配 为主;低覆盖率:吸附为主;
柱色谱应用
(一)液-固吸附柱色谱法(liquid-solid adsorption chromatography) ❖ 固定相:固体吸附剂,流动相:液体
原理:利用吸附剂对不同组分的吸附能力差异
❖ 吸附平衡
K cs
吸附系数(平衡常数)
cm
❖ K越大,组分越容易被吸附,保留时间越长,迁移速度越慢,
后流出色谱柱。
2.表面多孔型担体(薄壳型微珠担体) 30~40μm的玻璃微球,表面附着一层厚度为
1~2μm的多孔硅胶。表面积小,柱容量底;
色谱分析法(一)
K=cs/cm cs----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 cm---组分在流动相中的浓度。 溶质流过色谱柱时,分配系数大的组 分通过色谱柱所需要的时间长,分配系数 小的组分需要的时间短。
2019/2/13
12
• (1)当试样中各组分在两相的分配系数 不同时,就能实现差速迁移,达到分离 的目的。(还可根据时间长短进行定性) (2)让足够量的流动相通过色谱柱,就 能在柱的末端收集到各组分。 (3)如果柱的末端有检测系统,并能以 信号大小对时间作图,则可得到呈高斯 分布的色谱流出曲线。
2019/2/13 34
(三)定量方法 色谱法一般采用外标法、内标法和归一化 法进行定量分析。 外标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因而适于工厂 控制分析和自动分析;但结果的准确度取决于 进样量的重现性和操作条件的稳定性. 当只需测定试样中某几个组分,或试样中所 有组分不可能全部出峰时,可采用内标法。具 体做法是:准确称取试样,加入一定量某种纯 物质作为内标物,然后进行色谱分析,再由被 测物和内标物在色谱图上相应的峰面积(或峰高) 和相对校正因子,求出某组分的含量。
2019/2/13
31
§19—5 定性和定量分析 一、定性分析 色谱定性分析的任务是确定色谱图上每一 个峰所代表的物质。在色谱条件一定时,任 何一种物质都有确定的保留时间。因此,在 相同色谱条件下,通过比较已知物和未知物 的保留值,即可确定未知物是何种物质。但 是,一般来说,色谱法是分离复杂混合物的 有效工具,如果将色谱与质谱或其它光谱法 联用,则是目前解决复杂混合物中未知物定 性分析的最有效的技术。
无机及分析化学(下)教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下)教案
第一章:绪论
1.1 课程简介
介绍无机及分析化学(下)课程的内容、目的和要求。
强调课程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1.2 化学基础知识回顾
回顾化学的基本概念、原子和分子的性质。
复习化学方程式、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等基本概念。
1.3 实验室安全与操作规范
介绍实验室安全知识,如化学品的安全处理、实验室事故应急处理。强调实验室操作规范,如仪器的使用、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处理。
第二章:溶液的性质与配制
2.1 溶液的定义与分类
介绍溶液的概念、组成和特点。
区分不同类型的溶液,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和浓溶液。
2.2 溶液的稀释与浓缩
介绍溶液的稀释和浓缩方法。
讲解溶液稀释和浓缩的计算方法。
2.3 溶液的配制与浓度表示
介绍溶液的配制方法,如直接配制和间接配制。
讲解不同浓度表示方法,如质量浓度、摩尔浓度和体积浓度。
第三章:沉淀与滴定分析
3.1 沉淀的形成与分类
介绍沉淀的形成原理和条件。
区分不同类型的沉淀,如溶解度积沉淀和同离子效应沉淀。
3.2 沉淀滴定分析法
介绍沉淀滴定分析法的原理和步骤。
讲解沉淀滴定分析法的应用和操作技巧。
3.3 氧化还原滴定分析法
介绍氧化还原滴定分析法的原理和步骤。
讲解氧化还原滴定分析法的应用和操作技巧。
第四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4.1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原理
介绍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原理和基本概念。
讲解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仪器结构和操作方法。
4.2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应用
介绍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环境监测、生物分析和金属分析。举例说明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实际应用案例。
4.3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色谱分析法
薄层色谱分析法
摘要:色谱法(chromatography)也称色层法或层析法,是利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差异进行分离、提纯、进而鉴定化合物的重要方法之一。色谱法在化学、生物学、医学及生命科学等领域中有其越来越多的应用,因此,掌握色谱分析的各个步骤尤其重要的意义。按作用原理,色谱可分为吸附色谱(利用吸附能力的大小进行分离)、分配色谱(利用溶解度不同进行分离)、离子交换色谱(利用离子交换能力不同进行分离)等;按分离介质可分为柱色谱、薄层色谱和纸色谱等。其中柱色谱按流动相不同可分为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和超临界流体色谱,而液相色谱又可分为常规液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和离子色谱等。因此,薄层色谱的使用操作都因被熟练掌握,在以后的各个领域中能正确运用。
关键字:色谱法、点样、制版、展开、展开剂、定位与定性、薄层色谱。
薄层色谱
1、原理:
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常用TLC表示,又称薄层层析,属于固-液吸附色谱。样品在薄层板上的吸附剂(固定相)和溶剂(移动相)之间进行分离。由于各种化合物的吸附能力各不相同,在展开剂上移时,它们进行不同程度的解吸,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2、薄层色谱的用途:
1)化合物的定性检验。(通过与已知标准物对比的方法进行未知物的鉴定)在条件完全一致的情况,纯碎的化合物在薄层色谱中呈现一定的移动距离,称比移值(Rf值),所以利用薄层色谱法可以鉴定化合物的纯度或确定两种性质相似的化合物是否为同一物质。但影响比移值的因素很多,如薄层的厚度,吸附剂颗粒的大小,酸碱性,活性等级,外界温度和展开剂纯度、组成、挥发性等。所以,要获得重现的比移值就比较困难。为此,在测定某一试样时,最好用已知样品进行对照。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后习题第十二章答案
一、选择题
1.单色光是指()
A. 单一颜色的光
B. 单一波长的光
C. 波长范围较窄的光
D. 波长较短的光
解:选B
2.被测定溶液浓度增大,则其最大吸收波长()
A. 向长波长方向移动
B. 向短波长方向移动
C. 保持不变
D. 条件不同,波长变化的方向不同解:选C
3.测定吸光度时应该使读数在0.2到0.8之间的原因是()
A. 容易读数
B. 由读数造成的误差较小
C. 没有读数误差
D. 因为仪器设计的要求
解:选B
4.某物质的吸收曲线的形状主要决定于()
A. 物质的本性
B. 溶剂的种类
C. 溶液浓度的大小
D. 参比溶液的种类
解:选A
5.空白溶液的作用是()
A. 减少干扰
B. 扣除溶剂、显色剂等的吸光度
C. 作为对照
D. 用于校准仪器
解:选B
6.吸光度和透光率的关系是()
A. A=(lg1/T)
B. A=lg T
C. A=1/T
D. T=lg(1/A) 解:选A
7.显色时,显色剂的用量应该是()
A. 过量越多越好
B. 按方程计量要求即可
C. 只要显色即可
D. 适当过量
解:选D
8.比较法测量时,选择的标准溶液与被测溶液浓度接近,能减小误差的原因是
()
A. 吸收系数变化小
B. 干扰小
C. 吸光度变化小
D. 透光率变化小
解:选A
二、填空题:
1.朗伯-比尔定律中,吸光度A与溶液浓度c及液层厚度b的关系为A=κbc,κ称为摩尔吸收系数,一般认为κ<104L∙mol-1∙cm-1显色反应属低灵敏度,κ= 104~5×104 mol-1∙cm-1属中等灵敏度κ= 6×104~105属高灵敏度。
2.被测溶液的吸光度越大,则溶液的浓度越浓,透光率越小,溶液的颜色越深。
色谱分析方法
2、色谱图相关名词
(色谱)峰(Chromatographic)Peak
色谱柱流出组分通过检测器系统时所产生的响应信号的微分曲线。
峰底Peak base 峰高(h)Peak Height
峰宽(W)Peak Width
峰的起点与终点之间连接的直线(见图3中的CD)。
半高峰宽(Wh/2)Peak Width at half height 峰面积(A)Peak area
2、 色谱方法的装置系统流程
色谱方法装置流程图见下图
4-检测器 3-色谱柱 1-流动相及控制装置; 2-流动相净化器
5-记录仪
三、色谱分析法的一般特点
高选择性 高效能 高灵敏性 分析速度快 不足之处:被分离组分的定性较为困难,需 要与其他分析方法利用。
四、色谱基本理论
1、 色谱图
应 用 领 域
生物学、微生物化学、生命科学 食品工业、农林牧渔业 医学及医药学 商品检验
• • •
应用一:空气有机氟污染 物的测定 ---环境保护
应用二:水中苯系污染物的测定: 应用三:血液或尿中兴奋剂的检测: ---生物医药
前景展望
新型固定相和检测器 联用仪器:GC-MS,HPLC-MC 智能化发展
•减去死时间后表示柱效能的物理量,可由下式计算: •neff=5.54()2=16()2
色谱分析法简述
以电压或电流信号显示出来,常用检测器有 热导;氢焰检测器;电子捕获式和火焰光度 式检测器等。
5.数据记录和处理系统 将检测器输出的信号记录下来,进行定性,
定量分析。
五.氢焰检测器(FID)
优点:结构简单、性能优异、 稳定可靠、操作方便
结构:FID的电离室由金 属圆筒作外罩,底座中心 有喷嘴;喷嘴附近有环状 金属圈(极化极,又称发 射极),上端有一个金属 圆简(收集极),两者间加 90~300V的直流电压, 形成静电场 。
2.进样器和汽化室 (1)进样工具常有定量阀(六通阀)和注射器。 (2)汽化室的作用是将液 体或固体样品瞬间汽 化为蒸汽。
3. 色谱柱 色谱柱至于柱室中,一般常用不锈钢管
或铜管,填充固定相构成,管子成U型或螺旋 形。柱管内径为2—8mm,还有内径更小的称 为毛细管色谱柱, 柱管长度一般为1-4m或更 长。
(3)薄板层析色谱:液体通过毛细作用运 动;
(4)毛细管高效电泳:以电场为推动力, 对蛋白质等生化试样有很高的分离效率 。
三.色谱法的特点
1.高灵敏度: 检测器的发展,可检出10-11-10-13克的物质,可作
超纯气体、高分子单体的痕迹量杂质分析。 2.高选择性:
可有效地分离性质极为相近的各种同分异构体和 各种同位素。 3.高效能:
二.色谱法的分类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十一章--分光光度法-PPT幻灯片
2、选择性好 显色剂只与被测组分反应。或干扰
离子容易被消除 3、有色物组成固定 如:
Fe3+ + 磺基水杨酸 → 三磺基水杨酸铁( 黄色)
(组成固定) Fe3+ + SCN - → FeSCN2+、 Fe(SCN)2 +
第十二章 分光光度法
4、有色物稳定性高 其它离子干扰才小。 5、显色过程易于控制 而且有色化合物与
显色反应的适宜酸度通常是通过实验 来确定,做pH与吸光度关系曲线,选择曲 线平坦部分的对应pH作为测定时的最佳酸度。
第十二章 分光光度法
3、温度 4、时间 5、溶剂 6、共存干扰离子的影响及消除
(a) 控制酸度; (b) 加入掩蔽剂; (c) 改 变干扰离子价态; (d) 分离干扰离子。
回本节目录
回本节目录
回本章目录
第十二章 分光光度法
2.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
1、光源:应有足够的发射强度而且稳定,如钨丝灯、
氘灯等。
2、单色器:采用棱镜或光栅获得单色光。
3、吸收池:比色皿,厚度有0.5、1、 2、3 cm等。
4、检测系统:光电池或光电管。
光源
百度文库
单色器
吸收池
检测 系统
回本节目录
回本章目录
第四节
3、仪器误差
仪器的测量误差属于偶然误差。
《色谱分析》教学大纲
《色谱分析》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中文):色谱分析
课程名称(英文):Chromatography Analysis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计划学时:40(其中课内学时:36,课外学时:4)
计划学分:2.5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上)
选用教材:《色谱分析法》夏之宁等主编,2012年;非自编;十二五规划系列教材开课院部: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适用专业:应用化学(工业分析方向和有机合成方向)
课程负责人:陈伟
课程网站:超星慕课平台
二、课程简介(中英文)
色谱分析是一种重要的分离分析方法。它有若干分支,包括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薄层色谱、纸色谱和凝胶渗透色谱等。色谱法被广泛地应用于药学研究、食品分析、生物医学分析、石油化工、有机合成、环境保护、生命科学等许多领域。在药学研究中,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中药学、植物化学、药物动力学、生化制药学、药物分析学等药学分支学科无不广泛使用色谱技术解决各种复杂困难的分析课题。
《色谱分析》是工业分析和应用化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色谱分析直接关系到药物研制、药物质量评价、药物生产过程监控、药物临床监控、药物临床实验、药物作用机理探讨等各阶段的工作;它在制订药物的质量标准、探求科学用药规律与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新药开发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Chromatography, although primarily a separation technique, is mostly employed in chemical analysis. Chromatography is probably the most powerful and versatile technique available to the modern analyst. In a single step process it can separate a mixture into its individual components and simultaneously provide an quantitative estimate of each constituent. Samples may be gaseous, liquid or solid in nature and can range in complexity from a simple blend of two entantiomers to a multi component mixture containing widely differing chemical specie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种物质在色谱图上表现出被完全分离,通常要求: (1)这两种物质的色谱峰要从基线处有一定距离地彼此分开; (2)色谱峰要窄。
吸附色谱的吸附-解吸平衡状态,可用吸附平衡常数(吸附系数)K表示。在低浓度
和一定温度下:
K=cs/cm
式中cs为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cm为组分在流动相中的浓度。K实际上是溶质
分子在固定相和流动相达到平衡时的浓度之比。各组分之间K值越大,越容易被
分离。
二、色谱法的分类
色谱法有多种类型,通常有以下三种分类方法:
薄层色谱法 将固定相涂铺在平板上,制成薄层板,点样后,用展开剂(流 动相)将其展开,然后用薄层板斑点定位后进行定量和定性分 析的方法。
纸色谱法
以滤纸作为载体,以滤纸上面吸附的水作为固定相,然后与 薄层色谱法相同的操作形式进行分离分析的方法。
按色谱过程的 分离原理分类
吸附色谱法
用吸附剂作固定相,利用吸附剂表面对不同组分吸附能力的 差异来进行的分离分析方法。 分配色谱法
图中,试样A的Rf=a/c, 试样B的Rf=b/c
根据Rf的定义,其值应在0~1之间变化。若组分的Rf=0,表明该组分停留在原点上, 没有随展开剂展开;若组分的Rf=0.7,则表明该组分从原点移动到溶剂前沿的7/10, 试样中个组分的Rf值相差越大,表明分离的越充分。 Rf与分配系数有关,分配系数 越大, Rf越小。 纸色谱法是一种微量分析方法。此法设备简单,易于操作,适合对微量试样进行 分离、鉴定。
三者之间的关系为:
t’R= tR- tm
5. 峰高(h)半峰宽(W1/2)和基线宽度(W)
峰高(h)是指从基线到色谱峰顶的高度。半峰宽(W1/2)是峰高一半处的宽度。该参 数说明分离条件的好坏,在实际工作中希望峰形窄一些好。基线的宽度(W)通过 色谱峰两侧的拐点做切线,在基线上的截距称为基线宽度,又称为峰宽。该宽度 除了用于衡量柱效外,还可以用来计算峰面积。
展开剂的选择要从欲分离物质在两相中的溶解度和展开剂的极性来考虑。在流 动相中的溶解度较大的物质会移动的快,因而具有较大的Rf值。对极性物质,增 加展开剂中极性溶剂的比例,可以增大Rf。增加展开剂中非极性溶剂的比例,可 以减小Rf。
二、薄层色谱 1. 原理
薄层色谱法(TLC)是在纸色谱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分析方法。将固定相均匀地 铺在玻璃、塑料或金属薄膜板上,各组分在此薄膜上进行色谱分离。将被分离 的试样溶液点在薄板的一端,在密闭的容器中选用合适的展开剂展开。由于固 定相相对不同的物质的吸附能力不同,组分在吸附剂与展开剂之间不断地进行 吸附与解吸的过程。 2. 操作方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三节 柱色谱
一、原理 柱色谱法是把固体吸附剂填充在直立的填充色谱柱内。将要分离的溶液试样由顶端加 入,然后连续地加入流动相或者洗脱液,随着展开剂自上而下流过,被分离的组分在 吸附剂表面不断产生吸附-解吸,再吸附-再解吸的过程,不同的组分,与固定相的吸 附能力有差异,与固定相吸附弱的组分,在柱内迁移速度较快,先流出色谱柱;与固 定相吸附强的组分,在柱内迁移速度较慢,后流出色谱柱,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第二节 液相色谱
一、纸色谱法 1. 原理 纸色谱(PC)是以滤纸为载体的色谱法,固定相一般为纸纤维上吸附的水,与水不 相混溶的有机溶剂为流动相。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也常选与水相混溶的溶剂为流动 相。各组分在滤纸上移动的位置用比移值(Rf)表示,如下图所示:
Rf值测量示意图
Rf=原点到斑点中心的距离/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
二、 气相色谱的常用术语 1. 色谱图 经色谱柱分离后的试样组分通过检测器时,所产生的电信号对时间作图,所绘 制的曲线称为色谱图流出曲线(如下图所示)。纵坐标为检测器响应信号(mV、 mA),横坐标为保留时间。
色谱流出曲线
2. 基线 基线是在操作条件下,仅有纯流动相进入检测器时的流出曲线。稳定的基线应 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基线反映仪器(主要是检测器)的噪音随时间的变化。
4. 保留值
表示试样中各组分在色谱柱中停留的数值。用时间表示的保留值包括:
(1)保留时间(tR) 即从进样到往后某组分出现浓度极大值时的时间间隔,称为该 组分的保留时间。
(2)死时间(tm) 指从进样开始到空气峰出现的时间。 (3)调整保留时间(t’R) 为试样进入色谱柱后为固定用所滞留的时间,又称为校正 保留时间
用液体作固定相,利用不同组分在互不相溶的两相溶剂中的 分配系数的差异来进行的分离分析方法。
离子交换色谱法
用离子交换剂作固定相,利用离子交换剂对不同离子的交换 能力的差异进行的分离分析方法。
分子排阻色谱法 用凝胶(或分子筛)作固定相,利用凝胶对分子大小不同的组分 有着不同的阻滞作用(或渗透作用)来进行的分离分析方法。
吸附、脱附剂的选择 柱色谱中不同组分能否得到分离,主要取决于吸附剂和脱附剂的选择,一般要求: (1)吸附剂有较大的表面积和足够的吸附力; (2)对不同的化学成分有不同的吸附能力,与洗脱剂、溶剂及试样中各组分不起化 学反应; (3)吸附剂的颗粒应有一定的粒度,颗粒要均匀。
吸附剂的吸附活性大小与其含水量有一定关系,含水量越高则活性越低,吸附能力 越差,因此吸附剂使用前须在一定温度下烘干以出去水分,称为活化。
流动相的选择 流动相的选择原则与吸附剂的吸附活性大小和被分离组分的极性有关。为了使试样 中吸附能力稍有差异的各组分分离,就必须根据试样的性质,吸附剂的活性,选择 合适极性的流动相。
常用流动相的极性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石油醚<环己烷<四氯化碳<苯<甲苯<乙醚<三氯甲烷< 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
缸和卧式色谱缸。 B: 展开方式 薄层色谱有多种展开方式。如近水平展开、上行展开、多次展开、
双向展开和径向展开等方式。
(4) 斑点定位 薄层色谱展开后,对有色物质进行斑点定位,可直接在日光下观察,划出色斑。
三、定量和定性分析
1. 定性分析方法 斑点定位后,测出半点的Rf,与同块板上的已知对照品斑点的Rf对比, Rf一 致,即可初步定型该斑点与标准品为同一物质。然后更换几种展开系统,如 果Rf仍然一致,则可得到较为肯定的定性结论。
A:阳离子交换树脂 这类树脂活性基团一般为酸性基团,酸性基团上的H+能与溶 液中的阳离子发生交换作用。根据酸性基团的强弱,可分为强酸型和弱酸型两类。 强酸型树脂在酸性、中性和碱性溶液中都可以使用。而弱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只 适用于pH>4的溶液。
B:阴离子交换树脂 这类树脂活性基团一般为碱性基团,酸性基团上的OH-能与溶 液中的阴离子发生交换作用。根据碱性基团的强弱,可分为强碱型和弱碱型两类。 如果活性基团为季铵基,则为强碱型阴离子树脂。强碱型树脂在酸性、中性和碱 性溶液中都可以使用。
1. 气相色谱法的分类 (1) 按固定相的物态 可分为气-固色谱、气-液色谱。 (2) 按色谱原理不同 可分为吸附色谱、分配色谱。 (3) 按色谱柱的不同 可分为填充柱色谱法、毛细管柱色谱法。 2. 气相色谱法的特点 气相色谱法具有分辨效能高,选择性好,试样用量少、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及 应用广泛等特点。主要用来分离测定一些气体及易挥发性物质。对于挥发性较差 的液体、固体,需采用制备衍生物或裂解等方法,增加挥发性来测量。
二、实验条件的选择 1. 色谱滤纸的选择
用于色谱分离的滤纸要满足下列条件: (1)滤纸质地均匀,具有一定机械强度; (2)滤纸松紧适宜,过疏使斑点扩散,过紧则流速太慢; (3)纸质应纯,无明显的荧光斑点。
2. 固定相的选择
纸色谱是以吸着在纤维素上的水作固定相,纸纤维则是起到一个惰性载体的作 用。在分离一些极性较小的物质或酸、碱性物质时,为了增加其在固定相中的 溶解度。常在滤纸上吸留一些甲酰胺或二甲基甲酰胺、丙二醇或缓冲溶液等作 为固定相。 3. 展开剂的选择
液相色谱法
按两相所处状 态不同分类
流动相为液体,当固定相为固体吸附剂时,称为液-固色谱; 当固定相为液体,称为液-液色谱。
气相色谱法
流动相为气体,当固定相为固体吸附剂时,称为气-固色谱; 当固定相为液体,称为气-液色谱。
按操作形式 不同分类
柱色谱法 将固定相装于柱管内,构成色谱柱,利用色谱柱分离混合组 分的方法。
第一节 概述
一、色谱法基本原理
色谱法又称为层析法,是一种依据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而进行分离的分离 分析方法。其分离原理是利用混合物中各个组分的物理化学性质差异,使各个组 分以不同程度分布在两个相中而得以分离的方法。 其中一个固定的相称为固定相。另一个相流过此固定相进行冲洗,称为流动相。 在冲洗过程中各个组分在两相间经过反复的吸附、解吸附或重复分配后,以不同 速率移动,从而达到分离。
三、 定性方法 气相色谱法定性的目的是确定试样的组成,下述两种定性方法最常用。 1. 与纯物质对比 将某一组分的纯物质与被测组分在同一根色谱柱上,在相同条件下分别测得纯 物质和被测物的色谱图,如果被测物和纯物质的保留值相同,可能为同一物质。
3. 离子交换树脂的应用
离子交换色谱操作简单,目前大量用于水的净化、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提取、除 去干扰离子、环境保护、痕量组分的富集等方面。近年来,离子交换色谱法在有 机化学、药物化学和生物化学等方面获得迅速发展。
第四节 气相色谱法
以气体为流动相的色谱法称为气相色谱法(GC)。它是在经典的液相色谱法的基础 上,借助仪器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分离分析方法。 一、 气相色谱法的分类和特点
二、离子交换柱色谱 1. 原理 离子交换色谱法是利用离子交换树脂作为固定相,由流动相携带被分离的离子型化合 物,在离子交换树脂上进行离子交换而达到分离和提纯的色谱方法。该方法分离效率 高,尤其是还能用于性质相近的离子间的分离以及微量组分的富集和高纯物质的制备。
2. 离子交换树脂的类型
离子交换树脂是一种高分子的聚合物,在其网状结构的骨架上有许多可与待分离离子 起交换作用的活性基团,根据这些活性基团的性质的不同,可以分成多种类型。
第十二章 色谱分析法
知识目标:
掌握色谱法的原理、分类及有关概念; 熟悉薄层色谱法、纸色谱法的原理及技术要点; 理解气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熟悉气相色谱仪的基本结构; 理解气相色谱定性的依据;了解气相色谱定量的方法; 了解高效液相色谱的特点和应用。
能力目标:
能够正确选择色谱方法,并完成薄层色谱法、纸色谱法分离实 验操作; 能根据被分离组分的极性正确选择吸附剂和脱附剂; 能说出气相色谱仪基本结构; 熟悉气相色谱定性的几种方法; 能说出高效液相色谱法与气相色谱法的不同特点。
(1) 薄层板的制备 以硅胶、氧化铝为固定相制备的薄板,一般厚度以250μm为宜,若要分离制备 少量的纯物质时,薄层厚度应稍大些,常用的为500-750μm,甚至1-2mm。
(2) 点样 溶解试样的溶剂一般用甲醇、乙醇、丙酮、三氯甲烷等挥发性的有机溶剂,最 好用与展开剂极性相似的溶剂,应尽量使点样后溶剂能迅速挥发,以减少色斑 的扩散。水溶性试样,可先用少量水使其溶解,再用甲醇或者乙醇稀释定容。 适当的点样量,可使斑点集中,点样量过大,易拖尾或扩散;点样量过少,不 易检出。 (3) 展开 将点好样的薄板与流动相接触,使两相相对运动并带动试样组分迁移的过程称 为展开。 A:展开装置 常用的展开装置有直立型的单槽色谱缸、双槽色谱缸、圆形色谱
2. 定量分析方法 受到多因素的影响,很难控制色谱条件的一致性,如点样量的精确度,展开 后斑点面积的规则程度和测定方法的精确度,使薄层色谱法的定量分析工作 处于“半定量”或者进行限量检查的阶段。
四、薄层色谱法的应用
薄层色谱法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展开迅速、显色容易、能用腐蚀性显色剂 等优点。因此常用于有机物的分离和鉴定,在药物分析、卫生监测、环境保护、 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的分析等方面都被广泛应用。如,药物的真伪优劣的鉴别、纯 度的检查等,卫生检验中大气水质中有害物质的分离和鉴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