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总论

管理学总论
管理学总论

1.什么是管理?管理的内涵有哪些?P5

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

管理的对象是相关资源,即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

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

2.管理者的角色和技能

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

技术职能、人际职能、概念职能

3.中国早期管理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儒家,孔子,德治

道家,孟子,无为而治

法家,韩非子,法治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

4.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著作P10

(1)亚当·斯密(英)《国富论》

分工观点——分工可以劳动生产力的原因:①分工可以使劳动者专门从事一项单纯的操作,从而提高熟练程度、增进技能。②分工可以减少劳动者的工作转换,节约通常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所损失的时间。③分工可以使劳动简化,使劳动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一种特定的对象上。有利于发现计较简便的工作方法,促进工具的改良和机器的发明。

经济人观点——人的一切行为动机都处于经济上的考虑,激励人最有效甚至唯一的方式是钱。

(2)罗伯特·欧文(英)人事管理之父

(3)查尔斯·巴贝奇(英)

作业研究

报酬制度——他主张按照对生产率贡献的大小来确定工人的报酬。工人的收入由三部分组成①按工作性质所确定的固定工资②按照对生产率所做出的贡献分得的利润③为增进生产率提出建议而应得的奖金

5.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内容、评价、著作P13

泰罗科学管理之父著作:《科学管理原理》

内容: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假设前提:经济人假设

三个基本出发点:①效率至上(管理的中心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为了实现标准化的人而对其培训,训练成肉体机器

③劳资双方应共同协作——心理革命,从对抗走向协作

四项任务:①对工人操作的每一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

②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养和教育

③与工人亲密协作

④差别计件工资制

对泰勒评价——优点①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②实践精神令人感动③科学方法运用到管理上(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

缺点①把人看作单纯的经济人②局限:基层管理(车间管理)③过分强调标准化,把人看做会说话的机器,忽视了人的社会心理需求。

6.科学管理理论的其他代表人物及其观点P15

吉尔布雷斯夫妇(美)动作研究和工作简化

甘特(美)“甘特图”

7.一般组织理论(一般管理理论)的提出者、著作、观点、内容、评价P15

法约尔(法)著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内容:五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六种活动:①技术活动,指生产,加工,制造②商业活动,指采购,销售和交换③财务活动,指资金的筹措,运用和控制④安全活动,指设备的维护和人员

的保护⑤会计活动,指货物盘点,成本统计和核算⑥管理活动,指计划,

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十四条原则: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合理、集权与分权、等级链与跳板、秩序、公平、人员稳定、

首创精神、集体精神

评价:优点①大大扩展了管理范围②首次明确计划是管理的首要只能

缺点①原则性强而操作性差

8.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提出者、观点、内容及其评价P17

韦伯(德)著作:《新教理论与资本主义精神》

内容:(1)等级、权威和行政制是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权威有三类型:个人崇拜式权威、传统式权威、理性——合法的权威。只有理性——合法的权威才是理想组织形式

的基础。

(2)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存在明确的分工;按等级原则对各种公职或职位进行法定安排,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指挥链或等级体系;根据经过正式考试或

教育培训而获得的技术资格来选拔员工,并不完全根据职务的要求来任用;除

个别需要通过选举产生的公职以外,所有担任公职的人都是任命的;行政管理

人员是“专职的”管理人员,领取固定的“薪金”,有明文规定的升迁制度;行

政管理人员不是其管辖的企业的所有者,只是其中的工作人员;行政管理人员

必须严格遵守组织中的规则、纪律和办事程序;组织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理性

准则为指导,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组织与外界的关系也是这样。

评价:优点:这种组织形式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等方面都优于其他形式。

缺点:①在追求理性的过程中,丧失了自我和人格(过度强调非人格化而导致非人格)

②容易导致机构膨胀---推诿扯皮,官僚主义(效率低下)

9.古典管理理论的内容、特征有哪些?

特征:①前提:经济人假设②核心:效率③基础:(完全)理性④手段:集权⑤只关心组织内部而忽视组织和环境的互动

10.人际关系学说的提出者、著作、内容和评价

梅奥(美) 著作:《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

内容:①人不仅仅是经济人,更是社会人-----激励人的手段不仅仅是钱②组织中不仅有正式组织,还有非正式组织(允许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原因是基于共同的特点,共同需

求和规避风险,的需要,关键是非正式组织的目标要符合正式组织的目标)③士气

是提高效率的关键

评价:优点:开创了管理学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由此行为科学诞生

缺点:提出重视人的社会心理需求,但没有研究其规律性

11.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内容、及其评价。

答:1.提出者:1943年,由美国著名犹太裔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

2.内容:

(1)需要层次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人们总是优先满足生理需求,而自我实现的需求则是最难以满足的。(2)马斯洛认为动机是由多种不同层次与性质的需求所组成的,而各种需求间有高低层次与顺序之分,每个层次的需求与满足的程度,将决定个体的人格发展境界。

(3)激励的过程是动态的、逐步的、有因果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一套不断变化的“重要”的需求控制着人们的行为,这种等级关系并非对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

3.评价:

优点:(1)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

(2)需要层次理论对企业管理者如何有效地调动人的积极性有启发作用

缺点:(1)需要层次理论存在着人本主义局限性,其理论基础是存在主义的人本主义学说,即人的本质是超越社会历史的,抽象的“自然人。

(2)人的动机是行为的原因,而需要层次理论强调人的动机是由人的需求决定的。

(3)需要满足的标准和程度是模糊的

(4)需要层次理论具有自我中心的倾向

12.双因素理论的提出者,内容及评价.

提出者:麦克利兰,赫茨伯格

内容:双因素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

评价:(1)他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采取了某种激励机制的措施以后并不一定就带来满意,更不等于劳动生产率能够提高。(普通职工可能更注重物质的满足,二中层领导可能更注重职位的高低)

(2)满足各种需要所引起的激励深度和效果是不一样的。(保健因素的激励只是暂时的不能持久)

(3)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不仅要注意物质利益和工作条件外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用一些内在因素来调动人的积极性。(注重于激励因素)

13.X理论,Y理论(超Y理论,Z理论)的内容及其应用.

X理论:(性恶论)(认为人是经济人)①认为人都是好逸恶劳②人都市以自我为中心,对组织的要求漠不关心。③只要有可能就逃避工作,安于现状,缺乏创造性④不喜欢工作,所以只能采取强制措施,迫使他们完成组织的要求。

Y理论:(性善论)(认为人是社会人)①人都是勤劳的,喜欢工作②人有很好的控制力,在工作中完成执行任务的承诺③每个人不仅能承担责任,还主动寻求承担责任④大多数人又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

超Y理论:(人是复杂人)X理论并非一无是处,而Y理论也不是普遍适用,应该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选择运用X理论或Y理论

Z理论:1.畅通的管理体制管理体制应保证下情充分上达;应让职工参与决策,

及时反馈信息。特别是在制定重大决策时,应鼓励第一线的职工提出建议,然后再由上级集中判断。

2.基层管理者享有充分的权利基层管理者对基层问题要有

充分的处理权,还要有能力协调职工们的思想和见解,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开动脑筋制定出集体的建议方案。

3.中层管理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中层管理者要起到统一思想的作用,统一向上报告有关情况,提出自己的建议。

4.长期雇佣职工,及时整理和改进来自基层的意见企业要长期雇佣职工,伎工人增加安全感,责任心与企业共荣辱、同命运。

5.关心员工的福利,管理者要处处关心职工的福利,设法让职工们心情舒畅,造成上下级关系融洽、亲密无间的局面。

6.创造生动的工作环境管理者不能仅仅关心生产任务,还必须设法让工人们感到工作不枯燥、不单调。

7.重视员工的培训要重视职工的培训工作,注意多方面培养他们的实际能力。

8.职工的考核考核职工的表现不能过窄,应当全面评定职工各方面的表现,长期坚持下去,作为晋级的依据。

14.道德管理的特征有哪些?(P32页)

一.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把遵守道德规范视作组织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而且更把其视作组织的一项责任。

二.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从组织自身角度更应从社会整体角度看问题。

三.合乎道德的管理尊重所有者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善于处理组织与利益者的关系,也善于处理管理者与一般员工及一般员工内部的关系。

四.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把人看作手段,更把人看作目的。

五.合乎道德的管理超越了法律的要求,能让组织取得卓越的成就。

六.合乎道德的管理具有自律的特征。

七.合乎道德的管理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

15.如何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P43页)

(1)办好企业,把企业做强,做大,做久

(2)企业一切经营管理行为应符合道德规范

(3)对企业所在社区或其他特定社区的建设进行福利投资

(4)多投身社会慈善事业

(5)自觉保护自然环境

16.什么是决策?决策的原则有哪些?(P98页)

决策: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活动。

原则:及时原则,多方案原则,客观原则,科学原则,单方案原则

17.决策原则中为什么是满意而不是最优?(P99页)

对决策者来说,要想使决策达到最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缺一不可:1.容易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2.真实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并据此拟定出所有可能的方案;3.准确预测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

但在现实中,上述这些条件往往得不到满足。具体来说原因有:1.组织内外的很多因素都会对组织的运行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决策者很难收集到反映这些因素的一切信息;2.对于收集到的信息,决策者的利用能力也是有限的,从而决策者只能拟定数量有限的方案;

3.任何方案都要在未来实施,而未来是不确定的。人们对未来的认识和影响十分有限,从而决策时所预测的未来状况可能与实际的未来状况不一致。

现实中的上述情况决定了决策者难以做出最优决策,只能做出相对满意的决策.

18.古典决策理论的内容.(完全理性模式)(P100页)

(1).决策者必须全面掌握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情报.

(2).决策者要充分了解有关备选方案的情况.

(3).决策者应建立一个合理的层级结构,以确保命令的有效执行.

(4).决策者进行决策的目的始终在于使本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19.行为决策理论的内容.(有限理性模式)

(1).人的理性介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即人是有限理性的,这是因为在高度不确定和极其复杂的显示决策环境中,人的知识,想象力和计算力是有限的.

(2).决策者在识别和发现问题中容易受知觉上的偏差的影响,而在对未来的状况作出判断时,直觉地运用往往多于逻辑分析方法的运用.

(3).由于受决策时间和可利用资源的限制,决策者即使充分了解和掌握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情报,也只能做到尽量了解各种备选方案的情况,而不可能做到全部了解,决策者选择的理性是相对的.

(4).在风险型决策中,与对经济利益的考虑相比,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对决策起着更为重大的作用/

(5).决策者在决策中往往只求满意的结果,而不愿费力寻求最佳方案。

20.西蒙的观点有哪些?(P100页)

(一)管理决策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全过程。

(二)有限理性:

(1).人的理性介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即人是有限理性的,这是因为在高度不确定和极其复杂的显示决策环境中,人的知识,想象力和计算力是有限的.

(2).决策者在识别和发现问题中容易受知觉上的偏差的影响,而在对未来的状况作出判断时,直觉地运用往往多于逻辑分析方法的运用.

(3).由于受决策时间和可利用资源的限制,决策者即使充分了解和掌握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情报,也只能做到尽量了解各种备选方案的情况,而不可能做到全部了解,决策者选择的理性是相对的.

(4).在风险型决策中,与对经济利益的考虑相比,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对决策起着更为重大的作用.

(5).决策者在决策中往往只求满意的结果,而不愿费力寻求最佳方案。

(三)管理的四大活动:情报活动,设计活动,抉择活动,审查活动。

21.什么是头脑风暴法?它的应用原则有哪些?(P109页)

头脑风暴法:这是产生新思想,拟定备选方案的方法。一些人集中在一起,主持人阐明问题,所有人围绕问题发言,畅所欲言,寻求多种决策方法。

原则:(1)各自发表自己意见,对别人的建议不作评论。

(2)建议不必深思熟虑,越多越好。

(3)鼓励独立思考,奇思妙想。

(4)可以补充完善已有的建议。

22/什么是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如何应用?(P109页)

德尔菲技术:(1)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和邀请做过相关研究或有相关经验的专家。

(2)将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分别提供给专家,请他们各自独立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写成书面材料。

(3)管理者收集并综合专家们的意见后,将综合意见反馈给各位专家,请他们再次发表意见。如果分歧很大,可以开会集中讨论:否则,管理者分头与专家联络。

(4)如此反复多次,最后形成代表专家组意见的方案。

应用:

23.什么是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书p110)

答: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是由美国波斯顿公司提出的。该方法认为,在确定某个单位经营活动方向时,应该奥率他的相对竞争地位和业务增长率两个维度。相对竞争地位经常体现在市场占有率上,他决定了企业的销售量、销售额和赢利能力。而业务增长率反映业务增长的速度,影响投资的回收期限。

24.什么是量本利分析法(盈亏平衡分析法)如何应用?(老师补充)

答:量本利分析法是通过考察产量(或销售额)成本和利润的关系以及盈亏变化的规律来为决策提供依据的方法。关键是掌握盈亏界限,制定经营决策。

应用:图解和代数法。

25什么是线性规代法,如何应用?(老师补充)

答:线性规代法是在一系列线性等式或者不等式的约束条件下求解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者最小值的方法。

应用:求极值。

26.什么是小中取大法,大中取大法,大中取小法(最小最大后悔值法)如何运用?p116 答:小中取大法:决策者对未来持悲观态度,认为未来会出现最差的情况。决策时,对各种方案都按他带来的最低收益考虑,然后比较哪种方案的最低收益最高。

大中取大法:决策者对未来持乐观态度,认为未来会出现最好的情况,决策时,对各种方法都按它带来的最高利益考虑,然后比较哪种方案的最高收益最高。

大中取小法:决策者在选择了某方案后,若事后发现客观情况并未按自己预想的发生,会为自己事前的决策而后悔。由此产生了最大最小后悔值决策方法,其步骤是:1计算每个方案在每种情况下的后悔值,定义为:后悔值=该情况下的各方案中的最大收益-该方案在该情况下的收益。2找出各方案的最大后悔值3选择最大后悔值中的最小的方案。

27.决策树方法运用。P117-118

答:在面对多阶段的风险决策问题时,人们经常采用决策树方法,其目标可以是最大期望收益,也可以是最大期望效用。其中矩形节点称为决策点,从决策点引出的分支称为方案枝,圆形节点称为状态点,从状态点引出的分支称为状态枝。求解的次序是从决策树的末端开始,求解的步骤如下:1先遇到决策点B,取从该决策点出发的方案枝中的最大值,作为该决策点的值。2遇到状态点,一句各种状态的概率计算期望收益。3在决策点A,比较两个方案枝项链的两个状态点上的期望收益。

28什么是计划?其作用是?书p127

答:计划通过组织在一定期限内的活动任务分解给组织的每个部门、环节和个人,从而不仅为这些部门、环节和个人在该时期的工作提供了具体的依据,而且为决策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证。

作用;1为落实和协调组织活动提供了保证

2明确组织成员行动的方向和方式

3为组织资源的筹措和整合提供依据。

4为检查与控制组织活动奠定基础。

29决策和计划的关系?p126

答:1.管理理论研究中存在不同的观点。早起管理学者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认为计划大于鞠策,决策时计划的前提,现代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都认为决策大于计划,代表人物有西蒙。2决策时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3在实际工作中,决策和计划是相互渗透的。

30计划的类型有哪些?p128

答:时间长短: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职能空间:业务计划、财务计划和人事计划。

综合性程度:战略性计划和战术性计划。明确性:具体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程序化程度:程序性计划和非程序性计划。

31计划的编制过程?书p134

答:计划编制本身也是一个过程,步骤:1.确定目标2认清现在3研究过去4预测并有效的确定计划的重要前提条件。5拟定和选择可行性行动计划6制定要求计划7制定派生计划8制定预算,用预算使计划数字化。

32什么是目标管理,提出者、内容、观点及评价。

答:目标管理是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1954年提出了。

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1企业的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企业管理人员必须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并以此来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

2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使一个组织中的上下各级管理人员统一起来制定共同的目标,确定彼此的责任,并将此项责任作为指导业务和衡量各自贡献的准则。

3每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的分目标就是企业总目标对他的要求。同时也是这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对企业总目标的贡献。只有每个人的分目标都完成了,企业的总目标才有完成的希望。

管理人员和工人是依据设定的目标进行自我管理,他们以所要达到的目标为依据,进行自我指挥、自我控制,而不是由他的上级来指挥和控制。

评价:优点:

1可以提高管理水平

2明确组织机构和职权分工

3激励下属人员的积极性

4提供一种有效的控制方法

缺点:

1容易造成最高领导人的偷懒

2定量目标很难确定

3目标一般是短期的

4目标管理不够灵活

历史贡献:

是在科学和人本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的管理理论。其中,科学:目标的制定和分解

人本:目标的实现依托人本化(自我控制)

目标管理通过目标分解和权力下放,培养职员主人翁的意识,唤起他们的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绝对的自由必须有一个绳索——强调成果第一。

33.什么是网络计划技术?(P153)

答:1.网络计划技术的产生:网络计划技术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美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网络计划技术的方法:它包括各种以网络为基础制定计划的方法,包括关键路径法、计划评审法、网络组合法等。

3.网络计划技术的原理:把一项工作或项目分成各种作业,然后根据作业顺序进行排列,通过网络图对整个工作或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和控制,以便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任务。

4.网络图:网络图是网络计划技术的基础。(具体图示P154)

在网络图中比较各路线的路长,可以找出一条或者几条最长的路线,称为关键路线。

关键路线上的工序称为关键工序。

5.网络计划技术的主要目的:确定关键路线,据此合理的安排各种资源,对各工序活动进行进度控制。

6.网络计划技术的优点:

(1)清晰的表明整个工程的各个项目的时间顺序和相互关系,并指出完成任务的关键环节和路线。

(2)可对工程的时间进度与资源利用实施优化。可节省资源并加快工程进度。

(3)可事先评价达到目标的可能性,减少风险。

(4)便于组织和控制。(使局部和整体可以协调一致)

(5)易于操作,适用于各行各业以及各种任务。

34.什么是滚动计划法?(P151)

答:1.滚动计划法是一种定期修订未来计划的方法。

2.滚动计划法的基本思想:根据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情况定期修订未来的计划,并逐期向前推移,使短期计划,中期计划,长期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

3.滚动计划法的意义:

(1)考虑到环境的变化。

(2)远期计划应相对模糊,近期计划应力求具体。

(3)注重远,近,中三期计划的联系。

4.滚动计划法的评价:

(1)计划更加贴合实际。

(2)相对缩短了计划时期,加大了计划的准确和可操作性。

(3)使长、中、短三期计划相互衔接,短期计划内部各阶段相互衔接,保持一致性。

(4)加强了计划的弹性,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

35.组织设计的原则是哪些?(P167)

答:1.专业化分工的原则(是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

2.统一指挥原则(避免越级、跨级指挥)

3.控制幅度原则(越往基层,幅度越大)

4.权责对等原则

5.柔性经济原则

36.什么是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两者之间的关系)(P182)

答:1.管理幅度:(组织幅度)组织中上级主管能够直接有效的指挥和领导下属的数量。

2.管理层级:组织任务存在递减性,从最高的直接主管到最低的基层具体工作人员之间就形成了一定的层次。

3.两者的关系:

(联系):组织的层级化是指组织在纵向结构设计中需要确定层级数目和有效的管理幅度,需要根据组织集权化的程度,规定纵向各层级之间的权责关系,最终形成一个能够对内外环境要求作出动态反应的有效组织结构形式。

(反比关系)在组织规模相同的时候下,管理层级越多,相应的管理幅度越小,相反的,管理层级越少,则对应的管理幅度越大。

37.什么是锥型组织结构?(优缺点)(P183)

答:1.锥型组织结构:管理层级相对较多,管理幅度相对较小的一种组织结构形态。

2.优点:

(1)管理层级多,管理幅度小,每一个管理层级上的主管都能对下属进行及时的指导和控制。

(2)层级之间的关系紧密,有利于工作任务衔接和下属的晋升。

3.缺点:

(1)过多的层级会影响信息的传递速度,信息失真度比较大。

(2)增加高层主管与基层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成本,增加管理工作的负责性。

38.什么是扁平型组织结构?(优缺点)(P183

答:1.扁平型组织结构:管理层级相对较少,管理幅度相对较大的一种组织结构形态。

2.优点:

(1)管理层级少,信息的沟通和传递速度比较快,失真度低。

(2)上级对下属的控制不会那么呆板,有利于发挥下属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缺点:

(1)过大的管理幅度增加主管对下属的监督和协调控制的难度。

(2)下属也缺少更多的晋升机会。

39.什么是职能部门化?(优缺点)(P177)

答:1.职能部门化:按照基本活动相似或技能相似的要求,分类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如生产,财务,营销,人事,研发等。(是一种传统而基本的组织形式)(根据业务活动的相似性来设立管理部门)

2.优点:

(1)合理的反映职能(突出业务活动的重点)

(2)维护主要职能的权力(确保高层主管的权威并使之能有效地管理组织基本活动)(3)为高层提供管理的方法(专业化分工,充分发挥员工才能,调动员工积极性,简化培训,强化控制,避免重叠)

3.缺点:

(1)关键人员过度专业化,观点狭隘。(人、才、物等资源过分集中,不利于开拓远区市场)

(2)减弱了不同职能之间的协调(助长部门风气)

(3)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差

(4)限制了全面发展管理人员的发展

40.什么是产品部门化?(优缺点)(P177)

答:1.产品部门化:按产品或产品系列对组织活动进行分组,把同一产品的生产或者销售工作集中在相同的部门组织进行。

2.优点:

(1)把注意力和努力放在产品系列上充分利用专项资本、设备、技术和知识,有助于增加产品和服务项目,并使之多样化。

(2)加强职能活动的协调

(3)把利润,责任分放到部门这一级别。

(4)为全面管理人才提供广阔的培训场所。

3.缺点:

(1)需要有较多的具有全面管理能力的人才。

(2)往往难以维持经济的集中服务

(3)增强了高层经营管理的困难。

41.什么是区域部门化?(优缺点)(P178)

答:1.区域部门化:根据地理因素来设立管理部门,把不同地区的经营业务和职责划分给不同部门的经理。

2.优点:

(1)责任下放到较低层次

(2)着重本地区的市场和问题

(3)加强全区性的协调

(4)利用可在当地经营的经济

(5)更好地面对面地联系

(6)为全面管理人员提供更广阔的培训场所

3.缺点:

(1)需要很多具有全面管理能力的人员

(2)往往难以维持经济的集中服务并在地区一级增加了诸如人事,采购等服务

(3)使高层经营管理增加了困难

42.什么是矩阵结构?(优缺点)(P177)

答:1.矩阵结构:矩阵型组织结构是由纵横两套管理系统组成的矩形组织结构,一套是纵向的职能管理系统,另一套是为完成某项任务而组成的横向项目系统。横向和纵向的职权具有平衡对等性。

2.优点:

(1)可以实现专业化分工并且可以跨越各职能部门获取支持。

(2)资源可以在不同产品之间灵活分配,通过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合和信息交流,可以有效的加强职能部门之间相互脱节的弱点。

(3)增强职能人员的积极性,责任感和工作热情。

43.什么是集权与分权。(P186)

答:集权和分权是组织层级设计中的两种相反的权力分配方式。

集权是指决策指挥权在组织层级系统中较高层次上的集中。

分权是指决策指挥权在组织层级系统中较低管理层次上的分散。

44.分权与授权的区别有哪些(187页)

1.分权是指决策指挥权在组织层级系统中较低管理层次上的分散;授权是组织为了共享内部权力,激励员工努力工作,而把某些权利或职权授予下级。

2.分权是授权的一个基本方面,授权的含义略大于分权,制度分权是将权力分给某职位,而授权是将权力委托给某个下属,授权更多是临时的。

3.制度分权是相对稳定的

4.制度分权主要是一条组织工作的原则,授权主要是分派任务、授予权利或职权、明确责任。

45.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是什么

人力资源计划

46.什么是内部招聘优缺点(197页)

优点:1.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2.有利于吸引外部人才

3.有利于保证选聘工作的正确性

4.有利于被聘者迅速展开工作

缺点:1.可能会导致组织内部“近亲繁殖”现象的发生

2.可能会引起同事之间的矛盾

47.什么是外部招聘优缺点(195页)

优点:1.具备难得的“外部竞争优势”

2.有利于平息并缓和内部竞争者之间的紧张关系

3.能够为组织输送新鲜血液

缺点:1.外聘者对组织缺乏深入了解

2.组织对外聘者缺乏深入了解

3.组织对内部员工的积极性造成打击

48.员工培训的方法(201页)

1.导入培训

2.在职培训

3.离职培训

49.什么是彼得原理,如何克服其揭示的现象,及提出者、著作(203页)

劳伦斯.彼得《彼得原理》

在实行等级制度的组织里,每个人都崇尚爬到能力所不到的层次。

组织总是可以设置临时职位

50.绩效评估的作用

1.绩效评估为最佳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2.绩效评估为组织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3.绩效评估为员工提供了一面有益的“镜子”

4.绩效评估为确定员工的工作报酬提供依据

5.绩效评估为员工潜能的评价以及相关人事调整提供了依据

51.什么是组织文化,其功能有哪些(221、223)

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

功能:整合功能;适应功能;导向功能;发展功能;持续功能

52.什么是领导,其特征有哪些(236、242页)

领导:名词,领导者的简称;动词,领导行为的简称,指“领导者”所从事的活动。

特征:1.努力进取,渴望成功

2.强烈的权利欲望

3.正值诚信,言行一致

4.充满自信

5.追求知识和信息

53.什么是管理方格论(领导方格论)(244页)

1.美国学者布莱克和穆顿提出

2.就领导关心的主要问题建立一个二维结构图,横-对生产(工作、任务和事情)的关心程度;纵-对员工(人)的关心程度

3.总共有81种领导方式,典型的是5种

4.代表性的领导行为包括(1,9)型,又称为乡村俱乐部型管理,表示领导者只注重支持和关怀下属而不关心任务和效率;(1,1)型,又称贫乏型管理,表示领导者不愿意努力工作,对工作绩效和对工作人员的关心都很少,很难维持组织成员的关系,也很难有良好的工作绩效;(5,5)型,又称为中庸之道型管理,表示领导者维持足够的任务效率和令人满意的士气;(9,1)又称为任务型管理,表示领导只重视任务效果而不重视下属的发展和士气,以及(9,9),又称团队型管理,表示领导者通常协调和综合工作相关活动而提高任务效率与士气。他们认为,(9,9)方式的管理者工作是最佳的领导方式,并提出,原则上达不到(9,9)等级的管理人员,要接受如何成为一个(9,9)型领导人的培训。

54.什么是领导统一体理论(老师笔记)

决策在上下级之间的分配。由坦南鲍姆和施莱特提出。

55.什么是领导生命周期理论(245页)

根据下属的生命周期来决定。1966年由科曼提出,后经赫西和布兰查德发展形成,他们提出了下属的成熟度这一概念,核心内容是领导风格必须与部属的成熟过程相匹配。

56.菲德勒权变理论的内容?245页

答:1.权变理论认为不存在一种“普遍适用”的领导方式和领导风格,领导工作受到领导者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影响。2.菲德勒权变理论认为影响领导环境的三大因素是职位权力,人际关系,任务结构。3.上述三种因素都有两种表现形式即职位权力的大小,人际关系的好和坏,任务结构的简单或复杂。4.共有8种领导环境,5.两种领导方式即高LPC(重人际关系的领导)和低LPC(任务导向式领导)。6.同时无论环境好与环境差都应采取低LPC的领导方式。

57.激励的过程理论?260页

答:激励的过程理论有两种类型:公平理论和期望理论。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在1965年首先提出来,也称社会比较理论。这种理论主要讨论报酬的公平性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影响。这种理论会使人过高的估计自己的劳动,过低估计自己所得的报酬量,而对别人的付出和所得恰恰相反。

期望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提出,期望理论认为只有当人们预期到某一行为能给个人带来有吸引力的结果时,个人才会采取特定的行动。

58.沟通的障碍有哪些?276页

答:一.个人因素:包括1.有选择的接受2.沟通技巧的差异。

二.人际因素:包括1.沟通双方的相互信任2.信息来源的可靠度3.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相似程度。

三.结构因素:包括1.地位差别2.信息传递链3.团体规模4.空间约束。

四.技术因素:包括1.语言2.非语言暗示3.媒介4.有效性和信息过量。

59.有效沟通的实现?278页

答:1.明了沟通的重要性,正确对待沟通。2.培养“听”的艺术3.创造一个相互信任,有利于沟通的小环境。4.缩短信息传递链,拓宽沟通渠道,保证信息的畅通无阻和完整性。5.建立特别委员会,定期加强上下级沟通。6.组成非管理工作组。7.加强平行沟通,促进横向交流。

60.如何正确的对待小道消息?

答:1.作为管理者,首先要清楚自己的原则:从改善的角度谈;作为参考,不作为依据;不鼓励也不打压,无关人员奖惩;

2.对待小道消息的态度,关系到团队风格,建议作为对团队的改善点,与提供人讨论提出的消息,而不是对人的小报告,无必要的话,只谈事情,不要具体到人。

3.有些小道消息,实则是不同人不同的判断标准,无恶意,所以可以借此机会提升团队。是否作为议题讨论,要思考清楚。

4.管理者收到的小道消息,最好不要直接告知小道消息的涉及人。

61.什么是冲突?冲突的观点有哪些?如何正确对待冲突? 279页

答:冲突是指由于某种差异而引起的抵触,争执或争斗的对立状态。

冲突大体可分为:沟通差异,结构差异,个体差异。

对于组织冲突的看法,有以下三个观点:1.认为组织应该避免冲突,冲突本身表明组织内部失调,即认为冲突对组织无益,是有害的。2.认为冲突是任何组织不可避免的产物,冲突可能是有利于组织的积极动力。3.明确认为冲突不仅可以成为组织中的积极动力,而且有些冲突对于组织或组织单位有效运作是必要的。

对于冲突应该:1.谨慎的选择想处理的冲突 2.仔细研究冲突双方的代表人物。3.深入了解冲突的根源。4.妥善的的选择冲突的处理方法。

62.谈判的类型有哪些?282页

答:类型:零和谈判与双赢谈判。

零和谈判就是有输有赢的谈判,一方有所得就是另一方有所失。

双赢谈判就是谈判要找到一种双方都赢的方案。

63.控制的过程?298页

答:控制的过程包括三个基本环节:1.确立标准2.衡量成效3.纠正偏差

确立标准包括1.确定控制对象2.选择控制的重点主要有获利能力,市场地位,生产率,产品领导地位,人员发展,员工态度,公共责任,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平衡。3.制定标准方法包括:用统计法确定预期结果;根据经验判断估计预期结果;客观定量分析基础上建立工程标准。

衡量绩效中要注意1.通过衡量成绩,检验标准的客观性有效性2.确定适宜的衡量频度。3.建立信息反馈系统

纠正偏差要注意1.找出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2.确定就偏措施的实施对象3.选择恰当的就偏措施。在纠偏措施的选择和实施过程中注意使纠偏方案双重优化;充分考虑原先计划实施的影响。

64.控制的类型?294页

答:一.根据确定控制标准值Z值的方法分类1.程序控制,其特点是,控制值Z值是时间t 的函数。2.跟踪控制,其特点是控制标准Z值是控制对象所跟踪的先行量的函数。3.自适应控制,其特点是没有明确的先行量,控制标准Z值是过去时刻已达状态K的函数。也就是说,Z值是通过学习过去的经验而建立起来的。.4.最佳控制。其特点是控制标准Z值由某一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构成。

二.根据时机,对象和目的的分类 1.前馈控制,是在企业生产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控制。其目的是防止问题的发生而不是当问题出现时再补救。2.同期控制,是指企业经营过程开始以后,对活动中的人和事进行指导和监督。3.反馈控制,是指在一个时期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结束以后,对本期的资源利用状况及其结果进行总结。

65.有效控制的实现?305页

答:有效控制的实现包括

一.适时控制,企业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偏差只有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才能避免偏差的扩大,或防止偏差对企业不利影响的扩散。

二.适度控制,要注意1.防止控制过多或控制不足2.处理好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的关系3.使花费一定费用的控制得到足够的控制利益

三.客观控制,控制工作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纠错措施,或促进企业活动沿着原先的轨道继续前进。

四.弹性控制,有效控制系统应在企业遇到突发的无力抗拒的变化时仍能发挥作用,维持企业的运营,具有灵活性与弹性。

66.什么是预算?预算的优缺点有哪些?

答:预算控制就是根据预算规定的收入与支出标准来检查和监督各个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以保证各个活动与各个部门在充分达成既定目标,实现利润的过程中对经营资源的利用,从而费用的支出受到严格有效的约束。

优点:是管理者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的变化方向和组织中的优势部门与问题部门,从而为调整企业活动指明了方向;通过为不同的职能部门和职能活动编制预算,也为协调企业活动提供了依据;预算的编制与执行始终始终是与控制过程联系在一起的编制预算是为企业的各项活动确立财务标准;用数量形式的预算标准来对照企业活动的实际效果,大大方便了控制过程中的绩效衡量工作,也使之更加客观可靠。

缺点:不能计量无法用货币计算的活动;较大程度参照上期标准忽视本期活动的实际需要;预算的特点使得活动受到限制;预算忽视了环境的变化。

管理学 第一章课后题答案

管理学第三版 周三多

课后习题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1.何谓管理,如何理解管理的含义? 答:书P5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解释: 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2)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 3)管理的对象是相关资源,即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管理要以人为中心) 4)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该目标仅凭单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这也是建立组织的原因。 2.组织中的管理通常包括哪些职能活动?每种职能活动是如何表现其存在的?他们的相互关系又是如何? 答:书P6 ●管理的职能: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表现形式: ①决策职能通过方案的产生和选择以及通过计划的制定表现出来; ②组织职能通过组织结构的设计和人员的配备表现出来; ③领导职能通过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表现出来; ④控制职能通过对偏差的识别和及纠正表现出来; ⑤创新职能是通过组织提供的服务或产品的更新和完善以及其他管理职能的变革和改进来表现其存在的。 ●相互关系: ①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决策和计划是其他管理职能的依据; ②组织、领导和控制旨在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 ③创新贯穿于各种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之中,创新是各项管理职能的灵魂和生命; ④任何管理活动都从计划开始,经组织、领导、控制而结束;

⑤控制的结果可能导致新一轮的管理循环; ⑥创新融于其他各项管理职能中,处于轴心地位。 3.根据明茨伯格的研究,管理者应扮演那些角色? 答:书P6--P8 代表人角色监督者角色 人际角色领导者角色信息角色传播者角色 联络者角色发言人角色 企业家角色 决策角色冲突管理者角色 资源分配者角色 谈判者角色 4.根据卡茨的研究,管理者应具备哪些基本技能? 答:书P8 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技术技能—管理者掌握和熟悉特定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 能力。 ●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概念技能—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5.简述中外早期管理思想,并对之进行简要评价。 6.西方管理理论出现哪些分支?每个理论分支的内容与特征各是什么? 答:书P12--P22 ?理论分支: 古典管理理论 行为管理理论 西方管理理论数量管理理论 (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系统管理理论 权变管理理论 质量管理理论 ?内容与特征: ●古典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欧美,主要分为科学管理理论和组织管理理论。 1)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 代表人物有: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弗兰克·吉尔布雷斯和莉莲·吉尔布雷斯夫妇以及亨利·L.甘特等。

管理学原理笔记汇总

管理学原理笔记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者 一、什么是管理 1、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定义 2、国内专家对管理下的定义 3、教材P5: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管理的概念:要点:1、预期目标; 2、必须存在于社会组织之中; 3、本质为协调; 4、协调的中心是人; 5、协调的方法有多样:关键是由机智和经验合成的掌握尺度的能力。 二、管理者做什么 管理职能和过程:法约尔5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H·孔茨著作《管理学》中——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 一般的教科书已将管理的职能精简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管理角色:正式权力和地位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 代表人监督者企业家 领导者传播者干扰对付者 联络者发言人资源分配者 谈判者管理技能:卡茨(L.Katz)的看法: L.Katz教授在研究高层管理人员成功所必须的特征时,把成功的管理人员在 完成工作时所显示的技巧(skill)概括为: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管理者的三种类型:平均的管理者:一般的管理人员。 成功的管理者:用在组织中晋升的速度作为标志。 有效的管理者:用工作成绩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下级对其 的满意和承诺的程度作为标准。 管理系统:两种基本系统:封闭系统(closed system):不与与所处的环境发生相互作 用,不受环境的影响; 开放系统(open system):动态地与它所处的环境发生相互 作用。 在不同和变化的情境中进行管理 三、什么是组织 1、组织的特征:组织是对人员的一种精心安排以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组织日益成为 更加开放,灵活和响应变化的实体) 2、变化中的组织 传统组织:稳定的、缺乏灵活性、关注职位、根据职位定义工作、个人导向、永久

土地管理学总论

第一节人本管理原理 1.人本管理的概念 土地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实现预定目标,对土地利用中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地的关系施加影响的过程。整个管理过程包括管理者、被管理者和管理环境三个要素。 人本原理,就是一切管理,包括土地管理,应该将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以做好人的工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根本。 2.行为原理 管理学所指的行为,是指人们由意识所支配的、具有内在动机的、有意义的行动。行为是人们思想、感情、动机、思维能力等因素的综合反映。 一般情况下,人的行为是受人的动机支配的,人的动机又是由人的需要决定的,这就是人的行为规律。 根据人的行为规律来进行管理,这就是管理的行为原理。 需要是人们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它包括人的基本生理需要和各种高层次的人生需要。马斯洛5种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通常,需要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三种。 世界观是调节人们需要的重要因素,通过世界观的调节,就构成人们的思想,思想则支配人们的行为。 动机是指人自觉追求一定目的的自觉愿望或意图,是人的行为的内在原因。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推动和维持人的定向活动的主观心理倾向和心理要求。 行为的动机常常是多个,从而形成动机结构,其中,决定人的行为最强有力的动机称为优势动机。优势动机不是固定不变的。 3.动力原理

管理需要动力,有了动力才能推动管理,这就是所谓的管理动力原理。 动力通常分为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竞争动力三种。 物质动力:物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因此物质动力是根本的动力。 精神动力:精神动力是产生于追求精神上、心理上、事业上得到满足的内在动力。精神动力是比物质动力更高层次的动力。 竞争动力:竞争动力产生于竞争各方表现出来的差距,当竞争一方发现差距后,就会产生一种驱动力,促使人们奋发图强,急起直追,改变落后状态。竞争动力产生于公平的竞争环境。 期望理论:一种行为的倾向的强度取决于个体对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结果的期望强度以及这种期望对行为者的吸引力。公式:激励力=预期价值×期望概率。要注重差别化奖励的激励效果。 第二节系统管理原理 1.系统管理的概念 任何管理都是对一个系统的管理,同时,管理本身也是一个可控系统。 系统是由许多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部分组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如何使整个系统达到最优化,称系统分析。系统分析应用的科学技术是系统工程,系统分析的指导思想是系统理论。 在现代管理中,管理的对象总是处在各个不同层次的系统中,它们既在自己的系统之内,又与其他系统发生联系,同时还处在一个更大的系统范围之内。为了实现最优化管理,必须进行系统分析,这就是管理的系统原理。 要贯彻系统原理,必须把握住系统的目的性、整体性和层次性三个环节。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第五版重点.docx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第五版) 总论 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 管理的概念: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目的性有效性协调性过程性) 1: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2: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4: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管理的职能: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1:决策:所有管理者必须制定符合并支持组织的总体战略目标。(制定目标、行动) 2:组织:设计岗位,授权分工,使整个组织协调地运转。(设计、授权) 3: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互相理解,统一思想和行动,激励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努力。(指导、沟通、激励) 4:控制:使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计划是控制的标准。(衡量、纠偏) 5:创新:与其他职能结合中表现。 管理二重性:1、管理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 2、管理的社会属性--反映社会关系 管理者的角色:明茨伯格这十种角色可归入三类。 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人角色、联络者角色 信息角色:监督者、发言人、传播人 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管理者三种技能:卡次 1: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2:人际技能,成功地与人打交道并与人沟通的能力。 3:概念技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归纳法、试验法、演绎法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 1:宏观管理的治国学--(财政赋税、人口管理、货币管理、等) 2:微观管理的治生学--(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等) 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求实、对策、节俭、法治 西方早期思想产生的三个人物:亚当斯密巴贝奇罗伯特欧文 泰罗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 主要观点: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2:达到最高效率的重要手段--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方法 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的改变 提出的以下管理制度:1: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效率 2: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3: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 4: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5:使管理和劳动分离 评价:1:它冲破了传统地落后地经验管理办法,将科学引进了管理领域,创立了一套具体地科学管理方法2:科学地管理方法和科学地操作程序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二三倍,推动了生产地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地发展。 3:由于管理职能于执行职能地分离,企业中开始有一些人专门从事管理工作 4:泰罗把人看成会说话的机器,只能按照管理人员的决定、指示、命令执行劳动,在体力技能上受很大的压榨 缺陷: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时也受到历史条件和个人经历的限制,他的科学管理所涉及的问

管理学简答题、论述题(1)

第一篇总论 1、给管理下一个较为全面的定义,你认为应该从那几个方面考虑?(P4)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①管理的载体是组织②管理的本质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而不是其他。③管理的对象是相关资源,既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调动资源。④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⑤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该目标仅凭单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这也是建立组织的原因。 2、根据亨利·明茨伯格的一项广为引用的研究,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请介绍主要内容。(P5) ①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 ②信息角色:监督人;传播者;发言人 ③决策角色:企业家;冲突管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3、管理者应具备哪三种技能?图示不同层次做需要的管理技能比例。(P6) 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机能 概念技能技术技 能人际技能高层管 理 概念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中层管 理 概念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基层管 理 4、什么是管理的两重性?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笔记) ①管理具有自然属性,这种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它的出现是有人类活动的特点而决定的,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管理是生产力②管理具有社会属性,它是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从来就是为统治阶级、为生产资料的占有者服务的。管理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反应。管理的自然属性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形式、社会生产关系条件下发挥作用;同时,管理的社会

性也不可能脱离管理的自然属性而存在,否则,管理的社会属性也就成为没有内容的形式。另一方面,二者又是相互制约的,管理的自然属性要求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的组织形成和生产关系与其相适应;同样,管理的社会属性页必然对管理的科学技术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或制约作用。 5、简述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P11) ①工作定额。②标准化。③能力与工作相适应。④差别计件工资制。⑤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6、法约尔的组织原则有一条是“等级链与跳板”,说出它的主要内容。(P13)等级链是指“从最高的权威者到最低层管理人员的等级系列。”它表明权利等级的顺序和信息传递的途径。为了保证命令的统一,不能轻易违背等级链,请示要逐级进行,指令也要逐级下达。 跳板是为了防止延误信息,便于同级之间的横向沟通。但在横向沟通前要征求各自上级的意见,并且事后要立即向各自的上级汇报,从而维护统一指挥的原则。 7、简述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P16) 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②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③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8、马克思·韦伯将权威分为哪三类?他赞同哪一种?(P14) 个人崇拜式权威、传统式权威、理性—合法权威。 他认为理性——合法权威才是理想组织形式的基础。 9、简介“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主要内容。(P14) ①存在明确的分工②按等级原则对个公职或职位进行法定的安排,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指挥链或者体系。③根据经过正式考试或培训教育而获得的技术资格来选拔员工,并完全根据职务的要求来任用。④除个别需要听过选举产生的公职外所有承担公职的人都是任命的。⑤行政管理人员是“专职的”管理人员,领取固定的“薪金”,有明文规规定的升迁制度。⑥行政管理人员不是其所管辖企业的所有者,只是其中的工作人员。⑦行政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组织中的规则、纪律和办事程序⑧组织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理性准则为指导,不收个人感情的影响。组织与外界的关系也是这样。 10、创建组织文化时,如何加强员工的认同感?(180)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

土地管理学复习 名词解释 1.土地管理:是国家用以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一项国家措施。 2.土地关系:是指人类在占有和开发、利用土地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与人的关系.其中,土地产权关系是土地关系的核心,最重要的问题。 3.土地产权:是指以土地所有权为核心的土地财产权利的总称。4.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借以实现的形式,从狭义上讲,就是指为利用一切土地所必须支付的超额利润,从广义上讲,是指利用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工资、劳动力等)而必须支付的超额利润。4.土地有偿使用是指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有者交纳的地租或应缴的报酬,使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以实现。 5.地籍管理:国家为获得地籍信息,科学管理土地,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含测量)、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为主要容的综合措施。 6.地籍档案管理是将经过土地调查、分等定级、登记、统计等工作形成的各种文字、数据、图件资料立卷归档、保管和提供利用等工作。 7.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权人依法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土地的权利。 8.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9.土地制度: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管理的原则、方式、手段和界限等的法律规和制度化体系。 10. 地票:指包括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用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经过复垦并经土地管理部门严格验收后产生的指标。 11. 基本农田: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的整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12.城市土地一级市场:城市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使用权让予土地使用者而形成的市场,具有垄断性。 13.土地征收: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 14.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试用权在一定年限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 15. 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财产对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有用性、可占有性和具有价值性。 16.土地利用: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活动,利用土地的性能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土地利用的原则:生态平衡原则,最大经济效果原则。 17.土地利用管理:国际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18..耕地:指用来种植农作物的土地。特点:利用周期短,对自然条件要求严格,集约利用程度高,具有永续利用性能。 19.土地:土地是自然历史综合体,土壤、气候、地貌、水文、岩石、植被都是土地的组成 部分,它们附着于地壳,构成土地整体。 20.土地资源: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利益的那部分土地。 21.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财产对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有用性、可占有性和具有价值性。土地的自然供给:土地的自然供给即自然所实际供给的各类土地数量,就某一区域或全世界来说,是固定不变的,是毫无弹性的。

周三多《管理学》笔记整理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管理实践悠久历史原因 二.管理的必要性 1.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特别是资金、能源、原材料往往成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 2.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落后是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国家的企业建立的基础。 4.实现社会发展和企业或任何社会组织的发展的预期目标,都要靠全体成员长期的共同努力。 5.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 三.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的协调的过程。 (一)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管理不再单纯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同时也要十分关注实现组织中每个人的发展和实现组织的社会责任。 (二)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不仅要有较高的效率,同时还要有较好的效果。 (三)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协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组织内部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之间的协调;二是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 (四)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一.管理的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一)决策 组织中所有层次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 (二)组织 计划的执行要靠他人的合作。 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结构的具体形式和特点。 组织职能是管理活动的根本职能,是其他一切管理活动的保证和依托。 (三)领导 需要有权威的领导者进行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

管理学提纲(周三多第五版)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要点与题纲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特点◆◇ 1:目的性 2:依存性 3:知识性 二:◆◇管理的必要性◆◇ 1:资源短缺 2 科学技术是阻碍生产力的原因之一 3:高度专业划的社会分工 4:实现社会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靠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 5: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 三:管理的概念 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1: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只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法约尔1916年提出 2:管理是指通过计划工作,组织工作,领导工作和控制工作的诸过程来协调所有的资源,以使达到既定的目标。 3: 管理是在某一组织中,为完成目标而从事的对人与物质资源的协调活动。 4: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5:管理就是协调人际关系,激发人的积极性,以达到共同目标的一种活动。这种表述突出了人际关系和人的行为。 6:管理也是社会主义教育--1964年提出 7:管理就是决策。--1978赫伯特。西蒙 ◆◇管理的概念◆◇ a: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 b: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 c:协调必定产生在社会组织当中 d:协调的中心是人 e:协调的方法是多样的,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业需要定量的专门技术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一:◆◇管理的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管理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二:◆◇管理二重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的社会属性 为统治阶级服务 第三节管理者的角色与职能 一:◆◇管理者的角色◆◇ 明茨伯格这十种角色可归入三类。 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人角色、联络者角色 信息角色:监督者、发言人、传播人 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二:管理者的职能 卡次◆◇管理者三种技能◆◇ (一)技术技能 (二)人际技能 (三)概念技能 第三节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 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与方法 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归纳法、试验法、演绎法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 1:宏观管理的治国学--(财政赋税、人口管理、货币管理、等) 2:微观管理的治生学--(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等) (一)顺道--顺应宏观的治国理论和客观的经济规律 (二)重人--1:重人心向背2:重人才归离 (三)人和--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 (四)守信--信誉是人类社会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 (五)利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六)XX--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 (七)对策--运筹谋划,以智取胜。两个要点1:预测2:运筹

管理学原理学习

领导者和非领导者的差异在于领导者具有一些可被确认的基本特性,持这种,的理论被称为(A) a. 路径一目标理论 b. 领导特性理论 c. 归因理论 d. 管理方格理论 沟通的技巧对信息发送者和信息接收者来说各有侧重,不同角色的沟通技巧也有差异,可从信息的发送者和信息的接收者的角度进行阐述沟通的技巧。(对) 沟通渠道按组织系统分为上行沟通、下行沟通、横向沟通和斜向沟通。(错) 领导者与管理者是有区别的。管理者由于具有法定权力,所以管理者通常具有领导权力。(对)领导者和非领导者的差异在于领导者具有一些可被确认的基本特性,持这种,的理论被称为(A) a. 路径一目标理论 b. 归因理论 c. 领导特性理论 d. 管理方格理论 ( C )有助于同级部门或同级领导之间的沟通了解。 a. 下行沟通 b. 斜向沟通 c. 平行沟通 d. 上行沟通 管理者更多地强调职业素质;而领导者除了职业素质之外,还特别重视个人素质。(对) 美国管理学家布莱克(Robert R.B1ake)和穆顿(Jane S.Mouton)于1964年提出了“管理方格图”理论,(对) 领导的本质是一种影响力,是被领导者的追随和服从。(对) 路径一目标理论是一种领导的行为理论(错) 勒温根据实证研究指出,民主作风的领导工作效率最低(错) 根据管理方格图理论,对生产高度关心而对人很少关心的管理是属于哪种类的领导风格(B) a. 俱乐部型 b. 任务型 c. 贫乏型 d. 团队型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表明,随着下属成熟程度的提高,领导者应该相应地改变的领导方式。对于高成熟度的下属,应采取( D )的领导风格。 a. 高任务、低关系 b. 低任务、高关系 c. 高任务、高关系 d.低任务、低关系 按照沟通的渠道或途径不同,沟通可以分为( C ) a.下行沟通、上行沟通和平行沟通 b. 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 c. 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和方法问答题解析第一篇总论详细

第一篇总论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1.简要介绍彼·德鲁克关于管理概念的观点。 管理是一种以绩效、责任为基础的专业职能。 ①管理与所有权、地位或权利完全无关; ②管理是专业性工作; ③管理人员是一个专业的管理阶层; ④管理的本质和基础是执行任务的责任。 这一点淡化了管理的社会属性而片面强调了管理的自然属性。 2.简要介绍西蒙关于管理概念的观点。 ①管理就是决策。 ②决策的过程分成四个阶段:调查阶段;制定方案;选择并执行方案;评价执行情况。3.简述系统论者关于管理概念的观点。 e: 对调查资料分析整理时应采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 6.人类活动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管理实践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 ①自古至今,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具有三个基本特点:目的性,依存性和知识性; ②这三个特点为人类的管理实践提供了客观条件,回答了为什么管理实践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的问题。 7.何谓管理,管理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组织预期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

基本特征是a: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b: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c:协调必定产 生在社会组织当中d:协调的中心是人e:协调的方法是多样的。 8.管理活动具有哪些基本职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①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是一切管理最基本职能。 ②每一项管理工作都是计划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各职能之间同时相互交叉渗透,控制的结果可能又导致新的计划,开始新的一轮管理循环。如此循环不息,把工作不断推向前进。创新在这个管理循环之中处于轴心位置,成为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动力。9.分析管理二重性的基本内容 ①管理具有自然属性,这种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 a: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工效 b: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 c: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 d: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 e:使管理和劳动分离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第一篇总论 共分四章,分别介绍管理的基本活动、管理理论的形成及发展,近期管理实践的热点如:道德与社会责任、全球化管理、信息化管理等 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第一节管理活动 第二节中外早期管理思想 第三节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管理活动 一、管理的定义▲ (一)关于管理定义的分歧 分为两大类: 1、强调管理的科学性 2、强调管理的艺术性 管理就是让别人同自己一道实现既定的目标。 (二)本教材对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二、管理的职能: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三、管理者的角色▲ 正式权力和地位 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角色:企业家.冲突管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四、管理者的技能▲ 技术技能:管理者掌握和熟悉特定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初级管理者面临的最大挑战。 概念技能: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对现实活动综合、概括,提练到理论高度的能力。 第二节中外早期管理思想 一、中国早期管理思想 《孙子兵法》、《周礼》、《墨子》、《老子》、《管子》、《齐民要术》、《天工开物》 二、外国早期管理思想 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与劳动分工论

小瓦特和博尔顿的科学管理制度 马萨诸塞车祸与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 罗伯特?欧文的人事管理思想 查理?巴贝奇报酬原则与利润分配制度 亨利?汤的收益分享制度 哈尔西的奖金方案 第三节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古典管理理论 (一)科学管理理论:泰罗的贡献.其他人的贡献 (二)组织管理理:论法约.尔韦伯.巴纳德 一)科学管理理论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泰罗其人 1878 费城米德维尔钢铁厂.~~~~~~~~学徒→工人→班长→车间工厂→总技师 1884 夜校自学.业余学习机械工程获学士学位.后来任总工程师. 1890~1893 制造业投资公司总经理 1898~1901 伯利恒钢铁公司顾问 1903~1914 哈佛大学 1915 50岁生日第二天去世 2)科学管理的实质 用科学的精确调查和知识来代替原有的个人判断和意见(不论是工人的或老板的)。 劳资双方从对立走向合作.不再把盈利的分割作为头等重要的事,而一起把注意力转向盈余的扩大。 3)泰罗制的基本内容▲ (1)工作定额。时间和动作研究 (2)标准化。操作方法,工具、机器和材料,作业环境 (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 (4)差别计件工资制 (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4)泰罗制的影响 科学管理方法迅速在工商企业中普及,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工人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劳资关系也得到改善。 5)对泰罗制的评价 借鉴:强调管理的科学性,提出经济人假设,及相应的管理政策“胡萝卜+大棒”。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局限:出于为资产阶级服务的目的,站在资本家的立场设计管理制度,是一种独裁的管理。忽视管理的艺术性,不考虑人的因素。 吉尔布雷斯夫妇的动作研究 (1)通过拍摄相片来记录工人的操作动作 (2)分析哪些动作是合理的、应该保留的,哪些工作是多余的、可以省掉的,哪些动作需要加快速度,哪些动作应该改变次序 (3)制订标准的操作程序。 (二)组织管理理论: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 (1)法约尔其人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的重点内容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的重点内容(陆红生版) (根据上课笔记做的) 一.土地的概念、特性和功能 概念:土地是指地球陆地和水面的总称,是有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和人类社会历史综合体。 相似概念:1.土地与土壤:土地-生产力,土壤-肥力 2.土地与国土:国土-是一国的版图,包括资源与环境 3.土地与景观:景观-自然因素,土地-经济和社会因素 特性:1.土地是自然产物;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3.土地位置的固定性;4.质量差异的普遍性; 5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6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7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功能:1负载功能,2养育功能,3仓储功能,4提供景观的功能,5储蓄和增值功能 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情况: 1.土地类型多样 2.土地资源的绝对量大,人平均占有的相对量少 3.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 4.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资源地区匹配失衡) 5.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二.土地管理及其发展 管理:1.管理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有效的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所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综合性活动。 2.管理是管理者的一种主动、积极的、有计划的活动,其运作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主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如社会制度、人口状况、经济体制与政策、文化水平、科学技术水平、法制状况等。 3.管理是人类社会基本活动之一 土地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土地管理的职能: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法律、法规执行的监督检查等。 土地管理的本质: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我国土地管理的形成与发展: 建国后的土地管理: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1950年《中华全国土地改革法》 第一阶段(1949—1978年) a.初步建立新中国的土地使用制度 b.初步建立新的地权制度相适应的地籍管理体系

管理学原理.

《管理学原理》复习大纲 一、单选题 1. 传统上来讲,管理跨度为()合适。 A. 3 B. 5 C. 15 D. 7 E. 20 2. 战略决定了(),而组织决定了()。 A. 如何,什么 B. 何时做,为什么做 C. 如何做,为什么做 D. 做什么,如何做 3. 以下哪个选项是代表了识别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A. 组织 B. 控制 C. 决策 D. 计划 E. 领导 4. 战略决策经常是哪种决策的很好的例子?() A. 非程序化 B. 程序化 C. 不重要的 D. 重复发生的 E. 结构良好的 5. 程序化决策是针对哪一类组织问题进行的?() A. 不寻常的 B. 反复发生的 C. 重要的 D. 不重要的 E. 偶尔发生的 6. 非程序化决策的例子包括:() A. 对供应商下订单 B. 开发一种新的产品 C. 对于生产用机器进行定期的维护 D. 寻找人员填补职位空缺 E. 按照规定开除一名违反公司纪律的员工。

7. 某公司正在遵循成本领先战略,以下哪个方面的职能层战略内容与他们的业务层战略相关?() A. 庞大的广告支出 B. 标准化的产品 C. 大规模的的营销 D. 对于人力资源的扩 张需求 E. 用高薪雇用名人做代言人 8. 以下哪种战略更加倾向于将组织视为整体?() A. 业务层战略 B. 职能层战略 C. 公司层战略 D. 运作层战略 E. 竞争层次战略 9. 职能层战略会涉及到以下问题()。 A. 我们目前在哪些业务中呢 B. 我们如何竞争 C. 我们如何支持我们选定的战略 D. 我们需要买入什么 样的业务 E. 到哪里去销售我们的产品 10. 为了达到组织目标,采用一系列决策和行动制定战略和实施战略,以在组织和环境之间获得竞争力,这一活动被称为:()A. 战略形成 B. 战略计划 C. 战略管理 D. 战略实施 E. 战略评价 11. 多元化战略通常会与大战略中的哪项战略相关?() A. 稳定战略 B. 收缩战略 C. 内部增长战略 D. 外部增长战略 E. 剥离战略 12. 传统的制定计划的方法是() A. 由分权的计划人员负责 B. 由集权的计划部门 负责

周三多《管理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一篇 总 论【圣才出品】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1.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管理活动★★★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1.管理的职能 (1)职能类型包括:①决策与计划职能;②组织职能;③领导职能;④控制职能;⑤创新职能。 (2)各种管理职能的相互关系(见图1-1) 图1-1各种管理职能的相互关系 ①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 ②组织、领导和控制旨在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 ③创新贯穿于各种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之中。 2.管理者的角色 亨利·明茨伯格的研究表明,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被归入三大类,即: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如图1-2所示。

图1-2管理者的角色 (1)人际角色。人际角色归因于管理者的正式权力,主要包括: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 (2)信息角色。在信息角色中,管理者既是其所在单位的信息传递中心,也是别的单位的信息传递渠道。主要有: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 (3)决策角色。管理者负责做出决策,并分配资源以保证决策方案的实施。主要有:企业家、冲突管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3.管理者的技能 根据罗伯特·卡茨的研究,管理者要具备三种技能,即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这三种不同的技能对于各种层次的管理的重要性如图1-3所示。

图1-3各种层次的管理所需要的管理技能比例考点二:中外早期管理思想(见表1-1)★★ 表1-1中外早期管理思想

考点三: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早期管理思想虽然博大精深,但管理理论的系统形成却出现于西方。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是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数量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和质量管理理论。 1.古典管理理论 (1)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泰罗、吉尔布雷斯夫妇以及甘特等。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见表1-2。 表1-2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 (2)组织管理理论

管理学原理考试大纲

管理学原理考试大纲 第一篇管理总论 第一章管理、管理者和管理学 本章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准确理解管理的定义和管理基本职能;掌握管理者的定义和管理者的分类;了解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性质和特点。 本章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管理和管理职能 一.管理 1.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依据事物的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综合运用人才资源和其他资源,以有效地实现目标的过程。 2.管理的特点 (1)管理是共同劳动的产物 (2)管理是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过程 (3)管理具有明确的目标 (4)管理的对象是组织中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管理的实质就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手段,实现组织内部各要素的合理配置。 二.管理职能 目前一般认为管理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四种基本职能。四大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其中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是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的依据; 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是有效管理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是计划及其目标得以实现的保 障。只有统一协调这四方面,使之形成前后关联、连续一致的管理活动整体过程,才能保 证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组织目标的完满实现。 第二节管理者 一.管理者的定义 组织成员可以简单划分为操作者和管理者两类。 操作者是指在组织中直接从事具体的业务,且不承担对他人工作监督职责的人。 管理者是那些在组织中指挥他人完成具体任务的人。 二.管理者的分类 1.高层管理者 2.中层管理者 3.基层管理者 三.管理者的职责 1.保证组织活动的顺利进行 2.保证信息的集散和畅通 3.保证决策的及时正确 第三节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 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管理学是一门研究一般管理的原理和理论的科学。 二.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综合学科 1.管理学的应用性 2.管理学的综合性

管理学原理如何实现有效沟通

管理学原理如何实现有效沟通 很多人的理解是,有效沟通就是会“搞关系”,他们觉得那些说话让人如沐春风、从来不得罪所有人、张嘴就是赞扬的人,就是懂“沟通”的人,就是“高情商”的人。很多教如何沟通的*,也是在教如何“把话说得漂亮”,教如何“通过甜言蜜语维护表面关系”。下面小编整理了实现有效沟通的方法,供你阅读参考。 实现有效沟通的方法:确定我们在共同解决问题 沟通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确定我们现在正在共同解决同一件问题”,而不是在“进行无意义的拉锯战”。 当你遇到任何沟通难题的时候,你应该先从“问问题”开始,而不是从“提出自己的要求”开始。需要不停地去确认:我们现在是否在共同解决问题? 比如员工绩效下降,没有斗志。 对立思维的领导会说:“你最近各种没有效率,怎么搞的?你要打起精神来好好做!” 这是把对方放在了自己的对立面,并没有共同解决问题。

而“共同解决问题”的领导会这样说: “你来到我们公司,就是为了积极发挥你擅长的地方,创造价值。但是我最新发现,可能因为一些原因,导致你感觉自己发挥不出来,从而减少了斗志。这可能会对你的职业生涯不利。 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做?要不我跟你一起,想想改良方案?” 这样,就相当于你在帮助别人共同解决问题,而不是在命令、指挥和说服。 所以,遇到沟通的僵局,你首先应该问自己的问题就是:我们现在是在共同解决问题吗?还是在进入“我说服你,你说服我”的拉锯战? 实现有效沟通的方法:多面共存思考 多面共存思考(Janusian thinking)是心理学家罗森伯发现的一种独特的思维能力,拥有该能力的人能够同时思考多个相互矛盾的观点。而大部分人只能非黑即白,头脑中无法容忍矛盾的出现。 比如当你跟领导提出一个建议:我建议在构思创意等问题上,领导能够多民主化一点,听听一线营销人员的看法。 这个时候很多领导的第一反应就是反对:民主的领导就是好的吗?你们翻翻历史书看看,乔布斯、牛根生、张瑞敏甚至古代

《土地管理学总论》试题及答案

(9105)《土地管理学基础》网上作业题 及答案 1:[单选题]4.栅格格式表达空间数据的缺点: (). A:数据存储量大 B:难以描述边界复杂、模糊的面状地物 C:数据结构复杂 D:多种地图叠合分析较困难 参考答案:A 2:[单选题]3.以下哪项是城镇国有土地流转和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共同的形式:(). A:出让 B:转让 C:入股 D:“四荒”拍卖 参考答案:B 3:[单选题]2.下列关于土地分等定级采用的"等"和"级”两个层次划分体系说法正确的是( ). A:城镇土地等反映全国城镇之间的土地质量的地域差异 B:城镇土地级的顺序不在城镇内部统一排列,不同城镇的土地级别具有可比性。 C:农用地等别在全省范围内不具有可比性。 D:农用地级别在市级行政区内具有可比性。 参考答案:A 4:[单选题]1.在土地管理系统中()是核心。 A:地籍管理

B:土地权属管理 C:土地市场管理 D:土地利用管理 参考答案:D 5:[填空题]4.地价指数按不同的基期可以分为和。 参考答案:4.定基地价指数、环比地价指数 6:[填空题]3.我国目前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行政区域划分为、、、 和五个层次。 参考答案:3.全国、省(区)、地(市)、县(市)、乡(镇) 7:[填空题]2.土地利用管理是国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和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参考答案:2.开发、利用、整治、保护 8:[填空题]1.土地管理的职能包括、、。 参考答案:1.计划职能、组织职能、控制职能 9:[论述题]2.土地征收与土地征用的关系。 参考答案:2.土地征收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土地征用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批准权限批准,并依法给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补偿后,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收归国有的行政行为。在征收的过程中,就是将待征土地的集体所有权转变为国有土地所有权的过程。二者的区别表现在:土地征收后会发生土地所有权的转变,而土地征用只是土地使用权的改变。二者的共同点是:都是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都要经过法定程序;都要依法给予补偿。10:[论述题] 1、城镇土地定级的技术路线。 参考答案: 1. 准备工作 ↓ 资料收集 ↓ 定级因素选择与权重测定 ↓ 因素作用分的计算 ↓ 单元划分与单元总分值的计算 ↓ 土地级别初步划分↓ 级差收益测算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篇管理总论 第一章管理、管理者和管理学 本章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准确理解管理的定义和管理基本职能;掌握管理者的定义和管理者的分类;了解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性质和特点。 本章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管理和管理职能 一.管理 1.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依据事物的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综合运用人才资源和其他资源,以有效地实现目标的过程。 2.管理的特点 (1)管理是共同劳动的产物 (2)管理是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过程 (3)管理具有明确的目标 (4)管理的对象是组织中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管理的实质就是通过计划、组织、领 导和控制等手段,实现组织内部各要素的合理配置。 二.管理职能 目前一般认为管理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四种基本职能。四大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其中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是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的依据; 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是有效管理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是计划及其目标得以实现的保 障。只有统一协调这四方面,使之形成前后关联、连续一致的管理活动整体过程,才能保 证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组织目标的完满实现。 第二节管理者 一.管理者的定义 组织成员可以简单划分为操作者和管理者两类。 操作者是指在组织中直接从事具体的业务,且不承担对他人工作监督职责的人。 管理者是那些在组织中指挥他人完成具体任务的人。 二.管理者的分类 1.高层管理者 2.中层管理者 3.基层管理者 三.管理者的职责 1.保证组织活动的顺利进行 2.保证信息的集散和畅通 3.保证决策的及时正确 第三节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 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管理学是一门研究一般管理的原理和理论的科学。 二.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综合学科 1.管理学的应用性 2.管理学的综合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