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第三版)整理

管理学(第三版)整理
管理学(第三版)整理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第一节管理活动

一、管理的定义

1、定义: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含义:

(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2)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

(3)管理的对象是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相关资源;

(4)管理职能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

二、管理的职能

1、决策与计划: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

2、组织: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的具体形式和特点。

3、领导:使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

4、控制:使实践活动符合计划,计划是控制的标准。

5、创新:在与其他管理职能的结合中表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

三、管理者的角色(明茨伯格)

四、管理者的技能

1.技术技能

管理者掌握和熟悉特定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2.人际技能

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包括对下属的领导能力和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

3.概念技能

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概念技能对于高层管理最重要,对 于中层管理较重要,对于基层管理较不重要。

案例:升任总裁后的思考

郭宁最近被一家生产机电产品的公司聘为总裁 最初担任液压装配单位的助理监督 后来直接升为装配部经理

不能只关心装配工作状况,还得做出规划,完成报告,参加会议,修订工作手册 学会了把工作交给助手,用更多时间规划和帮助下属,参加会议等 几年后升为负责生产的副总裁,压力更大了。 1、你认为郭宁当上公司总裁后,对他的管理技能的要求与过去相比有了哪些变化? 2、你认为郭宁要成功胜任总裁工作,哪些管理技能最重要?

第二节中外早期管理思想

一、中国管理思想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丰富的管理思想:

《孙子兵法》《周礼》“田忌赛马”的智慧

二、外国早期管理思想

(一)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

分工是增进劳动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原因如下:

(1)使劳动者专门从事一种单纯的操作,从而提高熟练程度、增进技能

(2)减少劳动者的工作转换,节约通常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所损失的时间

(3)使劳动简化,使劳动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一种特定的对象上,有利于发现比较方便的工作方法,促进工具的改良和机器的发明

(二)小瓦特和博尔顿的科学管理制度

(1)生产管理和销售方面:根据生产流程的要求,配置机器设备,编制生产计划,制订生产作业标准,实行零部件生产标准化,研究市场动态,进行预测

(2)成本管理方面:建立起详细的记录和先进的监督制度

(3)人事管理方面:制订工人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发展规划

(4)进行工作研究,并按工作研究结果确定工资的支付办法

(5)实行由职工选举的委员会来管理医疗费制度等福利制度

(三)马萨诸塞车祸与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

分离对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独立的管理职能和专业的管理人员正式得到承认

(2)横向的管理分工开始出现

(3)具有管理才能的雇佣人员掌握了管理权,直接为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四)欧文的人事管理

开创了在企业中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的先河,有人因此称他为“人事管理之父”

(五)巴贝奇作业研究和报酬制度

对管理的贡献

(1)对工作方法的研究

(2)对报酬制度的研究

(六)亨利·汤的收益分享制度

(1)采取收益分享制度才能克服由利润分享制度带来的不公平

(2)收益分享,实质上是按某一部门的业绩来支付该部门职工的报酬

(七)哈尔西的奖金方案

(1)指出了当时普遍使用的三种报酬制度的弊端

(2)提出了按每个工人来设计的奖金方案

第三节: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古典管理理论

(一)科学管理理论

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

代表人物主要有:泰罗、吉尔布雷斯夫妇以及甘特等

1、泰罗制的基本内容

(1)工作定额——搬运生铁块试验

(2)标准化——铁锹试验

(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根据人的能力分配相应的岗位

(4)差别计件工资制——计件工资率随完成定额的程度而上下浮动

(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2、其他人的贡献

(1)吉尔布雷斯夫妇的动作研究

a.通过拍摄相片来记录工人的操作动作;

b.进行动作分析;

c.制订标准的操作程序(2)甘特

a.甘特图

b.计件奖励工资制

(二)组织管理理论

着重研究管理职能和整个组织结构

代表人物主要有:

亨利?法约尔

马克?斯韦伯

切斯特?Z?巴纳德

1、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

(1)法约尔其人(P15)

(2

(3

(4

2.

(1)等级、权威和行政制是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

(2)理性-合法的权威是理想组织形式的基础

(3)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是高度结构化的、正式的、非人格化(4)理想的行政组织的优点: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可靠性3.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

(1)经理人员的职能主要有:

a.建立并维护一个信息系统

b.使组织中每个人都能做出贡献

c.明确组织的目标

(2)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3)组织存在和发展的三个条件:

a.明确的目标

b.协作的意愿

c.良好的沟通

二、行为管理理论

1、梅奥及其领导的霍桑试验

2、人际关系学说(以下为该学说的三个基本理论)

(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3、主要行为科学理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2)麦格雷戈的X、Y理论

(3)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4)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5)麦克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三、数量管理理论

1、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最新成果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中的人、财、物和信息资源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并作出最优规划和决策的理论。

2、主要内容:

运筹学:是一种分析的、实验的、定量的方法,专门研究在既定的物质条件下,为达到一定目的,如何最经济、最有效的使用人、财、物等资源。

系统分析:解决管理问题要从全局出发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制定出正确的决策。

决策科学化:决策要以充足的事实为依据,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对大量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遵循科学的程序,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四、系统管理理论

1、组织是一个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要素构成的

2、系统在一定的环境下生存,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3、运用系统观点来考察管理的基本职能,可以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使管理人员不至于只重视某些与自己有关的特殊职能而忽视了大目标,也不至于忽视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权变管理理论

1、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就是权变关系

2、环境可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3、管理变量指的是各种管理观念和技术

六、全面质量管理

本质是由顾客需求和期望驱动企业持续不断改善的管理理念。

(1)关注顾客

(2)注重持续改善

(3)关注流程

(4)精确测量

(5)授权于员工

七、20世纪90年代的管理理论新发展

1、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是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

2、精益思想

精益生产:企业把客户、销售代理商、供应商、协作单位纳入生产体系,同他们建立起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进而组成一个企业的供应链。

精益思想:根据用户需求定义企业生产价值,按照价值流组织全部生产活动,让用户的需要拉动产品生产,而不是把产品硬推给用户,暴露出价值流中所隐藏的muda,不断完善,达到尽善尽美。

3、业务流程再造

通过重新设计流程,可以在流程绩效的改进上取得飞跃,激发和增进企业的竞争力。

再造中最关键的部分是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经验的基础上确定能做的最好的是什么。

再造的结果是公司规模的缩小和外包业务的增多。

4、核心能力理论

核心能力是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技术流的能力。

核心能力的判断:①不是单一技术或技能;

②不是物理性资产;

③必须能创造客户看重的关键价值;

④与对手相比,竞争上具有独特性;

⑤超越特定的产品或部门范畴,从而为企业提供通向新市场的通道。

顺道——顺应宏观的治国理论和客观的经济规律

重人——1,重人心向背 2,重人才归离

人和——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

守信——信誉是人类社会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

利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求实——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

对策——运筹谋划,以智取胜。两个要点:1,预测,2,运筹

节俭——理财和治生都提倡开源节流,勤俭治国

法治——我国法治思想起源于先秦法家和《管子》,后逐渐演变成一套法治体系

第二章管理道德与企业社会责任

第一节管理与伦理道德

一、伦理道德的真谛

(1)人类是一种群居的动物,同时每个人又都想有个人的自由意志

(2)既有善的一面,仁爱和自律,又有恶的一面,自利和贪婪

(3)为了相互协调,共同生产和生活,就必须有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这就是伦理

(4)伦理最初的自然形态就是风俗习惯

(5)而道德就是在一定风俗习惯下所形成的个人的品质、气质

伦理:是一套关于道德原则和价值观的准则,它支配着个体和团体的行为,帮助我们判断是非。

第二节几种相关的道德观

一、功利主义道德观

1、基本观点: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才是善的

2、合理性:如果行为能为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当然就可以认为该行为

是善的,必然得到大多数人支持

3、局限性:

(1)没有考虑取得最大化利益的手段

(2)没有考虑所得利益的分配

二、权力至上道德观

1、基本观点:能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的行为才是善的

2、合理性:尊重人权,保护个人的基本权利

3、局限性:

(1)过高的保障期望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负面效应

(2)组织整体利益的需要和个人的权利不可能完全一致

三、公平公正道德观

1、基本观点:(1)管理者不能因种族、肤色、性别、个性、个人爱好、国籍、户籍等因素

对部分员工歧视

(2)那些按照同工同酬原则和公平公正的标准向员工支付薪酬的行为是善的2、何谓“公平公正”?

指支付薪酬的依据应当只是员工的技能、经验、绩效或职责等因素,而不是其他各种似是而非的因素

3、这种道德观在理论上是完全正确的,但在实践中问题十分复杂

四、社会契约道德观

1、基本观点:只要按照企业所在地区政府和员工都能接受的社会契约所进行的管理行为就

是善的

2、合理性:能大幅度降低企业人力资源的成本,增加企业的利润

3、局限性:

(1)契约具有很强的情境特征,在很多场合是相关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与合理性无关(2)契约的对象必须严格限制

五、推己及人道德观

中国儒家道德观的高度概括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仁、义、礼、智、信”

第三节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

一、道德管理的特征

追求道德的管理者通常为组织确立起较为崇高的价值观,以此来引导组织及其成员

的一切行为

这种价值观一般能够激发起成员去做出不平凡的贡献,从而给组织带来生机和活力

合乎道德的管理具有以下七个特征:

1、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把遵守道德规范视作组织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而且更把其视作组织的一项责任。(把遵守道德规范看作责任)

2、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从组织自身角度更应从社会的整体角度看问题。(以社会利益为中心)

3、合乎道德的管理尊重所有者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善于处理组织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也善于处理管理者与一般员工以及一般员工内部的关系。(重视利益相关者利益)

4、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把人看作手段,更把人看作目的。(视人为目的)

5、合乎道德的管理超越了法律的要求,能让组织取得卓越的成绩。(超越法律)

6、合乎道德的管理具有自律的特征。(自律)

7、合乎道德的管理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

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

(一)道德发展的阶段

道德发展有三个阶段:

最低层次——前惯例层次:个人只有在其利益受到影响的情况下才会做出道德判断

中间层次——惯例层次:道德判断的标准是个人是否维持平常的秩序并满足他人的

期望

最高层次——原则层次:个人试图在组织或社会的权威之外建立道德准则

有关道德发展阶段研究表明:

(1)人们渐进地通过这六个阶段,而不能跨越

(2)道德发展可能中断,可能停留于任何一个阶段

(3)多数成年人的道德发展处于第4阶段

(二)个人特性

1、管理者的个人特性对组织的管理道德有着直接的影响

?管理者的个人价值观(包括道德观)

?自信心

?自控力

2、管理者个人的自信心和自控力与管理道德也很有关系

(三)组织结构

1、组织内部机构和职责分工有没有必要的权力制衡、监察、检查、审计机制,有没有外部群众和舆论监督

2、组织内部有无明确的规章制度

3、上级管理行为的示范作用

4、绩效评估考核体系会起到指挥棒的作用

(四)组织文化

有无诚信、包容的组织文化对管理道德有重要影响

(五)问题强度

1、所谓问题强度,是指该问题如果采取不道德的处理行为可能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

2、道德问题强度会直接影响管理者的决策

第四节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

1、挑选高道德素质的员工

2、建立道德守则和决策规则

3、在道德方面领导员工

4、设定工作目标

5、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

6、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价

7、进行独立的社会审计

8、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

第五节企业的社会责任

一、企业与现代社会

企业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关于企业与社会责任的两种对立观点:

传统经济学观点:为股东实现组织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天职,否则就不成其为企业,增进和保护社会福利是政府和非赢利组织的责任

社会经济学观点:企业不只是对股东负责的独立实体,它们还要对社会负责,因此企业的责任不只是创造利润,还应包括保护和增进社会福利

二、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系统观点

企业价值观主要表现在全体成员对本企业“应当是什么”和“应当做什么”的高度认同

从历史的观点看,企业价值观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

?工业化初期

?工业化中期

?工业化后期

?后工业化时期

在第1阶段;但是全国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已经到达第4阶段。)

三、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重点)

1、办好企业,把企业做强、做大、做久

2、企业一切经营管理行为应符合道德规范

3、社区福利投资

4、社会慈善事业

5、自觉保护自然环境

第三章全球化与管理

第一节全球化内涵

?全球化既是一个事实,又是一个过程

事实:反映的是世界各国及各国人员之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相互依赖,而且这种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过程:既是技术发展又是人类发展的过程,反映了全球化背后的两股最根本的推动力

?可以从不同层面来定义和理解全球化

如世界、国家或地区、产业、公司,甚至是公司内的某一部门或某一业务一、世界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

?在世界层面上,全球化是指国家之间日益增长的经济相互依赖性,反映在商品、服务、资本和信息等方面不断增长的跨国流通上

?具体表现:

跨国服务贸易增长迅速

国外直接投资(FDI)发展迅猛

出国旅游人数快速增加

跨国并购进程加快

二、国家或地区层面全球化内涵

?在国家或地区层面上,全球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世界其他领域之间的联系程度。

?衡量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一些关键性指标

进出口额占GDP的比例

国外直接投资

有价证券的进出流动额

三、产业层面全球化内涵

?在产业层面上,全球化是指某一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和活动,以及在全球国家或地区间相互依赖的程度

?全球化产业的市场往往由若干个全球化公司所主导

?衡量产业全球化的关键指标通常包括:

该产业跨国贸易额在世界总产值中所占的百分比

该产业跨国投资额在该产业实现的投资总额中所占的百分比等

四、企业层面全球化内涵

?在公司层面上,全球化是指公司在各国或地区的收入分布和资产扩展的程度,以及与各国或地区的资本、商品和信息的跨国/地区交流程度。

第二节全球化与管理者

?作为一名全球化管理者,既需要理解全球化管理的环境,又需要理解与掌握一些全球化管理所必须的关键能力

环境因素:一般环境和任务环境

关键能力:国际商务知识、文化适应能力、换位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一、全球化管理的环境因素

(一)全球化的一般环境

1、政治与法律环境

国家政治体制

政治的稳定性

政府对外来经营者的态度

法律环境

2、经济和技术环境

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

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发展潜力

市场规模及其准入程度

科技发展水平

社会基础设施

3、文化环境

?企业所在的国家或地区中人们的处事态度、价值取向、道德行为准则、教育程度、风俗习惯等构成的环境因素

?文化因素与政治因素不同,政治因素一般带有强制性,而文化因素则带有习惯性?文化环境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如宗教、语言、教育体制等。

?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 提出的反映各国或地区文化环境指标:

(1)权力距离

(2)不确定性的避免

(3)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

(4)长期导向或短期导向

(5)男性化或女性化

(二)全球化的任务环境

?供应商——全球化采购和全球化外包

?销售商——全球化给企业带来更为丰富的销售商选择机会

?顾客——标准化/差异化的产品

?竞争对手——国际市场竞争加剧

?劳动力市场及工会

二、全球化管理者的关键能力

?创造性领导力中心研究认为,为了成为有效的全球化管理者,其必须具备四种关键能力:

国际商务知识

文化适应能力

视角转换能力

创新能力

?培养全球化管理能力的方法

从经历中学习

从工作任务中学习

从关系中学习

第三节全球化与管理职能

一、全球化经营的进入方式

?企业应该在外部环境评估和内部条件分析基础上,首先考虑如何进行国际经营?国际化经营的进入方式主要有:进口、非股权安排和国际直接投资

?企业可以根据所进入国或地区的环境,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阶段,选择恰当的进入方式

二、全球化经营的组织模式

?在选择目标市场和东道国市场的进入方式后,管理者就需要在战略目标的指引下,管理和组织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和代理机构

?这就需要企业在全球一体化压力和当地化反应之间进行权衡,选择恰当的组织模式(一)全球化的压力

?产生全球化压力的原因:

一方面,由于产品需求的同质性,使得降低成本成为竞争优势的唯一来源;

另一方面,全球战略协调的竞争对手的出现。

(二)当地化的压力

?产生当地化压力的原因:

由于国际企业的产品需要在多个国家进行销售,在某些情况下,公司必须考虑在不同国家中的不同需求。当不同国家的客户的口味和喜好存在差异时,当地化反应带来的强大压力随之产生。

“全球一体化压力”和“本地化反应压力”维度下全球化经营组织模式

(三)全球化组织模式的选择

?从以上模型中可以看出有四种可供选择的全球化组织模式:

国际组织模式:利用现有能力向国际市场拓展

多国组织模式:设在多个国家的子公司作为独立的业务单位来运营

全球组织模式:将全球视为单一的市场,公司总部统一经营

跨国组织模式:专业化工厂符合本地反应的要求,通过复杂的协调机制进行全球一体化

1.国际模式

?国际模式是一种由母公司开发现有的核心能力并传递到子公司的战略模式。在国际模式下,子公司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根据当地情况革新产品的自由,但像研发这样的核心能力倾向于集中在母公司。子公司在新产品、新工艺、新概念上依赖于母公司,需要母公司进行大量的协调和控制。

?缺点:不能为子公司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使它们能够根据当地的情况作出反应;

通常不能以规模经济实现低成本。

2.多国模式

?与国际模式相比,多国模式中母公司虽然也行使最终控制权,但它赋予子公司很大的自主权,各子公司可以根据当地的情况作出相应的改变。在多国模式下,每个子公司是一个自治的单位,具备在当地市场动作所需要的所有职能。这样,每一个子公司都有自己的制造、销售、研究和人事职能。

3.全球模式

?全球模式的特点是由母公司集中决策,并对海外的大部分业务实行严格的控制。那些采取低成本全球竞争战略的公司通常采用这种模式。采用全球模式的公司通常在成本最低和技术最好的地方进行生产,将标准化的产品向全球市场销售。这些公司把全球作为一个单一的市场,认为不同国家的消费者的口味和喜好没有实质性的差别。

4.跨国模式

?在全球经济中,要想获得竞争优势,需要同时从适应当地情况、转移技术和节约成本中追求利润,从而使得企业能够同时获得全球扩展的所有利益。这就产生了一个新的组织模式——跨国模式。

?将某些职能集中在最能节约成本的地方,把其他一些职能交给子公司以便适用当地情况,并促进子公司之间的交流和技术转移。

三、全球化经营的领导风格

?由领导学家罗伯特·豪斯(Robert House)领导的来自全球60个国家的170位研究人员参与的GLOBE项目研究发现了22个通用的领导特性,这些特性被普遍地认为是杰出的领导风格;同时也发现了8个通用特性,这些特性被普遍地认为是糟糕的领导

风格

22个通用领导风格:见下页

8个糟糕领导风格:无情(ruthless)、不合群(asocial)、易怒(irritable)、孤独者(loner)、自我中心egocentric)、含糊 (nonexplicit)、

四、全球化经营的管理控制

一个管理控制系统必须从母公司和分公司两角度来考察

(一)管理控制系统的制定逻辑

1.全球化企业必须通过分公司的战略实施而服务于协调总部确定的价值创造过程

2.管理控制系统必须帮助分公司适应其当地环境,有利于分公司挖掘当地所有的机会与潜力。

(二)管理控制系统的设计

1.分公司的管理控制系统的设计必须同时用于解决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和文化差异

2.分公司的管理控制系统还必须反映分公司的战略

第四章信息与信息化管理

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

一、信息的定义

◆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就成了信息

数据是记录客观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数量特征的抽象符号,不能直接为管理者所用

信息由数据生成,是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得到的,被用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从而为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信息生成过程:

二、对信息的评估

◆对信息的评估是对收集和处理数据需要支付的成本与信息所带来的收益进行权衡

◆成本

有形成本:可被精确量化的成本

无形成本:很难或不能被量化的成本

◆收益

有形收益:包括销售额的上升、存货成本的下降以及可度量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

无形收益:可能包括信息获取能力的提高、士气大振以及更好的顾客服务等

◆例下列不属于有形成本的是()

A 购买计算机

B 厂房

C 系统维护和升级

D 公司信誉的降低

三、有用信息的特征

◆对管理者有用的信息具备一些特征:

首先,必须是质量较高的

其次,必须是及时的

最后,必须是完全的和相关的

?例题

?下列()不是信息完全性的要求

A尽可能详尽 B尽可能简洁 C在详细和简洁间找到一种平衡 D信息提供越多越好

第二节信息管理工作

一、信息的采集

◆定义:信息的采集是指管理者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搜寻并占有各

类信息的过程

◆衡量信息采集工作质量的唯一标准是所采集的信息是否对组织及其管理者有用

◆信息采集的要点:

1、明确采集的目的

2、界定采集的范围

需要什么样的信息

用多长时间来采集这些信息

从哪里采集这些信息

3、选择信息源

二、信息的加工

◆定义:对采集来的通常显得杂乱无章的大量信息进行鉴别和筛选,使信息条理化、

规范化、准确化的过程

◆步骤:

三、信息的存储

◆定义:指对加工后的信息进行记录、存放、保管以便使用的过程

用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将加工后的信息记录在相应的载体上

对这些载体进行归类,形成方便人们检索的数据库

对数据库进行日常维护,使信息及时得到更新

◆注意的问题:

准确性

安全性

费用性

方便性

四、信息的传播

◆定义:信息在不同主体之间的传递

◆与大众传播不同的特点:

目的更加具体

控制更加严密

时效更加显著

◆导致信息畸变的原因:

传播主体的干扰

传播渠道的干扰

传播的客观障碍的存在

公共管理学重点整理

公共管理学重点整理 第一讲导论 1.公共管理的基本要素 Who?——谁来管理? 公共管理者——人(公务员、公共事业举办者、公共事业工作人员等) 政务性管理人员:上级考核选派,民主选举的决策型高级管理人员 业务性管理人员:通过考试招聘等途径任用的执行型专业管理人员 公共管理者——机构 政府机构 非政府公共机构(事业单位) 非营利组织(公共事业组织、企业化的公益性组织) What?——管什么? 从管理领域来看,要管经济、管社会、管政治 从具体公共事务内容来看,要管理10个方面的公共事务:国家发展战略、公共政策与决策、法律和行政程序、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公职人员、公共财政(公共预算、政府采购等)、国土和其他公共资源、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公共项目、公共信息、各项公共事业、政府绩效 从与私人部门的比较来看,要根据公共管理的要求和特点管理公共部门自身: (1)不同的结构——权利责任的清楚与模糊:公共机构组织效率的管理 (2)不同的激励——客户和资金:公共激励机制的管理 (3)不同的背景——长期连续性与届内任期短期性:决策体制管理

(4)不同的目的:利润与大众福祉:公共部门的公共性管理 Why?——为什么管? 市场失灵:看不见的手看不见了路 政府失灵:看得见的手只看自己的手指 外生性失灵——不完全信息决策 内生性失灵——非公共利益行为 体制性失灵——投票悖论、组织间关系、时滞 传媒和舆论失灵:非正式组织行为、无政府主义行为、奴隶思想 How?——怎样管? 角色与知识的运用,三个角色(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两类知识,新问题 2.案例教学法在公共管理学的作用 作为管理学科,案例教学法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案例教学法中,知识是双向流动的,通过双方的沟通交流,不仅学生能够获得知识、真理和智慧,教师也能获得教学经验,开拓教学视野,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教学知识,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综合思考的能力,以及联系案例运用理论的能力 3.公共部门管理和私人部门管理的区别 政治权威——经济权威 多元制衡——自主性 公共利益——私人利益 法的支配——意志支配 政府——市场

管理学复习资料(终极版)

选择题 1.人际关系学说认为,人是 A.经济人 B.社会人 C.自我实现人 D.复杂人 2.下列哪一种说法不能反映群体参与式管理的情况 A.众人划桨开大船 B.三个和尚没水喝 C.一个好汉三个帮 D.十根筷子折不断 3.“大河有水小河满”和“小河有水大河干”说明 A.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B.人们所持的心态不同 C.系统的结构决定了系统的整体功能 D.系统的整体功能不等于个体功能之和 4.提出权变理论的理论假设是 A.经济人 B.社会人 C.自我实现人 D.复杂人 5.组织的最高层主管人员所做的决策倾向于 A.战略型 B.常规型 C.经验型 D.程序型 6.决策过程的第一步是 A.明确目标 B.诊断问题 C.拟定方案 D.降低成本 7.某公司生产某产品的固定成本我50万元,产品单位售价为80万元,本年度产品定单为10000件.据此,单位可变成本降到—元/件时才不至于亏损.A.300 B.130 C.200D.30 8.“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强调—的重要性 A.组织 B.预测 C.预防 D.计划 9.“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这里的“运筹帷幄”反映了管理哪一种职能? A.领导 B.决策 C.组织 D.计划

10.用SWOT分析某玩具企业,得到如下结果:品牌知名度高,石油价格上升,国内需求扩大,人员流失严重.其中是有价格上升属于该企业的-- A.S B.W C.O D.T 11.Giro Sport Design在1986年提出要成为运动产业耐克,这属于制定BHAG 的方法中的— A.定量法 B.定性法 C.角色定位法 D.击垮对手法 12.迈克尔·波特所提出的五力模型中哪一项与公司降低产品价格以吸引竞争者的顾客相关— A.进入一个行业的潜力 B.行业的竞争水平 C.行业的力量 D.顾客的力量 13.可口可乐花费巨额广告费,以图为其“经典可乐”树立积极形象,这属于:A.“卡在中间”战略B.特色优势战略C.成本领先战略D.目标集聚战略 14.在波士顿矩阵中,企业对瘦狗类产品实行的战略是— A.市场开发 B.维持战略 C.榨取和放弃战略 D.市场开拓战略 15.某制造企业将工程、会计、制造、人事和采购等专家分别组合到共同的部门中来建立工厂的组织结构,这种划分部门的依据是 A.职能 B.顾客 C.产品 D.人数 16.某企业采用直线职能的组织结构,企业中共有管理人员43人,其中厂长1人,车间主任5人,班组长13人,职能科长3人,科员16人。每一岗位均不设副职。厂长的管理幅度为— A.5 B.8 C.23 D.19 17.我国从隋朝开始实行的三省六部制度实际上是一种部门职能化的组织形式。 A.产品 B.职能 C.地域 D.流程 18.在下列各种组织结构形式中,哪一种更容易存在双重领导问题

管理学原理 重点难点整理

管理学原理重点难点整理 第一篇绪论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名词解释 1.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学: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的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3.系统: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问答 1.管理的基本特征:(1)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2)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3)管理的任务只能与层次(4)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2.管理的两重性及其意义:管理的两重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管理的两重性反应出 管理的必要性和目的性。 意义:(1)认真总结我国在管理理论与时间上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更好的发挥社会注意制度的优越性。(2)注意学习引进国外对我们有益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3)要结合实际,随机制宜地学习与运用。 3.管理学的特点:(1)一般性(2)多科性(3)历史性(4)实践性 4.系统的特征和观点:系统的特征---(1)整体性(2)目的性(3)开放性(4)交换性 (5)相互依存性(6)控制性 系统的观点---(1)整体观点(2)“开放性”与“封闭性”(3)封闭则消亡的观点 (4)模糊分界的观点(5)保持“体内动态平衡的观点”(6)信息反馈观点 (7)分级观点(8)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观点(9)等效观点 5.为什么要学习研究院理学? (1)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学习研究管理学的必要性 (2)学习研究管理学是培养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 (3)学习研究管理学是未来的需要 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名词解释: 1.霍桑实验:四个阶段--(1)工厂照明试验(2)继电器装配室试验(3)大规模的访问者 和普查(4)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由于试验是在霍桑工厂进行的,因此称之为霍桑试验。 2.全面质量管理: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 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3.战略管理:是指组织制定和实施战略的活动过程,其核心问题是确保组织的自身条件与 外部环境相适应,求得组织长期稳定的发展。 问答: 1.(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要点:(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身产率(2)为了提高 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人”(3)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工作环境标准化(4)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5)工人有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7)实行职能工长制(8)在管理控制上

陈振明等著《公共管理系统学(第二版)》2017年版知识点吐血整理

科目:公共管理学 参考书目:《公共管理学(第二版)》,振明等,中国人民大学,2017年版。 1.组织的含义。 P28:组织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具有共同心理意识,并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按一定的方式联合起来的有机整体。组织目标与行为是组织的本质性特征。 2.组织结构的横向差异。(部门化和专业化) P38:组织结构的横向差异是指一个组织成员之间受教育和培训的差异程度,专业方向和技能、工作的性质和任务等方面的差异程度,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组织部部门与部门之间或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差异程度。 3.组织结构的纵向差异。(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 P38:组织结构的纵向差异是指组织结构中纵向垂直管理的层级数及层级之间的差异程度,这就是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部纵向划分的等级数。管理幅度是指一名上级管理者或一个组织有效管理的下级人员单位或部门的数量。 4.完整制。 P45:完整制又称集约制或一元统属制。是指行政组织中同一层级的各个机关受一个机关或一位行政首长指挥、监督的组织体制。完整制下的组织实行分工协作,以取得协同一致的效果。优

点:权责集中分明,组织结构简单统一,机构之间分工合作好,有利于领导机构的全局统筹和行政命令的贯彻执行,并能人尽其用,发挥专业优势。缺点:行政首长权力过分集中,属下单位缺乏自主性,容易造成因循守旧的工作作风。 5.公共组织的变革要实现的目标。 P56:一是提高组织适应环境的能力,即公共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要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二是提高公共组织的工作绩效,在提高适应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公共组织及其人员的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等的更新,提高工作效率。三是使公共组织承担更多的公共责任,或更好地完成公共事务管理的任务。 6.组织变革的环节。 P:57:一是对违纪的感知,即组织成员意识到组织变革的必要性。二是对变革方向的确定,即通过分析环境变化,确定组织变革的目标及方案。三是变革,即变革方案的实施,对变革所影响到的成员进行沟通,推行新的组织观念、制度和行为模式。四是监督调整,即根据变革进程调整相关措施,并将变革成果固定下来,实现新行为模式的“在化”。 7.全球治理的概念。 P66:全球治理指为了维持正常的全球秩序,国际社会通过有约束力的制度安排,对全球生活中出现的生态、移民、毒品、地区冲突、贫富差距和国际共同财产等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其特点主要包括:①治理主体是世界围的公共行动者。②治理客体是正在影响或有可能影响全人类的跨国性问题,包括公益问题和公

(完整版)管理学复习题及答案汇总(邢以群版教材)

《管理学》习题汇总(邢以群版教材) 第一章管理及其产生 一、名词解释 1.管理: 2.概念技能 3.人际技能 4.技术技能 5.协调 1.管理者在处理与组织成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时,他们就在扮演( a ) A.人际角色 B.信息角色 C.决策角色 2.对于基层管理而言,最重要的是()。 A.技术技能 B.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 3.作为()管理者把重要的信息传递给工作小组成员,作为()管理者 把信息传递给单位或者组织以外的个人。 A.监督者 B.传播者 C.发言人 4.田力是某大型企业集团的总裁助理,年富力强,在助理岗位上工作得十分出色.他最近被任命 为集团销售总公司的总经理,从而由一个参谋人员变成了独立部门的负责人.下面是田力最近参与的几项活动,你认为这其中的哪一项几乎与他的领导职能无关? () A.向下属传达他对销售工作目标的认识 B.与某用户谈判以期达成一项长期销售协议 C.召集各地分公司经理讨论和协调销售计划的落实情况 D.召集公司有关部门的职能人员开联谊会,鼓励他们克服难关 5. 管理人员与一般工作人员的根本区别在于() A.需要与他人配合完成组织目标; B.需要从事具体的文件签发审阅工作; C.需要对自己的工作成果负责 D.需要协调他人的努力以实现组织目标 三、填空题 1人际技能包括()和() 2.管理二重性指的是管理既具有()又具有()属性。 3.根据亨利·明茨伯格的一项被广为引用的研究,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可归为 ()、()、()三大类。 4.根据罗伯特·卡茨的研究,管理者要具备三类技能:(), ()和 ()。 5.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 四、简答题: 1.何谓管理?管理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管理活动具有哪些基本职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一个有效的管理者需要扮演哪些角色? 4.一个有效的管理者需要具备哪些技能? 5.为了履行好管理者的职责,管理者必须具有哪些相应的素质? 五、论述题 1.试论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六、案例分析题 三株的管理 当史玉柱陷入走投无路的深刻危机时,60岁的三株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炳新,亲自接待了这位惊魂未定的30岁年青人。期间,吴炳新曾语重心长地说:“你的阅历还浅,驾驶

00054管理学原理重点整理2014版

第一篇基础篇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1.识记: (1)管理的概念:管理就是组织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对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一系列协调活动的过程 (2)管理的特征:①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不同于作业活动;②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以人为本;③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3)管理的职能(更改):四职能:计划、组织(将人员配备涵盖在内)、领导、控制。 (4)管理者:组织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 (5)管理者的分类:高层、中层、基层 (6)管理者的角色(新增):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美国哈佛大学管理学教授亨利明·茨伯格(Henry.Mintzberg)对此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所要担当的角色进行了仔细的研究,他认为实际管理人员的工作是在扮演十种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可概括为决策制定、信息传递和人际关系三个方面的角色。 1)决策制定方面 ①企业家角色,管理者积极利用外部机会,不断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开拓新市场时; ②混乱驾驭者角色,当管理者处理冲突或问题、调解各种争端时; ③资源分配者角色,管理者合理分配组织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时间等资源时; ④谈判者角色,当管理者为了组织的利益和其他组织或个人进行讨价还价、商定成交条件时。 2)信息传递方面 ①监听者角色。管理者通过各种媒介寻求和获取信息以便更好的了解组织和环境时。 ②传播者角色。管理者将获得的信息传递给其他组织成员时。 ③发言人角色。管理者向外界,如股东、消费者、公众、政府发布组织的有关信息时。 3)人际关系方面 ①挂名首脑角色:管理者履行礼仪性和象征性的业务时,如参加社会活动、宴请重要客户、带领有关领导参观 企业。 ②领导者角色。管理者激励、指导员工时。 ③联络人角色。管理者与内部人员进行沟通、与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关系时。 (7)管理者的技能(新增): ①技术技能 技术技能是指管理者熟练和精通某种特定专业领域的知识,如工程、计算机科学、财务、营销等。技术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原理重点整理剖析

第一章绪论 管理:管理者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活动的过程。 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管理者:承担管理工作、履行管理职能的人员及其集群,他们是管理的主体。 物本管理:是以任务、以物为中心,追求固定正规的管理,实行的是“任务管理制” 人本管理:是以人为中心,将经营艺术与现代管理方法融为一体的管理,是从科学走向艺术的管理,是从控制为主的专项管理转向实施更具全面性、长远性的战略管理。 公共管理:以公共组织为依托,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向特定区域内社会成员提供公共服务或进行公共事务管理的活动。 工商管理:以工商企业组织为主体,以向顾客提供服务或出售商品获取经济利润为目的所进行的经营管理活动。 归纳法:从典型到一般的研究方法,通过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典型事务或经验进行观察,分析其特点、变化规律,进而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中找出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演绎法:运用模型来研究管理现象及其规律的方法称为演绎法。 定量研究方法:对管理现象中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和分析,以寻求最优决策方案。 权变方法:由于管理环境和条件不断变化,管理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和技术。 1.管理的性质是什么? 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2.关于管理的职能有哪几种观点? P5 3.德鲁克关于管理者角色的观点是什么? 管理者角色分为三类:第一,管理一个组织,求得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第二,管理管理者。第三,管理员工和工作。

4.明茨伯格关于管理者角色的观点是什么? 三大类型、十种角色。人际关系类角色: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信息传递类角色:监察者、传播者、发言人。决策制定类角色:发起者、麻烦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5.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区别:目的、价值目标、权力来源、活动方式。P7 联系:都要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 第二章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原理:核心是提高效率,1.工作定额原理 2.选择、培训和提高工人的劳动技艺。3.实行职能工长制(所有的管理者只承担一种管理职能)4.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5.实行刺激性的计件工资制。6.劳资双方为提高效率而合作。7.实行组织控制的例外原则。 管理过程理论:法约尔是第一个概括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管理学家。1.企业职能与管理职能的关系:后者包含于前者之中。2.管理的14项原则:P32 3.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行为科学理论: 现代管理理论: 管理学丛林: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战略管理理论: 组织文化理论: 学习型组织理论: 1.古典管理理论的内容及贡献是什么? 2.霍桑实验的结论及意义是什么? 3.现代管理理论的特点与贡献是什么?

公共管理学简答论述整理

公共管理学 第一章绪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四、简答 1、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公共管理的模式有哪些? 答: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1)英美的市场主导模式2)欧洲或莱茵模式 3)东亚 的政府主导型模式。 2、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公共管理有哪些弊端? 答:1)政企不分,政资不分;2)机构臃肿,效率低下; 3)权力过于集中;4)政治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薄弱。 3、入世后,我国各级政府的行政管理面临哪些严峻的挑战? 答:1)入世对政府管理方式的冲击2)入世对政府管理的法制化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3)入世对公务员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论述题 1、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答:第一,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第二,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第三,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 第四,就人事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中 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的多。第五,与私人部门的管理不同,公共 管理包 括广泛而复杂的政府活动,因此它具有明显的政治性或公共性的特点。

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公共管理与其它体制不同点有哪些? 答:1)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政府干预的范围、内容、力度和方 式是不 同的:(1分)a,20世纪30年代以前,各主要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都奉行 自由经济政策,(1分)奉行三个原则: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契约原则、 自我负责原则(3分)b,由于爆发经济危机,二战以后,凯恩斯主义成为主流,各主要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了干预主义政策(1分) c,2 0世纪7 0年代以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出现滞涨”现象,西方新自由 主义思潮由此兴起(1分) d,80年代以后西方的政府管理改革在相当程度上是按照新自由主义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的思路来进行的(1分) 2)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化和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别,各市场经济 国家的政府公共管理的模式也是不同的:(1分)英美的市场主导模式(1 分);欧洲或莱茵模式(1分);东亚的政府主导模式(1分)3、案例分析: 温州市政府的“无为与有为”保护民营经济发展的无为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有着自身的动力和内因,而政府的“无为”为之提供了重要的外部环境。温州市市长曾说:“在温州,凡理论和实践发生矛盾时,先服从于实践。”于是个体工商业、服务业、家庭工厂、挂户经营、雇工经营、买卖合同、长途运输等,只要上面不管,就都让它发展。 1984 年在平阳县钱库镇出现了私人钱庄。当时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坚决取 缔,而温州各级政府因为考虑到钱库镇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并没有强制取缔,而是在争取钱库镇的银行和信用社率先实行利率浮动改革的试点后,最后钱庄于1989 年在无证经营了五年后自行关闭。 在温州人民群众自发发展民营经济的推动下,温州政府顺经济改革的需求,先后出台了许多突破当时政策或在全国率先改革的法规和措施,如中国首份个体工商执照、首个关于私营企业的地方法规、首家实行利率改革的信用社等。 强化市场和质量管理的有为八十年代末,温州的形象和声誉曾一度出现空前的危机。

管理学 复习资料整理 专升本

1、管理学原理:是一门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性的科学。 2、管理:是一种在正式组织内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其他人的活动的活动过程,以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无法取得的效果。 3、为什么说管理的必要性在于资源的有限性? 答:由于每个企业能投入生产过程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整个社会能用于社会生产的资源也是有限的,所以就要求通过有效的管理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有效的运用,以可用的资源尽可能多地实现某种想要达到的任务或目标。 由于管理的必要性在于资源的有限性,所以管理的目的就是使组织的目标能有效地实现。每一个组织都要通过有效的管理,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基本问题,使组织的有限资源得到有效的运用。 4、为什么说管理成效与组织成效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答:(1)管理成效:指管理活动的效果;组织成效:指组织目标实现的程度。 (2)管理者的管理活动是通过作用于被管理者的业务活动而对组织的成效产生影响的。 (3)正因为管理者的管理活动在协调被管理者的业务活动从而影响组织成效的过程中要受到工作方面和非工作方面的因素的影响,所以高的 管理成效有可能导致低的组织成效,而低的管理成效却有可能导致高的 组织成效。 (4)管理成效与组织成效之间不存在线性的相关关系并不是说管理对组织目标的实现是无关紧要的,相反的,它更说明了要提高组织成效就必 须提高管理成效。因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提高管理成效会有 助于提高组织成效。另一方面,从长远的观点看,影响组织成效高低的 其他因素也是管理活动的结果,组织完全有可能通过自己的有效的管 理活动使之形成有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其他因素。 (5)在现实中,管理者既不是软弱无能的,也不是万能的,管理者的管理成效与组织成效之间是互动的,我们既不能迷信“管理万能论”,也不 能相信“管理象征论”。

管理学原理考点整理

管理 管理与非管理的区别 管理者:通过协调和监管其他人的活动以达到组织目标。 高层管理者:对组织负全责,主要侧重于沟通组织与外部的联系和决定组织的大政方针,注重良好环境的创造和重大决策的正确性。 中层管理者:承上启下,主要职责是正确领会高层的指示精神,创造性地结合本部门的实际工作,有效指挥各基层管理者开展工作,注重日常事务管理。 基层管理者:主要职责是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人员,保证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计划和指令,他们主要关心的是具体任务的完成 组织:指一种由人们组成的、具有明确目的和系统性结构的实体。效率: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方式、低资源浪费)效果:所从事的工作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结果、高目标达成)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计划:确定目标,制定战略,开发分计划以协调活动; 组织:明确要完成的任务,任务分类组合,谁去完成任务,信息与决策过程等; 领导:指导和激励参与者,进行沟通,解决冲突等。 控制:对活动进行监控以保证其按计划完成等。 管理职能的表现形式 决策与计划:产生方案、制定计划 组织:设计组织结构和人员配备

领导:确定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控制:识别和纠正偏差 明兹伯格的管理角色 人际关系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传递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者 决策制定角色:企业家、危机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管理技能 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对下属的领导能力、处理不同小组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概念技能:把观点(子)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附加模块 古典方法 1.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 代表人物: 泰罗(假定工人都是“经济人”) 实验:搬运铁块实验、铁砂和煤炭的铲掘实验 内容:工作定额、标准化、能力与工作配合(人事管理原则)、差别计件工资制、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劳资双方的“精神革命”,密切配合以达“双赢”

公共管理学(复习整理)

公共管理学 P8—9: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或学科,公共部门管理特别是政府管理研究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的研究方向是1887年威尔逊的《行政之研究》一文所确定的,其相对独立的学术框架建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1926年怀特的《公共行政学研究导论》和1927年威洛比的《公共行政原理》这两本教科书的出版为标志。在10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该领域发生了三次重大的范式转换,即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到公共政策分析再到公共管理学。 P10—11:波兹曼在《两种公共管理概念》一文中说:在70年代末的美国大学生中,几乎同时出现了两种明显不同的公共管理途径:一种是来自于公共政策学院的“政策途径”,简称为“P-途径”;另一种是来自于商学院并受传统公共行政学影响的“商业途径”,简称为“B-途径”。 P11:普雷斯曼和韦尔达夫斯基所发起的政策执行研究把焦点集中在政府的项目而不是如传统行政学那样集中在机构上。 P14:凯特尔综合了20世纪80年代公共管理学的代表性著作,将公共管理途径的特征归纳为:①拒斥公共行政学和执行研究;②一种乐观的规范研究领域;③以顶层管理者的战略决策为焦点;④通过案例研究来发展知识;⑤为管理研究取得与决策研究相同的立足点而奋斗。 P24:美国学者戴维·H·罗森布鲁姆在《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一书中认为,公共行政学的研究有三种主要的研究途径,即管理途径(包括传统的管理途径和新公共管理途径)、政治途径和法律途径。 公共管理学更多的以经济学为基础,因此,经济学途径已成为公共管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途径。 P29:在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中,出现行政权力扩张的趋势,形成了“行政国家”。P67:公共组织的生态环境包括三个方面:微观环境、中介环境和宏观环境。

(完整版)00153质量管理学复习资料总结归纳重点(1)

质量管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 1、“3C”是指变化、顾客和竞争。 2、质量:一组固有特征满足要求的程度。 3、质量特性可以区分为以下几类:①技术或理化方面的特性。这些特性可以用理化检测仪器精确测定。例如机械零件的耐磨性、汽车的耗油量;手表的防水、防震;②心理方面的特性; ③时间方面的特性;④安全方面的特性;⑤社会方面的特性。 4、国际标准化组织把产品分成了四大类①服务②软件③硬件④流程性材料 5、狩野纪昭讨论了三种主要的质量特性:① 魅力特性指如果充足的话会使人产生满足,但不充足也不会产生不满的那些特性。② 必须特性是指即使充分提供也不会使顾客感到特别兴奋和满意,但一旦不足却会引起强烈不满的那些质量特性;③线性特性是指那些提供得越充分就越能导致满意,而越不充分就越使人产生不满的那些特性。例如,商场售货员的服务态度。 6、“大质量”观认为①产品是所有类型的产品;②过程包括制造、支持和业务在内的所有过程;③质量被视为经营问题;④顾客是所有受影响的人,不论内外。 7、促进重视质量的主要原因有:①科学技术的增长在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同时,更提出了对质量重视的严格要求;②政府对于质量的管制;③消费者权益运动日益高涨;④在质量方面的国际竞争日益增强。 8、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改进使其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 9、在质量管理活动中频繁地应用着三个管理过程,即质量计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这些过程称为“朱兰三步曲”。在质量管理“三步曲”中,质量计划明确了质量管理所需要达到的目标及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是质量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10、全面质量管理(TQM)是现代质量管理发展的最高境界。ISO8402:1994将其定义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足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11、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可以取得多方面的成效。包括高质量、低成本、高收益、顾客忠诚和员工的活性化。主要表现在:①高质量是全面质量管理最直接的成效;②高质量会意味着更低的成本;③高质量会带来更高的收益;④全面质量管理为组织造就忠诚的顾客;⑤全面质量管理还为组织造就了活性化的雇员。 12、当前,质量正在日益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也是企业关注的焦点。 13、质量成本是指为确保和保证满意的质量而导致的费用以及没有获得满意的质量而导致的有形和无形的损失。 14、质量成本可分为内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鉴定成本和预防成本。 15、内部故障成本是交货前发现的不良有关的成本。包括:①废品损失;②返工费;③复检和筛选费;④停工损失;⑤不合格品处理费等。 16、外部故障成本是产品到达顾客手中之后发现的与不良有关的成本。包括:①保修费;②索赔费;③诉讼费;④退货费;⑤降价费等。 17、预防成本是指为了使故障成本和鉴定成本保持最低而发生的成本。在质量成本中,预防成本与内部故障成本成反比。 18、质量成本计算方法有:①质量成本法,这一方法着重于质量成本分析;②过程成本法;③质量损失法 19、质量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①质量检验阶段②统计质量控制阶段③全面质量管理阶段。1956年美国的费根堡姆首先提出“全面质量管理(TQC)”概念。 20、全面质量管理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三全”管理。即全过程、全员和全面的质量。 第二章 1、朱兰主编的《质量控制手册》被人们称誉为“质量管理领域中的圣经”。 2、休哈特开创了统计质量控制这一领域,被人们称为“现代质量控制之父”。 3、石川馨在质量管理领域的贡献之一是开发了在欧美被称为石川图的因果图。 4、美国马尔科姆?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准则中体现了11种核心价值观:(1)具有远见的领导(2)顾客驱动的卓越(3)组织的和个人的学习(4)对雇员和合作伙伴的重视(5)敏捷性(6)注重未来(7)管理创新(8)基于事实的管理(9)公共责任与公民义务(10)注重结果与创造价值(11)系统的视野。 5、ISO9000族标准的主要核心标准有:①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②ISO9001 :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③ISO9004:2000 《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ISO19011:2002《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 6、质量奖、TQM、ISO9000之间的关系。①TQM或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最大的概念。通过设立国家质量奖来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做法为许多国家所采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日本的戴明奖、美国的马尔科姆·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和欧洲质量奖。这些奖项均体现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和原则。从一定意义上讲,称为“卓越绩效模式”的各种评奖准则可以看作TQM的具体实施细则。②卓越绩效标准与ISO9000族标准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即与ISO9001的关系与ISO9004的关系。就基本目的而言,ISO9000族标准的目的旨在促进企业间及国际间的贸易活动。③ISO9001是关于质量体系要求的一个标准,用于双方合同或第三方认证的场合。与这一角色相对应,ISO9001只是关注那些最直接地影响着产品质量的职能。它不涉及经济效果和成本效率这样的问题,而只是涉及那些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的特定的人事方面和特定的销售及营销方面。因此,ISO9001的范围比卓越绩效模式或是质量奖的范围要窄。 7、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①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组织依存于顾客,因此,组织应理解顾客当前的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②领导作用。“领导者确立组织统一的宗旨及方向,他们应当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③全员参与。“各级人员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最大的收益”。④过程方法。将活动和相关的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⑤管理的系统方法。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提高组

自考管理学原理考试重点

自考管理学原理考试重点

管理:是组织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对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一系列协调活动的过程 人际技能:是指管理者处理人事关系的技能,即理解、激励她人并与她人共事的能力。概念技能:指纵观全局、洞察企业与环境要素见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能力。 管理学: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管理者:组织中行使管理职能,经过协调她人的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人。 组织环境:就是指影响组织生成与发展的各种力量和条件因素的集合。 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的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的文化形象。 管理道德:是从事管理工作的管理者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和,是特殊的职业道德规范,是对管理者提出的道德要求。 社会责任: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进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决策:组织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优的并组织实施的全过程。 计划:就是明确管理的总体目标和各分支目标,并围绕这些目标对未来活动的具体行动任务、行动路线、行动方式、行动规则等进行规划、选择、筹谋的活动。 政策:组织对成员作出决策或处理问题所应遵循的行动方针的一般规定。 规划:为了实施既定方针而制定的综合性计划。 愿景:是对组织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的构想和摄像,是对未来的展望和憧憬,回答了“追求什么”的问题。 使命:是组织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即回答为谁创造价值,创造什么价值的问题,它有三个特点:长期性、指导性、激励性。 目标管理:是由组织的成员共同参与制定具体的、可行的且能够客观衡量效果的目标,在工作中进行自我控制,努力实现工作目标。 战略计划:组织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条件而制定的全局性的、较长时期发展方向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地位的重大计划。 组织:是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组成的有机整体。 组织设计:根据组织目标对组织的结构和活动进行筹划和考虑。 管理层次:是指从最高管理人员到最低工作人员中间所拥有的级数。 职权:是组织设计中赋予某一管理职位的权利。 组织结构:是指组织的基本架构,是对完成组织目标的人员、工作、技术和信息所做的制度性安排。 集权与分权:集权与分权是相正确,没有绝正确集权也没有绝正确分权。集权即职权的集中化,是指决策权在很大程度上向处于较高管理层次的职位集中的组织状态和组织过程。 授权:指上层管理者将适当的权利授予下属,让下属在指定的职责范围内作出决定和支配资源。 人员配备: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对人员进行恰当而有效的招聘、甄选、培训、绩效考核等。 甄选:综合利用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对应聘者的任职资格、工作胜任程度等进行测量和评价到录用的过程。 绩效考核:组织定期测量、评估和检验个人或群体小组的工作及其业绩的一种正式的制度。

公共管理学复习题(精心整理).doc

复习题 1、 西方为者对公共管理概念的理解主要在(D )方面存在差界。 A. 悖理主体 B.管理客体 C.悖理方法 D.研究途径 2、 现代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有哪两种学术途径。 (A ) B. 政策途径和政治途径 D.法律途径和政治途径 现代公共管理的“公共性”体现在(D ) B. 个人与集体的相对性 D.国家职能的演变 原有行政管理的政治统治职能已经难于包容全部的国 B. 管理权与所冇权 D.行政与政治 5、 新公共管理主义的主要特点是(C ) A. 外部取向 B.内部取向 C. 关注行政过程 D.关注LI 常管理 6、 行政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是在(A )提出以后才发展起来的。 A. 政治和行政二分法 B.科学悖理 C. 政策科学 D.行为科学 7、 政治和行政二分的观点强调行政悖理的(A ) A.利益性 B.公平性 C.效率性 D.政策性 8、 ( C )将政治和行政重新融合,标志着传统行政管理理论开始向现代公共管理理论 A.政策途径和管理途径 C.管理途径和法律途径 3、 与传统社会的公私概念不同, A.不同群体的集合状态及规模 C.个人与集体的占冇状态 4、 从19批纪末20世纪初开始, 家职能,出现了( D )的分离。 A.主权与治权 C.立法与执法

转变。

9、提供何种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及如何提供这些公共物品和服务等问题,都取决于(D )过程。 A.市场竟争 B.政策决策 C.计划安排 D.公共选择 10、与公共管理研究的B-途径不同,P—途径强调(B )。 A.管理的相似性 B.绩效和项目 C.战略规划 D.组织机构 11、依据公共组织所拥有的公共权力大小分类,可将公共组织分为(C ) A.疏远型组织、功利型组织和服务型纽织 B.疏远型纽织、功利型纽织和道徳型纽织 C.强制型公共组织、半强制型公共组织和非强制型公共组织 D.功利烈组织、道德烈组织和服务型组织 12、功利型组织是以(D )为基础的组织。 A.激励的作用 B.劝导和感召 C.强制性权力 D.实在性奖励和非实在性奖励 13、非营利组织与“公企业”或“公共企业”的根本区别在于(B ) A.是否以志愿提供公共利益为组织宗旨 B.是否以非营利为纽织宗旨 C.是否以志愿投入资金为组织宗旨 D.是否以志愿消费公共产品为组织宗旨 14、公共组织设计的首要原则是法制原则,即要求公共组织的(D )要依法配置,其活动也要受到法律、法规的严格约束。 A.主体、客体、权力 B.职能、机构、人员

信息管理学复习资料

第1章信息与信息管理 信息的一般定义: 信息是认知主体对物质运动的本质特征、运动方式、运动状态以及运动的有序性的反映和揭示,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的描述。 信息管理界的“信息”定义 信息:按照用户决策的需要,经过加工处理的数据。 企业管理界的“信息”定义 信息:管理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情况的情报、资料等的统称。 信息的特征 ?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的任何物质都是信息的母体。信息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信息产生的广延性与无限性 ?信息在时空上的传递性 ?信息对物质载体的独立性 ?信息对认识主体的相对性:由于人们的认知能力各不相同,他们从同一事 物中获取的信息及信息量也不相同。 ?共享性 ?不可变换性和不可组合性 时效性:事物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而脱离源事物的信息会逐渐失去效用。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 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导致政府和各行各业都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开发信息资源,提高自身的效能和效率。这种现象称为信息化。 信息化的核心点: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信息资源充分地开发和利用。 信息化的层次可以分为5个: (1)产品信息化; (2)企业信息化;(信息化的核心和基础) (3)行业信息化;(如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结合点)(4)国民经济信息化 (5)社会生活信息化 信息管理的对象:信息、信息活动 信息管理的定义 狭义的信息管理:对信息内容的管理。

广义的信息管理:不仅是对信息本身的管理,而且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如信息、技术、人员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 信息管理:个人、组织、社会为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资源实施组织和控制的社会活动。 信息管理内涵剖析: (1)概括了信息管理的三个要素——信息、技术、人员 (2)体现了信息管理的两个方面——信息资源、信息活动 (3)反映了管理活动的基本特征——规划、组织、控制 信息资源:可供利用的信息的集合。 信息资源有三要素:信息生产者、信息、信息技术 信息管理流程:信息生命周期管理 信息的创建(生产/发布):机构、网络、规范性 信息采集 信息组织:序化、有效的系统 信息存储:共享、保护、备份、恢复 信息利用:价值实现 信息清理(销毁/回收) 第2章信息交流 信息交流的分类 a)人与自然的信息交流(非生物与其他生物) b)人与人的信息交流 c)人与人信息交流的社会性特征 信息交流的定义: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认知主体之间借助符号系统所进行的数据、知识和事实等信息传递与交流的过程。 共时信息交流:横向(克服交流的空间障碍) 历时信息交流:纵向(消除交流的时间障碍) 申农-维弗的通信模型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汇总

管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管理概述 管理的概念: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协调各类资源,以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载体是组织;手段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本质是协调;对象是人,财,物,信息等各类资源;目的是实现共同目标。 管理的核心:决策管理的基本职能(四个):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管理者的技能:①技术性技能②人际关系技能③概念性技能(构想技能) 管理的性质:①管理的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②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3普遍性 管理者分类:按层次分:高层中层基层(中层管理者比基层管理者更多地依靠正式权力与沟通技巧)按内容分:战略战术执行 按综合程度分:综合专业 管理者素质:①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②知识能力素质③身体素质 亨利.明茨伯格[加]—角色 人际关系角色:代表人(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传递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制定角色:企业家谈判者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 科学管理理论:泰勒吉尔布雷斯夫妇甘特 泰罗(勒)[美],1911年《科学管理原理》—科学管理之父 科学管理原理内容:1工作定额原理2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3标准化原理4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5劳资双方的密切合作6职能工长制7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8例外原则 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 组织管理理论亨利.法约尔马克斯.韦伯切斯特.巴纳德 亨利.法约尔[法],1916年《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组织管理理论之父【第一个概括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管理学家】 一、区别经营和管理:六大活动:商业,安全,技术,财务,会计,管理 二、管理的职能:五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三、管理的十四项原则:14条基本原则:分工,权利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合理,等级制度与跳板,适当的集权与分权,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人员的团结 四、管理教育的重要性。管理是一种独立的适用于所有类型事业的活动;随着管理层级的不断上升,管理能力越重要;管理是能够传授的。 五、管理的普遍性。 马克思.韦伯[德],《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行政管理理论【组织理论之父】 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主要特点如下: 权威来源:①合理合法式权威②传统式权威③个人崇拜式权威 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20年代) 梅奥[美]—霍桑实验 1车间照明实验 2继电器装配试验(福利试验)-工作环境和物质条件间接影响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大规模访谈计划-社会归属和人际关系 4接线板绕线组的工作室试验-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霍桑实验结论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 正式组织以效率逻辑为主要标准,非正式组织以感情逻辑为主要标准 行为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个体行为研究#动机与激励理论#群体行为研究#组织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