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沙门氏菌病

合集下载

猪大肠杆菌猪沙门氏菌

猪大肠杆菌猪沙门氏菌

猪大肠杆菌‎&猪沙门氏菌‎猪大肠杆菌‎:猪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性‎疾病,主要侵害仔‎猪和断奶后‎的小猪,常引起严重‎腹泻、脑水肿、生长缓慢和‎死亡。

由于病原菌‎的类型不同‎以及猪的日‎龄、个体差异、发病率和症‎状不同该病‎主要分为三‎种:即仔猪黄痢‎、白痢和猪水‎肿病。

1仔猪黄痢‎1.1流行病学‎该病常发生‎于一周龄以‎内仔猪,以1-3日龄的仔‎猪多发。

带菌母猪是‎主要传染源‎,由粪便排出‎病原体,仔猪由于吸‎乳和到处乱‎舔,经消化道感‎染。

该病的发生‎无季节性,死亡率可达‎90%以上。

1.2临床症状‎仔猪出生后‎12小时内‎突然有1-2头出现衰‎弱、昏迷症状,并很快死亡‎。

接着有的仔‎猪排黄色稀‎粪,很快变成水‎样,具腥臭味。

每小时排粪‎数次,严重时肛门‎松弛,排粪失禁,清瘦,脱水,眼球下陷,昏迷死亡。

1.3病理变化‎皮肤苍白,肠道黏膜充‎血、出血,以十二指肠‎显著。

1.4诊断与防‎治⑴诊断根据发病以‎3日龄以内‎初生仔猪为‎主,排出黄色水‎样稀便,明显脱水,消瘦,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可诊断为该‎病。

⑵防治①科学免疫:临产前用大‎肠杆菌疫苗‎注射母猪,15天、30天各免‎疫1次。

仔猪出生后‎及早让其吃‎上初乳,仔猪可通过‎吸食母乳获‎得母源抗体‎得到保护。

②产房严格消‎毒,保持干燥、洁净、温暖、通风良好,防止有害气‎体产生。

③一旦有病猪‎出现,应立即全窝‎给予庆大霉‎素、痢特灵、黄连素、磺胺脒等药‎物治疗。

2仔猪白痢‎2.1流行病学‎常发生于1‎0-30日龄的‎仔猪,以20日龄‎以内仔猪多‎见,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

该病的发病‎与外界环境‎相关,如气候突变‎、多雨潮湿、饲料变质或‎突然变换饲‎料,以及母乳缺‎乏或过浓,都可促进该‎病的发生。

2.2临床症状‎仔猪排乳白‎色或灰白色‎稀粪,呈糨糊状,具腥臭味。

病情加重则‎表现结膜和‎皮肤苍白,机体脱水消‎瘦,最后衰竭而‎死亡。

沙门氏菌病

沙门氏菌病

沙门氏菌病沙门氏菌在各种动物以及人类当中分布广泛。

其中有些菌株可导致猪病。

这种细菌主要在生长猪以及有些母猪的肠道内繁殖。

感染猪只可连续数周甚至数月从粪便中排出病原,而不表现任何症状。

在屠宰的时候,猪只肠道中的沙门氏菌可能污染胴体,导致人类食物中毒,对公共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霍乱沙门氏菌S. choleraesuis和德比沙门氏菌S. derby对猪具有宿主适应性,感染母猪可携带病原很长时间。

其中霍乱沙门氏菌有时会引发母猪的临床症状(体温升高、抑郁、败血症、肺炎、脑膜炎、关节炎和腹泻),但很少引起人类的疾病。

然而猪当中最常见的血清型是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这种沙门氏菌有时会导致仔猪腹泻,更是导致人类食物中毒的一种主要原因。

该沙门氏菌的有些毒株具有多种抗药性。

如果确诊猪群中感染了这种病原,就应采取必要卫生措施,以防工作人员被感染。

猪体内还常会检到一些以其它动物为宿主的沙门氏菌,但这些细菌不会导致发病。

发病与否与病原剂量有关,病原数量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才会引发临床症状。

需要注意,鼠伤寒沙门氏菌是造成人类食物中毒的常见原因。

这种病菌常可在猪身上检出。

任何日龄猪只均可感染沙门氏菌病,8周龄以上生长猪更常见。

典型的、严重的沙门氏菌病通常发生在12~14周龄阶段。

症状断奶猪与生长猪∙霍乱沙门氏菌会导致急性败血病和肺炎,表现发烧、厌食、呼吸困难、抑郁、咳嗽和生长缓慢等病症。

∙肢体末端(鼻、蹄、尾等部位)皮肤变蓝。

∙下痢恶臭,有时带血。

这是个常见的典型症状。

∙肝脏受损时会表现黄疸,关节受损时会表现跛行。

∙患脑膜炎后会表现神经症状。

∙若不治疗,死亡率会上升。

∙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可造成腹泻。

仔猪∙仔猪通常可从初乳当中获得母源免疫,少见发病。

母猪霍乱沙门氏菌感染和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可能导致下列症状:∙体温升高。

∙精神抑郁。

∙食欲减退。

∙耳部、鼻吻部及尾部充血(皮肤变红)。

∙肺炎。

∙咳嗽。

猪沙门氏菌病的流行病学鉴别诊断与防控措施

猪沙门氏菌病的流行病学鉴别诊断与防控措施

猪沙门氏菌病的流行病学鉴别诊断与防控措施猪沙门氏菌病是一种由沙门氏菌引起的疾病,主要通过食物和水传播。

这种疾病对猪的健康和养殖业造成严重影响,了解其流行病学鉴别诊断及防控措施对预防和控制这种疾病至关重要。

一、流行病学猪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广泛分布于全世界。

沙门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主要通过口—肠道途径感染猪。

受感染的猪可以在病原菌体内存活数月以上,成为潜在的传染源。

沙门氏菌主要通过粪口传播,感染猪的方式有多种,包括饲料、饮水、污染的环境和感染的猪等。

在饲料和饮水中的沙门氏菌是非常常见的。

猪沙门氏菌病的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厌食、腹泻、呕吐和神经系统症状等。

沙门氏菌还能引起产猪的流产和猪只的死亡。

二、鉴别诊断1. 临床症状:感染猪呈现发热、厌食、腹泻、呕吐和神经系统症状等,对疾病进行初步判断。

2. 病原学诊断:通过病原菌的分离鉴定,采集猪只的粪便、肠内容物等标本,进行沙门氏菌的分离培养,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鉴定沙门氏菌的存在。

3. 血清学诊断:通过血清学检测,检测猪只的血清沙门氏菌特异性抗体,确定疾病的感染情况。

4. 分子生物学诊断:利用PCR技术对猪只的粪便、血液等标本进行基因检测,检测沙门氏菌的特异性基因,确诊猪沙门氏菌病。

三、防控措施1. 改善养殖环境:加强饲料、饮水和养殖场环境的卫生管理,阻断沙门氏菌的传播途径。

2. 注重疫苗接种:猪只定期接种沙门氏菌疫苗,提高猪只的抵抗力,减少猪只的感染率。

3. 提高饲养管理水平:严格控制饲料和饮水的卫生质量,减少沙门氏菌的感染风险。

4. 加强检疫监测:对进出猪只、饲料和饮水等进行严格的检疫监测,确保无菌原料的使用。

5. 定期开展消毒工作:养殖场应定期对饲料、饮水和养殖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在疫情发生后要及时清理污染物,并进行有效消毒。

猪沙门氏菌病是一种严重危害猪只健康和养殖业的疾病,加强对该疾病的流行病学鉴别诊断和防控措施的了解,对于减轻疾病对养殖业的危害,提高猪只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育肥猪沙门氏菌病的诊断

育肥猪沙门氏菌病的诊断

育肥猪沙门氏菌病的诊断1.症状:猪副伤寒潜伏期一般由2天到数周不等。

临诊上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

急性(败血型):体温突然升高(41~42℃),精神不振,不食。

后期间有下痢,呼吸困难.耳根、胸前和腹下皮肤有紫红色斑点。

有时出现症状后24小日寸内死亡,但多数病程为2~4日。

病死率很高。

亚急性和慢性:是本病临诊上才多见的类型。

病猪体温升高(40.5~41.5℃),精神不振,寒战,喜钻垫草,堆叠一起,双目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上所下眼睑常被黏着。

少数发生角膜混浊,严重者发展为溃疡,甚至眼球被腐蚀。

病猪食欲不振,初便秘后下痢,粪便紫红色或灰绿色,恶臭,很快消瘦。

部分病猪,在病的中、后期皮肤出现弥漫性湿疹,特别在腹部皮肤,有时可见绿豆大、干涸的浆性较厚,揭开见浅表溃疡。

病情往往拖延2~3周或更长,最后极度消瘦,衰竭而死。

有时病猪症状逐渐减轻,状似恢复,但以后生长发育不良或经短期又复发。

有的猪群发生所谓潜伏性“副伤寒”,小猪生长发育不良,被毛粗乱,污秽,体质较弱,偶尔下痢。

体温和食欲变化不大,部分病猪突然症状恶化而引起死亡。

2.病变:急性者主要为结肠癌的病理变化。

脾常肿大,色暗,坚度似橡皮,切面蓝红色,脾髓质不软化。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其他淋巴结也有各异程度的截然不同增大,软而红,类似大理石状。

肝、肾也有不同敏感性的肿大、充血和出血。

有时肝实质可见糠麸状、突起极为细长的黄灰色坏死小点。

全身各黏膜、浆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点,肠胃肠胃黏膜可见急性卡他性病变。

亚急性和慢性的特征性病变为坏死性肠炎。

盲肠、结肠肠壁增厚,黏膜上覆盖着四层弥漫性、卵圆和腐乳状物质,剥开见底部红色,边缘不规则的溃疡面,此种病变有时连累至回肠后段。

少数病例乳头滤泡周围黏膜坏死,稍突出于表面,有纤维蛋白渗出物积聚,已经形成隐约可见的轮环状。

肠系膜十二指肠肿胀,部分成干酪样变。

脾稍肿大,呈网状组织增殖。

肝有时可见姜郑灰色坏死小点。

3.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从病猪的血液、内脏器官、粪便取材,做沙门氏菌的分离和勘验。

猪沙门氏菌病的流行病学鉴别诊断与防控措施

猪沙门氏菌病的流行病学鉴别诊断与防控措施

猪沙门氏菌病的流行病学鉴别诊断与防控措施猪沙门氏菌病是一种由沙门氏菌引起的猪只传染性疾病,常见于全年各季,尤其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中更易发病。

病原菌主要通过食物和水源传播,对猪只健康和养殖环境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对猪沙门氏菌病的流行病学鉴别诊断与防控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一、病原学特点猪沙门氏菌病主要由沙门氏菌引起,这是一类革兰氏阴性菌,属于肠道致病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可通过粪便、污水等途径传播。

猪只患病后,病原菌主要通过食物和水源传播,进入猪只的体内,引起呼吸道、肠道和泌尿系统等部位的感染,导致发热、腹泻、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猪只的生长发育和免疫功能。

二、流行病学鉴别诊断1. 流行病学调查:对发病猪只的养殖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发病猪只的饲养管理、饲料来源、用药史等情况,及时发现潜在的传染源。

2. 临床症状观察:猪只患病后,会出现发热、厌食、腹泻、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的病例还会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抽搐、震颤等,通过观察猪只的临床症状可以初步判断是不是猪沙门氏菌病。

3. 实验室检测:通过实验室检测病原菌的存在,包括从病猪组织、血液、粪便等样品中分离和鉴定沙门氏菌,可以确诊猪只是否患有沙门氏菌病。

三、防控措施1. 养殖管理:加强猪只的饲养管理,保证饲料、饮水的卫生安全,避免猪只过度密集饲养,充分通风,保持猪舍的卫生和干燥,有效控制传染源的蔓延。

2. 病原菌消毒:对饲料、饮水、猪舍等可能受到污染的环境进行定期消毒,有效杀灭沙门氏菌,防止猪只感染。

3. 抗感染措施:对患病猪只进行早期隔离,进行药物治疗,保证充足的营养和水分,加强免疫力,提高猪只的抗菌能力,减少病原菌的感染。

4. 定期检测:定期对猪只进行生理健康和病原菌的检测,及时发现患病猪只,及时隔离和治疗,防止病原菌向其他猪只传播。

5. 饲料安全:保证饲料来源的安全性,不使用受污染的饲料,避免沙门氏菌通过饲料传播。

通过加强养殖管理、定期检测、病原菌消毒等一系列防控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猪沙门氏菌病的发病率,保障猪只的健康和生长发育。

猪沙门氏菌病之仔猪副伤寒

猪沙门氏菌病之仔猪副伤寒

猪沙门氏菌病之仔猪副伤寒【概述】猪沙门氏菌病又称仔猪副伤寒,主要是由猪霍乱和猪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

急性病例多为败血症变化,慢性病例为坏死性纤维素性肠炎及肺炎,本病多发生于1-3月龄仔猪。

【病因/病原】病原主要是猪霍乱沙门氏菌、猪伤寒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等,革兰氏阴性,存在于病猪各脏器及粪便中。

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粪便中可存活1-2个月,在垫草中可存活8-20周,在10%-19%食盐腌肉中能生存75天以上。

但对消毒药抵抗力不强,用3%来苏儿、福尔马林等有效。

【病因附图】【流行病学】各种家畜、家禽、其它动物和人,对沙门氏菌属的一些细菌有易感性。

不分年龄大小都可感染,猪多发生在1-3月龄(10-15公斤)的幼龄猪。

病猪及某些健康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

病原菌存在于肠道中,通过粪尿排泄到外界环境中,污染饲料、饮水、猪圈、食槽及周围环境,经过消化道感染发病。

还有少数可通过带菌母体的子宫或脐带感染。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冬气候寒冷多变及多雨潮湿季节发生最多。

当某些传染病发生时,常有副伤寒病的继发或合并发生。

潜伏期一般由2日到数周不等。

急性主要为败血症的病理变化。

脾常肿大,暗红色,质地似橡皮,切面蓝红色,脾髓质不软化。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其它淋巴结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大,软而红,类似大理石状。

肝肾也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充血和出血。

有时肝实质可见到糠麸状、极为细小的黄灰色坏死小点。

全身各粘膜、浆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点,胃肠粘膜可见急性卡他性炎症。

亚急性和慢性的特征性病变为坏死性肠炎。

盲肠、结肠肠壁增厚,粘膜上覆盖着一层弥漫性坏死性的腐乳状物质,剥开见底部红色,边缘不规则的溃疡面,此种病变有时波及至结肠后段。

少数病例淋巴滤泡周围粘膜坏死。

稍突出于表面,有纤维蛋白渗出物积聚,形成隐约可见的轮状。

肠系膜淋巴结过度肿胀,部分成干酪样变。

肝有时可见黄灰色坏死小点。

【症状】(1)急性副伤寒(败血型):突然发病,体温突然升高(41-42度),精神不振,不食,无明显症状就很快死亡。

猪沙门氏菌病

猪沙门氏菌病
*
*又名副伤寒(paratyphoid),是各种动物由沙门氏
菌属细菌引起的疾病总称,临诊上多表现为败 血症和肠炎,也可使怀孕母畜发生流产。
*许多血清型沙门氏菌,可使人感染和发生食物
中毒。
*
*革兰氏阴性杆菌。 *沙门氏菌属分为5个亚属,亚属下为血清型,共
有 2020 血清型。兽医上重要的沙门氏菌血清型
同的是脾脏肿大,紫红色,切面呈蓝色,质地
变硬,似橡皮,称为橡皮脾,表面散在小坏死
灶见坏死点。
肝 散 在 小 坏 死 点
*慢性病例:主要表现盲、结肠坏死性炎,肠壁增厚,
表面附一层纤维素伪漠;严重者,肠粘膜犹如老化的
橡皮 ,失去弹性 ;或回盲瓣和盲结肠粘膜的淋巴组
织发生坏死、溃疡。肠系膜淋巴结肿大,髓样增生。 肝散在小点坏死 ,胆囊粘膜坏死,脾较肿、质地稍 软。肺前下缘多见紫红色融合性肺炎。
仔猪副伤寒结肠出血,甜膜坏死、脱落
*
*牛:主要由鼠伤寒沙门氏菌,都柏林沙门氏菌或
纽波特沙门氏菌所致。
*成年牛:此病常以高热
(40一 41℃)、昏迷、食 欲废绝、下痢。粪便恶臭,含有纤维素絮片, 间杂有粘膜。下痢开始后体温降至正常或较正 常略高。病牛可于发病 24 小时内死亡,多数则 于 1 一 5 日内死亡。怀孕母牛多数发生流产,产 奶量下降,还有些牛感染后取隐性经过,仅从 粪中排菌,但数天后即停止排菌。
末端皮肤紫绀,营养情况良好,其它无特异症
状。慢性病例消瘦,毛租乱,下痢。粪便呈粥
状或水样,黄褐、灰绿或黑褐色,恶臭;发生肺
炎时有咳嗽和呼吸快等症状。不死的猪发育停 滞,成僵猪。
*
*急性败血型:全身淋巴结肿大,呈弥漫出血、周
边出血或出血斑;心内外膜、喉头、肾、膀胱粘

猪沙门氏菌病的预防和治疗

猪沙门氏菌病的预防和治疗
病 的时间及 严重 程度 是无法 预 测 的 , 但如 不有 效 的
挤 、 便 堆积 、 料 和饮 水 供 应不 及 时 等应 激 因素 粪 饲 易促 进本病 的发 生 , 鼠类也 可传播 本病 。饲养 管理 不 当 、 候 突变 或 长途 运输 等 , 可造 成本 病 的暴 气 也
治疗 . 将会 变得非 常长 。疾病 传 播靠 摄食 了污 染 的 粪 便 和鼻炎 分泌 物进行 , 潜伏 期 为 2天至 数周 。幸 存 下来 的猪 可继 续带 菌 , 粪便 排 菌至少 达 1 。 2周 剖检 所 见 的病 变有 耳 、 、 巴 和腹 部 皮肤 发 脚 尾 绀; 胃底黏 膜充 血 所致 的梗 死 ; 睥肿 大伴 有 轻微 肝
2临床 症状与 病理 变化 猪沙 门氏菌 病 的 临床 症 状 为败 血症 及 小 肠结 肠炎 。 急性败血 症后 生存 的猪 只可 能根据 其败血 症
的部 位 , 展成 以下 的临 床症 状 : 炎 、 炎 、 肠 发 肺 肝 小 结 肠 炎 以 及 偶 发 的 脑 膜 脑 炎 。 患 了 小 肠 结 肠 炎 的
胃溃 疡多 数是 凭 经验 从 外 观判 断 ,对 生 产 中
的发 生 , 高 猪 对 饲料 的消 化 吸 收 , 强 体 质 , 提 增 提 高抗 病力 , 少 疾病 的发 生 , 生产 和谐顺 利 的进 减 使
行 , 少生 产 中的非正 常 死亡 、 减 损失 。
判定 为 胃溃 疡 的猪及 时 加 以淘 汰 , 例如 , 些 长期 那
肛 门 由于往往 供血不 充 分而 Nhomakorabea 容 易发生此 狭窄 。 21败 血 型 沙 门氏 菌 病 .
2 . 2结肠 炎型 沙 门氏菌病
本 病是 常见病 型 , 以腹泻 为 主要 特征 。初期 症

猪沙门氏菌病的病因 猪沙门氏菌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 养猪技术

猪沙门氏菌病的病因 猪沙门氏菌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 养猪技术

猪沙门氏菌病的病因猪沙门氏菌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养猪技术猪沙门氏菌病也叫做仔猪副伤寒,是一种条件性传染病,猪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仔猪的一种传染病。

急性者以败血症,慢性者以坏死性肠炎,有时以卡他性或于酪性肺炎为特征。

急性型出现败血症变化,慢性型出现肺炎及大肠坏死性炎。

主要是2~4月龄断奶仔猪非常容易发生,且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多种因素都能够引起发病,如气候骤变、饲养管理不当、卫生条件不良等,必须加以防控。

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猪沙门氏菌病的病因猪沙门氏菌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1、流行病学猪沙门氏菌病主要是2-4月龄的仔猪比较容易发生,成年猪较少会出现发病,而哺乳仔猪通常不会发生该病,也不会感染病菌,这可能是由于其通过吮乳获得足够的母源抗体而导致。

该病的传染源是病猪和带菌猪,尤其是猪霍乱沙门氏菌主要是经由猪来进行传播,而鼠伤寒沙门氏菌具有非常多的传染来源,普遍认为生存在猪场中的啮齿类动物老鼠能够传播该病。

病猪和带菌猪能够经由粪便排出病原菌,导致环境、水源及饲料发生污染,进而通过消化道导致其他健康猪发生感染。

尤其是鼠伤寒沙门氏菌,能够在猪淋巴组织、消化道以及胆囊内潜藏,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刺激而导致机体抵抗力减弱时,病原菌就会大量繁殖,从而引起内源性感染。

2、临床症状急性型。

主要是断乳后的仔猪容易发生,表现出败血症,往往突然发生死亡。

如果仔细观察,可发现病猪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温升高超过41℃。

病程持续稍长时,会表现出呼吸困难、腹泻以及腹痛的症状,且耳根、腹下和胸前出现紫斑,大部分发生死亡。

病程一般可持续1-4天不等。

亚急性或者慢性型。

这是该病的常见类型,感染后具有较轻的症状。

病猪表现出体温明显升高,精神萎靡,体质渐进性消瘦,生长发育停滞,贫血。

长时间发生腹泻,排出黄绿色或者灰白色水样粪便,散发恶臭味,并含有大量的纤维状分泌物或者坏死组织碎片。

后躯被灰褐色粪便粘污,被毛粗乱,皮肤出现痂状湿疹。

生物技术猪病防治 沙门氏菌病(NXPowerLite)

生物技术猪病防治  沙门氏菌病(NXPowerLite)

3.传播途径 ( 1 )垂直传播 经带菌卵或污染蛋 壳传播。 ( 2 )水平传播 经消化道、呼吸道、 交配、人工授精、眼结膜感染。 4. 影响因素 气温骤变、空气潮湿、 饲养密度大、营养不良、饲料质量差及 喂量不足、换气不良等均可诱发本病。 还可与其他疾病混合感染。
临床症状
1.带菌卵 在孵化过程中出现死胚, 或不能出壳的弱胚,或出壳后不久因败血 症突然死亡。 2.雏鸡 潜伏期4-5天,有两种类型: 最急性型 往往无症状突然死亡,若 肺部病变严重时就表现呼吸困难和气喘。
卵泡变形
卵黄性腹膜炎
母鸡感染,卵泡变色、 变形,并有腹膜炎
鸡白痢
卵巢变性
出血性肺炎,并有黄白色结节
沙门氏菌 病死鸡肠管内充满黄白色稀粪
诊断
1.现场诊断 通过流行病学、临床症 状、病理变化作出初步诊断。 2.实验室诊断 包括细菌学检查(涂 片镜检、分离培养等)和血清学试验 (凝集试验)。 3.鉴别诊断 ( 1 )与副伤寒和鸡伤寒区别 主要通 过细菌的分离鉴定。
病理变化
1.雏鸡 最急性型 病变不明显,有 时可看到肝脏肿胀或条纹状出 血;卵黄囊变化不大。 急性型 (1)肝脏、脾脏肿大、充血, 胆囊充满深绿色的胆汁;肺充 血、出血。
( 2 )实质器官(如肝、脾、心肌、 盲肠、鸡胃等)中出现了灰白色的 坏死灶或坏死结节。 ( 3 )急性卡他性肠炎,盲肠膨大, 内含有干酪样的白色凝块。 ( 4 )卵黄吸收不良,卵黄变成油 样或干酪样。 (5)个别鸡关节肿大。
仔猪副伤寒(慢性) (结肠、回肠黏膜上弥漫散在麦麸样坏死性纤维素性炎症)
肠壁增厚、粘膜溃疡
盲肠上有麸皮样坏死
胆囊黏膜坏死
扁 桃 体 坏 死
诊 断
1.现场诊断 慢性病例根据特征症状、病史 和病变不难诊断;急性病例不易诊断。 2.实验室诊断 细菌分离培养。 3.鉴别诊断 (1)急性型与猪瘟、猪丹毒、猪肺疫、水肿病 鉴别。 (2) 慢性型与消化道线虫 ( 如蛔虫病:咳嗽、 拉稀;鞭虫病:顽固性腹泻;粪便中可检出虫 卵)和慢性猪瘟(大肠粘膜扣状肿)区别。

猪沙门氏菌病的流行病学鉴别诊断与防控措施

猪沙门氏菌病的流行病学鉴别诊断与防控措施

猪沙门氏菌病的流行病学鉴别诊断与防控措施猪沙门氏菌病是一种由沙门氏菌引起的疾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畜禽养殖业中的一大重要疾病之一。

这种疾病给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对畜禽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对猪沙门氏菌病的流行病学、鉴别诊断与防控措施的研究和应用至关重要。

我们来看一下猪沙门氏菌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猪沙门氏菌病主要是通过食物、饮水和接触感染源等途径传播的。

沙门氏菌在猪只体内产生的病原物质可通过排泄物污染饲料、饮水、养殖环境等媒介,进而造成猪只的感染。

沙门氏菌的传播也与猪只的年龄、品种、密度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猪只将沙门氏菌排入大环境中后,可能会引起猪只之间的传染,也可能引起人畜共患病的发生。

了解猪沙门氏菌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对于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猪沙门氏菌病的鉴别诊断也是十分关键的。

由于猪沙门氏菌病的临床症状与其他疾病相似,因此需要借助实验室检测手段来进行鉴别诊断。

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细菌培养、PCR检测、ELISA检测等。

细菌培养是目前诊断沙门氏菌病的“金标准”,通过培养分离出较纯的沙门氏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诊断准确率较高。

PCR检测是一种快速、敏感性高的检测方法,通过检测猪只的组织、血液、粪便等样品中的沙门氏菌DNA,可以快速、准确地进行诊断。

ELISA检测则是通过检测猪只体内特定的抗体水平来进行诊断,虽然不如前两种方法直接,但在大规模检测中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通过上述的鉴别诊断方法,可以迅速、准确地确定猪只是否患有沙门氏菌病,为后续的防控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

猪沙门氏菌病的防控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针对猪沙门氏菌病的防控措施主要包括从源头上控制感染、强化饲养管理、加强环境卫生和免疫防控等方面。

首先是从源头上控制感染,要做好疫病检疫工作,防止病人、疑似病人猪只以及带菌者进入猪场。

其次是强化饲养管理,合理制定饲养计划,严格控制饲料、饮水的卫生质量,定期消毒猪舍和周围环境。

猪沙门氏菌病的流行病学、鉴别诊断与防控措施

猪沙门氏菌病的流行病学、鉴别诊断与防控措施

猪沙门氏菌病的流行病学、鉴别诊断与防控措施摘要:猪沙门氏菌病是由于感染沙门氏菌属中各种沙门氏菌而引发的一种传染病。

通常是1~4月龄的猪易发,成年猪较少感染。

该病的流行非常缓慢,全年任何季节都可能发生,通常在潮湿多雨的季节或者发生猪瘟、猪流感等流行性疾病时出现。

只要猪感染该病,就会影响正常生长发育,延迟出栏,严重损害养猪业的经济效益。

另外,当人们食入存在沙门氏菌的猪肉,也非常容易出现发病,从而影响健康。

现概述该病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猪;沙门氏菌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鉴别诊断;药物治疗;饲养管理沙门氏菌属是肠杆菌科中的一个重要菌属,对人、动物或两者引起多种类型的疾病,与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及国际贸易的发展关系密切。

沙门氏菌病是我国和世界各地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目前全球已知的沙门氏菌属,有的专对人类致病,有的只对动物致病,也有对人和动物都致病的。

并且能够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

伤寒、急性肠胃炎、菌血症和败血症等疾病皆是由沙门氏菌感染所引起的。

严重致死病例多见于老人、幼童及免疫系统有缺陷的易感人群[1]。

在世界各地的食物中毒中,沙门氏菌的食物中毒位居第二[2]。

沙门氏菌属菌型繁多,抗原复杂,目前从世界各地检出的沙门氏菌菌型近两千个(包括亚利桑那菌在内),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致病菌限量》规定[3],食品微生物沙门氏菌的限量指标采用采样方案n=5,c=0,m=0/25,M=-,即检验的5个样品沙门氏菌不得检出。

在其他食品检验标准中沙门氏菌均不得检出。

在沙门氏菌的检验工作中,生化鉴定存在一定的难度,在生化鉴定过程中需要操作者有较好的工作经验。

提高微生物检验员的检验技能,提升实验室能力,参加能力验证是比较有效的手段,是识别实验室存在的问题并启动改进措施,提高实验室的检验能力等[4]。

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检验参照国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

1流行病学1.1病原体沙门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菌体大小为(0.6~1)μm×(2~3)μm,呈卵圆形,两端钝圆,没有荚膜,无法形成芽孢,往往生有鞭毛。

猪沙门氏菌病的防控要点

猪沙门氏菌病的防控要点

猪沙门氏菌病是由致病性沙门氏菌引起的断奶仔猪的一种条件性传染病,本病通常称为仔猪副伤寒。

急性病例为败血症变化,慢性病例为大肠坏死性肠炎以及肺炎。

本病多发于1~4月龄的仔猪,成年猪很少感染,只要温差变化大,猪饲养密度大,都能发病,本病呈现散发性、地方性流行。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多数在潮湿多雨的季节或者发生猪瘟、猪流感等流行性疾病时出现。

发生本病后,不仅减缓病猪的生长发育,降低饲料报酬,推迟出栏,增加饲养成本,减少养猪收益,而且,猪沙门氏菌也能引起人类发病,属于人畜共患病,严重危害人的身体健康。

1流行病学沙门氏菌是一种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两端钝圆,似鸡蛋形,没荚膜,不能形成芽孢,多数有鞭毛。

沙门氏菌不同菌型具有复杂的理化性质,但菌型之间有相似的抗原结构。

无症状感染的猪,虽然没有临床症状,但可以持续排出沙门氏菌。

本病的潜伏期因猪而异,有些潜伏期短,在很短时间就表现出临床症状;有的终生携带沙门氏菌,但不表现出发病症状。

虽然终生无症状排菌的病猪数量较少,但它能对同猪舍的健康猪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处于临床病变的猪,因为这个阶段的病猪体内存有大量沙门氏菌,临床上的症状特别显著,是病菌大量排出时期,所以,这个阶段的病猪是最强的传染源,一定要对病猪做好隔离、封锁和消杀工作,以免疾病扩散传播。

处于恢复期的病猪,此时临床症状逐渐减轻,机体的损伤正在逐渐恢复,猪只的自身免疫能力逐渐加强,病猪的各项机能逐渐增强,直至病猪痊愈。

病猪在猪舍内呼吸、咳嗽、打喷嚏或鸣叫时,通过病猪口、鼻喷出含有沙门氏菌的液体,会扩散到猪舍的空气中,并污染猪舍围栏、墙壁、地面、门窗、设施设备等。

如果猪舍空间较小或者饲养密度太大,致使猪舍内的空气不能正常流通,距离病猪较近的健康猪就很容易吸入病菌引发本病;假如猪只自身体质差、生活环境卫生不理想或者温差变化较大的季节,因为猪只的抗逆能力差,也容易被感染发病。

病猪经过口、鼻排出的带菌液体,当水分蒸发后,剩下的沙门氏菌和蛋白质会以气溶胶的方式在地面、墙体、门窗等处附着,并漂浮在猪舍空气中,使健康猪感染发病。

猪沙门氏菌病

猪沙门氏菌病

猪沙门氏菌病猪副伤寒(又称猪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仔猪的一种传染病。

急性者以败血症,慢性者以坏死性肠炎,有时以卡他性或于酪性肺炎为特征。

1病原学病原主要是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伤寒沙门氏菌。

鼠伤寒沙门氏菌、德尔俾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等也常引起本病。

沙门氏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两端钝圆、卵圆形小杆菌,不形成芽胞,有鞭毛,能运动。

本菌对干燥、腐败、日光等环境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在水中能存活2~3周,在粪便中能存活1~2个月,在冰冻的土壤中可存活过冬,在潮湿温暖处虽只能存活4~6周,但在干燥处则可保持8~20周的活力。

该菌对热的抵抗力不强,60℃15分钟即可被杀灭。

对各种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也不强,常规消毒药及其常用浓度均能达到消毒的目的。

2流行病学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可从粪、尿、乳汁以及流产的胎儿、胎衣和羊水排菌。

本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

交配或人工授精也可感染。

在子宫内也可能感染。

另据报道,健康畜带菌(特别是鼠伤寒沙门氏菌)相当普遍,当受外界不良因素影响以及动物抵抗力下降时,常导致内源性感染。

本病主要侵害6月龄以下仔猪,尤以1~4月龄仔猪多发。

6月龄以上仔猪很少发病。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阴雨潮湿季节多发。

3临床症状本病潜伏期为数天,或长达数月,与猪体抵抗力及细菌的数量、毒力有关。

临床上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型。

急性型:又称败血型,多发生于断乳前后的仔猪,常突然死亡。

病程稍长者,表现体温升高(41~42℃),腹痛,下痢,呼吸困难,耳根、胸前和腹下皮肤有紫斑,多以死亡告终。

病程1~4天。

亚急性和慢性型:为常见病型。

表现体温升高,眼结膜发炎,有脓性分泌物。

初便秘后腹泻,排灰白色或黄绿色恶臭粪便。

病猪消瘦,皮肤有痂状湿疹。

病程持续可达数周,终至死亡或成为僵猪。

4病理变化急性型:急性型以败血症变化为特征。

尸体膘度正常,耳、腹、胁等部皮肤有时可见淤血或出血,并有黄疸。

全身浆膜、(喉头、膀胱等)黏膜有出血斑。

猪沙门氏菌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防治方法 - 养猪技术

猪沙门氏菌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防治方法 - 养猪技术

猪沙门氏菌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防治方法-养猪技术1流行病学传染源:病猪和带菌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病菌往往经由尿液、粪便、乳汁及流产的胎儿、羊水和胎衣排到体外。

易感类群:任何年龄和体重、大小的畜禽都能够感染该病,其中幼龄畜禽更容易发生感染。

猪群中,通常是6月龄以下的仔猪容易发生该病,尤其是2~4个月龄最容易感染。

传播途径:该病主要经由消化道以及交配等方式进行传播,即健康猪只可由于食入污染有病菌的饮水和饲料而通过消化道发生感染,也可与病猪进行交配,或者人工授精过程中使用患病种公猪的精液,从而发生感染。

另外,也可能发生子宫内感染。

此外,鼠类也能够携带病菌而传播该病。

流行特点: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通常呈散发性或者流行性,猪只一般在潮湿多雨的季节较容易发病。

多数情况下,外观健康的猪只也能够携带病菌,一般在淋巴组织、消化道以及胆囊内存在病菌,如果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刺激而导致机体抵抗力减弱时,就会使病菌大量繁殖而发生内源性感染。

例如,环境过于潮湿、严重污染,饲养密度过大,饲料中缺乏B族维生素,供水不足,长途运输过程中天气恶劣、机体饥饿和疲劳,发生寄生虫病,手术、分娩以及断奶过早等,都能够成为该病的诱发因素。

2.临床症状败血型:主要是4月龄以内的仔猪容易发生,而大约6月龄的猪只由于已经建立完善的免疫系统,即使感染也基本不会出现发病,但能够在较长时间内携带本菌。

病猪主要表现出现不安,食欲减退,出现昏睡,体温明显升高,达到40. 5~41.6℃,还可能伴有轻微呼出性呼吸困难以及浅湿性咳嗽,并存在显著的黄疸。

病程持续稍长的病猪,能够表现出呼吸困难、腹泻以及腹痛,大部分发生死亡。

病程一般持续1~4天,开始出现发病时有猪只拒绝活动,往往在猪栏的角落内蜷缩,甚至发生死亡,通常不会L现腹泻。

发病第三天或者第四天,病猪排出水样的黄色粪便。

结肠炎型:是该病最常见类型,主要特征是发生腹泻。

发病初期,病猪排出水样的黄色粪便,不会混杂黏液或者血液。

最新育肥猪沙门氏菌病的流行与防治【动植物养殖】

最新育肥猪沙门氏菌病的流行与防治【动植物养殖】

育肥猪沙门氏菌病的流行与防治猪沙门氏菌病,又名仔猪副伤寒,是由致病性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

临诊上急性型表现为败血症,慢性型在大肠发生弥漫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和慢性腹泻。

1.病原:猪沙门氏菌病病原主要是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伤寒沙门氏菌。

鼠伤寒沙门氏菌、德尔培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等也可引起本病。

猪霍乱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具有产生毒素的能力。

毒素有耐热能力,75℃经1小时仍有毒力。

细菌对干燥、腐败、日光等因素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在外界条件下可以生存数周或数月。

对于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强,一般常用消毒剂和消毒方法均能达到消毒目的。

2.流行病学: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但小猪较成年者易感。

本病常发生于6月龄以下的仔猪,以1~4月龄者发生较多。

感染的母猪多数发生流产。

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猪在多雨潮湿季节发病较多。

本病在猪群内发生后,一般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

饲养管理较好而又无不良因素刺激的猪群,很少发病,即使发病,亦多呈散发性;反之,则疾病常成为地方流行性。

环境污秽、潮湿,棚舍拥挤,粪便堆积;饲料和饮水供应不良;长途运输中气候恶劣、疲劳和饥饿、内寄生虫和病毒感染;分娩、手术;母畜缺奶;新引进家畜未实行隔离检疫等可促进本病的发生。

3.防治:预防本病应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发病诱因,保持饲料和饮水的清洁、卫生。

采用添加抗生素的饲料添加剂,不仅有预防作用,还可促进畜禽的生长发育,但应注意地区抗药菌株的出现,如发现对某种药物产生抗药性时,应改用药。

目前国内已研制出用于猪的副伤寒疫苗,必要时可选择使用。

本病的治疗,可选用经药敏试验有效的抗生素,如土霉素等,并辅以对症治疗。

磺胺类(磺胺嘧啶和磺胺二甲基嘧啶)药物色有疗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仔猪副伤寒(猪沙门氏菌病)

仔猪副伤寒(猪沙门氏菌病)

仔猪副伤寒(猪沙门氏菌病)本病主要是由猪霍乱和猪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

急性病例为败
血症变化,慢性病例为大肠坏死性炎症及肺炎。

多发生于幼龄仔猪,成年猪很少见到。

本病在我国各地的猪场都有发生,特别是饲养卫生条件不好的猪场,给养猪业造成很大失。

流行特点本病发生于1-2月龄(10-15千克体重)小猪,地方流行或散发,流行缓慢,常在寒冷、气候多变及阴雨连绵季节发生,环境卫生、仔猪抵抗力降低可诱发本病。

临诊症状初期急性发生时,
与猪瘟相似,须结合其它资料综合
判断。

典型的症状是持续下痢,呈
慢性坏死和溃汤,或粘膜呈弥漫性
坏死;肠壁变厚,失去弹性;肝、
淋巴结街干酪样坏死(图4.2-4.4)。

诊断急性病例可从实质
器官分离出病原菌,慢性病例不易
成功。

如已分离到沙门氏菌,必须
综合其它症状、病理及流行特点进
行分析,综合判断。

防治方法预防为主,改善饲
养管理和卫生条件,消除引起发病
的应激因素,增强仔猪抵抗力。


本病常发地区,可对1月龄以上哺乳或断奶仔猪,用仔猪副伤寒冻干弱毒菌苗预防,用20%氢氧化铝生理盐水稀释,肌肉注射1毫升,免疫期9个月;口服时,按瓶签说明,服前用冷开水稀释成每头份5~10毫升,掺入料中
喂服;或将每头份疫苗稀释于5~10毫升
冷开水中给猪灌服。

发病后的措施:①隔离病猪,及时
治疗,可用呋喃唑酮(痢特灵)、氯霉素、
磺胺类药物;②圈舍彻底清扫、消毒,
特别是饲糟要刷洗干净。

粪便堆积发酵
后利用;③必要时,对假定健康猪用痢
特灵或抗生素拌料进行预防;④病死猪
应深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猪沙门氏菌病
中图分类号:s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536-01
猪沙门氏菌病又称副伤寒,是仔猪常见的一种肠道传染病,成年猪很少发生。

临诊上多表现为败血症和肠炎,也可使怀孕的母猪发生流产。

目前认为引起猪副伤寒的主要是猪霍乱沙门氏菌及其变种猪伤寒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及其哥本哈根变种、肠炎沙门氏菌等。

猪霍乱沙门氏菌(sajmoneeachoieraesuis)是导致2~4月龄仔猪副伤寒的主要病原,感染猪后引起急性败血症、慢性坏死性肠炎、顽固性下痢等典型症状。

该菌常引起断奶仔猪大批发病,如果伴发或继发感染其他病原时死亡率较高。

及时的诊断、治疗及采取科学合理的预防控制措施可防止或减少该病造成的损失。

1 沙门氏菌病的诊断
沙门氏菌病的诊断一般根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作出初步诊断,然后取病猪的血液、内脏器官、粪便等做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和其他实验室诊断。

1.1 临床诊断
猪沙门氏菌病在临诊上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型。

急性型即败血型,病猪体温突然升高,不食,后期呼吸困难、下痢,耳根、胸前和腹下皮肤有紫红色斑点,病程2~4 d,病死率很高。

临床多见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病猪体温升高、寒颤,眼睛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少数角膜混浊甚至溃疡。

病猪食欲不振,起初便秘后下痢,粪
便呈淡黄色或灰绿色,恶臭。

部分病猪皮肤出现弥漫性湿疹和浅表溃疡。

1.2 病理诊断
急性病猪主要为败血症的病理变化,睥肿大,颜色暗中带蓝,坚硬如橡皮,切面呈蓝红色,脾髓质不软化。

淋巴结和肝肾不同程度肿大,充血和出血。

有时肝实质有极细小的黄灰色坏死小点。

全身黏膜、浆膜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点,胃肠黏膜可见急性卡他性炎症。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的特征性病变为坏死性肠炎,盲肠、结肠肠壁增厚,黏膜上覆盖有一层弥漫性坏死性如腐乳状物质,剥开可见底部红色,边缘不规则的溃疡面。

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胀,部分变成干酪样。

40 猪业科学swine industry science 2009年第l2期脾稍肿大,肝有时可见黄灰色坏死小点。

1.3 实验室诊断
1.3.1 细菌学方法采取病猪的粪、尿或肝、肾、肠系膜淋巴结,流产胎儿的胃内容物,流产病猪的子宫分泌物少许等作涂片镜检或分离培养鉴定。

将彼检材料制成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

沙门氏菌呈两端椭圆或卯圆形,不运动,不形成芽孢和荚膜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粪拭子等病料接种于选择性富集肉汤(ss增菌培养基)中,37℃培养过夜。

取细菌富集样本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将无色透明或中间有黑色圆点的单菌落接种ss琼脂,取典型菌落接种于三糖铁(tsi)试管,37℃培养l8~24 h,观察底层葡萄糖产酸或产酸产气,产生硫化氢变棕黑色,上层斜面乳糖不分解,不变色则可初步判定为沙
门氏菌。

取沙门氏菌典型菌落接种生化鉴定管,37℃培养18~24h,参考gb 4789.4—1994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有关沙门氏菌检验的标准进行结果判断。

生化检验阳性菌进一步做血清分型鉴定。

用接种环挑取单菌落,于玻片上均匀涂布于沙门氏菌标准血清中,顺时针摇晃玻片1~ 2 min,发生凝集者为阳性,呈均匀浑浊者为阴性,并以生理盐水为对照。

试验结果根据厂家的血清型列表解读,参照kauffmann—white沙门氏菌血清型命名系统判定。

1.3.2 分子生物学方法pcr方法已经很成熟地用于沙门氏菌属的快速诊断。

inva基因是沙门氏菌属细菌的看家基因ollsckeepingkene),自rahn等1992年建立并证明扩增inva基因可以作为检测沙门氏菌的特异方法后,在扩增inva的基础上建立了各种pcr方法,并证实从各种病料中能特异性检测出沙门氏菌。

徐引弟通过优化引物,建立了扩增inva基因的pcr检测方法,从临床病料中扩增的inva基因序列与猪霍乱沙门氏菌参考序列同源性达99%以上。

而实时pcr方法因其高敏感性,高特异性及操作方便而受到青睐。

dna结合染料、荧光寡核苷酸、分子标识、荧光共振探针及taqman探针等均被应用到实时pcr方法中。

rodriguez等用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inva基因鉴定沙门氏菌属细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能达到100%。

另外脉冲场凝胶电泳、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可变数量串联重复、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全自动核糖体分型技术等都被研究者用来检测沙门氏菌。

1.3.3 免疫学诊断方法免疫学诊断方法是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
反应原理检测病原或抗体。

目前主要有免疫荧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胶体金技术等。

2 沙门氏菌病的预防控制
2.1 综合性防疫卫生措施
平时科学合理地饲养管理猪群。

圈舍应科学规划布局,猪群不宜过大和过分拥挤,气候变化时注意做好猪群的防寒、防暑工作。

给予猪群优质而易消化的多样化饲料和清洁的饮水。

防止突然更换饲料,减少应激。

采用添加抗生素的饲料添加剂,如加入100 g/t金霉素或100 g/t磺胺二甲基嘧啶,不仅对沙门氏菌病有预防作用,还可促进猪只的生长发育。

但是要关注地方耐药菌株的出现,及时更换药物。

做好圈舍和器具的卫生、消毒工作,定期杀虫灭鼠,进行粪便无害化处理。

尽量坚持自繁自养,不从疫区引进猪只。

引进猪只应严格执行检测与隔离制度,应先隔离观察1个月后,检测证明无病后方可合群并圈,严防疫源传人。

初生仔猪尽早吃初乳以获得足够的母源抗体。

耐过猪不能作种猪使用。

治愈的仔猪多数带菌,应隔离饲养,为了防止疾病传播,以淘汰为宜如发现疑似猪副伤寒病例,应立即隔离饲养,定时观察,并做进一步的诊断治疗。

及时清除疑似病例的污染物,严格消毒圈舍设施和周围环境。

确诊的病猪应及时隔离治疗。

治疗可选用氟甲砜霉素、土霉素、新霉素、氟哌酸、强力霉素、盐酸环丙沙星等药物,应结合药敏试验选择致病菌敏感的药物。

治疗时不能在治疗取得一定疗效后立即
停药,而应持续用药4~7 d,以避病情复发而导致不必要的死亡。

在治疗过程中加强护理并增加营养,提高仔猪的抵抗力,有利于康复。

对慢性病例在使用抗菌药物的同时,应进行补液、解毒、强心、收敛等对症治疗。

同一猪群的其他易感猪只则可紧急接种疫苗。

病死猪和淘汰猪的尸体与粪便进行焚烧或深埋,做到无害化处理。

2.2 免疫预防措施
除一般的综合性防疫外,实施猪群保健计划,提前进行疫苗接种可以有效地预防沙门氏菌病的发生。

疫苗也应根据猪群状况科学合理地选择。

目前在我国预防猪沙门氏菌病的疫苗主要有多价副伤寒死菌苗、单价死菌苗和仔猪副伤寒毒冻干菌苗等。

多价副伤寒死菌苗的预防效果并不理想。

当地分离的菌株作成单价死菌苗,常比多价的效果好。

但是死菌苗需要多次免疫才能产生免疫保护,且不能持久。

而弱毒活疫苗能够在机体内增殖而长期存在,刺激机体产生持续的免疫反应,更好地保护猪群。

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苗的免疫效果要优于死菌苗。

传统的沙门氏菌减毒方法是通过抗生素诱导或化学诱变来进行。

目前全国仔猪副伤寒弱毒活疫苗使用的都是c500株,它是将抗原性良好的猪霍乱沙门氏菌经数百代传代后,选出的一株毒力弱、遗传稳定、免疫原性好的弱毒株,经田问试验和区域试验证明安全有效。

在该病常发地区或附近曾发生过该病的地区,一般让怀孕母猪在产前20~25 d经口免疫仔猪副伤寒菌苗,仔猪15~20日龄首免,间隔3~4周再免一次。

在全国推广使用后我国仔猪副伤寒得到有效控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经
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