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色谱分析法基础
(完整版)大学分析化学知识点总结

分析化学第一章绪论【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分析化学的发展;分析化学的方法分类(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结构分析和形态分析;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常量、半微量、微量和超微量分析;常量组分、微量组分和痕量组分分析);分析过程和步骤(明确任务、制订计划、取样、试样制备、分析测定、结果计算和表达);分析化学的学习方法。
【基本要求】了解分析化学及其性质和任务、发展趋势以及在各领域尤其是药学中的作用;分析方法的分类及分析过程和步骤。
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与误差有关的基本概念:准确度与误差,精密度与偏差,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误差的传递和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有效数字及其运算法则;基本统计概念: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和t分布,平均值的精密度和置信区间,显著性检验(t检验和F检验),可疑数据的取舍;相关与回归。
【基本要求】掌握准确度与精密度的表示方法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免方法,有效数字的表示方法及运算法则;误差传递及其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熟悉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和t分布,置信区间的含义及表示方法,显著性检验的目的和方法,可疑数据的取舍方法,分析数据统计处理的基本步骤。
了解用相关与回归分析处理变量间的关系。
第三章滴定分析法概论【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滴定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计算;滴定分析的特点,滴定曲线,指示剂,滴定误差和林邦误差计算公式,滴定分析中的化学计量关系,与标准溶液的浓度和滴定度有关的计算,待测物质的质量和质量分数的计算;各种滴定方式及其适用条件;标准溶液和基准物质;水溶液中弱酸(碱)各型体的分布和分布系数;配合物各型体的分布和分布系数;化学平衡的处理方法:质子平衡、质量平衡和电荷平衡。
【基本要求】掌握滴定反应必须具备的条件;选择指示剂的一般原则;标准溶液及其浓度表示方法;滴定分析法中的有关计算,包括标准溶液浓度的计算、物质的量浓度和滴定度的换算、试样或基准物质称取量的计算、待测物质质量和质量分数的计算;水溶液中弱酸(碱)和配合物各型体的分布和分布系数的含义及分布系数的计算;质子平衡的含义及其平衡式的表达。
第六章色谱分析法作业答案(新书)

组分2的峰底宽为1min。(1)用组分2计算色谱柱的理论塔
' ' t 板数;(2)求调整保留时间t R 及 1 R 2 ;(3)若需达到分离
度R=1.5,设色谱柱的有效塔板高度为H=1mm,所需的最短 柱长为几米? 解: (1)t =15min Y =1min 2 2
t2 2 15 2 n 16( ) 16 ( ) 3600 Y2 1
2. 用内标法测定环氧丙烷中的水分含量,称取0.0115g甲醇,
加到2.2679g样品中进行色谱分析,数据如下:水分峰面积为 1500,甲醇峰面积为1740,已知水和内标甲醇的相对质量校 正因子为0.95和1.00,计算水分的百分含量。 解:
f i Ai ms mi f s As 水 分 含 量% :w i 100 100 m m 0.95 1500 0.0115 1.00 1740 100 2.2679 0.4153
t 9.7 0.7 9.0
' 苯
t
' 正己烷
7.2 0.7 6.5
t
' 正庚烷
12.3 - 0.7 11.6
l g t r' ( x ) l g t r' (C n ) I x 100 n ' ' l g t ( C ) l g t ( C ) r n1 r n l g 9.0 l g 6.5 100 [6 ] 656.2 l g11.6 l g 6.5
1.396 1 1.5 4 1.396 n有 效 447.4
L=n有效· H有效=447.4×1=447.4 (mm)
n有 效
P292 本书第13章气相色谱法 1.在一色谱柱上,测得下物质的保留时间为:空气--0.7min; 正己烷--7.2min;正庚烷--12.3min;苯--9.7min,计算苯的保 留指数。 解:已知n=6
第十五章色谱分析法导论

3.峰底宽度Y---即色谱峰两侧拐点上的切线在基线上截距间的 距离。它与标准偏差的关系是 Y=4
16
5.保留值
试样各组分在色谱柱中保留行为的量度,反映了组 分与固定相间作用力大小,通常用保留时间和保留体 积表示。可以揭示色谱过程的作用机理和分子的结构 特征。
(1)保留时间tR 试样从进样到柱后出现峰极大点时所经过的时间,
12
13
二、色谱常用术语
1.色谱图
色谱柱中的流出物通过检测器产生的信号对时间(或流动 相体积)的曲线 在适当的色谱条件下,每个组分对应的色谱峰一般呈正态分 布,色谱图是定性、定量和评价色谱分离情况的基本依据。
14
色谱峰
号 信 进样 空气峰
h
2.基线
a
色谱流出曲线
色谱柱中只有载气无样品通过时,检测器响应信号反应的
n有效= 5.54(tR / W1/2)2 = 16 ( tR / Wb)2 有效板高 : H有效 = L / n有效
27
例:已知某组分峰的峰底宽为40 s,保留时间为400 s ,计算此色谱柱的理论塔板数。 解: n = 16 ( tR / Y)2 = 16 (400 / 40)2 = 1600 块
量。 3.分析速度快 4.应用范围广:气相色谱--沸点低于400度;液相
色谱--高沸点、热不稳定、生物试样。 5.不足:被分离组分的定性问题
11
第一节 色谱基本概念
一、色谱分离过程
AB两组分吸附能力 和分配系数的差别, 导致两组分在柱中 移动速率不同,经 过数次吸附(分配), 组分逐渐分开,先 后进入检测器检测。
一、塔板理论 最早由英国生物学家Martin提出。把色谱柱比作一个精馏塔,沿用
分 析 化 学

现代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
归纳为八个方面: (1)提高灵敏度 (2)解决复杂体系的分离问题及提高分析方法 的选择性 (3)扩展时空多维信息 (4)微型化及微环境的表征与测定 (5)形态、状态分析及表征 (6)生物大分子及生物活性物质的表征与测定 (7)非破坏性检测及遥测 (8)自动化及智能化
第三节 分析方法的分类
化学定量分析
重量分析 :反应前后称量, 质量的变化
滴定分析:酸碱滴定 配位滴定 沉淀滴定
氧化还原滴定
仪器分析法
电化学分析 光学分析 色谱分析
分光光度仪
酸度计 高效液相谱仪
四、按试样用量分类
常量分析 m> 0.1g , V > 10mL 半微量分析 m 0.01~0.1g , V 1~10mL 微量分析 m 0.1~10mg , V 0.01~1mL 超微量分析 m < 0.1mg , V < 0.01mL
造影剂毒副作用
❖ 轻度反应 发热、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局限性荨 麻疹。
❖ 中度反应 频繁恶心、呕吐、泛发性荨麻疹、血压 偏低、面部及声门水肿、呼吸困难、寒战高热、头 痛及胸腹部不适等。
❖ 严重反应 血压急骤下降、晕厥、出现意识障碍、 急性肺水肿,心率失常以至心跳、呼吸骤停。
预防
(1)有碘过敏史或碘试验阳性者,禁用常规碘造影 剂。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第十章 配位滴定法
❖ 第二章 分析天平与称量方法
❖ 第十一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 第三章 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
❖ 第十二章 电化学分析法
❖ 第四章 样品的采集及常见的与处理 ❖ 第十三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方法
❖ 第十四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化学基础目录

内容提要
本书为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为医学各专业本科生的化学基础课教材之一,涵盖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全书共分28章,包括:热力学定律、化学平衡、化学动力学、电解质溶液、酸碱解离平衡、配位化合物、分子结构、ds区元素、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分析法等。
本书可供高等学校医疗、口腔、儿科、护理、卫生、影像等医学专业本科化学基础课教材,也可供相关人员参考。
目录
绪论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
第二章热力学第二定律
第三章多组分系统热力学
第四章化学平衡
第五章相平衡
第六章化学动力学
第七章表面现象和胶体分散系统
第八章酸碱解离平衡
第九章沉淀-溶解平衡
第十章电解质溶液
第十一章氧化还原与电化学基础
第十二章原子结构和性质
第十三章离子健和离子晶体
第十四章分子结构
第十五章配位化合物
第十六章定量分析化学概论
第十七章滴定分析法
第十八章s区元素
第十九章p区元素
第二十章d区元素
第二十一章ds区元素
第二十二章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法
第二十三章分子荧光分析法
第二十四章红外光吸收光谱法
第二十五章原子吸收光谱法
第二十六章电势分析法
第二十七章色谱分析法
第二十八章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分析法
附录
参考文献。
《仪器分析》学习指南

围;初步具有应用各种仪
3 原子荧光光度法测定汞
4 器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原子荧光光
的能力。
度计
4 红外光谱分析——定性鉴定未知物 4
红外光谱仪
5 库仑滴定法(三氧化二砷的测定) 4
库仑仪
6 法测定化肥中的硝酸态氮
4
7 气相色谱分析
4
紫外-可见分 光光度计 气相色谱仪
8 光谱定性及半定量分析(矿样中铅、 4 锌、锡、铍的分析)(摄谱)
选择性和热力学性质 柱效和速率理论 基本分离方程式 相对保留值,柱效计算方程及范氏方程,分离度和基本分离方程(可估算色谱分析 所用的时间) 定性分析(保留值或文献值)和定量分析(归一化法、标准曲线法、内标法) 气相色谱固定相,填充柱和开管柱的比较 高效液相色谱的分离模式(液固色谱、正相键合色谱、反相键合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及 离子色谱、尺寸排阻色谱) 高效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的比较(分析对象、分离效率、改变选择性的主要途径、平衡 时间、操作温度、仪器设备) 四、难点 从基本色谱分离方程式得出的结论 色谱热力学因素和动力学因素,分析对分离的影响 色谱分离方程式的推导 柱温在分离过程中起的作用
四、难点 扩散电流方程式的推导;极谱波方程式的推导与应用;单扫描极谱、脉冲极谱和溶出伏
安法如何改变电压施加方式,减少残余电流和增大电解电流来提高信噪比。
第十一章 电导分析法(自学)
第十二章 色谱分析法
一、基本要求 了解色谱流出曲线和术语 理解柱效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5
理解速率方程对实际分离的指导意义 掌握分离度的计算以及影响分离度的重要参数 了解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的优点及适用范围 理解气相色谱主要操作条件选择的原则 了解常用气相色谱检测器的原理、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理解液相色谱分离方式的原理、适用的分析对象和选择原则 掌握常用定性和定量方法的优缺点 二、基本概念和术语 分配系数、分配比、相比和标准偏差 检测器灵敏度、检测限和线性范围 分离度 三、重点内容 色谱法及其特点
仪器分析答案第12章第四版朱明华编

质谱分析习题解答
1.以单聚焦质谱仪为例,说明组成仪器各个主要部分的作用及原理.
解:(1)真空系统,质谱仪的离子源、质量分析器、检测器必须处于高真空状态。 (2)进样系统,将样品气化为蒸气送入质谱仪离子源中。样品在进样系统中被适 当加热后转化为即转化为气体。(3)离子源,被分析的气体或蒸气进入离子源后 通过电子轰击(电子轰击离子源)、化学电离(化学电离源)、场致电离(场致电 离源)、场解析电离(场解吸电离源)或快离子轰击电离(快离子轰击电离源)等 转化为碎片离子,然后进入(4)质量分析器,自离子源产生的离子束在加速电极 电场作用下被加速获得一定的动能,再进入垂直于离子运动方向的均匀磁场中,由 于受到磁场力的作用而改变运动方向作圆周运动,使不同质荷比的离子顺序到达检 测器产生检测信号而得到质谱图。(5)离子检测器,通常以电子倍增管检测离子 流。
3.试述飞行时间质谱计的工作原理,它有什么特点?
解: 飞行时间质谱计的工作原理很简单,仪器如下图所示:
飞行时间质谱计
飞行时间质谱计的特点为:
(1)工作原理简单。质量分析器既不需要磁场,又不
需要场,只需要直线漂移空间,因此,仪器的机械结构较简单,增长漂移路程L 就可以提高分辨本领。 200a.m.u.的离子。 (2)快速。在约20ms时间内,就可以记录质量为0—
9. 如何实现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解:实现GC-MS联用的关键是接口装置,起到传输试样,匹配两者工作气体的作用。
10.试述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迫切性.
解:生命过程中的化学是当前化学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之一。高极性、热不稳定、 难挥发的大分子有机化合物和生物样品难以采用GC-MS进行分析。液相色谱虽 然不受化合物沸点的限制,并能对热稳定性差的试样进行分离、分析,但由于其 定性能力差,所以应用得到来极大的限制。这类化合物的分离分析成为分析化学 家面临的重大挑战。开发液相色谱与有机质谱的联用技术是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2015级成人高等教育中医学院本科班

2015级成人高等教育中医学院本科班《仪器分析》复习题第一章绪论1、仪器分析的特点。
2、仪器分析方法的类型。
第二章光谱分析法概论一、名词解释电磁波谱原子吸收光谱光谱法二、简答题1.简述光学分析法的三个过程。
2.光的波粒二相性基本参数(1)光的波动性波动性参数:关系式λ=c/ν,v=104/λ=104ν/cλ(波长);v (频率);C (光速);ν=1/λ(波数——波长的倒数)。
单色光——指只含一种频率或波长的光。
复合光——指多种频率或波长的光。
散射光(杂散光)——指定波长外的光。
(2)光的微粒性微粒性参数:E=hν=h c/λh=6.626×10-34J·s (普朗克常数,Planck);c=3×1010cm·s-13.光谱区中紫外、可见、红外对应的波长范围?(1)紫外:200-400nm;(2)可见光:400-800nm;(3)近红外:0.8-2.5μm;(4)中红外:2.5-50μm;(5)远红外:50--1000μm。
4.光谱法的仪器由哪几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是什么?5.按能量递增和波长递增的顺序分别排列下列电磁辐射区:红外光区、无线电波区、可见光区、紫外光区、X射线区、微波区。
三、计算题1.计算(1) 2500cm-1波数的波长(nm)(2) Na 588-995nm相应的能量(eV)(3) 670. 7nm Li线的频率(Hz)2.计算下列各种跃迁所需的能量范围(eV)及相应的波长范围(1)原子内层电子跃迁(2)原子外层电子跃迁(3)分子的电子跃迁(4)分子振动能级跃迁(5)分子转动能级跃迁3.阐述为什么原子光谱为线光谱,分子光谱为带光谱。
如果说原子光谱谱线强度分布也是峰状的,对吗?为什么?第三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1、名词解释透光率吸光系数(摩尔吸光系数、百分吸光系数)发色团和助色团吸收曲线标准曲线末端吸收试剂空白2.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可用哪几种符号表示,各代表什么含义?3.什么是朗伯-比尔定律?其物理意义是什么?4.简述导致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原因。
色谱、液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

薄荷油
第十三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特点:①高效:理论塔板数高达上万 ②高速:几分钟到几十分钟 ③灵敏度高:紫外、荧光、电化学 ④自动化:电脑化 与气相色谱比较:对试样的沸点没有特殊要求,可 用于分离难挥发的物质,如核酸、糖、蛋白质、多 肽等。可收集从柱子流出的组分。
色谱分离过程
色谱图(Chromatogram) 试样中各组分经色谱柱分离后,随流动相依次 流出色谱柱进入检测器,检测器的响应信号随 时间变化曲线或检测器的响应信号一流动相体 积曲线,称为色谱图。 *基线baseline —— 如果没有进样,只有流动 相在流动,得到的检测信号应是一条平稳的平 行于横坐标的直线,这条直线称为基线。 *色谱峰(Peak)—— 当试样中的组分经色谱 柱分离之后进入检测器时,得到的响应信号的 大小随时间变化所形成的峰形曲线称为色谱峰 (Chromatographic peak)。
*该检测器可选择性(特异性)检测含N、P、S 的化合物。 灵敏度:10-13 ~10-14 g/N,S,P ④火焰光度检测器——含P,S等有机物的测定。 *在火焰中(富H2 ),R-SH 被还原为S,R-PO3-变 为HPO,并被激发到激发态,产生电磁发射,S 为394nm,HPO为526nm。灵敏度10-11~10-12 g ⑤光电离检测器( PID ) Photoionzation Detector
体积流量调整保留时间扣除死时间后的保留时间称为调整保留时间adjustretentiontime调整保留体积扣除死体积后的保留体积称为调整保留体积用v相对保留值在相同操作条件下组分与参比组分的调整保留值之比称为相对保留值relativeretention用r分配系数partitioncoeffcienr
现代仪器分析复习题(答案版)

现代仪器分析复习题(答案版)现代仪器分析复题选择题(20道)第一章:绪论1,仪器分析法的主要特点是A,分析速度快但重现性低,试样用量少但选择性不高B,灵敏度高但重现性低,选择性高但试样用量大C,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重现性好,试样用量少,选择性高D,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重现性好,试样用量少,准确度高2,同一人员在相同条件下,测定结果的精密度称为A,准确性B,选择性C,重复性D,再现性3,不同人员在不同实验室测定结果的精密度称为A,准确性B,选择性C,重复性D,再现性4,分析测量中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综合量度是A,精密度B,准确度C,检出限D,灵敏度第二章5,受激物质从高能态回到低能态时,如果以光辐射形式释放多余能量,这种现象称为A,光的吸收B,光的发射C 光的散射D光的衍射6,光谱分析法与其他仪器分析法的不同点在于光谱分析法研究涉及的是A,试样中各组分间的相互干扰及其消除B,光与电的转换及使用C,光辐射与试样间的相互作用与能级跃迁D,试样中各组分的分离7,每一种分子都具有特征的能级结构,因此,光辐射与物质作用时,可以获得特征的分子光谱。
根据试样的光谱,可以研究A,该试样中化合物的分子式B,试样中的各组分的分配及相互干扰C,试样的组成和布局D,试样中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8,依照产生光谱的物质类型不消,光谱可以分为A,发射光谱、吸收光谱、散射光谱B,原子光谱、分子光谱、固体光谱C,线光谱、带光谱和连续光谱D,X射线发射光谱、X射线吸收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X射线衍射光谱9,频次、波长、波数及能量的关系是A,频率越低,波长越短,波数越高,能量越低B,频次越低,波长越长,波数越低,能量越高C,频次越高,波长越短,波数越高,能量越高D,频率越高,波长越高,波数越低,能量越高10,光谱分析法是一种()来确定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仪器分析方法A,利用物质与光相互作用的信息B,利用光的动摇性C,利用光的粒子性D,利用物质的折射、干预、衍射和偏振征象第四章11,原子吸收光谱法中的物理干扰可用下述哪种方法消除A,释放剂B,保护剂C,标准加入法D,扣除背景12,与火焰原子吸收法相比,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有以下特点A,灵敏度高且重现性好B,基体效应的阿丹重现性好C,试样量大但检出限低D,原子化效率高,因而绝对检出限低13,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钙时,加入1%的钾盐溶液,其作用是A,减小背景B,作释放剂C,作消电离剂D,提高火焰温度14,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塞曼效应法是用来消除A,化学干扰B,物理干扰C,电离干扰D,背景干扰15,通常空心阴极灯是A,用碳棒做阳极,待测元素做阴极,灯内充低压惰性气体B,用钨棒做阳极,待测元素做阴极,灯内抽真空C,用钨棒做阳极,待测元素做阴极,灯内充低压惰性气体D,用钨棒做阴极,待测元素做阳极,灯内充惰性气体16,原子吸收光谱法中,背景吸收产生的干扰首要表现为A,火焰中产生的分子吸收及固体微粒的光散射B,共存干扰元素发射的谱线C,火焰中待测元素产生的自吸现象D,集体元素产生的吸收17,原子吸收法测定钙时,加入EDTA是为了消除()的干扰A,镁B,锶C,H3PO4D,H2SO418,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中的单色器的位置和作用A,放在原子化器之前,并将激起光源发出的光变为单色光B,放在原子化器之前,并将待测元素是的共振线与邻近线分开C,放在原子化器以后,并将待测元素是的共振线与邻近线分开D,放在原子化器之后,并将激发光源发出的连续光变为单色光19,原子吸收测定中,以下叙说和做法精确的是A,一定要选择待测元素中的共振线作分析线,绝不可接纳其他谱线作分析线B,在维持稳定和适宜的光强度前提下,应尽量选用较低的灯电流C,对于碱金属元素,一定要选用富燃火焰进行测定D,消除物理干扰,可选用高温火焰第五章20有人用一个试样,分别配制成四种不同浓度的溶液,分别测得的吸光度如下。
大学化学教材

大学化学教材1、大学化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大学化学教程——高等学校教材3、新大学化学(第二版)4、大学化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5、化学功能材料概论——高等学校教材6、新编普通化学/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7、大学基础化学/高等学校教材8、大学化学9、大学化学10、大学普通化学(第六版)11、大学化学教程——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12、大学化学13、化学实验教程——高等学校教材14、大学化学(高等学校教学用书)15、大学化学原理及应用(上下)/高等学校教材16、大学化学教程/高等学校教材17、大学基础化学/新世纪高职高专教材18、新大学化学19、大学化学原理及应用·上下册20、普通化学(英文版)21、近代高分子科学22、绿色化学与环境23、普通化学简明教程24、大学化学(第二版)——高等学校教材1、大学化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作者:金继红主编•丛书名:•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ISBN:9787502597221•出版时间:2007-1-1•版次:1•印次:1•页数:403•字数:679000•纸张:胶版纸•包装:平装•开本:16开•定价:39 元当当价:30.6 元折扣:78折节省:8.40元钻石vip价:30.60 元••共有顾客评论0条内容提要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注意与中学化学的衔接,力求理论联系实际,概念阐述准确,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
本书包括物质的聚集状态、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相平衡、化学平衡、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含酸碱滴定、重量分析)、氧化还原和电化学基础(含氧化—还原滴定)、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配位化合物(含配位滴定)、单质和无机化合物、表面与胶体、环境化学及材料化学等内容。
本书可供高等学校非化学化工类专业对化学要求较多的材料、地质、能源、环境、冶金、海洋等专业的基础化学教学使用。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1]1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1]1](https://img.taocdn.com/s3/m/f5f9b3dc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9d.png)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化-0301-基适用对象:药学(理科基地)专业一、前言《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和分析方法的科学。
其任务是:鉴定物质的化学组成(或成分),测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与确定物质的化学结构。
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化学分析,主要讲授经典化学分析的内容与部分电化学分析法。
第二部分为仪器分析,主要讲授色谱分析和光谱分析。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术。
熟悉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了解各类分析方法所使用的仪器。
培养耐心细致、一丝不苟的科学作风和较强的实验操作能力,为从事各专业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实验技术基础。
总学时为196,其中化学分析总学时为98,其中讲课40学时,实验课56学时,自学2学时;仪器分析总学时为98,其中讲课50学时,实验44学时,自学4学时。
学分8.5。
教材选用李发美主编《分析化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出版。
实验教材选用李发美主编《分析化学实验指导》,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出版。
本课程是药学(理科基地)专业的必修课。
二、课程内容与要求第一部分化学分析第一章绪论(1学时)[基本内容]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分析化学方法的分类(定性、定量分析,结构分析;无机与有机分析;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常量、半微量、微量与超微量分析;例行分析与仲裁分析)分析化学的变革与进展(分析化学的变革;分析化学的活跃领域;化学计量学;联用技术;分析化学专家系统与智能化分析仪器)。
分析化学文献(参考书;分析化学理论书籍;手册;杂志)。
[基本要求]了解分析化学的性质、任务、基本内容、发展趋势以与在药学有关各专业中的作用。
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4学时)[基本内容]与误差有关的一些基本概念(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准确度与精密度)误差的传递;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有效数字与运算法则;数据统计处理基本知识。
[基本要求]掌握误差产生的原因与减免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的表示方法;测量误差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综合化学实验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云南民族大学

综合化学实验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云南民族大学第一章测试1.靛蓝作为一种常见的双吲哚类()类化合物参考答案:生物碱;2.在进行薄层色谱鉴定中,Rf值比较大,则该化合物的极性()。
参考答案:小3.柱色谱分离操作步骤包含()。
参考答案:加入洗脱剂;;样品收集;加样;;装柱;4.在固体有机物的纯化中,若产物(产品)不结晶或难结晶,分析造成的因素可能是()参考答案:溶剂量过多;;含杂质过多;;降温不够或冷却结晶时间不够。
;存在树脂状物质(杂质)而阻碍结晶;5.薄层色谱可用于化合物纯度的鉴定,有机反应的监控,不能用于化合物的分离。
()参考答案:错第二章测试1.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已经达到了()参考答案:1.0 nm;2.扫描电子显微镜没有以下哪种信号的探测器()参考答案:法拉第网杯3.Jade软件工具栏中的符号表示()参考答案:本底的测量与扣除4.若电子衍射图像呈现排列十分整齐的许多斑点,一般认为是()参考答案:单晶材料5.在以下晶体结构中,阴影部分表示(111)晶面的是 ( )参考答案:第三章测试1.利用较少溶剂提取有效成分,提取的较为完全的方法是()参考答案:连续回流法2.以乙醇作提取溶剂时,不能用()参考答案:煎煮法3.色谱分析法是利用被测组分的峰面积来进行定性分析的。
()参考答案:错4.液相色谱分析最重要的操作条件是选择合适的柱温。
()参考答案:错5.色谱分析法是利用被测组分的分配系数不同来进行定性分析的。
()参考答案:对第四章测试1.以下哪个结构是两面针碱。
()参考答案:2.以下哪个不属于两面针的产地。
()参考答案:云南3.属于异喹啉类衍生物的生物碱是。
()参考答案:药根碱;小檗碱;两面针碱4.下面那些反应属于氯化两面针碱的制备路线中的反应。
()参考答案:氮杂苯并冰片烯的制备;路易斯酸催化的酰胺和酯的交换反应;过度金属催化的氮杂苯并冰片烯开环反应;甲基化、氧化脱氢、羰基还原、季铵盐化5.氯化两面针碱可从花椒属植物中提取,适合大规模的提取生产。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于化学专业)课程编码:B100713090学时:48 学分:3开课学期:第五学期课程类型:专业必修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一、课程教学目的仪器分析是化学各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是测定物质的化学组成、含量、状态和进行科学研究与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
课程内容既有成分分析又有结构分析,既有无机分析又有有机分析。
它是从事化学、生物、地质、环境等学科工作人员的基础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基本掌握常用仪器分析方法,初步具有应用此类方法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
仪器分析的教学目的:1、配合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各种分析仪器的原理和有关概念;2、使学生掌握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应用范围和主要分析对象;3、掌握各种分析仪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和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重点掌握仪器主要操作参数及其对分析结果的影响;4.通过各种仪器分析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和良好的实验素养。
二、课程基本内容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了解仪器分析的概况,仪器分析的特点和局限性,仪器分析的发展趋势。
掌握仪器分析方法的内容和分类教学内容:1. 仪器分析的特点和局限性,仪器分析的发展趋势。
2. 分析仪器的组成3. 仪器分析方法的内容和分类。
教学重点:仪器分析方法的内容和分类教学难点: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第二章光谱分析法导论教学目标:了解电磁辐射性质掌握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教学内容:1.光学分析法的有关基础知识2.理解光学分析法分类3.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4.光学分析仪器。
教学重点:光学分析法分类,光学分析仪器构成。
教学难点:普朗克方程第三章原子发射光谱法教学目标:了解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光源,摄谱法和光电光谱法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教学内容:理解原子发射光谱仪、等离子体、电弧和火花光源,摄谱法掌握原子发射光谱原理、原子发射光谱定性定量方法教学重点:原子发射光谱原理、等离子体光源,内标法定量原理教学难点:原子发射光谱原理、内标法定量原理第四章原子吸收光谱法教学目标:了解原子化原理技术,仪器构造,干扰及消除理解试样原子化技术,原子吸收分析中的干扰效应及抑制方法,原子荧光光谱法。
分析化学教材(系列一)Word版

分析化学教材(系列一)目 录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第三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 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 第五章 配位滴定法 第六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七章 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 第八章 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 第九章 光谱分析法概论 第十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第十一章 荧光分析法 第十二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 第十三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第十四章核磁共振波谱法第十五章 质谱法 第十六章 色谱分析法概论 第十七章 气相色谱法 第十八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 第十九章 平面色谱法 第二十章 毛细管电泳法 第二十一章 色谱联用分析法 附录一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2005) 附录二 常用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附录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附录四 国际制(SI )单位与cgs 单位换算及常用物理化学常数附录五常用酸、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25℃)附录六配位滴定有关常数附录七常用电极电位附录八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25℃,I=0)附录九标准缓冲溶液的pH(0—95℃)附录十主要基团的红外特征吸收峰附录十一质子化学位移表附录十二质谱中常见的中性碎片与碎片离子附录十三气相色谱法用表参考文献英文索引中文索引目录第三版前言第二版前言第一版前言第1章绪论第2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第3章重量分析法第4章滴定分析法概论第5章酸碱滴定法第6章络合滴定法第7章沉淀滴定法第8章氧化还原滴定法第9章取样与样品预处理方法附录附录Ⅰ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附录Ⅱ分析化学中常用的物理化学常数及物理量附录Ⅲ国际相对原子质量表附录Ⅳ常用相对分子质量表附录Ⅴ酸、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附录Ⅵ常用标准缓冲溶液的pH(0~60℃)附录Ⅶ络合滴定有关常数附录Ⅷ标准电极电位及条件电位表附录Ⅸ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Ksp) 符号表第1章概论1.1 定量分析概述1.1.1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1.1.2 定量分析过程1.1.3 定量分析方法1.2 滴定分析法概述1.2.1 滴定分析法对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1.2.2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1.2.3 滴定分析中的体积测量1.2.4 滴定分析的计算思考题习题第2章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2.1 有关误差的一些基本概念2.1.1 误差的表征——准确度与精密度2.1.2 误差的表示——误差与偏差2.1.3 误差的分类——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2.2 随机误差的分布2.2.1 频率分布2.2.2 正态分布2.2.3 随机误差的区间概率2.3 有限数据的统计处理2.3.1 数据的集中趋势和分散程度的表示——对μ和σ2.3.2 总体均值的置信区间——对μ的区别间估计2.3.3 显著性检验2.3.4 异常值的检验2.4 测定方法的选择与测定准确度的提高2.5 有效数字思考题习题第3章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3.1 酸碱反应3.1.2 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3.1.3 活度与浓度,平衡常数的几种形式3.2 酸度对弱酸(碱)形态分布的影响3.2.1 一元弱酸溶液中各种形态的分布3.2.2 多元酸溶液中各种形态的分布3.2.3 浓度对数图3.3 酸碱溶液的H+浓度计算3.3.1 水溶液中酸碱平衡处理的方法3.3.2 一元弱酸(碱)溶液pH的计算3.3.3 两性物质溶液pH的计算3.3.4 多元弱酸溶液pH的计算3.3.5 一元弱酸及其共轭碱(HA+A)混合溶液pH的计算3.3.6 强酸(碱)溶液pH的计算3.3.7 混合酸和混合碱溶液pH的计算3.4 酸碱缓冲溶液3.4.1 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3.4.2 缓冲溶液的选择3.4.3 标准缓冲溶液3.5 酸碱指示剂3.5.1 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3.5.2 影响指示剂变色间隔的因素3.5.3 混合指示剂3.6 酸碱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3.6.1 强碱滴定强酸或强酸滴定强碱3.6.2 一元弱酸(碱)的滴定3.6.3 滴定一元弱(弱碱)及其与强酸(强碱)混合物的总结3.6.4 多元酸和多元碱的滴定3.7 终点误差3.7.1 代数法计算终点误差图及其应用3.7.2 终点误差公式和终点误差图及其应用3.8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3.8.1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第4章络合滴定法第5章氧化还原滴定法第6章沉淀重量与沉淀滴定法第7章分光光度法第8章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方法第9章其他常用仪器分析方法附录目录编写说明第1章绪论第1节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第2节分析化学方法的分类第3节试样分析的基本程序第4节分析化学的发展与趋势第2章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第1节误差第2节测量值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第3节有效数字及其运算法则第4节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与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第5节相关与回归思考与练习第3章重量分析法第1节挥发法第2节萃取法第3节沉淀法思考与练习第4章滴定分析法概论第1节滴定反应类型与滴定方式第2节基准物质与标准溶液第3节滴定分析的计算思考与练习第5章酸碱滴定法第1节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第2节基本原理第3节滴定终点误差第4节应用与示例第5节非水滴定法思考与练习第6章沉淀滴定法第1节基本原理第2节应用与示例思考与练习第7章配位滴定法第1节配位平衡第2节基本原理第3节滴定条件的选择第4节应用与示例思考与练习第8章氧化还原滴定法第9章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参考资料附录目录符号缩写或简称第一篇概述第1章分析化学的目的及其对社会的重要性1.1 分析化学的目的:对社会的基本重要性1.2 分析化学的目的:作为问题解决者的分析化学家1.3 非常规实验实应用分析化学的目的参考文献第2章分析过程2.1 概述2.2 全分析过程2.3 工作特性2.4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参考文献第3章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3.1 分析化学的质量和目标3.2 分析方法3.3 如何保证准确度3.4 质是保证和质是控制受规章限制的方面3.5 结论参考文献第二篇化学分析第4章化学分析的基本原理第5章色谱法第6章动力学与催化第7章化学分析的方法及其应用第三篇物理分析第8章元素分析第9章化合物和分子特效分析第10章微束流和表面分析第11章结构分析第四篇基于计算机的分析化学(COBAC)第12章化学计理学第13章计算机软硬件及分析仪器接口第五篇全分析系统第14章联用技术第15章微分析系统第16章过程分析化学VI. 附录汉英索引英汉索引目录总序出版说明第二版前言第一版前言符号表绪论0.1 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0.2 分析方法的分类0.3 发展中的分析化学1 分析质量保证1.1 分析化学中关于误差的一些基本概念 1.2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1.3 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1.4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小结习题分析化学前沿领域简介——化学计量学2 化学分析法2.1 滴定分析概述2.2 滴定分析的基本理论2.3 确定滴定终点的方法2.4 滴定条件选择2.5 滴定分析的应用2.6 重理分析法小结习题化学大师Liebig3 分离分析方法3.1 分析试样的制备和分解3.2 沉淀分离法3.3 溶齐萃取分离法3.4 离子交换分离法3.5 挥发和蒸馏分离法3.6 气相色谱法3.7 高效液相色谱法3.8 色谱分离技术发展简介3.9 膜分离法3.10 激光分离法3.11 复杂试样分析实例3.12 分离技术的发展趋势小结习题科学家及其思维方法简介——色谱学家马丁4 原子光谱分析法4.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4.2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小结习题著名化学家本生对分析化学的贡献5 分子光谱分析法5.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5.2 红外光谱法5.3 分子发光分析法小结习题光分析化学前沿简介——光化学传感器6 核磁共振谱法6.1 基本原理6.2 核磁共振谱仪6.3 化学位移6.4 自旋偶合与自旋裂分6.5 核磁共振谱图解析6.6 13C核磁共振谱小结习题生物分子的革命性分析方法7 质谱法7.1 基本原理7.2 质谱仪7.3 离子的主要类型7.4 有机化合物质谱7.5 质谱图解析7.6 飞行时间质谱简介7.7 UV、IR、NMR和MS四谱综合解析小结习题科学展望——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8 电化学分析法8.1 电位分析法8.2 极谱法和伏安法8.3 库仑分析法8.4 电分析化学新进展小结习题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格雷和麦金农参考文献附录后记目录第1篇分析化学基础第1章分析化学导言1.1 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1.2 分析化学的特点和分类1.3 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1.4 学习分析化学课程的方法思考题第2章试样的采集、制备与分解2.1 试样的采集2.2 固体物料试样的制备2.3 试样的分解思考题第3章定量分析中的误差及数据处理3.1 误差的基本概念3.2 误差的传递3.3 有效数字的表示与运算规则3.4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3.5 少量数据的统计处理3.6 数据的评价——显著性检验、异常值的取舍3.7 回归分析3.8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思考题习题第2篇化学分析法第4章化学分析法概述4.1 化学分析法概述4.2 滴定分析法概述4.3 标准溶液与基准物4.4 化学分析法的计算思考题习题第5章酸碱滴定法第6章配位滴定法第7章氧化还原滴定法第8章沉淀滴定法第9章重量分析法第3篇仪器分析法第10章仪器分析法概述第11章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第12章原子吸收光谱法第13章电位分析法第14章气相色谱法第4篇复杂物质分析第15章定量分析中的分离及富集方法第16章复杂物质分析示例附录参考文献目录第1章绪论第1节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第2节分析化学的分类一、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三、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四、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和微量分析五、例行分析和仲裁分析第3节试样分析的基本程序一、取样二、分析试液的制备三、分析测定四、分析结果的计算与评价第4节分析化学的发展与趋势第2章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第1节概述第2节定量分析误差一、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二、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三、准确度与精密度四、提高分析准确度的方法第3节有效数字及其运算法则一、有效数字二、有效数字的运算法则三、有效数字的运算法则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第4节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与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一、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二、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三、可疑值的取舍四、分析数据处理与报告第3章重量分析法第1节概述第2节挥发法一、定义二、操作过程三、应用第3节萃取法一、定义及分类二、操作过程三、应用第4节沉淀法一、沉淀重量法二、沉淀的溶解度及影响因素三、沉淀的纯度及其影响因素四、沉淀的类型与沉淀条件五、沉淀法中的计算第5节应用一、药物含量测定二、药物纯度检查第4章滴定分析法概论第1节概述第2节滴定方式一、直接滴定法二、反滴定法三、置换滴定法四、间接滴定法第3节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一、基准物质二、标准溶液三、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第4节滴定分析中的计算一、计算依据二、计算示例第5章酸碱滴定法第1节概述第2节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一、酸碱质子理论二、溶液中酸碱组分的分布三、酸碱溶液中H+浓度的计算第3节酸碱指示剂一、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二、酸碱指示剂的理论变色点和变色范围三、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四、混合指示剂第4节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第6章沉淀滴定法第7章配位滴定法第8章氧化还原滴定法第9章电位分析法第10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第11章荧光分析法第12章红外分光光度法第13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第14章经典液相色谱法第15章气相色谱法第16章高效液相色谱法第17章其他分析方法实验部分参考文献附录《分析化学》教学基本要求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第二节分析方法的分类一、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二、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三、常量、半微量、微量、超微量分析四、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五、例行分析、仲裁分析和快速分析第三节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一、分析理论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二、分析技术的发展趋势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二章定量分析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第一节定量分析误差的种类和来源一、系统误差二、随机误差第二节准确度与精密度一、准确度与误差二、精密度与偏差三、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第三节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一、频率分布二、正态分布三、随机误差的区间概率第四节有限测定数据的统计处理一、置信度与μ的置信区间二、可疑测定值的取舍三、显著性检验第五节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一、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二、减小测量的相对误差三、检验和消除系统误差四、减小随机误差第六节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一、有效数字的意义和位数二、数字修约规则三、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三章滴定分析法概论第一节滴定分析法的分类及滴定方式一、滴定分析法的分类二、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三、滴定方式第二节滴定分析的标准溶液一、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二、化学试剂的规格与基准物质三、标准溶液的配制第三节滴定分析的有关计算一、滴定分析计算的理论依据二、滴定分析计算示例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四章酸碱滴定法第一节酸碱反应及其平衡常数一、酸碱反应及其实质二、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以及共轭酸碱对Ka与Kb的关系第二节酸碱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系数与分布曲线一、一元弱酸(碱)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系数与分布曲线二、多元酸(碱)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系数与分布曲线第三节酸碱溶液pH的计算一、质子等衡式(质子条件式)二、酸碱溶液pH的计算第四节酸碱指示剂一、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二、影响酸碱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三、混合酸碱指示剂第五节酸碱滴定原理及指示剂选择一、强碱与强酸的滴定二、强碱(酸)滴定一元弱酸(碱)三、多元酸(碱)的滴定四、酸碱滴定中CO2的影响第六节酸碱滴定法的应用一、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二、酸碱滴定法应用实例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五章配位滴定法第一节概述第二节 EDTA及其配合物一、乙二胺四乙酸(EDTA)的结构与性质二、EDTA在水溶液中各存在型体的分布系数三、EDTA与金属离子形成螯合物的特点第三节 EDTA与金属离子的配位平衡一、配合物的稳定常数二、溶液中各级配合物浓度的计算第四节影响配位平衡的主要因素一、酸效应及酸效应系数二、配位效应及配位效应系数三、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第五节配位滴定原理一、配位滴定曲线二、影响配位滴定突跃范围的主要因素三、准确滴定金属离子的判据四、配位滴定中适宜pH范围第六节金属指示剂一、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二、金属指示剂应具备的条件三、金属指示剂的选择四、金属指示剂的封闭、僵化和氧化变质现象五、常用的金属指示剂第七节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一、控制溶液酸度二、利用掩蔽和解蔽作用三、采用其他配位剂四、分离干扰离子第八节配位滴定法的应用一、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二、各种配位滴定方式三、配位滴定法应用实例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六章氧化还原滴定法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一、标准电极电势和条件电极电势二、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三、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四、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第二节氧化还原滴定原理一、氧化还原滴定曲线二、化学计量点时溶液电势的计算三、影响氧化还原滴定突跃范围的因素第三节氧化还原滴定的指示剂一、自身指示剂二、特殊指示剂三、氧化还原指示剂第四节常见氧化还原滴定法及其应用一、高锰酸钾法二、重铬酸钾法三、碘量法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七章沉淀滴定法第一节沉淀滴定法基本原理第二节银量法一、莫尔法二、佛尔哈德法三、法扬司法第三节沉淀滴定法的应用一、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二、应用示例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八章分析化学中的常用分离方法第一节沉淀分离法一、无机沉淀剂分离二、有机沉淀剂分离三、共沉淀分离第二节液?液萃取分离法一、萃取分离法的基本原理二、萃取体系的分类和萃取条件的选择三、萃取分离技术四、溶剂萃取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第三节离子交换分离法一、离子交换剂的种类和性质二、离子交换树脂的亲和力三、离子交换分离操作技术四、离子交换分离法的应用第四节常规色谱法一、柱色谱法二、纸色谱法三、薄层色谱法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九章电势分析法第一节电势分析法基本原理一、直接电势法二、电势滴定法三、电池电动势的测量第二节参比电极和指示电极一、参比电极二、指示电极第三节直接电势法及应用一、溶液pH值的测定二、离子活度(浓度)的测定三、直接电势法的应用第四节电势滴定法一、电势滴定法的原理二、电势滴定终点的确定三、电势滴定法的应用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十章吸光光度分析法第一节吸光光度法的基础知识一、光的基本性质二、光的互补作用与溶液的颜色三、光的吸收曲线第二节光的吸收定律一、朗伯?比耳定律二、朗伯?比耳定律的推导三、吸光度与透光度四、吸光系数、摩尔吸光系数及桑德尔灵敏度第三节显色反应及影响因素一、吸光光度法对显色反应的要求二、影响显色反应的主要因素三、显色剂第四节吸光光度分析法及仪器一、吸光光度分析的类型二、吸光光度分析的定量分析方法三、分光光度计的构造四、分光光度计的类型第五节吸光光度法测量误差及测量条件的选择一、吸光光度法的测量误差二、测量条件的选择第六节吸光光度法的应用一、示差吸光光度法二、多组分的分析三、配合物组成的测定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十一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第一节基本原理一、共振发射线与吸收线二、基态原子与激发态原子的关系三、原子吸收线的宽度四、原子吸收的测量五、灵敏度和检出限第二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一、光源二、原子化器三、分光系统四、检测系统五、读数装置六、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类型第三节仪器测量条件的选择一、分析线的选择二、灯电流的选择三、原子化条件的选择四、燃烧器高度的选择五、进样量六、单色器狭缝宽度与光谱通带的选择第四节定量分析方法一、标准工作曲线法二、标准加入法第五节干扰及消除方法一、光谱干扰二、化学干扰、物理干扰及电离干扰第六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应用一、测定生物样品中的化学元素二、有机物分析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十二章气相色谱分析法第一节色谱法概述一、色谱法原理介绍二、色谱法的分类第二节气相色谱法的特点及基本原理一、气相色谱法的特点二、气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第三节气相色谱的实验技术一、色谱系统二、实验技术要点三、程序升温和衍生物制备第四节气相色谱法的应用一、定性分析二、定量分析三、气相色谱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第五节气相色谱法的新进展一、顶空气相色谱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三、气相色谱?红外光谱联用技术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十三章高效液相色谱法第一节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技术参数一、速率理论二、柱外效应三、分离度四、系统适应性实验第二节高效液相色谱法的色谱系统一、高压泵二、梯度洗脱装置三、进样器四、色谱柱五、检测器六、数据处理系统和结果处理第三节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离方式一、吸附色谱法二、分配色谱法三、离子色谱法四、尺寸排阻色谱法五、亲和色谱法第四节样品预处理与色谱柱的保护一、样品预处理二、色谱柱的保护第五节液相色谱分析技术的新进展一、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概述二、超临界流体色谱法概述三、高效毛细管液相色谱法概述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十四章现代仪器分析简介第一节光分析法导论一、电磁波的辐射能特性二、光分析法的分类第二节原子发射光谱法一、基本原理二、原子发射光谱仪三、应用第三节原子荧光光谱法一、基本原理二、原子荧光光谱仪三、应用第四节分子荧光和磷光分析法一、荧光和磷光的产生二、荧光和磷光强度的影响因素三、荧光/磷光分析仪器四、荧光/磷光分析法应用第五节红外分光光度法一、分子的红外吸收二、红外光谱解析程序第六节核磁共振波谱法一、基本原理二、1HNMR谱的解析三、13CNMR谱的特点与解析第七节流动注射分析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十五章样品分析的一般过程第一节试样采集和制备一、试样的采集二、试样的制备第二节试样的分解与处理一、无机试样的分解处理二、有机试样的分解处理三、试样分解处理方法的选择四、干扰组分的处理第三节测定方法的选择一、测定的具体要求二、被测组分的性质三、被测组分的含量四、共存组分的影响五、实验室条件第四节分析结果的计算和数据评价一、分析结果的计算及表示方法二、分析结果的报告与评价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附录附录一相对原子质量表(2001年国际原子量)附录二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表附录三弱酸在水中的离解常数(25℃)附录四弱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25℃)附录五常用浓酸浓碱的密度和浓度附录六几种常用缓冲溶液的配制附录七常用标准缓冲溶液不同温度下的pH值附录八金属离子与EDTA配合物的lgKf(25℃)附录九标准电极电势表(25℃)附录十部分氧化还原电对的条件电极电势(25℃)附录十一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25℃)参考文献目录绪论0.1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0.2 分析方法的分类0.2.1 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0.2.2 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0.2.3 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和微量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色谱分析法基础教师:李国清一.教学目的:1. 熟练掌握色谱分离方法的原理;2. 掌握色谱流出曲线(色谱峰)所代表的各种技术参数的准确含义;3. 能够利用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方程判断影响色谱分离各种实验因素;4. 学会各种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 塔板理论,包括理论塔板数(n)、有效塔板数(n eff)和塔板高度(H)及有效塔板高度(H eff)的计算。
2. 速率理论方程3. 分离度和基本分离方程三.教具:多媒体计算机、板书。
四.教学方法:讲授、演示、提问、讨论。
五.教学过程§12-1、色谱法的特点、分类和作用一.概述色谱法是混合物最有效的分离、分析方法。
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在1906年使用右图的装置分离植物叶子中的色素时,将叶片的石油醚(饱和烃混合物)提取液倒入玻璃管中,柱中填充CaCO3粉末(CaCO3有吸附能力),用纯石油醚洗脱(淋洗)。
色素受两种作用力影响:(1)一种是CaCO3吸附,使色素在柱中停滞下来(2)一种是被石油醚溶解,使色素向下移动。
各种色素结构不同,受两种作用力大小不同,经过一段时间洗脱后,色素在柱子上分开,形成了各种颜色的谱带,这种分离方法称为色谱法。
色谱法是一种分离技术:试样混合物的分离过程也就是试样中各组分在称之为色谱分离柱中的两相间不断进行着的分配过程。
其中的一相固定不动,称为固定相;另一相是携带试样混合物流过此固定相的流体(气体或液体),称为流动相。
当流动相中携带的混合物流经固定相时,其与固定相发生相互作用。
由于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性质和结构上的差异,与固定相之间产生的作用力的大小、强弱不同,随着流动相的移动,混合物在两相间经过反复多次的分配平衡,使得各组分被固定相保留的时间不同,从而按一定次序由固定相中流出。
与适当的柱后检测方法结合,可实现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分离与检测。
二.色谱法分类1、按两相状态分类气相色谱—气体作流动相:(1)气固色谱:气体作流动相,固体吸附剂作固定相。
(2)气液色谱:气体作流动相,固定液作固定相。
液相色谱—液体作流动相:(1)液固色谱:液体作流动相,固体吸附剂作固体相。
(2)液液色谱:液体作流动相,固定液作固定相。
超临界液体色谱——超临界流体作色谱流动相。
2、按操作形式分类(1)柱色谱:填充柱色谱—固定相填充到柱管内毛细管柱色谱—把固定相涂在毛细管内壁上,中间是空的。
(2)纸色谱:滤纸为固定相的色谱法,流动相是含一定比例水的有机溶剂,样品在滤纸上展开进行分离。
如下图。
(3)薄层色谱:把固体固定相压成或涂成薄膜的色谱法。
如下图。
3、按分离原理分类(1)吸附色谱:利用吸附剂表面对被分离的各组分吸附能力不同进行分离。
(2)分配色谱:利用不同组分在两相分配系数或溶解度不同进行分离。
(3)离子交换色谱:利用不同组分对离子交换剂亲和力不同进行分离。
(4)凝胶色谱:利用凝胶对分子的大小和形状不同的组分所产生的阻碍作用不同而进行分离的色谱法。
三.色谱法的特点(1)分离效率高复杂混合物,有机同系物、异构体。
手性异构体(2)灵敏度高可以检测出μg.g-1(10-6)级甚至ng.g-1(10-9)级的物质量。
(3)分析速度快一般在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内可以完成一个试样的分析。
(4)应用范围广气相色谱:沸点低于400℃的各种有机或无机试样的分析。
液相色谱:高沸点、热不稳定、生物试样的分离分析。
不足之处:被分离组分的定性较为困难。
§12-2.色谱分离过程一.分离机理:色谱分离过程是在色谱柱内完成的。
填充柱色谱: 气固(液固)色谱和气液(液液)色谱,两者的分离机理不同。
①气固(液固)色谱的固定相: 多孔性的固体吸附剂颗粒。
作用原理:固体吸附剂对试样中各组分的吸附能力的不同。
②气液(液液)色谱的固定相: 由担体和固定液所组成。
作用原理:固定液对试样中各组分的溶解能力的不同。
因此:气固色谱的分离机理: 吸附与脱附的不断重复过程;气液色谱的分离机理:气液(液液)两相间的反复多次分配过程二、分配平衡:1. 分配系数K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发生的吸附、脱附,或溶解、挥发的过程叫做分配过程。
在一定温度下,组分在两相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浓度(单位:g / mL)比,称为分配系数,用K 表示,即:分配系数是色谱分离的依据,它有以下特点:⑴一定温度下,组分的分配系数K越大,出峰越慢;⑵试样一定时,K主要取决于固定相性质;⑶每个组份在各种固定相上的分配系数K不同;⑷选择适宜的固定相可改善分离效果;⑸试样中的各组分具有不同的K值是分离的基础;⑹某组分的K = 0时,即不被固定相保留,最先流出。
2.分配比k在实际工作中,也常用分配比来表征色谱分配平衡过程。
分配比是指,在一定温度下,组分在两相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质量比:分配比也称:容量因子、容量比。
⑴分配系数与分配比都是与组分及固定相的热力学性质有关的常数,随分离柱温度、柱压的改变而变化。
⑵分配系数与分配比都是衡量色谱柱对组分保留能力的参数,数值越大,该组分的保留时间越长。
⑶分配比可以由实验测得。
3. 容量因子与分配系数的关系式中β为相比(填充柱相比:6~35;毛细管柱的相比:50~1500)。
§12-3.色谱流出曲线与术语h1.基线无试样通过检测器时,检测到的信号即为基线。
2.保留值(1)时间表示的保留值保留时间(t R):组分从进样到柱后出现浓度极大值时所需的时间;死时间(t M):不与固定相作用的气体(如空气)的保留时间;调整保留时间(t R'):t R'= t R-t M(2)用体积表示的保留值保留体积(V R):V R= t R×F0F0 (m L / min)为柱出口处的载气流量。
死体积(V M):V M = t M×F0调整保留体积(V R'):V R'= V R-V M3. 相对保留值r21组分2与组分1调整保留值之比:r21 = t´R2/ t´R1= V´R2 / V´R1相对保留值只与柱温和固定相性质有关,与其他色谱操作条件无关,它表示了固定相对这两种组分的选择性。
4. 区域宽度用来衡量色谱峰宽度的参数,有三种表示方法:(1)标准偏差(σ):即0.607倍峰高处色谱峰宽度的一半。
(2)半峰宽(Y1/2):色谱峰高一半处的宽度Y1/2=2.354 σ(3)峰底宽(W b):W b=4 σ§12-3. 色谱理论色谱理论需要解决的问题:影响分离及柱效的因素与提高柱效的途径,柱效与分离度的评价指标及其关系。
有两种色谱理论: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一、塔板理论在50年代,色谱技术发展的初期,Martin等人把色谱分离过程比作分馏过程,并把分馏中的半经验理论-塔板理论用于色谱分析法。
塔板理论把色谱柱比作一个分馏塔,假设柱内有n个塔板,每个塔板高度称为理论塔板高度,用H表示,在每个塔板内,试样各组分在两相中分配并达到平衡,最后,挥发度大的组分和挥发度小的组分彼此分离,挥发度大的最先从塔顶(即柱后)逸出。
尽管这个理论并不完全符合色谱柱的分离过程,色谱分离和一般的分馏塔分离有着重大的差别,但是因为这个比喻形象简明,因此几十年来一直沿用。
对一个色谱柱来说,若色谱柱长度固定L ,每一个塔板高度H 越小,塔板数目越多,分离的效果越好,柱效越高。
塔板数用n 表示。
n =L/H 或 H=L/nH 越小,n 越多,分离效果越好,用 H 、n 评价柱效。
由塔板理论导出n 与W b , Y 1/2 的关系。
有时n 大,分离效果也不好,原因是保留时间包含死时间,在死时间内不参与分配! 后来改用有效塔板数。
塔板理论的成功之处,提出了计算理论塔板高度、塔板数的公式及评价柱效的方法,具有开创性,但有一定局限性。
塔板理论无法解释同一色谱柱在不同的载气流速下柱效不同的实验结果,也无法指出影响柱效的因素及提高柱效的途径。
二、速率理论-影响柱效的因素1.速率理论—范第姆特方程1956年,荷兰学者范第姆特(VanDeomter)提出一个描述色谱柱分离过程中复杂因素使色谱峰变宽而致柱效降低(即:使H 增大)影响的方程。
此方程经简化后写为:H = A + B/u + C·uH:理论塔板高度,u:载气的线速度(cm/s)该式称为速率方程(范氏方程)。
下面我们将对公式中的各项进行讨论⑴A─涡流扩散项A = 2λdpdp:固定相的平均颗粒直径λ:固定相的填充不均匀因子固定相颗粒越小dp↓,填充的越均匀,A↓,H↓,柱效n↑。
表现在涡流扩散所引起的色谱峰变宽现象减轻,色谱峰较窄。
⑵B/u —分子扩散项B = 2νDgν:弯曲因子,Dg :试样组分分子在气相中的扩散系数(cm 2·s -1)a .存在着浓度差,产生纵向扩散;b .扩散导致色谱峰变宽,H ↑(n ↓),分离变差;c .分子扩散项与流速有关,流速↓,滞留时间↑,扩散↑;d .扩散系数:Dg ∝(M 载气)-1/2 ; M 载气↑,B 值↓。
⑶ C ·u —传质阻力项传质阻力包括气相传质阻力C g 和液相传质阻力C L 即: C =(C g + C L )其中,k 为容量因子; D g 、D L 为扩散系数。
减小担体粒度,选择小分子量的气体作载气,可降低传质阻力。
2.载气流速与柱效——最佳流速载气流速高时:传质阻力项是影响柱效的主要因素,流速⇑,柱效⇓。
载气流速低时:分子扩散项成为影响柱效的主要因素,流速⇑,柱效gfg D d k k C 22)1(01.0⋅+=LfL D d k k C 22)1(32⋅+⋅=。
H - u曲线与最佳流速:由于流速对这两项完全相反的作用,流速对柱效的总影响使得存在着一个最佳流速值,即速率方程式中塔板高度对流速的一阶导数有一极小值。
以塔板高度H对应载气流速u作图,曲线最低点的流速即为最佳流速。
3. 速率理论的要点(1)组分分子在柱内运行的多路径与涡流扩散、浓度梯度所造成的分子扩散及传质阻力使气液两相间的分配平衡不能瞬间达到等因素是造成色谱峰扩展柱效下降的主要原因。
(2)通过选择适当的固定相粒度、载气种类、液膜厚度及载气流速可提高柱效。
(3)速率理论为色谱分离和操作条件选择提供了理论指导。
阐明了流速和柱温对柱效及分离的影响。
(4) 各种因素相互制约,如载气流速增大,分子扩散项的影响减小,使柱效提高,但同时传质阻力项的影响增大,又使柱效下降;柱温升高,有利于传质,但又加剧了分子扩散的影响,选择最佳条件,才能使柱效达到最高。
三、色谱基本分离方程 1、分离度R可以看出,分离效果与保留时间差和峰宽有关。
分离度的表达式:R =0.8:两峰的分离程度可达89%; R =1:分离程度98%;R =1.5:达99.7%(相邻两峰完全分离的标准)令W b(2)=W b(1)=W b (相邻两峰的峰底宽近似相等),引入相对保留值和塔板数,可导出下式:)(699.1)(2)(2)1(2/1)2(2/1)1()2()1()2()1()2(Y Y t t W W t t R R R b b R R +-=+-=讨论:(1)分离度与柱效分离度与柱效的平方根成正比, r 21一定时,增加柱效,可提高分离度,但组分保留时间增加且峰扩展,分析时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